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1](2022)在《光肩星天牛寄主植物种类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光肩星天牛是为害林木的蛀干害虫,属于多食性昆虫,分布广泛,给我国林业发展和国际贸易造成了严重损失。根据光肩星天牛的习性,可通过合理配置林场植物的方式预防该虫的发生。基于近56年(1964—2020年)文献资料,总结出18个属的树种可成为光肩星天牛的寄主植物。
董子舒[2](2021)在《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选择行为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眉斑并脊天牛Glenea cantor Fabricius是木棉树Bombax ceiba L.及猴面包树Adansonia digitata L.的重要蛀干害虫,属寡食性昆虫,其分布区域和寄主高度重合,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及地区,是沟胫天牛亚科的成员之一,具有该亚科天牛特有的刻槽产卵习性。在成功建立实验种群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室内外实验研究眉斑并脊天牛成虫的产卵选择行为,并综合运用超微结构观察、植物组织切片、生物化学、昆虫电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剖析了其产卵选择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眉斑并脊天牛具有明显的衰弱树选择趋向性,通过种群聚集取食快速衰弱寄主树势,随后怀卵雌虫于寄主主干聚集产卵,进一步对寄主造成危害。成虫每天主要集中在的9:00-18:00进行产卵,每产1粒卵需要499.54±21.67 s,其一生产卵量为162.28±2.93粒;在寄主定位过程中,其触角拍打的频率为1.58±0.11次/s,下颚须探测频率为3.23±0.16次/s。当寄主植株叶片枯萎且环境温度达到25℃左右,才会出现暴发式聚集产卵现象。在植株上的产卵高度随为害天数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成虫多在寄主向光面产卵(占88.07±2.31%),以实验木棉植株(3.0 m)主干的0.5-1.0 m着卵量占比最高,达到31.64±0.96%。此外,该天牛在主干普通裂缝和青皮裂缝的着卵量占比最高,分别占54.94±0.31%和27.92±0.54%。(2)眉斑并脊天牛产卵相关的主要功能器官共有11种感器,跗足具有5种粘附结构。其中,触角有4种感器,雌虫触角嗅觉感器尤为发达,在产卵定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产卵过程中,上颚的主要功能在于刻槽的制作,其具有少量刺形感器协助雌虫在产卵刻槽制作过程感应撕咬力度。下唇须和下颚须感器丰富,共有7种感器,腹部末端有5种感器,这三个器官拥有大量的温湿度感器及嗅觉感器,在产卵过程主要参与识别行为。成虫前、中和后足跗节在产卵过程中主要承担着虫体在寄主表面的附着,同时通过抓扣力度间接感知寄主表面粗糙程度。产卵器不仅通过腔锥感器识别刻槽部位的适宜度,还可利用其表面大量的倒刺顺利撕扯开木棉韧皮部纤维层,顺利插入韧皮部并排卵。(3)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刻槽分为有效刻槽和空刻槽,有效刻槽为有卵刻槽,刻槽表面覆盖有果冻状分泌物。有效刻槽和空刻槽在长度(有效刻槽=4.04±0.05 mm,空刻槽=3.62±0.19 mm)和宽度(有效刻槽=0.70±0.01 mm,空刻槽=0.63±0.02 mm)上都存在显着性差异,且空刻槽具有7种制作途径,较有效刻槽复杂很多。不同梯度的温度、湿度和光周期对该天牛刻槽制作的有效率均存在影响,以温湿度影响相对较大,不同温度梯度下,25℃时刻槽有效率较高,达到84.98±1.52%,而在湿度梯度中在75±5%时,刻槽有效率达到最高的90.03±1.09%。结合所有研究结果,将空刻槽成因划分为4种:撕咬力度不合适;衰弱树势;刻槽处植株生理指标不合适(含水量过大或皮层太硬);寄主表面结构复杂,无法插入产卵器。(4)眉斑并脊天牛产卵分泌物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还原性糖及氨基酸,浸提物成份为萜类及烷类;雌虫受精囊和受精囊腺的浸提物成份与成虫产卵分泌物的组分最为接近,表明雌虫产卵分泌物主要来源于受精囊和受精囊腺。雌虫产卵分泌物的主要功能为:产卵标记、保护作用(抵御天敌)、保湿作用和衰弱寄主。(5)对9种味源(健株叶、衰弱株叶、机械伤株叶、被取食株叶、带幼虫枝条、着卵枝条及无处理枝条、成虫虫粪和卵表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研究,并结合眉斑并脊天牛的电生理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挥发物成份中有9种与成虫行为有关的活性物质,分别是:3-己酮、醋酸丁酯、壬醛、2-己醇、对二甲苯、癸醛、十六烷、棕榈酸乙酯和油酸。其中,成虫通过寄主定位信息化合物3-己酮探寻到寄主木棉,再通过寄主环境中的聚集化合物壬醛和癸醛协同吸引,聚集到木棉树进行取食营养补充。木棉树受到成虫取食为害导致树势逐渐衰弱,并释放出次生代谢产物。其中,对二甲苯含量快速增加,显着吸引天牛种群至衰弱木棉聚集为害;2-己醇仅对处女雌虫及雄虫具有明显的吸引效果,发挥着性诱导作用,促进雄虫与处女雌虫聚集交配,增加怀卵雌虫数量;醋酸丁酯在产卵定位中起引导作用,吸引雌虫到树势衰弱的寄主上为害,并在寄主主干出现暴发式聚集产卵现象。(6)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眉斑并脊天牛雌雄不同组织部位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序列比对及相应的功能分析,从雌雄成虫各组织转录组中挖掘出151个与其嗅觉相关的基因,包括16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9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2个神经元膜蛋白基因、84个气味受体基因、27个离子受体基因和13个味觉受体基因。分析发现在嗅觉蛋白基因表达上雌雄存在明显差异,雌虫相对于雄虫嗅觉蛋白基因表达呈现为上调的有:触角的差异表达基因有7个OBPs基因、3个CSPs基因及2个SNMPs基因;头部有1个OBPs基因、1个CSPs基因;胸部有1个OBPs基因;腹部有1个CSPs基因;足部有2个OBPs基因;翅部有4个OBPs基因。此外,雌虫不同组织之间嗅觉蛋白基因的表达也存在差异,触角相对于其他组织表达上调的基因较多,有8个OBPs基因、8个CSPs基因及2个SNMPs基因,其中OBP6、OBP7及OBP13只在触角中表达。综上所述,本文明确了眉斑并脊天牛产卵选择行为习性,并鉴定了雌虫不同功能器官在产卵选择中的具体功能;通过鉴定该天牛多种信息化合物成分及嗅觉的相关基因,结合产卵行为观察,揭示了雌虫产卵选择的化学机制,并为该天牛产卵选择的嗅觉分子机制研究打下了基础。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眉斑并脊天牛产卵选择的化学信息通讯机制,为该天牛的绿色防控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马艳[3](2019)在《山核桃天牛植物源引诱剂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桑天牛Apriona germari、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和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是3种为害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最严重的天牛,其成虫啃食新枝嫩梢,幼虫蛀食山核桃树枝和枝干,为害时间长且隐蔽,难以防治,且目前对这3种天牛植物源引诱剂研究较少。故本文通过活体植物动态顶空套袋吸附法收集不同危害状态[健康(CK)以及天牛取食、产卵和钻蛀危害]下山核桃释放的挥发物,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气相色谱-触角电位测量系统(GC-EAD)及Y型嗅觉仪分析鉴定出对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成虫产生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的挥发物,最后通过林间诱捕试验来验证对这3种天牛具有行为反应的挥发物,为筛选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的植物源引诱剂的成分和比例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1、天牛胁迫对山核桃挥发物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释放的挥发物分别鉴定出45,37,35和46种化合物,共7类51种,皆以萜烯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居多,其中7类33种是共有挥发物。但每种危害状态下山核桃释放的挥发物都有一种或几种特有的成分,且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释放的挥发物多种成分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受到天牛幼虫钻蛀危害的山核桃释放的挥发物与健康山核桃的相似,而受到天牛成虫取食和产卵危害与健康山核桃存在较大差异。2、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对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挥发物的GC-EAD反应存在差异,其中桑天牛成虫仅对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释放的蒎烯、乙酸叶醇酯、壬醛、α-萜品醇、丙烯酸-2-乙基己酯及正十六烷6种挥发物产生明显的电生理反应;星天牛成虫仅对蒎烯、罗勒烯、萜品烯、对二乙苯、壬醛、α-萜品醇、五甲基苯、丙烯酸-2-乙基己酯、2,6-二甲基萘及正十六烷这10种挥发物有明显的电生理反应;而云斑天牛成虫仅对蒎烯、萜品烯、壬醛、α-萜品醇、五甲基苯、丙烯酸-2-乙基己酯、2,6-二甲基萘及正十六烷这8种挥发物有明显的电生理反应。3、嗅觉反应结果表明,乙酸叶醇酯、壬醛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对桑天牛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而α-萜品醇产生较好的驱避作用;罗勒烯对星天牛雌成虫产生较强的引诱作用,而丙烯酸-2-乙基己酯产生较好的驱避作用,蒎烯和罗勒烯对星天牛雄成虫产生较强的引诱作用,而对二乙苯和壬醛产生较好的驱避作用;壬醛和α-萜品醇对云斑天牛雌成虫产生较强的引诱作用,而蒎烯产生较好的驱避作用,萜品烯和壬醛对云斑天牛雄成虫产生较强的引诱作用,而α-萜品醇产生较好的驱避作用。4、林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乙酸叶醇酯对桑天牛的引诱效果最好,其次是壬醛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且诱捕效果没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乙酸叶醇酯和壬醛诱捕到的雄虫比例更高,而丙烯酸-2-乙基己酯诱捕到的雌虫比例更高;罗勒烯对星天牛的诱捕效果显着高于其他诱芯(P<0.05),其次是β-蒎烯、壬醛、月桂烯和蒎烯,其中蒎烯、壬醛、β-蒎烯和月桂烯诱捕到的雄虫比例更高,而罗勒烯诱捕到的雌虫比例更高;壬醛和顺-3-己烯-1-醇对云斑天牛的诱捕效果显着高于其他诱芯(P<0.05),其次是α-萜品醇、萜品烯和E-2-辛烯醛,其中萜品烯诱捕到都是雄虫,E-2-辛烯醛诱捕到的雄虫比例更高,而壬醛、α-萜品醇和顺-3-己烯-1-醇诱捕到的雌虫比例更高。综上,仅有壬醛同时诱捕到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说明壬醛是这3种天牛的共享植物源引诱挥发物。
冯建忠,刘雯,覃强,王生贵[4](2018)在《银川市光肩星天牛防治措施》文中认为文章介绍了光肩星天牛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传播规律,调查了光肩星天牛在银川开发区的为害程度,提出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方法,为宁夏防控光肩星天牛提出建议。
朱宁[5](2017)在《两种星天牛的行为特性和引诱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和星天牛A.chinensis是两种林业危害性极大的蛀干害虫,经常混合发生,危害共同的寄主,且共享相同的聚集信息素。本文结合分子方法,通过幼虫前胸背板的典型特征,旨在提供一种简便的鉴定两种星天牛幼虫的方法。通过取食面积法,测定了两种星天牛对复叶槭Acer negundo、青皮垂柳Salix babylonica和苦楝Melia azedarach3种寄主枝条的室内取食偏好性;通过记录产卵个数,研究了光肩星天牛对这3种寄主树干的室内产卵偏好性;并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寄主植物枝条和树干挥发物。通过野浙江余姚和慈溪的外诱捕试验,分析了聚集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对两种星天牛的诱捕效果。结果如下:1、两种星天牛幼虫前胸背板特征的鉴别通过对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幼虫前胸背板凸形纹的典型特征,可以简便的区分两种星天牛幼虫,并通过分子鉴定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了此方法。2、两种星天牛取食偏好性的研究室内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取食试验结果都显示,光肩星天牛最喜食的寄主植物是复叶槭,其次是青皮垂柳,最后是苦楝;而星天牛对这3种寄主植物的选择顺序与光肩星天牛相反,最喜食苦楝,其次是青皮垂柳,最后是复叶槭。3、光肩星天牛产卵偏好性的研究有选择性产卵试验和无选择性产卵试验结果都表明,光肩星天牛最喜欢在青皮垂柳上产卵,其次是苦楝,最后是复叶槭;在青皮垂柳上的产卵成功率分别为69.36%和84.44%。4、寄主植物枝条挥发物GC-MS分析寄主植物枝条挥发物成分分析显示,复叶槭、青皮垂柳和苦楝3种寄主植物气体挥发物成分分别检测到12种、9种和11种化合物。寄主植物枝条挥发物成分中,以萜烯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居多,每种寄主挥发物都有几种特有的成分,且不同寄主植物的挥发物中多种成分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苯乙烯、乙酸叶醇酯和苯乙酮只在复叶槭种检测到;壬醛只在青皮垂柳种检测到;莰烯、顺-3-己烯-1-醇、罗勒烯和β-石竹烯只在苦楝中检测到;3-蒈烯在青皮垂柳和苦楝中的含量显着高于复叶槭中的含量。5、寄主植物树干挥发物GC-MS分析寄主植物树干挥发物成分分析显示,青皮垂柳和苦楝检分别测到16种化合物质,复叶槭检测到11种化合物质。寄主树干挥发物成分中,以烯烃和烷烃类物质居多,醛类次之,不同寄主植物树干的挥发物中多种成分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3-蒈烯和2-乙基己醛只在青皮垂柳中检测到,而壬醛、苯乙烯和苯乙酮在青皮垂柳中的含量显着高于苦楝和复叶槭。6、两种星天牛野外诱捕试验野外林间诱捕试验结果显示,聚集信息素与苦楝混合配方MK(4-庚氧基丁醇+4-庚氧基丁醛+莰烯+顺-3-己烯-1-醇+罗勒烯+β-石竹烯)、聚集信息素M(4-庚氧基丁醇+4-庚氧基丁醛)、苦楝配方K(莰烯+顺-3-己烯-1-醇+罗勒烯+β-石竹烯)和柳树配方L(壬醛)都同时诱捕到了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其中,聚集信息素与苦楝混合配方MK对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的诱捕效果最好,都表现出比单独使用信息素或者植物挥发物更高的诱捕效果;聚集信息素诱捕到的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中雌虫比例更高,而植物挥发物诱捕到的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中雄性比例更高。
严巍,朱春刚,陈东旭,张凯,李丽,韩嘉寅[6](2017)在《花绒寄甲对垂柳天牛的防治效果》文中研究指明对为害上海市垂柳的天牛种类进行了调查和鉴定。确定主要天牛为星天牛、光肩星天牛、桑天牛和云斑天牛共4种。同时,研究了花绒寄甲对4种天牛的室内寄生和野外防治效果。花绒寄甲在室内对4种天牛老熟幼虫的寄生率均为100%,野外释放对云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防效较好,释放20 d后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0.5%和55.1%,对星天牛和桑天牛的防效较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5.3%和20.2%。
王紫薇[7](2016)在《光肩星天牛对海防林中五种植物寄主选择的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寄主众多,生活周期长再加上其生活场所隐蔽,给其防治工作带来了难度,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光肩星天牛这类植食性昆虫是通过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来识别定位寄主植物,从而产生寄主定向行为。寄主植物内含物在光肩星天牛补充营养阶段为其提供生理所需的营养物质,间接影响着光肩星天牛的取食产卵量。因此,研究光肩星天牛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及其体表内含物对其寄主选择机理和扩散机制以及光肩星天牛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慈溪市沿海防护林受灾较严重的五种树种(金丝垂柳Salix babylonica L.、意大利杨树Populus euramevicana‘I-214’、苦楝Melia azedarach L.、白蜡Fraxinus chinensis Roxb、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为研究对象。用顶空动态套袋采集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法(GC-MS)对几种树种气体挥发物的化学成分进行详细组分分析,然后通过触角电位实验(EAG)以及室内生物实验的验证,以获知几种寄主植物产生的挥发物的异同是否为影响光肩星天牛寄主选择的重要因子。利用比色法及氨基酸分析仪法等措施测定不同树种中五种内含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单宁、总酚)的含量,再通过室内生物实验以获知这五种内含物含量的差异是否是影响光肩星天牛取食产卵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在10-4、10-5mol·L-1这两个浓度下α-蒎烯,莰稀及10-5mol·L-1的壬醛能刺激光肩星天牛雌雄虫产生较为明显的EAG反应,1-4二乙基苯、八甲基环四硅烷、月桂烯对其刺激不明显;樟脑和乙酸丁酯只对光肩星天牛雌虫有较为明显的刺激作用。光肩星天牛在不同树种上取食面积与碳氮比和可溶性糖之间呈显着相关,尝试刻槽数则与总氨基酸含量和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呈显着相关,而成功产卵数与所测内含物均无显着相关。推测α-蒎烯、莰稀、壬醛对光肩星天牛有引诱作用,樟脑对其雌虫有驱避作用;适宜的碳氮比和可溶性糖含量加上高的总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量是影响光肩星天牛取食产卵量的重要因子。
余汉鋆[8](2016)在《不同引诱剂对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诱捕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均为国际重要检疫性害虫。为有效防治这两种天牛,本研究引进了美国ChemTica(?)公司开发的可同时作用于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的性诱剂和植物源引诱剂,在浙江慈溪沿海防护林进行了连续两年的林间诱捕试验,研究不同引诱剂剂型对国内这两种天牛的作用效果,根据诱捕量分析了两种天牛成虫的发生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引进的美国性诱剂仅对光肩星天牛雌成虫有较好的引诱效果,平均诱捕量为0.7(±0.481)头;对星天牛雌雄成虫均有较好的效果,尤以雄虫诱捕效果更佳,雌雄成虫平均诱捕量分别为1.4(±0.450)头和3.7(±1.639)头。(2)引进的植物源引诱剂可以很好的诱捕光肩星天牛雄虫(对雌虫无效果),平均诱捕量为0.9(±0.860)头;对星天牛雄虫无效,对雌虫仅有微弱的引诱作用。(3)性诱剂和植物源两种引诱剂混合使用后,非但不能增强性诱剂对光肩星天牛雌虫的诱捕效果,反而会降低植物源引诱剂对雄虫的引诱作用;对星天牛雌雄虫的诱捕效果均无任何影响。(4)通过引诱剂对两种天牛的两年野外监测结果表明:在浙江慈溪沿海防护林内,光肩星天牛成虫发生的始盛期为每年6月上旬至下旬,高峰期为7月上旬至7月下旬,盛末期为8月上旬;星天牛成虫发生的始盛期为每年6月初,高峰期为6月底,盛末期为7月底。以上研究结果为浙江沿海防护林对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两种害虫的科学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俊杰,苏瑾[9](2015)在《白榆行道树黄斑星天牛择弱隐蔽寄生现象》文中指出兰州市某单位院内白榆行道树遭受天牛钻蛀为害,为此采用实测与目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钻蛀为害白榆行道树的虫种为黄斑星天牛,该虫采取择弱隐蔽策略在白榆群体中选择寄主,白榆植株长势越弱,黄斑星天牛的寄生越重,寄生部位以主干倾斜弯曲腹部或分枝处,以及粗大枝干腹部等隐蔽处为主。进而分析了该虫择弱隐蔽策略的机制及其实践意义。
刘林[10](2015)在《河北省园林树木害虫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北省园林绿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速,大量植物新品种的引进促使城市内原有的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使得原有的生态小环境发生变化,给虫害的发生提供了一定条件,同时由于气候的变化、养护管理措施失当等,致使城市园林树木虫害频繁发生,但是对于河北省园林树木虫害的发生种类、发生程度,一些重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尚不明了,也就无法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本文首先对河北省园林树木害虫种类及发生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其次对园林树木危害较严重的,会对园林树木造成毁灭性危害的害虫光肩星天牛从树种选择、城市选择、方位选择、小环境选择、配植植物数量选择及树木胸径区间选择6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运用SPSS软件对寄主树木及光肩星天牛危害物理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河北省园林树木害虫种类2014年4月2014年10月,经过对河北省6个市26个公园、风景区或校园绿地的广泛调查,发现了河北省园林树木的主要害虫190种,隶属10目69科,并对其种类分布及危害程度进行了描述。在调查中发现乡土树种受害虫的危害最为严重,对其相关重要害虫提出了防治建议。2、光肩星天牛的发生规律针对园林树木危害严重的害虫光肩星天牛进行详细调查,选择光肩星天牛的高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应用较多的垂柳及悬铃木作为光肩星天牛发生规律的研究对象。得到光肩星天牛发生规律如下:(1)通过对光肩星天牛对垂柳及悬铃木上危害程度的对比调查,研究光肩星天牛对树种的选择。结果:光肩星天牛对垂柳的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对悬铃木的危害。(2)通过对光肩星天牛在河北省4个市的危害程度进行调查,研究光肩星天牛对不同城市的选择。结果:光肩星天牛在4个城市的危害有显着差异。(3)通过对不同方位上的光肩星天牛危害程度进行对比研究,探寻光肩星天牛对光照强度的选择。结果:光肩星天牛在不同方位上的危害程度由强到弱为:西侧>东侧>北侧>南侧。(4)通过对光肩星天牛在道路不同位置上危害程度的对比调查及在马路与水边危害程度的对比调查,研究光肩星天牛对小环境的选择。结果:光肩星天牛更偏向于环境较复杂的路口,在水边的危害程度更严重。(5)将寄主树木的配植植物物种数目分为<5,510,≧10这3组,对光肩星天牛在这3组中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光肩星天牛在510这个数目区间内危害程度最小。(6)将所调查的寄主树木胸径分为<20cm,20cm-40cm,≧40cm这3组,对光肩星天牛发生和树木胸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柳树与悬铃木均在20cm-40cm的胸径区间内光肩星天牛的危害程度达到最大值。3、光肩星天牛的数量性状统计分析(1)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对光肩星天牛在树木上的危害物理性状及寄主树木的胸径、树高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光肩星天牛在树木上的各种危害物理性状与寄主树木的树龄有显着的相关性。(2)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光肩星天牛在树木上的危害物理性状及寄主树木的胸径、树高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光肩星天牛的幼虫数与其他数量性状线性关系不显着。(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采取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对光肩星天牛在树木上的危害物理性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光肩星天牛对寄主树木的危害程度可以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本次调查研究充分利用了昆虫专家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原则和方法,系统的对河北省园林树木害虫进行了调查,并从多方面研究了光肩星天牛的发生规律及各性状间的关系,为河北省园林树木害虫防治提供了较全面的理论依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光肩星天牛为害现状 |
| 2 研究方法 |
| 3 光肩星天牛寄主植物种类 |
| 3.1 槭属 |
| 3.2 杨属 |
| 3.3 柳属 |
| 3.4 榆属 |
| 4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概述 |
| 1.2 天牛产卵行为研究进展 |
| 1.2.1 天牛产卵行为特性 |
| 1.2.2 天牛的产卵选择机制研究进展 |
| 1.3 天牛聚集行为研究进展 |
| 1.4 眉斑并脊天牛繁殖行为研究进展 |
| 1.4.1 眉斑并脊天牛的性成熟及营养补充 |
| 1.4.2 眉斑并脊天牛的繁殖活动规律 |
| 1.4.3 眉斑并脊天牛的配偶定位及识别 |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
|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5.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行为及产卵选择 |
| 2.1 概述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供试虫源与食料枝条 |
| 2.2.2 室内实验条件 |
| 2.2.3 眉斑并脊天牛产卵行为观察及聚集行为研究 |
| 2.2.4 数据统计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行为 |
| 2.3.2 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行为动作 |
| 2.3.3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的产卵选择 |
| 2.4 讨论与小结 |
| 2.4.1 讨论 |
| 2.4.2 小结 |
| 第三章 与产卵选择相关的眉斑并脊天牛主要功能器官及超微结构 |
| 3.1 概述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虫源准备及样品收集 |
| 3.2.2 电子显微镜观察 |
| 3.2.3 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 |
| 3.2.4 数据统计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主要感器的形态特征 |
| 3.3.2 眉斑并脊天牛各产卵功能器官感器超微结构 |
| 3.4 讨论与小结 |
| 3.4.1 讨论 |
| 3.4.2 小结 |
| 第四章 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刻槽及成因研究 |
| 4.1 概述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供试虫源 |
| 4.2.2 试验溶剂及以仪器设备 |
| 4.2.3 产卵刻槽的制作及影响因子研究 |
| 4.2.4 产卵分泌物组成、来源及基本功能研究 |
| 4.2.5 数据统计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产卵刻槽的类型及分布 |
| 4.3.2 影响刻槽有效性的因素 |
| 4.3.3 分泌物的组成、来源及基本功能 |
| 4.3.4 产卵分泌物对刻槽的影响 |
| 4.4 讨论与小结 |
| 4.4.1 讨论 |
| 4.4.2 小结 |
| 第五章 眉斑并脊天牛产卵信息化合物的提取、鉴定及功能分析 |
| 5.1 概述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供试虫源及植物 |
| 5.2.2 试验溶剂及以仪器设备 |
| 5.2.3 不同味源的收集 |
| 5.2.4 信息化合物主成份分析 |
| 5.2.5 活性信息化合物成份鉴定 |
| 5.2.6 触角对活性信息化合物标样浓度梯度的电位反应 |
| 5.2.7 成虫对不同气味源的“Y”型嗅觉仪反应 |
| 5.2.8 数据统计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眉斑并脊天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化合物初提物的嗅觉反应 |
| 5.3.2 眉斑并脊天牛产卵信息化合物成份分析 |
| 5.3.3 眉斑并脊天牛雌虫对不同味源的触角电位反应 |
| 5.3.4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对9 种活性物质不同浓度梯度的触角电位反应 |
| 5.3.5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对9 种活性物质的趋性反应 |
| 5.4 讨论与小结 |
| 5.4.1 讨论 |
| 5.4.2 小结 |
| 第六章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不同组织嗅觉基因的转录组分析 |
| 6.1 概述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虫源准备及样品收集 |
| 6.2.2 眉斑并脊天牛不同组织转录组测序 |
| 6.2.3 眉斑并脊天牛嗅觉蛋白相关基因的鉴定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总RNA检测结果 |
| 6.3.2 质控分析 |
| 6.3.3 拼接转录本长度分布 |
| 6.3.4 基因注释 |
| 6.3.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 6.3.6 差异基因及其富集分析 |
| 6.4 小结与讨论 |
| 6.4.1 讨论 |
| 6.4.2 小结 |
| 第七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 7.1 全文讨论 |
| 7.2 全文结论 |
| 7.3 主要创新点 |
| 7.4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 一、学术论文 |
| 二、专利及软件着作权 |
| 三、参与项目研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山核桃概述 |
| 1.1.1 山核桃的基本概况 |
| 1.1.2 山核桃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现状 |
| 1.2 临安山核桃天牛的基本概况 |
| 1.2.1 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的形态特征 |
| 1.2.2 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的生态学特性 |
| 1.3 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的防治措施 |
| 1.3.1 物理防治 |
| 1.3.2 化学防治 |
| 1.3.3 生物防治 |
| 1.3.4 植物检疫 |
| 1.3.5 农林措施 |
| 1.4 植物挥发物及其对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行为的影响 |
| 1.4.1 植物挥发物 |
| 1.4.2 植物挥发物对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寻找和定位寄主行为的影响 |
| 1.4.3 植物挥发物对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取食行为的影响 |
| 1.4.4 植物挥发物对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求偶交配行为的影响 |
| 1.4.5 植物挥发物对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产卵行为的影响 |
| 1.5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 1.6 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健康和天牛胁迫后山核桃挥发物的收集和GC-MS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供试植物 |
| 2.1.2 实验仪器 |
| 2.1.3 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山核桃挥发物 |
| 2.1.4 GC-MS法对山核桃挥发物组分进行分析与鉴定 |
| 2.1.5 统计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对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挥发物的GC-EAD反应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供试虫源 |
| 3.1.2 供试植物挥发物和仪器 |
| 3.1.3 测定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桑天牛对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挥发物的GC-EAD反应 |
| 3.2.2 星天牛对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挥发物的GC-EAD反应 |
| 3.2.3 云斑天牛对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挥发物的GC-EAD反应 |
| 3.3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Y型嗅觉仪生物测定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供试虫源 |
|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4.1.3 测定方法 |
| 4.1.4 统计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桑天牛对11 种有效成分的行为反应 |
| 4.2.2 星天牛对11 种有效成分的行为反应 |
| 4.2.3 云斑天牛对11 种有效成分的行为反应 |
| 4.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林间诱捕试验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地点 |
| 5.1.2 试验方法 |
| 5.1.3 统计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3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1.1 健康和天牛胁迫后山核桃挥发物的收集和GC-MS分析 |
| 6.1.2 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对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挥发物的GC-EAD反应 |
| 6.1.3 11种有效挥发物对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的嗅觉反应 |
| 6.1.4 林间诱捕试验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1 光肩星天牛形态特征 |
| 1.1 成虫 |
| 1.2 卵 |
| 1.3 幼虫 |
| 1.4 蛹 |
| 2 生活习性 |
| 3 传播规律 |
| 4 防治方法 |
| 4.1 合理规划设计 |
| 4.2 加强检疫 |
| 4.3 充分利用天敌 |
| 4.3.1 利用啄木鸟防治 |
| 4.3.2 保护花绒寄甲 |
| 4.3.3 利用管式肿腿蜂进行防治 |
| 4.3.4 利用白僵菌、绿僵菌进行防治 |
| 4.4 人工防治 |
| 4.5 树干涂白 |
| 4.6 机油浇灌 |
| 4.7 喷施烟雾剂 |
| 4.8 药物熏蒸 |
| 4.9 注干输液 |
| 4.1 0 喷冠灌根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综述 |
| 1.1 分布与危害 |
| 1.1.1 中国主要天牛的分布与危害 |
| 1.1.2 两种星天牛的分布和危害 |
| 1.2 防治措施 |
| 1.2.1 物理机械防治 |
| 1.2.2 化学农药防治 |
| 1.2.3 生物防治 |
| 1.2.4 林木管理、养护及诱木设置 |
| 1.3 化学生态学 |
| 1.3.1 天牛化学生态学 |
| 1.3.1.1 信息素物质 |
| 1.3.1.2 植物挥发性气味 |
| 1.3.2 两种星天牛的化学生态学 |
| 1.3.2.1 信息素物质 |
| 1.3.2.2 植物挥发性气味 |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5 特色和创新之处 |
| 1.6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两种星天牛幼虫鉴定方法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两种星天牛生态位调查 |
| 2.1.2 供试虫源 |
| 2.1.3 幼虫形态鉴定 |
| 2.1.4 幼虫分子鉴定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两种星天牛生态位分布 |
| 2.2.2 幼虫前胸背板特征 |
| 2.2.3 基于两种星天牛幼虫COI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的分析 |
| 2.3 结论与讨论 |
| 第三章 两种星天牛行为特性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供试虫源 |
| 3.1.2 供试植物 |
| 3.1.3 室内试验 |
| 3.1.3.1 室内取食试验 |
| 3.1.3.2 室内产卵试验 |
| 3.1.4 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室内取食试验 |
| 3.2.1.1 光肩星天牛室内取食试验 |
| 3.2.1.2 星天牛室内取食试验 |
| 3.2.2 室内产卵试验 |
| 3.2.2.1 无选择性产卵试验 |
| 3.2.2.2 有选择性产卵试验 |
| 3.3 结论与讨论 |
| 3.3.1 室内取食试验 |
| 3.3.2 室内产卵试验 |
| 第四章 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供试植物 |
| 4.1.2 两种星天牛寄主植物枝条和树干挥发物收集与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两种星天牛寄主植物枝条挥发物的结果与分析 |
| 4.2.2 光肩星天牛寄主植物树干挥发物的结果与分析 |
| 4.3 结论与讨论 |
| 4.3.1 两种星天牛寄主植物枝条挥发物的结论与讨论 |
| 4.3.2 两种星天牛寄主植物树干挥发物的结论与讨论 |
| 第五章 林间诱捕试验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野外诱捕试验样地 |
| 5.1.2 试验方法 |
| 5.1.3 统计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余姚野外试验结果与分析 |
| 5.2.2 慈溪野外试验结果与分析 |
| 5.3 结论与讨论 |
| 总结与展望 |
| 总结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供试虫源 |
| 1.2 试验地点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为害情况调查 |
| 1.3.2 室内寄生试验 |
| 1.3.3 野外防治实验 |
| 1.4 数据统计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为害情况 |
| 2.2 室内寄生效果 |
| 2.3 野外释放防治效果 |
| 3 结论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沿海防护林定义和作用 |
| 1.2 慈溪市沿海防护林现状 |
| 1.2.1 慈溪市沿海防护林建设进展 |
| 1.2.2 慈溪市沿海防护林天牛为害现状 |
| 1.3 光肩星天牛概述 |
| 1.3.1 光肩星天牛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
| 1.3.2 光肩星天牛危害现状 |
| 1.4 植食性昆虫与其寄主植物之间的关系 |
| 1.4.1 昆虫对寄主植物定向选择行为 |
| 1.4.2 寄主植物的自身防御 |
| 1.4.3 昆虫的自身防御 |
| 1.4.4 昆虫与植物的营养关系 |
| 1.5 利用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来调控昆虫行为的研究概述 |
| 1.5.1 挥发性信息化合物 |
| 1.5.2 挥发性化合物对昆虫引诱作用的研究现状 |
| 1.6 昆虫产卵、取食行为的研究现状 |
| 1.6.1 植物气体挥发物影响昆虫产卵行为 |
| 1.6.2 寄主植物内含物影响昆虫产卵行为 |
| 1.6.3 天牛产卵行为 |
| 1.6.4 植物气体挥发物影响昆虫取食行为 |
| 1.6.5 植物内含物影响昆虫的取食行为 |
| 1.7 植物内含物、形态结构与抗虫性研究现状 |
| 1.7.1 植物内含物与抗虫性 |
| 1.7.2 寄主植物形态结构与抗虫性 |
| 1.8 触角电位反应的研究现状 |
| 1.9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光肩星天牛危害情况调查及人工饲养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 2.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
| 2.1.3 光肩星天牛的人工饲养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标本鉴定结果 |
| 2.2.2 危害症状 |
| 2.2.3 光肩星天牛分布 |
| 2.2.4 人工饲养结果 |
| 2.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光肩星天牛主要寄主挥发物化学成分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3.1.2 植物气体挥发物的抽提 |
| 3.1.3 植物气体挥发物GC-MS成分分析 |
| 3.1.4 生物测定 |
| 3.1.5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光肩星天牛对5种植物的趋性 |
| 3.2.2 五种植物气体挥发物成分 |
| 3.3 结论与讨论 |
| 第四章 树皮内含物对光肩星天牛取食、刻槽产卵量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室内取食产卵实验 |
| 4.1.3 树皮内含物含量测定 |
| 4.1.4 数据处理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光肩星天牛室内取食结果 |
| 4.2.2 光肩星天牛室内产卵结果 |
| 4.2.3 树皮内含物含量与天牛取食产卵量 |
| 4.3 结论与讨论 |
| 第五章 光肩星天牛对五种寄主植物气体挥发物组分EAG分析 |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5.1.1 供试昆虫 |
| 5.1.2 实验试剂 |
| 5.1.3 实验仪器 |
| 5.2 实验方法 |
| 5.3 数据处理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5 结论与讨论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1.1 慈溪市海防林光肩星天牛危害情况及分布结果 |
| 6.1.2 人工饲养光肩星天牛结果 |
| 6.1.3 五种寄主气体挥发物的分析结果 |
| 6.1.4 光肩星天牛对五种寄主主要气体挥发物的EAG反应 |
| 6.1.5 五种树皮内含物的分析结果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图版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
| 1.1.1 分布 |
| 1.1.2 寄主 |
| 1.1.3 生活史 |
| 1.1.4 形态学特征 |
| 1.1.5 取食、产卵习性 |
| 1.2 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的生态学特性 |
| 1.2.1 种群扩散研究 |
| 1.2.2 空间分布研究 |
| 1.3 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防治研究 |
| 1.3.1 营林措施 |
| 1.3.2 物理防治 |
| 1.3.3 生物防治 |
| 1.3.4 化学防治 |
| 1.3.5 引诱剂防治 |
| 1.4 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引诱剂的研究 |
| 1.4.1 天牛性信息素的研究 |
| 1.4.2 光肩星天牛引诱剂研究现状 |
| 1.4.3 星天牛引诱剂研究现状 |
| 1.4.4 天牛种间共享性信息素机制 |
| 1.5 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成虫发生期预测研究 |
| 1.5.1 光肩星天牛成虫发生期的预测 |
| 1.5.2 星天牛成虫发生期的预测 |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7 研究内容 |
| 1.8 技术路线 |
| 2 引诱剂对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诱捕效果评价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材料 |
| 2.2.2 试验方法 |
| 2.3 数据处理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引诱剂对光肩星天牛诱捕效果分析 |
| 2.4.2 引诱剂对星天牛诱捕效果分析 |
| 2.4.3 对其他天牛的诱捕效果 |
| 2.4.4 昆虫压力估算与分析 |
| 2.4.5 气象因子对诱捕的影响 |
| 2.5 小结与讨论 |
| 3 光肩星天牛牛和星天牛种群的时间动态 |
| 3.1 试验方法 |
| 3.2 数据处理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试验地光肩星天牛种群动态 |
| 3.3.2 试验地星天牛种群动态分析 |
| 3.4 小结与讨论 |
| 4 形态学角度初探疑似种为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杂交的可能性 |
| 4.1 试验方法 |
| 4.2 结果和分析 |
| 4.3 小结和讨论 |
| 5 总结和讨论 |
| 5.1 总结 |
| 5.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1调查样本与调查方法 |
| 1.1调查样本概况 |
| 1.2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
| 2调查结果 |
| 2.1天牛种类鉴定 |
| 2.2天牛寄生强度调查 |
| 2.3天牛为害部位调查 |
| 3结论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园林树木害虫概述 |
| 1.1.1 园林树木害虫发生特点及原因 |
| 1.1.2 园林树木害虫防治存在的问题 |
| 1.1.3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进展 |
| 1.1.4 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方法研究进展 |
| 1.2 光肩星天牛研究现状概述 |
| 1.2.1 光肩星天牛的分布区 |
| 1.2.2 光肩星天牛的寄生树种 |
| 1.2.3 光肩星天牛的生活史及习性 |
| 1.2.4 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方法 |
| 1.2.5 林木对天牛抗性与机制的研究 |
| 1.2.6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研究方法 |
| 2.1 调查地自然条件 |
| 2.2 调查公园基本情况 |
| 2.3 调查方法 |
| 2.3.1 河北省园林树木害虫发生情况调查 |
| 2.3.2 光肩星天牛调查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河北省园林树木害虫发生情况 |
| 3.1.1 河北省部分城市园林树木害虫名录及种类分布情况 |
| 3.1.2 河北省部分城市园林树木害虫危害情况 |
| 3.2 光肩星天牛发生情况 |
| 3.2.1 光肩星天牛对于不同树种的危害情况 |
| 3.2.2 光肩星天牛在不同城市的危害情况 |
| 3.2.3 光肩星天牛与方位的关系 |
| 3.2.4 光肩星天牛与周围小环境的关系 |
| 3.2.5 光肩星天牛与配植植物数量的关系 |
| 3.2.6 光肩星天牛与胸径区间的关系 |
| 3.2.7 几个重要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 3.2.8 几个重要数量性状间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3.2.9 光肩星天牛危害物理性状因子分析及光肩星天牛危害的综合评价 |
| 4 结论与讨论 |
| 4.1 结论 |
| 4.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