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秀江,李红,黄美艳[1](2021)在《真武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真武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组成,功效温补脾肾阳气、利水消肿。方中炮附子为君,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温运水湿,兼暖脾土。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为臣药。生姜宣肺暖胃,既助炮附子温阳化气以行水,又助白术、茯苓健脾以化湿。芍药酸甘缓急止痛,并能制约炮附子、生姜辛热伤阴之弊,为佐药。诸药合用,有温阳利水之功。现将近年真武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林姗姗[2](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http://www.guidelines-registry.cn/)进行注册(注册号:IPGRP-2020CN083)。目的构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问题,检索并评价临床研究证据,形成相应推荐意见,完成“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初稿。方法1临床问题的构建基于PICO原则整理现有专家共识、实践指南及相关文献,制定临床问题清单,通过专家调查形式确定研究对象及干预措施,筛选结局指标并对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构建临床问题。2循证证据的综合评价2.1文献检索与信息提取根据临床问题清单制定检索策略,电子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CHF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0年11月30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信息。2.2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组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2.3证据合成与分析对疗效性指标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并采用Stata 15.0软件对发表偏倚进行Egger检验;对安全性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2.4证据质量分级基于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对证据体进行质量评价及分级,分为高(A)、中(B)、低(C)、极低(D)四个等级。3推荐意见的形成通过组织专家共识会,采用名义群体法对证据体的推荐强度进行评价,推荐强度包括强推荐(I)、弱推荐(II)、暂不推荐(O)、弱不推荐(-II)、强不推荐(-I)五个选项,任何一项票数>50%或同一推荐方向下的两项总票数>70%则认为达成共识,最终成为指南推荐意见。4指南初稿的撰写按照指南编写体例的要求,完成指南初稿的撰写。结果1临床问题构建本指南将研究对象(Population,P)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 EF)患者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 EF)患者,涉及气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3类基本证型。经过专家调查,共纳入中成药(包括口服中成药和中药静脉制剂)、中药汤剂、中医康复运动、经络腧穴疗法4大类干预措施(Intervention,I),对照措施(Comparison,C)均为西医常规治疗,及13种结局指标(Outcome,O)。基于PICO原则的临床问题概况如下:P:HFr EF和HFpEF患者;I:中医疗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中医疗法包括中成药(口服中成药和中药静脉制剂)、中药汤剂、中医康复运动、经络腧穴疗法(针刺、灸法、穴位敷贴);C:西医常规治疗;O:结局指标重要性排序: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中医证候>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HYHA)心功能分级有效率≈HF再住院率>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之比(E/A)或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血流峰值速度之比(E/e’)。2临床证据概况及质量分级纳入274篇文献,其中涉及治疗HFr EF的中成药11种(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心宝丸、参附强心丸、补益强心片、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参麦注射液)、中药汤剂9种(补阳还五汤、炙甘草汤、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炙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中医康复运动2种(太极拳、八段锦);治疗HFp EF的中成药5种(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中药汤剂5种(养阴舒心方、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加味、苓桂术甘汤合血府逐瘀汤)、中医康复运动2种(太极拳、八段锦);治疗CHF的经络腧穴疗法(针刺、灸法、穴位敷贴)14种。共形成48条证据体,其中中质量等级(B)5条,低质量等级(C)33条,极低质量等级(D)10条。3推荐意见形成形成推荐意见33条,其中强推(I)6条,弱推荐(II)27条。4指南初稿撰写CHF的辨病和辨证分型标准引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4.1中医药治疗HFr EF推荐意见1)气虚血瘀证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II C);口服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I B);中药静脉制剂:黄芪注射液(II C);中医康复运动:八段锦(II C)或太极拳(II D)。2)阳气亏虚血瘀证中药汤剂:真武汤(II D)或苓桂术甘汤(II C)或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II C)或五苓散(II C)或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II D);口服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I B),心宝丸(II B)或参附强心丸(I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附注射液(I C)或心脉隆注射液(I B);中医康复运动:八段锦锦(II C)或太极拳(II D);其他中医特色疗法:三伏贴(II C)。3)气阴两虚血瘀证中药汤剂: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II C);口服中成药:补益强心片(I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麦注射液(II B)或生脉注射液(II C)或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II C);中医康复运动:八段锦(II C)或太极拳(II D)。4.2中医药治疗HFp EF的指南推荐意见1)气虚血瘀证口服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I B);中医康复运动:太极拳(II C)或八段锦(II C)。2)阳气亏虚血瘀证中药汤剂:真武汤(II C)或苓桂术甘汤(II D)或苓桂术甘汤合血府逐瘀汤(II C)、五苓散加味(II C);口服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附注射液(II D)或心脉隆注射液(II C);中医康复运动:太极拳(II C)或八段锦(II C);其它中医特色疗法:三伏贴(II C)。3)气阴两虚血瘀证中药汤剂:养阴舒心方(II C);中药静脉制剂:参麦注射液(II C);中医康复运动:太极拳(II C)或八段锦(II C)。结论1.治疗CHF的中医药疗法广泛,其中以药物疗法为主包括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静脉制剂;以非药物疗法为辅包括太极拳、八段锦、针刺、灸法、穴位敷贴。其中,以中成药治疗HFr EF的循证证据最为丰富。2.临床专家在评价中医药疗效时,较为关注的结局指标为生活质量、中医证候、运动耐量、心功能,而对于其他替代结局指标及远期预后相关结局指标的关注相对较少。中医疗法联合西医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安全性较好,但各药优势定位不一。3.本研究通过在全面收集并整理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共识会,完成“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最终形成强推荐意见6条,弱推荐意见27条,虽然证据质量总体偏低,但专家认可度和患者接受度高。该指南的制定进一步规范了中医药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合理应用。4.随着更多中医药治疗CHF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出现,《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谭雨晴[3](2021)在《温阳益气活血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回顾性分析及miRNA调控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类复合性心肌病,以左室、右室或双心室腔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等为特征,是心肌病的常见类型,为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近年来,DCM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死亡人数持续增加。DCM属疑难病和危重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临床治疗以防止心肌损害,对症治疗,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中医古籍中并没有DCM这一病名,可将其归属于“心胀”、“心痹”、“心悸”、“喘证”、“心水”、“饮证”等范畴,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DCM确切有效,但仍存在辨证分型不规范、证治规律模糊不清、临床研究循证依据较低、作用机制不明确等问题。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常规西药联合中药干预DC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分析DCM常见证型,总结李军教授治疗DCM的临床经验;基于差异表达miRNA谱初步探索温阳益气活血方干预阳虚血瘀型DCM的可能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及经验分析:收集广安门医院住院系统(HIS系统)在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心内科住院的所有DCM诊断资料,根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对患者指标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常规西药联合中药干预DC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纳入研究的DCM证候特点,分析本地区住院患者证型分布情况,并总结李军教授中药治疗DCM的经验。临床机制初步探讨:招募DCM阳虚血瘀证患者,予温阳益气活血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2周,观察临床疗效,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治疗前后DCM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miRNA,通过靶基因的预测,对温阳益气活血方干预DCM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今后进行大样本量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奠定一些基础。研究结果1、回顾性分析: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72例DCM患者。(1)基础资料:72例患者中,有男性49人,女性23人,年龄分布于19-84岁,平均为60.33±14.33岁,61-70岁这一年龄段最多,占35.6%,平均病程为40.33周,平均住院时间为14.54±6.4天。所有的患者均有心力衰竭的表现,有56位(77.78%)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既往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56位心律失常患者中,有6位(10.71%)接受了心脏起搏治疗。(2)临床资料:胸闷、喘憋、气短、心慌为患者入院主要症状,其中胸闷59例(81.94%),喘憋44例(61.11%)居于前2位,20位(27.78%)患者表示感冒是导致其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此外,正虚不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失宜都可致病。(3)疗效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有效调节患者心率和血压(P<0.05),提升患者心功能(P<0.05),改善 LAD、LVEDd、LVEF、FS、RVD 值(P<0.05),调节HDL-C、LDL-C、CRP、BNP、cTnI、CK-MB 的水平(P<0.05),减轻患者症状,同时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4)证候分析:DCM临证分型主要可以分为阳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阳虚水泛证四个证型,尤以气阴两虚证和阳虚血瘀证居多。(5)用药分析:临证用药灵活配伍,不拘泥于一方一药,疗效显着。成药运用广泛,心脑血管类药中成药多达20种,口服中成药主要以益气温阳、养阴通络、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针剂主要以活血化瘀、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为主。西药常规运用的有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及正性肌力药等,具有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力衰竭、调节心率、改善症状等作用。2、经验分析:扩张型心肌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气血、阴虚、阳虚多见,标实以血瘀、痰湿、寒凝、热毒等居多。心系疾病病位主在心,但与其他四脏相互生克制化,休戚相关,五脏之病均能相互影响而发病,调其他四脏以调心。阳虚血瘀证属于DCM常见证型,运用温阳益气活血方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3、临床机制初步探讨温阳益气活血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LVEDd、提高LVEF及FS,改善患者心功能,缩小LVEDd。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对DCM阳虚血瘀证患者用药前后血样进行分析,发现差异表达miRNA有19个,其中9个miRNA显着上调,10个miRNA显着下调。可预测到靶基因的miRNA有7个,分别为:novel718mature、hsa-miR-1249-5p、hsa-miR-3620-5p、novel372mature、novel995mature、hsa-miR-323a-5p、novel412mature。GO功能结果提示,生物学过程中转录,DNA模板、转录调控,DNA模板、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调控等可能与DCM关系密切;细胞组分主要涉及细胞核、细胞质、质膜、细胞外泌体等;分子功能主要涉及ATP结合、RNA结合、DNA结合等。KEGG富集分析结果可知,相关miRNA调控通路主要包括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肥厚型心肌病(HCM)、扩张型心肌病(DCM)、NF-κB信号通路等。研究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DCM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减轻症状。阳虚血瘀证是DCM临证常见证型,温阳益气活血法是治疗的主要治法。温阳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DCM患者心功能,干预前后差异表达的miRNA共有19个,初步提示温阳益气活血方治疗DCM的作用机制可能与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病(DCM)、NF-κB信号通路等相关,可为今后进行大样本量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奠定一些基础。
龙佳[4](2021)在《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又称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近年来研究显示,频发的室性早搏可能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引起心功能不全和心肌病。目前西医治疗室性早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常用的β受体阻断剂有不少禁忌,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均有一定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而射频消融术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因具有创伤性、其适应证及并发证的局限、医疗条件要求高、价格昂贵等原因仅使部分患者能够从中受益。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早搏发生次数、改善预后,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可能具有一定优势。近几年关于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增多,既往对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系统评价由于纳入研究的病例数偏少或文献质量偏低,且既往系统评价中文献质量评价所用的Jadad评分量表现在已经发生变化更新,目前多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3推荐的改良后的Jadad量表进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故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评价得到的结论说服力不够强。因此随着新的文献的纳入、新的结局指标的增加等,有必要对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早搏再次进行Meta分析,观察结论是否发生变化。研究目的:对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参考。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外文文献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其他数据库包括: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 Trials、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WHO-ICTRP)。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 2020年12月31日。按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3推荐的改良后的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的RCT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个研究的效应量和可信区间以森林图显示;当纳入文献数量大于10篇时,发表偏倚以漏斗图显示,若漏斗图不完全对称,应用STATA SE12.0软件进行Begg检验和Egger检验。研究结果:共搜索到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文献4021篇,经过初筛和严格评价,最终纳入研究41个,共6969例患者。Meta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口服中药显着降低了室性早搏的数量(n=1392、RR=1112.50,95%CI[479.20,1745.79],P=0.0006、12=100%);口服中药提高了室性早搏患者左室射血分数(n=290、RR=2.35,95%CI[0.48,4.21],P=0.01、I2=98%);口服中提高了室性早搏患者Lown分级疗效(n=172、RR=1.50,95%CI[1.19,1.90],P=0.0007、I2=25%);口服中药降低了室性早搏患者中医证候积分(n=1239、RR=4.62,95%CI[3.06,6.17],P<0.00001、I2=100%);口服中药对改善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有显着影响(n=2194、RR=1.30,95%CI[1.19,1.43],P<0.00001、I2=73%),其中以益气养阴类、益气养血类、补气泻火类、育阴潜阳兼重镇安神类中药疗效优于对照组。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早搏患者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n=1156、RR=1.35,95%CI[1.22,1.49],P<0.00001、I2=56%),其中 60 岁及以上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口服中药显着改善了室早相关临床症状(n=1 093、RR=1.41,95%CI[1.15,1.73],P=0.001、I2=85%),其中干预疗程为8周时临床症状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Meta分析还表明,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对照组(n=4063、RR=0.75,95%CI[0.59,0.94],P=0.01、I2=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本Meta分析表明,口服中药在减少早搏发生次数、降低Lown等级、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心电图疗效、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改善室性早搏患者的总有效率及室早相关临床症状等8个疗效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证明了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的有效性。此外,口服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要少,证明了口服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的安全性尚可。本研究为临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提供了更多的指导和参考。
高艺[5](2020)在《生脉散加味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选用生脉散加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治疗进行干预,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探索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二科就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气虚血瘀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生脉散加味。临床观察周期为3个月,对治疗前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例患者,因未坚持服用药物、失访等原因,因此,最终入选患者试验组38例,对照组39例。3个月临床观察周期结束后,两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五大项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总积分及各症状(胸痛、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自汗等)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两组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本研究应用生脉散加味合并西药治疗,不仅显着改善气虚血瘀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机体功能状态,提高活动耐力及生活质量,且无不良反应,临床使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朱瑾[6](2020)在《加味解毒生脉散治疗脓毒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加味解毒生脉散对脓毒性心肌病(热入营血、气阴两伤证)的临床疗效,探讨加味解毒生脉散对脓毒性心肌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9.05-2020.02期间收治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EICU,符合纳入标准的脓毒性心肌病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针对脓毒症接受无差别治疗,包括: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经验性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菌;首选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如因心脏收缩力减弱导致血压难以维持,则尝试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采取抗凝治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器官功能支持治疗等。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解毒生脉散干预。观察加味解毒生脉散对脓毒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肌损伤指标、炎症指标、淋巴细胞亚群、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及住ICU时间、5天内停用血管活性药物病例数、28天病死率等的影响。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基础疾病、感染部位、APACHE Ⅱ评分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第3天和第7天的E水平较入组时均明显升高(P<0.05),第7天的LVEF、LVEDD及cTnI水平较入组时明显改善(P<0.05)。而实验组患者第3天的LVEF较入组时显着提高,第7天的NT-proBNP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经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试验组第3天和第7天的LVEF显着增加(P=0.044,P=0.004),第7天的NT-proBNP 明显降低(P=0.045)。3、组内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BC、hs-CRP和PCT水平在第7天降至正常水平,较入组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试验组患者的WBC水平在第3天较入组时也是显着下降的(P<0.05)。组间比较:经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第7天的WBC水平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8)。4、组内比较: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第7天CD4+T淋巴细胞和总T淋巴细胞水平较入组时均有明显改善(P=0.05),第3天和第7天的CD8+T淋巴细胞水平较入组时也有显着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在第3天和第7天的CD4+T、CD8+T淋巴细胞、总T淋巴细胞水平和入组时比较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入组后的CD4+T/CD8+均呈下降趋势,且对照组在第3天和第7天的CD4+T/CD8+T和入组时比较均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在第3天的CD4+T、CD8+T淋巴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6),第7天的CD4+T、CD8+T淋巴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P<0.001)。5、组内比较: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在第3天较入组时下降(P=0.001),试验组患者在第3天、第7天的中医证候积分较入组时均明显下降(P值均<0.001)。组间比较:经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在第3天、第7天的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13)。6、经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35),在5天内停用血管活性药物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26),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4),但两组的住院时间和28天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加味解毒生脉散可以显着改善脓毒性心肌病患者(热入营血、气阴两伤证)的NT-proBNP和LVEF水平。2、加味解毒生脉散可以有效改善脓毒性心肌病患者(热入营血、气阴两伤证)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中医证候疗效、减少5天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病例数、缩短住ICU时间。3、加味解毒生脉散可以改善脓毒性心肌病患者(热入营血、气阴两伤证)的WBC水平,调节CD4+T、CD8+T淋巴细胞水平,有改善细胞免疫功能的趋势。
闻婷[7](2019)在《芪参益气活血方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活血方联合西医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依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芪参益气活血方,每日2次,每次200ml,2组均连续治疗3月。对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心功能分级及NT-proBNP进行对比,同时评价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78.13%,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为62.5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变化:两组患者的LVEF均提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LVESD、LVEDD均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NT-proBNP变化:两组患者的NT-proBNP均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芪参益气活血方联合西医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规范西医治疗。
张米镎,寇兰俊,刘畅,孙飞[8](2018)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扩张型心肌病(DCM)中西医病因病理、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临床上广泛使用中成药制剂辅助治疗DCM有黄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是DCM病人反复住院的重要原因,服药依从性差、劳累、感染、饮食不当等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因素,应加强针对性调护干预。
张颖姝[9](2018)在《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方证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方证相关”的理论指导下,将李晓教授运用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病案进行统计分析,解析其中的方证规律和配伍规律,扩大潜阳封髓丹的适用范围,对传统中医经典理论进行传承与创新。方法:资料来源于2016年5月—2017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符合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诊断和纳入标准,整理病案资料并有效录入Excel表格。医案数据分析主要采用Excel频数统计,SPSS modeler关联规则分析和SPSS因子分析。将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医案的性别、年龄、体重、诊断、症状、舌脉、使用药物、配伍方剂用Excel进行频数分析,将频数分析得出的高频症状、舌脉用SPSS modeler14.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获得关键症状、舌脉,将高频药物用SPSS 21.0进行因子分析提取除去原方药物获得常用药物加味。结果:1.潜阳封髓丹的方证:胸闷胸痛,头晕头痛,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畏寒肢冷,口干口苦,肩痛背痛,汗出,耳鸣耳聋,纳少,四肢麻木,水肿,大便稀溏,舌暗,苔薄黄,脉弦或脉沉细。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典型方证:乏力倦怠,畏寒肢冷,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2.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疾病谱:包括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各种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等在内的15种常见心系疾病。3.常用的加味药对有:益气升阳药:黄芪、柴胡、升麻。健脾药:陈皮、白术。滋阴潜阳药:龙骨、牡蛎。养血宁心药:川芎、酸枣仁、当归。补肾药:桑寄生、巴戟天。4.常用的配伍方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炙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酸枣仁汤,沙参麦冬汤,桂枝茯苓丸,桂枝汤。胸闷、乏力、气短重者,以潜阳封髓丹合升陷汤加减使用。纳少,疲乏无力重者,以潜阳封髓丹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使用。心悸心慌重者,以潜阳封髓丹合炙甘草汤加减使用。失眠重者,以潜阳封髓丹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使用。自汗重者,以潜阳封髓丹合桂枝汤加减使用。心烦、失眠重者,以潜阳封髓丹合酸枣仁汤加减使用。舌暗重者,以潜阳封髓丹合桂枝茯苓丸加减。腰膝酸软重者,加用补肾药物桑寄生、巴戟天。结论:通过古代文献及当今医家使用潜阳封髓丹的规律分析,结合导师使用经验,对使用该方的病例采用统计学分析,本文认为潜阳封髓丹方证的病机为:肾阳不足,心火亢盛,重则虚阳浮越。其关键症状及舌脉是:畏寒肢冷,口干口苦,乏力倦怠,失眠多梦,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可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系疾病。
杨建宇,朱庆文,王暴魁,李杨,苏玲,王成祥[10](2011)在《中医药治疗心系疾病汇讲》文中认为中医药诊疗心系疾病有独特的特色和确切的疗效,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应用,深受中西医临床医师的喜爱,得到广泛地推广。又易被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为了使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同仁更好地了解和熟知中医药诊疗心系疾病的特色和方法,特汇讲如下,希望有益于中医心系疾病临床疗效的提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内科疾病 |
| 1.1 循环系统疾病 |
| 1.2 泌尿系统疾病 |
| 1.3 消化系统疾病 |
| 1.4 呼吸系统疾病 |
| 1.5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
| 1.6 内分泌系统疾病 |
| 1.7 肿瘤 |
| 2 男科疾病 |
| 3 妇科疾病 |
| 4 儿科疾病 |
| 5 耳鼻喉科疾病 |
| 6 小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技术路线图 |
| 第一部分 临床问题的构建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第二部分 循证证据的综合评价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第三部分 证据推荐强度的形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第四部分 指南初稿的撰写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 |
| 附录2 GRADE系统证据质量降级因素 |
| 附录3 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 附录4 偏倚风险评估表 |
| 综述 口服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扩张型心肌病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回顾性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3 诊断标准 |
| 4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 5 研究方案 |
| 6 统计及分析方法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 1 基本资料分析 |
| 2 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
| 3 患者证候分析 |
| 4 用药情况分析 |
| 第三节 讨论 |
| 第二部分 李军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用药经验 |
| 第一节 病因病机 |
| 第二节 辨证分型 |
| 第三节 验案举隅 |
| 第三部分 基于高通量测序初步探索温阳益气活血方干预DCM的miRNA表达差异 |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试剂与仪器 |
| 3 血样采集 |
| 4 外周血总RNA的提取 |
| 5 总RNA质量检测 |
| 6 miRNA高通量测序数据预处理 |
| 7 新miRNA预测 |
| 8 miRNA差异分析、靶基因预测及靶基因功能分析 |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 1 临床结果分析 |
| 2 RNA质量评估分析 |
| 3 测序数据预处理 |
| 4 新miRNA的预测 |
| 5 miRNA差异分析 |
| 6 差异miRNA靶基因预测及靶基因功能分析 |
| 第三节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室性期前收缩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 室性期前收缩的定义 |
| 2 室性期前收缩流行病学 |
| 3 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和机制 |
| 4 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表现 |
| 5 室性期前收缩的检查方法 |
| 6 室性期前收缩西医诊断依据研究进展 |
| 7 室性期前收缩的良恶性鉴别 |
| 8 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 |
| 9 室性期前收缩的预后 |
| 10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
| 1 病名沿革 |
| 2 病因 |
| 3 病机 |
| 4 辨证分型 |
| 5 中医治疗 |
| 6 国内外口服中药治疗室早的RCT文献研究现状 |
| 7 对系统评价的认识 |
| 8 对Meta分析的认识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系统研究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文献检索 |
| 2 文献纳入标准 |
| 3 文献排除标准 |
| 4 文献筛选 |
| 5 质量评价 |
| 6 资料提取 |
| 7 Meta分析 |
| 研究结果 |
| 1 研究筛选过程 |
| 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
| 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 4 Meta分析结果 |
| 5 不良反应 |
| 6 发表偏倚 |
| 小结与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疾病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随机分组的方法 |
| 2.2 治疗方案 |
| 2.3 临床观察周期 |
| 3 观察指标 |
| 3.1 疗效观察指标 |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 3.3.1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 |
| 3.2.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统计分析 |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 5.1.1 性别分布 |
| 5.1.2 年龄构成分布 |
| 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指标分析 |
| 5.2.1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分析 |
| 5.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比较 |
| 5.2.3 两组患者血hs-CRP比较 |
| 5.2.4 两组患者LDL-C比较 |
| 5.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 讨论 |
| 1 选方依据 |
| 2 方药分析 |
| 3 疗效分析 |
| 3.1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分析 |
| 3.2 中医证候量表分析 |
| 3.3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
| 3.4 低密度脂蛋白(LDL-C) |
| 3.5 安全性指标分析 |
| 4 理论探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后中医药研究进展 |
|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的中医病名 |
| 二、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的中医病因病机 |
| 三、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中医辨证分型与治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理论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脓毒性心肌病的研究概况 |
| 1.1 脓毒性心肌病的概念 |
| 1.2 脓毒性心肌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
| 1.3 脓毒性心肌病诊疗技术的发展 |
| 1.4 现代医学治疗脓毒性心肌病的措施 |
| 2 中医学对脓毒性心肌病的研究 |
| 2.1 中医学对脓毒症和脓毒性心肌病概念的认识 |
| 2.2 中医学对脓毒症和脓毒性心肌病病机的认识 |
| 2.3 中医学对脓毒症和脓毒性心肌病辨证的认识 |
| 2.4 中医学治疗脓毒性心肌病的基本方法 |
| 3 加味解毒生脉散的确立 |
| 3.1 立法依据 |
| 3.2 方药组成及配伍意义 |
| 3.3 加味解毒生脉散的现代药理研究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临床资料 |
| 2.1 研究对象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实施方案 |
| 3.2 观察指标 |
| 3.3 观察时点 |
| 3.4 心脏彩超测量方法 |
| 3.5 安全性评价 |
| 4 统计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5.1 入组情况 |
| 5.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
|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指标比较 |
|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
|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 5.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5.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5.8 两组患者预后指标比较 |
| 5.9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附录三 |
| 附录四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 1、扩张型心肌病现代研究进展 |
| 1.1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进展 |
| 1.2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学 |
| 1.3 扩张型心肌病的辅助检查 |
| 1.4 扩张型心肌病的西药治疗 |
| 2、祖国医学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认识进展 |
| 2.1 中医学对扩张型心肌病病名的认识 |
| 2.2 中医学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 2.3 中医药对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
| 3、小结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失率 |
| 1.6 伦理学要求 |
| 2、实验设计 |
| 2.1 分组 |
| 2.2 治疗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4.1 气(阳)亏虚、血瘀(水停)证与扩张型心肌病 |
| 4.2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与扩张型心肌病 |
| 4.3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 4.4 选方用药的作用机理研究 |
| 4.5 结果分析 |
| 4.6 展望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1 病因病机 |
| 1.1 西医病因病理 |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2.1 西医治疗 |
| 2.1.1 病因治疗 |
| 2.1.2 药物治疗 |
| 2.1.2. 1 心力衰竭的治疗 |
| 2.1.2. 2 心律失常的治疗 |
| 2.1.2.3栓塞的预防 |
| 2.1.2. 4 改善心肌代谢 |
| 2.1.2.5其他 |
| 2.1.3 非药物治疗 |
| 2.2 中医治疗 |
| 2.2.1 治则治法 |
| 2.2.2 辨证论治 |
| 2.2.3 基本方加减治疗 |
| 2.2.4 自拟方加减治疗 |
| 3 调护方法 |
| 4 前景与展望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潜阳封髓丹的源流与应用概述 |
| 1.1 源流和组方 |
| 1.2 郑钦安学术思想 |
| 1.3 郑钦安之潜阳封髓丹病机 |
| 1.4 古代应用 |
| 1.5 现代应用 |
| 第二部分 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方证相关分析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资料收集 |
| 2.3 症状规范 |
| 2.4 中西医诊断规范 |
| 2.5 统计数据 |
| 2.5.1 频数统计 |
| 2.5.2 关联规则 |
| 2.5.3 因子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3.1 统计结果分析 |
| 3.1.1 性别 |
| 3.1.2 年龄 |
| 3.1.3 体重 |
| 3.1.4 主要症状 |
| 3.1.5 舌苔脉象 |
| 3.1.6 疾病谱 |
| 3.1.7 方剂配伍 |
| 3.1.8 药物加味 |
| 3.1.9 药物用量 |
| 3.2 方证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
| 3.2.1 方证相关的源流 |
| 3.2.2 内涵 |
| 3.2.3 进行方证研究的意义 |
| 3.3 潜阳封髓丹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依据 |
| 3.3.1 心肾相交 |
| 3.3.2 心阳为用,肾阳为本 |
| 3.3.3 损肾及心 |
| 3.3.4 治则 |
| 3.4 配伍特色 |
| 3.4.1 药物功效 |
| 3.4.2 药物配伍 |
| 3.4.3 方剂配伍规律 |
| 3.4.4 现代药理研究 |
| 3.5 潜阳封髓丹治疗室性早搏病案一则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潜阳封髓丹的现代临床应用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