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泥鳅人工繁育与规模化养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德[1](2020)在《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鳞铲颌鱼Varicorhinus macrolepis属鲤科、鲃亚科、突吻鱼属,别称石口鱼、钱鱼、赤鳞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药用保健价值高,其DHA、EPA含量分别为6.20%、2.89%,分别是鲨鱼的48倍和32倍。一般栖息在砾石底质、水清温低、流速较大、海拔300—1500米的山涧水溪。其主要产地是鄂西山地、秦巴山区、太行山脉,在山东泰山也有自然分布,是山东、甘肃等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在重庆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宁河上游水域,个体比山东地区个体大很多(泰山地区成鱼体长一般不超过20厘米,体重不超过100克),最大可达1公斤以上,但野生资源相对匮乏。2015年在西南地区首次获得人工繁殖成功,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成功对野生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名特优水产的发展和土着鱼类的开发和增殖资源、恢复种群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以重庆境内大宁河流域的多鳞铲颌鱼亲鱼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探讨多鳞铲颌鱼在不同催产药物、不同催产剂量等同条件下的人工繁殖的结果;研究多鳞铲颌鱼胚胎发育特征、不同温度下多鳞铲颌鱼的胚胎发育以及多鳞铲颌鱼的苗种培育模式、生长特性。为多鳞铲颌鱼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为多鳞铲颌鱼的苗种培育和商品鱼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殖在水温为17℃的条件下,对多鳞铲颌鱼可以进行不同催产剂量的人工催产对比实验,所用的催产药物为:鲤鱼脑垂体(P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试验分为自然产卵、一次注射组以及两次注射组。结果显示使用两次注射组(第一针:LRH-A?4μg/kg+PG20mg/kg,第二针:LRH-A?10μg/kg+HCG 1000IU/kg+PG 8mg/kg)效果较好。本次人工繁殖实验累积使用雌鱼624条,雄鱼1384尾,成功催产雌鱼322尾,催产率为51.60%,受精率为72.00%,孵化率为61.33%,出苗数为243840尾。多鳞铲颌鱼的胚胎发育多鳞铲颌鱼成熟受精卵为球形属于沉性卵,具有粘性,一般呈金黄色或者白色,相对透明,饱满圆润,吸水膨胀后的卵径为(2.87±0.36)mm,而未受精卵为灰白色,不透明。在水温为(17.2±0.5)℃的条件下,多鳞铲颌鱼胚胎耗时147 h30 min累积积温2582.56℃·h孵化出膜,共划分为以下7个阶段:受精卵形成期(0-1 h48 min)、卵裂期(3 h38 min-7 h38 min)、囊胚期(9 h32 min-22 h02min)、原肠胚期(33 h15 min-45 h19 min)、神经胚形成期(50 h24 min-53 h55min)、器官形成期至破膜(56 h-147 h30 min)。多鳞铲颌鱼早期苗种培育多鳞铲颌鱼初孵化出来的仔鱼全长(8.86±0.52)mm,体重(0.00444±0.00014)g。眼色素于2 d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加深,8 d时仔鱼腹腔出现鳔一室,21 d出现鳔二室,同时仔鱼卵黄被完全吸收,完全营外源性营养,34 d开始出现鳞片,进入稚鱼期,70 d鳞片遍及全身,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进入幼鱼阶段。本次实验中,对人工繁殖的多鳞铲颌鱼的苗种进行了85 d的喂养,累计获得多鳞铲颌鱼苗种24.4万尾,苗种存活率达到了61.33%,平均体长为40.17mm。多鳞铲颌鱼仔稚鱼的体长、体重以及养殖时间这三因素之间除体长与养殖时间呈线性增长关系外其他均呈现为多项式函数增长关系。在西南地区首次实现了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的成功,其培育方式所需设备为日常养殖设备,操作简便,且保证了鱼苗的存活率,是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的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模式。

李有根,肖林华,黄平,马本贺,王梦杰,傅义龙,王海华[2](2019)在《台湾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决泥鳅产业发展所需人工苗种,采用自主设计的泥鳅孵化一体设备,选择台湾泥鳅开展了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台湾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催产激素最佳配比为3 mg DOM+15 ug LHRH-A2+750 IU HCG,注射剂量为雌鳅0.2 mL,雄鳅0.1 mL,胸腔注射;适宜水温为20℃~28℃(最佳水温25℃~27℃),效应时间为7~15 h,效应时间随着水温升高缩短;亲本雌雄比以(6~7)∶1为宜,平均催产率≧95%、受精率≧90%。适宜温度范围内,鳅苗孵化采用流水式孵化一体箱优于静水孵化池,孵化时间减少6~9 h,孵化率提高20%以上,畸形率显着降低;水温30℃,催产率、受精率降低,苗种畸形率显着升高。采用流水式孵化一体箱六批次孵化共计产卵2650万粒,出苗2297.7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6.7%,孵化率最高达90.1%。采用土池肥水培育台湾泥鳅夏花,随着池塘水温升高,鳅苗培育成活率呈下降趋势,但培育期缩短,成活率以4月的78.9%最佳,培育期以6月的22.7天最短;放苗数量30万粒/667 m2、5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夏花培育成活率显着优于放苗7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放苗5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夏花培育成活率仅略低于放苗30万粒/667 m2试验组,如考虑生产管理成本,则以50万粒/667 m2为佳。

丁海峰[3](2019)在《海南地区大刺鳅人工繁育技术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市场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导致野生大刺鳅种群资源锐减,各地区纷纷加快了大刺鳅种质资源保护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本研究在认识海南地区大刺鳅繁殖生物学的基础上,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以期建立海南地区大刺鳅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主要结果如下:通过对海南地区野生大刺鳅种群的取样调研,确定了背棘数和脊椎骨可作为大刺鳅分类判别的稳定可数性状,找出了海南地区大刺鳅体重相关性最大的体征指标为体长(BL)和肝重(LW),其关系为BW=-1.98.198+9.608 BL+16.834 LW,这两个指标可为海南地区大刺鳅繁育中的亲鱼选择和家系培育提供参考。在可量可比性状上,选取了体长/1-2(X1)、体长/7-8(X2)、全长/体长(X3)和体长/6-7(X4)等指标构建了龙洲河流域大刺鳅基于体重的回归方程:BW=-6392.903+256.392X1-79.840X2+5394.003X3-83.928X4,可作为海南地区大刺鳅种群的一个判别依据。上述选取的体征指标及相关方程均与其他地区大刺鳅群体研究结果有所差异。研究了饵料种类、养殖水温、投喂方式和流水刺激等因素对海南地区大刺鳅亲鱼的生长和性腺发育的影响,确定了不同规格野生大刺鳅成鱼适合的驯食饵料:≥50g大刺鳅幼鱼适宜饵料为红虫,50-120g的大刺鳅适宜饵料为黄粉虫,≤120g大刺鳅适宜饵料为大麦虫;海南地区大刺鳅亲鱼最适生长发育水温为26-29℃,其月增重比可达41.87%。在该温度下大刺鳅性腺发育也最为迅速;大刺鳅日摄食量可达体重的4%,其最佳投喂方式为每天早上投喂鱼体重1%,中午投喂量为1.4%,傍晚投喂量为2.4%;大刺鳅亲鱼生长和性腺发育最佳水流速度为50mL/s,在该水流刺激下,其月增重比可达41.74%。开展了大刺鳅成年雌鱼不同发育时期卵巢的组织学研究,发现Ⅲ期卵巢表面血管明显,卵子直径约为600μm,Ⅳ期卵巢体积增大且卵子渐渐变成黄色,卵径约为1200μm,V期卵巢体积进一步增大,卵子成明黄色,卵径约为2000μm,Ⅵ期卵巢开始萎缩,外表呈肉色,卵径约为1OOOμm。研究了不同催产激素及其组合对海南地区大刺鳅人工繁殖催产率和受精率的影响,最佳人工催产方案为注射两次LHRH-A2(10ug/kg)与DOM(10mg/kg)混合液,第一次注射总剂量的60%,12小时后注射余下剂量,雄鱼剂量减半。在该条件下大刺鳅雌性个体催产率可达90%,受精率为79.3%,平均排卵量为894粒。通过对幼苗的培育密度、水温和投喂方式探究出适宜海南地区大刺鳅幼苗的培育条件:刚孵化5天左右的水花苗,适宜密度为1000-1500尾/m2,该条件下月增长比为162.6%,存活率为90%。该阶段适宜的水温为25℃;对于孵化30天后的幼苗,适宜的投喂方式为每天不同时段投喂四次,月增重比可达93.88%。本论文研究完善了海南地区大刺鳅人工繁育的整个流程,为海南地区大刺鳅规模化养殖提供了相关科学依据。

鲍华江[4](2019)在《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河川沙塘鳢为研究目标,运用生理生态学等方法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稚鱼开口饵料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温度下河川沙塘鳢受精卵的孵化情况及其仔鱼活力,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一些科学指导。探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以及存活率的影响,探究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选择性捕食规律和摄食节律,筛选出理想的开口饵料,为规模化、工厂化培育河川沙塘鳢鱼苗鱼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鱼生存活力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温度(18℃、20℃、22℃、24℃、26℃、28℃、30℃)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鱼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受精卵都有仔鱼孵化出膜,培育周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周期亦然。培育周期y(h)与温度x(℃)呈现为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y=1.800x2-112.202x+1948.683,R2=0.996(P<0.01);孵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6℃时,孵化率最高,达到82.7±2.06%;本试验中未观察到畸形河川沙塘鳢初孵仔鱼,初孵仔鱼在24 h和48 h时都表现很高的存活率。通过生物学零度及有效积温计算公式,计算出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0.6℃,计算出不同温度条件下其有效积温的变化范围为:3815.3±78.403959.6±80.07℃·h。22-30℃温度带内的温度系数Q10值最接近于2,为2.0353,但在温度为30℃时,其受精卵的孵化率为46.4±4.66%,低于50%。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4℃时,其仔鱼的SAI值最大,为36.91±1.823。分析试验结果可得出,孵化河川沙塘鳢受精卵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2-28℃,最佳的温度为26℃,培育仔鱼的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6℃,最佳的温度为24℃。2.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以枝角类、丰年虫、配合饲料(苗宝宝)、鱼糜、蛋黄、水蚯蚓作为开口饵料饲喂河川沙塘鳢仔鱼(2日龄),经8 d饲养,筛选出适合仔鱼的开口饵料。研究结果表明:将丰年虫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其生长速度、生长性能和成活率都处于最佳状态,试验结束时,其平均全长、平均体质量、全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分别为8.609±0.0320 mm、9.17±0.031 mg、27.60±0.476%、171.97±0.930%、12.51±0.042%、96.67±3.335%。所以,将丰年虫作为河川沙塘鳢仔鱼的开口饵料最为合适;其次是水蚯蚓和枝角类,但这类外源性开口饵料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以杀灭可能携带的致病菌和寄生虫;配合饲料、鱼糜和蛋黄与饥饿对照差异不显着(P>0.05),不建议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3.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研究研究了河川沙塘鳢稚鱼(15日龄)对枝角类、水蚯蚓、泥鳅幼苗、桡足类和孑孓的摄食选择性及对枝角类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稚鱼均能摄食这5种饵料生物,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河川沙塘鳢稚鱼对这5种饵料生物的摄食率分别为10.4±0.97、10.0±1.18、9.9±1.74、1.6±0.58、1.3±0.52只/天,摄食选择指数分别为0.2206±0.0369、0.2000±0.0358、0.1922±0.0696、-0.6177±0.1279、-0.6867±0.1167。对于枝角类、水蚯蚓和泥鳅幼苗的摄食选择性显着高于桡足类和孑孓(P<0.05);同时,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于枝角类的摄食存在显着的昼夜节律,夜晚的摄食量显着高于白天(P<0.05),分别为27.7±1.51只和20.3±2.16只。河川沙塘鳢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8:00-22:00,摄食百分比为24.6±3.97%,显着高于其它时间段(P<0.05)。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在于制订一套基于野生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河川沙塘鳢全人工繁育操作规程,指导实际生产。

冉光鑫,谢先中,杜家会,谭艳,赵庆亮[5](2018)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讨台湾泥鳅在贵州喀斯特地区人工繁殖技术状况,试验采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多潘立酮注射液(DOM)、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A2)合剂对台湾泥鳅进行人工繁殖。结果表明:每尾台湾泥鳅注射400 IU HCG+4 000μg DOM+15μg LHRH-A2为较理想的催产激素配比,三批次繁殖的平均催产率为98.0%,平均受精率为90.1%,平均孵化率为88.7%,平均出苗率为87.2%。雌雄比为5.4∶1时,催产率最高,为98.5%;雌雄比为5.7∶1时,受精率最高,为91.2%。说明台湾泥鳅在该地区繁殖效果良好。

张小磊,梁少民,齐庆超[6](2018)在《泥鳅规模化人工高效孵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5~6月依托河南省黄河生态试验基地,分批次连续开展了4期泥鳅的人工孵化技术试验。结果显示,试验中泥鳅亲本共产卵625万粒,总计出苗575万尾,放苗458万尾;平均而言,各批次受精卵平均孵化率为92.0%,幼苗成活率为79.7%。为进一步提高泥鳅规模化人工孵化效率,需要对亲本挑选、人工催产、孵化水质以及水温等各个孵化环节和孵化条件进行严格的把控。

冉光鑫,谢先中,谭艳,赵庆亮[7](2018)在《泥鳅繁殖生长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鳅是一种养殖前景巨大的淡水养殖品种,近年来其市场需求量和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但其苗种成活率不高,制约着泥鳅养殖业的发展。综述了泥鳅繁殖中雌雄比、催产素剂量及配比使用、影响泥鳅繁殖生长的重要因素及泥鳅苗种培育中食性及饵料选择,以期为泥鳅的繁殖生长、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冯军[8](2017)在《大鳞副泥鳅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文中指出大鳞副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1]。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水体中,是一种重要的小型淡水鱼类。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大鳞副泥鳅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从人工养殖、苗种繁育和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总结,为后续大鳞副泥鳅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冉光鑫,谢先中,汪飞,赵庆亮,韦红边,杜家会,黄蔚[9](2017)在《浅谈黔西南州泥鳅繁育养殖及疾病防控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其经济价值较高,营养价值较丰富,主要生活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中,喜居于静水底层,分布甚广,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其肉质不但鲜美细嫩,而且营养价值较高,具有滋补药用价值[1],深受人们的喜爱,素有"天上斑鸠,地下泥鳅"之美誉。目前泥鳅养殖技术较为成熟,各地泥鳅养殖模式多样,养殖效果各异。当前,贵州黔

邱楚雯,陈迪虎,刘晓东,王笠平,王韩信[10](2017)在《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台湾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 ssp.)的人工繁育技术,为该品种在上海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分别对1龄和2龄的台湾泥鳅亲本进行人工催产,并在圆形流水孵化系统中进行了受精卵孵化和仔鱼培育试验。催产素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和马来酸地欧酮(DOM),剂量为DOM 0.5 mg+LHRH-A22μg/尾,共催产台湾泥鳅384尾。结果表明:2龄台湾泥鳅在水温22.3℃的效应时间为17 h,催产率为92.7%,受精率为80.8%,获受精卵36.9万粒,孵化率为67%,繁育水花苗约20万尾;1龄台湾泥鳅在水温22.3℃的效应时间为1721 h,催产率为67.1%,受精率为70.8%,获受精卵34.7万粒,孵化率为57.7%,繁育水花苗约20万尾。仔鱼在容量300 L的循环水孵化桶中培育30 d后,体长约为3 cm。

二、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多鳞铲颌鱼简介
        1.2.1 多鳞铲颌鱼的生物学特性
        1.2.2 多鳞铲颌鱼的繁殖习性
        1.2.3 多鳞铲颌鱼的食性
        1.2.4 多鳞铲颌鱼的分布范围以及种群现状
    1.3 鱼类的人工繁殖
        1.3.1 亲鱼培育
        1.3.2 催产药物
        1.3.3 人工授精
        1.3.4 孵化
    1.4 胚胎发育研究
        1.4.1 受精卵
        1.4.2 外界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1.5 苗种培育研究
        1.5.1 苗种培育配套模式
        1.5.2 仔、稚鱼的发育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殖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多鳞铲颌鱼雌雄鉴别情况
        2.3.2 多鳞铲颌鱼的催产情况
        2.3.3 多鳞铲颌鱼的人工授精情况
        2.3.4 多鳞铲颌鱼注射组优劣比较
    2.4 讨论
        2.4.1 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技术关键
        2.4.2 多鳞铲颌鱼的催产
        2.4.3 多鳞铲颌鱼的受精方式
第3章 多鳞铲颌鱼的胚胎发育观察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多鳞铲颌鱼的胚胎发育观察
        3.3.2 多鳞铲颌鱼胚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情况
    3.4 讨论
        3.4.1 多鳞铲颌鱼胚胎发育特点
        3.4.2 温度对多鳞铲颌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3.4.3 多鳞铲颌鱼胚胎发育注意事项
第4章 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场地
        4.2.2 苗种来源
        4.2.3 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
        4.2.4 多鳞铲颌鱼仔、稚鱼发育
    4.3 结果
        4.3.1 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结果
        4.3.2 多鳞铲颌鱼早期发育结果
        4.3.3 多鳞铲颌鱼仔、稚鱼生长特性结果
    4.4 讨论
        4.4.1 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
        4.4.2 多鳞铲颌鱼早期发育观察
        4.4.3 多鳞铲颌鱼生长特性研究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台湾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种鳅来源
        1.1.2 催产激素
        1.1.3 肥料与饵料
        1.1.4 孵化与育苗设施
    1.2 试验方法
        1.2.1 亲本强化培育
        1.2.2 全人工繁殖
        1.2.2. 1 催产激素注射剂量与注射部位
        1.2.2. 2 催产激素合剂的剂量配比
        1.2.2. 3 规模化繁殖试验
        1.2.3 苗种培育
        1.2.4 测定指标与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雌雄亲本选择与鉴别特征
    2.2 催产激素注射剂量与注射部位
    2.3 催产激素合剂的剂量配比
    2.4 规模化繁殖
    2.5 苗种培育
3 讨论
    3.1 技术优化是台湾泥鳅规模化繁殖降本增效的主要途径
    3.2 采用工厂化设施是台湾泥鳅规模化繁殖的发展方向
    3.3 水花苗轮虫高峰期下塘是泥鳅苗种培育的技术关键

(3)海南地区大刺鳅人工繁育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生理学特性
        1.2.1 分类及分布
        1.2.2 生活习性
    1.3 影响人工繁育的条件
        1.3.1 水温
        1.3.2 催产素种类及催产方法
    1.4 当前大刺鳅增养殖情况
        1.4.1 养殖模式
        1.4.2 人工繁殖现状与前景
    1.5 课题研究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课题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海南地区大刺鳅群体形态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可数性状
        2.3.2 可量性状与框架结构参数
    2.4 讨论
第三章 大刺鳅亲鱼保育技术
    3.1 引言
    3.2 驯食期饵料种类对大刺鳅生长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水温对大刺鳅生长的影响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4 投喂方式对大刺鳅生长的影响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5 流水刺激对大刺鳅生长与性腺发育的影响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6 讨论
        3.6.1 饵料种类对大刺鳅驯食效果的影响
        3.6.2 水温对大刺鳅生长和性腺发育的影响
        3.6.3 投喂方式对大刺鳅生长的影响
        3.6.4 流水刺激对大刺鳅生长和性腺发育的影响
第四章 大刺鳅人工繁殖技术
    4.1 引言
    4.2 不同激素种类对海南地区大刺鳅人工繁殖的影响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保育不同时期大刺鳅性腺组织学观察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4.1 海南地区大刺鳅亲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4.4.2 对海南地区大刺鳅亲鱼的性腺观察
第五章 海南地区大刺鳅幼苗培育技术
    5.1 引言
    5.2 养殖密度海南地区大刺鳅幼苗孵化及生长的影响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水温对海南地区大刺鳅幼苗生长的影响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4 投喂方式对海南地区大刺鳅幼鱼生长的影响
        5.4.1 材料与方法
        5.4.2 结果与分析
    5.5 讨论
        5.5.1 养殖密度对大刺鳅幼鱼的影响
        5.5.2 水温对大刺鳅幼鱼的影响
        5.5.3 投喂方式对大刺鳅幼鱼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6.1 海南地区大刺鳅群体形态学研究
    6.2 海南地区大刺鳅亲鱼保育技术
    6.3 海南地区大刺鳅人工繁殖技术
    6.4 海南地区大刺鳅幼苗培育技术
参考文献
致谢

(4)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河川沙塘鳢的生物学特性
        1.2.1 形态特征
        1.2.2 生活习性
        1.2.3 繁殖习性
        1.2.4 胚胎发育
    1.3 温度对鱼类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1.4 鱼类早期生活史的划分
    1.5 鱼类开口饵料的研究
        1.5.1 鱼类开口饵料的类型
        1.5.2 开口饵料对鱼类早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不同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2.3.2 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
        2.3.3 不同温度对河川沙塘鳢仔鱼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2.4.2 温度系数Q10与最适温度范围的关系
        2.4.3 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
        2.4.4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仔鱼活力的影响
第三章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存活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分析
        3.4.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存活率分析
第四章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5 种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
        4.3.2 河川沙塘鳢稚鱼的摄食节律
    4.4 讨论
        4.4.1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5 种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
        4.4.2 河川沙塘鳢稚鱼的摄食节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5.1.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
        5.1.3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件1

(5)贵州喀斯特地区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孵化用具
2 方法
    2.1 台湾泥鳅的雌、雄鉴别
    2.2 催产药物合剂、注射剂量及方法
    2.3 人工催产及人工孵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台湾泥鳅的雌、雄鉴别
    3.2 台湾泥鳅的人工催产
    3.3 台湾泥鳅的人工孵化
4 讨论
    4.1 泥鳅繁殖中雌雄比
    4.2 催产素剂量及配比对泥鳅繁殖的影响
    4.3 有关泥鳅的人工催产

(6)泥鳅规模化人工高效孵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泥鳅亲本的选择与培育
    1.1 泥鳅亲本的选择
    1.2 孵化前的亲本培育
2 泥鳅的人工催产
    2.1 催产前的准备
    2.2 催产时间
    2.3 人工催产方法
3 泥鳅的人工孵化
    3.1 泥鳅产卵与受精
    3.2 受精卵的孵化与管理
4 结果
5 小结
    5.1 重视泥鳅亲本的挑选与培育管理
    5.2 熟练掌握泥鳅的人工催产
    5.3 做好对孵化用水水质的把控
    5.4 合理调节孵化用水水温

(7)泥鳅繁殖生长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泥鳅繁殖生长效果的重要因素
    1.1 泥鳅繁殖中雌雄比
    1.2 催产素剂量及配比对泥鳅繁殖的影响
    1.3 环境因素对泥鳅繁殖生长效果的影响
        1.3.1 水温对泥鳅繁殖及生长效果的影响。
        1.3.2 溶氧量、p H、氨氮、重金属及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泥鳅繁殖生长的影响。
        1.3.3 敌害生物的防控。
2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2.1 泥鳅育苗期食物
    2.2 泥鳅人工育苗条件下的饵料选择
3 小结

(8)大鳞副泥鳅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生物学研究情况
    1.1 生长规律
    1.2 摄食和食性
2 生理学研究进展
3 肌肉营养研究情况
    3.1 肌肉营养成分组成
4 人工养殖
    4.1 苗种培育
    4.2 成鱼饲养
5 疾病防控
    5.1 放养密度
    5.2 池塘条件
6 人工繁殖
    6.1 繁殖习性
    6.2 性腺发育
    6.3 人工催产
    6.4 孵化及胚胎发育
        6.4.1 孵化
        6.4.2 胚胎培育
7 总结

(9)浅谈黔西南州泥鳅繁育养殖及疾病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泥鳅繁殖技术
2 泥鳅养殖模式
    2.1 池塘养殖模式
    2.2 水泥池养殖模式
    2.3 网箱养殖模式
3 泥鳅养殖疾病防控
    3.1 把好苗种关
    3.2 做好消毒关
    3.3 强化管理关
    3.4 病情诊断关

(10)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亲本培育
    1.2 人工繁殖
        1.2.1 催产
        1.2.2 授精
    1.3 孵化
    1.4 仔鱼培育
2 结果
    2.1 亲本培育
    2.2 催产、孵化
    2.3 仔鱼培育
3 讨论
    3.1 台湾泥鳅亲本
    3.2 催产孵化
    3.3 仔鱼的培育

四、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D]. 刘德. 西南大学, 2020(01)
  • [2]台湾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研究[J]. 李有根,肖林华,黄平,马本贺,王梦杰,傅义龙,王海华. 江西水产科技, 2019(05)
  • [3]海南地区大刺鳅人工繁育技术探究[D]. 丁海峰. 海南大学, 2019(06)
  • [4]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D]. 鲍华江.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5]贵州喀斯特地区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J]. 冉光鑫,谢先中,杜家会,谭艳,赵庆亮.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17)
  • [6]泥鳅规模化人工高效孵化技术[J]. 张小磊,梁少民,齐庆超. 河北渔业, 2018(08)
  • [7]泥鳅繁殖生长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 冉光鑫,谢先中,谭艳,赵庆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4)
  • [8]大鳞副泥鳅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J]. 冯军. 江西水产科技, 2017(06)
  • [9]浅谈黔西南州泥鳅繁育养殖及疾病防控技术[J]. 冉光鑫,谢先中,汪飞,赵庆亮,韦红边,杜家会,黄蔚. 水产养殖, 2017(11)
  • [10]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J]. 邱楚雯,陈迪虎,刘晓东,王笠平,王韩信. 水产科技情报, 2017(05)


泥鳅论文 大刺鳅论文 养殖技术论文 沙塘鳢论文 畜牧业论文

上一篇:“不视为犯罪”司法适用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2004年:中国零部件企业难以消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