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1](2021)在《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毒力和菌株生长抑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湿粉类食品包括湿米粉和湿淀粉制品,易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在大米等淀粉质制品中较常见,可引起呕吐型或腹泻型食物中毒,且由于其能产生芽胞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导致常规清洗程序可能对其无抑制效果。本研究以湿粉类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污染现况、可能污染来源、毒力特点,结合添加剂抑制效果,为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定量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建议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集2019年10月~2020年9月广州市销售阶段的湿粉类食品,同时采集其使用的原料和相应生产阶段的食品,进行蜡样芽胞杆菌定量检测和鉴定,以掌握污染现况并探究主要污染来源。使用多重PCR和结晶紫染色法分析蜡样芽胞杆菌菌株的毒力特征。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4种食品添加剂对蜡样芽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进行复配试验,研究不同食品添加剂比例对蜡样芽胞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1.广州市湿粉类食品销售阶段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率为43.17%(60/139),不同时间段的污染状况无差异,销售阶段食品污染量超过风险阈值(105 CFU/g)的占3.60%(5/139);生产阶段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率为50.00%(16/32),不同阶段间污染状况无差异。大米、小麦淀粉、玉米淀粉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率为93.75%(30/32)、70.59%(12/17)和 66.67%(2/3),可能是主要污染来源。2.一共收集到102株湿粉类食品和原料分离的蜡样芽胞杆菌,携带cesB基因的占2.94%,均来自于食品本身;携带的肠毒素毒力基因以非溶血性肠毒素基因nheC(82.35%)、肠毒素bceT(75.49%)和entFM(84.31%)为主,提示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有较高的致腹泻性。菌株中强、中、弱生物膜形成能力占比分别为35.29%、26.47%、38.24%,呕吐型菌株中强成膜能力1株,弱成膜能力2株。3.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对蜡样芽胞杆菌的生长繁殖无抑制作用;柠檬酸、ε-聚赖氨酸、乳酸链球菌素对蜡样芽胞杆菌的MIC为1.0mg/mL、0.05mg/mL、0.075 mg/mL,复配最佳配比:ε-聚赖氨酸0.025 mg/mL、乳酸链球菌素0.038 mg/mL、柠檬酸 0.125 mg/mL。结论1.广州市湿粉类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较为普遍,在当前行业整治的前提下,销售环境未表现出有影响作用,原料大米和原料淀粉可能是主要污染来源。2.菌株致腹泻型食物中毒的风险较高,也有一定致呕吐型食物中毒风险;菌株在生产设备附着并增强毒性的可能性较强。3.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对蜡样芽胞杆菌菌株无抑制作用;柠檬酸、ε-聚赖氨酸盐酸盐、乳酸链球菌素对蜡样芽胞杆菌抑制效果较好,并通过复配试验筛选出最优复配体系。
杨末尧[2](2020)在《双孢蘑菇联合保鲜技术研究》文中提出
杨婷[3](2019)在《鲜湿面的防腐保鲜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面食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世界上基数最大的面食消费人群。面条更是我们的传统主食。在各种类型面条制品中,鲜湿面水分含量高,保留了原始面条的风味和口感,深受大众的喜爱。但同样因为鲜湿面的水分含量高,在贮存期间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得鲜湿面易发生腐败变质的问题,货架期短,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和销售。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对鲜湿面制作过程各个阶段采取一定的防腐保鲜方法,研究成果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原料的带菌量会直接影响鲜湿面成品的微生物含量,对制作鲜湿面的原料小麦粉和和面用水进行灭菌处理对鲜湿面的保鲜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探究了不同功率和时间的微波处理条件对小麦粉的灭菌效果和品质影响。结论表明,微波对小麦粉的灭菌效果随微波功率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强,面粉蛋白、淀粉等含量变化不大,面筋指数、降落数值有所降低,面团吸水率、弱化度增加,微波功率过高时淀粉易糊化,面粉易结块。在560 W的微波功率下微波杀菌20 s,面粉灭菌率超过90%,同时对小麦粉的品质影响不大。和面用水经煮沸15 min后已检测不到微生物。经此处理制作的鲜湿面初始带菌量降低95%以上。对比天然防腐剂壳聚糖和Nisin以及化学防腐剂丙酸钙、丙二醇和双乙酸钠对鲜湿面的抑菌效果和品质影响,发现壳聚糖对细菌霉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对面条的色泽有一定的影响,影响感官评分。Nisin对细菌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对霉菌的抑制作用一般。丙酸钙不仅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还可提供钙元素,有着其他防腐剂无可替代的优点,但对鲜湿面的食味、韧性等感官品质有不良影响。在允许添加量内,丙二醇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高于丙酸钙,同时可做水分保持剂,增稠剂,对鲜湿面有多方面的作用,提高鲜湿面感官品质。几种添加剂中,双乙酸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最好,对人体无害,但添加量过大时会有酸味。采用正交实验对双乙酸钠、丙二醇和Nisin三种保鲜剂进行复配,发现当Nisin、丙二醇和双乙酸钠分别以0.06%、2.0%、0.4%的添加量进行复配加入鲜湿面配方中时,不仅能起到高效的抑菌保鲜作用,并且对鲜湿面的品质和感官影响较小。观察不同真空度包装条件下鲜湿面的状态,发现采用真空包装方法对鲜湿面进行包装时,真空度不宜超过0.09 Mpa。对制作鲜湿面压片至最后一道时使用2%的酒精均匀喷洒面片,可以显着降低鲜湿面包装前的带菌量,有效抑制微生物在鲜湿面贮藏期间的生长繁殖。通过对鲜湿面制作过程各个阶段采用灭菌手段处理,使得鲜湿面在4℃低温下可安全贮存50天以上。具体工艺为:对鲜湿面制作原料分别进行面粉在微波功率560 W条件下微波处理20 s,和面用水经煮沸15 min的灭菌处理,Nisin、丙二醇和双乙酸钠分别以面粉质量0.06%、2.0%、0.4%的添加量与和面用水混合和面,切条前的面片使用2%食用酒精喷洒后切条定型,使用真空包装方法,包装真空度为0.085 Mpa。
刘伟[4](2017)在《氮调控下自絮凝微藻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其絮凝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藻用于污水处理有着能耗低、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产生生物质能等优点。然而,藻细胞难与处理水分离的问题使其工程化应用受阻。因此,微藻高效处理污水的同时实现藻体的有效分离是加快微藻污水净化技术工程化应用的关键。本课题旨在研究不同氮源和氮浓度对自絮凝微藻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的生长、净化污染物能力、自絮凝特性以及油脂积累的影响,目的在于找到可以提高C.sphacosum GD的生物量、污染物去除能力、自絮凝沉降性和油脂积累量的最适条件。同时,通过户外中试培养进一步研究C.sphacosum GD的生长、污染物降解、自絮凝以及油脂积累特性。主要结果如下:不同氮源条件(硝氮、氨氮和有机氮)下,C.sphacosum GD的生长、污染物降解能力、自絮凝特性以及油脂含量均具有一定差异。硝氮实验组C.sphacosum GD的生长状况与自絮凝性最佳,培养结束后,藻浓度达到234.83 mg/L,藻体静置3 h后沉降率达到85.78%;氨氮实验组C.sphacosum GD对污水中COD、氮和磷的处理效果最佳,培养结束时,去除率分别达到91.85%、98.99%和41.45%。有机氮有利于C.sphacosum GD积累中性脂。氨氮浓度(10 mg/L、20 mg/L、30 mg/L、50 mg/L)对C.sphacosum GD的生长、污染物降解能力、自絮凝特性以及油脂积累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在20 mg/L氨氮浓度下C.sphacosum GD生长状况与脱氮除磷效果最佳,培养结束时,藻浓度达到190.09 mg/L,COD、氮和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84%、98.84%和69.29%。50 mg/L氨氮浓度下,C.sphacosum GD的自絮凝性最佳,培养结束时藻体沉降率可达到80.39%;C.sphacosum GD积累中性脂的最适氨氮浓度为10 mg/L。采用批次培养模式,在户外对C.sphacosum GD进行中试培养。在整个培养周期内,C.sphacosum GD的生物量逐渐增加至200 mg/L,比生长速率(0.22 d-1)略低于实验室培养条件(0.24 d-1);COD、氨氮和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7.33%、99.06%和82.15%;自絮凝特性逐渐减弱,藻体沉降率由初始的66.67%下降至21.41%;C.sphacosum GD的中性脂含量较初始相比下降了59.31%。
柴明艳[5](2014)在《乳酸菌发酵液在豆浆保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具有抑菌活性乳酸菌的发酵液为保鲜剂,进行抑菌效果及豆浆保鲜的研究。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接近或优于部分常用食品防腐剂,可对常见污染食品的细菌产生抑制作用;在豆浆保鲜试验中,乳酸菌发酵液能降低豆浆中的细菌总数,提高抑菌率,对感官品质影响小,添加量以1.5%较为适宜。研究表明,乳酸菌发酵液能有效抑制食源性微生物的增长,对鲜豆浆有较好的保鲜作用。
杨鹏飞[6](2014)在《金银花叶二-O-咖啡酰奎宁酸在肉品保鲜中的应用及其复合保鲜剂的开发》文中提出关于肉品的防腐保鲜,国内外的科学家们都做了大量的研究,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既能延长食品的货架期又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的天然食品保鲜剂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拟将从金银花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主要成分为3,4-二-O-咖啡酰奎宁酸和3,5-二-O-咖啡酰奎宁酸)为研究对象,探讨金银花叶二-O-咖啡酰奎宁酸及其复合保鲜剂在肉品冷藏中的应用。分别比较了单一添加金银花叶抑菌物质(LLE),金银花叶抑制物质、茶多酚复配物(LLE+TPP)和金银花叶抑菌物质、维生素E复配物(LLE+VE)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对鸭肉、猪肉在冷藏过程中第0,3,6,9和第12天pH值、挥发性氨基氮、菌落总数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及响应面(RSM)分析确定保鲜物质的最佳配比。主要的试验结果如下:(1)三种不同处理对鸭肉均有一定的保鲜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加,效果增强,复配物效果大小单一添加物,三处理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LLE+TPP>LLE+VE>LLE。向鸭肉中添加0.10%(LLE+TPP)可以使鸭肉的冷藏期延长到第12天。(2)冷藏过程中向猪肉中添加0.15%(LLE+TPP),在此条件下冷藏的猪肉第12天的pH值、挥发性氨基氮、菌落总数和丙二醛含量分别为:6.32±0.05、19.57±0.15mg/100g、5.85±0.35log CFU/g和0.412±0.003mg/kg,而此时空白对照组猪肉样品的pH值为6.75±0.02,挥发性氨基氮含量为25.39±0.03mg/100g,菌落总数为7.23±0.06log CFU/g,丙二醛含量为0.606±0.003mg/kg。三种不同处理对猪肉均有一定的保鲜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加效果增加,在三个处理中(LLE+TPP)效果最好,可以有效地提高了猪肉在冷藏过程中的贮藏稳定性。(3)三个处理对鸭肉、猪肉的保鲜效果基本相同,高浓度的LLE可使新鲜样品pH值下降,对鸭肉与猪肉影响不同,鸭肉呈显着下降,猪肉下降幅度不大,而LLE与TPP的复配物则可有效缓解第3天时肉品pH值的变化。三种处理对鸭肉的抗氧化作用要好于猪肉。(4)LLE、TPP,VE复配对猪肉进行保鲜试验,以挥发性氨基氮和丙二醛含量为评价指标,借助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RSM)分析方法确定具有最优保鲜效果各物质的配比,结果:优化的配比为:LLE0.09%,TPP0.09%,VE0.05%,此条件下猪肉在冷藏期的第9天时的理论预测值挥发性氨基氮为16.3957mg/100g,丙二醛含量为0.303665mg/kg。为了确保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采用优化后的添加条件进行了验证性试验,测得第9天时猪肉中的挥发性氨基氮和丙二醛含量分别为16.42mg/100g和0.308mg/kg,优化的保鲜剂具有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景慧[7](2008)在《羊肉无磷保水剂和粘结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羊肉的无磷保水剂和粘结剂。无磷保水剂方面,以羔羊后腿肉为材料,研究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NaCl、注射型-κ-卡拉胶、异VC对羊肉持水力、出成率、剪切力等性质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无磷保水剂最佳配方及其最佳反应条件。粘结剂方面,以碎羊肉为材料,研究海藻酸钙凝胶组合(一定比例的海藻酸钠、CaCO3和葡萄糖酸-δ-内酯)、黄原胶、κ-卡拉胶、NaCl、酪蛋白酸钠、转谷氨酰胺酶(TG)、大豆分离蛋白对羊肉重组肉生粘结性能、熟粘结性能、解冻损失率、质地、pH等性质的研究,借助正交试验得出海藻酸钙为核心的粘结剂、和以TG为核心的新TG粘结剂的最佳配方和最佳反应条件。无磷保水剂试验结果表明:无磷保水剂的最佳配方为大豆分离蛋白20g.Kg-1、麦芽糊精20g.Kg-1、NaCl18g.Kg-1、κ-卡拉胶3g.Kg-1、异VC0.6g.Kg-1。注射有无磷保水剂的羊肉持水性能和出成率显着高于空白样和注有混合磷酸盐保水剂的肉样(P<0.05)。无磷保水剂的最佳反应时间为1h,最佳注射液温度为20℃,最适pH值为8。无磷保水剂对鲜羊肉有一定的保鲜抑菌作用和磷酸盐类似,对注有无磷保水剂的羊肉表面喷撒浓度为0.5g.Kg-1的脱氢醋酸钠,保鲜防腐效果显着(P<0.05)。注有无磷保水剂的羊肉在冷冻条件下(-18℃)持水力、出成率仍有显着提高,且有延缓持水力、出成率下降的作用。羊肉粘结剂试验结果表明:以海藻酸钙为核心的海藻酸钙粘结剂最佳配方为海藻酸钠占碎羊肉重的10 g.Kg-1、CaCO3占海藻酸钠添加量的70g.Kg-1、葡萄糖酸-δ-内酯浓度为50g.Kg-1、NaCl5g.Kg-1、黄原胶1g.Kg-1、κ-卡拉胶1g.Kg-1、酪蛋白酸钠2g.Kg-1。海藻酸钙粘结剂最佳反应时间为5h,最佳反应温度为5℃,最适压强为3×105Pa。研制的新TG粘结剂的最佳配方为TG占碎羊肉重的0.4g.Kg-1、大豆分离蛋白8g.Kg-1、黄原胶1g.Kg-1、κ-卡拉胶0.5g.Kg-1、NaCl10g.Kg-1。新TG粘结剂最佳反应温度为5℃,最佳反应时间为5h,最佳压强为3×105Pa。通过三种粘结剂比较,海藻酸钙粘结剂制作的重组肉解冻损失率比常用TG粘结剂和研制的新型TG粘结剂制作的重组肉显着升高(P<0.05),海藻酸钙粘结剂制作的重组肉出成率显着低于常用TG粘结剂和研制的新型TG粘结剂重组肉(P<0.05),但海藻酸钙粘结剂和研制的新TG粘结剂生熟肉粘结性能比常用TG粘结剂显着提高(P<0.05)。
刘坚真,陈国寿,李海波,周海涛,梁艳彦,张文明,黄铁铭[8](2000)在《GB4789-2-1994关于测定食品细菌总数培养基技术改进研究》文中提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湿粉类食品概述 |
| 1.2 蜡样芽胞杆菌概述 |
| 1.3 食品添加剂概述 |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样品采集 |
|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耗材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样品中蜡样芽胞杆菌定量检测与鉴定 |
| 2.2.2 蜡样芽胞杆菌的毒力特征研究 |
| 2.2.3 食品添加剂对蜡样芽胞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及可能来源 |
| 3.1.1 蜡样芽胞杆菌培养特征及鉴定结果 |
| 3.1.2 销售阶段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 |
| 3.1.3 生产和销售阶段湿粉类食品污染情况对比 |
| 3.1.4 原料大米和原料淀粉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 |
| 3.2 蜡样芽胞杆菌的毒力特征研究 |
| 3.2.1 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 3.2.2 蜡样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 |
| 3.3 4 种食品添加剂最小抑菌浓度的确定及复配试验结果 |
| 3.3.1 最小抑菌浓度检测 |
| 3.3.2 3种食品添加剂复配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湿粉类食品的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及可能来源 |
| 4.2 蜡样芽胞杆菌的毒力特征 |
| 4.3 食品添加剂对蜡样芽胞杆菌的抑制效果 |
| 4.4 优势、局限性及展望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 1.1.1 鲜湿面概述 |
| 1.1.2 鲜湿面的制作工艺及要求 |
| 1.2 鲜湿面的研究概况 |
| 1.2.1 鲜湿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2 鲜湿面防腐保鲜关键问题 |
| 1.2.3 鲜湿面防腐保鲜方法探究 |
| 1.2.4 鲜湿面品质的评定方法 |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课题研究目的 |
| 1.3.3 课题研究意义 |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 第二章 原料的灭菌处理对鲜湿面的保鲜效果及品质影响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小麦粉灭菌处理方法选用 |
| 2.3.2 微生物含量的测定及评定方法 |
| 2.3.3 面粉基本指标的测定方法 |
| 2.3.4 面粉品质指标的测定方法 |
| 2.3.5 面粉糊化特性的测定方法 |
| 2.3.6 面粉流变学特性的测定方法 |
| 2.3.7 加速实验的条件确定 |
| 2.3.8 鲜湿面的制作工艺 |
| 2.3.9 对照实验样品处理 |
| 2.3.10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 2.3.11 结果统计分析 |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4.1 加速实验条件的确定 |
| 2.4.2 微波处理小麦粉的灭菌效果 |
| 2.4.3 微波处理对小麦粉的基本成分含量的影响 |
| 2.4.4 微波处理对小麦粉的品质指标影响 |
| 2.4.5 微波处理对小麦粉的粉质特性影响 |
| 2.4.6 微波处理对小麦粉的拉伸特性影响 |
| 2.4.7 微波处理对小麦粉的糊化特性影响 |
| 2.4.8 微波处理小麦粉对制得鲜湿面的微观结构变化 |
| 2.4.9 原料带菌量对鲜湿面的初始带菌量影响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保鲜剂对鲜湿面的保鲜效果及品质影响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3.3 试验方法 |
| 3.3.1 鲜湿面微生物的测定方法 |
| 3.3.2 鲜湿面霉变率的测定方法 |
| 3.3.3 鲜湿面色度的测定 |
| 3.3.4 鲜湿面蒸煮特性测定 |
| 3.3.5 鲜湿面质构指标的测定 |
| 3.3.6 鲜湿面感官品质测定 |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4.1 不同保鲜剂的抑菌效果 |
| 3.4.2 添加不同保鲜剂对鲜湿面霉变率的影响 |
| 3.4.3 添加不同保鲜剂对鲜湿面白度的影响 |
| 3.4.4 添加不同保鲜剂对鲜湿面质构特性的影响 |
| 3.4.5 添加不同保鲜剂对鲜湿面拉伸特性的影响 |
| 3.4.6 添加不同保鲜剂对鲜湿面蒸煮特性的影响 |
| 3.4.7 添加不同保鲜剂对鲜湿面感官品质的影响 |
| 3.4.8 复合保鲜剂的选择及保鲜效果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鲜湿面的后处理及防腐保鲜工艺的确定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4.3 试验方法 |
| 4.3.1 鲜湿面的酒精喷洒处理 |
| 4.3.2 鲜湿面微生物的测定方法 |
| 4.3.3 鲜湿面霉变率的测定方法 |
| 4.3.4 鲜湿面蒸煮品质的测定方法 |
| 4.3.5 鲜湿面质构特性的测定方法 |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4.1 酒精喷洒对鲜湿面的抑菌效果和品质影响 |
| 4.4.2 真空度的确定 |
| 4.4.3 真空包装对鲜湿面霉变率的影响 |
| 4.4.4 鲜湿面防腐保鲜生产工艺组合 |
| 4.5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污水净化的必要性 |
| 1.1.2 污水净化技术的现状 |
| 1.2 利用微藻净化污水的原理与优势 |
| 1.2.1 微藻概述 |
| 1.2.2 微藻净化污水的原理 |
| 1.2.3 藻类净化污水的优势 |
| 1.3 微藻净化污水的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
| 1.3.1 微藻净化污水的常用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
| 1.3.2 微藻采收的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
| 1.3.3 利用自絮凝微藻采收的优势 |
| 1.4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不同氮源对自絮凝微藻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脱氮除磷效果及絮凝特性的影响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设备 |
| 2.3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
| 2.4 藻种培养 |
| 2.5 分析测定方法 |
| 2.5.1 生物量测定方法—悬浮固体(SS)测定方法 |
| 2.5.2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
| 2.5.3 藻类沉降性的测定方法 |
| 2.5.4 藻类胞外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考马斯亮蓝G-250 法 |
| 2.5.5 藻类胞外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蒽酮比色法 |
| 2.5.6 藻类中性脂含量的测定方法—尼罗红染色法 |
| 2.6 实验结果 |
| 2.6.1 不同氮源对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生长的影响 |
| 2.6.2 不同氮源对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去污能力的影响 |
| 2.6.3 不同氮源对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自絮凝特性的影响 |
| 2.6.4 不同氮源对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中性脂积累的影响 |
| 2.7 讨论 |
| 2.8 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氨氮浓度对自絮凝微藻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脱氮除磷效果及絮凝特性的影响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设备与试剂 |
| 3.1.3 藻种培养 |
| 3.1.4 测定方法 |
| 3.2 实验结果 |
| 3.2.1 不同氨氮浓度对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生长的影响 |
| 3.2.2 不同氨氮浓度对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去污能力的影响 |
| 3.2.3 不同氨氮浓度对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自絮凝特性的影响 |
| 3.2.4 不同氨氮浓度对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中性脂积累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户外培养条件下自絮凝微藻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脱氮除磷效果及其絮凝特性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设备与试剂 |
| 4.1.3 藻种培养 |
| 4.1.4 测定方法 |
| 4.2 实验结果 |
| 4.2.1 户外培养环境因素的变化 |
| 4.2.2 户外培养条件下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的生长特性 |
| 4.2.3 户外培养条件下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的脱氮除磷特性 |
| 4.2.4 户外培养条件下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的自絮凝性 |
| 4.2.5 户外培养条件下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的中性脂含量变化特性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菌株 |
| 1.1.2 大豆 |
| 1.1.3 培养基 |
| 1.1.4 主要仪器 |
| 1.2 方法 |
| 1.2.1 豆浆制备 |
| 1.2.2 豆浆感官评价 |
| 1.2.3 乳酸菌发酵液制备 |
| 1.2.4 制备指示菌悬液 |
| 1.2.5 对几种常见微生物的抑菌 |
| 1.2.6 与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与乳酸链球菌素抗菌对比 |
| 1.2.7 乳酸菌发酵液对豆浆保鲜的效果 |
| 1.2.8 评价指标 |
| 1.2.9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对豆浆感官的影响 |
| 2.2 对常见食品微生物的抑菌作用 |
| 2.3 与Nisin、苯甲酸钠、山梨酸钾抗菌效果比较 |
| 2.4 对抑菌率的影响 |
| 3 结论 |
| 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金银花叶研究进展 |
| 1.1.1 金银花叶的化学成分 |
| 1.1.2 金银花叶的药理活性 |
| 1.1.3 金银花叶的应用 |
| 1.2 肉的防腐保鲜 |
| 1.2.1 导致肉腐败的原因 |
| 1.2.2 中草药防腐剂在肉类保鲜中的应用 |
|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课题来源 |
| 第二章 金银花叶二-O-咖啡酰奎宁酸在鸭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
| 2.1 材料与设备 |
| 2.1.1 原料与试剂 |
| 2.1.2 仪器与设备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金银花叶抑菌物质的制备 |
| 2.2.2 肉样的处理 |
| 2.2.3 相关指标的测定 |
| 2.2.3.1 pH 值的测定 |
| 2.2.3.2 挥发性氨基氮(TVB-N)的测定 |
| 2.2.3.3 菌落总数(TVC)的测定 |
| 2.2.3.4 丙二醛(MDA)的测定 |
|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pH 值 |
| 2.3.2 挥发性氨基氮(TVB-N) |
| 2.3.3 菌落总数(TVC)的影响 |
| 2.3.4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 2.4 讨论与小结 |
| 第三章 金银花叶二-O-咖啡酰奎宁酸在猪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
| 3.1 材料与设备 |
| 3.1.1 原料和试剂 |
| 3.1.2 仪器与设备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金银花叶抑菌物质的制备 |
| 3.2.2 肉样的处理 |
| 3.2.3 相关指标的测定 |
| 3.2.3.1 pH 值的测定 |
| 3.2.3.2 挥发性氨基氮(TVB-N)的测定 |
| 3.2.3.3 菌落总数(TVC)的测定 |
| 3.2.3.4 丙二醛(MDA)的测定 |
|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pH 值 |
| 3.3.2 挥发性氨基氮(TVB-N) |
| 3.3.3 菌落总数(TVC)的影响 |
| 3.3.4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 3.4 讨论与小结 |
| 第四章 含金银花叶二-O-咖啡酰奎宁酸复合保鲜剂配比优化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与试剂 |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金银花叶抑菌物质的制备 |
| 4.2.2 肉样的处理 |
| 4.2.3 相关指标的测定 |
| 4.2.3.1 挥发性氨基氮(TVB-N)的测定 |
| 4.2.3.2 丙二醛(MDA)的测定 |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3.1 挥发性氨基氮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 4.3.2 丙二醛含量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 4.3.3 验证试验 |
| 4.4 讨论与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在读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无磷保水剂的研究进展 |
| 1.1.1 肌肉保水性定义 |
| 1.1.2 肌肉保水性能原理 |
| 1.1.3 提高肌肉保水性能的意义 |
| 1.1.4 研发无磷保水剂的意义 |
| 1.1.5 无磷保水剂的研究进展 |
| 1.2 无磷保水添加剂的选择及其对羊肉保水性能的影响 |
| 1.2.1 大豆分离蛋白对杨肉保水性能的影响 |
| 1.2.2 麦芽糊精对羊肉保水性能的影响 |
| 1.2.3 注射型κ-卡拉胶对羊肉的保水性能的影响 |
| 1.2.4 NaCl 对羊肉保水性能的影响 |
| 1.2.5 异抗坏血酸钠对羊肉的影响 |
| 1.3 重组肉研究现状 |
| 1.3.1 重组肉定义 |
| 1.3.2 重组肉重组机理 |
| 1.3.3 开发重组肉(Restructured meat)的意义 |
| 1.3.4 重组肉研究进展 |
| 1.4 添加剂对重组肉的影响 |
| 1.4.1 海藻酸钙对重组肉的影响 |
| 1.4.2 转谷氨酰胺酶对重组肉的影响 |
| 1.4.3 非肉蛋白对重组肉性能的影响 |
| 1.4.4 亲水胶体对肉制品的影响 |
| 1.4.5 NaCl 对重组肉的影响 |
|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化学试剂与仪器 |
| 2.1.1 化学试剂 |
| 2.1.2 仪器 |
| 2.2 试验处理 |
| 2.2.1 试样处理 |
| 2.2.2 制备工艺 |
| 2.3 试验设计 |
| 2.3.1 无磷保水剂试验设计 |
| 2.3.2 粘结剂试验设 |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4.1 无磷保水剂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4.2 粘结剂测定指标与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无磷保水剂结论与分析 |
| 3.1.1 最优因素与水平的选择 |
| 3.1.2 配方的选择 |
| 3.1.3 最佳反应时间 |
| 3.1.4 最佳注射液温度 |
| 3.1.5 最佳反应pH 值 |
| 3.1.6 无磷保水剂和传统磷酸盐保水剂的比较 |
| 3.1.7 冷冻贮藏对保水剂保水性能的影响 |
| 3.1.8 保水剂羊肉的保鲜效果 |
| 3.2 粘接剂结论与分析 |
| 3.2.1 确定海藻酸钠、CaCO3、GDL 用量比例试验 |
| 3.2.2 粘结剂的单因素试验 |
| 3.2.3 海藻酸钙粘结剂正交试验 |
| 3.2.4 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 3.2.5 最佳反应温度的确定 |
| 3.2.6 最佳反应压力的确定 |
| 3.2.7 转谷氨酰胺酶(TG)的单因素试验 |
| 3.2.8 转谷氨酰胺酶(TG)中加入酪蛋白酸钠、大豆分离蛋白单因素试验 |
| 3.2.9 亲水胶体单因素试验 |
| 3.2.10 TG 粘结剂的正交试验 |
| 3.2.11 TG 粘结剂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 3.2.12 TG 粘结剂的最佳反应压力的确定 |
| 3.2.13 几种粘结剂在重组肉中粘结效果比较 |
| 3.2.14 添加粘结剂的重组肉的贮藏试验 |
| 4 讨论 |
| 4.1 无磷保水剂讨论 |
| 4.2 粘结剂讨论 |
| 4.2.1 重组肉粘合问题的讨论 |
| 4.2.2 海藻酸钙粘结剂讨论 |
| 4.2.3 粘结剂剂讨论 |
| 5 结论 |
| 5.1 无磷保水剂结论 |
| 5.2 粘结剂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1.材料与方法 |
| 1.1材料样品 |
| 1.2培养基配制 |
| 1.3检测方法 |
| 1.4试验项目 |
| 2.结果 |
| 2.1 |
| 2.2在NA基础上优选 |
| 2.3在SA基础上优选 |
| 2.4显着性试验t检验法 |
| 2.5正态分布法 |
| 3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