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微型光学器件产生微型卫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微型光具产生微型卫星(论文文献综述)

朱宁莉[1](2022)在《航空MEMS推进器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指出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深空探测的不断深入,航天器整体呈现小体积、低成本且分布式的趋势。NASA研究的目标是采用成本低廉的微纳/皮纳卫星实现一个可自主编程控制以及可重构的分布式卫星系统。这种分布式卫星系统采用成本低廉且生产周期短的多个小型空间飞行器协同工作,取代单个大型飞行器,这将很大提高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因而可预见未来的天基战斗力量将依赖于小质量、强适应的新一代微纳星和皮星。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航天器的小型化实现成为可能。为了完成各种微小卫星的任务,新型的微推进器必须在总质量(推进器及其电源处理单元)很小的情况下实现较高的推力效率(提供从微牛(μN)到牛(N)量级大范围的推力)。MEMS推进器开创了微小卫星(特别是纳型/皮型卫星)推进系统研究的新途径。基于MEMS技术的微推进器具有成本低、体积小、质量轻和高集成度的特点。利用MEMS工艺,可以将推进系统的贮箱、喷嘴、阀门、进给系统,以及微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电路等模块集成一起,形成功能完善、稳定性高的微推进系统。除了实现推进系统的小型化,目前用MEMS工艺加工大规模发射阵列的推进器形成一种趋势。本文将概述国内外微推进器系统的现状,重点阐述几种新型的MEMS推进器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并分析MEMS微推进系统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覃添[2](2021)在《高灵敏微型光学弱磁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弱磁传感器的快速发展,基于原子磁力仪结构的弱磁传感器在理论水平上实现了弱磁传感领域里的最高磁场灵敏度。特别是基于无自旋交换弛豫(spin-exchange relaxation free,SERF)理论制作的磁力仪,其灵敏度已经超过超导量子干涉仪(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ometers,SQUIDs),并且低成本、微型化的优势使其在弱磁探测领域被寄予厚望。SERF型原子磁力仪消除了因为自旋交换碰撞而产生的自旋交换展宽成分,碱金属原子间的相干性被提升,故具备有超高灵敏度。弱磁检测技术在诸多领域如地球物理探测、矿石探勘、医学上都有应用。尤其是在脑磁测量方面,有望超越超导量子干涉仪成为新一代脑磁图和心磁图的磁传感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论文介绍了弱磁传感器的发展历史与研究意义;接着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弱磁传感器,并主要阐述了弱磁传感器发展的现状。2.分析了弱磁传感器工作的理论基础;建立了基于布洛赫方程的原子自旋演化方程,从方程出发探讨提升磁力仪信号的方法。利用原子气室内的弛豫机制,设计出合适缓冲气体压强的原子气室。3.设计并搭建了弱磁传感器系统,采用单光束光学原子磁力仪结构,利用795nm圆偏振光泵浦铷原子气室,1550nm激光被用作加热气室。整个气室利用玻璃吹制法制作。弱磁传感探头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利用锁相放大器处理采集到的信号,解调后获得与外界磁场强度成色散线性的信号。4.对影响弱磁传感器性能的参数做出优化,分别优化了光泵浦速率、调制磁场的频率与振幅、泵浦光的椭圆度。解调后的色散曲线近零磁场区域的斜率为即为转化系数。对弱磁传感器本底噪声进行噪声功率谱分析,噪声功率谱除以转换系数获得灵敏度指标,得到灵敏度为400 f T/√。分析了影响灵敏度大小的因素并提出提高灵敏度的方法。在传感器探头微型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现有传感头设计基础上,将微型化探头体积缩小数十倍。相应的光学器件,电学元件设计成符合微型探头的尺寸。采用更加稳定的泵浦光源优化了光源噪声,降低系统线宽,最终获得灵敏度60f(?)。

吴梓楠,赵正钦,温钟平,覃添,欧中华,周晓军,刘永,岳慧敏[3](2020)在《高灵敏度微型光学原子磁力仪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磁场作为磁性物质的基本特性之一,备受人们关注,在军事、医疗、工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高灵敏度微型光学原子磁力仪的基本原理、发展进程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微型光学原子磁力仪的工作机理及系统组成,论述了原子气室制作方法及优化方法、原子气室加热方法、磁场信号检测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历程,对高灵敏度微型光学原子磁力仪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微型光学原子磁力仪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尹航[4](2019)在《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园林环境空间研究》文中提出胶东半岛位于山东省东部沿海,其范围主要涵盖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东、北、南三面环海。胶东半岛历来为道教发展的前沿地区,早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就云集求仙的方士,并深刻影响了此后方仙道、黄老道的形成,半岛地区的低山丘陵如崂山、昆嵛山、罗山、大泽山、艾山、伟德山、铁槎山、马山、成山等历来为道教活动集中之处。自金元时期,形成了以全真道为主流,以崂山、昆嵛山为两大核心的道教山群。胶东半岛道教的形成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且道派以内丹派全真道为主,故本研究对于发掘滨海山地道教景观特色,发掘内丹派全真道宫观园林环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学科交叉、图形论证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其中背景探查、基础梳理部分以文献分析法为主,各尺度下的宫观园林环境研究主要以田野调查法、学科交叉法、图形论证法为主。本文的研究内容总体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即本文的绪论及研究背景。第二,概括胶东半岛自然景观、地理环境特征,梳理胶东半岛道教、宫观历史发展脉络。同时,明确胶东半岛道教的派系特征及其在道教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第三,从宏观至微观对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园林环境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宏观研究发现,宫观总体布局呈现出“双核散点、倾向海洋”的特征,并具有“风水聚炁”“海上仙境”“海上仙山”三种模式。宫观园林择址的自然环境呈现出“三分规律”“偏于支流”“倾向有光”“巧避刚风”的特征,基址周围的山水组合具有7种“环境单元”、6种“道家文化特征”。中观研究发现,宫观群环境的景观序列具有“戒、定、慧”三境,与内丹经典《内经图》所绘景象与空间具有较大相似性。微观研究发现,宫观园林庭院构成与空间具有“先尊后卑”“四象格局”“渐次聚焦”“阴阳分明”的特点。第四,以史为鉴,对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园林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原则与对策。总体论之,本文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结合道教文化、义理,基于古籍资料,从名山缘起、资源梳理、历史沿革、总体布局特征、择址特征、景观序列、庭院空间等方面深入分析与研究,探讨了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群的形成原因,并总结了宫观园林从宏观到微观的环境空间特征及其内涵。研究发现,半岛低山丘陵宫观园林和环境空间的营造与道教义理关系紧密,且表现出地域性特征。宫观园林的环境与空间,自宏观至微观视角,依风水理论可分为风水大聚局、中聚局、小聚局、微聚局。在这四重尺度下,宫观园林倾向分布之地,多为风水术在相应尺度下所崇尚的理想环境。不同风水“聚局”下的宫观园林环境、空间特征又表现出与其他地域性道教理论、文化的微妙关系。在风水“大、中聚局”尺度下,宫观园林布局、择址与齐地古代神仙文化关系紧密。在风水“小聚局”尺度下,宫观园林的分布、景观序列表现出与全真道文化、内丹理论的相关性。在风水“微聚局”尺度下,宫观园林则主要与全真道组织文化联系密切。除此之外,各尺度下宫观园林选址与环境空间的营造,均表现出倾向海洋的特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成果创新——综合历史、宗教、地理、地貌、气象等学科内容,建立胶东半岛山岳宗教文化景观的研究体系,发掘半岛滨海山岳道教文化景观的“海洋”特征,填补研究空白。(2)研究视角创新——以地域整体地貌区划作为研究范围,以区内群山宫观园林作为研究对象,将风水理论拆分为大、中、小、微“聚局”四重尺度,分别对宫观园林环境空间进行分析。(3)研究方法创新——风景园林学与风水学理论交叉,生成宫观园林环境空间的4级分层——4重“聚局”;通过“概念拆分,量化分析”的方法,多指标、多角度对宫观布局与择址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

申其豪[5](2019)在《基于智能MPPT控制的光伏逆变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地球资源的消耗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传统能源的持续消耗已经不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刻不容缓。随着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太阳能的研究与利用已然在新能源中独占鳌头,而利用光伏发电缓解了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光伏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对其性能的不断优化升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光伏逆变器不同于传统的逆变器,它需要将光伏阵列或者组件所产生的光生直流电经过电力变换转化成人类日常生活生产所需要的交流电或并入交流电网。光伏发电的输出功率与负载有密切关系,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光伏发电的功率输出具有一个最大值,需要采用最大功率跟踪(MPPT)技术使得光伏发电系统或者光伏组件能够提供最大的功率输出,这就需要光伏逆变器技术。光伏逆变器中决定发电功率及输出电能质量的核心技术是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和并网技术。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是对光伏阵列或者组件的最大输出功率进行有效跟踪,以获取其最大功率,极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资源。并网技术是要把跟踪到的最大功率电能成功有效的馈送到电网中,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研究相应的逆变器的并网控制策略。光伏微型逆变器是将单个组件进行并网输出的,它强化了光伏发电系统对阴影遮挡的抵抗力,目前对光伏微型逆变器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主要对光伏微型逆变器MPPT控制相关的控制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选择采用模糊逻辑控制策略进行MPPT控制技术。基于模糊理论,研究设计了模糊逻辑控制器,以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变化量和功率变化率为控制器的二维输入量,输出控制量为占空比信号。首先,在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下建立了仿真模型,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模糊控制器具有比较理想的控制效果。其次,对逆变器的并网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双闭环并网控制策略对并网电流进行控制,其中电流内环控制并网电流与电网电压达到同频同相,加入电网电压前馈补偿设计以消除电网电压对并网电流的影响;还设计了电压外环控制,以保证直流母线电压能够稳定运行。最后,在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下建立了光伏逆变器全系统仿真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策略成功有效,满足设计要求,达到设计目标。基于控制理论的分析与仿真模型的建立及仿真结果,设计研制了额定功率为190W的光伏微型逆变器。对器件选择和硬件电路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其中包括:前级升压电路、后级逆变电路、EMI滤波电路、辅助电源电路、驱动电路设计、控制电路设计和检测电路设计等。所有的硬件电路基于Altium Designer10软件环境下进行设计完成,选择采用高性能的16位dsPIC33FJ16GSX04系列单片机作为本逆变器的主控芯片,在MPLAB-X-IDE软件程序集成开发环境下完成控制程序的编译,使用PICkit3.5程序烧写器烧录程序文件到芯片中。本文最终利用设计并制作完成的190W光伏微型逆变器和190W组件,构建了光伏并网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测试研究。在系统的相同测试条件下与采用传统光伏微型逆变器构建的光伏并网系统进行了测试对比。其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光伏微型逆变器构建的系统相比较于传统的微型逆变器构建的系统能够获得较高的发电量,并实现成功并网。

王小婷[6](2019)在《微尺度平板式和圆柱形燃烧器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分支,基于高能量密度碳氢燃料燃烧的微型动力系统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门方向。对独立微尺度燃烧腔的性能开展研究对微型动力系统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实验和Ansys Fluent 16.0数值模拟对微尺度平板式和圆柱形燃烧器开展研究,模拟过程中采用详细化学反应机理,并借助用户自定义方程(UDF)设定特定条件。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微尺度燃烧的影响因素,提高微尺度燃烧的稳定性,对微燃烧器结构优化提出合理性建议。平板式微燃烧器主要应用在微热光伏发电系统中。作为微热光伏系统的核心部件,微燃烧器壁面辐射效率的提高,以及壁面温度均匀性和火焰稳定性的增强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延长电池寿命。本文对平板式微燃烧器研究表明,燃烧器填充多孔介质后,外壁面温度和辐射效率明显增加,火焰稳定性增强。提高多孔介质孔隙率,外壁面的温度升高,火焰位置随流速移动的敏感性减小。此外,结合钝体的稳燃特性和多孔介质的热回流性质对燃烧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半钝体燃烧器中,钝体宽度增加,外壁面温度降低,火焰稳定性减小。在半钝体燃烧器结构中,甲烷预混燃烧的壁面热辐射性能增强。氢气预混燃烧与甲烷存在差异:氢气在尾部半填充多孔介质燃烧时,外壁面存在两个高温区,温度均匀性增加。此时外壁面的热性能要高于半钝体燃烧器和全填充多孔介质燃烧器。采用圆柱形石英管燃烧器对甲烷火焰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火焰出现反复熄火着火、稳定燃烧和双层震荡火焰状态。结合UDF定义壁面温度分析火焰稳定特性研究发现,负拉伸火焰能够提高火焰稳定性,正拉伸火焰稳定性降低。通过套管优化圆柱形燃烧器结果表明:套管燃烧能够增强燃烧器壁面和火焰热耦合效应,火焰的温度和稳定性得到提高,同时外壁面温度显着提高。因此套管微燃烧器更加适用于微动力系统燃烧器。

刘星雨[7](2018)在《微型光伏逆变器设计及其改进型MPPT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太阳能技术的发展,微型光伏发电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对于传统的大功率集成型光伏发电系统,微型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每块光伏电池板均连接一个低功耗逆变器模块,逆变器的输出功率大小是制约光伏发电系统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并且光伏电池板的输出功率与环境温度以及光照强度呈非线性关系,因此研究如何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技术,对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转换效率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微型光伏逆变器为研究对象,针对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微型光伏逆变器的软硬件设计以及MPPT实现进行了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研究。文章首先介绍光伏发电系统结构体系的组成以及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研究了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并且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仿真模型,仿真模型的模拟输入量为温度及光照强度,光伏电池的输出量会随输入量改变。然后介绍MPPT工作原理,分析几种常用MPPT方法的优缺点。在传统的MPPT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阶梯渐进型变步长MPPT算法。并且基于Boost电路建立光伏发电系统MPPT仿真模型,通过比较阶梯渐进型变步长扰动观察法和原始算法的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新型算法具有良好的跟踪效果。再结合实际应用中规定的电气指标,详细设计了微型光伏逆变器的硬件电路及软件程序,其中硬件电路中包括有主电路、检测电路、驱动电路、滤波电路等;软件程序包括系统主程序、中断程序、保护程序等。最后搭建了微型光伏逆变器实验平台,基于此平台完成太阳能跟踪实验。在稳态性能、动态性能及输出效率等方面比较了定步长扰动观察法和阶梯渐进型变步长扰动观察法,实验结果证明了新型算法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并且其输出效率明显提高。

郭翔宇[8](2018)在《高光谱分辨率空间外差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在实际应用中,受限于探测系统数值孔径和光谱仪分辨率,检测信号弱、谱线重叠的问题普遍存在。采用合理的方法对重叠光谱进行分离,提升LIBS技术的探测灵敏度,有助于提高对待测物体定性、定量分析的准确性。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光谱仪器采用限制狭缝宽度的方法来保证光谱探测分辨本领,但这也降低了仪器所能获得的光通量,造成了探测信号的灵敏度的下降。这一现状严重影响了LIBS光谱信号的信噪比及光谱分析的准确性。空间外差光谱技术是基于Fizeau干涉条纹的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系统的分辨率不受狭缝尺寸的制约,能够同时获得高的光通量以及高的光谱分辨。同时,它还同时具备任意波段选择、无运动部件、结构紧凑、易于集成、体积小、功耗低等优势。空间外差光谱仪作为一种高通量、高分辨的干涉光谱技术具备解决LIBS技术在实际探测过程中谱线大量谱线重叠干扰的问题,并提高光谱信号的探测灵敏度。本文以高分辨、高通量、集成化的空间外差光谱探测技术为研究目标,内容包括:1.以LIBS高分辨、高通量的检测需求为出发点,引入空间外差光谱技术,对空间外差光谱技术在国内外的微型化发展趋势及应用领域进行了归纳总结。2.对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空间外差光谱的理论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论证,简要描述了两种用于空间外差光谱数据处理的方法。3.开展基于空间外差光谱仪的高通量、高分辨LIBS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工作,突破了传统光谱仪器无法同时获得高通量、高光谱分辨的限制,建立了基于空间外差光谱技术的高分辨LIBS探测系统及相应的系统标定及数据处理方法。文中以矢量矩阵理论为基础,研究分析了空间外差光谱系统中的误差敏感方向,为实际的仪器调试提供了理论指导。4.针对小型化、便捷化探测目标,研制了基于无线图像传输技术的微型空间外差光谱系统,可以在手机端实时的监测光谱数据的变化。无需电脑的接入以及交流电源的供电大幅提升了微型空间外差光谱系统的使用便捷性。

浦秦燕[9](2018)在《微课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界出现了革命性的教育方式即微课程。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实验操作等知识提炼出来,单独做成一个以微视频为主的、导学案为引导的微课程。在正式上课之前,由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笔者做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自己对上海市《科学》(牛津版)教材知识点的梳理,将适合的内容做成符合学生学习要求和认知规律的微课程,从而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提升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笔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研究并在自己任教的私立中学选取了初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实施相关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被动学习)进行实验;而在实验班中,则使用微课程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然后根据学业考试卷和调查问卷对其前、后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微课程教学能显着提高学生的初中科学学习成绩。笔者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19软件对学生在教学实验前后的考试成绩做了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比对照班学生有了显着的提升。2.微课程教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善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提升比较显着。通过教师观察和调查问卷的前后测,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教学实验后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对疑问会主动探究,并清晰地知道探究的一般过程,而对探究过程中的实验数据的采集也比较擅长。对照班的学生在一年的教学实验后,并无显着变化。3.微课程教学对提升学生学习科学课程兴趣的效果不显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本研究在上海市初中科学教育领域率先尝试微课程教学模式,并在杨浦区科学教师中做出一定示范作用。2.研究过程中将初中科学四册教材中适合做成微课程教学的知识点做出详细地梳理并制作相应的微课程。同时,结合同行意见和建议,修改相应的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在区内同行中分享。3.研究过程中运用了Camtasia Studio等较新的微视频制作软件和PPT等较传统的制作软件相结合的模式,制作了大量适合教学采用的微课程课件。另外,也运用了IBM SPSS Statistics19软件对相应实验数据做出了科学而精准的数据分析。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将微课程教学进行推广并实施,将更多优秀的微课程成果与同行进行分享。所以,研究还在进行。

寻之宇[10](2018)在《一种压电式旋转运动执行器的设计建模与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微执行器作为一种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应用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广泛关注。微执行器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惯性小、响应速度快、耗能少等优点,在现代通信、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环境监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压电驱动的旋转运动执行器,从压电驱动器设计、传动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柔性铰链设计、微加工工艺、测试平台搭建与实验等方面对旋转运动执行器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本文基于逆压电效应设计了五层复合结构的悬臂梁式压电驱动器,并结合层合板理论对其进行数学建模和结构优化。其次,从机构学角度对传动机构进行了结构设计,并通过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确定和优化了传动机构的尺寸参数。又根据传动机构的特征尺寸,设计和分析了机构中的柔性铰链。然后,探索了旋转运动执行器的微加工工艺,对压电驱动器、传动机构与基座等工件设计了加工工艺流程并完成样机组装。最后,本文搭建了激光位移测试平台,对压电驱动器进行了性能测试,并完成了样机的相关测试。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压电驱动的旋转运动执行器,并对执行器的设计建模与加工工艺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和实验,对今后微执行器的设计与制造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微型光具产生微型卫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型光具产生微型卫星(论文提纲范文)

(1)航空MEMS推进器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微型离子推进器
    2.2 场发射或场效应电推进器
    2.3 化学推进系统
    2.4 固体推进系统
3 MEMS微推进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4 结论与展望

(2)高灵敏微型光学弱磁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学弱磁传感器研究意义
    1.2 主要弱磁探测器
        1.2.1 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
        1.2.2 磁通门磁力仪
        1.2.3 光学原子磁力仪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光学弱磁传感器理论分析
    2.1 碱金属原子能级结构分析
        2.1.1 塞曼效应
        2.1.2 拉莫进动
    2.2 激光泵浦过程
    2.3 原子吸收线型
    2.4 磁场与碱金属原子相互作用
    2.5 弛豫机制
        2.5.1 自旋交换弛豫
        2.5.2 自旋破坏弛豫
        2.5.3 与原子气室器壁弛豫
        2.5.4 横向弛豫时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型弱磁传感器实验系统搭建
    3.1 光路模块
        3.1.1 光路结构
        3.1.2 泵浦光椭圆度分析
    3.2 原子气室
        3.2.1 原子气室加热系统
        3.2.2 测温方式的选择
        3.2.2.1 热电偶测温
        3.2.2.2 铂电阻测温
        3.2.2.3 热成像仪测温
        3.2.2.4 低功耗探头结构
        3.2.3 原子气室缓冲气体
    3.3 探头整体结构
    3.4 主动补偿消磁系统
    3.5 信号采集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学弱磁传感器性能优化
    4.1 弱磁传感器探头信号与优化
        4.1.1 泵浦速率参数优化
        4.1.2 调制磁场参数优化
        4.1.3 圆偏振度对信号强度的影响
    4.2 灵敏度标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弱磁传感器的微型化研究
    5.1 微型化光路
    5.2 微型化线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高灵敏度微型光学原子磁力仪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本原理
    2.1 自旋极化产生
    2.2 原子与磁场相互作用
    2.3 自旋极化变化的光学测量
3 系统结构研究进展
    3.1 泵浦光源
    3.2 微型碱金属原子气室
        3.2.1 微型原子气室腔体制作
        3.2.2 碱金属填充方法
        3.2.3 微型原子气室性能的优化
    3.3 加热方式
        3.4.2 相移测量
    3.5 磁屏蔽
4 高灵敏度微型光学原子磁力仪的最新发展
5 应用前景
    5.1 生物测量
    5.2 太空勘探
    5.3 潜在应用
6 结束语

(4)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园林环境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胶东半岛“仙境”之源
        1.1.2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的特殊性
        1.1.3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发展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畴
        1.3.1 胶东半岛
        1.3.2 低山丘陵
        1.3.3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
        1.3.4 宫观风景与园林环境
        1.3.5 时间范畴
    1.4 研究现状
        1.4.1 山岳风景名胜相关研究
        1.4.2 道教及道教文化相关研究
        1.4.3 道教宫观建筑相关研究
        1.4.4 道教园林环境相关研究
        1.4.5 园林美学及理法相关研究
        1.4.6 滨海山岳景观、滨海道教相关研究
        1.4.7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中国道教与宫观园林发展概述
    2.1 道教的发展、道派及主要思想
        2.1.1 “道”的由来
        2.1.2 道教始祖与老子
        2.1.3 道教的主要流派
        2.1.4 内丹道派的发展及其理论思想
    2.2 古代道教宫观园林发展及特点概述
        2.2.1 古代道教宫观园林的发展
        2.2.2 道教宫观的筑建思想
        2.2.3 道教宫观的文化
    2.3 道教思想与宫观园林艺术
        2.3.1 宫观的筑建与自然规律——人法地,地法天
        2.3.2 宫观的筑建与符号景观——天人合一
        2.3.3 宫观的筑建与神仙信仰——人间仙境
    2.4 小结
3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自然、人文景观概述
    3.1 胶东半岛的自然景观特征
        3.1.1 气候与气象
        3.1.2 水文条件
        3.1.3 地质地貌
        3.1.4 植被状况
    3.2 胶东半岛山脉的山、水条件
        3.2.1 半岛总体山、水形势
        3.2.2 昆嵛山低山丘陵区
        3.2.3 朱雀山招虎山低山丘陵区
        3.2.4 崂山中低山丘陵区
        3.2.5 艾山、牙山低山丘陵区
        3.2.6 大泽山低山丘陵区
    3.3 胶东半岛道教、宫观发展的人文因素
        3.3.1 道教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3.3.2 秦汉时期——神仙思想催生道教
        3.3.3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分化、发展
        3.3.4 隋唐五代时期——道教迅速发展
        3.3.5 北宋时期——道教兴盛
        3.3.6 金朝——全真道创立
        3.3.7 蒙元——全真道鼎盛
        3.3.8 明代——全真龙门支派兴起
        3.3.9 清代——龙门中兴
    3.4 小结
4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的总体布局
    4.1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调查情况概述
    4.2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的时空演变和总体布局
        4.2.1 至秦、汉时期
        4.2.2 至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时期
        4.2.3 至金、元时期
        4.2.4 至明、清时期
        4.2.5 建造年代不详的宫观分布
        4.2.6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地带道教宫观总体布局特点
    4.3 影响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总体布局的地理环境因子
        4.3.1 山川大势与风水形势
        4.3.2 “海上仙境”模式
        4.3.3 “海上仙山”模式
    4.4 小结
5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的择址特征分析
    5.1 宫观择址与自然环境因子
        5.1.1 地形相关性分析
        5.1.2 水系相关性分析
        5.1.3 光照相关性分析
        5.1.4 风环境分析
    5.2 宫观择址与山水组合关系
        5.2.1 “环境单元”的基本类型
        5.2.2 诸山脉宫观群的山水组合关系
    5.3 宫观择址与道教文化
        5.3.1 道家堪舆文化——纳真炁,藏“风”又得“水”
        5.3.2 道家仙境文化——仿仙居,一“山”一“仙境”
        5.3.3 道家组织文化——分层级,上“宫”而下“院”
        5.3.4 道家洞天文化——坐环堵,前“宫”而后“洞”
        5.3.5 道家农耕文化——打尘劳,上“圃”而下“田”
        5.3.6 道家美学文化——勾山水,“画”中觅“福地”
    5.4 小结
6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环境的景观序列与空间分析
    6.1 宫观环境景观序列之内涵
        6.1.1 景观序列之“意”——“仙、人”对话
        6.1.2 景观序列之“规律”——“三关三境界”
        6.1.3 景观序列之“组成”——“一关一境一意象”
        6.1.4 景观序列之宏观、微观模式
    6.2 宫观环境景观序列之空间特征分析
        6.2.1 “三境”与“六远”
        6.2.2 景观序列之空间转换
        6.2.3 景观序列节点之布局规律
    6.3 宫观环境景观序列实例分析
        6.3.1 “三谷”谷前之“戒境”
        6.3.2 “三谷”谷中之“定境”
        6.3.3 “三谷”谷末之“慧境”
        6.3.4 “三谷”景观序列之空间分析
    6.4 小结
7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园林空间特征分析
    7.1 宫观园林的规模与类型
        7.1.1 “溪谷”之内
        7.1.2 “溪谷”之外
        7.1.3 宫观之规模分类
    7.2 宫观园林与风景环境的组合规律
        7.2.1 轴线与山体之关系
        7.2.2 风水“微聚局”之环境模式
    7.3 宫观园林的构成与规制
        7.3.1 宫观园林的总体构成
        7.3.2 宫观园林之建筑组成
        7.3.3 宫观园林的建筑规制
    7.4 宫观园林的空间特征
        7.4.1 院落组合特征
        7.4.2 院落空间尺度特征
        7.4.3 院落空间的渗透与交融
    7.5 宫观庭院的风水文化解读
        7.5.1 寻龙、观水与察砂
        7.5.2 穴地与立向
        7.5.3 阴阳、四象与五行
        7.5.4 宫观风水聚局模式总结
    7.6 小结
8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保护与发展对策探讨
    8.1 保护对策
        8.1.1 注重地域风景地脉与历史文脉
        8.1.2 重新划分道教宫观保护单元
        8.1.3 确保宫观庭院的原真性
        8.1.4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8.2 发展原则及对策
        8.2.1 发展原则
        8.2.2 发展对策
9 结论
    9.1 研究总结
    9.2 创新之处
    9.3 研究展望和未尽事宜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基于智能MPPT控制的光伏逆变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光伏系统及其仿真
    2.1 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及输出特性
        2.1.1 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
        2.1.2 太阳电池的输出特性
        2.1.3 光伏组件的仿真模型
    2.2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
        2.2.1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简介
        2.2.2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仿真模型
    2.3 单相并网控制技术
        2.3.1 逆变电路拓扑及并网原理
        2.3.2 电流内环设计
        2.3.3 电压前馈补偿设计
        2.3.4 电压外环设计
    2.4 单相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系统仿真
        2.4.1 均流环路设计
        2.4.2 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整体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智能MPPT控制的光伏逆变器的硬件设计
    3.1 并网微型逆变器的组成结构
    3.2 主电路设计
        3.2.1 前级升压电路
        3.2.2 后级逆变滤波电路
        3.2.3 辅助电源电路
    3.3 驱动电路设计
    3.4 控制电路设计
    3.5 检测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智能MPPT控制的光伏逆变器的软件设计
    4.1 控制芯片介绍
    4.2 软件编程环境
    4.3 控制资源配置
    4.4 控制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平台及方案
    5.1 实验平台搭建
    5.2 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微尺度平板式和圆柱形燃烧器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典型的微动力系统
    1.3 微尺度燃烧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微尺度燃烧器中预混燃烧的实验方法和理论基础
    2.1 实验装置和方法
    2.2 微尺度燃烧的理论基础
    2.3 数值模型有效性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微尺度平板式燃烧器热特性的研究
    3.1 自由通道和多孔介质微烧器的结果与分析
    3.2 多孔介质和钝体相结合微燃烧器中甲烷预混燃烧研究
    3.3 多孔介质和钝体相结合微燃烧器中氢气预混燃烧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微尺度圆柱形燃烧器火焰燃烧的研究
    4.1 微尺度圆柱形燃烧器中火焰动态形貌的研究
    4.2 圆柱形通道中壁面温度对火焰燃烧的影响
    4.3 圆柱形套管燃烧器火焰燃烧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全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微型光伏逆变器设计及其改进型MPPT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1.2.1 离网式光伏发电系统
        1.2.2 并网式光伏发电系统
    1.3 微型光伏逆变器研究现状及趋势
    1.4 MPPT技术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光伏发电系统概述与光伏阵列特性
    2.1 光伏发电系统概述
        2.1.1 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
        2.1.2 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
    2.2 光伏电池及其工作原理
        2.2.1 光伏电池的分类
        2.2.2 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
    2.3 光伏电池数学建模及MATLAB仿真
        2.3.1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2.3.2 光伏电池Matlab仿真模型
        2.3.3 光伏电池输出特性曲线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阶梯渐进型变步长扰动观察法研究
    3.1 MPPT概述
        3.1.1 MPPT概念
        3.1.2 MPPT原理
    3.2 常用MPPT算法
        3.2.1 恒定电压法
        3.2.2 扰动观察法
        3.2.3 电导增量法
    3.3 阶梯渐进型变步长扰动观察法
    3.4 基于BOOST电路的MPPT仿真
        3.4.1 MPPT仿真模型
        3.4.2 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型光伏逆变器的设计
    4.1 微型光伏逆变器的概述
    4.2 微型光伏逆变器的硬件设计
        4.2.1 主电路设计
        4.2.2 控制芯片的选取
        4.2.3 驱动电路设计
        4.2.4 滤波电路设计
        4.2.5 检测电路设计
    4.3 微型光伏逆变器的软件设计
        4.3.1 主程序设计
        4.3.2 中断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微型光伏逆变器的MPPT实验与结果分析
    5.1微型光伏逆变器实验
    5.2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致谢

(8)高光谱分辨率空间外差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空间外差光谱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空间外差光谱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2章 高分辨空间外差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原理
    2.1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原理
        2.1.1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测量基础
        2.1.2 定性定量分析物质成分的理论模型
    2.2 空间外差光谱原理
        2.2.1 空间外差光谱理论基础
        2.2.2 系统参数对仪器性能影响
第3章 基于空间外差光谱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系统设计
    3.1 基于空间外差光谱技术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系统
        3.1.1 实验系统搭建
        3.1.2 系统参数选择
        3.1.3 系统测试与波长标定
        3.1.4 时序控制方案
    3.2 空间外差光谱系统装调误差分析
        3.2.1 旋转矩阵坐标系建立
        3.2.2 准直透镜误差分析
        3.2.3 分束棱镜误差分析
        3.2.4 光栅误差分析
        3.2.5 整体装调误差分析
        3.2.6 系统装调优化
第4章 基于WIFI图传输技术的微型空间外差光谱仪设计
    4.1 光学系统参数
    4.2 WIFI图像传输模块与手机通讯应用
        4.2.1 系统硬件设计
        4.2.2 系统软件设计
    4.3 实际系统测试效果图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工作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9)微课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1.1.2 时代发展的要求
        1.1.3 教学的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微课程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微课
        2.1.2 微视频
        2.1.3 微课程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个性化学习理论
        2.2.2 非正式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微型学习理论
第3章 课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初中科学教师微课程应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3.2 初中学生应用微课程学习科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4章 初中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4.1 微课程的设计
    4.2 微课程的制作
        4.2.1 微课程视频制作原则
        4.2.2 PPT制作微课程视频
        4.2.3 用手机拍摄录像
        4.2.4 用CamtasiaStudio编辑微课程视频
第5章 初中科学教学微课程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
    5.1 初中科学教学微课程的应用
        5.1.1 梳理并确定适合做成微课程的主题
        5.1.2 根据梳理制作微课程的应用案例
    5.2 初中科学微课程有效性研究
        5.2.1 基于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
        5.2.2 初中科学微课程有效性研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微课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调研(教师卷)
附录2 微课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调研(学生卷)
附录3 七年级科学考试(前测)
附录4 七年级科学考试(后测)
附录5 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前测)
附录6 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后测)
致谢

(10)一种压电式旋转运动执行器的设计建模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电驱动型微执行器
        1.2.2 电磁驱动型微执行器
        1.2.3 静电驱动型微执行器
        1.2.4 其他类型微执行器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旋转运动执行器的压电驱动器
    2.1 压电材料与压电效应
        2.1.1 压电效应
        2.1.2 常用压电材料
        2.1.3 压电材料的相关性能参数
        2.1.4 压电方程
    2.2 压电驱动器结构设计
    2.3 压电驱动器的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转运动执行器的传动机构
    3.1 整体设计
    3.2 传动机构的结构设计
    3.3 传动机构中的柔性铰链
        3.3.1 柔性铰链的结构设计
        3.3.2 柔性铰链的伪刚体模型
    3.4 传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4.1 位移放大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4.2 类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5 传动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3.5.1 位移放大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3.5.2 类曲柄滑块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3.6 旋转运动执行器的有限元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转运动执行器的微加工工艺
    4.1 智能复合材料微结构加工技术
    4.2 压电驱动器的加工工艺
        4.2.1 各层材料图形化
        4.2.2 多层叠合工艺
        4.2.3 外轮廓释放
    4.3 传动机构与基座的加工工艺
    4.4 装配与焊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平台与实验
    5.1 测试平台的搭建
    5.2 压电驱动器测试
    5.3 整机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微型光具产生微型卫星(论文参考文献)

  • [1]航空MEMS推进器发展现状及趋势[A]. 朱宁莉. 第六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暨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第四十二届技术交流会暨2021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第六册), 2022
  • [2]高灵敏微型光学弱磁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D]. 覃添.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高灵敏度微型光学原子磁力仪研究进展[J]. 吴梓楠,赵正钦,温钟平,覃添,欧中华,周晓军,刘永,岳慧敏.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0(23)
  • [4]胶东半岛低山丘陵道教宫观园林环境空间研究[D]. 尹航.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基于智能MPPT控制的光伏逆变器的设计与实现[D]. 申其豪.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微尺度平板式和圆柱形燃烧器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 王小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微型光伏逆变器设计及其改进型MPPT方法研究[D]. 刘星雨.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8)
  • [8]高光谱分辨率空间外差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研究[D]. 郭翔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1)
  • [9]微课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D]. 浦秦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10]一种压电式旋转运动执行器的设计建模与工艺研究[D]. 寻之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光伏并网逆变器论文 原子结构论文 原子光谱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光伏组件论文

上一篇:从现代民族婚姻看理性婚姻的意义
下一篇:艺术家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