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霞[1](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方剂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是传承中医药防治疾病方法的重要内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而目前对该病处方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用药规律,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推测药物-疾病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方法采用主题词与关键词相结合的检索方式,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等4个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具备完整的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指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依据研究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诊断标准,筛选得到目标文献。然后将文献中的文章标题、数据来源、方剂名称、中药处方及剂量等录入微软办公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制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文献调查表。在研究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前,统一和规范方剂的中药名称及药量。利用平台的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功能,对纳入研究的处方进行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再运用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获得高频药物组合和新处方。最后,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等平台,对高频药对主要活性化合物进行筛选及靶点预测,探寻药物成分-靶点-通路作用机制。结果1.总体:共纳入文献357篇,方剂393首,桃红四物汤运用的最多,用药以活血化瘀类、清热类、利水渗湿类、补益类、理气类为主。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苦为主,归经以肝经居多。当归-川芎是高频药对及核心药物组合。2.层次:湿热下注证中,四妙散与四妙勇安汤运用最多,高频药物为川牛膝、当归、黄柏,药性以寒、苦为主,归肝、心、脾胃经居多,聚类分析演化出新的药物组合7条。血瘀湿阻证最常用药物为当归、川芎、红花等,性味偏于温、甘,药物归经以肝为主,获得药物新组合7条。脾肾阳虚证中,除黄芪、当归、川芎外,附子、肉桂、山茱萸、淫羊藿、茯苓、白术出现频次较多,多属温性、味甘,主要归肝脾两经,演化出药物新组合4条。外用药物中,以当归、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芒硝、冰片运用较多,药性温、寒,味苦、辛,归肝、心、脾经,获得新方12个。3.高频药对的作用机制分析:当归-川芎有效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64个,疾病靶点1653个,药物与疾病相关靶点34个。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涉及30种生物功能,76条通路。推测当归-川芎可能通过影响基因转录、细胞凋亡过程、氧化应激反应、激素水平等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发挥治疗作用。结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可以对疾病的处方用药进行规律总结和分析,预测药物与疾病作用的共同靶点及通路,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王婉婷[2](2021)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预防BMI≥24kg/m2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预防BMI≥24kg∕m2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为临床中医药预防BMI≥24kg∕m2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将60例BMI≥24kg∕m2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术后第1天常规选择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试验组30例,在术后常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上加上中药汤剂。观察两组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第14天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术后下肢DVT的发生情况及中医证候疗效积分。结果:最终完成本研究方案并且各项研究指标资料完善者共56例:对照组28例,试验组28例。1.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本身基础疾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指标:DDi、APTT、PT、FIB: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第1天的变化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术后第3天、14天的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VT的发生率:试验组无患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患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评估: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高于试验组,两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估: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药物过敏反应、肝肾功能异常、重要脏器出血及危险性出血,未发现牙龈、消化道等出血情况,未发现肺栓塞等相关症状与体征。结论:BMI≥24kg∕m2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3天、第14天,口服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能改善患者血清中DDi、APTT、PT、FIB的指标,能改善术后血液高凝状态,改善中医证候,预防DVT形成,从而加速康复。
张俊涛,贾宇东,范亚楠,吕婧,温阳阳,孙含瑞,刘又文[3](2020)在《中医药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病机多为气血亏虚,脾胃虚弱,进而造成脉络瘀阻,形成血栓。严重者可造成肺栓塞,进而危及生命。中医药采取辨证论治原则,根据其病因病机将其分为湿热下注型、血瘀湿重型和脾肾阳虚型。根据不同证型确定不同治法,包括内治法、外治法、电针、温针灸等。通过查阅文献,对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病机、临床分型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近些年中医药在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参考。参考文献37篇。
陈国栋[4](2020)在《从“去菀陈莝”论治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去菀陈莝”理论,应用茵陈四妙汤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探讨茵陈四妙汤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就诊的60例下肢淋巴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法淋巴引流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茵陈四妙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地奥司明片治疗,治疗周期14天,并且定期对双下肢肢围、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指标进行观察。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能减少中医证候积分和肢体周径差、降低淋巴水肿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肢体周径差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的治愈率(16.67%)和显愈率(86.67%)分别优于对照组的3.33%和43.33%,显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去菀陈莝”理论,运用茵陈四妙汤能在减少肢体周径差、降低淋巴水肿指数、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方面有效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较高,为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临床方法和研究思路。
陶云[5](2020)在《丹参化瘀汤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国家级名老中医周玉朱的经验方丹参化瘀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乳腺外科病房住院的患者,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丹参化瘀汤治疗)20例和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20例。两组患者病例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还加用丹参化瘀汤。治疗周期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肢肿胀情况、疼痛情况、皮肤色泽、温度、超声报告显示再通率值,对这五项指标进行评分得出积分值,并根据积分值判定疗效;观察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的改变情况;凝血功能检查中D-二聚体值的变化,对比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1)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即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结果:(1)治疗组患者总体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P<0.05),有显着差异。(2)治疗组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降低值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差异。(3)治疗组患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降低值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差异。(4)治疗组患者在减少肿胀肢围程度上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差异。结论:(1)丹参化瘀汤能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2)丹参化瘀汤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值。(3)丹参化瘀汤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D-二聚体值。
李财云[6](2019)在《通脉益气祛湿方预防股骨头坏死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自拟中药通脉益气祛湿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中西医联合使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01月至2019年01月之间在因股骨头坏死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筛选符合纳入标准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行手术治疗。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预防治疗,实验组使用通脉益气祛湿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预防,其余治疗措施无差异,观察疗程均为10天。2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11天分别检测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VAS评分、健、患侧大腿周径差,术后行下肢血管彩超评估深静脉血栓情况与用药安全性评价等,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深静脉血栓发生:术后第11天入组60例患者在均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共有1例发生DVT,总发生率1.67%。发生在对照组,实验组无DVT发生病例。(2)术后第1天D-dimer和FIB值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1天D-dimer和FIB值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与第11天上述结果分别进行组内对比,差距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大腿周径差及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1天大腿周径差及VAS评分进行组间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1天与第1天数据进行组内对比差异明显(P<0.05);(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自拟中药通脉益气祛湿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和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都能有效的预防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药干预能更好地降低D-dimer和FIB水平,降低DVT发生风险。(2)中药干预能更好的缓解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肿胀、疼痛症状。(3)中药干预不增加用药风险,用药安全性高。
陈丽萍[7](2019)在《软坚散结法防治痰瘀交结型DVT 54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现代中医长期研究共识认为痰阻血瘀,湿热下注是DVT(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主要病理基础,痰瘀交结是DVT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证候阶段。本研究是在积证理论指导下,观察软坚散结法对痰瘀交结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防治作用。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DVT的临床疗效,提高DVT治疗的有效率,增加机体对抗凝药物的敏感性,促进病变血管内皮细胞修复,改善病变血管内环境,降低血液粘稠度,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抗凝药物剂量,从而降低抗凝疗程带来的出血风险及其他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加速血栓溶解与血管再通,或促进侧枝血管生成,缩短DVT治疗疗程,改善预后,降低再发病风险。方法:选取东莞市中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或门诊治疗的确诊下肢DVT患者,系统详细记录患者姓名、门诊号或住院号、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凝血功能、血脂情况、一氧化氮合酶(NOS)、血液流变学、下肢静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或MRV结果,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痰瘀交结型DVT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标准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标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脉康片治疗。治疗及观察时间为3个月,记录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治疗前、治疗后第三天、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治疗后第4周、治疗后第8周、治疗后第12周)相关观察指标(凝血功能、血脂情况、一氧化氮合酶(NOS)、血液流变学、下肢静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MRV)的变化。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构成比差异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研究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6例和14例退出,实际纳入研究试验组54例,对照组46例。(2)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纳入研究共10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平均(58.48±12.181)岁;病程平均(1.590±1.027)月;基础疾病:静脉血栓史2例,高血压病28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12例,风湿免疫性疾病5例。试验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平均(59.87± 11.543)岁;病程平均(1.733±1.130)月;基础疾病:静脉血栓史3例,高血压病31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15例,风湿免疫性疾病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上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3)治疗1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57%,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对照组华法林维持量为(3.06±0.68)mg qn,试验组为(2.78±0.50)mg qn,两组患者华法林维持量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且试验组华法林维持量低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前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NOS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且试验组NOS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的比较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比较有显着差异,且试验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7)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差异,且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8)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临床症状计分比较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计分比较有显着差异,且试验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计分低于对照组。(9)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试验组静脉血管机化再通率为68.52%,对照组为52.17%,两组治疗12周后静脉血管机化再通率有显着性差异,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血管再通时间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10)试验组侧枝循环建立率为31.48%,对照组为19.57%,两组治疗12周后侧枝循环建立率有显着性差异,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指南指导下规范给予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脉康片,可提高痰瘀交结型DVT治疗的有效率,增加机体对抗凝药物的敏感性,促进病变血管内皮细胞修复,改善病变血管内环境,降低血液粘稠度,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抗凝药物剂量,从而降低抗凝疗程带来的出血风险及其他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加速血栓溶解与血管再通,或促进侧枝血管生成,缩短DVT治疗疗程,改善预后,降低再发病风险。从而证实软坚散结法防治痰瘀交结型DVT有确切疗效。
马震,段永亮[8](2016)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最为多见的静脉血栓形成。近年来,临床工作者对DVT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康复工作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实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以总结中西医治疗该病症的优势与不足并作出综述和展望。
蒋一为[9](2016)在《当归补血汤加味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当归补血汤加味对临床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研究该方对其中哪几个指标有明显作用,来探讨该方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防治术后DVT形成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符合参研的对象60名,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入院时行术前常规检查。术前试验组合对照组分别单独采用当归补血汤加味和单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自入院时开始应用,术前12h停止应用,术后12h、24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后每天1次,术后用药10天,其中试验组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味口服,对照组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术后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基础预防和物理预防措施,术后双下肢弹力绷带应用3天,并适当抬高患肢,术后第1天开始床上行下肢股四头肌收缩及踝关节跖曲背伸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开始床上进行患肢持续功能锻炼。重点了解术前及术后第1、4、7、10天复查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等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及各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差异并进行疗效分析。所有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天、第4天、第7天及第10天5个时间点对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时间(TT)进行记录整理。并进行重复资料统计学检验。术后各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趋势两组间比较,试验组均比对照组延长,有显着性差异(P<0.05);纤维蛋白原(FIB)术后第1天、第7天、第10天三个时间点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术后第1天、第4天、第7天两个时间点试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血浆凝血酶时间(TT)术后第1天一个时间点试验组比对照组名选手延长(P>0.05);D-二聚体(D-Dimer)术后各时段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例中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TE)及死亡比例。两组病例术前术后常规检查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加味能够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降低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来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有一定预防作用。
韩娜娜[10](201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中医用药规律,为指导其辨证论治提供循证数据支持。方法:收集1994年-2009年期刊数据库中有关中医治疗DVT的文献,从药物使用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相关内治中药。运用Access软件建立数据库,以药物作为变量,方剂中出现的药物赋值为1,未出现者赋值为O。应用频数分析寻找高频药物及药类,聚类分析得到相互关系密切的药物组成的聚类方和药对,主成分分析对得到的聚类方进行降维处理,通过这些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进行分析,探讨药物的配伍规律。结果: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合格文献119篇,共得到治疗本病所涉及的中药159味,文献中药物使用较集中、使用频率在0.9%次以上药物有39味,其累积使用频率达79.03%,是治疗本病的核心药物。在DVT治疗常用药物中,活血药占43%,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祛湿药、清热药地位也很重要,仅次于活血药。结论:活血化瘀、祛湿、清热是DVT应用最集中的法则,并贯彻治疗的始终;理气益气、温补脾肾是常用的联合治则。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提炼归纳隐含在大量文献中的中医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指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下肢DVT研究现状及分析 |
| 2 数据挖掘技术与中医学术传承 |
|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 |
| 1 研究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总体挖掘结果分析 |
| 2 层次挖掘结果分析 |
| 第四部分 当归-川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当归-川芎作用机制分析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Wells 评分表 |
| 附录二 中药药名规范表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 1 样本量估算 |
| 2 研究对象 |
| 3 诊断标准 |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 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4 纳入标准 |
| 5 剔除标准 |
| 6 脱落标准及剔除、脱落处理 |
| 6.1 脱落标准 |
| 6.2 剔除、脱落标准处理 |
| 7 患者知情同意 |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 分组方法 |
| 2 治疗方法 |
| 2.1 手术方法 |
| 2.2 术后处理 |
| 2.3 分组治疗 |
| 3 观察及检测指标 |
| 3.1 一般资料 |
| 3.2 下肢深静脉彩超 |
| 3.3 实验室指标 |
| 3.4 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标准 |
| 4 安全性观察 |
| 5 统计学分析 |
| 6 数据资料的质量控制 |
| 7 依从性解决方案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2 实验室指标分析 |
| 2.1 两组D-二聚体数值比较分析 |
| 2.2 两组FIB数值比较分析 |
| 2.3 两组APTT数值比较分析 |
| 2.4 两组PT数值比较分析 |
| 3 观察及计量指标分析 |
| 3.1 DVT发生情况分析 |
| 3.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 3.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 4 安全性分析 |
| 第四部分 讨论及分析 |
| 1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分析及讨论 |
| 2 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的立方依据及处方分析 |
| 3 二陈汤、桃红四物汤的药理研究 |
| 3.1 二陈汤的药理研究 |
| 3.2 桃红四物汤的药理研究 |
| 4 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对研究结果分析 |
| 4.1 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对实验室指标分析 |
| 4.2 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对DVT发生结果分析 |
| 4.3 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对中医证候积分与疗效分析 |
| 5 安全性分析 |
| 6 脱落病例原因分析 |
| 7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中医药对TKA术后DVT防治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分型 |
| 1.1 湿热下注型 |
| 1.2 血瘀湿重型 |
| 1.3 脾肾阳虚型 |
| 2 髋关节置换前后DVT的预防治疗 |
| 2.1 常规预防措施 |
| 2.2 机械预防措施 |
| 2.3 针灸推拿预防措施 |
| 2.4 药物预防措施 |
| 3 中医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的应用 |
| 3.1 内治法 |
| 3.1.1 湿热下注证 |
| 3.1.2 血瘀湿重证 |
| 3.1.3 脾肾阳虚证 |
| 3.2 外治法 |
| 3.2.1 熏洗疗法 |
| 3.2.2 外敷疗法 |
| 3.2.3 其他外治法 |
| 4 展望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终止研究标准 |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 2 方法 |
| 2.1 治疗方案 |
| 2.2 治疗周期 |
| 2.3 观察指标 |
| 2.4 评价时间 |
| 2.5 疗效评价 |
| 2.6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各项观察指标结果 |
| 3.3 LEL index |
| 3.4 安全性指标 |
| 3.5 临床有效率 |
| 4 讨论 |
| 4.1 中医学对淋巴水肿的认识 |
| 4.2 西医学对淋巴水肿的认识 |
| 4.3 “去菀陈莝”的内涵及在下肢淋巴水肿中的应用 |
| 4.4 茵陈四妙汤 |
| 4.5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 4.6 此次研究的不足 |
| 4.7 今后的研究方向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对淋巴水肿的研究进展 |
| 1.1 中医对淋巴水肿病名的认识 |
| 1.2 中医对淋巴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中医对于淋巴水肿的治疗 |
| 2 西医学对淋巴水肿的研究进展 |
| 2.1 发病机制 |
| 2.2 淋巴水肿的分类 |
| 2.3 淋巴水肿的治疗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2 附件一 中医证候积分表 |
| 3 附件二 病例观察表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附件1 |
| 科研课题 |
| 附件2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对照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传统医学对 DVT 的认识 |
| 1.1 传统医学中的病因病机 |
| 1.2 DVT 中医治疗研究 |
| 2 现代医学对 DVT 的认识 |
| 2.1 DVT 的病因病理 |
| 2.2 DVT 的危险因素 |
| 2.3 DVT 的临床表现 |
| 2.4 DVT 的相关辅助检查 |
| 2.5 DVT 的西医治疗 |
| 2.6 DVT 的分期及分型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分组 |
| 1.3 西医、中医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终止试验标准 |
| 2 研究方案 |
| 2.1 研究材料 |
| 2.2 治疗方法 |
| 2.3 临床观察和指标检测 |
| 2.4 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 2.6 用药安全监测 |
| 2.7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情况 |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 3.3 用药安全监测 |
| 4 讨论分析 |
| 4.1 丹参化瘀汤单味药的药理分析 |
| 4.2 白细胞与DVT的相关性 |
| 5 结论 |
| 5.1 意义 |
| 5.2 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DVT认识 |
| 1.1 DVT形成机制认识 |
| 1.2 DVT的危险因素 |
| 1.3 诊断DVT辅助检查 |
| 1.4 下肢DVT的诊断流程 |
| 1.5 下肢DVT分期分型及临床表现 |
| 1.6 现代医学对DVT的预防 |
| 2 中医对 DVT 的研究及干预 |
| 2.1 中医对DVT的理论认识 |
| 2.2 中医药防治DVT现状 |
| 3 中医对股骨头坏死认识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病例诊断、纳入、排除及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
| 1.3 分组 |
| 1.4 入组病例基本情况 |
| 2 研究方法 |
| 2.1 术前准备 |
| 2.2 手术操作 |
| 2.3 术后干预 |
| 2.4 观察指标及评判方法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实验室指标 |
| 3.2 临床观察指标 |
| 3.3 术后DVT发生 |
| 3.4 安全性评价 |
| 4 结果分析 |
| 5 讨论 |
| 5.1 下肢深静脉血栓与髋关节置换术联系 |
| 5.2 通脉益气祛湿方方解和药理学研究 |
| 5.3 综合分析 |
| 5.4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DVT流行病学探究 |
| 1.2 DVT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2.1 DVT的病生理机制 |
| 1.2.2 常见的高危因素 |
| 1.2.3 DVT国内外治疗进展 |
| 1.3 DVT的中医研究现状 |
| 1.3.1 病名源流及概念 |
| 1.3.2 痰、瘀的病性特点 |
| 1.3.3 股肿的病因病机 |
| 1.3.4 辨证及治法进展 |
| 1.4 软坚散结法防治痰瘀交结型DVT的理论依据 |
| 1.4.1 积证与DVT的联系 |
| 1.4.2 痰瘀交结型DVT的病因病机 |
| 1.4.3 心脉康体现软坚散结法的治疗内涵 |
| 第二章 心脉康治疗痰瘀交结型DVT的临床疗效观察 |
| 2.1 病例选择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1.5 病例终止、剔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实验设计 |
| 2.2.2 实验分组及治疗方案 |
| 2.2.3 观察指标 |
| 2.2.4 疗效评价 |
| 2.2.5 安全性评价 |
| 2.2.6 依从性评价 |
| 2.2.7 数据分析 |
| 2.3 基本资料 |
| 2.4 实验结果 |
| 2.4.1 疗效结果分析 |
| 2.4.2 依从性及脱落病例分析 |
| 2.4.3 安全性分析 |
| 2.5 结论 |
| 2.6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 2.6.1 组间资料差异大,缺乏可比性 |
| 2.6.2 患者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服药 |
| 2.6.3 不同时期的检验结果缺乏可比性,影响对观察指标变化的判断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结论的意义与价值 |
| 3.1.1 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情况 |
| 3.1.2 中药制剂的研发 |
| 3.2 课题创新点 |
| 3.3 思考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1 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 |
| 1.1 病因和危险因素 |
| 1.2 临床表现 |
| 1.3 诊断 |
| 2 西医治疗 |
| 2.1 手术取栓 |
| 2.2 抗凝治疗 |
| 2.3 溶栓治疗 |
| 2.4 长期治疗 |
| 3 中医辨证与治疗 |
| 3.1 辨证分型 |
| 3.1.1 脉道湿热型 |
| 3.1.2 瘀血阻络型 |
| 3.1.3 脾虚湿阻型 |
| 3.2 临床治疗 |
| 4 增强抗凝效果的草药与食物 |
| 5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第一章 研究内容 |
| 1.1.病例来源 |
| 1.2.试验病例标准 |
| 1.2.1.纳入标准 |
| 1.2.2.排除标准 |
| 1.2.3.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 1.2.3.1.病例剔除标准 |
| 1.2.3.2 病例脱落标准 |
| 1.2.4.病例中止标准 |
| 1.3.操作方法 |
| 1.3.1.试验分组 |
| 1.3.2.术前处理 |
| 1.3.3.手术方法 |
| 1.3.4.术后处理 |
| 1.3.5.预防方法 |
| 1.3.6.观察指标 |
| 1.3.7.统计学方法 |
| 1.4.结果 |
| 第二章 讨论 |
| 第三章 结论 |
| 第四章 存在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中西医治疗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
| 文献参考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研究背景 |
| 一、DVT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
| (一) DVT的病因病机 |
| (二) DVT的中医辨证分型 |
| (三) DVT的中医内治用药 |
| 二、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用药规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 (一)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 |
| (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用药规律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DVT中医用药规律研究 |
| 一、研究对象 |
| (一) 论文文献资料来源 |
| (二) 论文文献资料筛选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建立数据库 |
| (二) 挖掘内容确定 |
| (三) 统计学方法 |
| 三、研究结果 |
| (一)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
| (二) 药类频数统计结果 |
| (三) 药物R型聚类分析结果 |
| (四) 药物主成分分析结果 |
| 四、讨论 |
| (一) DVT的中医用药规律探讨 |
| (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本研究中的应用体会 |
| (三)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 五、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详细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