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超[1](2018)在《抗战文艺名刊《黄河》研究》文中认为抗战的全面爆发在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轨迹。那些不同境域内的具有自身意识形态、独特文化样貌及鲜明地域风格的区域性抗战文学期刊,就凭借其文学信息储存的地域性、连续性和集中性,具体而形象地展示着抗战文学的历史风貌和精神品格,深刻影响了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与建构。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的大型文艺月刊《黄河》,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作为一份诞生于西北国统区的文学刊物,《黄河》在谢冰莹及其继任者的主持和坚守下,以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真实而又艺术的成为战争的记录者,对抗战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研究《黄河》,不仅是对西北抗战文学真实面貌的历史性还原,也是认识国统区文艺复杂性及其潜在价值,扩展现代文学研究视野的需要,更是对战争意识形态背景下文学期刊生成机制的具象呈现和详细梳理。在笔者看来,将《黄河》文艺月刊作为个案研究时,就应该特别关注刊物创刊发行的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既要从宏观层面上对《黄河》诞生与存活的文学生态环境做全面系统的考察,又要从中观层面对刊物的编辑艺术与运行出版机制做深入具体的分析,还要从微观层面上对刊载在刊物上的一切文学文本做细致客观的解读。基于此便形成了本论文的主要篇章结构。本论文以出版发行于西安的抗战文艺名刊《黄河》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在西北国统区抗战文学版图中的基本风貌,深入剖析各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与文学景观产生、演变及终止的社会历史原因,并在充分考虑战时特殊文学生态环境和独特政治文化空间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以《黄河》为代表的民国西安文艺的发生发展历程,从更加立体、客观、真实的角度审视40年代发生在西北的文学景观(包括文学创作、文学运动和文艺论争)以及景观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时代人群的精神心理,以期从一些新的角度和立场上拓宽抗战文学的研究空间,填充发生发展的历史细节,最终发现抗战文学“地域想象”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就是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外部环境入手,考察《黄河》的时代背景和西安抗战文学发生发展的脉络、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黄河》文艺月刊从创刊、停刊、复刊到终刊的发展分期、独特风貌和编辑艺术,以及战时特殊文学生态环境和政治文化空间下的刊物文化身份、文化品格的确立与改变。同时,客观分析《黄河》上孕育的抗战文学,并将重点放在现实主义审美品格烛照下的抗战小说,契合民族解放战争脉搏的抗战诗歌及多样风格多元发展的抗战话剧上。此外,还在发掘大量史实还原谢冰莹与《黄河》复杂关系及刊物创办真实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深入分析其编辑策略、理念及“自证式”编辑行为与《黄河》价值导向的关联,由此揭示谢冰莹主编《黄河》时的复杂心态及现实困境,窥探战争背景下文化人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认同与疏离。
蔡洞峰[2](2017)在《契合与传承:胡风对“鲁迅传统”的阐释》文中研究表明“鲁迅传统”作为一种话语建构,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胡风对“鲁迅传统”的阐释和建构以及“鲁迅传统”与胡风文艺思想之间有着深刻的契合与精神关联。本文以胡风与“鲁迅传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材料梳理和文本研究的方式,在历史文化的语境下,探讨胡风与鲁迅的关系。绪论部分重点论述在“左翼”语境下“鲁迅传统”建构的三种模式,分别是周扬、冯雪峰、胡风对“鲁迅传统”的建构。三种模式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第一章通过材料梳理的方式和细节分析,探讨胡风生平以及思想历程,在“左联”时期以及“两个口号”论争中的经历,揭示胡风走进鲁迅的历史过程。第二章主要探讨胡风在鲁迅生前和去世后对“鲁迅精神”的阐释和扞卫,胡风阐释的“五四传统”与“鲁迅传统”以及两者之间关联与契合,着力探讨胡风建构的“鲁迅传统”与胡风文艺思想之间的关系。胡风在文学实践中如何进行鲁迅精神的传承。第三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胡风与鲁迅精神契合的渊源;胡风思想中的“主观战斗精神”与鲁迅思想中的“个人主义”、“精神”以及“精神界战士”契合背后的传统思想资源。这种传统在现代语境下是如何转化为胡风与鲁迅思想的精神资源并促使其思想的契合。结语部分探讨鲁迅文学的实质以及胡风对其核心精神把握,并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资源,两者都将文学作为介入现实人生,通过文学实践改变现实的存在。强调文学与人的精神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思想的尊严,以及胡风文学思想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高仁[3](2016)在《西夏畜牧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夏牲畜种类多样,其中马、骆驼、羊、牛(包括犁牛)是四大官畜。马和骆驼是西夏重要的官用役畜,马主要用于军事,法律中规定了军队对马匹具有优先的使用权;骆驼除了用于军事外,还是重要的商用和民用交通工具,并且常常充做公务役畜。西夏所产的马质量高,数量也很可观,是西夏最具战略性的资源,同时也是外交中最主要的礼品。羊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农牧民特别是牧民常赖以为生,因而西夏各区域皆有羊的牧养。西夏牛分两种,犁牛与黄牛,犁牛仅牧养于贺兰山、焉支山等高海拔地区;而黄牛牧养范围较广,多用以耕作。西夏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多样,其中游牧最为主要且较为普遍。从诸多的文献来看,西夏牧民以部落为单位,常常携牲畜移动,过着非定居的生活。游牧人群通常随季节循环移动,西夏牧民亦不例外,他们秋季分工,一部分人为牲畜抢膘,一部分人打草,十月(农历)进入冬场,并常常设有“冬栏”以备冬,二月出冬场,七八月游至最远,开始返回。诸多政权常通过划定游牧区域的方法来管理游牧民,而西夏“地界”的划分即细致,又灵活。此外,西夏牧民还常兼营贸易、劫掠、狩猎、采集、种植等辅助性生业,以补充游牧经济产品单一的缺陷。西夏游牧的生产方式普遍的存在于诸多的部族、官牧场之中;定居的喂养、放养则普遍的存在于农耕家庭之中。西夏的群牧司及所管的诸牧场是西夏官畜牧业最主要的生产体系,其对唐宋的监牧制度有明显的承袭,集中的体现在群牧司坐镇中央,牧场散落于各地,是一种总——分的架构。而与唐宋逐级管理体制下的“牧监”相比,西夏的牧场特色鲜明,诸如有的牧场内部较为混杂,有的官地界线不是很明确,还接纳诸多无地的家主,及受到旱灾的牧民。西夏将诸多的部落纳入到了国有牧场之内,并针对部落组织的固有特点实施管理:一是指派基层生产组织(牧团)的头目为牧监,负责登记牧人所领取官畜的数量、年龄、莩育情况等;二是由诸多部落的首领推举一名盈能,负责所管区域官畜的“号印”;三是由群牧司下派头监(亲事官)坐镇一地,征收畜产。西夏牧场中的牧人不同于唐宋牧监中受雇于政府的“牧子”,政府总体上并不过问生产的细节,他们“承包”了政府的牲畜,将它们带到部落的组织中进行生产,并定期缴纳“杂事”。政府大体征收了官畜所繁衍的绝大部分幼畜,成为官营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及增殖的“本金”,但以乳为主的消费产品则大多数留给牧人所有,成为其生活资料。这种契约式,双方皆有所受惠的经济关系,成为牧民乃至部落紧紧依附于官牧场的经济纽带。为保障官畜牧业的有序发展,西夏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号印、检校、注册注销、赔偿、遣分等制度,并普遍的使用簿籍来管理牲畜。这些管理措施对唐宋制度有明显的继承,但其独创性更为强烈,多根据本国国情而制定,具有显着的民族特点。西夏疆域广阔,畜牧业发展呈现较明显的区域差异。鄂尔多斯地区是唐代“北河曲牧群”的所在,畜牧业基础雄厚,载畜量很大,多产马。宋夏沿边区域较复杂:横山地区多马,载畜量较大;瀚海地区土地贫瘠,部族持畜的水平极低,虽产马,但数量很少;天都山载畜量和人均持畜水平都比较高,但马匹较少,以牛、羊等经济类的畜种为主;会州及以西地区畜牧发展良好,多产马;河套平原虽以农业为主,但也有不少牲畜牧养,以牛羊为主;阿拉善地区主要出产骆驼,但一些绿洲地带也会有牛羊,黑水城周围则各种牲畜皆有所牧养;河西走廊地区畜牧条件得天独厚,畜种齐全,产量很高。
郭麦霞[4](2010)在《新时期以来西北师范大学校园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之中的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以来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校园诗人,被誉为“甘肃作家的摇篮”。在诗歌创作实践中西北师范大学逐渐形成了关注国家民族命运,以批判的眼光对待现实,主张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尊重人的价值,创新进取,以求促进人性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的为目标的优秀文学传统。本篇论文贯串西北师范大学自西迁兰州之日起到现今近70多年的校园诗歌创作历程,以新时期诗歌创作为重点,以各个时期在校学生身份进行诗歌创作的校园诗人为创作主体,以校园诗人所创作的自由体新诗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北师范大学校园诗歌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对许多重要校园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处于不同时期、不同诗歌社团内具有代表性的校园诗人作品的解析,在循序渐进的线索里,概括了校园诗歌的一些美学特征,并且发现了一些在校园诗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的范围以西北师范大学青年诗歌学会会刊《我们》为核心,涉及到校园内众多的诗歌社团、文学社,大学生出版发行的期刊、杂志,以及丰富的大学生个人的诗歌作品。在研究过程中注重诗歌创作史料的整理,通过对大量的校园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审察,力求做到点面结合,综合把握。研究中既有集中针对大学校园诗歌进行的综合考察和研究,也有对不同时期代表性诗人及作品重点介绍。对诗歌在校园中的丰富性和延续性,以及对当代诗坛的影响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总结。
凌力[5](2010)在《北方佳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龙年1400一这是蒙古人逃离大都①、退回漠北的第三十一个年头。明朝的征讨追杀和蒙古各部落间的混战杀掠,使得蒙古汗庭急剧衰弱,汗位频繁更迭。如今在位的额勒伯克大汗,已是三十
欧阳黔森,陶纯[6](2006)在《雄关漫画》文中研究说明因为是宝藏,注定被人翻来覆去深挖。作家重走长征旧路,想有新的发现,难?读者重温红军往事,想要再次震撼,也难?这部《雄关漫道》知难而进,成败如何?
郑佩葳[7](2000)在《用户热线》文中研究说明 大家好!我是肥肥,也是阿宽,每天我都能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或电话,涉及的内容很丰富,修车、买车、找工作,甚至家庭烦恼,都愿在信中倾诉。这是广大读者对《摩托车信息》的信任和支持,我十分感动。肥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国统区抗战文艺期刊及《黄河》的研究现状 |
| 二、《黄河》文艺月刊的样本意义 |
| 三、本文的研究目标、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西北抗战文学大背景下的《黄河》 |
| 第一节 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爆发 |
|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军事、政治和文化 |
|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爆发 |
| 第二节 民族危机与西安抗战文学的发生 |
| 一、局地战火刺激下的曲折萌发 |
| 二、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初步勃兴 |
| 第二章 《黄河》的历史风貌与文化特性 |
| 第一节 《黄河》的发展分期 |
| 一、艰难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 |
| 二、转换中的动荡:解放战争时期 |
| 第二节 《黄河》的独特风貌 |
| 一、文学性与历史性兼具 |
| 二、民间性与开放性共生 |
| 三、新闻性与战斗性并存 |
| 第三节 《黄河》的编辑艺术 |
| 一、灵活高效的组稿策略 |
| 二、不同凡响的编排设计 |
| 三、紧密融洽的编读关系 |
| 第三章 《黄河》对抗战文学的独特贡献 |
| 第一节 现实主义审美品格烛照下的抗战小说 |
| 一、以抗战之名呼唤民族英雄 |
| 二、揭露积弊丛生的黑暗现实 |
| 三、关注时代洪流中的悲情个体 |
| 第二节 契合民族解放战争脉搏的抗战诗歌 |
| 一、重视民间文艺和古典诗歌 |
| 二、以抒情诗贯穿始终 |
| 三、叙事诗的长足发展 |
| 第三节 多样风格多元发展的抗战话剧 |
| 一、反映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时代主题 |
| 二、承担社会批判的历史使命 |
| 三、表达深刻自省的反战意识 |
| 第四章 特殊编辑主体谢冰莹的坚守与无奈 |
| 第一节 谢冰莹的思想转变与《黄河》的价值导向 |
| 一、谢冰莹左翼思想的体现及转变 |
| 二、谢冰莹与《黄河》关系考 |
| 三、抗战建国与暴露黑暗的价值导向 |
| 第二节 从谢冰莹《黄河》自撰稿看其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认同与疏离 |
| 一、谢冰莹《黄河》自撰稿的统计与分析 |
| 二、谢冰莹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认同与疏离 |
| 第三节 从谢冰莹辞去主编看国统区文化人的生存困境 |
| 一、谢冰莹西安生活概况 |
| 二、《黄河》的出版困境 |
| 三、困境中的坚守与无奈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谢冰莹文艺活动年表(1937-1949) |
| 附录二 西安抗战文学大事记(1937-1945) |
| 附录三 《黄河》文艺月刊目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左翼“鲁迅传统”阐释的三种模式 |
| 二、周扬的“鲁迅传统”阐释 |
| 三、冯雪峰的“鲁迅传统”阐释 |
| 四、胡风的“鲁迅传统”阐释 |
| 五、胡风的“鲁迅传统”及其文艺理论的建构 |
| 六、胡风研究概况及本论文的问题意识、研究目标 |
| 第一章 走向鲁迅的胡风 |
| 第一节“我从田间来”:胡风的生平及心路历程 |
| 一、身世和求学 |
| 二、接受新文学和鲁迅影响 |
| 三、在日本 |
| 第二节“左联”风波中的相识相知 |
| 一、相遇与相知 |
| 二、理解与配合 |
| 第三节“两个口号”论争:站在同一战壕 |
| 一、“左联”的解散 |
| 二、“两个口号”论争 |
| 三、为胡风辩护 |
| 第二章 胡风对“鲁迅传统”的阐释及其文艺思想的形成 |
| 第一节 胡风对鲁迅精神的阐释和扞卫 |
| 一、鲁迅生前胡风对其思想的阐释和扞卫 |
| 二、鲁迅身后胡风对其精神传统的阐释 |
| 第二节 胡风阐释的“鲁迅传统”和“五四传统” |
| 第三节 胡风对“鲁迅传统”的阐释和胡风文艺理论建构的关联 |
| 一、“主观战斗精神”与鲁迅的“主观主义” |
| 二、“精神奴役的创伤”与“国民性批判” |
| 第四节 文学实践中的传承:以《七月》为中心 |
| 一、创办《七月》杂志 |
| 二、培养文坛的闯将:以路翎为例 |
| 第三章 鲁迅与胡风精神契合的传统思想渊源 |
| 第一节“个人”、“精神界战士”、“主观战斗精神”核心思想背后的“传统” |
| 一、“个人”、“主观”与“精神”:鲁迅思想中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资源 |
| 二、内向超越:中国传统士大夫“儒道互补”思想形成 |
| 三、鲁迅精神与儒学传统 |
| 第二节“传统”的现代转换及其价值 |
| 一、主观战斗精神与“天人合一” |
| 二、胡风与鲁迅的相遇:以传统为契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科研项目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 一、相关史料的整理研究 |
| 二、专题研究 |
| 第三节 创新之处及主要内容 |
| 一、创新之处 |
| 二、主要内容 |
| 第一章 西夏牲畜的种类 |
| 第一节 马 |
| 一、西夏的马匹与养马概况 |
| 二、马在军事上的应用 |
| 三、马在西夏社会中的使用情况 |
| 四、马在其它方面的价值 |
| 第二节 骆驼 |
| 第三节 羊 |
| 第四节 牛 |
| 第五节 其它牲畜 |
| 第二章 西夏畜牧的生产方式 |
| 第一节 游牧 |
| 一、文献中所见西夏的“游牧” |
| 二、西夏“游牧”的季节移动模式 |
| 三、西夏游牧“地界”的划分 |
| 四、西夏游牧经济的辅助性生业 |
| 第二节 长年喂养和定居牧养 |
| 第三章 西夏的官营畜牧体系 |
| 第一节 群牧司的机构设置与职掌 |
| 第二节 群牧司所管诸地牧场 |
| 一、群牧司对牧场的管理 |
| 二、牧场的人员及职责 |
| 三、牧场的基层组织形式 |
| 第三节 牧场中的经济关系 |
| 一、牧场生产的一般流程 |
| 二、官畜畜产分配 |
| 三、牧人、部落、政府的经济关系 |
| 第四章 西夏畜牧的管理措施 |
| 第一节 官畜的号印 |
| 第二节 牲畜的簿籍管理 |
| 第三节 官畜的校验、磨勘 |
| 第四节 官畜的注册与注销 |
| 第五节 官畜的赔偿 |
| 第六节 公用牲畜的“遣分” |
| 第七节 官、私牲畜的保护 |
| 第五章 西夏畜牧经济的区域特点 |
| 第一节 唐代“北河曲牧群”与西夏的鄂尔多斯牧地 |
| 一、“北河曲牧群”与党项的崛起 |
| 二、西夏鄂尔多斯地区的畜牧状况 |
| 第二节 宋(金)夏沿边地区 |
| 一、横山地区 |
| 二、瀚海地区 |
| 三、韦州—天都山—屈吴山地区 |
| 四、会州—乌鞘岭地区 |
| 第三节 河套平原 |
| 第四节 阿拉善高原 |
| 第五节 河西走廊 |
| 附录: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十九卷译释 |
| 凡例 |
| 一 派牧监纳册门 |
| 二 分畜门 |
| 三 减牧杂事门 |
| 四 死减门 |
| 五 供给驮门 |
| 六 畜利限门 |
| 七 官畜驮骑门 |
| 八 畜患病门 |
| 九 官私畜调换门 |
| 十 校畜磨勘门 |
| 十一 牧盈能职事管门 |
| 十二 牧场官地水井门 |
| 十三 贫牧逃避无续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序言 |
| 第一章 优秀的诗歌传统 |
| 第一节 建国以前的西北师大校园诗歌活动 |
| 一、西迁甘肃 |
| 二、诗歌与战争 |
| 三、诗歌艺术的诉求 |
| 第二节 建国之后新时期之前的西北师范大学校园诗歌 |
| 一、诗歌发展的概况 |
| 二、意气风发的太阳颂 |
| 三、艺术上的继承和创新 |
|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的西北师范大学校园诗歌发展概况 |
| 第一节 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期西北师范大学校园诗歌的创作 |
| 第二节 80 年代中期的诗歌创作活动 |
| 第三节 90 年代西北师范大学的诗歌创作活动 |
| 第四节 新世纪——情归何处 |
| 一、新世纪文学发展的环境 |
| 二、新世纪诗歌发展概况 |
|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西北师范大学校园诗歌创作实践及其特点 |
| 第一节 勇于开拓:先锋的创作姿态 |
| 第二节 形成了一个异彩纷呈、成就斐然的诗人群体 |
| 一、在诗歌风格上形成了综合性的特征 |
| 二、在诗歌体式上显示了包容性的倾向 |
| 第三节 西北风情的独特咏唱 |
| 一、对西部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的展现 |
| 二、少数民族校园诗人的创作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