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1](2013)在《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文中认为连动词(如:扮演,抄送)由两个施事相同的动词语素V1V2构成,两动作先后发生,且V1在V2发生时终止,两者之间除必备的时间逻辑上先后顺序关系外,还可能同时具有结果、方式、目的中的某一种伴随关系。本文主要穷尽性筛选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及其它部分词典中的连动词共358个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且在CCL语料库检索系统中检索出3000余条例句作为封闭语料。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出主题,第二、三、四为文章的论述主体,第五章为结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学界有关连动词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大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体内容,语料来源和选取方法,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最后说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连动词的各种特征、研究状况以及对它们的评价。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将认知语言学里的象似性和凸显观整合成一个IS新模型作为研究连动词的理论基奠,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理论创新之处。第四章为语料分析,首先基于IS语料分析了连动词的语法、语义以及语用特征并辅以详细的语料。第五章为结语。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情况,我们的研究目的是:第一是弥补长期以来连动词研究不系统、不深入、不全面的缺陷,努力丰富连动词的理论知识。第二是在了解前人对连动词研究情况的基础之上首次提出了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IS模型对连动词的研究赋予新的视角。不足之处:由于语料的有限性,可能分析的全面性不是那么的足够,另外本文的提出的理论模型难免带有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第一,首次提出了IS认知模型来解释现代汉语中连动词的潜在认知机制。第二,首次建立了一个由358个连动词、3000多CCL中句子组成的封闭语料库
郑国庆,张晓梅,包桂英[2](2007)在《通辽市住宿旅客使用化妆品卫生状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我市宾馆、旅店供旅客使用化妆品(以下简称旅客用化妆品)的卫生状况,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我们于2006年1—12月组织对全市辖区内宾馆(旅店)旅客用化妆品进行抽样调查。
马才良,金奕,陈建伟[3](2002)在《嘉兴市宾馆旅客用化妆品抽检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友水,赵中飞[4](2002)在《宾馆(旅店)供旅客使用化妆品卫生状况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了解诸暨市宾馆(旅店)供旅客使用化妆品的卫生状况。方法 对诸暨市36家宾馆(旅店)供旅客使用的化妆品进行卫生状况调查。结果 产品标识合格率58.3%,卫生质量指标合格率83.1%,宾馆采购人员缺乏应有的卫生知识。结论 今后应加强对宾馆(旅店)业供旅客使用的化妆品的监督管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Acknowledgement |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 1.1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
| 1.1.1 Motivation |
| 1.1.2 The Significance |
| 1.2 Research Scope |
| 1.2.1 The Targets of the Paper |
| 1.2.2 The Main Content |
| 1.3 Data Selection and Method |
| 1.3.1 The Data Selection of This Thesis |
| 1.3.2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sis |
| 1.4 The Definition and Standard of SVC |
|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 2.1 Introduction |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
| 2.2.1 The Review of Different Studies on the SVC in Chinese |
| 2.2.2 The Comments on the State of the SVC |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 3.1 Introduction |
| 3.2 Theoretical Basis |
| 3.2.1 The Iconicit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
| 3.2.2 Salienc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
| 3.3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S Model |
| 3.3.1 Ordering Iconicity and the SVC in Chinese |
| 3.3.2 Salience and the SVC |
| 3.3.3 The Necessity of IS Model |
| 3.3.4 Case Study |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 4.1 Introduction |
| 4.2 Data Description and Distribution |
| 4.2.1 The Data Statistics |
| 4.2.2 The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the SVC |
| 4.3 Data Analysis |
| 4.3.1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SVC |
| 4.3.2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SVC |
| 4.3.3 Pragmatic Features of the SVC |
| 4.4 IS Model and Data Discussion |
| 4.5 Summary |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 5.1 Main Contributions |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 References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3 检验方法与评价依据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调查内容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索证检查 |
| 2.2 化妆品的标识缺项严重 |
| 2.3 化妆品卫生质量状况 |
| 2.4 化妆品卫生知识缺乏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