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SALT在英语习语中的神奇用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SALT在英语习语中的妙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1](2020)在《《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Harry Potter风靡全世界,被翻译成80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量超过5亿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本研究依据译介学理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操纵”和“重写”理论、接受理论和副文本理论对Harry Potter在中国的译介展开全面、系统的描述性个案研究,探讨了该作品是如何被译介到中国以及在进入中国后该作品在中国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群体中的传播、接受现状,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定位和目标读者群体的接受错位问题,并从副文本与文本转换过程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中的翻译问题。通过对《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历时性描述分析,本研究发现Harry Potter这部通俗文学作品能够进入中国主要是与当时的社会接受环境紧密相关。通俗文学,又称之为大众文学,一直处在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长期以来,通俗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文学观念相悖,通俗文学往往被视为严肃文学、纯文学的对立面。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开始大规模地译介外国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向中心运动,长期被压抑和禁锢的文学娱乐消遣功能终于得到释放。随着中国1992年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中国对外版权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开始不断从国外引进通俗文学作品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国内不少出版社开始摆脱行政化束缚,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从国外获取最新商业出版资讯,Harry Potter就这样走进了人文社的编辑眼中。2000年8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鏖战数月后赢得了《哈利·波特》中文版权。Harry Potter被引进到中国之后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成绩,成为一部非常畅销的流行读物。Harry Potter进入中文世界后,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接受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特征。中国奇幻文学读者群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对《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接受经历了“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两种文学接受过程。在Harry Potter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大陆的普通读者对于奇幻文学还是比较陌生,即使有奇幻文学作品的存在,在当时也是被当成童话被译介到中国。在新世纪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大陆并不存在奇幻文学所能接受的土壤或环境,因此也就没有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存在。而随着The Lord of the Rings和Harry Potter等系列作品陆续被国内出版社引进译介,再加上国内义务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改革,新时期的中国读者在文化程度、知识深度、阅读广度上有很大幅度提高,国内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奇幻读者群体,他们热爱阅读和接受各种西方奇幻文学作品。同时,新世纪大众传媒尤其是由奇幻文学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中国热映,使众多读者在欣赏奇幻大片的同时,感受到了奇幻文学作品的魅力,部分读者是看完纸质作品之后去电影院欣赏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然后再对该奇幻文学作品的纸质书籍(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也有不少读者是观看完奇幻文学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后购买纸质书籍(文本)阅读。“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构成了中国普通读者对外国奇幻文学作品的两种文学接受过程。而与普通读者对《哈利·波特》的接受不同的是,中国的专业研究者对《哈利·波特》并不是特别重视,在我国主流核心学术刊物上刊载有关“哈利·波特”研究的文章数量相对有限。尽管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开始向中心运动,但是严肃的学院派研究者却并不十分关注《哈利·波特》这种通俗文学作品。究其缘由,一方面,纯文学或者说精英文学才是中国专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更符合当下时代的主旋律,而外国通俗文学作品“走进来”的译介研究则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与Harry Potter系列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状况相比,《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在英语世界,Harry Potter系列一开始定位是儿童文学,面向儿童读者群体,但因为该作品深受青少年读者和成人读者的喜爱,英语世界的出版社很快就灵活地改变该作品目标读者群体定位,扩大其读者群体范围。而在中文世界,赞助人(人文社)从一开始就一直把该作品定位为儿童文学,并自始至终操纵着《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从副文本视角对《哈利·波特》中译本进行分析,无论是从书籍的开本设计、封面装帧、插图、书签还是内页版式设计,人文社都是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定位进行设计和出版发行的,儿童才是其目标读者群体。因此,人文社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定位和中国读者对该作品的接受之间产生错位,部分中国读者对人文社的儿童文学定位和译文质量不满,三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批评型读者、作为译者的读者和精英型读者。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型读者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对人文社《哈利·波特》中译本的翻译质量展开网络文学翻译批评,或者另起炉灶自己开始翻译并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译文。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同名电影的完结,精英型读者群体开始涌现,他们从各个视角、细节、主题对这部作品展开全新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批评意识。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读者的角色从单一走向多重化,在文学文本选择和文本意义建构上由“失语者”变成了“建构者”。新型读者群体展开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对人文社和译者形成了“良性监督”,加强了读者和出版社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构成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接受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Harry Potter被译介到中文语境后,“显性”赞助人(人文社)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自始至终都对译者的翻译工作进行着操纵,同时“隐性”赞助人(儿童读者群体)也迫使译者适当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阅读。因此,人文社在对Harry Potter进行文本转换的过程中因为误译、漏译产生了一系列的偏差和变形。因为原文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原作者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接受语境,作家J.K.罗琳精心创作的大量文化特色词汇、人物形象、“文字游戏”和习语在经过译者的翻译转换之后,原着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在中译本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变形,大量“文字游戏”蕴含的预期效果没有被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样地,原着中大量巧妙构思、精心创作的习语并没有被译者进行异化处理,这使得习语中独有的文化意象和语言特色在中译本中丢失,影响和阻碍了中国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和好奇心。本研究推动《哈利·波特》进入更多学术界研究者的视野,进一步丰富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学术研究,让更多严肃学院派研究者认识到通俗文学翻译的影响和特殊研究价值,也为该作品走向经典做出了一定努力;同时基于该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新型读者群体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以及中译本在文本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本研究亦可为外国通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中国通俗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黄思凡[2](2019)在《汉英植物词文化义对比与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为例》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在国际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的关注点也随之发生转变,从最初只重视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要素的教学到开始关注文化教学。众所周知,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语植物词包含的独特文化也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的一部分。汉语植物词文化义展示的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虽概念义与其他国家植物词相同,但部分文化义是其他国家植物词所不具备或不完全相同的,这也就使得汉语植物词文化义成为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了解到尚未有以对外汉语系列教材为基础,选择其中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的期刊或硕士论文,故笔者选择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博雅汉语》系列对外汉语教材为例,将教材中出现的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归类,比较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后,提供几点教学建议并结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总结归纳目前现有的汉英植物词对比及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进而总结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概述。针对《博雅汉语》中植物词的数量及类别进行概述,同时对其分布情况作出统计说明。第三部分是汉英植物词文化义的对比分析,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以植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是否具有文化义作为分类依据,将《博雅汉语》中植物词作出归类后,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是教学建议及设计。首先从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师及教材的编写这三个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随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植物词为例,作出细致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代越[3](2018)在《浅析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妙用》文中研究表明习语是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其中涉及到很多的文化问题,其中数词是英语习语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之一,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应用,使英语习语更加生动有趣,但同时也为我们在理解英语习语的过程中增添了一定的障碍,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了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运用形式、语义特点以及功能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包含数词的英语习语。

张超[4](2016)在《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妙用》文中提出英语中很多习语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各民族人民相互不断地言传而沿袭下来的固定短语,其概括性很强,一般都具有"言外之意",习语中数词的语义也因此显得捉摸不定。英语习语中的数词的语义和语用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词汇自身的发展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英语中不少数词除了可以表示数量之外,还构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习语,并且很多都出现了引申或转移的意义,表达了更多的内涵,运用更加广泛。

蒲红英[5](2015)在《取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点铁成金——从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说起》文中研究指明通过丰富的例证,对比了英汉动物形象的文化意义,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套译法在英语动物习语翻译中的运用,认为将套译法运用于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通过创造出生动有趣传神的"新形象",可以达到使译文与原文贴切对等的效果,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姜辛卓[6](2015)在《浅析英语习语及其文化内涵》文中提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它因各个地区、时代、民族、社会集团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的、约定俗成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习语的文化信息非常丰富,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等。

邹婷[7](2014)在《英汉文化语境下数词习语的理解与翻译技巧》文中提出数词在语言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因此也构成了很多形象生动的数词习语。数词习语是指由序数词和基数词构建成的习惯用语或表达法,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由数量词组成的习语。正确的理解英汉数词习语的意义可以让人们更加准确的使用数词习语。该文主要从在英汉文化背景下如何正确理解英汉数词习语的含义及英汉数词习语翻译技巧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杨仿[8](2013)在《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教学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语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沉淀,它既是文化的经典传承、又是语言表述的特种载体。作为一种历史的凝炼,它蕴涵着厚重的历与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习语教学不仅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也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言文化意识,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科学的习语教学,往往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贺佳[9](2011)在《妙趣水果习语赏析》文中研究说明习语是语言文化的载体,也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习语就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文化内涵。因此,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英语习语,不仅能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还能够提高写作水平,使文章熠熠生辉,言语高雅和富有情趣。本文着重谈论与水果有关的英语习语。

王爽[10](2011)在《汉英习语文化对比》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而习语又是语言发展的结晶。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涵盖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域色彩,高度浓缩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习语的形成与语言所属的民族文化史是紧密相连的。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高度发达的语言中,习语都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文化信息和文化心态。对比研究汉英习语在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英语言文化价值观念体系,感受汉英文化异同。

二、SALT在英语习语中的妙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ALT在英语习语中的妙用(论文提纲范文)

(1)《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Harry Potter及其作者J.K.罗琳简介
    二、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Harry Potter在中国的翻译史
    一、Harry Potter在中国的出版概况
    二、《哈利·波特》中译史
    三、小结
第三章 《哈利·波特》在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中的接受
    一、接受土壤的形成和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勃兴
    二、《哈利·波特》中译本评介史
    三、小结
第四章 赞助人对译本的操纵和目标读者接受错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一、赞助人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操纵
    二、Harry Potter和《哈利·波特》中译本的读者群定位
    三、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四、小结
第五章 从副文本视角与文本转换过程看《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偏差
    一、副文本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儿童文学定位导向引发部分读者不满
    二、误译、漏译导致《哈利·波特》中人物形象的扭曲和变形
    三、“文字游戏”在转换过程中出现偏差:预期效果缺失,影响读者理解
    四、《哈利·波特》中的习语翻译:适度异化才可保留异域文化意象
    五、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2)汉英植物词文化义对比与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汉英植物词的定义
        1.2.2 汉英植物词的分类
    1.3 研究现状
        1.3.1 本体研究中的汉英植物词对比研究
        1.3.2 立足于二语教学的汉英植物词对比研究
        1.3.3 文化义及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2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概述
    2.1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的数量及类别
    2.2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分布统计与分析
3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汉英文化义对比分析
    3.1 汉语独有文化义植物词分析
        3.1.1 花叶类植物词汉语文化义分析
        3.1.2 木类植物词汉语文化义分析
        3.1.3 蔬果类植物词汉语文化义分析
    3.2 英语独有文化义植物词分析
        3.2.1 花卉类植物词英语文化义分析
        3.2.2 蔬果类植物词英语文化义分析
        3.2.3 坚果类植物词英语文化义分析
    3.3 汉英兼具文化义植物词对比分析
        3.3.1 汉英文化义相近植物词对比分析
        3.3.2 汉英文化义不同植物词对比分析
4 针对植物词的教学建议及课堂教学设计
    4.1 针对植物词的教学建议
        4.1.1 对汉语学习者的建议
        4.1.2 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4.1.3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4.2 植物词课堂教学设计
        4.2.1 以“腊梅”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
        4.2.2 以“水仙”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浅析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妙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运用形式
二、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特点、作用

(4)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妙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irst water极端
2. two of the trade同行,两个竞争者
3. on second thought再三考虑
4. second to none首屈一指
5. on all fours匍匐,爬着
6. a fifth wheel多余的人,不受欢迎的人
7. take the fifty拒绝回答
8. five and ten便宜的
9. in two twos立刻,一转眼
1 0. knock...for six完全打碎
1 1. 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的,混乱的
1 2. in the seventh heaven非常高兴的
1 3. to the nines完美地
1 4. ten to one十有八九,十比一
1 5. the eleventh hour危急时刻,最后关头

(5)取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点铁成金——从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背景
二、妙用套译法, 译出“新形象”
    (一) 具有相同文化意义的同种动物
    (二) 具有不同文化意义的同种动物
    (三) 具有相同文化意义的不同动物
三、结语

(7)英汉文化语境下数词习语的理解与翻译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如何正确理解英汉数词习语的含义
    1.1 理解数词习语的字面意思, 弄清数词是实指, 还是虚指
    1.2 准确理解数词习语的引申含义
    1.3 要深刻领会数词习语的深层含义, 尤其是典故来源和文化语境
2 英汉数词习语翻译技巧
    2.1 直译法
    2.2 习语借用法
    2.3 意译法
3 结束语

(8)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教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2 英语习语教学的积极意义
3 结语

(9)妙趣水果习语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Fruit与英语习语
二、水果词汇与英语习语
    (一) Apple (苹果)
    (二) Banana (香蕉)
    (三) Lemon (柠檬)
    (四) Peach (桃子)
    (五) Orange (桔子)

(10)汉英习语文化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英习语文化对比研究概况
    第二节 选择汉英习语文化对比作为研究课题的依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于习语
    第一节 习语的定义
    第二节 习语的特征
        一、习语的民族性
        二、习语的民间性
        三、习语的比喻性
        四、习语的整体性
    第三节 习语与文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英习语的主要来源及文化异同的比较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习语
        一、地理环境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汉语习语的影响
        三、源于地理环境的汉英习语的文化比较
    第二节 历史发展与习语
        一、历史发展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二、历史发展对汉语习语的影响
        三、源于历史发展的汉英习语的文化比较
    第三节 风俗习惯与习语
        一、饮食习俗
        二、居住习俗
        三、数字习俗
        四、动物习俗
    第四节 宗教信仰与习语
        一、宗教信仰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二、宗教信仰对汉语习语的影响
        三、源于宗教信仰的汉英习语的文化比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SALT在英语习语中的妙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 王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2]汉英植物词文化义对比与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为例[D]. 黄思凡.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浅析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妙用[J]. 代越. 中华少年, 2018(21)
  • [4]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妙用[J]. 张超. 中学生英语, 2016(33)
  • [5]取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点铁成金——从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说起[J]. 蒲红英. 新余学院学报, 2015(05)
  • [6]浅析英语习语及其文化内涵[J]. 姜辛卓. 榆林学院学报, 2015(01)
  • [7]英汉文化语境下数词习语的理解与翻译技巧[J]. 邹婷. 海外英语, 2014(05)
  • [8]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教学意义[J]. 杨仿.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21)
  • [9]妙趣水果习语赏析[J]. 贺佳. 现代交际, 2011(10)
  • [10]汉英习语文化对比[D]. 王爽. 黑龙江大学, 2011(06)


英语论文 哈利·波特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文学论文 翻译文学论文

上一篇:论汉语新词和术语的藏语翻译
下一篇:这一刻,沉默胜于声音——论装帧设计的“空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