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连[1](2020)在《湛江市甘蔗种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中国南方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主要有果蔗和糖料甘蔗。广东省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分布在湛江地区。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湛江市甘蔗种植业发展受阻,对经济的助力逐渐减弱。本研究以湛江市甘蔗种植业的发展对策研究为核心,通过文献分析法、SWOT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分析湛江市甘蔗种植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农户种植甘蔗意愿的影响因素,针对问题及种植意愿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为湛江甘蔗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湛江市农户种植甘蔗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成本投入、收益满意度、政府政策支持4个因素对农户种植甘蔗意愿有显着影响。因此,推动湛江市甘蔗种植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强这几方面的工作。2、通过研究湛江甘蔗种植业的现状,对比国内外甘蔗种植经验,分析目前湛江市甘蔗种植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政策支持甘蔗种植业发展不够;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甘蔗生长;甘蔗种植地块分散,发展规模小;甘蔗糖分含量偏低,病虫害防治水平低;生产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机械化程度较低,未能形成规模化、片区化、集约化发展;甘蔗种植业循环经济发展缓慢,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发展不够等。3、要加快推动湛江甘蔗种植业的发展,本文提出的建议及对策如下:第一,从加强政策支持、加强产业扶持等方面加大湛江市甘蔗种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第二,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蔗区基础设施两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推动甘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四,推进甘蔗种植全程机械化发展。第五,推广甘蔗种植良种良法。第六,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第七,加强对蔗农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蔗农种植和管理水平。
张会香,李世锋,字正军,李健雪,李树明[2](2019)在《镇康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蔗糖产业是镇康县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蔗糖产业的兴衰已与大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热区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特色产业。由于镇康县经济基础薄弱,水利设施和科技服务体系相对落后,从而导致甘蔗抗灾能力较弱、产量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蔗农的收入减少,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下降。文章就镇康县近几年蔗糖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设性措施及发展对策。
陈光荣[3](2018)在《西北灌区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的竞争补偿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间套作在西北地区广泛应用,具有产量和养分利用的优势。种间相互作用是协调间套作群体资源利用的内因,如何通过调节种间竞争与补偿关系,充分利用间套作时空生态位的分离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间套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据此,本文以典型的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在甘肃沿黄灌区设置了2个大田试验。在连续套作(时间尺度)和不同品种搭配(空间尺度)条件下,探讨马铃薯-大豆套作群体生育期结构变化、作物生长及养分利用规律,阐明间套作作物干物质积累、养分积累及光合生理的特性与种间竞争补偿的相关关系,以期通过优化种间关系进一步提高间套作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薯-豆连续套作和不同大豆套作条件下,套作马铃薯生育期结构无显着变化,而套作大豆生育期结构变化显着。相对于单作,套作大豆开花期延迟5-7 d,但全生育期无显着变化,表明系统内作物种间竞争与补偿作用导致套作大豆营养生长期延长而生殖生长期相对缩短。大豆品种因熟期不同,营养生长期、开花期及收获期均差异显着;从马铃薯与大豆的共生期分析,品种间无差异;但从马铃薯与大豆的生殖生长共生期分析,各品种间差异显着,晚熟品种齐黄34最短,为12 d,其次是中熟品种冀豆17,为35.5 d,早熟品种中黄30最长,为41.5 d。(2)连续种植3年后,连作及套作连作条件下作物干物质积累呈降低的趋势,而套作轮作系统干物质积累年际间变化不显着。套作轮作条件下马铃薯和大豆干物质积累较套作连作分别高出15.02%和41.57%,且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不同熟期大豆套作马铃薯条件下,套作马铃薯干物质积累较单作无显着变化,而套作大豆LAI、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生理指标变化显着。出苗60 d内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量是同期单作的43.74%,不同熟期品种间差异不显着;出苗后80 d-100 d,晚熟品种干物质积累量相对于中熟和早熟提高的幅度分别为35.54%-59.22%和65.56%-70.81%;出苗100 d后(马铃薯已收获),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进程加快,恢复生长效应显着,收获时早、中、晚熟套作大豆较单作分别降低了32.34%、16.61%和8.23%,各品种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LAI和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特点与干物质积累基本一致。(3)连续种植3年后,连作马铃薯和大豆养分积累量显着下降,而套作轮作模式下马铃薯和大豆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呈增加的趋势。套作轮作条件下马铃薯和大豆氮素积累较2011年分别增加了12.89%和55.78%;磷素积累分别增加了1.78%和148.63%;钾素积累分别增加了16.77%和115.07%。不同熟期大豆套作马铃薯条件下,在两作共生期,早、中晚熟大豆N积累量平均值较同期单作分别降低41.44%、38.91%和31.43%,P积累量平均值较同期单作分别降低25.36%、22.02%和21.17%,K积累量平均值较同期单作分别降低35.6%、27.28%和23.23%,且晚熟品种与中熟、早熟品种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共同生长结束后,套作大豆养分吸收量较单作显着增加,收获时早、中、晚熟套作大豆N素积累量平均值较单作分别降低了11.12%、12.16%和5.89%;P素积累量平均值较单作分别降低了4.83%、5.48%和4.87%,K素积累量平均值较单作分别降低了10.44%、7.85%和5.36%,养分补偿效应显着。另外,从养分收支平衡分析,薯-豆套作系统作物吸收的总养分量显着高于单作。与播前(2011年)土壤肥力性质指标相比,2014年作物收获后,薯-豆套作种植土壤耕层碱解N、有效P和速效K均呈下降趋势。说明薯-豆套作系统产量优势还基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需合理调节系统种间竞争与互补关系,充分利用时空生态位的分离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此外,还需合理补充矿质营养才能更好的保持土壤肥力。(4)种间竞争与补偿作用对系统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显着。2011-2014年,薯-豆套作连作(IC)和薯-豆套作轮作(IR)系统产量与连作相比,分别提高了28.54%-254.07%和39.39%-283.98%,IC和IR系统产量与轮作相比,分别提高了57.51%和70.81%。2011年和2012年,IC和IR在年际间变化显着,连续套作2年后IC产量开始下降,降幅为13.91%-24.17%;IR年际间系统产量无显着变化。不同熟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套作,系统内马铃薯产量较单作略有下降,降幅为5.24%-7.86%;系统内大豆产量较单作显着下降,大豆早、中、晚熟品种籽粒产量分别降低了41.49%、17.18%和9.89%,中、晚熟品种降幅低于早熟品种。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连续种植3年后,连作和套作连作系统马铃薯平均单薯重显着下降,而套作轮作系统年际间差异不显着;连作和套作连作系统大豆有效荚数显着下降,而套作轮作大豆有效荚数较2011年升高了9.46%。马铃薯-大豆模式下套作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平均单薯重和商品薯率较单作水平无显着变化,而不同大豆品种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每荚粒数均低于单作模式,早熟品种的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每荚粒数差异性达到显着水平,套作模式较单作模式分别下降了24.15%、22.14%、18.92%,而中晚熟品种下降不显着,尤其是晚熟品种,套作模式较单作模式仅仅下降了6.34%、8.3%、1.71%。各大豆品种在单作及套作模式下百粒重无显着差异,但各个品种间差异显着。(5)不管是早、中、晚熟大豆与马铃薯套作,还是薯-豆连续套作(IC和IR)条件下,系统土地当量比LER均﹥1,表明薯-豆模式可有效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在该群体中,马铃薯是核心作物,共生期处于竞争优势(APS﹥0、CRPS﹥0),而大豆处于竞争弱势(APS﹤0、CRPS﹤0)。薯-豆连续套作3年后,马铃薯相对于大豆的种间竞争力(APS)和营养竞争比率(CRPS)呈降低的趋势,主要源于薯-豆套作年际间分带轮作后,有利于马铃薯和大豆的养分互补利用,减弱了种间竞争作用,增加了促进作用。另外,选择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可弱化种间竞争力和营养竞争比率,还有利于马铃薯收获后恢复补偿能力的发挥。共生期间晚熟品种平均竞争力(APS)较中、早熟品种分别降低了27.17%和30.61%;晚熟品种平均N、P、K营养竞争比率(CRPS)较中、早熟降低的幅度分别为9.34%-12.87%、0.45%-3.54%和4.44%-13.94%。共生期结束(马铃薯收获)后,晚熟大豆品种平均生长速率较中、早熟品种分别提高了128.13%和196.28%;晚熟大豆品种平均N、P、K素积累速率较中、早熟品种提高的幅度分别为19.23%-44.19%、2.03%-17.44%和7.62%-9.38%。
黄香武,陈士伟,陈海燕,郑学文[4](2018)在《全面提升湛江农垦现代甘蔗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思路与对策》文中认为甘蔗是广东农垦主产业,回顾广东湛江农垦甘蔗产业60多年的发展历史,分析制约甘蔗产业发展的综合因素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全面提升湛江垦区现代甘蔗产业发展水平的思路和对策。
黄香武,陈士伟,陈海燕,郑学文[5](2017)在《全面提升湛江垦区甘蔗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思路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甘蔗是广东农垦主产业,回顾湛江垦区甘蔗产业60多年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制约甘蔗产业发展的综合因素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全面提升湛江垦区现代甘蔗产业发展水平的思路和对策。
何燕,王斌,江立庚,孟翠丽,欧钊荣,徐世宏[6](2013)在《基于GIS的广西水稻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文中认为根据水稻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分析确定了广西种植水稻合理布局的关键气候因子以及气候区划等级指标,即水稻安全生育期天数、安全期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的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等4个关键气候因子,作为划分广西水稻种植布局的气候区划指标。采用广西90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气候资料以及对应站点的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应用GIS技术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气候区划指标因子的空间模拟推算模型,即水稻安全生育期天数的模拟推算模型(Y=1193.028-9.831φ-0.086 h-6.680λ),安全期活动积温的模拟推算模型(Y=30166.74-262.656φ-2.848 h-165.549λ),日平均气温≥10℃的日照时数模拟推算模型(Y=6665.195-110.344φ-0.416 h-23.416λ),以及年平均气温的模拟推算模型(Y=73.237-0.735φ-0.005 h-0.314λ),并对气候区划指标要素进行细网格推算和残差订正计算,然后依据已确定的水稻各项气候区划等级指标,把广西划分为迟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中迟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早中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单季稻再生稻适宜气候区等四个气候区域,制作广西种植水稻布局的精细化气候区划专题图,并对其区划结果进行分析评述,提出适宜品种的建议。
吴文龙,刘福业,潘方胤,杨俊贤,邓海华,吴建涛,陈勇生,梁启如[7](2011)在《早中熟甘蔗新品种粤糖03-373的选育》文中认为粤糖03-373是以粤糖92-1287为母本、粤糖93-159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出的一个优良甘蔗新品种。该品种早中熟、高糖、丰产稳产、分蘖力强、宿根性好、抗逆性较强、农艺性状佳。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粤糖03-373蔗茎产量为104.03 t/hm2,分别比ROC16和ROC22增产15.2%和0.5%;11至翌年1月平均蔗糖分15.16%,分别比ROC16和ROC22高0.39和0.45个百分点;含糖量15.67 t/hm2,分别比ROC16和ROC22增糖17.9%和2.6%。
孟庆宝,方锋学,刘海斌,汪淼,翁梦苓,周艳霞,张旭升,孙立,黄芳,蒋洪涛[8](2011)在《甘蔗间种菜用大豆对甘蔗产量、品质及间种后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提出以广西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新台糖22’、‘桂春2号’、‘柳豆3号’和‘桂春8号’为间作套种试验材料,研究探索不同大豆品种、不同播期及不同间种密度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管理和施肥条件、种地养地、保证甘蔗品质和产量的前提下,以第2播期间种2行中熟大豆品种效果最好。综合经济效益最高的是第2播期间种2行的晚熟大豆品种。
孟庆宝[9](2011)在《甘蔗间种菜用大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选用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和广西本地早熟大豆‘柳豆3号’、中熟大豆‘桂春2号’、晚熟大豆‘桂春8号’四个品种作为间种试验材料。通过种植,测量不同播期种植大豆的始花期,结荚期;甘蔗和不同大豆品种套种后土壤养分的变化;甘蔗的茎径、锤度;在大豆和甘蔗采收后,分别测量不同套种密度下甘蔗和大豆的产量,为甘蔗间种菜用大豆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甘蔗间种中熟大豆品种‘桂春2号’显着提高土壤肥力,表现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及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碱解氮含量比对照提高38.16mg/kg,速效磷含量提高9.14mg/kg;不同播期间以2月17日间种大豆土壤养分提高最为显着,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0.31 g/kg、56.56mg/kg、23.93mg/kg;间种1行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显着提高;间种大豆有利于减缓蔗田土壤养分含量的下降幅度,全磷、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说明合理的间作套种,既不影响甘蔗的生长,又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综合三个因素来看,以2月17日间种1行中熟大豆品种的试验小区对减缓土壤养分的下降幅度效果最好。2、甘蔗间种菜用大豆后,甘蔗的株高、田间锤度等与甘蔗单种时相比均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了在甘蔗生长前期间种一茬菜用大豆并不影响甘蔗的正常生长和甘蔗田间锤度;甘蔗品质这一块,间种后甘蔗的蔗糖分、视纯度、重力纯度等指标都要优于甘蔗单作;本试验中间种同甘蔗单作相比,间种的总的经济效益要高于甘蔗单作。3、结合甘蔗间种菜用大豆对蔗田土壤养分的影响,三个播期中间种后总的产量,第1播期间种密度1行产量最高的是晚熟豆,密度为2行产量最高的是早熟豆;第2播期间种密度为1行的大豆品种产量最高的是早熟豆,密度为2行产量最高的是晚熟豆;第3播期间种密度为1行的大豆品种产量最高的是早熟豆,密度为2行产量最高的是晚熟豆。从培肥地力效果看,间种中熟大豆品种最适宜;从保证甘蔗品质和产量的角度看,间种晚熟大豆品种效益最高。综合以上各因素,以第2播期间种2行中熟大豆品种效果最好。
杨华,张跃彬,刘少春,李复琴,卢艳萍[10](2008)在《云南蔗区糖料甘蔗砍收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根据云南蔗区的自然生态条件,结合一个以甘蔗为原料的制糖企业应用案例,分析讨论了一个基于品种布局的甘蔗砍收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过程,其结论对建立同类型企业自动化决策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 1.3.1 相关概念 |
| 1.3.2 理论综述 |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2.1 研究内容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文献分析法 |
| 2.2.2 实地调查法 |
| 2.2.3 实证分析法 |
| 2.2.4 SWOT分析法 |
| 2.3 技术路线 |
| 3 湛江市甘蔗种植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 3.1 湛江市甘蔗种植业及糖业发展概况 |
| 3.1.1 湛江市甘蔗种植面积及产区分布 |
| 3.1.2 近几年种植的部分品种情况 |
| 3.1.3 甘蔗种植效益 |
| 3.1.4 对甘蔗种植灾害风险的防范 |
| 3.1.5 湛江市甘蔗机械化发展概况 |
| 3.1.6 蔗糖业的加工现状 |
| 3.2 湛江市甘蔗种植业SWOT分析 |
| 3.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 3.2.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 3.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 3.2.4 威胁分析(Threats) |
| 3.2.5 湛江市甘蔗种植业SWOT矩阵分析 |
| 3.3 湛江市甘蔗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
| 3.3.1 政府政策支持甘蔗种植业发展不够 |
| 3.3.2 甘蔗糖分含量偏低,病虫害防治水平有待提高 |
| 3.3.3 生产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
| 3.3.4 机械化程度较低 |
| 3.3.5 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小 |
| 3.3.6 甘蔗种植业循环经济发展缓慢,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发展不够 |
| 4 湛江市农户种植甘蔗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 4.1 调查数据来源 |
| 4.2 基本情况分析 |
| 4.2.1 农户基本情况 |
| 4.2.2 农户甘蔗种植情况 |
| 4.2.3 甘蔗种植生产收益 |
| 4.2.4 甘蔗种植及收获方式 |
| 4.2.5 外部环境 |
| 4.2.6 蔗农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
| 4.3 蔗农种植意愿的实证分析 |
| 4.3.1 变量说明 |
| 4.3.2 模型分析与讨论 |
| 4.3.3 实证分析小结 |
| 5 湛江发展甘蔗种植业的对策及建议 |
| 5.1 加大甘蔗种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农户甘蔗种植意愿 |
| 5.1.1 提供政策支持,提高相关补助标准 |
| 5.1.2 加大甘蔗产业扶持力度,推广农业种植保险 |
| 5.2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
| 5.2.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
| 5.2.2 加强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
| 5.3 推动甘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 5.3.1 推动甘蔗种植规模化发展 |
| 5.3.2 重视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
| 5.3.3 加强派砍运的管理,稳定甘蔗收购市场秩序 |
| 5.4 推广甘蔗种植的良种良法 |
| 5.4.1 优化甘蔗品种结构布局 |
| 5.4.2 加强良种的选育和推广 |
| 5.4.3 配套的优良栽培方法 |
| 5.4.4 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水平 |
| 5.5 加快推动甘蔗种植机械化发展 |
| 5.5.1 加大宣传与技术培训力度 |
| 5.5.2 加大试验示范推广的力度 |
| 5.5.3 着力解决机地矛盾问题 |
| 5.5.4 推动蔗糖企业升级改造 |
| 5.6 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 |
| 5.6.1 引进技术型人才优化农业队伍结构 |
| 5.6.2 增加甘蔗研究科研经费 |
| 5.6.3 加大交流合作力度 |
| 5.7 加强对蔗农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蔗农种植和管理水平 |
| 5.7.1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
| 5.7.2 依托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
| 5.7.3 依托湛江市高等院校,加强甘蔗种植业的技能培训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1 镇康县甘蔗生产的现状 |
| 2 存在问题 |
| 2.1 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蔗糖生产和蔗农的收入提高 |
| 2.2 抗旱品种储备力度不够 |
| 2.3 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欠合理 |
| 2.4 蔗区基础设施薄弱 |
| 2.5 蔗区布局开发欠合理 |
| 2.6 种蔗比较效益低、农民种蔗积极性有所下降 |
| 2.7 蔗糖产业化程度低 |
| 2.8 劳动力缺乏 |
| 3 发展对策 |
| 3.1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技术应用水平 |
| 3.2 加强新品种引进,筛选当家品种 |
| 3.3 搞好甘蔗品种的合理布局,实行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合理搭配,避免品种和熟期单一化 |
| 3.4 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 |
| 3.5 合理布局,正确引导蔗糖产业发展 |
| 3.6 加大甘蔗的间套种,增加经济效益 |
| 3.7 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
| 3.8 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促进乡村人才队伍繁荣发展 |
| 4 结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间套作的产量及养分利用优势 |
| 1.2.2 间套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 1.2.3 间套作种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 1.3. 存在的问题 |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
| 1.5.1 研究目标 |
| 1.5.2 研究内容 |
| 1.6. 研究方法及思路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气候和土壤条件 |
|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 2.2.1 试验 1:连续套作条件下系统产量及养分利用特征与种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
| 2.2.2 试验 2:不同熟期大豆品种套作马铃薯的竞争补偿作用 |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3.1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与测定 |
| 2.3.2 株高 |
| 2.3.3 叶面积指数 |
| 2.3.4 干物质 |
| 2.3.5 籽粒和秸秆养分测定 |
| 2.3.6 光合参数测定 |
| 2.3.7 间套作优势 |
| 2.3.8 种间竞争相关指标 |
| 2.3.9 养分表观平衡估算 |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生育期结构分析 |
| 3.2. 作物生长对种间竞争与补偿的响应 |
| 3.2.1 株高变化特征 |
| 3.2.2 叶面积指数变化特征 |
| 3.2.3 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
| 3.2.4 光合生理对种间竞争与补偿作用的响应 |
| 3.3 养分积累动态及竞争补偿作用分析 |
| 3.3.1 作作物养分积累对竞争补偿的响应 |
| 3.3.2 套作系统养分竞争比率分析 |
| 3.3.3 套作系统养分补偿效应分析 |
| 3.4 套作系统土壤养分利用特征 |
| 3.4.1 套作模式下养分收支平衡分析 |
| 3.4.2 套作对耕层土壤养分利用的影响 |
| 3.5 系统产量及产量构成对种间竞争与补偿作用的响应 |
| 3.5.1 系统产量与土地当量比的变化特征 |
| 3.5.2 套作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特征 |
| 3.5.3 种间竞争补偿与系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关系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作物生育期结构对种间竞争与补偿作用的影响 |
| 4.1.2 作物干物质及养分积累对种间竞争与补偿的响应 |
| 4.1.3 种间竞争补偿与系统产量和土壤肥力的相关关系 |
| 4.2 主要结论 |
| 4.3 主要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一、湛江垦区甘蔗产业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
| (一) 历史回顾 |
| 1. 产业起步期 |
| 2. 产业徘徊期 |
| 3. 产业发展期 |
| 4. 产业巩固优化期 |
| 5. 产业震荡调整期 |
| (二) 生产现状 |
| 二、制约湛江垦区甘蔗产业发展的综合因素与主要问题 |
| (一) 生态环保效果较差 |
| (二) 自然灾害影响重大 |
| (三) 甘蔗糖分偏低因素复杂 |
| (四) 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不高 |
| (五) 甘蔗良种引繁推广力度不够 |
| (六) 受病虫害影响较为严重 |
| 三、思路与对策 |
| (一)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思路 |
| (二) 发展目标 |
| (三) 提升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
| 1. 组织管理保障措施 |
| (1) 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 加强产业工作领导和技术攻关 |
| (2) 建立新技术人才库, 制定长效激励机制 |
| (3)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促进技术创新交流 |
| (4) 拓宽产业资金投入途径, 保障产业发展需要 |
| 2. 生产技术保障措施 |
| (1) 重视蔗园生态建设, 创造良好生态条件 |
| (2) 科学规划土地资源, 推进规模化“双高”基地建设 |
| (3) 改善水利设施条件,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 |
| (4) 加大育种繁种力度, 不断优化品种结构 |
| (5) 加快改良土壤环境, 测土配方精准施肥 |
| (6) 优化农机农艺技改, 提升农机农艺水平 |
| (7) 推行绿色植保技术, 完善统防统治机制 |
| (8) 构建农务信息系统[6], 实现智能精准管理 |
| (9) 进一步加强糖厂技改研发, 适应甘蔗产业化发展需要 |
| 1. 湛江垦区甘蔗产业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
| 1.1 历史回顾 |
| 1.1.1 产业起步期 |
| 1.1.2 产业徘徊期 |
| 1.1.3 产业发展期 |
| 1.1.4 产业巩固优化期 |
| 1.1.5 产业震荡调整期 |
| 1.2 生产现状 |
| 2. 制约湛江垦区甘蔗产业发展的综合因素与主要问题 |
| 2.1 生态环保效果较差 |
| 2.2 自然灾害影响重大 |
| 2.3 蔗糖分偏低因素复杂 |
| 2.4 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不高 |
| 2.5 甘蔗良种引繁推力度不够 |
| 2.6 受病虫害影响较为严重 |
| 3. 思路与对策 |
| 3.1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思路 |
| 3.2 发展目标 |
| 3.3 提升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
| 3.3.1 组织管理保障措施 |
| 3.3.1. 1 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 加强产业工作领导和指导 |
| 3.3.1. 2 加大产业资金投入,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
| 3.3.1. 3 建立新技术人才库, 制定长效激励机制 |
| 3.3.1. 4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促进技术创新交流 |
| 3.3.2 生产技术保障措施 |
| 3.3.2. 1 重视蔗园生态建设, 创造良好生态条件 |
| 3.3.2. 2 加快改良土壤环境, 测土配方精准施肥 |
| 3.3.2. 3 科学整合土地资源, 推进“双高”基地建设 |
| 3.3.2. 4 改善水利设施条件,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 |
| 3.3.2. 5 加大育种繁种力度, 不断优化品种结构 |
| 3.3.2. 6 优化农机农艺技改, 提升农机农艺水平 |
| 3.3.2. 7 推行绿色植保技术, 完善统防统治机制 |
| 3.3.2. 8 构建农务信息系统, 实现智能精准管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地理信息资料 |
| 1.1.2 气候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水稻种植布局的气候区划指标 |
| 1.2.2 水稻种植布局气候区划指标因子的地理模型 |
| 1.2.3应用GIS进行广西水稻种植布局的精细化气候区划 |
| 2 区划结果分析与建议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选育过程 |
| 2 选育结果 |
| 2.1 主要农艺性状 |
| 2.2 蔗茎产量 |
| 2.3 甘蔗蔗糖分 |
| 2.4 含糖量 |
| 2.5 萌芽与分蘖 |
| 2.6 宿根性 |
| 2.7 抗逆性 |
| 3 栽培管理要点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 1.2 试验材料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试验设计 |
| 1.3.2 精密仪器和药品规格 |
| 1.3.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采收前甘蔗高度和茎径统计分析表 |
| 2.2 间种大豆对甘蔗品质的影响 |
| 2.3 间作套种后大豆及甘蔗产量及当年经济效益分析 |
| 3 结论 |
| 4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甘蔗研究现状及生产形势与对策 |
| 1.1.1 甘蔗的生物学基础 |
| 1.1.2 国内外甘蔗生产概况 |
| 1.1.3 甘蔗在国民生产中的经济地位 |
| 1.1.4 我国蔗区及发展甘蔗间作套种的资源优势 |
| 1.1.5 甘蔗的间作、套种与连作、轮作(甘蔗综合配套种植技术) |
| 1.1.6 新台糖22号作为间套种试验的优势 |
| 1.2 大豆研究现状及生产形势与对策 |
| 1.2.1 大豆的生物学特性 |
| 1.2.2 国内外大豆生产现状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 1.2.3 获取大豆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对策) |
| 1.2.4 选用柳豆3号、桂春2号和桂春8号同新台糖22号套种的优势 |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 1.3.1 研究意义 |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时间、地点 |
| 2.2 供试材料 |
| 2.3 试验方法(设计) |
| 2.4 精密仪器和药品规格 |
| 2.5 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间种不同大豆品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 3.2 不同大豆播期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 3.3 间种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 3.4 采收前甘蔗高度和茎径统计分析表 |
| 3.5 不同播期各大豆品种始花期和结荚期 |
| 3.6 间种大豆对甘蔗高度的影响 |
| 3.7 间种大豆对甘蔗品质的影响 |
| 3.8 间种大豆对甘蔗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
| 4 结论与讨论 |
| 4.1 结论 |
| 4.2 讨论 |
| 4.3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