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阿普唑仑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阿普唑仑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马胜男[1](2020)在《调气养神汤治疗郁病肝郁血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调气养神汤治疗郁病(轻中度焦虑抑郁状态)肝郁血虚证的临床疗效,明确其干预机理,从而为调气养神汤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为传统中医药防治郁病拓宽诊疗思路。方法:选取60例来源于浙江康复医疗中心脑病科门诊及住院的郁病(轻中度焦虑抑郁状态)肝郁血虚患者,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情绪障碍。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辨证给予调气养神汤加减,每日1剂,早晚温服;对照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成人:每天2片:早晨及中午各1片,≥60岁老年人每天1片:早晨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4周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前和治疗2、4周记录中医证候、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治疗前、治疗结束记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指标变化情况,以评定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及睡眠质量并对该研究进行安全性指标的评估。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果,并结合导师学术思想和本方的组方规律分析其机理,最后得出研究结论。结果:1.中医症候及临床有效率分析:经过4周的服药治疗,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53.6%,两组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P=0.036<0.05,两组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AMD量表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量表积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提示调气养神汤及黛力新都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是85.2%和71.4%,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42>0.05)。3.HAMA量表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HAMA量表积分水平均有降低,其中治疗组后下降程度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而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8%,对照组为64.3%,两组组间差值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306>0.05)。4.PSQI量表分析:两组PSQI量表积分治疗前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比较治疗组PSQI量表积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SQI量表临床总有效率为88.8%,与对照组有效率的60.4%比较,有显着差异(P=0.04<0.05),提示调气养神汤相对黛力新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常规及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异常,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调气养神汤和黛力新片治疗郁病肝郁血虚证患者,通过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表、HAMD、HAMA量表及PSQI量表积分评价,在改善肝郁血虚症状和焦虑抑郁症状的总有效率方面,调气养神汤优于黛力新,可因此证实调气养神汤是治疗郁病肝郁血虚证的有效组方。

李茜[2](200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化障碍研究纂要》文中研究说明

刘继芳[3](2007)在《甜梦胶囊(口服液)在神经科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失眠症是一种高发病率的常见疾病,目前在临床上对失眠症药物疗效的观察,缺乏客观的实验室评价指标,难以令人信服,特别在开放的临床研究中,由于安慰剂效能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神经衰弱是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减退为主的神经症候群,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

刘继芳,王洪华[4](2006)在《甜梦在神经科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

王玲玲,张建斌[5](2006)在《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现状与研究前景》文中研究说明就针灸介入不同类型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认为由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复杂,生物学机理尚未得以阐明,针对某一发病原因的抗抑郁药物虽能减轻部分症状,但不足以兼顾多种致病因素,因而抗抑郁药普遍存在着疗效有待提高、起效延迟、对部分病例治疗无效等不足。针灸结合抗抑郁药,既发挥抗抑郁药对某些病理变化有针对性强,又发挥针灸整体调整的特点,临床已显示出起效快、疗效高的互补优势,具有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的前景。

李文迅[6](2005)在《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海马形态结构和海马nNOS mRNA及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抑郁症(depression)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抑郁症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危害,虽然历经数百年研究,至今现代医学离彻底阐明抑郁症本质、最终治愈抑郁症的目标相去甚远。而针灸治疗抑郁症由来已久,以其疗效确实,无明显副作用为特点。因此如何发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优势,揭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是亟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目的:通过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的干预,观察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脑内各脑区形态结构及海马区某些分子水平的变化,探讨电针抗抑郁症的机理。 方法:①采用慢性应激的方法建立 SD 大鼠的抑郁模型; ②通过开野实验和糖水实验观察电针干预抑郁模型大鼠后的形态学变化; ③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电镜技术和 TdT 酶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法等技术,观察电针干预抑郁模型大鼠后,各组大鼠脑内形态学和各脑区信号强度的改变,以及海马区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变化; ④通过 RT-PCR 方法和 Western blot 方法,分别观察电针干预抑郁模型大鼠后海马区 nNOS mRNA 表达的变化和 BDNF 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①实验结果表明,在遭受 3 周慢性应激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与正常组相比,体重增长明显下降;同时电针组大鼠体重增长与正常组相比也明显降低,而与模型组相比有降低的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模型组大鼠糖水摄入量减少,表现了对奖赏刺激(1%蔗糖水美味食物)的低敏感,类似于人类抑郁症的快感缺失状态;电针组大鼠糖水摄入量增加,接近基线水平,并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提示电针可以增加大鼠对奖赏刺激的敏感性、改善大鼠的快感缺失。模型大鼠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次数明显减少、活动性降低,提示模型大鼠对外界环境的探究兴趣减低;电针组也表现出活动性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并无显着性差异,不同于文献报道。 ②MRI 结果显示模型组和电针组与正常组相比较,中脑水管的横截面积有增加,统计结果显示三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对 T2 值的分析结果显示,电针组和正常组的海马区 T2 值接近,而模型组的海马区 T2 值与电针组和正常组相比较有增加,其海马区 T2值与电针组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其它脑区, 如尾壳核、杏仁核和皮层,T2 值在三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别;对扩散加权象的数据处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和电针组海马区和颞叶及听觉皮质区的 ADC 值(表观扩散系数)相对于正常组有降低,并且与正常组相比都有显着性差异;而纹状皮质区的 ADC 值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 ③电镜观察凋亡细胞主要集中在模型组和电针组;TUNEL 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和电针组凋亡细胞平均数远高于正常组,有极显着的差异性(P<0.01);电针组的凋亡细胞平均数大大低于模型组,也有极显着的差异性(P<0.01)。 ④RT-PCR 的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 nNOS mRNA 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和电针组,这与已有结论不一致。结合本课题实验一、二、三可知,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受损,神经元数量绝对值也会减少,因此也会导致 nNOS mRNA 含量的降低。但是,nNOS

张建军[7](2005)在《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作用药效学研究和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障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 10 种造成社会最沉重负担的疾病中,精神疾病占了 4 种,精神医学正在逐步受到医学同行及社会的关注并被赋予新的认识。焦虑症状作为常见的精神障碍可见于各种疾病,是焦虑症、恐怖症等神经症的主要症状,也是抑郁、更年期精神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精神障碍不同于一般的内科疾病,90%左右的病例至今病因未明,这种现象给临床治疗以及药物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精神障碍多数没有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的异常,诊断尚缺乏可靠的生物学指标,因此,精神障碍的症状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基础。用于精神障碍治疗的精神药物,按照对不同精神障碍症状的改善作用而进行相应的分类,抗焦虑药物为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躁狂药物、抗焦虑药物等四大精神药物之一。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或持续性的焦虑、紧张、惊恐不安等焦虑情绪,并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不安等症状。是一种长期、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存在着心身两方面的异常。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而其他的由情绪因素所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伴有焦虑症状的疾病,则应属于心身疾病的内容,称为焦虑综合征。焦虑症由广泛性焦虑(GAD)和急性焦虑发作(PD)组成。本课题仅对广泛性焦虑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 1.1 焦虑症的精神病学研究概况 全面查阅整理了国内外焦虑症的文献资料,从焦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全面概括了焦虑症的精神病学研究进展。 1.2 焦虑症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病名认识:中医学临床各科中没有焦虑症的病名,根据其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情志病范围,与烦躁、心悸、惊悸、不寐、怔忡等病有关。(2)病因病机:本课题从中医学理论出发,首次对焦虑症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是焦虑症产生的根本所在,而七情过极是引发焦虑症产生的主要诱因。其发病主要与心、肝、胆三者关系最为密切,基本病机多由肝失疏泄条达,气郁不散,化火生痰,痰火扰及心胆,气、痰、火蕴结日久,耗气伤阴,心胆两虚所致,虚实夹杂,病程缠绵不愈。(3)诊治总结:总结了焦虑症的临床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常用古方,相关成药,统计了单味药用药频率,归纳了用药类别主要为疏肝理气类和宁心安神类。 1.3 抗焦虑中药实验研究进展 综述了中药抗焦虑复方及单味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并查阅整理了清心安虑方中各单味药的现代药学研究。 1.4 焦虑动物模型研究 整理了国内外现有的焦虑动物模型报道,将常用动物模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动物非条件反射的模型,常用的有高架十字迷宫、明暗穿箱实验和群居接触模型等。另一类是基于传统学习模式(条件反射)的模型,包括2 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作用药效学研究和机理探讨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型,如 Geller-Seifter 冲突模型、五甲烯四氮唑(PTZ)辨别刺激拮抗的试验等;以及非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型,如 Vogel 饮水冲突实验。2.实验研究2.1 处方和药学研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确立了疏肝解郁,清火化痰,养心宁胆的组方原则,设计了抗焦虑中药科研新制剂清心安虑胶囊,旨在填补治疗焦虑症中成药的空白。实验一、二为药学研究。根据方中各药的功能主治、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设计了提取工艺路线,并对提取、精制条件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浓缩、干燥及成型工艺。进行了初步中试研究,对中试产品进行了质量检查和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制剂合格、稳定,为进一步药效和机理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2.2 药理毒理学研究2.2.1 药效学实验研究 实验三、四、五、六,通过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明暗箱实验、自主活动实验以及抗戊四唑所致的惊厥实验对清心安虑胶囊(QX)进行了研究,初步表明 QX 在小鼠 EMP 实验中,从 4 倍量到 16 倍量随着剂量的增加,其 OE%和 OT%有上升的趋势,但是 32 倍量组作用不如 16 倍量组,表明 QX 在剂量为 1.2g/kg/d 时,具有较为显着的抗焦虑作用,但在更高剂量抗焦虑作用并未增加。明暗箱实验中 QX 升高小鼠穿箱次数,显示了相似的抗焦虑作用; QX 可明显降低致惊厥剂戊四唑引起的小鼠死亡率,但对惊厥发生的潜伏期影响不明显,说明其有缓和的抗惊厥作用,且可能与 GABA 能神经通路有一定关系。实验七、八、九采用大鼠 EPM 实验、Vogel 饮水冲突实验、五甲烯四氮唑(PTZ)辨别刺激拮抗实验评价了清心安虑胶囊的抗焦虑作用。大鼠 EPM 结果与小鼠实验基本一致,证明清心安虑胶囊在不提高动物活动性的前提下,有稳定可靠的抗焦虑作用。Vogel 饮水冲突实验采用地西泮和丁螺环酮两种阳性药,急性和慢性不同给药方式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QXⅡ组、Ⅲ组可显着增加电击情况下大鼠的饮水次数,且有显着差异(P<0.05)。PTZ 辨别刺激拮抗实验结果表明,QXⅡ组及 QXⅢ组大鼠辨别戊四唑反应的正确率有所下降,治疗的天数愈多,疗效愈好,并且 QXⅢ组下降的百分率大于 QXⅡ组,可见,剂量为 0.6g/Kg 和 1.2g/Kg 时清心安虑胶囊在 Vogel 饮水冲突实验和 PTZ 辨别刺激拮抗实验中表

陈光敏,赵进云,康斌,陆兰,杨挺冬,邱映明[8](2004)在《抑郁性神经症二重辨证施治在开放式心理病房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二重辨证施治对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及其在开放式心理病房的适应情况。方法:将66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按随机的原则在开放式心理病房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研究组用二重辨证施治,对照组用认知疗法结合氟西汀、阿普唑仑等。研究时间共5个月,前2个月为积极治疗期,后3个月为自由治疗期。进行临床疗效及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定。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积极治疗期末分别痊愈33例(100%)和25例(76%),两组痊愈率差异有显着性意义(χ2=6.97,P<0.01);在自由治疗期末分别痊愈33例(100%)和20例(61%),两组痊愈率差异有极的显着性意义(χ2=13.79,P<0.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自评抑郁量表(SDS)总分,在治疗前分别为(59.39±4.23)和(59.12±3.85),两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t=0.272,P>0.05);在积极治疗期末分别为(30.58±2.07)和(39.06±4.12),两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t=10.596,P<0.001);在自由治疗期末分别为(28.76±2.40)和(42.24±6.54),两组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t=11.116,P<0.001)。结论:二重辨证施治对抑郁性神经症有普遍卓越的痊愈功效和痊愈巩固功效,应积极推广。开放式心理病房可作为抑郁性神经症二重辨证施治的医疗平台。

卢峻[9](2004)在《电针影响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情感障碍疾病,其病理机制现在仍未彻底阐明?单胺递质学说在过去占有主导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提出了抑郁症大脑神经营养和神经可塑性受损学说,该学说得到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抑郁症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日益明显?据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抑郁症造成的伤残位居各类疾病之首;抑郁症造成的疾病负担列为全球疾病总负担第四位,估计到 2020 年将升至第二位?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阐明其作用机制,是摆在医学科学工作者们面前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临床实践表明,针灸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而且具有无副作用?简便易行的优点;但其产生疗效的机制有待深入阐明? 本研究选用强迫游泳和慢性应激两种抑郁症大鼠模型,旨在应用适宜频率参数,探讨电针改善抑郁模型大鼠受损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首先筛选适宜的频率参数,采用强迫游泳大鼠模型,分别给予2Hz电针和100Hz 电针,进行疗效比较观察,并探讨电针在该模型上产生疗效的可能的神经化学机制?其次,采用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使用优选频率2Hz电针给予治疗进行疗效观察,并探讨电针影响该模型神经可塑性可能的分子机制?现将主要结果简述如下: 1. 采用强迫游泳大鼠模型,分别给予 2Hz 电针和 100Hz 电针,观察游泳不动时间和活动性?发现2Hz组游泳不动时间明显缩短,与100Hz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100Hz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各组活动性无明显差别? 2. 在行为学改善的基础上,我们着手研究电针治疗强迫游泳模型大鼠的机制?利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测定纹状体内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⑴ 2 Hz 组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明显降低,与100 Hz 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100Hz 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⑵ 2 Hz 组?100 Hz 组多巴胺(DA)和 5-羟色胺(5-HT)含量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但两个电针组之间无显着差异?⑶ 2 Hz 组高香草酸(HVA)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且有显着差异,但与100 Hz 组无明显差异?⑷ 各组之间的3,4-二羟苯乙酸(DOPAC)含量?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无明显差别?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下丘脑和垂体β-内啡肽含量?2 Hz 组?100 Hz 组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但两个电针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各组之间的垂体β-内啡肽含量无明显差别? 3. 使用优选频率 2Hz 电针刺激百会?印堂?三阴交等穴位,治疗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观察糖水摄入量?活动性和体重变化?发现电针组糖水摄入量明显增加,接近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电针组?模型组的活动性和体重增长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但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别? 4. 在行为学改善的基础上,我们着手研究电针影响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首先用 Nissle 染色方法观察各组海马 CA3 区神经元形态?可见到对照组海马CA3区锥体细胞排列整齐,层次紧密,尼氏体深染;模型组 CA3区锥体细胞排列松散,<WP=5>2 电针影响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研究细胞缺失,尼氏体浅染甚至溶解;电针组CA3区锥体细胞排列较为紧密,细胞数目有所减少,尼氏体浅染? 其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脑皮质?下丘脑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表达?我们发现对照组上述脑区有少量BDNF及 TrkB表达;模型组的BDNF及TrkB 表达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增加,有显着性差异;而电针组BDNF及TrkB的表达较模型组及对照组均有明显的加强,有显着性差异?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脑皮质?下丘脑?海马?杏仁核的磷酸化 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对照组大脑皮质?下丘脑?海马有较多 p-CREB 表达,模型组相应脑区的p-CREB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而电针组 p-CREB的表达较模型组有明显的增加,有显着性差异;但电针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在杏仁核,电针组与模型组的 p-CREB 表达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有显着性差异;电针组与模型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脑皮质caspase-3表达?对照组有极少的caspase-3表达,模型组有较多 caspase-3 表达,与对照组?电针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电针组有少量caspase-3表达? 5. 用Western Blotting 方法检测大脑皮质p-CREB 表达?对照组有较低p-CREB 的表达,模型组p-CREB 表达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增加,有显着性差异;而电针组p-CREB 的表达较对照组及模型均有明显的加强,有显着性差异? 本实验表明,2 Hz电针可以缩短强迫游泳大鼠的游泳不动时间,效果优于100 Hz;2 Hz电针还可以降低强迫游泳大鼠纹状体 5-HIAA 含量?提示:2 Hz 电针改善强迫游泳大鼠的抑郁行为,可能通过降低脑内5-HIAA 含量并减缓5-HT代谢?提高5-HT含量实现? 另外,2 Hz电针可以提高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糖水摄入量,改善快感缺失状态?还可以增加大脑皮质?下丘脑 BDNF 及其 TrkB 表达;增加皮质?下丘脑?海马 p-CREB 表达;降低caspase-3表达?提示:电针可能通?

杨进,谢忠礼,沈炳章,万伟祖[10](2003)在《菖欢胶囊治疗抑郁性神经症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菖欢胶囊对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方法 对 5 4例符合抑郁性神经症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了治疗 ,并用阿普唑仑做对照 ,治疗 8周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菖欢胶囊治疗组 5 4例 ,痊愈 6例 ( 11.1%) ,显效 14例 ( 2 5 .9%) ,进步 2 7例 ( 5 0 .0 %) ,无效 7例 ( 13.0 %) ,有效率为 87%。阿普唑仑对照组 30例 ,显效 8例 ( 2 6 .7%) ,进步 16例 ( 5 3 .3 %) ,无效 6例 ( 2 0 %) ,有效率为 80 %,2组差异无显着性 ,χ2 =0 .5 2 6 ,P >0 .0 5。 2组HAMD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有明显下降 ,治疗组治疗前HAMD总分为 2 7.74± 3 .5 7,治疗 8周后降至 13 .5 9± 4.91(减分率为 5 1.0 1%) ,对照组分别为 2 6 .87± 4.45和16 .2 7± 4.35 (减分率为 39.45 %) ,2组HAMD总分治疗后有显着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菖欢胶囊对抑郁性神经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其机理可能和改善中枢单胺能神经的功能状态有关。

二、阿普唑仑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普唑仑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调气养神汤治疗郁病肝郁血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2.诊断标准
3.研究方法
4.观察项目及指标
5.数据整理及统计
6.研究结果
7.治疗后结果分析
8.安全性检测
讨论
    1.中医学对郁病的认识
    2.当代医家从心肝二脏论治郁病的认识
    3.现代医学对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4.调气养神汤组方依据及分析
    5.疗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录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治疗郁症(焦虑抑郁状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化障碍研究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药治疗
2 中草药治疗
3 无抽搐电休克法
4 心理辅助治疗
5 综合疗法
6 讨 论

(4)甜梦在神经科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甜梦方解
2 临床应用
2 组间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3 总结与讨论

(5)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现状与研究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加抗抑郁药
    1.1 针灸加三环类抗抑郁药
    1.2 针灸加四环类抗抑郁药
    1.3 针灸加SSRIs类抗抑郁药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1.4 针灸加SNRIs (5-HT/NE再摄取抑制剂)
    1.5 针灸加各种抗抑郁剂
2 针灸加非抗抑郁药
3 针灸加中药
4 其他模式
    4.1 穴位药物贴敷
    4.2 离子透入
5 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优势与研究前景
    第一, 针药结合可以更好改善焦虑和躯体症状。
    第二, 针药结合可以弥补抗抑郁西药起效较慢问题。
    第三, 针药结合可以减轻西药副作用。

(6)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海马形态结构和海马nNOS mRNA及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针灸治疗抑郁症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实验性抑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磁共振成像在抑郁症研究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四 一氧化氮与抑郁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表现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脑形态结构影响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nNOS mRNA 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 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7)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作用药效学研究和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上篇 文献研究
    综述一 焦虑症的精神病学研究概况
    综述二 焦虑症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综述三 抗焦虑中药实验研究进展
    综述四 抗焦虑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处方研究
    第二部分 药学研究
        实验一 初步工艺和质量研究
        实验二 初步工艺、质量和稳定性研究
    第三部分 药理毒理研究
        第一节 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药效学研究—小鼠行为学实验
        实验一 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实验二 小鼠明暗箱实验
        实验三 小鼠自主活动实验
        实验四 小鼠抗戊四唑致惊厥实验
        第二节 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药效学研究—大鼠行为学实验
        实验一 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实验二 大鼠 Vogel 饮水冲突实验
        实验三 五甲烯四氮唑(PTZ)辨别刺激拮抗实验
        第三节 清心安虑胶囊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第四部分 机理探讨
        第一节 清心安虑胶囊对γ-氨基丁酸能神经通路的影响
        实验一 清心安虑胶囊对 PTZ 辨别刺激大鼠脑组织 GABAA受体mRNA 表达的影响
        实验二 清心安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脑组织安定结合抑制因子(DBI)的影响
        实验三 清心安虑胶囊对 PTZ 辨别刺激大鼠血清和大脑皮层孕酮含量的影响
        第二节 清心安虑胶囊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实验一 清心安虑胶囊对 EPM 大鼠海马和脑干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实验二 清心安虑胶囊对 PTZ 辨别大鼠海马和脑干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第三节 清心安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脑组织第三信使c-fos 表达的影响
结语
附录照片
致谢
个人简历

(9)电针影响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 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1 引言
        2 抑郁症概述
        3 多个脑区介导抑郁症症状
        4 应激与HPA轴功能失调学说
        5 神经营养和神经可塑性受损学说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2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3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研究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2 Hz与100 Hz电针对大鼠强迫游泳实验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实验二 2HZ电针影响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1 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2 电针与大鼠强迫游泳实验
    3 电针对慢性应激大鼠模型的抗抑郁效应
    4 电针对脑内BDNF?TrkB?CREB?caspase-3表达的影响
    5 结语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 谢

(10)菖欢胶囊治疗抑郁性神经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前临床资料
2 方法
    2.1 入组标准
    2.2 用药方法
    2.3 疗效评定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分析
    3.2 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频数分布
    3.3 2组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定分析
4 讨论

四、阿普唑仑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调气养神汤治疗郁病肝郁血虚证的临床研究[D]. 马胜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化障碍研究纂要[J]. 李茜.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10)
  • [3]甜梦胶囊(口服液)在神经科的临床应用[A]. 刘继芳. 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7
  • [4]甜梦在神经科的临床应用[J]. 刘继芳,王洪华. 亚太传统医药, 2006(12)
  • [5]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现状与研究前景[J]. 王玲玲,张建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02)
  • [6]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海马形态结构和海马nNOS mRNA及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D]. 李文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7]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作用药效学研究和机理探讨[D]. 张建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8]抑郁性神经症二重辨证施治在开放式心理病房中的应用[J]. 陈光敏,赵进云,康斌,陆兰,杨挺冬,邱映明. 中国临床康复, 2004(15)
  • [9]电针影响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 卢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10]菖欢胶囊治疗抑郁性神经症临床观察[J]. 杨进,谢忠礼,沈炳章,万伟祖.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02)


抑郁性神经症论文 显著性论文 对照组论文 显著性差异论文 焦虑症的表现症状论文

上一篇:我国珍禽养殖现状及科学投资策略
下一篇:袋装黑木耳防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