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绿肥配施化肥对苹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绿肥配施化肥对苹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万连杰,李俊杰,张绩,郑永强,邓烈,易时来[1](2021)在《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农事管理上滥施化肥给作物生产和环境带来较多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实施化肥用量零增长行动以来,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在农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该研究对国内外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系统分析该技术的应用现状,针对土壤肥力与环境、作物营养与生理、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及经济效益等总结了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该技术的持续推广和普及提供参考。

白璐[2](2021)在《青海地区麦后复种毛叶苕子节肥效应及对有机碳库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讨青海地区麦后复种毛叶苕子节肥效应及对有机碳库的影响,本文在绿肥减施化肥及不同利用模式情况下,分析复种毛叶苕子后对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的温度和水分含量等指标,对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富集系数及固持特征的影响,并采用网袋法模拟研究绿肥腐解率及碳的释放规律和绿肥养分积累量变化。结果表明:(一)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后在不同处理下对小麦产量影响,产量最高的处理为90%化肥+毛叶苕子根茬,产量最低的为不施肥不种绿肥处理。复种绿肥留根茬处理60%化肥+毛叶苕子与100%化肥小麦产量差异不显着,即可减少40%的化肥;小麦经济性状在不施肥情况下均为最低,其他处理较不施肥不种毛叶苕子分别高出16.40%、20.90%、21.29%、12.80%、20.94%、10.21%和23.84%;从养分吸收利用、不同土层温度及水分等多个因素进行比较,化肥-绿肥配施较为稳定,其中综合表现最好的的处理为80%化肥+毛叶苕子根茬。(二)绿肥播种前土壤有机碳含量在7.05~8.15 g·kg-1之间,各处理间变化较小;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复种毛叶苕子后有显着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及空间分布与配施方法的影响,在0~20 cm土层中,80%化肥+毛叶苕子根茬处理土壤有机碳提升效果最为明显,由12.25提高到15.15 g·kg-1。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按各粒级所占比例不同,其分布也不同。不同粒级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不同,粒级由大到小呈下降趋势,而富集系数集中在0.83~1.58之间,会随着粒级的减小呈上升趋势;在1~3 mm粒级中,大多数处于优先积累状态;>0.5 mm粒级的贡献率最大占80%以上,且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着;1~3 mm粒级的有机碳贡献率最小。(三)毛叶苕子在7~42 d之间腐解迅速,腐解率到达60%左右,42~98 d内腐解速度逐渐缓慢,到了154 d腐解率高达85%左右趋近平缓;毛叶苕子碳释放率与腐解规律相似,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154 d时碳累计释放率由0.7%上升到60%左右,碳储量由38.86下降到16.69 g/kg-1;毛叶苕子中各养分积累含量存在显着差异,70%化肥+毛叶苕子根茬处理下毛叶苕子中碳、氮、磷、钾含量保持最高。

黄自光[3](2021)在《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对苹果、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化肥滥用和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了果园、蔬菜农田土壤板结、微生物数量减少、营养成分流失等土壤问题,进而导致果蔬产量和品质的降低。目前,增施有机肥能有效改良土壤,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手段。在众多有机肥中,蚯蚓粪能将有机物、微生物及生长因子有效结合起来,在土壤保水保肥,果蔬提质增产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纳米肥料拥有更高的溶解度、可提高肥料生产率、减少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提高果品中干物质积累,结合二者优点,在专用肥基础上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可更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果蔬质量。基于此,设计了三种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A1(纳米碳占总碳0%)、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A2(纳米碳占总碳40%)和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A3(纳米碳占总碳80%),研究了专用肥与其配施对苹果、番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果实外观品质、品质指标、抗氧化性质及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的影响,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苹果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A2、A3处理(AT2、AT3)可以显着提高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其中AT2处理下,细菌数量提升最为明显,为41.80×109cfu·g-1,较单施苹果专用肥处理(ACF),显着提高了70.48%。AT3处理下,放线菌数量提升最为明显,为31.4×109cfu·g-1,较ACF处理,显着提高了24.11%。2.苹果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A1处理(AT1)、AT3处理可以显着提高苹果的株产量,分别较ACF处理提高35.95%、24.20%,其中AT1处理下,株产量最高,为24.77 kg,但AT3处理与其无显着差异。3.AT3处理显着提高苹果的单果重、可溶性蛋白含量、总黄酮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显着降低果实中多菌灵农药残留。其中,AT3处理下,单果重(267.40 g)、可溶性蛋白含量(172.86μg·g-1)、总黄酮含量(0.44 mg·g-1)、维生素C含量(18.29 mg·100g-1),分别较ACF处理提高了17.26%、54.39%、55.78%和21.74%。多菌灵残留量为2.25μg·g-1,较ACF处理降低了65.91%。4.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均可以显着提高土壤放线菌数量。番茄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A1、A2、A3处理(TT1、TT2、TT3)下,放线菌数量分别为60.00×109cfu·g-1、97.00×109cfu·g-1和193.00×109cfu·g-1,较单施番茄专用肥处理(TCF处理)分别提高了114.29%、246.43%和589.29%。其中,TT1、TT2处理还可以显着提高土壤中细菌数量,分别较TCF处理提高了33.00%、56.00%。5.相较于ACF处理,TT2、TT3处理显着提高了番茄的“大果+中果”总占比、总产量及总酚含量,显着降低果实中砷(As)、镉(Cd)残留量。TT2、TT3处理下,番茄的“大果+中果”总占比、总产量和总酚含量分别为20.92%、19308 g、2.78μg·g-1和19.14%、18193 g、1.692.78μg·g-1。均显着高于TCF处理,且TT2处理>TT3处理;TT2、TT3处理下,果实砷(As)、镉(Cd)残留量分别为24.80μg·kg-1、11.58μg·kg-1,较TCF处理(36.15μg·kg-1)分别降低了27.54%、66.18%。6.相较于TCF处理,TT2处理还可以显着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降低腐霉利在果实中残留;TT3处理还可以显着提高果实中总黄酮含量。TT2处理下,可溶性蛋白含量(86.51μg·g-1)、可溶性糖含量(3.54 mg·g-1)分别较TCF处理提高了11.28%、21.96%,腐霉利残留量为0.66 mg·g-1,较TCF处理降低了51.82%;TT3处理下,总黄酮含量为1.07 mg·g-1,较TCF处理提高了2.71%。总之,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施入土壤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苹果、番茄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后,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苹果、番茄的产量、品质指标、抗氧化性质以及降低果实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促进了苹果、番茄的健康高质生产。

张鑫[4](2021)在《磷肥用量、氮磷配施和生草对土壤磷素形态和苹果磷素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磷是苹果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其参与植物体内生物大分子合成及物质和能量转化,但磷与土壤存在多重相互作用(如共沉淀和吸附),极易被土壤固定,从而改变土壤磷库组成,降低土壤磷素有效性。因此,探究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的有效措施,对苹果生长发育以及磷素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通过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了磷肥减施、氮磷配施、生草栽培对苹果生长发育和土壤磷素形态转化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施磷量对苹果产量、果实品质及土壤磷素的影响:与农民习惯磷肥用量(P225225 kg/hm2)相比,磷肥减施20%~40%处理(P135 135 kg/hm2、P180 180 kg/hm2)对果树新梢及叶片的生长无显着影响,但显着增加了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以及糖酸比,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升;磷肥减施降低了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经过连续两年减磷处理,与习惯施肥量相比,土壤中Ca2-P、Ca8-P、Al-P、Fe-P、活性有机磷和中活性有机磷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以Ca2-P和活性有机磷降幅较大,但减磷20%~40%处理的Al-P、Fe-P、活性有机磷和中活性有机磷含量与常规施磷处理相比差异不显着;磷肥减施对土壤中Ca10-P和中稳性有机磷含量影响较小,O-P和高稳性有机磷在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2.氮磷配施对苹果幼苗生长、土壤无机磷形态和磷素利用的影响:不同氮磷配施显着影响了M9T337幼苗生物量及根系形态,以N2P2(N 300 mg/kg、P2O5200 mg/kg)处理效果最佳,其次为N1P2(N 150 mg/kg、P2O5200 mg/kg)处理。植株磷素积累量及磷肥利用率分别在N2P2、N2P1(N 300 mg/kg、P2O5100 mg/kg)处理下达到最大值,适量增氮可促进幼苗对磷素的吸收,有效提高植株磷肥利用率。高氮(450 mg/kg)处理(N3P1、N3P2)则显着抑制幼苗对土壤磷素的吸收,不利于砧木幼苗生长。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主要受施磷量的影响,在N2P2处理下达到最大为27.86 mg/kg;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在N2P1处理下最大为2.12 mg/(g·d)。与单施磷肥相比,氮磷配施增加了土壤中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Ca8-P、Al-P所占土壤磷库的比例,降低了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Ca10-P的比例,Ca2-P的比例也有所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Ca8-P、Al-P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均在N2P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Ca10-P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Fe-P、O-P含量在不同施氮量下则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合理的氮磷配施可通过改变土壤无机磷库组成,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促进砧木幼苗的生长和对土壤磷素的吸收。3.生草对苹果砧木幼苗磷素吸收及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减磷及生草处理显着影响了苹果砧木M9T337幼苗的根系形态,以75%P+草处理效果最好,其次为P+草处理;植株磷素积累量及磷肥利用率分别在P+草和75%P+草处理下达到最大值,生草栽培可有效促进植株对土壤磷素的吸收;与正常施磷相比,减磷处理降低了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而生草处理则提高了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减磷和生草处理均可提高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土壤各无机磷组分含量表现为Ca10-P>O-P>Ca8-P>Al-P>Fe-P>Ca2-P,减磷降低了土壤各无机磷组分含量;生草处理提高了根际土壤中Ca8-P、Al-P和Fe-P含量,降低了Ca10-P含量,对O-P含量无显着影响。在土壤有机磷组分中,与常规施磷相比,减磷和生草降低了根际土壤活性、中活性和中稳性有机磷含量,且在75%P+草处理下降低程度最为明显。

陈倩[5](2021)在《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苹果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现象普遍,在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现状下,施入土壤的氮肥极易通过多种途径损失,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还导致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因此,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对于苹果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以苹果矮化砧木M9T337幼苗、4年生和8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Malus pumila Mill.)、15年生嘎啦苹果/平邑甜茶(Malus pumila Mill.)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腐植酸对苹果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探讨了氮肥、腐植酸分次施用对苹果氮素高效利用的影响,以及腐植酸在苹果生产中的减氮增效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施用腐植酸显着提高了幼苗的根尖数、总根长和根表面积,根系活力也显着升高,且均随着腐植酸用量增加呈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均为H3处理。对侧根发育特异转录因子基因ANR1表达的测定结果显示,腐植酸促进了M9T337幼苗ANR1基因的表达。施用腐植酸显着提高了M9T337幼苗各器官的全氮量以及叶片和根系氮同化关键酶(NR、NiR、GS和GOGAT)的活性,促进了氮素在体内的转化。对M9T337幼苗根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测定结果显示,施用腐植酸后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NRT1.1、NRT1.2、NRT2.1、NRT2.2和NRT2.4的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有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转运。2、腐植酸处理M9T337盆栽幼苗根系生物量、形态指标(总根长、总表面积根尖数)以及根系活力显着升高,且随腐植酸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HA3处理(6 g·kg-1)最高。M9T337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均随腐植酸用量的增加而显着升高。施用腐植酸显着提高了M9T337盆栽幼苗各器官对肥料氮的吸收征调能力,促进了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利用。15N利用率表现为HA3>HA4>HA2>HA1>CK,与CK相比,15N利用率分别提高了7.99、6.26、5.11和2.08个百分点。土壤15N残留率随着腐植酸用量的增加而升高,腐植酸处理的15N残留率分别较CK提高了4.37、10.69、14.95和19.34个百分点;15N损失率随着腐植酸用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3、M9T337幼苗的生长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响应不同。M9T337幼苗地上部生长发育及净光合速率均以酰胺态氮处理最高,而根系的形态发育和活力均以硝态氮处理最高,无论是地上部还是根系各项指标均以铵态氮处理最低。与单施氮肥相比,配施腐植酸后酰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处理的Pn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33.75%、33.88%和36.92%和22.31%、20.94%、27.08%,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施用腐植酸显着促进了M9T337幼苗各器官对三种形态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无论是否施用腐植酸,M9T337幼苗地上部的Ndff均表现为酰胺态氮>硝态氮>铵态氮,而根的Ndff为硝态氮>酰胺态氮>铵态氮。配施腐植酸后各处理植株全氮量显着升高,且M9T337幼苗对酰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22、4.89和7.77个百分点,损失率分别降低了23.44、23.22和18.25个百分点。4、氮肥分次施用显着提高了果实成熟期富士苹果叶片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SPAD)和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叶片保护酶的活性、延缓了叶片的衰老。氮肥分次施用富士苹果各器官的Ndff值显着高于氮肥一次性施用和氮肥分两次施用,有利于树体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氮肥分次施用富士苹果的15N利用率为33.6%,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处理。氮肥分次施用显着提高了富士苹果单果重,改善了果实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均显着升高。5、与不施腐植酸相比,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的富士苹果单果重分别提高了4.1%,8.8%和13.6%,单株产量提高了5.4%,11.9%和17.8%,果实品质也明显改善,腐植酸分三次施用(HA-3)效果优于腐植酸分两次施用(HA-2)及腐植酸一次性施用(HA-1)。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富士苹果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值),各器官的Ndff值均表现为HA-3>HA-2>HA-1>CK。与CK处理相比,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15N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08~13.34个百分点,而损失率分别降低了10.27~20.17个百分点,均以HA-3处理效果最佳。3个施用腐植酸处理0~60 cm土层15N残留量显着高于CK,而在60~120 cm土层显着低于CK,显着减少了肥料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并且本试验条件下腐植酸分3次施用效果最佳。6、与不施有机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显着促进了嘎啦苹果的生长,且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的效果要优于有机无机肥一次性配施。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各器官对氮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值),有利于树体对肥料氮的吸收,植株总氮量和15N肥料利用率均显着高于有机无机肥一次性配施处理和不施有机肥处理。7、与氮肥推荐用量(N100)相比,氮肥减量25%(N75)减缓了M9T337幼苗的生长,氮肥减量25%配施腐植酸(N75+HA)显着促进了M9T337幼苗的生长,但与N100处理的差异性未达显着水平。N75+HA显着提高了M9T337幼苗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Pn,氮同化关键酶(NR,NiR,GS和GOGAT)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N75+HA处理M9T337幼苗各器官Ndff与N75处理相比显着升高,但仍低于N100处理。N75+HA处理植株的全氮量、15N吸收量及15N利用率与N75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68.46%,102.53%和102.62%,且差异显着;与N100处理相比有所提高,但差异未达显着水平。与N75、N100处理相比,N75+HA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15N残留率,降低了15N损失率,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8、氮肥减量25%配施腐植酸(N225+HA)显着提高了成熟期富士苹果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SPAD)、叶片氮含量及Pn,富士苹果单果重和单株产量也显着升高,与氮肥推荐用量处理(N300)、氮肥减量25%处理(N225)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N225+HA显着提高了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果实的风味明显改善。N225+HA显着提高了富士苹果对肥料氮的吸收利用,15N利用率分别比N225、N300处理提高了7.18和3.41个百分点。N225+HA显着提高了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尤其是在0~60 cm土层的残留,降低了肥料氮的损失。

马艳婷[6](2021)在《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渭北旱地苹果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渭北旱塬是苹果产业的优生区,不合理施肥和长期清耕制会使果园土壤环境恶化、产量品质下降。为了改善和解决果园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本研究以12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通过设置主处理为生草和清耕,副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有机无机配施(MNPK),分别对2019年苹果园生草覆盖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肥力效应、产量效应和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估,目的在于探究生草和有机无机配施两种管理措施下的几种效应,为渭北旱地苹果园土壤水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有机无机配施可显着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孔隙状况,有效提高土壤氮肥农学效率(NAE),增加果实产量。与NPK处理相比,MNPK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递减的趋势。在0~20 cm土层,MNPK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NPK处理增加了16.6%和33.1%,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63.7%和34.2%;相比于NPK处理,MNPK处理在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45.5%、36.9%、23.7%和43.1%。MNPK处理相比NPK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大孔隙数目,在0~2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和大孔隙数目分别增加了52.2%和27.2%,在20~40 cm土层,MNPK处理的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大孔隙数目显着高于NPK处理61.3%和92.4%。此外,与NPK处理相比,MNPK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提高114.3%,产量增加39.7%。2.有机无机肥配施会使甲烷(CH4)吸收量、氧化亚氮(N2O)和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增加,并使综合增温潜势(TGWP)升高,但会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与NPK处理相比,MNPK处理的CH4累积吸收量提高23.2%,CO2累积排放量增加9.4%,N2O累积排放量增加26.1%,综合增温潜势增加了26.3%,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降低了22.8%。有机无机配施显着增加了N2O排放系数,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N2O排放系数增加了51.5%,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单位产量N2O的排放系数为0.05kg·t-1,与单施化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相比差异均不显着。3.果园长期生草可以显着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大孔隙数目,提高果实产量。长期生草处理的土壤速效养分在0~40 cm土层均表现为生草处理>清耕处理,随着土层加深,各有效养分含量降低。与清耕处理相比,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20.4%,全氮含量增加了28.3%,速效钾含量增加了23.4%,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了28.5%;在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3.1%,土壤全氮含量增加了26.5%,土壤速效钾增加了16.4%。此外,生草处理的土壤孔隙度在0~20和20~4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83.1%和29.5%,生草处理的产量也显着高于清耕处理,增产率为24.8%。4.果园长期生草覆盖降低了土壤N2O的排放量,增加了土壤CH4的吸收量和CO2的排放量。相比于清耕模式而言,生草模式下土壤CH4的累积吸收量降低了30.1%,CO2的累积排放量增加了8.9%;而N2O的累积排放量为0.87 kg·hm-2,显着高出了清耕模式下N2O累积排放量的18.4%。生草和清耕处理的综合温室效应分别为198.13和225.55 kg·hm-2,两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生草和清耕模式之间的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差异显着,其中生草处理的土壤GHGI比清耕处理低32.1%。由此可知,旱地苹果园长期生草有助于降低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这种管理措施有利于果园的可持续发展。5.果园生草覆盖和有机无机配施两种因素交互后对CH4、CO2和N2O累积排放量均有显着影响。在生草覆盖条件下,与NPK处理相比,MNPK处理会显着降低N2O气体的累积排放量和CH4的累积吸收量,而显着增加CO2的累积排放量;而在清耕条件下,与NPK处理相比,MNPK处理可显着降低CH4累积吸收量和CO2累积排放量,而对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影响不显着。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H4排放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与土壤铵态氮(NH4+-N)呈负相关,CO2的排放量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NH4+-N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N2O排放量主要受土壤NO3--N的影响。土壤N2O排放量与土壤容重为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孔隙度和大孔隙数呈正相关,土壤CH4排放量与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大孔隙数目呈负相关,说明土壤孔隙状况和水热条件是主要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

张秀志[7](2021)在《不同施肥处理下‘蜜脆’苹果叶片营养与果实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分析》文中认为苹果是世界重要的温带果树之一,苹果生产在世界水果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是世界上苹果生产第一大国,但生产中普遍存在化肥施用过量而有机肥投入不足的现象,使果园土壤质量差、肥力低,导致树体营养供应不足,影响了苹果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以5年生‘蜜脆’苹果为材料,采用条沟施肥的方法,设置有机肥替代化肥组、商品有机肥配施组和不同有机肥配施组三组不同的施肥方案,通过分析叶片生长与营养水平、果实品质及土壤营养水平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及其与菌肥、土壤改良剂配施对‘蜜脆’苹果叶片营养与果实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为研发苹果化肥减施增效和土壤改良技术提供依据,为推动旱区苹果园“化肥零增长”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通过连续2年的测试分析,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蜜脆’苹果叶片营养和果实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相比于单一施化肥(CK),有机肥+1/2化肥(T1)、羊粪(T2);羊粪+1/2化肥(T3);草炭+1/2化肥(T4)可以增加叶片SPAD值、百叶厚、百叶鲜重、百叶干重及叶片营养元素的含量,以T2处理提高叶片元素含量的效果最佳。T2和T4处理单果重较高,但T4处理果形指数较好。两年中,T2处理显着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79%和9.81%,固酸比23.20%和47.64%,但与T4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T2处理的果实钙含量增加较多。有机肥替代化肥降低了土壤p H值,提高了土壤的养分水平。整体来看,T2处理效果最好。综上所述,有机肥施用可以促进果树的生长发育,改善果实的品质以及促进土壤肥力的提升。(2)商品有机肥配施对‘蜜脆’苹果叶片营养和果实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相比较于单施化肥(CK),商品有机肥+菌肥+1/2化肥(T5)、商品有机肥+融地美+1/2化肥(T6)、商品有机肥+黄腐酸+1/2化肥(T7)各处理的叶片营养和果实品质都有所提升。其中T7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与对照CK相比,两年分别增加了5.90%和10.43%;T6处理的果实着色较好。商品有机肥配施菌肥或土壤改良剂均能降低土壤p 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其中T5处理土壤有机质增加显着,T7处理能够显着提高土壤0-40 cm速效氮磷钾含量。整体上,以T7处理效果最佳。综上所述,商品有机肥配施菌肥或土壤改良剂能够有效促进叶片的生长,改善果实的品质,提高土壤的养分水平。(3)不同有机肥与黄腐酸、融地美、菌肥配施对‘蜜脆’苹果叶片营养和果实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相对于单施化肥(CK),商品有机肥+黄腐酸+融地美+1/2化肥(T8)、商品有机肥+菌肥+黄腐酸+融地美+1/2化肥(T9)、草炭+菌肥+黄腐酸+融地美+1/2化肥(T10)各处理都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叶片生长、果实品质的提升和土壤养分积累。其中T8处理果实单果重最大,果形指数较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可滴定酸含量低;各处理果实的钙含量都有所增加。不同处理对土壤的影响都较大,能够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两年中,T10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增加较多,与对照CK相比,分别增加了22.49%和30.81%。整体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0-20 cm>20-40 cm>40-60 cm依次降低的趋势。土壤氮磷钾水平以T8处理增加效果最佳,其中0-20 cm土层中速效氮磷钾含量增加均较多。说明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升树体营养,促进果实品质提升。整体而言,以T8处理效果最好。

冯静琪[8](2021)在《皖南稻区紫云英-水稻系统中的稻秸还田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绿肥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是一种重要的养分供应和土壤培肥方式,在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和建立良好农业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南方稻区,将豆科绿肥紫云英纳入水稻种植体系是一种高效节肥、增产且可持续的种植模式。在紫云英-水稻轮作体系中,紫云英高产栽培和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是发展绿肥生产和高效利用稻秸资源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设置紫云英盆栽试验研究稻秸不同碳氮配比对紫云英鲜草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依托田间定位试验动态取样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产量和养分吸收特征,评估稻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的土壤培肥和化肥替代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稻秸还田配施氮肥有利于实现紫云英高产并提升土壤肥力。添加稻秸和施用氮肥均显着增加紫云英鲜草产量和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相对稻秸处理,氮肥处理对紫云英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有更强的正效应,两者配施后的增产效果更显着。稻秸全量还田适当配合施用45~90 kg/hm2氮肥,更有利于提高紫云英鲜草产量(增产率57.5%~171.2%)和促进养分吸收(氮、磷、钾累积量相较对照分别提升70.5%~141.1%、45.3%~80.8%和102.9%~151.6%)。添加稻秸和施用氮肥显着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均随稻秸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木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活性在0、45和135 kg/hm2氮水平下均以6000kg/hm2稻秸处理最高,在90 kg/hm2氮水平下以3000 kg/hm2稻秸处理最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对紫云英鲜草产量的贡献程度最大,贡献率分别为52.6%和30.0%。(2)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促进水稻增产和养分吸收,并提高氮素利用率。在减施40%氮肥条件下,种植翻压紫云英(MN60)及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MSN60)可保持水稻稳产,且种植翻压紫云英对稻谷产量的贡献大于稻秸还田,水稻孕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在不同处理间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相似。水稻生育阶段和施肥处理对地上部氮、磷、钾养分累积量有显着影响,其中,氮素累积量受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显着。水稻地上部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在分蘖期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孕穗期与成熟期变化趋势相似。在水稻孕穗期和成熟期,MSN60相对N60分别提高水稻地上部氮素累积量84.45%和26.76%,且与常规施氮处理(N100)无显着性差异;磷、钾素累积量均以MSN60处理最高,孕穗期和成熟期的磷素累积量较其它施氮处理增幅分别为4.87%~29.92%和6.21%~28.84%,钾素累积量增幅分别为7.74%~37.50%和6.06%~22.85%。同时,紫云英与稻秸联合利用可有效提高水稻氮素贡献率、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3)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能够有效培肥稻田土壤。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无机氮和有效磷含量与地上部氮、磷养分累积量变化趋势相似。种植翻压紫云英和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均有效提升土壤地力,其中联合利用对土壤肥力的提高更全面。水稻移栽前和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均以MSN60处理最高,较各施氮处理增幅分别为17.54%~69.05%和1.78%~19.46%。在水稻成熟期,MSN60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最高,其中,全氮较N60和SN60处理分别提高7.51%和9.59%,有机质分别提高13.62%和2.61%。此外,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能显着提高土壤碳转化相关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脲酶活性。(4)在土壤基础肥力性状和酶活性中,土壤全氮含量和脲酶活性是稻谷产量和水稻成熟期地上部氮素养分累积量的主导因子,对稻谷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7.45%和30.03%,对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4.15%和46.95%。种植翻压紫云英对土壤全氮、速效养分和酶活性有显着正影响,同时对稻谷产量和水稻成熟期地上部养分累积量均有较强正效应。种植翻压紫云英和紫云英-稻秸联合还田处理的土壤肥力指标结果相近,紫云英-稻秸联合还田处理与常规施氮处理的稻谷产量和植株养分累积量结果相近。综上,稻秸还田配施氮肥和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可有效解决稻秸资源化利用难题,其中,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养分吸收,同时可在减肥条件下实现水稻稳产,是实现稻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王亚麒[9](2021)在《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施肥对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巨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烤烟连作现象十分普遍。同时,烤烟也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在长期连作和大量施肥条件下产生了一系列生产问题,如烟地生产力下降,连作障碍严重,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恶化,养分不均衡积累,肥料利用率降低和环境污染等。为了维持连作高产,烟农不得不加大肥料用量,造成恶性循环。但是,有关烤烟种植施肥的研究一般以短期试验为主,难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长期种植施肥条件下,烟地生产力和肥力肥效的演变规律。为此,贵州省遵义市烟草公司于2004年在三岔烟草科技园建立了烟地长期肥力肥效监测基地,试验处理涵盖了当地的主要种植模式(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和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本文基于2004~2020年遵义市烟地肥力肥效长期定位监测数据(本人采集近4年的数据),以烟地作物产量、养分输入(施肥和降雨)、养分输出(包括淋溶和作物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为切入点,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条件下,对烟地生产力、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变化展开研究,揭示它们的变化趋势,了解当地主要种植施肥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的影响,为保持当地烤烟生产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烟叶产量和品质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发生病害是连作烤烟在某些年份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在轮连作的烟地土壤上,冬季均种植黑麦草,可能有益于消减烤烟连作障碍。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两种施肥处理中,作物(指烤烟、玉米和黑麦草的统称,下同)的产量在初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显着差异,随后前者的作物产量逐渐高于后者;在不施肥的处理中,作物产量最低。因此,在供试土壤上,施肥对烤烟产量的影响大于种植模式,化肥有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有益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不施肥条件下,尽管作物产量最低,但仍然维持一定产量,说明长期不施肥条件下土壤仍具有一定的供肥能力。(2)烟地作物的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规律类似作物产量,即在轮连作处理之间,作物养分吸收量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不施肥作物的养分吸收量最低;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处理中,作物养分吸收量初期无显着差异,后逐渐表现为前者显着高于后者。就肥料经济效益(施用单位肥料获得的经济产量)而言,施肥处理的肥料经济效益在前期无显着差异,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化肥有机肥配施逐渐高于单施化肥。(3)土壤养分淋失以硝态氮和钾为主,分别为22.69~39.70 kg ha-1和16.35~32.39 kg ha-1,占施肥量的19.10%~40.54%和7.76%~18.65%。经地下径流淋失的磷可忽略不计。黄壤富含铁、铝,对磷的固定作用较强,但土壤胶体对硝态氮和钾的吸附能力较弱,这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化肥有机肥配施的土壤中,氮钾淋失量显着低于单施化肥,原因之一可能与长期施用有机肥促进形成大团聚体有关,从而减少了氮钾的淋溶损失。(4)降雨输入烟地的磷钾较少,对作物营养的贡献可以忽略;年降雨中氮的输入量为20.8923.20 kg ha-1,占烤烟施肥量的16.02%16.85%。其中,铵态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占总氮沉降量的39.65%49.37%、24.74%32.29%和24.12%30.33%。说明氮的湿沉降对烟地作物的氮素营养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尤其对不施肥土壤(对照)有重要贡献。(5)在施肥处理中,土壤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养分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而提高,说明在施肥的土壤中,养分输入大于养分输出;而在轮连作的土壤中,土壤养分含量无显着差异,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亏盈无显着影响。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尤其是大团聚体内部的0.0530.25 mm团聚体的数量,前者(>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分别由51.52%、52.31%和62.56%(单施化肥)提高至55.34%、57.27%和63.92%(化肥有机肥配施);后者(0.053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则分别由28.27%、28.85%和30.33%(单施化肥)提高至30.36%、33.49%和31.54%(化肥有机肥配施)。因此,化肥有机肥配施改变了烟地土壤养分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促进了土壤养分的保蓄。(6)与烤烟连作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烤烟-玉米轮作的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显着增加,说明施用有机肥和合理轮作改善了微生物生存的土壤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群落结构优化,有益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此外,土壤微生物合成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有关通路的相对丰度也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和H+增多,有益于土壤碳氮转化和难溶性磷酸盐溶解。综上所述,“烤烟-玉米轮作(冬季种植黑麦草)+化肥有机肥配施”的生产模式能够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多样性,活化土壤难溶性磷,减少土壤硝态氮和钾淋失以及提高作物产量。因此,该种施肥种植模式可考虑在当地烟区推广应用。

田想,张威,伍玉鹏,胡荣桂,罗越,姜炎彬[10](2020)在《绿肥种植配施减量氮肥对橘园土壤肥力及果实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果园种植绿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减少养分流失,从而改善树体营养状况,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矿质化肥的施用。通过在湖北省当阳市凤凰山柑橘基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置5个施肥处理:当地常规施氮量(N100),种植绿肥但不施氮肥(GN0),种植绿肥配施当地常规施氮量的70%(GN70),种植绿肥配施当地常规施氮量的85%(GN85)和种植绿肥配施当地常规施氮量(GN100),探究减施氮肥下种植绿肥对橘园土壤肥力、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N100相比,在橘园种植光叶苕子75kg·hm-2,并减施30%以内的氮肥处理(GN70、GN85、GN100),对橘园土壤肥力(总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微量元素Fe、Mn、Cu和Zn等)、柑橘果实产量和品质(果实纵径、皮厚、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可食率等)均无显着影响。该研究说明在当阳橘园种植绿肥75 kg·hm-2可以替代30%氮肥的施用,且不会降低土壤肥力以及柑橘的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可为柑橘园绿肥种植的推广以及氮肥的减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二、绿肥配施化肥对苹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肥配施化肥对苹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应用现状
    1.1 化肥应用现状
    1.2 有机肥应用现状
    1.3 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的应用现状
2 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对土壤环境的贡献
    2.1 对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
    2.2 对改善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2.3 对降低土壤环境污染的风险
3 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对作物的生理作用
    3.1 改善作物光合生理
    3.2 提高作物营养吸收利用效率
4 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对作物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1 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4.2 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5 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
6 问题与展望

(2)青海地区麦后复种毛叶苕子节肥效应及对有机碳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绿肥的发展现状
        1.2.2 绿肥的种植模式及利用途径
        1.2.3 绿肥的腐解
        1.2.4 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种绿肥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及来源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2.2 不同处理对小麦经济性状的影响
        2.2.3 不同处理对小麦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第三章 复种绿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及来源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复种绿肥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2.2 复种绿肥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麦后复种绿肥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固持特征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及来源
        4.1.3 试验设计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5 指标计算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复种绿肥作物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绿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4.2.3 不同处理绿肥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4.2.4 不同时期绿肥对土壤轻组、重组有机碳的影响
        4.2.5 复种绿肥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
        4.2.6 复种绿肥对土壤团聚体碳分布规律的影响
        4.2.7 复种绿肥对土壤团聚体碳富集的影响
        4.2.8 复种绿肥对土壤各粒级团聚体碳贡献率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绿肥毛叶苕子养分积累量及碳释放规律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及来源
        5.1.3 试验设计
        5.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5 指标计算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处理对绿肥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5.2.2 绿肥腐解规律变化
        5.2.3 绿肥碳释放特征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复种绿肥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6.1.2 复种绿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6.1.3 麦后复种绿肥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固持特征影响
        6.1.4 绿肥毛叶苕子养分积累量及碳释放规律研究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对苹果、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果业发展和肥料施用情况
        1.1.1 苹果概述及其产业发展现状
        1.1.2 番茄概述及其产业发展现状
        1.1.3 中国苹果、番茄贸易情况
        1.1.4 苹果、番茄栽培存在的问题
    1.2 施肥措施研究进展
        1.2.1 化肥与有机肥
        1.2.2 生物有机肥研究进展
        1.2.3 蚯蚓粪研究进展
    1.3 纳米肥料
        1.3.1 纳米技术的发展
        1.3.2 纳米肥料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苹果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对苹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肥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2.3 肥料的制备
        2.3.1 蚯蚓原粪的制备
        2.3.2 纳米蚯蚓粪有机肥的制备
        2.3.3 苹果、番茄专用肥的制备
    2.4 试验方法
        2.4.1 试验场地
        2.4.2 试验设计
        2.4.3 指标检测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6 结果与分析
        2.6.1 不同处理对苹果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6.2 不同处理对苹果外观品质的影响
        2.6.3 不同处理对苹果品质指标的影响
        2.6.4 不同处理对苹果抗氧化性质的影响
        2.6.5 不同处理对苹果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
    2.7 讨论
        2.7.1 不同处理对苹果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7.2 不同处理对苹果外观性质的影响
        2.7.3 不同处理对苹果风味性质的影响
        2.7.4 不同处理对苹果抗氧化性质的影响
        2.7.5 不同处理对苹果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
    2.8 小结
第三章 番茄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来源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场地
        3.2.2 试验设计
        3.2.3 指标检测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处理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4.2 不同处理对番茄外观性质的影响
        3.4.3 不同处理对番茄品质指标的影响
        3.4.4 不同处理对番茄抗氧化性质的影响
        3.4.5 不同处理对番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
    3.5 讨论
        3.5.1 不同处理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5.2 不同处理对番茄外观性质的影响
        3.5.3 不同处理对番茄品质指标的影响
        3.5.4 不同处理对番茄抗氧化性质的影响
        3.5.5 不同处理对番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
    3.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磷肥用量、氮磷配施和生草对土壤磷素形态和苹果磷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土壤磷素状况
        1.1.1 磷素施用及累积现状
        1.1.2 磷素盈余对环境的影响
    1.2 土壤磷素形态及转化机制
        1.2.1 土壤磷素存在形态及分类
        1.2.2 土壤无机磷库及有效性
        1.2.3 土壤有机磷库及有效性
        1.2.4 土壤磷素的固定机制
    1.3 磷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磷是构成植物体的重要元素
        1.3.2 磷参与植物的代谢过程
        1.3.3 提高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1.4 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1.4.1 自然因素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
        1.4.2 施肥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
        1.4.3 有机物料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
        1.4.4 生草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
    1.5 本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材与处理
        2.1.1 不同施磷量对苹果产量、果实品质及土壤磷素的影响
        2.1.2 氮磷配施对苹果幼苗生长、土壤无机磷形态和磷素利用的影响
        2.1.3 生草对苹果砧木幼苗磷素吸收及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2.2 测定方法
        2.2.1 土壤样品采集
        2.2.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2.3 磷素形态分级的测定
        2.2.4 植株样品测定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磷量对苹果产量、果实品质及土壤磷素的影响
        3.1.1 不同施磷量对苹果新梢生长及叶片的影响
        3.1.2 不同施磷量对果实品质影响
        3.1.3 不同施磷量对土壤有效磷和磷酸酶的影响
        3.1.4 不同施磷量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3.1.5 不同施磷量对土壤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3.2 氮磷配施对苹果幼苗生长、土壤无机磷形态和磷素利用的影响
        3.2.1 氮磷配施对苹果幼苗M9T337 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3.2.2 氮磷配施对苹果幼苗磷素吸收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3.2.3 氮磷配施对根际土壤有效磷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2.4 氮磷配施对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3.3 生草对苹果砧木幼苗磷素吸收及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3.3.1 生草对苹果幼苗M9T337 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3.3.2 生草对苹果幼苗磷素吸收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3.3.3 生草对根际土壤有效磷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4 生草对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3.3.5 生草对根际土壤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施磷量对苹果产量、果实品质及土壤磷素的影响
    4.2 氮磷配施对苹果幼苗生长、土壤无机磷形态和磷素利用的影响
    4.3 生草对苹果砧木幼苗磷素吸收及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苹果生产现状
        1.1.1 我国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及分布
        1.1.2 我国苹果园氮肥投入及利用现状
        1.1.3 我国苹果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量造成的环境问题
    1.2 氮素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1.2.1 氮素对果树生理生化的影响
        1.2.2 氮素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3 苹果的需氮特性
    1.3 植物对NO_3~--N的吸收、利用特性
        1.3.1 植物对NO_3~--N的吸收
        1.3.2 植物对NO_3~--N的同化
    1.4 腐植酸
        1.4.1 腐植酸的定义及特性
        1.4.2 腐植酸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材与处理
        2.1.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和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
        2.1.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盆栽幼苗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2.1.3 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2.1.4 氮肥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的高效利用研究
        2.1.5 腐植酸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的高效利用研究
        2.1.6 有机无机肥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的高效利用研究
        2.1.7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1.8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2 测定方法
        2.2.1 叶片生理特性及光合参数的测定
        2.2.2 根系形态及活力的测定
        2.2.3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2.4 相关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2.2.5 植株解析样品及土壤样品的测定
        2.2.6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2.7 果实产量和品质的测定
    2.3 结果计算与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和氮吸收、同化的影响
        3.1.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1.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
    3.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苹果M9T337 盆栽幼苗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2.1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2.2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腐植酸不同用量对M9T337 幼苗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3.3 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不同形态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特性的影响
        3.3.1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生长的影响
        3.3.2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根系形态指标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3.3.3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叶片生理特性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4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各器官Ndff的影响
        3.3.5 腐植酸与不同形态氮素对M9T337 幼苗各器官氮含量的影响
        3.3.6 腐植酸对不同形态氮素去向的影响
    3.4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4.1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4.2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叶片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3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各器官Ndff值的影响
        3.4.4 氮肥分次施用对不同土层~(15)N残留量的影响
        3.4.5 氮肥分次施用对氮素吸收、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3.4.6 氮肥分次施用对富士果实品质的影响
    3.5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产量品质、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5.1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5.2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富士苹果各器官Ndff的影响
        3.5.3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不同土层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3.5.4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土壤~(15)N残留及分布的影响
        3.5.5 腐植酸分次施用对氮素吸收、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3.6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生长、~(15)N-尿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6.1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根冠比、叶绿素含量和单果质量的影响
        3.6.2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各器官Ndff值的影响
        3.6.3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对嘎啦苹果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7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苹果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3.7.1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7.2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M9T337 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7.3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M9T337 幼苗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3.8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生长、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8.1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叶片生理特性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8.2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8.3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各器官Ndff的影响
        3.8.4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富士苹果总氮量、~(15)N吸收量和~(15)N利用率的影响
        3.8.5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不同土层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3.8.6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不同土层~(15)N残留量的影响
        3.8.7 氮肥减量配施腐植酸对土壤~(15)N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4 讨论
    4.1 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
        4.1.1 腐植酸与苹果的生长发育
        4.1.2 腐植酸与苹果氮素的吸收利用
    4.2 腐植酸影响苹果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利用
    4.3 氮肥、腐植酸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4.3.1 氮肥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4.3.2 腐植酸分次施用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4.3.3 有机无机肥分次配施与苹果氮素高效利用
    4.4 腐植酸在苹果上的减氮增效效果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渭北旱地苹果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2.1 旱地苹果园生草覆盖及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2 旱地苹果园温室气体(N_2O、CO_2和CH_4)产生的机制
        1.2.3 旱地苹果园有机无机配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2.4 旱地苹果园生草覆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草覆盖和有机无机配施对渭北旱地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的影响
        2.2.2 生草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肥力和果实产量的影响
        2.3.2 生草覆盖对土壤肥力和果实产量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有机无机配施对渭北旱地苹果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温室气体的采集与测定
        3.1.4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施肥处理下CH_4、CO_2和N_2O排放的动态变化
        3.2.2 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NO_3~-N和 NH_4~+-N的变化
        3.2.3 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充水孔隙率的变化
        3.2.4 N_2O、CO_2和CH_4累积排放量、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3.2.5 氮肥农学效率、N_2O 排放系数和单位产量N_2O 排放系数
    3.3 讨论
        3.3.1 不同施肥处理对CO_2排放量的影响
        3.3.2 不同施肥处理对CH_4排放量的影响
        3.3.3 不同施肥处理对N_2O排放量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生草覆盖对渭北旱地苹果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草覆盖下苹果园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动态变化
        4.2.2 生草覆盖下苹果园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动态变化
        4.2.3 生草覆盖下苹果园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通量和排放强度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温室气体排放关键决定因子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草覆盖和有机无机配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交互影响
        5.2.2 温室气体排放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2.3 温室气体排放与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不同施肥处理下‘蜜脆’苹果叶片营养与果实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改良理论依据
        1.1.1 肥料的重要性
        1.1.2 果园施肥现状及问题
        1.1.3 土壤改良的必要性
    1.2 土壤改良对果树果实品质的影响
    1.3 土壤改良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处理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处理
    2.2 取样与测定
        2.2.1 叶片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
        2.2.2 果实品质指标测定
        2.2.3 土壤pH值及测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蜜脆’苹果叶片和果实及土壤的影响
        3.1.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1.2 叶片生长的变化
        3.1.3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3.1.4 ‘蜜脆’苹果果实品质的变化
        3.1.5 果园土壤肥力的变化
    3.2 商品有机肥配施对‘蜜脆’苹果叶片和果实及土壤的影响
        3.2.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2.2 叶片生长的变化
        3.2.3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3.2.4 ‘蜜脆’苹果果实品质的变化
        3.2.5 果园土壤肥力的变化
    3.3 不同有机肥配施对‘蜜脆’苹果叶片和果实及土壤的影响
        3.3.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3.2 叶片生长的变化
        3.3.3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3.3.4 ‘蜜脆’苹果果实品质的变化
        3.3.5 果园土壤肥力的变化
    3.4 讨论
        3.4.1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效应
        3.4.2 商品有机肥配施的效应
        3.4.3 不同有机肥与黄腐酸、融地美、菌肥配施的效应
第四章 结论
    4.1 有机肥替代化肥
    4.2 商品有机肥配施
    4.3 不同有机肥与黄腐酸、融地美、菌肥配施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皖南稻区紫云英-水稻系统中的稻秸还田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绿肥高产栽培
        1.1.1 施氮对绿肥高产栽培的影响
        1.1.2 稻秸还田对绿肥高产栽培的影响
    1.2 稻田绿肥的增产培肥效应
    1.3 稻秸还田的增产培肥效应
    1.4 水稻-绿肥轮作体系稻秸还田与豆科绿肥的协同利用效应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紫云英季对稻秸还田及施氮的响应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稻秸配施氮肥对紫云英鲜草产量与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的影响
        3.3.2 稻秸配施氮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3.3.3 紫云英鲜草产量的影响因子
    3.4 讨论
        3.4.1 稻秸还田配施氮肥对紫云英鲜草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4.2 稻秸还田配施氮肥对紫云英鲜草养分吸收的影响
        3.4.3 稻秸还田配施氮肥对紫云英盛花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的水稻生物量与养分吸收动态特征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分析
        4.3.1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3.2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水稻氮素吸收动态特征
        4.3.3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水稻磷素吸收动态特征
        4.3.4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水稻钾素吸收动态特征
        4.3.5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对氮肥利用的影响
    4.4 讨论
        4.3.1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3.2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动态特征
        4.3.3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水稻氮素利用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对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分析
        5.3.1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对稻田土壤p H值和碳氮含量的影响
        5.3.2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稻田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特征
        5.3.3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稻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动态特征
        5.3.4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稻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动态特征
        5.3.5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对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稻田土壤p H值和碳氮的影响
        5.4.2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稻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动态特征
        5.4.3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的增产培肥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方法
        6.2.0 试验地概况
        6.2.1 试验设计
        6.2.2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水稻产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关键影响因子
        6.3.2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下各土壤肥力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6.3.3 各类土壤和植株指标对不同处理的响应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成果及参与课题

(9)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研究概况
        1.1.1 国外研究概况
        1.1.2 国内研究概况
    1.2 长期种植施肥下作物产量与品质研究进展
        1.2.1 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2 施肥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3 长期种植施肥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3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研究进展
        1.3.1 土壤养分淋失及其影响因素
        1.3.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1.4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1.4.1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4.2 降雨养分输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5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5.1 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2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养分的影响
    1.6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1.6.1 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6.2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7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7.1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7.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7.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8 长期种植施肥下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研究进展
        1.8.1 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特征
        1.8.2 长期种植施肥对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种植施肥对烟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烤烟产量与品质
        3.3.2 玉米产量与品质
        3.3.3 黑麦草产量与品质
    3.4 讨论
        3.4.1 作物产量
        3.4.2 作物品质
    3.5 小结
第4章 烟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烤烟养分吸收量
        4.3.2 玉米养分吸收量
        4.3.3 黑麦草养分吸收量
        4.3.4 肥料的经济效益
    4.4 讨论
        4.4.1 作物养分吸收量
        4.4.2 肥料的经济效益
    4.5 小结
第5章 烟地土壤养分淋失与降雨输入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5.3.2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5.3.3 降雨养分输入
        5.3.4 降雨中各形态氮的月均变化
    5.4 讨论
        5.4.1 土壤养分淋失
        5.4.2 降雨养分输入
    5.5 小结
第6章 烟地养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6.3.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6.3.3 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
        6.3.4 土壤团聚体对养分的贡献率
    6.4 讨论
        6.4.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6.4.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6.4.3 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6.4.4 土壤氮、磷、钾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6.5 小结
第7章 烟地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及种群变化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7.3.2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7.3.3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及pH
        7.3.4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机酸
        7.3.5 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分析
        7.3.6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门
        7.3.7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属
        7.3.8 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
    7.4 讨论
        7.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7.4.2 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
        7.4.3 细菌、真菌群落结构
    7.5 小结
第8章 长期种植施肥下烟地生产力与养分状况综合评价
    8.1 烟地生产力
    8.2 养分状况
        8.2.1 氮
        8.2.2 磷
        8.2.3 钾
    8.3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专利及课题成果展示

(10)绿肥种植配施减量氮肥对橘园土壤肥力及果实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研究方法
        1.3.1 样品采集与制备
        1.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量下光叶苕子的产量和养分累积量
    2.2 光叶苕子与减量氮肥配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3 光叶苕子与减量氮肥配施对柑橘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3.1 绿肥与减量氮肥配施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3.2 绿肥与减量氮肥配施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四、绿肥配施化肥对苹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研究进展[J]. 万连杰,李俊杰,张绩,郑永强,邓烈,易时来. 北方园艺, 2021(11)
  • [2]青海地区麦后复种毛叶苕子节肥效应及对有机碳库的影响[D]. 白璐. 青海大学, 2021(01)
  • [3]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对苹果、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黄自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磷肥用量、氮磷配施和生草对土壤磷素形态和苹果磷素利用的影响[D]. 张鑫.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5]腐植酸调控苹果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研究[D]. 陈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6]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渭北旱地苹果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马艳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不同施肥处理下‘蜜脆’苹果叶片营养与果实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分析[D]. 张秀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8]皖南稻区紫云英-水稻系统中的稻秸还田效应[D]. 冯静琪. 西南大学, 2021
  • [9]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D]. 王亚麒. 西南大学, 2021
  • [10]绿肥种植配施减量氮肥对橘园土壤肥力及果实质量的影响[J]. 田想,张威,伍玉鹏,胡荣桂,罗越,姜炎彬.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06)



上一篇:中国西部交通可持续发展投融资策略研究
下一篇:各个港口和各个国家的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