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茜,王位[1](2022)在《消风止痒汤联合睡眠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消风止痒汤联合睡眠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治疗措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消风止痒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睡眠疗法干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7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前,2组组胺、白细胞介素-10 (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胺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治疗后2组间组胺、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中瘙痒、睡眠、社交以及工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睡眠及工作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而瘙痒、社交评分变化与对照组相当(P>0.05)。治疗前,2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失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失眠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大(P>0.05)。结论:消风止痒汤联合睡眠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满意,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血浆组胺、IL-10水平,明显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张妙兴,丘健新,贾洪昶[2](2021)在《自血穴注法联合自拟消风止痒汤治疗慢性荨麻疹65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自血穴注法联合自拟消风止痒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选取19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治疗组,均为65例。对照组予依匹斯汀胶囊治疗;中药组予自拟消风止痒汤治疗;治疗组予自血穴位注射联合自拟消风止痒汤治疗。以3个月为疗程,对治疗前后患者主、客观症状量化评分,计算积分下降指数(SSRI),进行疗效评价及随访后统计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90.77%,中药组总有效率89.06%,治疗组总有效率96.83%。治疗组与对照组、中药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对照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复发率18.46%,中药组复发率6.25%,治疗组复发率3.17%,治疗组与中药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中药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血穴注法联合自拟消风止痒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明确,复发率较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喜迎,全天华,于亚华,陈越,刘焕强[3](2021)在《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多发的一种过敏性疾病,其病程反复,发作时瘙痒之剧,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目前西医多对症治疗,虽能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易反复,且存在服药后嗜睡等不良反应,故探究中医药治疗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消风散作为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常用方剂,本文搜集了应用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文献、医案,从单纯中药法、中药联合针灸、放血、自血疗法四个方面,综述消风散的组方特点、现代药理机制、临床疗效、外治法选穴组方,为临床上应用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参考。
朱晓冉[4](2021)在《当归饮子加减治疗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当归饮子加减治疗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当归饮子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一定时间段内就诊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南岗分院,且辨证为阴血不足型的慢性荨麻疹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治疗组(当归饮子加减)与对照组(依巴斯汀),每组各30例患者,进行持续4周的治疗,分别记录观察指标变化、临床症状评分变化和随访指标,从疗效情况、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各临床症状(瘙痒、风团数目、风团直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水肿程度)积分经统计学对比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临床症状变化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治愈为12例,显效为9例,有效为7例,无效为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愈为6例,显效为5例,有效为11例,无效为8例,疗效结果经统计学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效果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对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改善,经检验分析,P<0.01,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4.对随访后复发率比较,治疗组(2例)少于对照组(9例),检验分析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当归饮子加减可以改善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症状积分。2.用当归饮子加减治疗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是安全有效的。
周双双[5](2021)在《自拟消风止痒汤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卫外不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遵循中医学理论依据,观察自拟消风止痒汤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卫外不固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慢性荨麻疹(卫外不固型)患儿,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试验组予消风止痒汤治疗及对照组予开瑞坦(氯雷他定糖浆)治疗。共治疗14天,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和服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分析,以此评价消风止痒汤的临床疗效。在治疗结束后,对患儿进行3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1.在改善主症评分方面,两组积分在治疗后均有下降,P<0.05,说明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儿风团数量和瘙痒程度。两组组间比较,P<0.05,两组疗效存在显着性差异。2.在次症积分方面,试验组组内比较,P<0.05,表明试验组能明显改善患儿次症;对照组组内比较,P>0.05,表明对照组不能明显改善次症。3.治疗结束后,以主症评分改变作为疗效评判标准,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组间比较P<0.05,两组疗效存在显着性差异。4.试验组复发率10%,对照组复发率75%,组间比较P<0.05,两组复发率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1.消风止痒汤治疗慢性荨麻疹(卫外不固型)患儿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消风止痒汤能有效缓解慢性荨麻疹(卫外不固型)患儿的各项症状。3.消风止痒汤能有效控制慢性荨麻疹(卫外不固型)患儿的复发率。
司海玲[6](2021)在《213例慢性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本院慢性荨麻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中医治疗等进行详细地记录,并分析疾病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治疗经验特点。希望能总结本院对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特色疗法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详细记录于2015年11月至2020年11月至我院诊治的诊断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病程、实际住院天数等)、发病季节节气、病因诱因、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医证型及舌苔脉象、中医辨证治疗等资料,从而分析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相关因素及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结果:1.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病历资料213份,男性患者64例(30.05%),女性患者149例(69.95%);男女比例为1:2.33;记录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年龄最小15岁,最大87岁,平均53.66±13.64岁。住院天数最短3天,最长21天,平均住院天数为11.72±2.85天。发病季节春季(16.43%)、夏季(32.39%)、秋季(25.82%)、冬季(25.35%),以夏季多发。2.临床症状和体征:皮肤表现前5位:不同程度的瘙痒(100%)、风团(98.59%),抓痕(16.90%)、皮肤划痕征阳性(96.71%)、肿胀(15.02%);非皮肤表现前5位包括呼吸不畅(25.82%),胸闷(19.25%)、心慌(7.51%)、呼吸困难(6.10%)、憋气感(5.63%)。3.实验室检查:IgE、C反应蛋白可以有效帮助临床监测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治疗。过敏原检测可以明确致敏物质,食物组过敏前5位:蛋清蛋黄(19.90%)、小麦(19.90%)、大豆(17.35%)、花生(16.84%)、榛子/开心果(13.27%);吸入组过敏前5位:屋尘螨/粉尘螨(29.08%),点青霉/烟曲霉/交链孢霉(21.94%),狗毛皮屑(19.90%),榆树(19.39%)。4.中医证型:213例患者中风热犯表证(85.45%)、风寒束表证(7.04%)、血虚风燥证(6.1%)、胃肠湿热证(0.94%)、肺卫不固证(0.47%)。经卡方检验慢性荨麻疹证型分布有显着差异;且不同证型在不同病程分组中也有显着差异,其中风热犯表证在病程6周–1年中出现最多;证型分布与性别和年龄无关。5.西医治疗:主要是抗组胺药:盐酸左西替利嗪95例(4.60%)、依巴斯汀145例(68.08%)盐酸奥洛他定(苏苓)40例(18.78%)、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扑尔敏)55例(25.82%)、氯雷他定片42例(19.72%)、非索非那定片4例(1.88%)。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使用频率83.57%,维生素C注射液为92.02%。6.中医方药:本研究共收集178方,涉及中药148味,总使用频次达2564次。全部中药进行分析:功效分布前5位依次是清热类(31.72%)、补虚类(30.56%)、解表类(23.27%)、利水渗湿类(4.25%)、平肝息风类(3.14%);药物归经前5位依次是脾经(20.35%)、肝经(18.08%)、肺经(17.41%)、心经(13.91%)、胃经(10.08%);药味依次是甘(38.23%)、苦(31.16%)、辛(24.63%)、酸(5.32%)、咸(0.67%);药性依次是温(46.88%)、寒(34.56%)、平(15.12%)、凉(2.99%)、热(0.44%)。对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34味中药进行分析进行关联分析得出46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可聚3类。结论:1.在本研究中慢性荨麻疹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本病好发年龄是40–59岁,患病病程多为6周–1年,好发季节为夏季。2.在本研究中IgE、过敏原检测可以有效帮助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3.在本研究中慢性荨麻疹中医证型以风热犯表证为主,且证型分布与病程有关。4.在本研究中慢性荨麻疹西医治疗以抗组胺药物为主,复方甘草酸苷与维生素C的应用率高80%以上。5.在本研究中慢性荨麻疹常用中药药物有防风、甘草、黄芪、生地黄、当归、牡丹皮、白鲜皮、黄芩、白术、荆芥穗、金银花等。常见药物组合有防风–黄芪、黄芪–甘草–防风、牡丹皮–生地黄–甘草–防风。补泻兼施,调理机体气血阴阳平衡,扶正祛邪促进疾病痊愈。
刘思佳[7](2021)在《针刺曲池穴、血海穴对荨麻疹大鼠肥大细胞及IL-33/ST2表达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针刺预处理曲池穴与血海穴对荨麻疹大鼠体内IL-33/ST2表达及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的影响,探讨针刺预处理曲池穴与血海穴治疗荨麻疹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材料与方法:35只6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先采用完全随机法选出3只SD大鼠制备抗卵白蛋白血清,其于3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阳性药物组,每组8只,给与不同干预措施。针刺组给予针刺干预,针刺大鼠双侧曲池穴与血海穴,20分钟/次,每次1天;阳性药物组给与氯雷他定5ml/kg(?)d-1灌胃;模型对照组大鼠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日干预一次,连续干预7天,并于第5天使用稀释后的抗卵白蛋白血清对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以及阳性药物组实验大鼠背部标记点进行注射进行背部至敏造模,第7天进行抗原攻击并取材。对致敏部位皮肤组织进行HE法染色,观察致敏部位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运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运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g E以及组胺水平;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致敏区域皮肤组织内IL-33与ST2的表达情况。结果:1.预处理期间空白组大鼠状态一直保持正常,精神良好,活动灵敏,饮食二便正常;针刺组给与干预后,大鼠偶见情绪躁动表现,次数较少,其他如常;阳性药物组给与药物灌胃干预后,偶见各别大鼠活动相对减少,偶见便溏,其他如常。整个过程中实验大鼠全部存活,无死亡。抗原攻击后的1小时内,空白对照组大鼠较为安静,偶见搔挠注射部分,次数与频率较少;模型对照组大鼠明显躁动,频繁搔挠及挤蹭背部,活动度明显增加;针刺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大鼠相比于模型组大鼠明显可见搔挠等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减轻。2.抗原攻击后,空白对照组大鼠背部并未出现明显蓝斑,模型组大鼠蓝斑明显,蓝斑直径与空白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针刺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蓝斑直径明显变小(P<0.01);针刺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伊文斯蓝染料渗出量结果提示:空白对照组渗出染料量相对较少,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针刺组与阳性药物组相对减少(P<0.01或P<0.05),而针刺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E染色结果提示:空白对照组大鼠皮肤表皮层细胞结构正常,真皮层内可见胶原纤维排列规律,未见明显水肿以及炎症浸润;模型对照组大鼠皮肤表皮层结构残缺,表皮细胞混乱,真皮层内纤维排列杂乱无章,有炎症细胞浸润以及水肿发生;针刺组与阳性药物组大鼠皮肤表皮层细胞较规律排列,偶见表皮结构不完整,真皮层内纤维排列呈网状排列,间隙较模型组明显变小,炎症细胞与水肿情况呈不同程度减轻。5.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提示:空白对照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较完整,呈稳定状态,脱颗粒率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针刺组与阳性药物组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明显减轻。脱颗粒率明显降低(P<0.01)。6.ELISA结果提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g E与组胺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针刺组与阳性药物组大鼠血清Ig E与组胺水平较模型组均降低(P<0.01或P<0.05);而针刺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免疫组化法结果提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IL-33、ST2表达显着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针刺组与阳性药物组IL-33、ST2表达相对降低(P<0.01);针刺组与阳性药物组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曲池穴、血海穴对荨麻疹大鼠的作用可以通过抑制IL-33/ST2的表达来降低血清总Ig E水平,减少其与大鼠体内肥大细胞接触所引起脱颗粒以及组胺的释放情况,从而有效改善荨麻疹大鼠致敏部位皮肤所出现的皮肤形态学变化以及躁动瘙痒等表现,以起到治疗的目的。
叶文珍[8](2020)在《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介绍萧贤忠辨治皮肤疾病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一、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主要从中医世家,代代传承;厚德精医,仁心仁术;勤求博采,传承传新三个方面阐述了萧贤忠从医的经历、精湛的医术、晨兢夕厉、心怀患者的高尚医德对萧贤忠学术观点形成的影响。二、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主要阐述萧贤忠在皮肤疾病方面的病机观、辨治观、预防观。萧贤忠认为,皮肤病病因病机应以“整体观”为指导。其发病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虫毒、蛇毒、药毒、食物毒、疫疠之毒、外来伤害等,内因包括情志、饮食、劳逸、先天等。各个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瘀滞或虚损,经络失和失养,肌肤不固,失于濡润,反映于外则表现为各种皮肤病变。萧贤忠辨证治疗皮肤疾病亦重视“整体观”,强调“外科实从内出”的观点。其根据辨证结果和皮肤病特点将内治法大致归纳为:疏风解表止痒、清热燥湿收敛、和解疏肝理气、清热凉血消斑、健脾除湿利水、解毒杀虫止痒、活血破瘀软坚、温经散寒通络、养血润肤止痒、补益肝肾扶正等。萧贤忠认为这些治法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治疗时应该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采用一个或两个及两个以上治法,依法立方,证法方相应,疗效可奏。在临床处方上,萧贤忠善于应用古方辨治皮肤病,常用方剂有:双解汤、五神汤、香薷散、除湿胃苓汤、五根汤、防风通圣散、逍遥散、化斑汤、疏风清肝汤、银翘散、消风导赤散、泻白散、甘露饮等。并根据经验自拟经验方治疗,如止痒汤、消疣汤等。萧贤忠临床用药强调,在疾病治疗的始末一定要顾护脾胃,扶正祛邪。萧贤忠临床常配合特色外治疗法,常用萧氏自制大成散、三黄洗液等治疗。另指出,皮肤病的预防也需遵循“整体观”,防治结合,效果更佳。三、萧贤忠论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主要从概述、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防护措施五个方面论述了萧贤忠诊治粉刺、乳痈、湿疮、丹毒、白疙、蛇串疮、奶癣、疔疮、瘾疹、风瘙痒十种疾病的临床经验。萧贤忠立志于中医外科事业,将萧氏—族治疗皮肤疾病的中医经验薪火相传,并逐渐发扬光大,为我国中医事业贡献出—份力量。
胡雪晴[9](2020)在《消风散对慢性荨麻疹急性时相反应物及凝血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临床常见,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尚无特效方法,且病程长,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国内外指南推荐西医治疗以消除诱因、控制症状为主,首选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物。中医治疗本病历史悠久,多围绕风邪这一核心病机辨证论治。消风散源自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是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验方。国内外最新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急性时相反应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激活,而消风散具有祛风、除湿、清热、活血养血的功效,其疗效或许与中药通过多靶点作用于急性时相反应与凝血/纤溶系统有关,目前尚缺乏从此方面入手检测消风散治疗前后血清标志物变化的相关研究。目的:检测消风散治疗前后风湿热证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D-二聚体水平,分析消风散对风湿热证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瘙痒程度、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与血清急性时相反应物、凝血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方法:根据课题的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门诊风湿热证慢性荨麻疹患者30例,予口服消风散颗粒剂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期间每两周随诊一次,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一次,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积分、瘙痒水平、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同时留取患者治疗前后清晨空腹血清,检测血清IL-6、D-二聚体、MPV、PDW水平。结果:(1)消风散治疗4周后,患者的症状积分、瘙痒水平、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67.9%。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4周后随访复发率较低,表明消风散对风湿热证慢性荨麻疹疗效值得肯定。(2)患者经消风散治疗前后,血清IL-6、D-二聚体、MPV、PDW水平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MPV、PDW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D-二聚体下降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经统计学分析,D-二聚体、IL-6与风湿热证慢性荨麻疹患者症状积分水平呈线性相关,且治疗前后均有下降,推测消风散可能通过影响急性时相反及凝血纤溶系统,对慢性荨麻疹起到治疗作用。结论:消风散治疗风湿热证慢性荨麻疹有效,且能够降低IL-6、D-二聚体、MPV、PDW水平,推测消风散可通过祛风、除湿、清热、活血养血等作用多靶点影响急性时相反应与凝血/纤溶系统,对风湿热证慢性荨麻疹起到治疗作用,初步揭示了消风散治疗风湿热证慢性荨麻疹的现代生物学机制。
温丽娟[10](2020)在《基于脉诊客观化探讨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特征及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特征及与一般资料、专科情况、临床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了解脉诊客观化在慢性荨麻疹群体中的价值及可行性,丰富慢性荨麻疹的辨证要素;同时为慢性荨麻疹临床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以期从中医角度建立慢性荨麻疹科学、客观化的分类,亦为脉诊客观化研究提供临床研究数据。方法:采用横断面非干预性研究,2019年0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随机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明确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的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上海道生DSO1-A型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采集患者脉象和脉图参数,自拟病例信息收集表和中医证型采集信息表收集患者临床指标和中医证型;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特征及与一般情况、专科情况和临床分型的相关性。结果:1.慢性荨麻疹的一般资料和专科情况慢性荨麻疹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平均年龄37.43±15.09岁,男女之比为1:2.12;病程6周~10年以上不等,平均病程2.45±1.26年;大多数患者病因及诱因不能明确;发病时间多有节律性,以夜间发病最为多见,其中以21:00-23:00(亥时)和19:00-21:00(戌时)为主;风团颜色以淡红色为主,易发于躯干及四肢,且常常2个及以上部位同时发生,多数患者自觉患处皮温增高;患者的UAS平均分以3~4分多见,平均值为3.72±1.17。2.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1)脉象:脉位以适中为主,占78.5%,其中男性以适中和沉为主,女性以适中和浮为主;脉力多以虚或无力为主,脉律基本匀齐,无明显结、代脉出现;脉象以弦脉或弦脉相兼脉为主,兼有脉弦的脉象主要有脉弦缓、脉虚弦、脉弦数、脉沉弦等;单一脉象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程、风团颜色和风团发生部位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脉图参数:脉图参数值表现为弦脉特征,h3/h1>0.7,h4/h1>0.4,h5/h1<0.05,w1/t>0.2;在不同性别、年龄、病因及诱因、风团颜色、风团发生部位和疾病严重程度下,脉图参数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P<0.05)。3.中医证型与脉图参数(1)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最多,气血两虚证次之,后依次为表虚不固证、血虚风燥证、血瘀证、湿热内蕴证和肺胃热盛证。(2)不同中医证型组脉图参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中血瘀证组脉图参数值与其他六组存在不同脉图参数值显着差异性;肝郁脾虚证组与其他组(除血虚风燥证)脉图参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湿热内蕴证组、肺胃热盛证组与其他组脉图参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相互之间脉图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虚实证候与脉图参数虚证组116例,占64%,实证组65例,占36%,慢性荨麻疹以虚证为多见;虚证组与实证组脉图参数值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为t3、t5、t、h1、h3、h4、h5、h5/h1值。结论:1.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和脉图参数具有特征性,且与患者的相关证候临床特征具有显着相关性,可考虑将脉诊客观化指标作为慢性荨麻疹的客观参考指标。2.慢性荨麻疹不同中医证型或虚实证候的脉图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不同证型两两比较,脉图参数差异性不同。脉诊客观化与慢性荨麻疹值得进一步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临床资料 |
| 1.1 诊断标准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一般资料 |
| 2 治疗方法 |
| 2.1 对照组 |
| 2.2 观察组 |
|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
| 3.1 观察指标 |
| 3.2 统计学方法 |
|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
| 4.1 疗效标准 |
|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 4.3 2组治疗前后组胺、IL-10水平比较 |
| 4.4 2组治疗前后DLQI评分比较 |
| 4.5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
| 5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1] |
| 1.3 排除标准 |
| 1.4治疗方法 |
|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
| 1.5.1 评分标准 |
| 1.5.2 疗效标准[3] |
| 1.6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三组治疗前后UAS7评分比较 |
| 2.2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3 三组治疗6个月后复发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 |
| 2 消风散的组方特色 |
| 3 消风散现代药理研究 |
| 4 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应用 |
| 4.1 消风散及其加减疗法 |
| 4.2 消风散联合针刺疗法 |
| 4.3 消风散结合刺络放血疗法 |
| 4.4 消风散结合自血疗法 |
| 5 小结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祖国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及治疗 |
| 1.1 中医病名 |
| 1.2 病因病机 |
| 1.3 现代医家对荨麻疹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4 现代医家对荨麻疹的治疗 |
| 1.5 对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 |
| 2.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 2.1 概述 |
| 2.2 病因 |
| 2.3 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 |
| 2.4 慢性荨麻疹的药物治疗 |
| 临床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安全性指标 |
| 2.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方法及指标 |
| 2.4 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两组性别分析比较 |
| 3.3 两组年龄分析 |
|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病程构成比较分析 |
| 3.5 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
| 3.6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 3.7 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分析 |
| 3.8 临床疗效分析 |
| 3.9 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比较分析 |
| 3.10 DLQI分析比较 |
| 讨论 |
| 1.立题依据 |
| 2.病因病机及方药分析 |
| 2.1 阴血不足型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分析 |
| 2.2 方药组成及方药分析 |
| 3.现代药理学研究 |
| 3.1 免疫调节作用 |
| 3.2 抗炎、镇痛、止痒作用 |
| 3.3 解热作用 |
| 3.4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 3.5 造血作用 |
| 4.有关疗效的分析 |
| 5.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祖国医学对瘾疹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 1.1 病名溯源 |
| 1.2 病因病机 |
| 1.3 治疗 |
| 2 西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 |
| 2.1 病因 |
| 2.2 发病机制 |
| 2.3 西药治疗 |
| 2.4 实验室检查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分组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 3 病例选择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3.3 剔除与脱落标准 |
| 4 治疗方法 |
| 4.1 试验组 |
| 4.2 对照组 |
| 4.3 疗程及随访 |
| 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 |
| 5.1 主症评分 |
| 5.2 次症评分 |
| 5.3 观察指标 |
| 6 临床疗效标准 |
| 7 不良反应 |
| 8 统计方法 |
| 9 一般资料分析 |
| 9.1 性别 |
| 9.2 年龄 |
| 9.3 病程 |
| 研究结果 |
| 1 治疗前两组患儿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 2 试验组患儿治疗前后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 3 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 4 两组患儿治疗后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 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总积分比较 |
| 6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次症总积分比较 |
| 7 总有效率 |
| 8 复发率 |
| 9 不良反应 |
| 讨论 |
| 1 立题依据 |
| 1.1 从卫外不固论治慢性荨麻疹的理论基础 |
| 1.2 导师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
| 2 方药组成及组方分析 |
| 3 方药中各中药的作用机理 |
| 4 疗效分析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实验结果 |
| 1 荨麻疹大鼠造模情况 |
| 2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 3 各组大鼠皮肤蓝斑表现情况 |
| 4 各组大鼠皮肤伊文斯蓝染料渗出量情况 |
| 5 各组大鼠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 |
| 6 各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 |
| 7 各组大鼠血清IgE、组胺水平检测结果 |
| 8 各组大鼠皮肤组织相关蛋白表达 |
| 讨论 |
| 1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
| 3 针刺治疗荨麻疹及选穴依据 |
| 4 针刺预处理可有效降低荨麻疹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 |
| 5 针刺预处理治疗荨麻疹大鼠的可能机制探讨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荨麻疹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
| 1 萧贤忠生平简介 |
| 2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
| 2.1 中医世家 代代相承 |
| 2.2 厚德精医 仁心仁术 |
| 2.3 勤求博采 传承创新 |
| 第二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 |
| 1 病机观 |
| 2 辨治观 |
| 2.1 辨证原则 |
| 2.2 治则治法 |
| 2.3 遣方用药 |
| 3 预防观 |
| 第三章 萧贤忠辨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举隅 |
| 1 粉刺 |
| 1.1 概述 |
| 1.2 病因病机 |
| 1.3 临证经验 |
| 2 乳痈 |
| 2.1 概述 |
| 2.2 病因病机 |
| 2.3 临证经验 |
| 3 湿疮 |
| 3.1 概述 |
| 3.2 病因病机 |
| 3.3 临证经验 |
| 4 丹毒 |
| 4.1 概述 |
| 4.2 病因病机 |
| 4.3 临证经验 |
| 5 白疕 |
| 5.1 概述 |
| 5.2 病因病机 |
| 5.3 临证经验 |
| 6 蛇串疮 |
| 6.1 概述 |
| 6.2 病因病机 |
| 6.3 临证经验 |
| 7 奶癣 |
| 7.1 概述 |
| 7.2 病因病机 |
| 7.3 临证经验 |
| 8 疗疮 |
| 8.1 概述 |
| 8.2 病因病机 |
| 8.3 临证经验 |
| 9 瘾疹 |
| 9.1 概述 |
| 9.2 病因病机 |
| 9.3 临证经验 |
| 10 风瘙痒 |
| 10.1 概述 |
| 10.2 病因病机 |
| 10.3 临证经验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现状 |
| 1 中医文献中关于慢性荨麻疹的记载 |
| 2 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及相关血清标志物研究进展 |
| 1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
| 2 慢性荨麻疹相关血清标志物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3 小结 |
| 4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特征及与临床表现相关性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脉象和脉图参数采集 |
| 2.2 人口统计学资料及临床指标收集 |
| 2.3 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及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
| 3.统计方法 |
| 4.质量控制 |
| 5.研究结果 |
| 5.1 病例收集情况 |
| 5.2 一般资料 |
| 5.3 专科情况 |
| 5.4 脉象分析 |
| 5.5 脉图参数分析 |
| 6.讨论 |
| 6.1 中医脉诊及脉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
| 6.2 慢性荨麻疹的一般资料及专科情况分析 |
| 6.3 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分析 |
| 6.4 慢性荨麻疹的脉图参数分析 |
| 7.结论 |
| 8.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
| 第二部分 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分型及与脉图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依据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3.结果 |
| 3.1 中医证型分布 |
| 3.2 中医证型与脉图参数 |
| 3.3 虚实证候分布 |
| 3.4 虚实证候与脉图参数 |
| 4.讨论 |
| 4.1 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分型 |
| 4.2 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分型与脉图参数分析 |
| 5.结论 |
| 6.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中医辨治慢性荨麻疹概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一 附录(研究工具及资料收集表) |
|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