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江[1](2011)在《磷渣粉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电炉法制取黄磷时的工业副产品,我国每年都要产生大量的磷渣。我国多数黄磷生产企业将磷渣作为废渣堆放,这不利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磷渣具有潜在活性,可以作为混凝土掺合料,这是实现磷渣大量有效利用的一种较好的技术途径,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磷渣粉掺合料对混凝土的性能有一定影响,目前关于其对水泥水化以及混凝土耐久性,特别是氯离子渗透性能方面研究还较少。本文以四川川辅新材料有限公司磷渣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磨细磷渣粉对水泥水化、混凝土力学性能、氯离子渗透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磷渣粉延缓了水泥水化。磷渣粉掺入降低了早期的水化热和化学结合水量,减缓了水化放热速率。掺磷渣粉后浆体的水化产物与水泥水化产物类似,但Ca(OH)2含量降低;②磷渣粉是一种优良的混凝土掺合料,在提高混凝土56d强度方面,其效应要低于矿渣,优于粉煤灰;③磷渣粉的掺入能够显着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在0.55、0.45、0.37水胶比下,磷渣粉掺量在40%以内时,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随磷渣粉掺量增大而提高;磷渣粉比表面积在274~453m2/kg范围内时,56d龄期后,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随磷渣粉细度增大而提高;④磷渣粉分别与粉煤灰、矿渣按1:1复掺时可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⑤磷渣粉的掺入有利于细化水泥石平均孔径,提高浆体中﹤20nm微孔的比例,改善混凝土孔结构。
肖卓[2](2011)在《微生物法去除一氧化碳中的硫化氢研究》文中提出黄磷是种很重要的化工产品,电炉法生产黄磷会产生大量的黄磷尾气。黄磷尾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种很宝贵的化工原料,能生产多种化工产品。去除黄磷尾气中的杂质,利用净化后的黄磷尾气发展一碳化工已成为黄磷尾气综合利用的主流方向。但目前黄磷尾气的主要处理方法是燃烧处理,这种方式不仅浪费一氧化碳,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其他的一些净化方法如水洗法、变温吸附、变压吸附、催化氧化等方法也存在着不足。利用微生物净化工业废气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处理工业废气的新方法,具有能耗低、设备简单等优点,但至今未见利用微生物法对黄磷尾气进行净化的相关报道。本文利用城市污水厂的污水作为菌种,以一氧化碳和硫化氢配制的模拟黄磷尾气作为驯化气,研究在一氧化碳的氛围中脱硫微生物的驯化和对模拟黄磷尾气中硫化氢的微生物去除,为微生物净化黄磷尾气提供基础数据。选用城市污水厂好氧池污水和厌氧池污水作为菌种,进行诱导驯化实验研究发现,在驯化培养5天后,选用的两种菌源中都有能适应一氧化碳生存环境的菌种,并且都对其中的硫化氢有一定的降解能力。通过对驯化脱硫微生物对硫化氢气体的生化去除量和对水中硫化氢的降解能力的对比,来自厌氧池污水中的微生物作为脱硫微生物的驯化菌的菌源更容易驯化,脱除硫化氢的能力相对更强。驯化所得脱硫菌对水中硫化氢降解的最优活性温度为23℃左右,硫化氢浓度为46mg/L左右,水溶液的pH在7.0左右,适宜营养液添加量为20mL/L菌液。研究还证实驯化脱硫菌降解净化水溶液中的硫化氢过程中的动力学方程满足M-M方程,在17~23℃温度范围内下,可以将M-M方程简化成一级方程,此时,驯化脱硫微生物对水中硫化氢降解的反应活化能60.03 (KJ/mol),反应的指前因子A=9.4323x108(h-1)。在进气负荷0.014m3/h左右,硫化氢浓度为180~230mg/m3,菌液循环量为1.5L/h,菌液温度在20℃左右的条件,将驯化好的菌种接种到生物填料塔上进行连续培养挂膜。经过12天挂膜,硫化氢的净化效率达80%以上;到16天后,硫化氢的净化效率达100%,而且可以稳定运行到20天。所设计的生物膜填料塔,在模拟黄磷尾气中硫化氢浓度为181mg/m3,菌液循环量1.38L/h,菌液温度19.0℃的条件下,当进气负荷低于0.0015m3/h,净化效率达到100%;当进气负荷在0.004m3/h,净化效率也保持在98%。在模拟黄磷尾气中的硫化氢浓度为1450 mg/m3,菌液循环量1.42L/h,菌液温度19.0℃条件下,当进气负荷小于0.0007m3/h,净化效率保持94%左右;当进气负荷超过0.0029m3/h时,净化效率下降到86%;当进气负荷在0.0032m3/h-0.0037m3/h范围内,净化效率下降到61%-76%。较大和较小的菌液环流量对填料塔净化模拟黄磷尾气都是不利的,适宜的流量为3.5L/h~4.2L/h。过大的酸度对脱硫的不利的,循环液适宜的pH值为6.4-7.2。
陈善继[3](2002)在《自焙电极特性及在制磷电炉上的应用(续完)》文中认为
陈善继[4](2001)在《我国黄磷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续完)》文中指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磷渣的产生及应用现状 |
| 1.2.1 我国黄磷工业现状 |
| 1.2.2 磷渣的产生及现状 |
| 1.2.3 磷渣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活性 |
| 1.2.4 磷渣资源化利用途径 |
| 1.3 磷渣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
| 1.3.1 磷渣粉对混凝土早期性能的影响 |
| 1.3.2 磷渣粉对硬化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 1.4 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研究 |
| 1.4.1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 |
| 1.4.2 混凝土中氯离子迁移的表征方法 |
| 1.5 本课题的提出 |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 2.1 试验原材料 |
| 2.1.1 水泥 |
| 2.1.2 磷渣粉 |
| 2.1.3 矿渣及粉煤灰 |
| 2.1.4 粗集料 |
| 2.1.5 细集料 |
| 2.1.6 试验拌合水 |
| 2.1.7 其他实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水化热实验 |
| 2.2.2 氯离子渗透测试方法 |
| 2.2.3 孔结构测试方法 |
| 2.2.4 XRD |
| 2.2.5 SEM |
| 2.2.6 其他实验 |
| 3 磷渣粉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
| 3.1 磷渣粉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 3.2 磷渣粉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
| 3.2.1 磷渣粉掺量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
| 3.2.2 磷渣粉细度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
| 3.3 磷渣粉对化学结合水的影响 |
| 3.4 掺磷渣粉水泥浆体水化产物SEM 及XRD 分析 |
| 3.5 磷渣粉对水泥缓凝的改善措施研究 |
| 3.5.1 化学激发对凝结时间的影响 |
| 3.5.2 物理改性对凝结时间的影响 |
| 3.6 本章小结 |
| 4 磷渣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 4.1 磷渣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 4.2 磷渣粉细度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 4.3 磷渣粉与粉煤灰、矿渣的掺合料效应比较 |
| 4.3.1 磷渣粉与粉煤灰的掺合料效应比较 |
| 4.3.2 磷渣粉与矿渣的掺合料效应比较 |
| 4.4 本章小结 |
| 5 磷渣粉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
| 5.1 磷渣粉掺量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 5.1.1 试验设计 |
| 5.1.2 试验结果分析 |
| 5.2 磷渣粉细度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 5.2.1 试验设计 |
| 5.2.2 试验结果分析 |
| 5.3 磷渣粉与粉煤灰改善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效应比较 |
| 5.3.1 试验设计 |
| 5.3.2 结果分析 |
| 5.4 磷渣粉与矿渣改善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效应比较 |
| 5.4.1 试验设计 |
| 5.4.2 结果分析 |
| 5.5 掺磷渣粉混凝土孔结构分析 |
| 5.5.1 水泥混凝土的孔结构 |
| 5.5.2 试验结果 |
| 5.5.3 分析与讨论 |
| 5.6 磷渣粉改善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机理分析 |
| 5.7 本章小结 |
| 6 结论及展望 |
| 6.1 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的背景 |
| 1.1.1 黄磷生产情况简介 |
| 1.1.2 黄磷尾气利用的发展趋向 |
| 1.2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 1.3 课题的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 1.3.1 技术路线 |
| 1.3.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黄磷尾气净化文献综述 |
| 2.1 黄磷尾气产生、成分和性质 |
| 2.1.1 黄磷尾气产生 |
| 2.1.2 黄磷尾气的组成 |
| 2.1.3 黄磷尾气的性质 |
| 2.2 黄磷尾气的研究进展 |
| 2.2.1 水洗法 |
| 2.2.2 水洗-碱性法 |
| 2.2.3 变压吸附和变温吸附 |
| 2.2.4 催化氧化法 |
| 2.2.5 其他净化方法 |
| 2.3 黄磷尾气的利用 |
| 2.3.1 黄磷尾气用作燃料 |
| 2.3.2 利用黄磷尾气作为生产化工产品 |
| 第三章 微生物脱硫文献综述 |
| 3.1 自然界硫元素的循环 |
| 3.2 适宜脱硫的微生物 |
| 3.2.1 异养型脱硫微生物 |
| 3.2.2 自养型脱硫微生物 |
| 3.3 微生物脱除H_2S研究进展 |
| 3.3.1 微生物脱除H_2S机理 |
| 3.3.2 国外研究进展 |
| 3.3.3 国内研究进展 |
| 第四章 实验部分 |
| 4.1 配气实验 |
| 4.2 脱硫微生物的驯化和筛选 |
| 4.2.1 驯化实验装置图 |
| 4.2.2 驯化和筛选实验过程 |
| 4.3 驯化脱硫微生物对水中H_2S降解 |
| 4.3.1 降解实验装置图 |
| 4.3.2 降解实验过程 |
| 4.4 脱硫菌净化模拟黄磷尾气中硫化氢的实验 |
| 4.5 分析方法和指标体系 |
| 4.5.1 实验分析方法 |
| 4.5.2 实验指标体系 |
| 4.6 实验试剂和仪器 |
| 第五章 菌种的驯化和筛选 |
| 5.1 菌种驯化效果对比 |
| 5.2 驯化中菌液的pH值的变化 |
| 5.3 驯化中菌液的吸光度变化 |
| 5.4 驯化中菌液生化去除量变化 |
| 5.5 降解能力和降解速率对比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驯化菌降解水中的硫化氢研究 |
| 6.1 菌种降解水中硫化氢的适宜活性条件研究 |
| 6.1.1 水溶液温度对菌种活性的影响 |
| 6.1.2 水溶液中硫化氢浓度对菌种活性的影响 |
| 6.1.3 水溶液的酸度对菌种活性的影响 |
| 6.1.4 营养液添加量对菌种活性的影响 |
| 6.2 驯化菌降解水中硫化氢的动力学研究 |
| 6.2.1 动力学模型的假设 |
| 6.2.2 动力学模型参数的测定 |
| 6.2.3 驯化菌降解H_2S的活化能 |
| 6.3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驯化菌净化模拟黄磷尾气中的硫化氢研究 |
| 7.1 生物填料塔挂膜 |
| 7.2 生物填料塔运行工艺参数的研究 |
| 7.2.1 运行时间对硫化氢净化效率的影响 |
| 7.2.2 进口硫化氢浓度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
| 7.2.3 进气负荷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
| 7.2.4 菌液循环量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
| 7.2.5 菌液的pH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
| 7.3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 3消费途径与市场预测 |
| 3.1消费途径 |
| 3.2市场预测 |
| 4我国黄磷生产存在的问题 |
| 1、规模小、装备落后、能耗高、污染较严重 |
| 2、产品结构不合理、新产品开发能力弱 |
| 3、要大力提高黄磷产品的纯度 |
| 5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