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1](2014)在《除草剂防除小麦田日本看麦娘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进行不同除草剂防除小麦田日本看麦娘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田日本看麦娘较多时,使用6.9%骠马浓乳油750 mL/hm2+3%世玛油悬剂225 mL/hm2,防效较好,药后20、35 d,一般株防效分别达88.86%、97.66%。
乔国梅[2](2012)在《使用除草剂应注意的问题》文中提出除草剂具有高效、省工等特点,所以使用除草剂的农民越来越多,但如果掌握不好方法,不仅地里的杂草没有控制好,而且还会使其它农作物产生药害,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为此,在使用除草剂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针对不同作物选择不同类型的除草剂虽然除草剂的种类很多,但每种除草剂要求使
李永昌[3](2010)在《麦田化学除草技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麦田化学除草面积越来越大,除草剂品种越来越多,农民对化学除草剂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指出麦田化学除草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详细阐述了化学除草应抓好的5个环节,为麦田化学除草提供技术指导。
赵贤月,郝绪春,郭厚杰[4](2008)在《麦田除草剂防效差的原因分析及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杂草是麦田主要的有害生物之一,针对金安区部分农户因防除措施不当、除草效果差等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除措施。一是掌握草龄及气温适时用药;二是规范性配药、施药;三是合理选用麦田除草剂趁湿施药,确保化除效果。
曹建如[5](2007)在《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旱作农业技术评价是农业项目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学者对此已有不少的研究。由于旱作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复杂、特殊的农业生态系统,再加上农业项目本身具有活动的多样性和目标的多元性,评价的方法以及指标的设置多种多样。本文利用加权综合评价与效益增长速度与效益稳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主要应用的六项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本研究确定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增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量等十个二级评价指标,运用特尔菲法,在广泛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各级指标的权重。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旱作农业技术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技术上,结合河北省旱作农业特点,构建了一套旱作农业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加权评价模型和效益增长速度和效益稳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提出了便于不同作物、不同指标之间进行分析和比较的作物系数调整和效益指标量纲处理方法。采用所建立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河北省六项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结果如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很好的生态和综合效益,各效益指标都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该技术的生态效益在六项技术中表现最好,效益加权指数分别为8.933365,综合效益居第二,效益加权指数为10.58796。此技术的经济、社会和综合效益也都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六项技术中列第二,增长系数分别为3.46879、1.23336、1.84177。该技术的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在六项技术中表现最好,稳定性系数为0.97698。秸秆覆盖栽培技术的经济、生态、社会和综合效益在六项技术中排位靠后,在加权评价中列第五和第六。但该技术的经济、生态和综合效益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其中社会效益的稳定性在各项技术中列第一,稳定性指数为0.98369。小麦免耕技术的经济、生态、社会和综合效益在六项技术中排位欠佳,但该技术的生态效益有较快而且稳定的增长,其生态效益的增速最快,增长系数为2.39422,而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管道灌溉节水技术在经济、生态、和综合效益上都有很好的表现,其中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在各项技术中表现最好,加权效益指数分别达20.21752和10.59772。该技术的各效益指标的增长速度居中,但稳定性指数均在0.9以上。农艺节水灌溉技术具有很好社会效益,其社会效益的加权评价指数在各项技术中表现最好,效益指数5.70307;该技术的经济、社会和综合效益的增长速度居第一位,增长系数分别为7.2134、2.32743和3.7695,生态效益增长速度居第二位,效益指数0.61967。该技术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其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在六项技术居第二位,稳定性系数分别为0.97420和0.97273。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的加权评价指数列第二位,效益指标达18.62831。各效益指数在年际间也表现有很强的稳定性,其中,生态和综合效益的稳定性居第一位,稳定性指数为0.98227和0.97982。根据以上的综合评价结果,结合河北省旱作农业生态分区,提出了河北省不同旱作农业生态类型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李古斌,焦福海,魏本芹,胡昌申,许永久[6](2007)在《麦田使用除草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麦田使用除草剂应注意根据小麦田间杂草种类选用适宜的除草剂品种;选择最佳施药时期;适宜的用药量;混用几种除草剂不应有颉颃作用;要注意长效除草剂对后茬作物的伤害;采取正确的配制方法,提高施药技术质量。
朱保周[7](2006)在《麦田化学除草应注意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麦田化学除草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增产措施。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除草效果,甚至还可能引起药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要有效地控制麦田杂草危害,保证安全,在进行化学除草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齐蕴荣[8](2003)在《玉米田化学除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指明 近年来,玉米田除草剂品种迅速增多,涉及的化合物类型和作用方式也各式各样。在生产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除草剂选择使用不当,导致除草效果差、作物发生药害等问题。为减少不必要损失,玉米田化学除草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宋金峰,李允国,李献斌,刘爱兰[9](2001)在《鄄城县化学除草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化学除草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得到普及,在推行使用中必须选择对口药剂及浓度,并注意防治适期及方法的确定,才能得到安全、有效的结果。
章炳旺,唐学友,戴南发[10](1999)在《使用化学除草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使用化学除草剂省工,省力,除草效果好,增产作用明显,深受广大农民欢迎,近几年来应用面积迅速扩大,我市1998年化除面积累计达310万亩。但化学除草剂,使用技术要求严格,若使用不当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对当季和下茬作物造成不同程度药害,有的还造成植株...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试验材料 |
| 1.3 试验设计 |
| 1.4 调查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结论 |
| 3.2 讨论 |
| 1 针对不同作物选择不同类型的除草剂 |
| 2 要掌握好使用浓度用量范围和使用时期 |
| 2.1 使用浓度。 |
| 2.2 使用方法。 |
| 2.3 用药时间。 |
| 3 看天看地看庄稼使用 |
| 3.1 看天。 |
| 3.2 看地。 |
| 3.3 看庄稼。 |
| 4 用药前要了解周围作物的种植情况 |
| 5 要考虑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
| 6 注意杂草的类型 |
| 7 注意清洗喷雾器 |
| 8 安全存放 |
| 1 麦田化学除草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
| 1.1 杂草优势种不断演变 |
| 1.2 局部地区发生危害加重 |
| 1.3 除草剂使用不当产生药害 |
| 1.3.1 残留造成下茬作物受害 |
| 1.3.2 使用不当受害 |
| 1.3.3 造成非靶标作物受害 |
| 1.4 施药时间与品种影响药效 |
| 1.4.1 药效受环境影响较大 |
| 1.4.2 除草时间影响药效 |
| 1.4.3 除草剂各品种的药效表现不同 |
| 1.5 杂草产生一定抗药性 |
| 2 抓好5个环节 |
| 2.1 选择对口药剂 |
| 2.2 严格掌握用量 |
| 2.3 确定合理施药期 |
| 2.4 保证施药质量 |
| 2.5 科学合理混用 |
|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 1.2.1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概况 |
| 1.2.2 旱地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概况 |
| 1.3 研究的思路与创新点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创新点 |
|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基本框架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二章 旱作农业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
| 2.1 农业项目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及历史回顾 |
| 2.1.1 项目评价的类型 |
| 2.1.2 项目评价的历史回顾 |
| 2.2 国外旱作农业项目技术评价进展 |
| 2.2.1 经济效益评价 |
| 2.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 2.2.3 社会影响评价 |
| 2.3 国内旱作农业项目技术评价进展 |
| 2.3.1 国内旱作农业项目经济评价 |
| 2.3.2 旱作农业项目的社会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 2.4 总结 第三章 河北省旱作节水技术概述 |
| 3.1 河北省概况 |
| 3.2 河北省的水资源利用现状 |
| 3.3 河北省旱作农业技术 |
| 3.3.1 节水灌溉技术 |
| 3.3.2 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四章 评价指标设置和评价方法 |
| 4.1 评价指标设置 |
| 4.1.1 指标设置的原则 |
| 4.1.2 河北旱地农业技术评价指标的内容 |
| 4.1.3 指标的含义及指标的数量化模型 |
| 4.2 评价方法 |
| 4.2.1 权重的确定 |
| 4.2.2 统一量纲 |
| 4.2.3 模型的确立 |
| 4.2.4 评价步骤 第五章 旱作农业技术效益加权综合评价 |
| 5.1 基础数据采集 |
| 5.2 标准化处理 |
| 5.2.1 作物系数调整 |
| 5.2.2 效益指标的量纲(单位)处理 |
| 5.3 效益加权综合指数计算 |
| 5.4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旱作农业技术效益增长性和稳定性评价 |
| 6.1 基础数据采集 |
| 6.2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 6.3 综合指数的计算 |
| 6.4 建立时间趋势线性回归模型 |
| 6.5 用拟合度 R2代表效益稳定性的合理性分析 |
| 6.6 效益增长性和稳定性回归模拟 |
| 6.6.1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
| 6.6.2 玉米秸秆覆盖技术 |
| 6.6.3 小麦免耕技术 |
| 6.6.4 小麦管道灌溉技术 |
| 6.6.5 小麦农艺节水灌溉技术 |
| 6.6.6 玉米免耕技术 |
| 6.7 结果与分析 |
| 6.7.1 增长速度比较 |
| 6.7.2 效益稳定性比较 第七章 河北省旱作农业技术综合评价 |
| 7.1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
| 7.2 玉米秸秆覆盖栽培技术 |
| 7.3 小麦免耕技术 |
| 7.4 小麦管道灌溉技术 |
| 7.5 小麦农艺节水灌溉技术 |
| 7.6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 第八章 河北省旱作农业发展技术战略 |
| 8.1 河北省旱作农业技术选择 |
| 8.1.1 冀西北丘陵山区和坝上高原节水农区 |
| 8.1.2 太行山和燕山山地丘陵区 |
| 8.1.3 平原区(包括太行山和燕山山前平原和黑龙港地区) |
| 8.2 河北省旱作农业的发展技术对策 |
| 8.2.1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 8.2.2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 8.2.3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
| 1 根据小麦田间杂草种类选用适宜的除草剂品种 |
| 2 选择最佳时期施药 |
| 3 除草剂的用量及混用问题 |
| 4 注意长残留除草剂对后茬作物的伤害 |
| 5 除草剂的配制和施药技术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