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艺术家与意境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演员与舞美的意境(论文文献综述)

龚应军[1](2021)在《舞美设计在当代舞台艺术中的多维表现与跨界融合》文中认为在当代舞台艺术实践中,科技与艺术、各种艺术形态、各种艺术手段之间的跨界交融正成为一种常态,表现手段之灵活多样已经很难用一种艺术门类进行概括。在此情形下,传统舞台艺术形式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积极或者消极,其与现代科技、新兴文化、新兴艺术的跨界融合是不可回避的历史趋势。当代舞台艺术工作者如何突破舞台艺术固有的"疆界",充分利用好前沿科技,借鉴融合新兴文化艺术精华,处理好舞台表演与舞台美术的互文关系,创构从表演、观看、接受到沉浸其中的新型观演模式,从而增强舞台演出效果,提升舞台艺术魅力,使传统舞台艺术摆脱困境,

钟段菁[2](2021)在《借鉴与融合:欧美舞美革新浪潮在中国舞美教育中的接受研究(1980-1999)》文中指出

祝姗姗[3](2021)在《1983-2020年央视春晚的舞美技术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作为一种文化媒介和文化载体,在中国电视文艺晚会的品牌化发展过程中,为中国例行了几千年的“年文化”补充了鲜活且典型的案例,也让电视文艺晚会承载了许多内涵和意义。而央视春晚舞美设计由于数字技术的介入,审美环境和艺术生态发生变化,每个时代转型背后都蕴涵着技术逻辑规律,使人们呈现出迥异的文化审美体验。“真实”与“虚拟”边界的模糊,满足受众“沉浸式”体验着技术营造的“不真实的真实”虚拟环境的审美期待。本文拟从技术美学的实践转向为视角,结合符号学、现象学等理论与方法,对1983-2020年央视春晚的舞美物质生产与视觉文化的审美关系进行了探索和分析。首先,分阶段分析了1983-2020年央视春晚舞美的技术革新及引发的美学突破与创新。其次,从央视春晚舞美的技术嬗变下所呈现的非物质性、多维性、交互性等外在审美新特征探索当代央视春晚舞美内在的逻辑体系。再次,从央视春晚舞美影像的视觉语言、视觉叙事和审美反思方面阐述了影像的“超真实”性,同时在视觉体验转变下探究了关于央视春晚舞美视觉奇观及舞美灯光、服装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内化的技术美学建构。最后,探索舞美技术转变下央视春晚受众已有审美记忆的转变以及审美体验重构带来的意识形态的实践转向,并探讨由此产生的技术美学价值及审美思辨带来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当下,得益于技术对现实生活的大规模介入,艺术与生活呈现出视域融合新态势。本文,透过视觉文化时代审美特点,审视电视艺术整体的探索轨迹,从技术与艺术的思辨角度探索大众视觉审美文化。聚焦央视春晚舞美前沿和虚拟舞美幻境技术,解读上述技术对促进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意义,并针对央视春晚舞美这一具体实践,探究其电视技术理念的积淀和大众审美经验的重构,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构建理论基础。

洪宸[4](2021)在《小剧场越剧研究》文中提出小剧场戏曲在西方小剧场戏剧与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影响下产生。随着改革开放后人民大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在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下,戏曲逐渐式微。与曾经话剧为寻求“自救”将视线聚焦于“小剧场”类似,戏曲也寄希望于通过“小剧场”理念的引入,以期改变戏曲传统的舞台空间及演剧模式即:用较小面积或不拘泥于“镜框式”的舞台空间,较短的演出时长,较快的周期,较小的成本,较近的观演关系,更为多元的舞台,更丰富的表演技法来演绎戏曲。此外,“小剧场戏剧”并非与“实验戏剧”等同,这也赋予了“小剧场”剧目在思想立意上的宽广和包容性。小剧场戏曲形成了在主旨立意上紧密贴合当代广大都市劳动青年的审美取向,积极反映当代社会问题及主流价值观,以拓宽戏曲的受众群体。善于向多种艺术形式借鉴和勇于改革创新是越剧的基因特性之一。小剧场越剧的诞生原因除利用“小剧场”的演剧形式扩大受众面以进行戏曲“自救”外,越剧对剧种自身的实验性探索,近20年来小剧场戏曲“热潮”的影响等因素亦催生了小剧场越剧。截止2021年,全国各大越剧院团及个人工作室共将14部小剧场越剧搬上舞台。形成了以院团生产精品剧目为主,高校产出、社会共建为辅的小剧场越剧发展道路。小剧场越剧的剧本创作题材多样,立意多元。从经典剧目改编入手,为传统越剧“才子佳人”的题材范式提供全新内涵。凸显悲剧性,发扬了越剧善于抒情,细腻、优美、柔美的剧种特色。植根民族品德,激发观众内心共鸣,达到审美上的快感。对影视作品进行改编尝试,赋予了小剧场越剧更为诗意化的戏剧表达。在叙事结构方面,小剧场越剧利用解构重组、删繁就简、以小见大等多种叙事手法体现出其实验性与先锋性的小剧场特质。此外,从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内涵意蕴方面对西方经典剧目进行高度民族化移植,可见当下小剧场越剧的剧本创作选材范围较广,编创手法与思路灵活多样。在小剧场越剧的导表演创作中,通过对话剧导演的思维借鉴,多元艺术的协调融合,舞美与灯光贴合剧种特色,让小剧场越剧的导演创作达到了写实与写意的辩证统一。通过拉近观演关系,运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技巧,将程式化动作蕴含进生活化的表演中,让小剧场越剧的表演创作达到了体验与表现的深度融合。体现出小剧场越剧导表演创作趋于在回归传统中寻求突破的特点。面对小剧场越剧的未来发展,要杜绝其变为商业化运作下博人眼球的噱头。在文本创作上,既要符合正常逻辑,又要注重细节描摹;既要拔高剧作立意,又要开发原创题材。在剧目生产与文化管理中要注重模式的规范制定,形成生产与经营的统一体。在拓展传播渠道上要立足都市文化,把握女性群体,开发更多演出场景。小剧场越剧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在当代人民群众的思想与审美观念中恣意生长。

祁尚雅[5](2020)在《戏曲审美中的灯光设计分析》文中提出The Art of Chinese oper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e aesthetics of Chinese opera is a part of Chinese philosophy system,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s of Chinese opera in the whole of Chinese culture,focusing on the whole of Chinese culture,is helpful to reveal the aesthetic law of Chinese opera.This thesis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stage lighting art using opera elements by exploring the main aesthetic features of Chinese opera.The study of stage lighting in drama repertoire with drama aesthetic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ama Aesthetic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eative basis of stage lighting,introduces the creative methods of stage lighting,and exchanges the performance results of stage lighting.According to the aesthetic thought and aesthetic value of drama,the light explores and seeks the corresponding means of expression on this basis,hoping to have certain practical value.

王凯[6](2020)在《大矣造化工—新世纪戏曲舞台设计中“个性化”的传统美》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戏曲理论还是实践创作,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创新。对于整个时代来说,“现代化”是非常诱人的三个字,但对于艺术家个体而言,“个性化”又是弥足珍贵的。一个时代的“现代化”是由一批艺术家的“个性化”创新相互促进而成的。戏曲舞台艺术的“个性化”创新是值得讨论的话题,新世纪的戏曲舞台大量渗透着“个性”的印记,戏曲舞台艺术的“个性化”与戏曲舞台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戏曲舞台要创新,要得到观众的喜爱,就不能忽视戏曲舞台设计“个性化”创新这一概念。在新世纪这个文化开放、兼容并包的年代,在这个多元化审美的时代,事物的发展无论快慢都在其美学内涵之内,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具体技艺方法不断地更新,保持我们的风骨是本分,这其中的风骨便是传统审美,因此对于戏曲舞台美术设计而言,“个性化”创新与传统美是不可分割的。

闫冬[7](2020)在《北京人艺舞台美术“民族化”的探索与演变》文中提出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形式,话剧在中国近百年有余的发展历史中逐渐走出了一条“民族化”色彩的道路,近年来“民族化”也成为了中国话剧理论研究的焦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中国话剧艺术的代表剧院,也是最具“民族化”特色的话剧演出团体之一,对北京人艺“民族化”成果的研究和梳理,于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对北京人艺“民族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剧作、导演、表演几个层面,作为话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舞台美术设计出现了研究的空白。本文将通过北京人艺舞台美术设计这一角度,梳理北京人艺舞台美术“民族化”的发展过程,总结北京人艺舞美设计“民族化”的宝贵经验,努力填补这一研究方向的空白。本文以时间维度集中选取了北京人艺自建院以来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剧目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观看演出录像与现场演出、观摩排练合成彩排、采访主创人员获得研究材料,结合笔者曾经的舞美设计学习与实践经历,通过类比、分析的方法,将这些代表性剧目中舞美设计“民族化”的共性与特性提炼出来,加以整理总结,得出最终的研究成果。本文研究发现,北京人艺舞台美术“民族化”深受北京人艺剧作艺术、导表演艺术的影响,其美学思想脱胎于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创作理念与焦菊隐导演提出的“民族化”思想,舞美设计中的“民族化”与中国戏曲有紧密的联系,其演出实践在文革前达到“民族化”探索的高峰,文革后呈现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多样化演变。

李小刚[8](2020)在《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表现主义戏剧巨匠、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和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多产的剧作家,他在近40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撰写了50余部剧作、大量的戏剧理论和诗歌作品,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剧作家。他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三大剧作家;评论界称他们三人“共同将美国戏剧的重要性扩展到本国以外的天地,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当代剧作家提供了戏剧成就的标准。”[1]奥尼尔对于中国戏剧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他直接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20世纪30年代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对洪深和曹禺两位大师戏剧创作的影响,80年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探索派”剧作家和导演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中西跨文化戏剧交流语境下,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接受理论视角出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和影响的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重点探讨奥尼尔的《早餐之前》《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及《琼斯皇》《毛猿》《奇异的插曲》《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等表现主义剧作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以完整勾勒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升降起伏的接受轨迹曲线,展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接受、影响的全景式图景。全文分为五章,分别阐述奥尼尔其人其作、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情况,以及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章从比较文学流传学的角度研究“放送者”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历程。奥尼尔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其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身份,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文化当中,永远是一个游走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他者”、忧郁的悲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在创作中他充分吸收古代先贤哲思的营养,继承前辈的文学遗产和戏剧传统,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充分运用表现主义戏剧手段来挖掘、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和意念,凸显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上的巨大张力。第二章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20年代译介的序幕、3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及蓬勃发展阶段、40至70年代译介的低谷期、新时期以来奥剧译介第二次高潮及多元发展阶段。同时,本文对奥尼尔同一源语剧作、风格迥异的中译版本进行比照,以考察译者们所采用的殊异的翻译策略;阐明两次“奥尼尔热”期间,翻译界对于奥剧的翻译是以戏剧文学而非舞台演出为导向,其宗旨是仅将翻译的戏剧文本当作文学作品来赏读,而非当作剧场文本进行舞台演出。第三章主要阐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主要对奥剧研究形式的接受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从历时角度考察,相似的是在3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奥尼尔热”期间,掀起了两次奥尼尔研究热潮;从共时角度考察,1980年代以来,随着“二度西潮”的兴起和国内、国际尤金·奥尼尔学界的交流与融合日趋频仍,奥尼尔戏剧研究逐步趋于精细化、纵深化、专题化和数据化;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多元,并且呈现出向跨学科、跨文化视角转变的态势。学界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对奥尼尔及其剧作进行深度开掘和现代阐发,标志着中国的奥尼尔戏剧研究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第四章集中阐释奥剧在中国的搬演情况,主要从演出概况、导演构思及舞台呈现三个维度出发,重点考察新时期以来奥剧如《榆树下的欲望》和《安娜·克里斯蒂》的话剧改编演出和戏曲移植性改编演出概况;同时观照奥尼尔其它经典剧作《早餐之前》《天边外》近年来在中国的演出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奥尼尔及其剧作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和舞台接受状况。第五章深入探讨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奥剧的译介、研究和舞台搬演呈现出的是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整体接受状况,那么在此接受的基础上,奥尼尔戏剧必然会对中国戏剧尤其是对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80年代是中国戏剧现代性转型再度勃兴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探索派”剧作家李龙云和李杰戏剧创作的影响,尤为集中地体现在李龙云的《荒原与人》和李杰的《古塔街》对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手段的创造性援用和创新性发展之上。

郭伟楠[9](2020)在《田沁鑫戏剧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田沁鑫是中国当代具有独特艺术追求和艺术个性的话剧导演,其作品以深刻的主题内涵和大胆瑰丽的艺术想象见长。田沁鑫戏剧中表现出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不仅丰富了其作品内涵,同时也对中国戏剧的发展颇具当代启迪。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同时也是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审美和艺术实践经验,集中展现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审美追求。本文聚焦于田沁鑫戏剧中表现出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及其展现出的艺术个性生命力所在。集中围绕三个问题作出讨论:第一,田沁鑫戏剧中如何表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第二,为何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在其戏剧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第三,田沁鑫戏剧中表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启示有哪些?基于此,本文共分为三章进行讨论。第一章,集中讨论田沁鑫戏剧中如何展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文章从戏剧文本、舞台呈现和编剧创作三个角度对其戏剧中的中华传统美学元素进行系统分析。对于此问题的把握有助于对田沁鑫戏剧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表现进行由表及里的认识,进而展现出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贯穿其戏剧作品产生的每一个环节。第二章,通过对六部具体作品的整体解读,分析讨论为何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在其戏剧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本章中选取最能够展现田沁鑫戏剧艺术个性的代表作,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提炼出每部代表作中最具概括性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以此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在田沁鑫戏剧中的强大生命力。第三章,着重讨论田沁鑫戏剧表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启示。田沁鑫戏剧中对于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运用,起到了强调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作用,点明了中国戏剧市场对于戏剧审美与娱乐双重需求的要义,同时为中国戏剧家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运用和创新上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借鉴经验,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国戏剧审美的民族性格。田沁鑫戏剧中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展现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了田沁鑫戏剧创作的艺术个性与价值,也为中国戏剧对于美学精神表现体系的完善添砖加瓦。

张雷[10](2019)在《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及舞台实践探析》文中指出焦菊隐(1905年12月-1975年2月)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初期的总导演兼副院长。在他的带领下,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出形式,被当时中国话剧界的各团体所争先效仿。焦菊隐身上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艺术精神,更是在北京人艺的大舞台上代代相传。焦菊隐对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和西方话剧都有着深入的探究,他兼擅话剧导演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领域,在此两个方面均有卓越的成就,创作出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撰写了大量的话剧研究论文。焦菊隐在话剧实践和理论上的突出贡献,使他成为中国话剧史上兼具导演与理论家双重身份且卓有成就的话剧艺术家。对于话剧如何中国化、民族化的道路探索,并非始于焦菊隐,当然也不可能止于焦菊隐。这是一个由话剧此一外来艺术传入中国起,就将其终生伴随的历史性课题。话剧民族化的进程中,从最早的洪琛到欧阳予倩,再从焦菊隐到黄佐临,话剧界前辈用尽毕生的精力,向作为外来艺术的话剧,注入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和艺术意蕴。使话剧艺术能够在舞台上彰显我们中华民族的风采神韵,为我们中华民族服务。而焦菊隐正是话剧民族化探索中的一面旗帜,一座里程碑,他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篇论文以焦菊隐的话剧民族化理论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更好地探究与总结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的核心观点,特征及美学思想,以求为中国话剧的民族化道路探索尽上自己的绵薄之力。笔者对于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从主要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一,对焦菊隐的生平及其相关话剧理论进行总结。二,对话剧民族化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因素及其艺术贡献做了简要分析。三,从焦菊隐提出的《话剧民族化(提纲)》《论推陈出新(提纲)》以及焦菊隐关于话剧民族化的相关论述——包括已发表的关于话剧民族化的众多理论文章以及排练场上的谈话笔记等丰富的学术文献资料。从中分析和探讨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的核心观点与理论特征,并从舞台实践的角度分析其美学思想。四,在此基础上,探讨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对当代话剧道路探索的启示。

二、演员与舞美的意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演员与舞美的意境(论文提纲范文)

(1)舞美设计在当代舞台艺术中的多维表现与跨界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舞台机械技术:让舞台效果更加立体细腻
新媒体技术:让舞台呈现沉浸式交互式审美体验
    一、当代舞美设计的新媒体技术前沿
    二、新媒体技术在舞美设计中的应用
舞美设计融合二次元文化:丰富舞台表演形式
    一、二次元文化
    二、Cosplay与动漫舞台剧
    三、舞美设计与动漫舞台剧的跨界融合
结语

(3)1983-2020年央视春晚的舞美技术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技术美学与电视技术美学研究
        1.3.2 关于央视春晚的舞美研究
    1.4 研究依据
        1.4.1 理论依据
        1.4.2 技术依据
    1.5 研究方法
2 央视春晚的舞美技术美学生成语境
    2.1 技术演进与媒介创新
        2.1.1 平面载体阶段(1983-2004)
        2.1.2 空间建构阶段(2005-2011)
        2.1.3 立体空间阶段(2012-2018)
        2.1.4 多维虚拟阶段(2019-2020)
    2.2 技术变革引发美学突破与创新
        2.2.1 舞美技术美学突破
        2.2.2 舞美技术增强“美学意境”
3 央视春晚的舞美技术美学新特征
    3.1 非物质性:虚拟存在与拟真现实
        3.1.1 还原现实
        3.1.2 模拟幻想
    3.2 多维性:非线性与全感官
    3.3 交互性:数字实践与身体在场
4 央视春晚的舞美技术美学建构
    4.1 舞美影像呈现的“超真实”感
        4.1.1 “超真实”视觉语言建构
        4.1.2 图像时代“超真实”视觉审美
        4.1.3 视觉审美“超真实”反思
    4.2 舞美技术美学“奇观”
        4.2.1 科技视觉的奇观
        4.2.2 传统元素的奇观
    4.3 舞美技术视觉语汇
        4.3.1 舞美灯光的时空叙事
        4.3.2 舞台灯光的多元“混搭”
    4.4 舞美服装技术韵致之美
        4.4.1 央视春晚女主持人服装塑造“年代”视觉盛宴
        4.4.2 央视春晚女主持人服装结构设计传统美学元素分析
5 央视春晚的舞美审美体验重构
    5.1 审美主体的传统文化记忆
    5.2 审美体验与舞美技术超越
        5.2.1 审美错觉:技术距离与数字沉浸
        5.2.2 抽象满足:感性直觉与理性升华
    5.3 审美体验的传统文化升华
        5.3.1 符号内化:传统文化的技术渗透
        5.3.2 陌生处理:传统符号的当代应用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4)小剧场越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取本课题的缘起与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评析
    三、重点、难点与预期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剧场越剧的源起与发展
    第一节 :创作背景
        一、小剧场戏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二、从小剧场话剧到小剧场越剧
    第二节 :草创阶段(2004年—2015年)
    第三节 :兴起阶段(2016年—至今)
第二章 :小剧场越剧剧本创作特点
    第一节 :题材内容与立意呈现多元
        一、经典剧目为小剧场越剧发展提供养分
        二、为“才子佳人”范式提供全新注解
        三、悲剧性凸显
        四、植根民族品德
        五、影视作品的再命题
    第二节 :叙事结构灵活多样
        一、解构与重组的多线叙事
        二、在删繁就简中以小见大
    第三节 :西剧中演的民族化移植
        一、故事背景的民族化改造
        二、人物角色的民族化重塑
        三、内涵意蕴的民族化抒写
第三章 :小剧场越剧导表演创作特点
    第一节 :导演——写实与写意的辩证统一
        一、话剧导演的思维借鉴
        二、与多元艺术协调融合
        三、舞美与灯光贴合剧种特色
    第二节 :表演——体验与表现的深度融合
        一、观演关系的近距离
        二、布莱希特的间离运用
        三、恰当的程式化与生活化
第四章 :小剧场越剧的发展策略
    第一节 :发展小剧场越剧剧本创作的方法
        一、既要符合正常逻辑又要注重细节描摹
        二、既要拔高剧作立意又要开发原创题材
    第二节 :小剧场越剧生产管理模式的规范制定——以上海越剧院为例
    第三节 :小剧场越剧传播渠道的积极拓展
        一、立足都市文化
        二、把握女性群体
        三、开发小剧场更多的演出场景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小剧场越剧剧目一览
附录 B:小剧场越剧相关采访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戏曲审美中的灯光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中国艺术的审美意识
    第二节 剧本创作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戏曲表演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 观众欣赏的审美特征
第二章 戏曲审美对灯光设计的影响
    第一节 戏曲剧本与舞台灯光
    第二节 戏曲音乐与舞台灯光
    第三节 戏曲表演与舞台灯光
第三章 戏曲审美对灯光设计的启发
    第一节 戏曲剧目灯光设计对戏曲美学的吸收
        一、戏曲剧目舞美设计的追求与探索
        二、戏曲剧目舞美设计对灯光的影响
    第二节 戏曲剧目灯光设计对戏曲美学的思考
第四章 戏曲审美对灯光的创新需求
    第一节 戏曲剧目灯光设计创新的重点
    第二节 戏曲剧目灯光设计基于当代审美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大矣造化工—新世纪戏曲舞台设计中“个性化”的传统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舞美之新
    第一节 创新性应用之戏曲文化背景
    第二节 对戏曲美学理念的创新性研究
        一、戏曲美
        二、戏曲的非文学性
    第三节 舞美领域的革新
        一、传统的新认识
        二、对外国理念的吸收
第二章 造化之功
    第一节 自然性
    第二节 创造性
    第三节 新变性
    第四节 造化与人工
    第五节 超越技术
第三章 六合之表
    第一节 对虚空的关注
    第二节 体验式的空间
    第三节 空间的观察意识
    第四节 回荡不已的空间
第四章 四时之外
    第一节 流动的时间
    第二节 时间的节律化
    第三节 “好古”的气息
    第四节 不为时间所限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北京人艺舞台美术“民族化”的探索与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话剧“民族化”
    (一)“民族化”的概念
    (二)话剧“民族化”的内涵
    (三)话剧“民族化”的提出和演变
    (四)话剧“民族化”的特征
        1.“民族化”内容的呈现
        2.意与境的交融
        3.民族美学与现代手法的结合
二、舞台美术在话剧“民族化”中的重要性
    (一)传递者——“民族化”风格样式的传递者
    (二)营造者——“民族化”舞台气氛、戏剧情境的营造者
    (三)组织者——戏剧动作组织中的空间支点
    (四)揭示者——“民族化”主题思想的揭示者
三、北京人艺舞台美术“民族化”的美学追求
    (一)北京人艺舞台美术“民族化”的美学特征
        1.写实布景为民族化”内容服务
        2.虚实结合达到“民族化”精神与形式的统一
        3.现代手法的“民族化”尝试
    (二)北京人艺舞台美术“民族化”座基
        1.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美学思想为理论基础
        2.古都北京所独有的文化土壤为人文基础
    (三)焦菊隐对北京人艺舞台美术民族化”的影响
四、北京人艺舞台美术在“民族化”过程中的探索与演变
    (一)民族化”的不断探索(1952——1976)
    (二) “民族化”的多元演变(1977——2012)
        1.第一种类型——对现实主义“民族化”风格的继承
        2.第二种类型——对假定性和非幻觉继续尝试
        3.第三种类型——西方美学与东方美学的碰撞
        4.第四种类型——更具实验性、现代性的小剧场“民族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空的超越者——尤金·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奥尼尔其人其作
        一、美国戏剧之父的斑斓人生
        (一)不幸的幸运儿
        (二)严肃剧作家奥尼尔
        二、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历程
        (一)早期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悲剧(1913-1920)
        (二)中期探索性的表现主义悲剧(1920-1933)
        (三)后期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悲剧(1939-1943)
    第二节 奥尼尔的传承与创新
        一、对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文化成果的汲取与传承
        (一)对西方非理性哲学的接受
        (二)对西方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的学习借鉴
        (三)对西方传统与现代戏剧创作经验的传承与吸收
        二、在戏剧思想、艺术方面的创新与开拓
        (一)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表现
        (二)在戏剧艺术上的实验与探索
第二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
    第一节 译介及其文学性与舞台性之争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译介的中国之旅
        一、肇始期及第一次译介高潮
        (一)序幕(20年代):春雷乍现、蓄势待发
        (二)第一次译介热潮(30年代):借势而起、蓬勃发展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缺席期(40年代):战争年代、译者缺位
        (二)停滞期(“十七年”间及“文革”时期):译源受批、译介空白
        三、第二次译介高潮及回落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第二次译介浪潮(80年代):译介集中、硕果迭出
        (二)奥剧译介的回落阶段(90年代至今):文集问世、译介赓续
    第三节 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中译版本
        一、“译”随境变:《天边外》四大译本
        (一)四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风格迥异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二、“译”无止境:《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七大译本
        (一)七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异彩纷呈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三、“译”彩纷呈:《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三大译本
        (一)三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各有千秋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第三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研究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历时研究
        一、发轫期及第一次研究热潮
        (一)发轫期(20年代):蹒跚起步、简要评介
        (二)第一次研究热潮(30年代):翻译助力、争锋激烈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沉寂期(40年代):偏离主流、遭受冷遇
        (二)空白期(“十七年”间和“文革”时期):无人问津、研究停滞
        三、第二次研究热潮及多元发展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1978—1990年:思想解放、研究复兴
        (二)1991—2020年:视角多元、研究深化
        (三)关于奥尼尔戏剧的博士论文研究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共时研究
        一、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整体情况
        二、近四十年国内研究热点
        (一)作家作品研究
        (二)创作特点及美学风格研究
        (三)与其他剧作家的比较研究
        (四)社会思想和宗教主张研究
        (五)跨文化、跨学科视角下的研究
        三、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流变
        (一)永恒的经典、永远的热点
        (二)永不过时的研究话题
        (三)永远在路上的奥剧研究
第四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搬演
    第一节 永无止境的《榆树下的欲望》
        一、同株异葩、并蒂绚烂:《榆树下的欲望》话剧改编演出
        (一)写实与写意的融合:沈亮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欲望的激情宣誓:任鸣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一剧两戏、“戏”说欲望:《榆树下的欲望》戏曲移植搬演
        (一)川剧移植搬演:徐棻的《欲海狂潮》
        (二)曲剧移植搬演:孟华的《榆树孤宅》
    第二节 一胞“两娣”的《安娜·克里斯蒂》
        一、中西合璧的戏剧盛宴:乔治·怀特版《安娣》
        二、甬剧《安娣》遇见奥尼尔:《安娜·克里斯蒂》之甬剧移植搬演
    第三节 其它经典剧作在中国的演出
        一、斯坦尼模式之奥剧呈现:张彤版《早餐之前》
        二、奥尼尔的中国风景:王斑版《天边外》
第五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整体性影响
        一、奥尼尔的影响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
        二、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二节 奥尼尔与李龙云
        一、李龙云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龙云的影响
        (一)表现主义式氛围
        (二)自然象征的运用
        (三)强烈的内心独白
        (四)梦幻化的效应
        (五)爱欲的悲剧性
        三、李龙云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对希望的坚持
        (三)抒情性与诗性
    第三节 奥尼尔与李杰
        一、李杰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杰的影响
        (一)物象的象征性
        (二)梦幻性段落
        (三)内心独白的介入
        (四)生命的悲剧性
        三、李杰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多角色命运
        (三)物象的文化象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奥尼尔生平年表
附录 B 奥尼尔剧作年表
附录 C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资料汇编(1929—2019)
附录 D 中国奥尼尔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田沁鑫戏剧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2 主要研究方法
    0.3 创新点
    0.4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田沁鑫戏剧中的中华传统美学元素
    1.1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及其在田沁鑫戏剧中的体现
        1.1.1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概述
        1.1.2 中华传统美学元素在戏剧中的体现
    1.2 戏剧文本中的中华传统美学元素
        1.2.1 归于“和谐”的矛盾冲突
        1.2.2 “诗化”的人物语言
        1.2.3 极简写意的舞台布局说明
    1.3 舞台呈现中的中华传统美学元素
        1.3.1 突破时空的直观互动
        1.3.2 声画组合的写意空间
        1.3.3 综合性的舞台呈现
    1.4 编剧创作中的中华传统美学元素
        1.4.1 柔韧的悲剧女性形象塑造
        1.4.2 “回环式”的叙事结构建立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田沁鑫戏剧经典个案中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2.1 儒、道、禅宗美学精神概述
        2.1.1 儒家美学精神概述
        2.1.2 道家美学精神概述
        2.1.3 禅宗美学精神概述
    2.2 儒、道、禅宗美学精神的艺术体现
        2.2.1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仁”思想的艺术呈现
        2.2.2 《断腕》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艺术呈现
        2.2.3 《青蛇》中禅宗意境之美的艺术呈现
    2.3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中悲剧意识的发展
    2.4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中悲剧意识的艺术体现
        2.4.1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2.4.2 《赵氏孤儿》中的英雄悲剧意识
        2.4.3 《1699·桃花扇》中的文人悲剧意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田沁鑫戏剧的当代启迪
    3.1 田沁鑫戏剧对现代中国戏剧创作的启发
        3.1.1 兼顾戏剧审美与戏剧娱乐
        3.1.2 促进中华传统美学在戏剧中的运用
    3.2 田沁鑫戏剧的社会的意义
        3.2.1 体现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3.2.2 影响民族审美心理
    3.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及舞台实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意义
    0.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3 研究创新点
    0.4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焦菊隐的艺术之路与话剧理论概述
    1.1 焦菊隐的话剧艺术之路
        1.1.1 少年时期:对话剧表演兴趣浓厚
        1.1.2 青年时期:以话剧为志业
        1.1.3 中晚年时期:致力于话剧民族化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1.2 焦菊隐的话剧理论概述
        1.2.1 “心象说”
        1.2.2 导演的诗意化理论
        1.2.3 话剧民族化理论
        1.2.4 “心象说”、诗意化理论与话剧民族化理论的关系
第二章 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2.1 焦菊隐所处时代里中西方话剧的发展
        2.1.1 西方话剧发展的趋势
        2.1.2 中国话剧发展的趋势
    2.2 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生成的相关因素
        2.2.1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号召
        2.2.2 中国话剧界及所在文化群体的促成
    2.3 焦菊隐的话剧民族化理论对中国话剧的贡献及影响
        2.3.1 为如何向传统戏曲学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2.3.2 话剧民族化理论背景下“中国学派”的建立
        2.3.3 成为中国话剧民族化艺术道路探索的理论基石
第三章 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及实践
    3.1 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的相关内容分析
        3.1.1 “民族”与“民族化”的概念界定
        3.1.2 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的核心观点
        3.1.3 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的创新性
    3.2 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的特征
        3.2.1 追求对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反映
        3.2.2 “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社会审美功能
        3.2.3 “回归”传统戏曲与“借鉴”国外话剧的双向融合
    3.3 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舞台实践的美学特色
        3.3.1 角色塑造中“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
        3.3.2 舞台布景中“虚实结合,以虚代实,化景为情思”的美学意境
        3.3.3 导演创作中“主客观统一”的美学观念
第四章 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对当代话剧创作的启示
    4.1 现实主义与民族化相结合
        4.1.1 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4.1.2 扎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
    4.2 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舞台创作
        4.2.1 话剧创作中寻求与民族文化相融合
        4.2.2 打破生活的自然形态,创造舞台上的艺术真实
    4.3 欣赏者与创作者共同创造的戏剧观
        4.3.1 观众是演出不可分割的整体
        4.3.2 话剧创作的重要参与者—观众
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四、演员与舞美的意境(论文参考文献)

  • [1]舞美设计在当代舞台艺术中的多维表现与跨界融合[J]. 龚应军. 舞蹈, 2021(04)
  • [2]借鉴与融合:欧美舞美革新浪潮在中国舞美教育中的接受研究(1980-1999)[D]. 钟段菁. 上海戏剧学院, 2021
  • [3]1983-2020年央视春晚的舞美技术美学研究[D]. 祝姗姗.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小剧场越剧研究[D]. 洪宸.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戏曲审美中的灯光设计分析[D]. 祁尚雅. 中国戏曲学院, 2020(12)
  • [6]大矣造化工—新世纪戏曲舞台设计中“个性化”的传统美[D]. 王凯. 中国戏曲学院, 2020(12)
  • [7]北京人艺舞台美术“民族化”的探索与演变[D]. 闫冬.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8]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D]. 李小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田沁鑫戏剧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表现[D]. 郭伟楠.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10]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理论及舞台实践探析[D]. 张雷. 内蒙古大学, 2019(05)


戏剧论文 焦菊隐论文 话剧论文 田沁鑫论文 西方美学论文

上一篇:微型光学器件产生微型卫星
下一篇:关于进一步做好“房改地产工作说明会”征集和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