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慧[1](2020)在《川剧服饰术语的文化元素翻译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文化传播,尤其是一些地方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川剧作为中国的典型地方文化之一,代表着巴蜀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地方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因此川剧的译介已经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地方文化,进而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报告涉及的翻译项目是川剧文化汉英术语库建设项目,也是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项目之一。报告中所涉及的源语文本的主题是中国川剧中的各类术语,包括川剧的音乐、剧目、行当、服饰及脸谱等,其中作者负责服饰术语翻译,合约11000字。本报告是在翻译目的理论指导下对川剧服饰术语翻译实践的思考。作者基于在研究生期间参与的川剧文化汉英术语库建设项目,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撰写此翻译实践报告;其目的是反思和总结本翻译实践中所涉及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并为此类型翻译领域的研究提供少许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帮助川剧对外传播,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川剧,了解中国地方文化。作者在本报告中主要采用了直译,意译和增译等翻译策略,对川剧服饰术语的英译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介绍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对策。除此之外,作者通过总结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使用的辅助翻译工具,展示了翻译工具在翻译中的辅助作用,既提高了翻译效率且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翻译更加规范和地道。作为川剧术语翻译的初学者,作者希望将此项目中所涉及的术语翻译策略和技巧分享给从事川剧术语或相关戏剧翻译的新手们,为将来的翻译提供些许参考。本报告主要包含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项目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介绍,主要包括译前准备和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第三部分是文本分析,分析了文本的主要特点。第四部分是理论,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及主要原则。第五部分是文本分析,主要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四川特色词汇翻译及剧目名翻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总结了作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方法和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以后相关翻译研究的一些建议。
罗树林[2](2018)在《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对语言事实的客观描述,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借鉴教材语言研究、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尝试建立数据库,以期在数字量化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展开深入的分析、总结和解释。本论文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在于可以促进、丰富和完善教材语言研究理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当代中国教育史理论;应用价值在于可以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教材语言语料库建设等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作用。全文共分八章,分别是“绪论”、“编写概况研究”、“选文研究”、“词语研究”、“汉字研究”、“语言教学和语言能力研究”、“语言使用特征、功能和原因研究”、和“结语”。本文的分析结论主要有三点: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特征主要有语言要素编排混乱、语言知识介绍种类残缺、语言政论语体色彩浓郁、语言崇拜和语言暴力现象并存、豪言壮语句的广泛使用、少年儿童语言成人化倾向突出六个方面;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功能主要有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两个方面;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原因主要有语文课程性质、编写指导思想方面和社会语言渗透三个方面。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借鉴当下最新教材语言研究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突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了新课标的三维能力目标理论,试图用来分析语文教材语言的三大属性即工具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二是引进了语义韵理论,用来分析和解释教材语言中词语的语义感染问题;三是充实、丰富和发展了教材筛选理论、教材分类理论和教材语言特征理论的研究内容。比如提出教材筛选的五大原则(即“权威性”原则、“流行面”原则、“初始年”原则、“成熟期”原则和“学制段”原则),归纳出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三大种类(即教材名称种类、教材版本种类和教材使用种类),总结出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的使用特征(比如农村常用字、农村常用词、语录体选篇等特色语言的运用)等。
魏榛,铁鹰[3](2016)在《苏区银行行长》文中提出1.山林日字幕:1931年秋天,江西南部山区。连绵起伏的高山和密林在秋天显得生机勃勃。山上,一片密林隐蔽处,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江西赣州市靖卫团一个排的士兵潜伏在草丛中。靖卫团的副官公西口懒懒散散地从草丛里站起来。一敌士兵跑过来报告:报告公西口副官,我们已潜伏到指定地点,请你训话。公西口:嗯嗯。弟兄们,我传达牛团长和柳参谋长的训示。共匪首领毛泽东的亲弟弟毛泽民,今天要从福建的
岳果[4](2015)在《胡耀邦的“共青”情缘》文中研究表明北纬29°18′,东经115°45′。北倚庐山,东临鄱阳。60年前,这里是杳无人烟的荒漠滩涂,甚至没有名字。60年后,这里矗立起一座生态优美、蓄势待发的现代化新城。这就是共青城。一进入江西省境内,似乎无人不知共青城。走在街上,坐在车上,说起共青城就连贩夫行者都无不津津乐道。共青城虽小,面积只有21.1平方公里,人口只
吴志菲[5](2015)在《胡耀邦的“共青”情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青城,在全国的地图上并不显眼,可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却是不可磨灭的一页。一进入江西境地,似乎无人不知共青城。走在街上,坐在车上,说起共青城路人无不津津乐道。共青城面积只有21.1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0多万,是全国惟一以共青团的名字命名的城市,这里留有许多当年的青年垦荒志愿者,是与共青结下不解之缘的胡耀邦长眠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
娘·尼玛沃色,许渊钦[6](2014)在《《娘氏教法源流》译注(四)》文中研究说明《娘氏教法源流》是12世纪的重要宗教史籍,藏文原名《教法源流·花蜜精粹》。本次译文为《娘氏教法源流》第二章"宣说天竺王统"中的第一节:历代王统和第二节:乔达摩的历史;第三章"宣说吐蕃"中的第一节:吐蕃人道众生的出现情况,第二节:吐蕃四种氏族的出现情况,第三节:吐蕃王统的出现情况一聂赤赞普等。
熊育群[7](2013)在《连尔居》文中认为一我们的记忆会被篡改。在连尔居的土地上,因为忘魂草的出现,这成了一条咒语。大地上的草生长得这么旺盛,密密麻麻的草丛里,忘魂草尢从辨认,你踩到了它,记忆便从此改变了。很长时间里你都不晓得这样的变化。四十三年了,想起一次死亡事件,我惊觉记忆原来那么不可靠——六个细伢子挖地洞,他们躲藏进地洞时被坍塌的泥土活埋了。这件事竟然最先出现在我的梦中。那一年我七岁,还分不清现实与梦的区别。大人们传说这件不幸事件时,他们脸上愕然与唏
丁三[8](2013)在《精卫填海》文中指出第一章青年首相11936年除夕之夜,一种亘古流传、周而复始的天籁,回荡在日本列岛的上空。子夜时分,全国五万余所大小寺庙,僧侣们齐齐敲响了大钟。钟声苍茫、悠远,连绵不绝达一百零八响之久。在这响彻天际、启迪人间的钟声里,七千万日本人无不静坐家中,他们一边聆听着"除夜之钟",一边祈祷着好年成、好雨水,祈盼家庭、社群、日本和苍生的好运道。自从明治大帝颁行西历、废除春节,几十年来,日本人已渐渐习惯了新的除夕和元旦。
魏群,杜珂,程若曦,杜娟[9](2009)在《胡耀邦,心中始终装有人民》文中认为"中兴伟业,民心为上",胡德平说,在父亲心里,人民至高无上,民心所向是党的事业的根本保证。北京的会计司胡同25号,一座古旧静谧的四合院,它的一边紧邻北长街,另一
毛泽东,董必武,李富春,童小鹏,彭加伦,张爱萍,张云逸,斯顿,耿飚,李雪山,莫文骅,谭政,郭滴人,陆定一,陈明,刘亚楼,张震,何涤宙,李月波,彭雪枫,舒同,谢翰文,曙霞,熊伯涛,陈士榘,萧华,邓华,王首道,莫休,李一氓,曾三,冯文彬,刘忠,廖智高,谢觉哉,黄镇,周士第,贾拓夫,杨成武,徐特立,谢扶民[10](2006)在《红军长征记》文中提出出版简介1937年2月丁玲、成仿吾、徐梦秋编辑,装订手抄本20册; 1942年11月在延安正式印制,内部发行;2006年9月解放军文艺社再版。毛泽东长征诗词七律长征 清平乐 六盘山一九三五年十月 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 天高云淡,万里千山只等闲。望断南飞雁。五岭逶迤腾细浪, 不到长城非好汉,乌蒙磅礴走泥丸。屈指行程两万。金沙水拍云崖暖, 六盘山上高峰,大渡桥横铁索寒。红旗漫卷西风。更喜岷山千里雪, 今日长缨在手,三军过后尽开颜。何时缚住苍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 Chapter 2 Procedure Description |
|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 2.2.1 Use of Translation Tools |
| 2.2.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
| Chapter 3 Project Analysis |
| 3.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 3.1.1 Culture-Loaded Terms |
| 3.1.2 Reduplicated Dictions |
| 3.1.3 Drama Titles |
| 3.2 Target Readers |
| Chapter 4 Theoretic Framework |
| 4.1 Brief Introduction of Skopos Theory |
| 4.2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
| 4.2.1 First Stage |
| 4.2.2 Second Stage |
| 4.2.3 Third Stage |
| 4.2.4 Fourth Stage |
| 4.3 Basic Aspects of Skopos Theory |
| 4.3.1 Four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
| 4.3.2 Translation Brief |
| 4.3.3 New Evaluation Standard |
| 4.3.4 Status of the Translator |
| 4.4 Applicability of Skopos Theory to the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
| Chapter 5 Case Study |
| 5.1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Terms |
| 5.1.1 Literal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Terms |
| 5.1.2 Fre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Terms |
| 5.1.3 Additional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Terms |
| 5.2 Translation of Reduplicated Dictions |
| 5.2.1 Deduction Translation of Reduplicated Dictions |
| 5.2.2 Free Translation of Reduplicated Dictions |
| 5.2.3 Additional Translation of Reduplicated Dictions |
| 5.3 Translation of Drama Titles |
| 5.3.1 Literal Translation of Drama Titles |
| 5.3.2 Free Translation of Drama Titles |
| 5.3.3 Additional Translation of Drama Titles |
| Chapter 6 Summary |
| 6.1 Reflections |
| 6.2 Limitations |
| Bibliography |
| Acknowledgements |
| Appendix |
| Appendix A Costume Terms |
| Appendix B Drama titles |
| Appendix C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ion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理论依据与研究意义 |
| 一、选题缘由 |
| 二、理论依据 |
| 三、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对象 |
| 三、研究内容 |
| 第三节 研究语料、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 一、研究语料 |
| 二、研究方法 |
| 三、研究过程 |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概况研究 |
|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开设 |
| 一、语文课程的实施 |
| 二、指导思想的影响 |
| 三、语文教材的编纂 |
| 第二节 语文教材基本情况 |
| 一、教材名称分类 |
| 二、教材版本分类 |
| 三、教材使用分类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研究 |
| 第一节 选文分布 |
| 一、选文篇数分布及重复度 |
| 二、选文篇幅分布及年级增幅 |
| 第二节 选文出处 |
| 一、无产阶级革命者署名作者选文占重要地位 |
| 二、“报纸”和“文集”是选文的两大资料来源 |
| 第三节 选文内容 |
| 一、“革命”成了选文思想教育的重要主题 |
| 二、选文知识教育紧紧围绕思想教育展开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词语研究 |
| 第一节 词语的使用 |
| 一、词种的界定与阶段分布 |
| 二、高频词语的界定及其在词语教学中的地位 |
| 三、单次词语的大量存在不符合词语复现规律 |
| 四、从词语的共用与独用看中小学词语教学的阶段性 |
| 五、成语、习语和缩略语是三种固定格式的词语 |
| 第二节 词类 |
| 一、词类知识教学 |
| 二、广义词类与狭义词类是两种不同的词类划分系统 |
| 三、前100位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情况分析 |
| 四、其他狭义词类的词种排序 |
| 第三节 词语的释义 |
| 一、词义释例的组成与分布 |
| 二、短语义释例的组成与分布 |
| 第四节 农村常用词 |
| 一、农村常用词词种及语义分布 |
| 二、农村常用词在中小学词语教学中的作用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汉字研究 |
| 第一节 汉字的使用 |
| 一、字种的界定与年级分布 |
| 二、高频汉字的界定及其在汉字教学中的地位 |
| 三、单次汉字的大量存在不利于汉字学习 |
| 四、从字的共用与独用看中小学汉字教学的阶段性 |
| 五、字的笔画数难度基本符合中小学汉字教学特点 |
| 六、非常用字比例偏高 |
| 七、生字难字的超纲、缺漏与重复 |
| 第二节 汉字的要素 |
| 一、字音教学贯穿于五大教学环节中 |
| 二、字形教学以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教学为主 |
| 三、字义教学以字义释例为主 |
| 第三节 农村常用字 |
| 一、农村常用字字种及语义分布 |
| 二、农村常用字在中小学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教学和语言能力研究 |
| 第一节 语言教学分析 |
| 一、正文语言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
| 二、语言知识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
| 三、语言练习教学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和巩固语言知识 |
| 第二节 语言能力分析 |
|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
| 二、阅读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
| 三、写作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
| 第三节 语言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
| 一、正文语言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
| 二、语言知识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
| 三、语言练习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
|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教材语言使用特征、功能和原因研究 |
| 第一节 语言使用特征 |
| 一、基于教材编排的语言使用特征 |
| 二、基于“革命”主题的语言使用特征 |
| 三、基于情感表达的语言使用特征 |
| 四、基于少年儿童的语言使用特征 |
| 第二节 语言使用功能 |
| 一、知识教育功能 |
| 二、思想教育功能 |
| 第三节 语言使用原因 |
| 一、语文课程性质方面的原因 |
| 二、编写指导思想方面的原因 |
| 三、社会语言渗透方面的原因 |
|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语 |
| 一、结论 |
| 二、余论 |
|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
| 1.山林日 |
| 2.山路日 |
| 3.山林日 |
| 4.靖卫团团部日 |
| 5.团部办公室日 |
| 6.赣州市区日 |
| 7.苏区集贸市场日 |
| 8.红军医院日 |
| 9.医院门口日 |
| 10.赣州市区广场日 |
| 11.国家银行日 |
| 12.河岸日 |
| 13.山口哨卡日 |
| 14.山口哨卡日 |
| 15.河岸日 |
| 16.国家银行日 |
| 17.山口哨卡日 |
| 18.国家银行仓库日 |
| 19.靖卫团团部日 |
| 20.国家银行日 |
| 21.行军路上日 |
| 22.土豪大宅院日 |
| 23.国家银行夜 |
| 24.国家银行凌晨 |
| 25.中央造币厂日 |
| 26.国家银行日 |
| 27.国家银行日 |
| 28.中央保卫局监狱日 |
| 29.国家银行日 |
| 30.广场日 |
| 31.牛树德办公室日 |
| 32.山村夜 |
| 33.一组镜头 |
| 34.一个小摊前日 |
| 35.小餐馆日 |
| 36.苏区集市日 |
| 37.一个银行办事处日 |
| 38.一个储蓄所门前日 |
| 39.苏区集市日 |
| 40.一组镜头 |
| 41.一个储蓄所前日 |
| 42.山村夜 |
| 43.一组镜头 |
| 44.苏区集市日 |
| 45.路上日 |
| 46.中央造币厂日 |
| 47.周恩来办公室日 |
| 48.铁山垅矿区日 |
| 49.矿山日 |
| 50.矿区黄昏 |
| 51.胡登顺住处夜 |
| 52.矿区茅棚夜 |
| 53.矿区夜 |
| 54.矿工住宅区日 |
| 55.茅棚内日 |
| 56.一组镜头 |
| 57.茅棚前日 |
| 58.矿区茅棚夜 |
| 59.矿区工地日 |
| 60.铁匠铺日 |
| 61.集贸市场日 |
| 62.矿区工地日 |
| 63.矿区茅棚夜 |
| 64.陈老爹家夜 |
| 65.茅棚内夜 |
| 66.茅棚外夜 |
| 67.矿区茅棚夜 |
| 68.矿区医院日 |
| 69.病房日 |
| 70.毛泽民居住的茅棚门外日 |
| 71.江西新泉镇日 |
| 72.二楼日 |
| 73.二楼日 |
| 74.街道上日 |
| 75.赣州某旅店日 |
| 76.另一包房日 |
| 77.国家银行仓库日 |
| 78.国家银行日 |
| 79.福建汀州日 |
| 80.国家银行日 |
| 81.伙房日 |
| 82.赣州市日 |
| 83.商行客厅日 |
| 84.商行门外日 |
| 85.商行客厅日 |
| 86.国家银行日 |
| 87.乡公所日 |
| 88.国家银行日 |
| 89.赣州夜 |
| 90.豪宅客厅夜 |
| 91.广益昌商行晨 |
| 92.街上晨 |
| 93.赣州茗畅园茶庄外日 |
| 94.畅园茶庄日 |
| 95.赣州码头晨 |
| 96.王母渡日 |
| 97.江里的船上黄昏 |
| 98.江岸隐蔽处夜 |
| 99.敌军兵营餐厅夜 |
| 100.江边夜 |
| 101.国家银行仓库日 |
| 102.尾声 |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 蘸着浓情写出的“乳名” |
| 红土地上的不朽灵魂 |
| 第二章宣说天竺王统 |
| 第一节,历代王统 |
| 第二节,乔答摩的历史 |
| 第三章宣说吐蕃 |
| 第一节,吐蕃人道众生的出现情况 |
| 第二节,吐蕃四种氏族的出现情况 |
| 第三节,吐蕃王出现的情况一聂赤赞普等 |
| 第一章 青年首相 |
| 1 |
| 2 |
| 3 |
| 4 |
| 第二章 “近卫的先手” |
| 1 |
| 2 |
| 3 |
| 4 |
| 第三章 大矶海边 |
| 1 |
| 2 |
| 3 |
| 4 |
| 第四章 厥土斯民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五章 “和平第二方案” |
| 1 |
| 2 |
| 3 |
| 4 |
| 第六章 重光堂协定 |
| 1 |
| 2 |
| 3 |
| 4 |
| 第七章大江大河1938 |
| 1 |
| 2 |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