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内囊摘除残腔治疗肝包虫病95例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内囊摘除残腔开放术治疗肝包虫病95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艾热帕提·库热西[1](2020)在《通过观察CT初步探究囊型包虫病的自然病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CT探讨肝囊性包虫病的特征性影像,并通过该病的影像学依据了解其自然病程。方法:对CT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12例未进行药物或手术干预的病人,进行CT复查,观察囊肿大小位置,囊内CT值,囊壁钙化处最高CT值,钙化程度、形状、部位,囊壁最厚处的厚度等,同一观察者于12个月后进行再次测量,比较两次测量的一致性,并结合观察性研究的方法,观察12例病人的28张CT,探究肝包虫病的自然病程。结果:1.本组12例患者中,9例为男性患者,3例为女性患者;3例患者年龄<40岁,6例患者年龄4070岁,3例患者年龄>70岁,平均年龄56.58±16.28。3例患者囊肿部位处于左外叶,1例患者囊肿充满整个左叶,1例患者囊肿部位处于肝门区,2例患者囊肿位置处于右前叶,4例患者囊肿部位处于右后叶,1例患者属于胸腹腔包虫。12例病例中所有患者囊肿均为单发,其中肝包囊最大直径12.5cm,最小肝包囊直径2.7cm,平均6.34±2.87;包虫形态分为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12名患者的包虫周围平扫期肝组织的CT值中,最大值为75HU,最小值40HU,平均值42.5±30.07HU,包虫周围动脉期肝组织的CT,最大值为84HU,最小值为40HU,平均53.73±9.914HU。所有患者中包虫已钙化的患者有8人,其中外囊壁钙化者8人,占总患者人数的61.5%,外囊壁+囊内钙化者3人,占总患者人数的27.3%。囊壁钙化病人中CE1型包虫有3人,CE4型包虫5人,其中有一人经过12个月后CE4型转变为CE5型包虫。其中2人钙化处形状呈脑回征,占25%,点状钙化患者为1人,占12.5%,片状钙化患者为2人,占25%,弧状钙化为1人,占12.5%,钙化呈蛋壳征患者为2人,占25%。2.外囊壁钙化最高处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囊内钙化最高处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平扫期囊壁钙化患者囊内CT值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平扫期囊内钙化患者囊内C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外囊壁钙化患者囊壁最厚处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包虫钙化病人囊壁钙化处最高CT值升高时,囊液CT值增高,囊内活性减低。(2)包虫患者囊壁最厚处较前增厚时,囊液CT值增高,囊内活性减低。

高宇,吴向未,阿布都瓦依提,张宏伟,雷振[2](2020)在《手术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月行外囊完整剥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的20例共36个邻近肝门部的肝棘球蚴囊肿的手术疗效。结果 4个肝棘球蚴囊肿成功行外囊完整剥除术,30个肝棘球蚴囊肿成功行外囊次全切除术,2个肝棘球蚴囊肿因外囊与肝门血管粘连过于紧密且已经破裂入胆道而行内囊摘除术。肝门部大血管均保存完整,除1例因术前肝棘球蚴囊肿破裂入胆道(行内囊摘除术)而出现术后胆漏以外,余均无残腔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手术治疗,外囊次全切除术与外囊完整剥除术较传统的内囊摘除术,术后胆漏、残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可优先选择。但是还应根据囊肿的部位、大小及手术中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手术方式。

杨学安[3](2020)在《肝动脉阻断在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动脉血流阻断在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与临床意义。方法:本课题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手术方式为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其中A组42例,术中根据病灶位置行肝动脉血流阻断术;B组38例,行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术;根据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术中、术后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两种血流阻断方法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无手术死亡,患者均康复出院。两组患者在性别、Child-Pugh分级、年龄、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留置腹腔引流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在术中保护肝功能损伤及术后肝功能恢复方面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阻断法能有效地减轻术中的肝损伤,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方面表现更优,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上较第一肝门血流阻断组时间段,但在是否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尚无定论。

马文义,阿吉德[4](2019)在《肝两型包虫病外科治疗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了解肝囊型和泡型包虫病外科治疗方法的变化,我们对国内外关于肝两型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方式的大宗文献进行解读分析。从而发现,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也有了质的飞跃。从起初的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或不规则肝段切除术,到后来流行一时的穿刺抽吸术和规则性肝切除术,再到目前的肝移植手术。简而言之,手术方式是从非根治性手术逐渐演变为根治性手术的过程。

吐尔洪江·卡哈尔[5](2018)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肝包虫破入胆道的32例,将32例患者按是否术前应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参与治疗分为以下两组。将术前应用ERCP参与治疗者设为ERCP手术组(12例),同期将直接行传统手术者设为直接手术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男女比例:1:1.29,年龄22-68岁,平均47.06岁;组内比较:记录ERCP手术组患者ERCP成功例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ERCP前后部分感染指标及部分肝功能变化情况;组间比较:比较A组与B组的一般资料、感染指标、肝功能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A组1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ERCP术,其中3例在ERCP后出现一过性高热,给与对症治疗后均好转;A组全部患者均择期接受传统手术治疗;比较A组患者ERCP前24h和后48h的感染指标(WBC、PCT)、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P、GGT、ALB),除外ALT、AST、ALB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一般资料、感染指标、肝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除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间为612个月,A组12例患者及B组16例患者均未出现包虫原位复发、胆道狭窄等远期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方面,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A组,其中术后引起的急性肾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急性呼吸衰竭和术后残腔胆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包虫病破入胆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和梗阻性黄疸,在术前应用ERCP参与治疗具有重要的诊治作用,且术前应用ERCP治疗后择期行传统手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优于直接手术组。

杨婧,李江,彭心宇,张示杰,吴向未,孙红,杨剑,郭淑霞[6](2017)在《肝细粒棘球蚴病4种手术方式的成本-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4种手术方式(A、B、C、D)治疗肝包虫病的成本-效果,比较其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收集2005-2013年新疆9家医院住院的757例肝包虫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和费用信息,比较4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结果 4种手术方式总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15.8%、9.2%、0、2.9%;复发率依次为7.3%、6.2%、0、0;治愈率依次为77.8%、84.6%、100.0%和97.1%;成本依次为11947.3元、18543.6元、25510.7元和18877.4元;C/E依次为153.6、219.1、255.1和194.3;△C/△E依次为964.4、610.4和358.0;进行物价因素调整后,与原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D法)是既有效又经济的最理想手术方式,值得实施推广。

杨婧[7](2017)在《囊型肝包虫病手术规范化治疗前后成本—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9家经规范化培训的师、市级医院2005-2013年收治的囊型肝包虫病患者规范化治疗前后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肝包虫病患者住院费用现况,探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成本-效果评价方法对规范化治疗前和规范化治疗后肝包虫病不同手术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级别医院的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2005-2013年新疆地区9家经规范化培训的医院收治的囊型肝包虫病手术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为界,分为规范前和规范后,所有研究对象均至少随访2年,共收集有效病历900例。通过现场调阅病案、术后B超或CT结果的方式收集问卷信息,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方式、医院级别、术后是否胆漏、是否残腔感染及费用明细等信息。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成本-效果分析采用成本-效果比、增量成本效果比和敏感度分析。结果:1.人均住院费用随年份增长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10865.02元上升到2013年22260.77元,增长了1.05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均住院费用规范化治疗前为13533.15元,规范化治疗后为19680.02元;且规范化治疗前后均以药品费(38.36%、38.40%)和手术费为主(24.62%、18.99%)。2.规范化治疗前人均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依次是医院级别、住院天数、年龄和手术方式(P<0.05);规范化治疗后人均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依次是医院级别、住院天数、年龄、年份和囊肿数目(P<0.05)。3.二级医院规范化治疗前四种手术方式C/E依次为139.16、134.10、158.23、118.69;△C/△E依次为-321.94、245.70、48.99;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4.二级医院规范化治疗后四种手术方式C/E依次为209.40、182.56、176.10、158.42;△C/△E依次为31.84、91.20、14.21;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5.三级医院规范化治疗前四种手术方式C/E依次为371.86、253.44、254.12、218.86;△C/△E依次为-189.70、-187.53、2155.95;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6.三级医院规范化治疗后四种手术方式C/E依次为520.59、380.98、305.56、265.39;△C/△E依次为-315.71、-441.17、1257.26;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新疆肝包虫病患者规范化治疗前后人均住院费用均随年份的增长、住院天数的延长、年龄的增长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均以药品费和手术费为主;规范化治疗前人均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是医院级别、住院天数、年龄和手术方式,规范化治疗后人均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是医院级别、住院天数、年龄、年份和囊肿数目;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是适宜不同级别医院、不同阶段的即有效又经济的最理想手术方式,值得实施推广。

冉博[8](2016)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小儿肝囊型包虫病包虫囊肿特点并对不同术式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中的应用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影像学及血清学诊断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中的应用,探索术前正确诊断小儿单囊型肝包虫病的最佳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细粒棘球蚴抗原B1重组蛋白(rEgAgB1),探讨其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并将表达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影响rEgAgB1在小儿囊型包虫病血清中表达相关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总结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1例14岁以下(包含14岁)肝囊型包虫病患儿,对患者性别、就诊时年龄、症状、囊肿特征(位置、大小、数量)、手术方案、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方案包括:改良内囊摘除组、外囊次全切除术与外囊完整剥离术。分别对患者性别、体征、有无胆漏、肝包虫囊肿个数、肝包虫囊肿破裂、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包虫大小、术式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进行探讨;2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小儿肝囊型包虫及肝囊肿的肝脏病变共100例,其中单囊型肝包虫50例,单纯性肝囊肿50例,分别进行影像学超声、CT检查及实验室包虫四项检查,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将超声与包虫试验、CT与包虫试验相结合,评估联合诊断价值;3将构建的rEgAgB1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gAgB1)转化至E coli中,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rEgAgB1,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及HCF分别对25例小儿包虫病血清及25例正常儿童血清进行ELISA和Immunoblotting方法检测,并回顾性分析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临床资料,探讨患者年龄、族别、症状、分型、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数量、包虫大小与rEgAgB1在血清中表达关系。结果:1)共有191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行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63例,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89例,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39例。通过对三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①手术时间,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占时显着低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而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无显着性差异;②术中出血量,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术中出血量显着低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而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无显着性差异;③术后带管时间,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术后带管时间显着长于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和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④住院天数,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住院天数显着长于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和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⑤术后残腔并发症(残腔积液、残腔感染、残腔胆漏),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显着低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而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无显着性差异;术后共有26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术后发生并发症与腹痛、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术前包虫囊肿破裂相关,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行单因素分析时未控制其他因素干扰,将P小于0.1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腹痛、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包虫囊肿破裂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是危险因素。2超声在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中灵敏度为96.00%,特异度为98.00%,CT在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的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62.00%,包虫四项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灵敏度为86.00%,其检测特异度为72.00%。超声与包虫试验联合诊断灵敏度为82%,特异度为100%。CT与包虫试验联合诊断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2%。3用rEgAgB1为抗原对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进行IgG1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9例为阳性,血清诊断阳性率为76%。对25例正常小儿血清检测,血清诊断无阳性结果,检测特异度为100%;用rEgAgB1为抗原对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进行IgG4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9例为阳性,血清诊断阳性率为36%,对25例正常小儿血清检测,血清诊断无阳性结果,检测特异度为100%。分析25例小儿包虫囊肿病人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得出:年龄、族别、症状、包虫大小与rEgAgB1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表达阳性无相关性(P>0.05)。肝内多发及有无合并其他脏器这两个因素与rEgAgB1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表达阳性有相关性(P<0.05)。结论:⑴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相比成人,其包虫囊肿具有独特的特点。其生长速度快,包虫囊壁薄,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囊肿发生率高,而且包虫囊肿中CE1型居多,包虫囊肿张力大,较成人易破裂,包虫囊肿合并胆漏发生率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可明确术前诊断。外囊次全切除术为首选术式,如病灶大部分位于肝脏实质内,可行改良的内囊摘除术,如术中包虫残腔合并胆瘘,术中胆道造影可有效降低术后残腔并发症。腹痛、术中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和包虫术前破裂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患者,可能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⑵在鉴别诊断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中,超声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应为首选。如仅为诊断,CT因其放射性不应作为常规检查,但如需手术,可行CT明确囊肿大小位置与血管胆道关系,为手术入路提供佐证。免疫学检查是对影像学检查的重要补充,尤其在鉴别诊断囊性占位有困难时,可提高诊断品质;⑶rEgAgB1在小儿包虫血清学诊断中具有高特异性表达,能够有效提高特异度,但灵敏度较低,IgG1亚型抗体的检测显着高于IgG4亚型抗体,其临床诊断和随访价值有待今后大样本验证。

陈骞[9](2015)在《儿童肺包虫病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儿童肺包虫病的手术术后复发临床数据,评价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963年至2013年6月181例儿童肺包虫病患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术后复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男性105例女性76例汉族94例哈族51例维族20例蒙古族13例回族3例。患儿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采用内囊穿刺摘除术、内囊完整摘除术、内外囊完整摘除术、肺楔形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通过文献查阅及结合临床经验,选择了11个出现术后复发的可能因素,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单因素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中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81例肺包虫患儿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10年,随访率为80.1%(145/181),术后18例复发,均行2次手术治疗,复发率为9.9%(18/181),无手术死亡。结论:儿童肺包虫病术后复发主要影响因素为术前合并症、包虫囊肿破裂、咳粉皮样及清水样液与术后复发相关。

周瀛[10](2014)在《高海拔地区藏族人群肝包虫病的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高海拔地区藏族人群肝包虫病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藏族人群肝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将11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9例行内囊摘除外囊缝闭引流术,B组40例行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C组40例行内外囊全切除术,观察比较手术治疗效果。结果:B、C组术中出血量为(109.2±23.7)mL、(213.5±36.4)mL,多于A组的(32.8±11.9)mL(P<0.05);B、C组引流时间为(7.2±1.9)d、(7.8±1.5)d,热吸收时间为(63.8±11.4)d、(63.5±10.6)d,均短于A组的(68.8±21.3)d、(64.4±11.7)d(P<0.05);B、C组残腔并发症为22.50%、5.00%,胆瘘发生率为7.50%、2.50%,原位复发率为2.50%、0,均低于A组的64.10%、41.02%、23.07%(P<0.05);B组残腔并发症发生率高于C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少于C组(P<0.05)。结论:结合病史、影像学、免疫学及血清学检查可提高肝包虫病诊断正确率;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灵活选择手术方式。内外囊全切除术较内囊摘除外囊缝闭引流术和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多,但不失为肝包虫病的理想手术方法。

二、内囊摘除残腔开放术治疗肝包虫病95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囊摘除残腔开放术治疗肝包虫病9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通过观察CT初步探究囊型包虫病的自然病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临床资料收集
    3 观察指标
    4 CT资料的处理
    5 统计方法
结果
    1.一般结果
    2.钙化患者一般情况
    3.包虫未钙化患者的一般情况
    4.外囊壁钙化最高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
    5.囊内钙化最高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
    6.囊壁钙化的患者囊内CT值的变化关系
    7.囊内钙化的患者囊内CT值的变化
    8.外囊壁钙化患者囊壁最厚处的变化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肝包虫的手术治疗
    2 肝包虫的非手术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2)手术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诊断
    1.3 手术方法
        1.3.1 外囊完整剥除术
        1.3.2 外囊次全切除术
        1.3.3 内囊摘除术
2 结果
3 讨论

(3)肝动脉阻断在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分组
        2.2 围手术期情况
        2.3 数据采集
        2.4 研究设计
    3.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肝两型包虫病外科治疗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囊型包虫病的外科治疗
2 肝泡型包虫病的外科治疗

(5)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分组及纳入、排除标准
        2.2 观察指标
        2.3 ERCP术前准备和手术方法
        2.4 肝包虫破入胆道的外科手术方法
        2.5 随访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肝细粒棘球蚴病4种手术方式的成本-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手术方式及分组
    1.3 临床评价指标
    1.4 成本
    1.5 成本-效果评价
    1.6 随访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4种术式患者治疗效果与费用比较
    2.3 4种术式治疗效果比较
    2.4 4种术式的成本-效果评价
3 讨论

(7)囊型肝包虫病手术规范化治疗前后成本—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1.3 资料收集
        1.4 统计指标
    2.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规范化治疗培训内容及方法:
        2.3 调查人员确定
        2.4 技术路线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 规范化治疗前后住院费用情况
        2.1 规范治疗前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情况
        2.2 不同年度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情况
        2.3 不同住院天数规范化治疗前后人均住院费用情况
        2.4 不同年龄段规范化治疗前后人均住院费用情况
        2.5 不同职业规范化治疗前后人均住院费用情况
        2.6 不同级别医院不同手术方式规范化治疗前后人均住院费用情况
    3 规范治疗前后人均住院费用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1 规范化治疗前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3.2 规范化治疗后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4 二三级医院人均住院费用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1 二级医院人均住院费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4.2 三级医院例均住院费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5 不同级别医院规范化治疗前后不同手术方式使用率对比
    6 规范化治疗前后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和成本效果评价
        6.1 二级医院规范化治疗前后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和成本效果评价
        6.2 三级医院规范化治疗前后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和成本效果评价
讨论
    1 囊型肝包虫病患者人均住院费用情况
    2 囊型肝包虫病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2.1 医院级别
        2.2 住院天数
        2.3 年龄
        2.4 手术方式
        2.5 术后并发症
    3 规范化治疗前后不同手术方式的成本效果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8)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术式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应用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患者临床资料
        1.3 研究内容
        1.4 相关因素及其赋值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影像学与包虫免疫学检测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1的研制及其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初步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细粒棘球蚴病诊断抗原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儿童肺包虫病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临床资料采集
    2. 资料结果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高海拔地区藏族人群肝包虫病的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诊断方法
        1.3.1 超声诊断
        1.3.2 CT诊断
        1.3.3 免疫学及血清学检查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2.2 治疗效果
    2.3 并发症发生率及原位复发率
3 讨论

四、内囊摘除残腔开放术治疗肝包虫病95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过观察CT初步探究囊型包虫病的自然病程[D]. 艾热帕提·库热西.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手术治疗邻近肝门部肝细粒棘球蚴病效果观察[J]. 高宇,吴向未,阿布都瓦依提,张宏伟,雷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0(03)
  • [3]肝动脉阻断在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D]. 杨学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4]肝两型包虫病外科治疗新进展[J]. 马文义,阿吉德. 青海医药杂志, 2019(03)
  • [5]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D]. 吐尔洪江·卡哈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6]肝细粒棘球蚴病4种手术方式的成本-效果评价[J]. 杨婧,李江,彭心宇,张示杰,吴向未,孙红,杨剑,郭淑霞.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7(06)
  • [7]囊型肝包虫病手术规范化治疗前后成本—效果评价[D]. 杨婧.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8]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D]. 冉博.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8)
  • [9]儿童肺包虫病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D]. 陈骞.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3)
  • [10]高海拔地区藏族人群肝包虫病的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观察[J]. 周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07)


包虫病论文 包虫论文 健康论文 养生论文

上一篇: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过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分析
下一篇:如何根据肝病诊断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