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蔡英莲,唐钰莹,唐宏亮,何育风,甘炜[1](2021)在《中医延续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我国常见慢性、多发性骨科疾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具有易复发、迁延难愈的特点。中医延续护理是以辨证施护和整体观念为特点,制订以中医特色护理疗法为主的个性化联合护理方案,在辅助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方面效果显着。本文就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常用的中医护理疗法包括艾灸、拔罐、中药熏蒸、中药蜡疗等为主的中医延续护理方案、中医延续护理常用的干预方式以及护理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谢贞瑶[2](2021)在《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探讨储药罐中最佳中药药液量,为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提供具有数据支持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方法,以期在临床推广使用。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0年12月在甘肃省某三级甲等中医院脊柱骨科住院,符合纳排标准的111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3个组,对照组、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及乔氏火罐的干预方法;试验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储药罐法进行治疗,留罐时加入10ml中药;试验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储药罐法进行治疗,留罐时加入15ml中药;治疗标准均为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天,休息3天,此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在三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SP-MPQ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的评估,治疗结束后三组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将收集的三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医疗费用来源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SF-MPQ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后自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干预措施均能缓解腰腿痛;对三组干预后进行组间比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试验二组优于试验一组和对照组,试验一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三组患者JOA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后自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干预措施均能改善腰椎功能;对三组干预后进行组间比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试验二组优于试验一组和对照组,试验一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三组患者ODI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后自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干预措施均能缓解腰椎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对三组患者干预后进行组间比较,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试验二组优于试验一组和对照组(P<0.05)。5.干预后三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二组有效率94.28%高于试验一组的86.11%高于对照组的78.38%(P<0.05)。结论:1.对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乔氏火罐、10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和15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这三种干预方法均能缓解腰腿痛、麻的症状,同时,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相对于单一乔氏火罐的干预方法缓解疼痛更有效,且15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疗效更佳,降低疼痛对生活的影响,明显改善疼痛对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2.乔氏火罐、10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和15ml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这三种干预方法均能改善腰椎功能及活动度,同时,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相对于单一乔氏火罐的干预方法改善腰椎功能更有效,提高生活质量。3.储药罐结合乔氏火罐相对于单一乔氏火罐的干预方法临床疗效更佳,为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提供具有数据支持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方法,拓宽了本院自制药的临床实践用途。
刘姿瑶[3](2020)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RO量表的研制及信效度考评》文中认为目的:参照国际量表制作流程,结合实际情况,研制适用于我国中医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RO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中医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护理效果评价提供可靠工具。研究方法:根据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在辨证施护理论指导下,结合量表内涵,构建量表的概念框架。利用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确认量表的5个维度,通过专家小组讨论形成条目池,两轮Delphi专家咨询法对条目池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条目删改,修订,确定最终条目。小组成员邀请临床护理人员共同编写量表题项,形成量表初稿,并小范围调查对题项进行完善;在辽宁省某所三甲中医院进行预试验,回收患者量表70份,对回收的量表数据进行离散趋势、克朗巴赫α系数、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最终筛选出7个条目,组成预量表。采用预量表对抽取的30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大范围临床调查,并通过可行性、信度、效度、反应度四大方面考评量表的科学性,形成正式量表。结果:设计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RO量表”,量表共包含7个题项。对262例有效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可行性:完成时间均<15min,合格率>92%,说明临床可行性较强;2.信度: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0.891>0.8,信度良好;3.效度:评价时采用相关系数和因子分析法,结果显示量表各条目与其所属领域相关性较高,因子分析提取出1个公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60.773%,显示其代表的内容与量表的概念框架基本一致;4.反应度:通过对比实施护理干预前后两次量表的得分,显示每个条目均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措施前后做出有效反应,反应度良好。结论:本研究研制出适用于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护理效果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 RO量表”,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性考核。结果表明:该量表可行性强,并且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由于该调查样本均来源于辽宁省,还需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数据,对量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使之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李小依[4](2020)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慢性病资源利用、疾病感知、心理一致感及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调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一般情况,了解慢性病资源利用、疾病感知、心理一致感及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并探讨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明确四者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心理一致感在慢性病资源利用、疾病感知与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方法选取于2019年7月~10月在天津市某三甲医院脊柱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0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工具为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资源问卷、简易版疾病感知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及慢性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应用Amos 23.0软件探讨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慢性病资源利用平均得分为(57.77±6.0),疾病感知平均得分为(44.58±4.19),心理一致感平均得分为(62.45±8.21),自我管理行为平均得分为(27.4±7.04)。(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疼痛程度进入回归方程,能解释自我管理行为29.7%的变异。(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慢性病资源利用与心理一致感呈正相关(P<0.01),与疾病感知呈负相关(P<0.01),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P<0.01);患者心理一致感与疾病感知呈负相关(P<0.01),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P<0.01);患者疾病感知与自我管理行为呈负相关(P<0.01)。(4)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心理一致感在慢性病资源利用和自我管理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47.94%;心理一致感在疾病感知和自我管理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40.25%。研究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慢性病资源利用状况较理想,疾病感知处于中等水平,心理一致感处于中等水平,自我管理行为处于较低水平。(2)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疼痛程度。(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慢性病资源利用、疾病感知、心理一致感与自我管理行为之间具有相关性,即患者慢性病资源利用状况越理想,疾病感知水平越低,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越好。(4)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心理一致感在慢性病资源利用和自我管理行为、疾病感知和自我管理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庞静[5](2017)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知—信—行问卷编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编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知-信-行(知识-态度-行为)问卷,检测问卷的有效性,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康复锻炼所采取的措施等方面信息,为该疾病患者提供相关康复知识及注意事项做理论基础。方法(1)查询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护理的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采用质性研究,对湖南省某三甲医院脊柱外科中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访谈,采用目的抽样法,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抽取25名患者进行访谈。用半结构式访谈收集临床资料,记录相关重点知识及患者的疑问,患者日常生活中对该疾病的护理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护理态度及康复行为,结合脊柱外科专家的意见初步建立问卷的基本框架。(2)初步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知-信-行问卷,并抽取30名患者进行预调查,汇总结果,经意见反馈对条目进行筛选。用修改后的问卷对湖南省长沙市的两家三级甲等医院、河南省两家二级甲等医院的患者进行约9个月的问卷调查,整理问卷后对有效的210份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采用区分度分析法、相关系数分析法、离散程度分析法、克朗巴赫(哈)系数分析法、主成分因子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法6种统计学方法进行筛选条目,最终结果结合专家意见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知-信-行问卷。(3)再次收集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信度、效度检测。结果对条目进行筛选后,最终保留下来的问卷一共三个维度30个条目,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维度有16个条目,态度维度6个条目,行为维度有8个条目。(1)信度:同质信度即总问卷的Cronbach,s系数是0.712,知识维度的Cronbach,s系数是0.615,态度维度的Cronbach,s系数是0.847,行为维度的Cronbach,s系数是0.808。该问卷的重测信度是0.819(P<0.01双侧)。(2)效度:内容效度,每一个条目内容效度最低是0.86,总量表水平内容效度0.967;结构效度,分析得KMO=0.698,Bartlett球形检验得X2=1989.826,df=166 P=0.00(P<0.01),结果达到统计学差异水平,适合做因子分析。主成分因子分析,旋转后矩阵提出10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68.484%。结论本课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知-信-行问卷编制的信度、效度均符合要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该疾病的相关康复知识、疾病治疗护理的态度、锻炼的行为有一定了解,依据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而有差异。
陈媛儿[6](2017)在《基于循证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施护体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包括"辨证"与"施护"在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施护体系,为中医护理人员开展辨证施护,为患者提供同质化护理提供参考,为下一步与护理电子病历整合,开发其决策支持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将文献分析法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构建包括"辨证"与"施护"在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施护体系。①首先,分别拟定不同研究方法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各中医证型的证候主次症划分依据。系统检索文献,依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通过95篇文献分析,运用频率统计描述与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基于文献分析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证型及其证候主次症;结合文献分析结果,以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与"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候描述为基础,参考其他分型标准,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专家咨询问卷,选择省内外40位专家,经2轮咨询,确立了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的证候主次症,并与文献分析结果整合,最终明确各证型的证候主次症状。②同时,制定相应检索策略,系统检索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oannaBriggs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BI)文献质量评价与证据分级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与证据等级评定,初步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选择40位专家按照Likert 5级评分法从理论、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等指标对专家咨询的可靠性与代表性进行评价,最终确立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结果①在总结不同分析方法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依据拟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证型的证候主次症划分依据,初步确立了包括血瘀气滞型、寒湿痹阻型、湿热痹阻型、肝肾亏虚型四型的证候主次症状,依据主症,可在一定程度降低护理人员辨证难度。②通过文献循证与德尔菲专家咨询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分为辨证施术(中医护理技术)、辨证施教、辨证施食。血瘀气滞型辨证施术9大类19项条目、辨证施食4大类7项条目、辨证施教5大类13项条目;寒湿痹阻型辨证施术9大类18项条目、辨证施食3大类5项条目、辨证施教5大类13项条目;湿热痹阻型辨证施术7大类12项条目、辨证施食4大类6项条目、辨证施教4大类12项条目;肝肾亏虚型辨证施术6大类14项条目、辨证施食4大类7项条目、辨证施教5大类12项条目。③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分型的两轮专家咨询,其积极系数分别为80%、90.6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和0.86,专家对指标的变异系数分别在0.08-0.41和0.10-0.39之间,专家对全部指标的协调程度W分别在0.19-0.39和0.45-0.61之间,且经卡方检验P值皆小于0.01;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的两轮专家咨询中,专家积极系数依次为87.5%、90.63%,专家权威程度均为0.87,某指标变异系数在0.08-0.37和0.09-0.32,专家对全部指标的协调程度W分别在0.12-0.17与0.13-0.33之间,且经卡方检验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多种方法构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施护体系,包含"辨证"与"施护"两大块内容:通过完善辨证分型,明确各证型的证候主次症状,减少护理人员辨证难度。同时,构建了包含辨证施术、辨证施食、辨证施教在内的辨证施护方案供护理人员参考,以期为中医院护理人员开展辨证施护、为患者提供同质化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开发护理电子病历辨证施护决策支持功能奠定了基础,但本体系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有待临床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史一欣[7](2016)在《思维导图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遵医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及遵医行为依从程度的情况,探索思维导图健康教育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提高知识掌握的效果及其对遵医行为依从程度的影响,旨在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第一部分:通过国内外文献回顾、专家访谈、患者沟通,研究小组成员分析、整理,初步构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知识调查问卷》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遵医行为调查问卷》,经修改和讨论,形成第一轮函询问卷。选取13名骨科医疗和护理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对各个条目筛选修改,最终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知识调查问卷》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遵医行为调查问卷》。第二部分:(1)腰椎间盘突出症思维导图式教育工具的制作课题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调查了LDH术后患者相关知识缺失情况,在骨科脊柱亚专科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共同设计,并运用X-mind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共分三个模块,中心关键词分别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锻炼”、“术后康复”,进一步分别发散分支。(2)实验性研究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三十五病区抽取68例符合条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干预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思维导图健康教育模式给患者做指导,观察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遵医行为依从程度,及生活质量改善状况。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第一部分:选取了13名专家,两轮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0.86和1,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最终形成信效度良好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知识调查问卷》12个条目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遵医行为调查问卷》18个条目。第二部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干预组知识问卷得分显着升高,并随时间推移无明显降低。遵医行为问卷得分在患者出院1个月后显着升高,并随时间推移无明显降低。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出院6月时,SF-36量表得分均高于术前,即两组均存在组内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术前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出院6月得分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知识调查问卷》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评定其健康教育效果的测评工具。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全面、简单易懂,临床应用方便,用其做健康教育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记忆吸收知识的能力继而提高遵医行为依从性,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边祥博[8](2013)在《中药熏蒸法、中药离子导入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仅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照研究,比较采用中药熏蒸法、中药离子导入法或中药熏蒸法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护理效果。对护理效果进行数据分析,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中医特色护理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试验组C四个小组,每组患者为30例。在院内常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对照组不给予其他护理措施,试验组A患者进行中药熏蒸法、试验组B患者进行中药离子导入法、试验组C患者进行中药熏蒸法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选取下腰痛评价表(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三项评价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护理效果的评价。将本试验全部数据录入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在试验前,四组患者一般资料、下腰痛评价表(JOA)测得的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活动及疼痛评分的各项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试验后,计算四组患者的下腰痛评价表(JOA)的得分情况,均比试验前四组的得分高;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得分,均比试验前四组的得分低;比较试验前后各组自身的得分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试验后,试验组A和试验组B之间的下腰痛评价表(JOA)在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活动及膀胱功能等方面量化标准测得的各项得分,相比较后差异均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试验组C与试验组A及试验组B的各组得分,相比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患者相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理效果成正相关。护理效果越好,满意度越高。研究结论: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院内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中药熏蒸法、中药离子导入法或中药熏蒸法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取得了一定的护理效果。2.单一采用中药熏蒸法或中药离子导入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的护理效果相当。3.联合采用中药熏蒸法和中药离子导入法相比单一的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效果更显着。4.护理效果会影响患者的住院满意度。护理效果越好,住院满意程度就会越高。
黄逸纯,陈权韩[9](2022)在《观察中医护理配合推拿按摩、牵引、针灸、电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医护理配合推拿按摩、牵引、针灸、电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79例,观察组8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推拿按摩、牵引、针灸、电疗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中医护理配合。分析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护理服务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79.01%,高于对照组62.02%;两组患者治疗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下降,观察组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推拿按摩、牵引、针灸、电疗治疗同时加强中医护理配合,可提高治疗效果与临床服务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许元晶,张媛媛,王莼[10](2022)在《针对性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麻醉手术患者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析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麻醉手术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对其认知程度、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笔者以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本科全麻下行腰椎手术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字表法实施分组,30例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入选对照组,30例接受针对性护理的患者入选观察组,评估患者情绪及认知差异,对比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治疗分数、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差异(t 检验)。结果观察组经护理,患者术后1 d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护理,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当天、术后1 d,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 d的平均睡眠质量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的麻醉手术患者经针对性护理,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认知程度与心理不良情绪,患者睡眠质量较高,对患者腰痛症状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 |
| 2 中医延续护理 |
| 3 中医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运用形式 |
| 3.1 以艾灸为主的联合应用护理方案 |
| 3.2 以拔罐为主的联合应用护理方案 |
| 3.3 以中药熏蒸为主的联合应用护理方案 |
| 3.4 以中药蜡疗为主的联合应用护理方案 |
| 3.5 其他中医护理技术的联合应用护理方案 |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延续性护理的干预方式 |
| 4.1 以辨证施护干预为主的中医延续护理 |
| 4.2 以中医情志干预为主的中医延续护理 |
| 4.3 以网络干预为主的中医延续护理 |
| 5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延续性护理的评价 |
| 6 总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治疗 |
|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 |
| 2.3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 3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治疗 |
| 3.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认识 |
|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 |
| 3.3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 |
| 3.4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 4 相关理论依据 |
| 4.1 乔氏火罐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
| 4.2 储药罐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6 技术路线图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
| 1.7 伦理审查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估算 |
| 2.2 试验分组 |
| 2.3 干预方案 |
| 2.4 观测周期 |
| 2.5 评价工具及指标 |
| 2.6 不良事件与处理 |
| 2.7 质量控制 |
| 3 统计分析方法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 1 病例收集情况 |
| 2 患者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 2.1 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 |
| 2.2 临床资料比较 |
| 2.3 三组患者干预前疗效指标比较 |
| 3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疗效性指标比较 |
| 3.1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SF-MPQ评分及各维度比较 |
| 3.2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JOA评分比较 |
| 3.3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ODI评分比较 |
| 4 三组患者干预后临床疗效比较 |
| 5 三组患者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 三组患者SF-MPQ评分比较 |
| 2 三组患者JOA评分比较 |
| 3 三组患者ODI评分比较 |
| 4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第五部分 结论 |
| 第六部分 局限性和展望 |
| 1 研究局限性 |
| 2 今后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中医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研期间的主要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研究背景 |
| 研究目的 |
| 研究意义 |
| 研制内容与方法 |
| 技术路线图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意义 |
| 4 概念界定 |
| 5 理论基础及概念框架 |
| 6 技术路线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设计类型 |
| 2 研究对象 |
| 3 样本量的确定 |
| 4 研究指标及测量工具 |
| 5 资料收集 |
| 6 统计分析 |
| 7 质量控制 |
| 8 伦理原则 |
| 结果 |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 |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量表得分情况 |
|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慢性病资源得分情况 |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疾病感知得分情况 |
|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心理一致感得分情况 |
| 2.4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情况 |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
|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慢性病资源利用、疾病感知、心理一致感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
| 5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慢性病资源利用、疾病感知、心理一致感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
| 讨论 |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慢性病资源利用分析 |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疾病感知分析 |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心理一致感分析 |
| 5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分析 |
|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 7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慢性病资源利用、疾病感知、心理一致感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关系分析 |
| 8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
| 9 建议与对策 |
| 结论 |
| 1 研究结论 |
| 2 研究不足 |
| 3 研究展望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慢性病资源利用、疾病感知、心理一致感及自我管理行为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词 |
| 1.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1 本课题研究目的 |
| 1.3.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质性研究 |
| 2.2.2 预调查 |
| 2.2.3 专家访谈 |
| 2.2.4 问卷评分方式的确定 |
| 2.2.5 问卷条目统计学筛选方法 |
| 2.2.6 问卷条目留取方法 |
| 2.2.7 采用信、效度检验对问卷进行考评 |
| 2.3 质量控制 |
| 2.4 伦理学原则 |
| 2.5 技术路线图 |
| 3.结果 |
| 3.1 本课题问卷条目池的构建结果 |
| 3.2 问卷的初步筛选结果 |
| 3.3 问卷条目统计分析筛选结果 |
| 3.4 专家的建议 |
| 3.5 筛选条目后所得问卷 |
| 3.6 对问卷信度、效度考评结果 |
| 3.6.1 问卷信度检测结果 |
| 3.6.2 问卷效度检测结果 |
| 4.讨论 |
| 4.1 问卷编制整体的构思思路 |
| 4.2 问卷条目筛选的分析 |
| 4.3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知-信-行问卷的评价 |
|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局限性与展望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知识、态度、行为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本疾病的认知、自身康复锻炼的质性研究访谈提纲 |
| 附录2:知情同意书及调查问卷 |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 一、研究背景 |
| 二、中医护理学与辨证施护的起源与发展 |
| (一) 中医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
| (二) 辨证施护的起源与发展 |
| 三、中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 (一)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 (二)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现状 |
| (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施术 |
| 1. 艾灸疗法 |
| 2. 拔罐疗法 |
| 3. 耳穴贴压 |
| 4. 中药外治法 |
| (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施食 |
| (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施教 |
| 1. 血瘀证的辨证施教 |
| 2. 寒湿证的辨证施教 |
| 3. 湿热证的辨证施教 |
| 4. 肝肾亏虚证的辨证施教 |
| 五、循证护理的相关概念 |
| (一) 循证医学与循证护理 |
| (二) 循证护理与中医护理 |
| 第二部分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分型的完善 |
| 一、研究目的 |
| 二、内容与方法 |
| (一) 研究思路 |
| (二) 研究方法 |
| 1. 文献分析法 |
| 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 3. 结果整合 |
| (三) 技术路线 |
| (四) 伦理道德 |
| (五) 质量控制 |
| 三、研究结果 |
| (一) 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 |
| 1. 文献检索结果 |
| 2. 证型分布情况 |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症状特征 |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各证型证候主次症划分 |
| (二)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
| 1. 咨询问卷回收情况 |
| 2. 专家咨询的可靠性 |
| 3. 专家咨询结果 |
| (三) 文献分析与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结果整合 |
| 四、讨论 |
| (一) 常见证型及其主次症状的确立依据 |
| 1. 统计学分析依据 |
| 2. 德尔菲专家咨询 |
| (二) 常见证型及其症状主次的结果分析 |
| 1. 文献分析法的结果分析 |
| 2.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的完善 |
| 第三部分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的构建 |
| 一、研究目的 |
| 二、内容与方法 |
| (一) 研究思路 |
| (二) 研究方法 |
| 1.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 |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的完善 |
| (三) 质量控制与伦理道德 |
| (四) 技术路线 |
| 三、研究结果 |
| (一) 基于循证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 |
| 1. 文献检索结果 |
| 2. 循证结果 |
| (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专家咨询 |
| 1. 咨询问卷回收情况 |
| 2. 专家咨询的可靠性 |
| 3. 专家咨询结果 |
| 四、讨论 |
| (一)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 |
| 1. 证据等级与文献质量评价标准的选择 |
| 2. 文献质量与证据等级分析 |
| (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的完善 |
| 1.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分析 |
| 2.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 (三) 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方案的建立 |
| 结论 |
| (一) 本研究结论 |
| (二)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 1. 以"辨证施护"为纲,传承中医特色与优势 |
| 2. 规范中医护理,实现护理同质化 |
| 3. 借鉴循证护理方法发展中医护理 |
| (三)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启示 |
| 1. 咨询专家较集中 |
| 2. 高级别证据较少 |
| 3. 不足及对后续研究的启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定义 |
| 第五节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构建《LDH患者知识调查问卷》和《LDH患者遵医行为调查问卷》 |
| 引言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 第三节 讨论 |
| 第四节 结论 |
| 第三章 思维导图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遵医行为的影响 |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 第二节 结果 |
| 第三节 讨论 |
| 结论 |
| 第四章 结论 |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 第二节 对护理实践的启示及建议 |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点 |
| 第四节 局限性和建议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专家咨询调查表第一轮 |
| 附录2 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 附录3 思维导图 |
| 附录4 一般资料收集表 |
| 附录5 LDH患者的知识调查问卷 |
| 附录6 LDH患者的遵医行为调查问卷 |
| 附录7 健康调查简表SF-36 |
| 附录8 思维导图健康教育干预记录表 |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 致谢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定义 |
| 2.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综述 |
| 2.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及病机 |
|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辩证分型 |
| 2.4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 3.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综述 |
|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
|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表现 |
| 3.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3.4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
| 3.5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 4. 中药离子导入法文献综述 |
| 5. 中药熏蒸法文献综述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研究的诊断标准与纳入、排除标准 |
| 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 |
| 2.1 抽样方法 |
| 2.2 样本量的确定 |
| 2.3 分组方法 |
| 3. 研究方法 |
| 3.1 研究设计 |
| 3.2 研究工具 |
| 4. 研究步骤 |
| 4.1 研究的准备 |
| 4.2 本研究的实施阶段 |
| 5. 资料收集过程 |
| 6. 数据资料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方法 |
| 7. 质量控制 |
| 7.1 研究的准备阶段 |
| 7.2 研究的实施阶段 |
| 7.3 本研究的评价 |
| 8. 本研究的伦理学情况 |
| 结果 |
| 1. 四组患者试验前一般资料、JOA得分、视觉模拟评分法得分分值的比较 |
| 1.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1.2 四组患者试验前下腰痛总得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得分比较 |
| 2. 四组患者试验前后JOA改善指数、改善率的比较及VAS得分比较 |
| 2.1 四组患者试验前后改善指数、改善率比较 |
| 2.2 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试验前后VAS得分情况比较 |
| 2.3 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试验前后各JOA得分情况比较 |
| 3. 试验前后四组患者JOA得分、VAS得分组间比较 |
| 4. 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试验后JOA组内各项得分比较 |
| 4.1 四组患者试验后自觉症状得分组间比较 |
| 4.2 四组患者试验后临床检查得分组间比较 |
| 4.3 四组患者试验后日常生活活动得分组间比较 |
| 5. 四组患者试验后临床疗效 |
| 6. 试验后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分比较 |
| 讨论 |
| 1. 研究方案选择 |
| 2. 本研究试验前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一般资料、JOA症状评定得分、视觉模拟评分法得分的比较情况 |
| 3. 试验前后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痛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的比较 |
| 4. 试验后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之间下腰痛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及临床有效率的比较 |
| 5. 四组患者住院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
| 结论 |
| 1. 结论 |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 |
| 1.2.2 对照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评价标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综合治疗效果比较 |
| 2.2 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
| 2.2 对比护理前后患者JOA评分与VAS评分 |
| 2.3 对比患者认知功能变化 |
| 2.4 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睡眠质量评分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