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梓燚[1](2021)在《英国影响与百年中国女性文学》文中认为
余琦新[2](2019)在《延安文艺与大众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群体心理学(又称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向我们揭示出了人在社会活动中真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艺术的社会功能与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密切相关的,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考察艺术的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延安时期以宣传为目的的工具化艺术的真正内涵以及它的实用性。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群体心理学所揭示出来的大众心理的明显特征,重点在于对人们的屈从心理的产生和影响的论述。因为正是由于这种屈从心理,艺术家才能创作出迎合大众群体的艺术,而大众群体也会在艺术的暗示与引导下参与着各种社会活动。第二章对工具化的艺术进行界定。通过对各种艺术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表现自我的艺术”与“迎合大众的艺术”。在此基础上,延安时期的艺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旨在唤醒大众对革命的理解与支持的工具化的艺术。第三章侧重于表现新形势下的话语体系对艺术和大众的期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延安的文艺政策对社会分工进行客观上的消除,这种消除有其实施的重要意义。二是从艺术的两大功能——即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上来表现话语体系对艺术与大众的规约。在结语部分我们希望艺术能够多样化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
张如特[3](2018)在《叛逆者与认同者的合一 ——论《一九八四》中温斯顿的双重身份》文中提出在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中,主人公温斯顿对于极权社会进行了大胆的反抗,最终却惨遭失败。传统批评一般将温斯顿看作一个反抗者,实际上,温斯顿的反抗者身份并不纯粹——他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个体,既是极权社会的叛逆者也是极权社会的认同者。其认同者的心理主要在潜意识层面得到展现。温斯顿经历了三个主要的人生阶段。在小说第一部分中,他是一个执着于自己欲望的人,常常表现出在叛逆和认同两重情感下的彷徨犹豫,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对于裘莉亚和奥勃良两个人物的态度上。随后,温斯顿的生活重心由个人欲望转移到了政治斗争上,他将自己视为必死之人、甚至是已死之人无牵无挂地与极权社会展开斗争,带着这一“死者”的身份,他和裘莉亚一起加入了名为兄弟会的地下组织,并且保持着对于奥勃良的信任。然而,对他而言,正义的思想沦为了以暴制暴的观念,而这恰恰是对老大哥暴力法则的无意识模仿。在最终阶段,经受折磨、改造之后的温斯顿脱胎换骨成为了老大哥的忠实拥护者,然而在双重思想的作用下,其叛逆者人格仍然以被压抑的方式存在于无意识层面中。从温斯顿双重身份的设定来看,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的思考不仅是关于政治的,更是关于永恒人性的,他将人性视为反抗和妥协两重情感永恒博弈的场所。温斯顿的分裂人性揭示了极权社会的变态属性,这一社会扭曲了常态的社会规则、泯灭健全的人性,是人类必须加以警惕的恐怖未来。
丁卓[4](2015)在《乔治·奥威尔三十年代小说研究(1934-1939)》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乔治·奥威尔在1934至1939年创作的“三十年代小说”——《缅甸岁月》、《牧师的女儿》、《让叶兰飘摆》、《上来透口气》。这四部小说的知名度虽然不如奥威尔的代表作《动物庄园》、《一九八四》那样高,研究资料也较少,却是奥威尔青年时期的主要作品,小说以四个普通小人物为主人公,通过记录他们与不幸命运的抗争过程,体现了现代人内心的焦虑和渴望。这四部小说表面上像四段个人档案,实际上却是奥威尔的“自画像”,奥威尔将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融入小说情节中,试图从社会环境的制约中寻找个人精神压抑和生活贫困的原因,并认为救赎自身的途径是逃逸出原有环境的控制,在此过程中以不断发现他者作为超越自我的动力,使逃逸成为一种解放自身的行动。尽管奥威尔没有系统明确的“他者话语”,但在三十年代小说中,主人公通过感受他人所承载的辛酸苦难和融入到异质的文化氛围中,获取了对新旧价值观作出判断的能力,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总体性把握,以摆脱唯我观念和体制环境的限囿,这体现出奥威尔思考现代人如何进行救赎时的“他者之思”。因此,奥威尔的三十年代小说是其思想观念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本论文从奥威尔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他者理论入手,通过分析四部三十年代小说主人公对不幸命运的逃逸过程,解读他们所发现他者的特定内涵和象征意义,并从主人公和他者的关系角度阐释主人公逃逸行动的结果,揭示人自由解放的前提是在特定的境域下对他者的发现、理解与关爱。同时,本论文通过对奥威尔三十年代小说的关注和分析,尝试为中国的奥威尔研究提供参考。
李雅婷[5](2013)在《《1984》:奥威尔的反极权抗争》文中指出奥威尔(1903—1950)是英国20世纪文坛奇才,他的代表作《1984》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区别于其它两部作品,《1984》的进步之处在于奥威尔更加有意地表现了极权主义的“精神谋杀”,这使得《1984》这部作品比起《我们》和《美丽新世界》阅读起来似乎更加地“恐怖”。奥威尔特别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政治有了更为深刻的洞察力,他用手中的笔不停地在进行着自我反思,同时在他的创作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他对笼罩在20世纪人类头顶上的极权主义威胁的深深担忧。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认识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的“经验”,在这些“经验”中,奥威尔也逐渐认识到,这是一个孤独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和谎言,任何试图去和外界取得联系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在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中,保持个体的孤独似乎才是唯一的自救之道。出于外在环境的制约和作者个人意识的选择,奥威尔在创作《1984》时,采用了一种隐微式的写作策略,这种写作策略用斯特劳斯的话来说是一种高贵的谎言。奥威尔用隐晦的文字表达着他对极权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撇开《1984》的一些细微末节的情节和叙述,我们能够发现一个作者真正希望读者去发掘的未知领域。奥威尔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从他的作品中,从他的主人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反极权主义斗士的作家形象。尽管《1984》中所有的抗争都失败了,但是我们并不能说这些行为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们彰显的是人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今天的世界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许淑芳[6](2011)在《肉身与符号 ——乔治·奥威尔小说的身体阐释》文中研究说明人是符号动物,自有人类,便有符号的创造。然而,当符号的累积形成强大而绵密的体系后,真实世界被淹没了,肉身变得衰微,生存变得荒诞。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对人类面临的这一日益严峻的身体困境进行了全面反思。身体研究是当前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视角,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兴起之后,以其新颖独特的视角和广阔的理论覆盖面受到评论界重视,在文学和文化批评中作出了众多发现。从上述理论背景出发,本文对奥威尔小说中的身体作了全方位解读。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结合奥威尔小说对人类身体衰亡景象的描写,揭示奥威尔对文明重压下垮掉的肉身的关注。身体的衰败在奥威尔小说中有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其一,奥威尔把他小说中出现的大多数人物比作渺小、卑微的动物,有时甚至是植物和无机物;其二,奥威尔在他的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疾病和死亡意象。文章第二部分从符号与肉身的对立关系入手,分析了现代社会身体衰败的主要原因。这是奥威尔小说的主要贡献。他的四部小说分别透视了殖民主义、基督教信仰、文学神话和极权统治这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强大的符号体系对人的自然之身的侵害和剥夺。其中,《缅甸岁月》分析了殖民话语对身体进行编辑的逻辑,《牧师的女儿》揭露了基督教信仰对身体的禁锢,《让叶兰继续飞》思考了文学神话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一九八四》剖析了乌托邦政治理想与身体之间的矛盾。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身体特征在奥威尔小说中的叙事功能。奥威尔小说中的每一位主人公都有明显的身体特征,如胎记、秃顶、肥胖、静脉曲张等等,而这些特征在小说中都起到了重要的叙事作用。本章选取了《缅甸岁月》中弗洛里的“胎记”和《上来透口气》中保灵的“肥胖”两个身体特征,分析了“胎记”的殖民话语批判功能和“肥胖”的结构作用。文章第四部分探讨了奥威尔关于拯救和解放身体的主要主张。奥威尔向往古老的有机社会的生活,渴求在原始的环境里消除人与物之间的界限,治愈符号刻画在人身上的每一道伤痕。本章从回归母腹和回到自然两个方面阐述了奥威尔小说独特的原始主义情怀。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符号不断得到创造、更新的历史,但同时符号又作为异质存在对人的自然之身构成压抑,使人失去其本来面目。这是文明发展必然遭遇的二律背反。在我们的身体日益沦陷进符号中的今天,奥威尔的反思和批判无疑是重要的清醒剂。然而,奥威尔想要完全摆脱符号,让身体回归母腹和自然的主张又透露出了他为肉体辩护的偏执倾向,因而只能作为一个反乌托邦作家的乌托邦理想来接受。我们在充分认识到符号对人的压抑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符号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本质价值的体现。
王晓华[7](2009)在《乔治·奥威尔创作主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20世纪英国文坛的经典作家,乔治·奥威尔及其作品在其去世50多年后的今天,仍被广泛地关注与研究。奥威尔研究在西方早已成为显学,近年来在国内也逐渐兴起与不断发展。本论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奥威尔的文学创作主题及其所体现出的文学价值与当代社会意义做一较为系统的研究。从总体而言,奥威尔的文学创作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人道主义思想。而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则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批判性与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奥威尔将人道主义思想,以文学创作的形式,通过诸如贫困、殖民话语、极权、传媒、生态等主题体现出来。贫困是奥威尔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一直关注的问题,这也形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从逻辑角度讲,奥威尔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大致说来经历了如下过程:亲身体验贫困生活,关注底层人民艰辛与困苦,关注并了解工人阶级生活,批判资产阶级宣传的虚伪性,进而关注社会主义理论,并以自己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反对极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从作家的角度讲,奥威尔以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感,用文学的形式揭示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大量存在的贫困现象,借此引起人们对贫困问题的广泛关注。从思想者的角度讲,奥威尔对贫困问题的关注源自于他要寻找一条实现平等之路,而这条平等之路就是他理想中的民主社会主义。因此,在不同作品中,他对贫困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平等的重要性。从奥威尔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所理解的贫困不仅包括物质贫困,而且也包括精神贫困。物质贫困主要指维持生命的物质资料方面的缺乏。精神贫困主要指人格尊严的缺失,心理上的挫败感,生活的焦虑感,文化认同感的错位等。奥威尔所说的平等首先应该是人人享有财产方面的平等,而后由经济平等过度到政治与社会平等,即人人都享有政治参与权利与相互尊重的权利。总之,不管是物质上的贫穷,还是精神上的贫困,都是在不平等基础上产生的贫困。或者是由于贫困而产生了不平等。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说教的层面上,而是要揭露与批判财富分配不均和现代化工业对大众生存的负面影响。殖民话语是奥威尔早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从逻辑关系上讲,奥威尔对于殖民主义的态度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从接受殖民话语到怀疑之;二是从怀疑到批判殖民话语。促使他质疑并批判殖民话语的直接原因就是他在缅甸作为帝国警察的生活经历与马拉喀什的见闻。在对待殖民的问题上,奥威尔的思想是矛盾的。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他由质疑殖民话语,到反对殖民统治;作为深受英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民,他又不能彻底地与殖民统治决裂,内心世界还对殖民统治,特别是对白人的中心地位保持一份眷恋。他的矛盾心态还体现在他对殖民统治的爱与恨的情感之中。他一方面深受殖民思想影响,坚信“白人负担”对落后殖民地的拯救意义;另一方面他又憎恨殖民者在殖民地所犯下的罪行,并为自己曾作为殖民主义的一员而深深自责。奥威尔在殖民统治问题上的矛盾心态,导致他从接受殖民话语到怀疑殖民话语,并进而批判殖民话语。当奥威尔艰难地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中走出来,从整个人类的角度看待殖民统治时,他完成了从怀疑到批判殖民话语的过程。在奥威尔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对殖民话语的批判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殖民统治对殖民地经济的侵略与掠夺,造成殖民地人民的经济贫困与落后。第二,殖民统治在造成殖民地人民的经济贫困的同时,也造成他们人格的低下,对命运的屈从而失去抗争精神。第三,殖民主义在为土着人带来所谓文明的同时,却更多地带来了土着文化的灾难与毁灭。第四,他为殖民地的人民的生存状态痛心。奥威尔要求人们关注殖民地人民的生存权利,他们应该享有的被尊重的权利以及当权者应有的对他们人格的尊严与保护的职责。奥威尔后期文学创作引起轰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作品的另一个主题,即极权主义。奥威尔坚持自己心目中的民主社会主义理想,高举反极权主义的大旗,对一切反对社会公正与政治民主的极权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与批判。在奥威尔的理想中,民主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便是社会公正与政治民主。依照这个标准,任何缺乏社会公正与政治民主的政治制度都是他反对的对象。极权主义便不可避免并首当其冲地成为其批判的重心。在他心目中,极权主义的制度不仅仅是斯大林时期前苏联的政治制度,而且也包括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独裁统治。冷战时期西方多数研究者给奥威尔加贴“反共”标签其实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误读。奥威尔反极权主义思想源于他的文化背景。贵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其强调社会责任,追求精神独立;自由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导致其追求平等,关注个人自由,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政党之间轮流执政的传统,同样对奥威尔的创作思想产生重要影响,或重要的参照作用:而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源,则为其理想中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对大众传媒的专制,掩盖事实真相的揭露与批判,同样是奥威尔文学创作极力表达的主题。奥威尔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人们揭露事件的真相。他坚持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打破一个社会、一种声音的传媒独裁。奥威尔对大众传媒的揭露与批判,决不仅仅是针对斯大林时期前苏联的极权主义的。他同时也批判以英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国家新闻媒体的虚伪性。他用自由平等与客观公正的标准检验一切大众传媒,并将追求揭示与还原事实真相作为反对传媒独裁的最终目标。生态意识的萌芽与精神家园的追寻,是奥威尔文学创作的又一个无法忽略的主题。生态意识的萌芽与精神家园的追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态意识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特别是工业社会中形成的,其主要思维趋向意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精神家园的追寻是要求从物质世界的挤压下挣脱出来,以寻求人生存的意义,以及人文精神的充盈。这一主题体现了奥威尔思想深处对现代文明的担忧和对传统文明的眷恋。奥威尔反对现代文明以及工业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挤压,反对技术理性对人文精神的侵蚀,以及人的价值与尊严的缺失。概言之,奥威尔的文学创作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范畴,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与人文价值。作为思想家与文学家,奥威尔使政治写作成为一种艺术,以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特色表达着深刻的时代思想与政治诉求;作为人道主义者,终其一生,奥威尔在其作品中始终体现着“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关怀。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条主线将其作品中反映的各种创作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完整统一而又各自独立的典型特征。奥威尔的人道主义主题对于当代人反思政治、生态等领域的社会危机具有重要启示。奥威尔所揭示的贫困、殖民话语、极权、传媒、生态等重大现象在当今世界仍然存在,如何坚守人道主义立场,对这些问题和危机进行处理,始终考验着现代人的思想和道德勇气。奥威尔坚守公共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终其一生为扞卫公正与民主奋斗不息,为当代人提供了现实榜样。
吴佩君[8](2008)在《乔治·奥威尔在中国》文中指出乔治·奥威尔是20世纪英国文坛的一个奇迹人物,凭借《动物庄园》和《1984年》确立了他在世界文坛中的地位。乔治·奥威尔这个名字已经响彻西方世界,但是在中国却经历了一个由沉寂到苏醒的过程。为了全面了解乔治·奥威尔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本文从奥威尔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文学史视野中的奥威尔、研究评介视野中的奥威尔三个方面,来梳理奥威尔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状况。
姜丽,王力[9](2001)在《乔治·奥威尔关于儿童罪恶心理的启示》文中指出如果把乔治·奥威尔回忆在Crossgates求学的散文Such,SuchWeretheJoys…作为写实的依据 ,我们从中可以获得许多关于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的启发 ,其中儿童对于罪恶的认识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了解儿童对于人生阴暗面的最初感知 ,有助于我们认识人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 |
| 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 三、研究意义 |
| 第一章 个体从众的本能 |
| 一、大众心理的主要特征 |
| (一)易受影响与暗示的群体 |
| (二)个体为什么要从众 |
| 二、无可避免的屈从心理 |
| (一)屈从心理的产生根源 |
| (二)屈从心理在社会交往中的体现 |
| 第二章 作为工具的文艺 |
| 一、表现自我的艺术与愉悦大众的艺术 |
| 二、艺术创作者与群体心理的关系 |
| (一)源自于巫术的艺术 |
| (二)艺术创作者的创作动机 |
| (三)工具化艺术对群体心理的暗示与影响 |
| 三、延安文艺宣传作用的积极表现 |
| (一)对宣传的认识与理解 |
| (二)寻求大众支持与理解的艺术 |
| 四、工具化艺术在延安时期的无可替代作用 |
| (一)“精神胜利法”的实用性 |
| (二)民众心理需要工具化艺术的引导 |
| 第三章 新形势下话语体系对艺术的规约 |
| 一、延安文艺与“社会分工” |
| (一)社会分工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
| (二)社会分工对农民群体的影响 |
| (三)社会分工与道德 |
| 二、艺术雅俗教乐的再思考 |
| (一)艺术的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 |
| (二)雅俗调和的困境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一、着作类 |
| 二、期刊论文类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摇摆于叛逆与认同之间——作为欲望者的温斯顿 |
| 第一节 温斯顿的叛逆欲望与裘莉娅 |
| 一、温斯顿的爱欲与老大哥的集体压抑 |
| 二、性自由与政治自由 |
| 第二节 温斯顿的认同欲望与奥勃良 |
| 一、认同欲望的投注对象:奥勃良 |
| 二、个体困境:本质与存在之间的张力 |
| 第二章 叛逆心的放逐与认同感的上升——作为“死者”的温斯顿 |
| 第一节 “死者”身份的心理解读 |
| 一、温斯顿的“象征性”死亡 |
| 二、“死者”身份与死亡驱力 |
| 第二节 “死者”身份的政治解读 |
| 一、人道立场的丧失 |
| 二、启蒙神话的反写 |
| 第三章 兼具叛逆意志的认同者——作为老大哥信徒的温斯顿 |
| 第一节 老大哥信仰与“双重思想” |
| 一、老大哥信仰的关键:双重思想的建立 |
| 二、双重思想的本质:对分裂状态的认同 |
| 第二节 温斯顿自由主体的覆灭 |
| 一、奥勃良阐发的霸权思想 |
| 二、极权主义霸权与分裂主体的生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内容提要 |
| 论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奥威尔研究综述 |
| 一、 国外研究 |
| 二、 国内研究 |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 一、 研究思路 |
| 二、 论文结构 |
| 第一章 奥威尔的三十年代小说与在逃逸中发现“他者” |
| 第一节 青年奥威尔及其三十年代小说创作背景概述 |
| 第二节 奥威尔三十年代小说中的“他者”与“逃逸” |
| 第二章 白人囚徒的选择错位与逃逸之败 |
| 第一节 种族隔离制度对穷白人的戕害 |
| 第二节 “白人囚徒”在种族隔离制度内的自我救赎 |
| 第三节 “他者”的等级与自我选择的错位 |
| 第四节 与现实比对:面向怎样的“他者” |
| 第三章 对中产者社群的逃逸与回归 |
| 第一节 失忆走失的肇因——中产者社群造成的人格逻辑悖论 |
| 第二节 倾听与“失声”——发现流浪无产者的苦难 |
| 第三节 进入与“辞退”——逃不脱中产者社群的罗网 |
| 第四节 叙述者启导下的认识与回归 |
| 第四章 反抗金钱语码宰制的逃逸之旅 |
| 第一节 主人公与金钱语码的矛盾对峙 |
| 第二节 认同的失败——金钱语码下的逃逸迷途 |
| 第三节 游走后退归居室——主人公最后的“他者” |
| 第五章 向故乡“他者”的双重逃逸 |
| 第一节 怀旧——摆脱城市生活的精神之旅 |
| 第二节 城市生活的压力密码与追忆怀旧中的“他者”内涵 |
| 第三节 回乡与归家——逃逸实践与希望毁灭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课题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乌托邦的梦魇 |
| 1、乌托邦和反乌托邦 |
| 2、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比较 |
| 3、《1984》的反乌托邦性 |
| 二、经验还是想象 |
| 1、奥威尔关于极权主义的认识来源 |
| 2、隐微式的政治寓言 |
| 三、政治书写中的人性抗争 |
| 1、孤独世界的孤独个体 |
| 2、极权主义的精神谋杀 |
| 四、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中文书目及文献 |
| 英文书目及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缘由 |
| 1.2 本文的理论基础 |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 1.4 本文的理论创新和预期价值 |
| 2 身体的衰败与现代西方文明的荒原景象 |
| 2.1 把人比拟为动物 |
| 2.2 奥威尔小说中的疾病、死亡意象 |
| 3 身体与符号的斗争 |
| 3.1 身体与殖民话语——《缅甸岁月》 |
| 3.1.1 人种区别与"他者"制造 |
| 3.1.2 白皮肤崇拜与自我东方化 |
| 3.1.3 "白人老爷"们的身体表演 |
| 3.1.4 身体意象与奥威尔的帝国情怀 |
| 3.2 身体与基督教信仰——《牧师的女儿》 |
| 3.2.1 基督教衰亡与禁欲主义 |
| 3.2.1.1 圣餐与猪肉铺的斗争 |
| 3.2.1.2 上帝之"道"与人的肉身的分离 |
| 3.2.2 身体的复苏与宗教性回归 |
| 3.2.2.1 多萝西身体的重新发现 |
| 3.2.2.2 道成肉身——诺比作为人子 |
| 3.2.3 肉体取得了最后胜利吗 |
| 3.2.4 宗教后的教徒——奥威尔的宗教观 |
| 3.3 身体与文学神话——《让叶兰继续飞》 |
| 3.3.1 "梦"本能与戈登身体的衰败 |
| 3.3.2 "醉"本能与戈登的重生 |
| 3.3.3 "叶兰"象征意义的变迁 |
| 3.4 身体与极权统治——《一九八四》 |
| 3.4.1 凝视与身体的空间规训 |
| 3.4.2 "进化的"时间对身体的规训 |
| 3.4.3 符号与肉身孰为真实 |
| 3.4.4 精神的物质性 |
| 4 主人公身体特征的叙事功能 |
| 4.1 弗洛里的"胎记"与殖民话语批判 |
| 4.1.1 天生的"胎记"与后天的屈辱内涵 |
| 4.1.2 身体残疾与批判的有效性 |
| 4.2 保灵的"肥胖"在《上来透口气》中的结构功能 |
| 4.2.1 胖子与瘦子 |
| 4.2.2 现在与过去 城市与乡村 |
| 4.2.3 姓名与自我 能指与所指 |
| 5 身体的解放与奥威尔的原始主义情怀 |
| 5.1 回归母腹 |
| 5.1.1 对母亲和家宅的渴望 |
| 5.1.2 "母腹"在奥威尔小说中的意义 |
| 5.2 回到自然 |
| 5.2.1 人再次被比拟为动物 |
| 5.2.2 人与动物的酬答 |
| 5.2.3 植物与人的身体自由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乔治·奥威尔年表 |
| 附录二:乔治·奥威尔主要作品一览表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论 |
| 第一节 奥威尔研究现状 |
| 一、奥威尔的影响 |
| 二、奥威尔研究现状 |
| 第二节 奥威尔研究现状分析 |
| 第二章 奥威尔的人道主义思想 |
| 第一节 人道主义思想传统 |
| 第二节 奥威尔的人道主义思想 |
| 第三节 奥威尔人道主义思想之艺术体现 |
| 第三章 主题之一:贫困 |
|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 第二节 关注贫困问题 探求民生之路 |
| 第三节 关注贫困的同与不同:奥威尔与狄更斯 |
| 第四章 主题之二:殖民话语 |
| 第一节 殖民话语:从接受到怀疑 |
| 第二节 殖民话语:从怀疑到批判 |
| 第五章 主题之三:极权 |
| 第一节 奥威尔反极权主义的理论与现实原因分析 |
| 第二节 奥威尔反极权主义的文化原因分析 |
| 第三节 反对极权主义 追求民主公正 |
| 第六章 主题之四 传媒 |
| 第一节 遮蔽与揭露 |
| 第二节 虚拟与"逼真 |
| 第三节 干预与归顺 |
| 第四节 强制与同化 |
| 第七章 主题之五:生态 |
| 第一节 生态危机与生态文化 |
| 一、工业文明下的生态危机 |
| 二、生态意识与生态文化 |
| 第二节 生态意识的萌芽 |
| 一、生态意识的萌芽 |
| 二、生态意识与精神家园 |
| 结语 |
|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奥威尔生平与创作年表 |
| 附录三 国内奥威尔主要研究成果一览表 |
|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一 奥威尔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
| 二 文学史视野中的奥威尔 |
| 三 研究评介视野中的奥威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