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军[1](2020)在《转录因子PuMYB21/54协同调控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uPLDβ1介导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南果梨为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系的优良梨果、辽宁省的特产水果之一,采收以后适度后熟的南果梨果肉细腻、酸甜适口、汁液丰富、香气浓郁,深受消费者青睐。南果梨通常在9月上中旬采收,采收期集中而且正值高温,在常温下放置半月左右果实即开始进入衰老期,果心出现褐变症状,严重时果肉也发生褐变,果肉过软,失去食用价值。因此,生产上普遍采用冷藏方式来延长南果梨的贮藏期和市场供应期。然而,实践中发现,冷藏虽能有效延缓南果梨的后熟衰老进程,使其贮藏期延长至六个月,但经过长期冷藏的南果梨转入常温货架以后,果皮很容易发生褐变,甚至在果实尚未后熟软化果皮即表现出褐变症状,严重影响了冷藏南果梨的商品品质和商品价值。因此,研究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发生机理,探索相应的调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常温货架期果皮褐变发生情况与膜脂代谢的关系,结合转录组测序结果,找到膜脂代谢关键基因,分析其启动子序列顺式作用元件,通过酵母单杂交和凝胶阻滞(EMSA)试验筛选结合关键基因的转录因子,利用GUS活性、双荧光素酶、酵母双杂交、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及南果梨瞬时表达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研究转录因子对关键基因的调控模式。并基于上述机理研究结果,探索了缓解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相应调控技术。为解决冷藏南果梨的品质劣变问题,推动南果梨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冷藏60 d(短期冷藏)和120 d(长期冷藏)的南果梨出库后在常温货架期间果实的表观、细胞结构、膜脂组分和膜脂代谢相关酶活性等变化有所不同。短期冷藏的果实整个货架期均未出现褐变现象,而长期冷藏的果实在货架第3d果皮出现轻微褐变症状,随着货架期的延长而逐渐加重;与短期冷藏果实相比,长期冷藏的果实细胞结构完整性明显受损,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升高,膜脂含量显着降低,其中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酸(PA)、磷脂酰乙醇胺(PE)、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和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对长期低温胁迫响应显着;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升高,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脂肪酸不饱和度和指数显着下降;磷脂酶D(PLD)、脂肪酶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其中PuPLDβ1表达量显着升高。表明长期低温胁迫诱导了南果梨果皮组织膜脂的降解,改变了膜脂组分与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导致果皮组织发生酶促褐变,其中PuPLDβ1应答长期低温胁迫更为明显,是促进冷藏南果梨膜脂降解、诱导果皮褐变的关键基因。克隆南果梨PuPLDβ1启动子序列,发现其启动子序列上存在多个与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应答相关元件,也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通过酵母单杂交筛选出两个能结合PuPLDβ1启动子的MYB转录因子,PuMYB21和PuMYB54;EMSA试验发现PuMYB21和PuMYB54能特异性结合PuPLDβ1启动子中的TAACTG位点;GUS和双荧光素酶试验发现PuMYB21和PuMYB54均能激活PuPLDβ1启动子下游报告基因转录,并且当二者共同存在时激活能力更强;在南果梨果实和愈伤中过表达PuMYB21和PuMYB54后PuPLDβ1转录水平提高,干扰PuMYB21和PuMYB54表达后PuPLDβ1转录水平降低;酵母双杂交、GST-pull down和双分子荧光互补等试验结果表明PuMYB21和PuMYB54存在互作;RT-qPCR结果显示长期低温胁迫诱导了PuMYB21和PuMYB54上调表达;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PuMYB21和PuMYB54均属于R2R3型MYB转录因子,并且PuMYB21与白梨PbrMYB21亲缘关系较近,PuMYB54与苹果MdMYB54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二者均定位于细胞核。上述结果证实PuMYB21和PuMYB54通过靶向结合PuPLDβ1启动子上的TAACTG元件正调控PuPLDβ1的转录从而参与长期低温胁迫南果梨的膜脂降解。基于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转录调控机理,进一步探讨了褪黑素(MT)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MT处理后冷藏120 d的南果梨果实褐变发生的时间延晚3 d出现,而且褐变率和褐变指数均显着低于对照果实。处理的果实果皮组织细胞结构完好,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明显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脂肪酸不饱和度、脂质分子PC和PE相对含量显着提高,PLD、脂肪酶和LOX活性以及PuMYB21、PuMYB54和PuPLDβ1基因转录水平显着下调,抗氧化酶SOD、CAT和APX活性和相关基因PuSOD1、PuCAT和PuAPX6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表明MT处理可能通过降低转录因子PuMYB21和PuMYB54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PuPLDβ1的转录,同时激活抗氧化系统关键酶活性,一定程度抑制果皮组织中膜脂降解和脂质过氧化,有效缓解南果梨的果皮褐变。
许灿[2](2019)在《部分切花菊采后激素衰老类型初探及耐低温贮藏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及精神文明的追求不断提升,因此鲜切花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据悉,2016年我国菊花种植面积为7228.74公顷,仅次于月季15729.85公顷,销售量为26.5亿枝,销售额为15.2亿元,位列切花行列第三。菊花产业已成为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旷野等,2017)。但是切花采后流通中花枝失水、萎蔫、叶片黄化等,大大降低了菊花采后寿命与观赏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展切花菊采后衰老类型及采后保鲜技术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以部分观赏价值高的切花菊品种为材料,进行乙烯利、脱落酸及采后贮藏处理,通过采后叶片、花冠形态及瓶插寿命的综合评价,分析切花菊衰老对这两种激素的响应类型及耐贮藏特性,以期为相应的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减少采后损失。主要结果如下:1.将切花菊分别用乙烯利(200mg/L,ET)、脱落酸(10-4mol/L,ABA)处理24h后,进行清水瓶插。根据处理后切花菊叶片出现黄化的天数及叶片、花的瓶插寿命,将供试切花菊叶片响应ET、ABA衰老的类型分为3类,即乙烯敏感型:‘紫丹特’、‘粉杜鹃’、‘南农衡春’;乙烯、脱落酸均敏感型:‘绿安娜’、‘南农丽白’、‘蒙红’、‘粉丹特’、‘黄绿天赞’、‘南农小草莓’、‘秦淮粉霞’、‘南农紫乒乓’、‘南农黄珑玉’;乙烯、脱落酸均不敏感型:‘紫萝莉’、‘粉萝莉’、‘阿美的’。2.供试切花菊花冠响应ET、ABA衰老类型亦分为3类,即乙烯敏感型:‘阿美的’、‘南农衡春’、‘粉杜鹃’、‘南农紫乒乓’、‘南农黄珑玉’、‘秦淮粉霞’、‘蒙红’、‘粉丹特’、‘南农丽白’、‘南农小草莓’;乙烯、脱落酸均敏感型:‘紫丹特’、‘黄绿天赞’、‘绿安娜’;乙烯、脱落酸均不敏感型:‘紫萝莉’、‘粉萝莉’。3.选取上述筛选出的乙烯、脱落酸均敏感型品种‘南农丽白’、‘粉丹特’、‘蒙红’,设置 ET(200mg/L)、ABA(10-4 mol/L)、ET+1-MCP(500nl/L)、ABA+6-BA(2 mg/L)处理,对照组为清水处理,发现1-MCP处理组与ET处理组相比,叶片瓶插寿命分别延长了 2.83d、2.34d、1.33d,ET处理组花枝鲜重分别为ET+1-MCP处理组的91.8%、78.9%、91.0%,ET 处理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 ET+1-MCP 组的 81.7%、71.2%、90.1%;6-BA处理组与ABA处理组相比,叶片瓶插寿命分别延长了 1.84d、2.67d、1.33d,ABA处理组花枝鲜重分别为ABA+6-BA处理组的92.3%、85.5%、97.1%,ABA处理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ABA+6-BA组的89.6%、68.8%、84.0%。4.5.将切花菊采收后按照贮运标准包装成束,装入贮藏箱,黑暗放置于4℃冷库内贮藏7d,结束贮藏后用清水瓶插,根据贮藏后切花菊出现黄化的天数及叶、花的瓶插寿命,将供试切花菊对低温贮藏的耐受性分为2类,即不耐7d低温冷藏品种:‘绿安娜’、‘秦淮粉霞’、‘南农丽白’、‘紫萝莉’、‘粉萝莉’、‘黄绿天赞’、‘紫丹特’、‘阿美的’;耐7d低温冷藏的品种:‘蒙红’、‘粉杜鹃’、‘南农小草莓’、‘南农紫乒乓’、‘南农衡春’、‘南农黄珑玉’、‘粉丹特’。
王倩[3](2017)在《亚精胺对赛买提杏采后内源多胺及乙烯合成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赛买提杏品质卓越,口感独特。杏属呼吸跃变型果实,乙烯(C2H4)对其后熟软化发挥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亚精胺(Spd)有效延缓了杏的后熟衰老。为了深入研究Spd对杏采后内源多胺(PAs)及C2H4合成的关系,本研究以绿熟期新疆赛买提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d、C2H4及D-精氨酸(D-Arg)处理杏果实,研究杏在常温和低温贮藏期品质变化;内源腐胺(Put)、亚精胺和精胺(Spm)含量变化;Spd与D-Arg对呼吸速率、C2H4合成途径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明确Spd与C2H4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Spd与C2H4的作用的机制,为Spd在果蔬采后保鲜方面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后Spd处理绿熟期赛买提杏能有效地维持果实硬度,延缓TA以及Chl的降解速度,降低腐烂程度;Spd+C2H4可提高杏果中AsA含量;D-Arg、Spd+C2H4与C2H4处理均能够促进果实转色、加快杏果采后软化速度,促进赛买提杏的后熟衰老。(2)HPLC测定赛买提杏内源PAs(Put、Spd和Spm)含量的方法为料液比1:1,冰浴浸提2 h,衍生剂用量15μL,30℃衍生20 min;色谱条件: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60.5:2.5:37,v/v/v);流速0.8 mL/min。Put、Spd和Spm的出峰时间分别为6.8 min、10.8 min、17.2 min。该方法精密度高、回收性好。HPLC检测杏果实中的PAs含量得出Spm>Spd>Put。外源Spd处理可以提高内源Spd和Spm含量,D-Arg与C2H4与能够抑制PAs合成,减少杏果采后内源Put、Spd和Spm含量,从而促进杏的衰老。(3)Spd能够降低杏采后呼吸速率,通过抑制ACS和ACO活性,直接减少ACC生成量,减少内源C2H4释放,延缓杏果成熟衰老。D-Arg可使杏采后呼吸高峰提前出现,提高ACS和ACO活性,促进C2H4生成。赛买提杏中Spd与C2H4存在抑制作用。(4)绿熟期赛买提杏果实采后成熟衰老过程中PaACS1、PaACS2、PaACS3和PaACO四个基因表达量的高低均有所不同。其中,Spd和D-Arg对PaACS1和PaACS3的影响不显着,Spd通过有效抑制PaACS2和PaACO的表达水平降低C2H4合成。D-Arg则对PaACS2和PaACO有上调作用。低温对PaACS2和PaACO的表达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PaACS1和PaACS3的表达不受温度影响。PaACS2是绿熟期赛买提杏C2H4合成的关键基因。
单婷婷,林育钊,林毅雄,孙钧政,林艺芬,林河通[4](2017)在《龙眼果实采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龙眼是我国南方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龙眼果实一般成熟于高温、高湿的夏季,采后贮藏期间易发生品质劣变、腐烂,严重制约了采后贮藏保鲜。就物理保鲜技术(如低温、气调、热处理和辐照)、化学保鲜技术(如有机酸、磷脂酶D抑制剂、外源ATP和涂膜)和生物保鲜技术的国内外龙眼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保持龙眼果实采后品质、延长保鲜期提供参考。
蒋雨,艾静汶,王淋靓[5](2016)在《热带特色水果荔枝与龙眼的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属于热带水果荔枝、龙眼的主要产销国,产品的推广受到贮藏保鲜技术的制约。概述荔枝、龙眼的采后保鲜贮藏现状,分析果实容易腐败变质的原因,同时介绍了低温冷藏、化学药剂处理、热处理、气调保鲜等主要的、现行的以及其他新兴在研的贮藏保鲜技术,旨在为其采后贮藏保鲜以及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王猛[6](2016)在《保鲜纸的制备及其在包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将抑菌性能良好的天然植物精油和保鲜效果突出的乙烯抑制剂与功能纸相结合,制成保鲜纸,并用于果蔬保鲜包装,以期减少其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与损耗。首先以灰霉、根霉、黑曲霉为供试菌种,对牛至、丁香、山苍子、迷迭香四种植物精油的抑菌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表明,牛至精油对三种供试菌种的抑菌效果最好,从而其来制备保鲜纸,且通过抑菌实验测得其最低抑菌浓度为45μL/L。制备保鲜纸时在表面涂覆湿敏性能良好的PVA涂层,实验表明涂覆2次后的试样既能在正常环境条件下阻止精油气体挥发导致的保鲜纸失效,又能在高湿环境下及时释放有效成分起到抑菌的作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牛至精油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测试和比较了牛至精油、精油保鲜纸、1-甲基环丙烯(1-MCP)粉剂、1-MCP保鲜纸中主要成分在不同条件下的释放曲线。从测量结果看出,精油保鲜纸能够平稳释放牛至精油的抑菌成分,防止因浓度过高对供试水果产生药害;1-MCP保鲜纸的出峰时间和1-MCP粉剂保持一致,保证了 1-MCP能够快速发挥作用;低温会对以上物质的出峰时间造成一定的延迟,但总体趋势仍与常温时保持一致。最后以杏、油桃为供试水果,对保鲜纸的保鲜效果进行评价。通过保鲜实验测得了常温条件下,对杏保鲜效果最佳的精油保鲜纸用量为60μL/L(包装内体积)、1-MCP保鲜纸用量为4mg/L(包装内体积);然后分别在常温和低温条件下测试了同为60μL/L的牛至精油和牛至精油保鲜纸、4mg/L的1-MCP粉剂和1-MCP保鲜纸的保鲜能力,结果表明,无论是常温还是低温条件下,牛至精油保鲜纸都能够提供足够的防腐杀菌的能力,并且抑制精油释放过快对油桃果实产生的药害,1-MCP保鲜纸则能够快速发挥保鲜作用,很好地延缓油桃衰老,保持硬度、颜色、风味和营养成分,减少水分蒸发,分别在常温条件下将保鲜期延长了 5天;最后比较了牛至精油保鲜纸、1-MCP保鲜纸、复合保鲜纸的保鲜效果,可以看出复合保鲜纸在抑制微生物对油桃侵害的同时还延缓了果实的后熟进程,大大提高了油桃的耐贮能力,在常温条件下储藏天数相比CK组延长了 6天以上。本课题对果蔬保鲜纸的制备工艺和保鲜效果的探索,为保鲜纸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并且为易腐果蔬尤其是呼吸跃变型果蔬的保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保鲜方法。
陈烨[7](2015)在《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龙眼(Dimocarpuslongan Lour.)是我国南方名优的亚热带水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龙眼果实成熟于8~9月的高温季节,采后不易贮藏,在常温下只能贮藏3~4天,采后极易发生果皮褐变、果肉自溶和果实腐烂等现象,严重影响龙眼的贮运和销售。本实验以福建省主栽的名优品种‘福眼’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cv.Fuyan)果实为材料,研究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活性氧代谢、膜脂代谢、能量代谢、细胞壁物质代谢和抗病性的影响,旨在阐明采前喷施水杨酸延缓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采前喷施水杨酸对可降低采后龙眼果肉自溶指数,延缓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发生。2、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龙眼果实相比,采前喷施水杨酸可提高采后龙眼果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降低果肉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因此认为,采前喷施水杨酸通过提高采后龙眼果肉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减缓膜脂过氧化作用,从而延缓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发生。3、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膜脂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龙眼果实相比,采前喷施水杨酸能抑制采后龙眼果肉磷脂酶D(PLD)、脂酶和脂氧合酶(LOX)活性的升高,延缓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等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下降和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等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增加,维持较高的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和脂肪酸不饱和度(U/S)。因此认为,采前喷施水杨酸通过降低采后龙眼果肉膜脂降解相关酶活性而减少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较好维持果肉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延缓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发生。4、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龙眼果实相比,采前喷施水杨酸能延缓采后龙眼果肉腺苷三磷酸(ATP)含量和能荷的下降,提高果肉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Ca2+-ATPase、Mg2+-ATPase、H+-ATPase和辅酶I激酶(NADK)活性,维持较高的辅酶Ⅱ(NADP)含量和较低的辅酶I(NADH)含量。因此认为,采前喷施水杨酸通过维持采后龙眼果肉正常能量代谢和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平衡,从而延缓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发生。5、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细胞壁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龙眼果实相比,采前喷施水杨酸可有效降低采后龙眼果肉果胶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β-半乳糖苷酶等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延缓果肉细胞壁物质干重、原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细胞壁组分含量的下降,延迟果肉可溶性果胶含量的上升。因此认为,采前喷施水杨酸通过降低采后龙眼果肉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而减少细胞壁物质的降解,较好维持果肉细胞壁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延缓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发生。6、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抗病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龙眼果实相比,采前喷施水杨酸可维持采后龙眼果肉较高的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等抗病相关酶活性,提高果肉抗病物质--木质素的含量。因此认为,采前喷施水杨酸通过提高采后龙眼果肉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抗病物质含量而延迟采后龙眼果肉抗病性的下降,从而延缓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发生。
方冬梅[8](2014)在《采前喷布卡多赞增强采后龙眼果实耐贮性及其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表明龙眼是我国南亚热带名贵特产,成熟于高温酷暑季节,采后极易失水、褐变和腐烂;在28℃室温下贮藏一周左右全部变质腐烂。本文以福建省主栽龙眼品种且不耐贮运的’福眼’龙眼为材料,采用天然植物诱导抗病剂卡多赞对挂树龙眼果实进行采前喷布处理,采后置于(28±1)℃下贮藏,研究采前卡多赞喷布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生理品质与耐贮性、活性氧代谢、膜脂代谢、能量代谢以及抗病物质代谢变化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考察采前不同浓度(稀释250倍、500倍、750倍、1000倍)的卡多赞喷布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呼吸强度、细胞膜透性、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好果率、感病指数、失重率、褐变指数、自溶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经稀释750倍的卡多赞喷布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的保鲜效果最佳。2、采前经稀释750倍的卡多赞喷布处理能有效控制贮藏中后期龙眼果实呼吸速率的快速上升,较好的保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保持较高的TSS含量,延缓了果肉总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抑制可滴定酸含量在贮藏后期的快速升高;延缓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的下降,有效控制采后龙眼果皮的褐变及自溶,减少果实的失水,增强龙眼果实的抗病力,保持了较高的好果率,有效提高龙眼果实的品质及耐贮性。3、采前经稀释750倍的卡多赞喷布处理能有效降低龙眼果皮O2-·的产生速率,减少龙眼果皮MDA的累积,提高龙眼果皮活性氧清除酶(SOD、CAT、APX)活性,保持较高的活性氧清除剂(GSH、AsA和类黄酮)含量,提高龙眼果皮的抗氧化能力。4、采前经稀释750倍的卡多赞喷布处理能保持采后龙眼果皮较低的LOX和脂酶活性,抑制贮藏中后期磷脂酶D活性的迅速增大,并抑制采后龙眼果皮饱和脂肪酸(C16:0、C18:0)相对含量的上升,减缓不饱和脂肪酸(C18:1、C18:2、C18:3、C20:1)相对含量的下降,保持采后龙眼果皮细胞膜膜脂脂肪酸较高的不饱和指数和不饱和度,有效维持龙眼果实果皮细胞膜结构完整性。5、采前经稀释750倍的卡多赞喷布处理能保持采后龙眼果皮较高的ATP含量和能荷水平、较高的果皮ATPase活性以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较高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NADK活性、较高的NADP(H)含量以及较低NAD(H)含量。6、采前经稀释750倍的卡多赞喷布处理能降低贮藏中后期龙眼果皮的感病程度,有效抑制采后龙眼果皮总酚含量的下降,促进龙眼果皮木质素的累积,提高龙眼果皮PAL、GLU和CHI等抗病相关酶的活性,提高采后龙眼果实的抗病能力。
杜云霞[9](2014)在《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作用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是我国南方的一种名优水果,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由于龙眼果实成熟于8~9月高温季节,采后易发生果皮褐变、果肉自溶和果实腐烂等品质劣变现象,影响果实的使用品质和商品价值。本实验以福建省主栽品种’福眼’龙眼(Dimocarpuslongan Lour.’Fuyan’)果实为材料,采用DA-6进行采前处理龙眼果实,从与龙眼果肉自溶有关的活性氧代谢、膜脂代谢、能量代谢、细胞壁代谢与抗病相关的抗病相关酶活性变化等方面阐明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如下: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采前喷施DA-6使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贮藏期间保持较高的活性氧清除酶(SOD、CAT和APX)活性,和抗氧化物质(AsA和GSH)的含量,提高了龙眼果实活性氧清除能力;显着降低龙眼果实果肉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减缓膜脂过氧化过程,从而延缓了龙眼果肉的自溶。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与膜脂代谢的关系:采前喷施DA-6抑制了采后贮藏期间龙眼果肉的PLD、脂酶和LOX的活性,延缓了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抑制棕榈酸和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的增加,减缓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减少了膜脂的氧化和降解,较好的维持了龙眼果肉细胞膜的完整性。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与能量代谢的关系:采前喷施DA-6延缓采后龙眼果肉ATP含量、ADP含量和能荷的下降,保持较高的 Ca2+-ATPase、Mg2+-ATPase、H+-ATPase 和 NADK 的活性,提高 NADP(H)含量,减缓缓NADH含量和贮藏前期NAD的含量的累积,延缓龙眼果肉的自溶。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与细胞壁代谢的关系:采前喷施DA-6有效抑制PE、PG、纤维素酶、β-半乳糖苷酶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延缓细胞壁物质含量、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下降和原果胶含量的增加,较好地保持了细胞的完整性,延缓了龙眼果肉自溶。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与抗病相关代谢的关系:采前喷施DA-6能保持较高果肉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PAL、POD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木质素抗病物质的含量,有效抑制果实贮藏期间有病原菌而引起的腐烂。
陈友平[10](2013)在《龙眼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龙眼不耐贮藏的原因及龙眼的保鲜技术进行了阐述。目前保鲜研究主要集中在常温、低温两个方面,利用新型保鲜技术对龙眼果实保鲜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南果梨采后特性 |
| 1.1.1 南果梨概况 |
| 1.1.2 南果梨采后特性及贮藏中存在的问题 |
| 1.2 果实褐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果实褐变相关代谢途径 |
| 1.2.2 果实褐变的调控技术 |
| 1.2.3 南果梨褐变的研究进展 |
| 1.3 褪黑素在果蔬采后贮藏中的应用 |
| 1.3.1 褪黑素简介 |
| 1.3.2 褪黑素在果蔬采后贮藏中的应用 |
| 1.4 转录因子简介 |
| 1.4.1 转录因子家族简介 |
| 1.4.2 转录因子在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 1.4.3 MYB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 1.5.1 目的意义 |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冷藏对南果梨膜脂代谢及果皮褐变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褐变的发生情况 |
| 2.2.2 褐变果实果皮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 |
| 2.2.3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的变化 |
| 2.2.4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变化 |
| 2.2.5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膜脂组分及含量的变化 |
| 2.2.6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膜脂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变化 |
| 2.3 讨论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调控冷藏南果梨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u PLDβ1 的关键转录因子PuMYB21/54 筛选及转录调控模式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PuPLDβ1 启动子上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 3.2.2 与PuPLDβ1 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筛选 |
| 3.2.3 凝胶阻滞试验验证PuMYB21和PuMYB54 结合PuPLDβ1 启动子 |
| 3.2.4 GUS报告基因试验确定调控模式 |
| 3.2.5 双荧光素酶试验分析PuMYB21和PuMYB54对PuPLDβ1 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控 |
| 3.2.6 PuMYB21与PuMYB54 互作 |
| 3.2.7 PuMYB21和PuMYB54 正调控南果梨果实和愈伤PuPLDβ1 的转录 |
| 3.2.8 PuMYB21和PuMYB54 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 3.2.9 PuMYB21和PuMYB54 的结构域分析 |
| 3.2.10 PuMYB21和PuMYB54 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 3.3 讨论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缓解作用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影响 |
| 4.2.2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 4.2.3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 4.2.4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组织脂肪酸的影响 |
| 4.2.5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膜脂组分的影响 |
| 4.2.6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PLD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4.2.7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LOX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4.2.8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脂肪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4.2.9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4.2.10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PuMYB21和PuMYB54 表达水平的影响 |
| 4.3 讨论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 5.1 总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植物衰老研究进展 |
| 1.1 衰老的特征与机理 |
| 1.2 影响植物衰老的外界因素 |
| 2 植物激素影响衰老的研究进展 |
| 2.1 乙烯对衰老的影响 |
| 2.2 脱落酸对衰老的影响 |
| 2.3 细胞分裂素对衰老的影响 |
| 3 观赏植物采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 3.1 采后预冷技术 |
| 3.2 低温冷藏技术 |
| 3.3 化学保鲜技术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不同切花菊品种采后衰老对乙烯和脱落酸的响应类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最大花径和瓶插寿命测定 |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ET、ABA处理对切花菊采后瓶插寿命的影响 |
| 2.2 不同切花菊品种采后叶片、花衰老对ET、ABA的响应类型 |
| 3 讨论 |
| 第三章 1-MCP、6-BA对ET、ABA敏感型切花菊品种的延衰作用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 1.2 采后生理指标测定 |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1-MCP、6-BA对ET、ABA典型响应切花菊品种‘南农丽白’的延衰作用 |
| 2.2 1-MCP、6-BA对ET、ABA典型响应切花菊品种‘粉丹特’的延衰作用 |
| 2.3 1-MCP、6-BA对ET、ABA典型响应切花菊品种‘蒙红’的延衰作用 |
| 3 讨论 |
| 第四章 低温冷藏对切花菊采后品质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及花枝处理 |
| 1.2 贮藏后外观形态观察以及最大花径和瓶插寿命测定 |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低温冷藏后对切花菊采后最大花径的影响 |
| 2.2 低温冷藏后对切花菊采后瓶插寿命的影响 |
| 2.3 切花菊采后叶片、花对低温冷藏的响应类型 |
| 3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创新之处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新疆杏生产、贮运保鲜现状 |
| 1.1.1 新疆杏生产现状 |
| 1.1.2 新疆杏贮运保鲜现状 |
| 1.2 多胺与果蔬采后生理的关系 |
| 1.2.1 多胺概述 |
| 1.2.2 多胺的分布 |
| 1.2.3 多胺合成途径 |
| 1.2.4 多胺合成抑制剂 |
| 1.2.5 多胺对水果、蔬菜采后的生物学作用 |
| 1.3 乙烯合成与果蔬成熟衰老的关系 |
| 1.3.1 乙烯合成途径 |
| 1.3.2 乙烯合成相关酶及其基因的表达 |
| 1.3.3 乙烯在果蔬成熟衰老中的作用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 研究内容 |
| 第2章 Spd、C_2H_4和D-Arg对赛买提杏采后品质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设计 |
| 2.1.3 试验试剂 |
| 2.1.4 试验仪器及设备 |
|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1.6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Spd、C_2H_4和D-Arg对赛买提杏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 |
| 2.2.2 Spd、C_2H_4和D-Arg对赛买提杏低温贮藏品质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Spd、D-Arg与 C_2H_4 对赛买提杏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设计 |
| 3.1.3 试验试剂 |
| 3.1.4 试验仪器及设备 |
| 3.1.5 试验方法 |
| 3.1.6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提取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 |
| 3.2.2 提取条件正交试验结果 |
| 3.2.3 方法学考察 |
| 3.2.4 Spd、D-Arg与 C_2H_4 对赛买提杏常温贮藏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
| 3.2.5 Spd、D-Arg与 C_2H_4 对赛买提杏低温贮藏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Spd与 D-Arg对赛买提杏呼吸速率及乙烯合成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设计 |
| 4.1.3 试验试剂 |
| 4.1.4 试验仪器及设备 |
| 4.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4.1.6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Spd与 D-Arg对赛买提杏常温贮藏呼吸速率及乙烯合成的影响 |
| 4.2.2 Spd与 D-Arg对赛买提杏低温贮藏呼吸速率及乙烯合成的影响 |
| 4.3 讨论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Spd与 D-Arg对赛买提杏采后乙烯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 |
| 5.1.2 试验处理 |
| 5.1.3 试验试剂 |
| 5.1.4 试验仪器及设备 |
| 5.1.5 试验方法 |
| 5.1.6 数据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赛买提杏果实总RNA提取 |
| 5.2.2 赛买提杏乙烯合成相关基因cDNA片段扩增 |
| 5.2.3 赛买提杏乙烯合成相关基因测序结果及同源性分析 |
| 5.2.4 标准曲线 |
| 5.2.5 Spd与 D-Arg对赛买提杏常温贮藏乙烯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2.6 Spd与 D-Arg对赛买提杏低温贮藏乙烯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3 讨论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物理保鲜技术 |
| 1.1 低温贮藏 |
| 1.2 气调贮藏 |
| 1.3 热处理 |
| 1.4 辐照保鲜 |
| 2 化学保鲜技术 |
| 2.1 有机酸处理 |
| 2.2 磷脂酶D抑制剂处理 |
| 2.3 外源ATP处理 |
| 2.4 涂膜处理 |
| 2.5 其他化学保鲜技术 |
| 3 生物保鲜技术 |
| 4 小结与展望 |
| 1 果实腐败原因 |
| 1.1 果实含水量、含糖量高 |
| 1.2 采收后代谢旺盛,果实易褐变 |
| 1.3 果实不耐低温,容易产生冻害 |
| 2 贮藏保鲜技术 |
| 2.1 现行的保鲜贮藏技术 |
| 2.1.1 二氧化硫(SO2) 处理保鲜 |
| 2.1.2 其他化学保鲜剂保鲜 |
| 2.1.3 低温处理保鲜 |
| 2.1.4 热处理保鲜 |
| 2.1.5 气调保鲜 |
| 2.2 贮藏保鲜新技术 |
| 2.2.1 可食性涂膜保鲜 |
| 2.2.2 生物技术保鲜 |
| 2.2.3 辐射保鲜 |
| 2.2.4 其他贮藏保鲜方法 |
| 3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国内外果蔬保鲜包装技术 |
| 1.1.1 采后预处理 |
| 1.1.2 低温保鲜 |
| 1.1.3 气调保鲜 |
| 1.1.4 化学保鲜 |
| 1.1.5 涂膜保鲜 |
| 1.1.6 辐照保鲜 |
| 1.1.7 生物制剂保鲜 |
| 1.2 控制果蔬包装中微生物危害的技术与方法 |
| 1.2.1 挥发性抗菌包装 |
| 1.2.2 涂覆/吸附型抗菌包装 |
| 1.2.3 化学键合型抗菌包装 |
| 1.2.4 新型改性高分子抗菌包装 |
| 1.2.5 纳米抗菌包装 |
| 1.3 控制果蔬包装中乙烯浓度的技术与方法 |
| 1.3.1 乙烯的合成与果实的衰老 |
| 1.3.2 乙烯控制的研究进展 |
| 1.3.3 1-MCP影响乙烯作用的机制 |
| 1.3.4 影响1-MCP处理效果的因素 |
| 1.4 保鲜纸的制备技术及其在果蔬包装上的应用现状 |
| 1.4.1 除菌 |
| 1.4.2 抑制早熟 |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精油的抑菌效果实验 |
| 2.3.2 保鲜纸的制备 |
| 2.3.3 保鲜纸性能测试 |
| 2.3.4 保鲜纸及包装袋材料的透气性能测试 |
| 2.3.5 包装保鲜的试样制备 |
| 2.3.6 保鲜纸的抑菌成分释放实验 |
| 2.3.7 保鲜纸的保鲜成分释放实验 |
| 2.3.8 保鲜纸对水果的保鲜实验及其效果评价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植物精油抑菌效果的比较与筛选 |
| 3.1.1 不同植物精油抑菌效果的比较 |
| 3.1.2 牛至精油保鲜纸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 3.1.3 牛至精油的GC-MS成分分析 |
| 3.2 包装袋材料的比较与筛选 |
| 3.3 牛至精油保鲜纸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
| 3.3.1 牛至精油保鲜纸的制备 |
| 3.3.2 PVA涂层对精油保鲜纸透氧性能的影响 |
| 3.3.3 牛至精油保鲜纸抑菌成分释放分析 |
| 3.4 牛至精油保鲜纸在杏和油桃保鲜包装中的应用实验 |
| 3.4.1 精油保鲜纸用量(精油用量)对杏保鲜效果的影响 |
| 3.4.2 常温条件下牛至精油保鲜纸对油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
| 3.4.3 冷藏(5℃)条件下牛至精油保鲜纸对油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
| 3.5 1-MCP保鲜纸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
| 3.5.1 1-MCP保鲜纸的制备 |
| 3.5.2 1-MCP保鲜纸保鲜成分释放分析 |
| 3.6 1-MCP保鲜纸在杏和油桃保鲜包装中的应用实验 |
| 3.6.1 1-MCP保鲜纸用量(1-MCP用量)对杏保鲜效果的影响 |
| 3.6.2 常温条件下1-MCP保鲜纸对油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
| 3.6.3 冷藏(5℃)条件下1-MCP保鲜纸对油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
| 3.7 复合保鲜纸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
| 3.7.1 复合保鲜纸的制备 |
| 3.7.2 复合保鲜纸抑菌成分释放分析 |
| 3.7.3 复合保鲜纸保鲜成分释放分析 |
| 3.8 复合保鲜纸在油桃保鲜包装中的应用实验 |
| 3.8.1 常温条件下复合保鲜纸对油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
| 3.8.2 冷藏(5℃)条件下复合保鲜纸对油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
| 4 结论 |
| 4.1 结论 |
| 4.2 创新点 |
| 5 展望 |
| 6 参考文献 |
| 7 论文发表情况 |
| 8 致谢 |
| 缩略用语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
| 1 水杨酸的研究进展 |
| 1.1 水杨酸简述 |
| 1.2 水杨酸对采后果蔬的保鲜作用 |
| 1.2.1 增强采后果蔬对逆境胁迫的抵抗力 |
| 1.2.2 延缓采后果蔬营养成分的损失 |
| 1.2.3 提高采后果蔬抗病性 |
| 1.2.4 延缓采后果蔬成熟软化 |
| 2 龙眼果实采后生理、采后病害和贮藏保鲜技术 |
| 2.1 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和采后病害 |
| 2.1.1 果实呼吸作用 |
| 2.1.2 果实乙烯释放 |
| 2.1.3 果皮细胞膜透性 |
| 2.1.4 果肉营养成分 |
| 2.1.5 果皮褐变 |
| 2.1.6 果实采后病害 |
| 2.2 龙眼果实采后果肉自溶机理 |
| 2.3 龙眼果实贮藏保鲜技术 |
| 2.3.1 常温贮藏 |
| 2.3.2 低温贮藏 |
| 2.3.3 气调贮藏 |
| 2.3.4 生物保鲜 |
| 3 本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
| 3.1 研究内容 |
| 3.2 研究目标 |
| 3.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 2 测定方法 |
| 2.1 龙眼果肉自溶评价 |
| 2.2 龙眼果肉活性氧代谢指标测定 |
| 2.2.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产生速率测定 |
| 2.2.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 2.2.3 活性氧清除酶(SOD、CAT、APX)活性测定 |
| 2.2.4 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 |
| 2.3 龙眼果肉膜脂代谢指标测定 |
| 2.3.1 磷脂酶D(PLD)活性测定 |
| 2.3.2 脂酶活性测定 |
| 2.3.3 脂氧合酶(LOX)活性测定 |
| 2.3.4 膜脂肪酸组分测定 |
| 2.4 龙眼果肉能量代谢指标测定 |
| 2.4.1 ATP、ADP、AMP含量和能荷测定 |
| 2.4.2 H~+-ATPase、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测定 |
| 2.4.3 NADK活性测定 |
| 2.4.4 NADP、NADPH、NAD和NADH含量测定 |
| 2.4.5 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测定 |
| 2.5 龙眼果肉细胞壁代谢指标测定 |
| 2.5.1 细胞壁物质干重测定 |
| 2.5.2 细胞壁组分含量测定 |
| 2.5.3 细胞壁降解酶(PE、PG、Cx、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 |
| 2.6 龙眼果肉抗病性指标测定 |
| 2.6.1 木质素含量测定 |
| 2.6.2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
| 2.6.3 β-1,3-葡聚糖酶活性测定 |
| 2.6.4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
| 2.6.5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 2.7 酶提取液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 3 数据处理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1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
| 2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 2.1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 2.2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MDA含量的影响 |
| 2.3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SOD活性的影响 |
| 2.4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CAT活性的影响 |
| 2.5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APX活性的影响 |
| 2.6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AsA含量的影响 |
| 2.7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GSH含量的影响 |
| 3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膜脂代谢的影响 |
| 3.1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PLD活性的影响 |
| 3.2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龙眼果肉脂酶活性的影响 |
| 3.3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龙眼果肉LOX活性的影响 |
| 3.4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龙眼果肉脂肪酸组份及其比例的影响 |
| 4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能量代谢的影响 |
| 4.1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ATP、ADP、AMP含量和能荷的影响 |
| 4.2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ATP酶活性的影响 |
| 4.3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NAD激酶活性的影响 |
| 4.4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NADP、NADPH、NAD和NADH含量的影响 |
| 4.5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CCO活性的影响 |
| 5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细胞壁代谢的影响 |
| 5.1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细胞壁物质干重的影响 |
| 5.2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细胞壁物质组分含量的影响 |
| 5.3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
| 6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抗病性的影响 |
| 6.1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 6.2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 6.3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 6.4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PAL活性的影响 |
| 6.5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POD活性的影响 |
| 第四章 讨论 |
| 1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
| 2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与膜脂代谢的关系 |
| 3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
| 4 采前喷施水杨酸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与细胞壁代谢的关系 |
| 5 采前喷施水杨酸控制采后龙眼果肉自溶及其与延缓抗病性下降的关系 |
| 第五章 结论、创新及展望 |
| 1 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词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 本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本项目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 3 龙眼的贮藏保鲜方法 |
| 3.1 温度调节法 |
| 3.1.1 热处理 |
| 3.1.2 低温冷藏 |
| 3.2 气调贮藏 |
| 3.3 熏硫保鲜贮藏 |
| 3.4 涂膜保鲜贮藏 |
| 3.4.1 水杨酸 |
| 3.4.2 壳聚糖 |
| 4 本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
| 4.1 研究内容 |
| 4.2 研究目标 |
| 4.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采前不同浓度的卡多赞喷布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的保鲜效应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处理 |
| 1.2 测定方法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采前不同浓度的卡多赞喷布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 2.2 采前不同浓度的卡多赞喷布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 2.3 采前不同浓度的卡多赞喷布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影响 |
| 2.4 采前不同浓度的卡多赞喷布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好果率的影响 |
| 2.5 采前不同浓度的卡多赞喷布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感病指数的影响 |
| 2.6 采前不同浓度的卡多赞喷布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
| 2.7 采前不同浓度的卡多赞喷布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 2.8 采前不同浓度的卡多赞喷布处理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章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龙眼采后生理品质及耐贮性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及处理 |
| 1.2 测定方法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单果重、可食率和果形指数的影响 |
| 2.2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 2.3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 2.4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 2.4.1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 2.4.2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可溶性总糖、蔗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 2.4.3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 2.4.4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 2.5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 2.6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 2.7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好果率的影响 |
| 2.8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感病指数的影响 |
| 2.9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
| 2.10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 2.11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四章 采前喷布卡多赞增强采后龙眼果实耐贮性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及处理 |
| 1.2 测定方法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感病指数的影响 |
| 2.2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 2.3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 2.4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影响 |
| 2.4.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 2.4.2 过氧化氢酶(CAT) |
| 2.4.3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 |
| 2.5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
| 2.5.1 还原型抗坏血酸(AsA) |
| 2.5.2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
| 2.5.3 类黄酮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五章 采前喷布卡多赞增强采后龙眼果实耐贮性及其与膜脂代谢的关系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及处理 |
| 1.2 测定方法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 2.2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皮细胞膜膜脂相关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
| 2.2.1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脂氧合酶(LOX)活性的影响 |
| 2.2.2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脂酶活性的影响 |
| 2.2.3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PLD活性的影响 |
| 2.3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膜脂脂肪酸组分及其比例的影响 |
| 2.4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膜脂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和不饱和度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六章 采前喷布卡多赞增强采后龙眼果实耐贮性及其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及处理 |
| 1.2 测定方法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感病指数的影响 |
| 2.2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ATP、ADP和AMP含量及能荷影响 |
| 2.3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ATPase活性的影响 |
| 2.3.1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H~+-ATPase活性的影响 |
| 2.3.2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
| 2.3.3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Mg~(2+)-ATPase活性的影响 |
| 2.4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2.5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NADK活性的影响 |
| 2.6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NADH和NADPH含量的影响 |
| 2.7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NAD~+和NADP~+含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七章 采前喷布卡多赞增强采后龙眼果实耐贮性及其与抗病物质代谢的关系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及处理 |
| 1.2 测定方法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感病指数的影响 |
| 2.2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 2.3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总酚含量的影响 |
| 2.4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
| 2.5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的影响 |
| 2.6 采前喷布卡多赞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几丁质酶(CHI)活性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缩略用语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
| 1 植物生长调节剂DA-6的研究进展 |
| 1.1 DA-6简述 |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DA-6的应用 |
| 2 植物激素调控作用 |
| 2.1 生长素(IAA) |
| 2.2 细胞分裂素(CTK) |
| 2.3 乙烯(ETH) |
| 2.4 脱落酸(ABA) |
| 3 龙眼采后生理和贮藏技术的研究进展 |
| 3.1 采后龙眼果实的生理及品质 |
| 3.2 龙眼果肉自溶的机理 |
| 3.3 龙眼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 4 本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
| 4.1 研究内容 |
| 4.2 研究目标 |
| 4.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及处理 |
| 1.2 测定方法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
| 2.2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 2.3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MDA含量的影响 |
| 2.4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SOD活性的影响 |
| 2.5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CAT活性的影响 |
| 2.6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APX活性的影响 |
| 2.7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AsA含量的影响 |
| 2.8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GSH含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章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膜脂代谢的关系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及处理 |
| 1.2 测定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
| 2.2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MDA含量的影响 |
| 2.3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PLD活性的影响 |
| 2.4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脂酶活性的影响 |
| 2.5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LOX活性的影响 |
| 2.6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脂肪酸组分及其比例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四章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能量代谢的关系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及处理 |
| 1.2 测定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
| 2.2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ATP、ADP、AMP含量和能荷的影响 |
| 2.3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ATP酶活性的影响 |
| 2.4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NAD激酶活性的影响 |
| 2.5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NAD(H)和NADP(H)含量的影响 |
| 2.6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CCO活性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能量代谢的影响 |
| 3.2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3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吡啶核苷酸水平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五章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肉自溶的控制及其细胞壁物质代谢的关系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处理 |
| 1.2 测定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
| 2.2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细胞壁干重的影响 |
| 2.3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细胞壁物质组分变化的影响 |
| 2.4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细胞壁结构的变化与龙眼果肉自溶的变化 |
| 3.2 细胞壁降解酶在龙眼果实果肉自溶的变化 |
| 4 小结 |
| 第六章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抗病性相关物质代谢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及处理 |
| 1.2 测定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
| 2.2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 2.3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 2.4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 2.5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PAL活性的影响 |
| 2.6 采前喷施DA-6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POD活性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 1 结论 |
| 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 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