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阁,马怡[1](2019)在《“互联网+”时代“工程制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工程制图"课程是一门工科专业技术基础必修课,其理论和实践性较强,课程内容多且抽象,学时有限。依据"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了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探索。课堂采用多媒体课件和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融合教学,课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延伸教学,并对教材、习题集辅以二维码链接动静态资源巩固教学,以促进"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实践表明,教学改革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教学资源得到互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谢元敏,宁利川,肖立,蒋国璋,周艳[2](2018)在《基于新多媒体基础的机械制图改革》文中研究指明机械制图作为机械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同时其也是承接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过渡与重要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现行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课堂教学抽象、学生兴趣缺乏、课堂效率较低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专业知识体系,在学习后续课程时十分吃力。结合新多媒体数字信息高速发展的背景,通过多媒体融合教学、结合VR技术辅助教学、融合AutoCAD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想象力缺乏、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通过学习改革后的机械制图课程在全国大学生产品建模与机械创新大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项星玮[3](2018)在《以建立教学体系为导向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虚拟现实、数控加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建筑设计课堂,它们对建筑教学所带来的改变,凸显了在建筑教学中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而各行各业在应用新技术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紧迫性。基于上述情况,论文以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为导向,通过梳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发展脉络,分析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现状,尝试构建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等内容,这为后续的论述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首先,该部分论述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并分别揭示了历史根源、发展历程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关联点”;其次,该部分分析了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并探讨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论文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展开了分层研究,并从类型与时间两个维度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方式进行分析,从理论层面探讨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可能性,从而最终实现了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构建出的教学体系具有包括类型和时间两个维度、知识点的演进关系、“导学体系”在内的多种特征。第三部分是对论文研究成果的总结、反思与展望,既提出了在建筑学教学中开展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若干建议,也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值得继续深化的内容。本研究力求在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教学内容设置、知识点设置、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学时设置等方面为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提供参照。在国内建筑行业面临转型以及各种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研究具有促使建筑教学契合于社会新的生产需求、新的生产模式的积极意义。其创新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系统探讨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
杨梦秋[4](2018)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利用CAD软件培养学生图样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出台了新的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图样表达能力作为通用技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该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通用技术学科偏向实践,教学环境与手段均具有特殊性,在课堂中引入CAD软件,营造信息化及多媒体化的教学环境尤具必要性。CAD软件中,.AutoCAD软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应用度,可用于二维绘图、设计文档和基本三维设计,设计者无需懂得编程,利用它即可完成自动制图。本研究分析了利用CAD软件提升高中生图样表达能力的理论依据,制订了将CAD软件运用于通用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以南京市X高中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试验的教学实验,运用CAD软件在实验班进行图样表达内容的教授,通过收集分析对照班与实验班的数据,验证CAD软件对培养高中生图样表达能力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从投影、尺寸比例与二维三维的认知及相互转换三个方面来考察高中生通用技术课堂中图样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发现在投影与尺寸比例部分,实验班的总体平均正确率高于对照班,全对比率也高于对照班,但实验班的标准差高于对照班,分数高低差距较明显;在二维三维的识读与相互转换部分,实验班的总体水准好于对照班。在进行实际的二维与三维图样的相互转换绘制时,实验班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班。研究表明,CAD软件能提升通用技术课程中高中生的图样表达能力,但对不同方面的影响存在着略微的差异。本研究验证了运用CAD软件培养高中生图样表达能力的影响程度,为一线教师大规模运用CAD软件进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吴婷,张礼兵[5](2013)在《机械制图课程渐进式项目化教学改革与探索》文中提出针对机械制图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渐进式项目化教学新模式,对课程的理论基础、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案例设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计算机绘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一段时间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渐进式项目化教学模式极大促进了学生学习制图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刘金川[6](2014)在《基于WEB的《工程制图与CAD》精品课程建设》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此契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并且通过建设相应的精品课程网站,来展示和交流精品课程的优质教育资源。各高校开设《工程制图》由来已久,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没有中断。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信息技术为《工程制图》课程注入了活力,探索《工程制图》与《CAD》课程的有效结合是大势所趋。通过建设网络环境下的《工程制图与CAD》精品课程推动工程制图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做到学校与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本文结合我校热能与动力装置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的实例,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特点,研究《工程制图与CAD》精品课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及网站开发过程;运用科学的工业工程理论对网站开发过程进行解构;以期提高《工程制图与CAD》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并对同类院校的《工程制图与CAD》精品课程建设有所帮助。首先,本文介绍了课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根据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建设网络环境下的《工程制图与CAD》精品课程的必要性。其次,分析研究了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工程制图与CAD》的课程定位、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容。然后,结合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实际情况对《工程制图与CAD》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了开发设计。最后重点介绍了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建设的方法和过程。
廖宇兰,李粤,朱冬云,姚诗涛,黄建清[7](2004)在《基于AutoCAD的机械制图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从实验时数的分配、实验项目的制定、实验指导书的编写和实验课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等方面,阐述机械制图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王伟冰,张东梅,李玉菊,高伟[8](2012)在《CAD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二维CAD及三维CAD实验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基于"设计—建模—实施"理念的CAD实验教学体系。通过该体系的实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
方贵盛[9](2011)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企业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设置情况和岗位技能要求,为满足学生综合操作技能培养的需要,提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并探讨了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和实验室管理办法。提出的构想和实践可为高职高专院校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室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李素文,包素钦,蔡应强[10](2011)在《试析“机械制图”与“AutoCAD”同步教学》文中研究说明"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教学当前存在一些问题。"机械制图"融入"AutoCAD"课程同步教学具有优越性。轮机工程专业的"机械制图"与"AutoCAD"同步教学方案,明显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
| 1.1 教学现状 |
| 1.2 课堂教学新形态 |
| 2 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
| 2.1 多媒体课件与计算机软件融合教学 |
| 2.2 二维码的制作与应用 |
| 2.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教学 |
| 3 结语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目的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
| 1.2.1 研究对象 |
| 1.2.2 相关概念界定 |
| 1.3 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1.1 研究路线之一 |
| 1.3.1.2 研究路线之二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相关研究成果的不足 |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 1.5.1 研究框架 |
| 1.5.2 创新点 |
| 第2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 |
| 2.1 从哥特建筑到结构理性 |
| 2.1.1 哥特建筑与手工艺人行会 |
| 2.1.2 19世纪的结构理性主义 |
| 2.1.3 结构理性与新时代的技术观 |
| 2.2 从文艺复兴到美院“图”学 |
| 2.2.1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绘图 |
| 2.2.2 巴黎美术学院体系的形成 |
| 2.2.3 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图”学 |
| 2.3 从“图”学到形式图解 |
| 2.3.1 瓦堡学院的抽象图解 |
| 2.3.2 形式图解的产生与发展 |
| 2.4 包豪斯中的“数字式”教学 |
| 2.4.1 摄影与建筑设计教学 |
| 2.4.2 电影与建筑设计教学 |
| 2.5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出现、兴起与演变 |
| 2.5.1 CAAD的发展及其教学应用 |
| 2.5.2 哥伦比亚大学的“无纸化”教学 |
| 2.5.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二元区分 |
| 2.5.4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转向 |
| 2.6 历史根源、发展历程分别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关联点” |
| 2.7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
| 3.1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综述 |
| 3.2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
| 3.2.1 教学内容分析 |
| 3.2.2 课程设置分析 |
| 3.2.3 课程学时分析 |
| 3.3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 |
| 3.3.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与特征 |
| 3.3.2 教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特性与分层 |
| 4.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基本特性 |
| 4.1.1 表现性 |
| 4.1.2 工程性 |
| 4.1.3 程序性 |
| 4.1.4 数据性 |
| 4.1.5 “亲笔式”特性 |
| 4.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不同层面及其属性 |
| 4.2.1 表达层面及其属性 |
| 4.2.2 实施层面及其属性 |
| 4.2.3 建构和性能层面及其属性 |
| 4.3 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方式 |
| 5.1 类型维度下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
| 5.1.1 表达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
| 5.1.2 实施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
| 5.1.3 建构和性能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
| 5.1.4 表达层面的教学目标 |
| 5.1.5 实施层面的教学目标 |
| 5.1.6 建构和性能层面的教学目标 |
| 5.2 时间维度下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
| 5.2.1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
| 5.2.2 中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
| 5.2.3 高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
| 5.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中相关知识的嵌入 |
| 5.3.1 数学知识的教学 |
| 5.3.2 计算机语言知识的教学 |
| 5.3.3 数字化建筑设计理论知识的教学 |
| 5.4 关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媒介 |
| 5.4.1 多样化的媒介 |
| 5.4.2 专业化的媒介 |
| 5.4.3 产业化的媒介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 |
| 6.1 建立教学体系理论上的可能性 |
| 6.1.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时期探讨 |
| 6.1.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中的知识点及其与评估标准的联系 |
| 6.1.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侧重点与教学梯度 |
| 6.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知识点 |
| 6.2.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的演进 |
| 6.2.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与现有建筑课程的融合 |
| 6.2.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向建筑教学的转化 |
| 6.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语 |
| 7.1 研究总结 |
| 7.2 问题与不足 |
| 7.3 愿景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调研详情 |
| 附录二: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表 |
| 附录三: 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筑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
| 附录四: 建筑学中的“新数学”知识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及缘由 |
| (一) 研究背景 |
| (二) 选题缘由 |
| 二、概念界定 |
| (一) 图样 |
| (二) 图样表达/图样表达能力 |
| (三) CAD/AutoCAD |
| (四) 对照试验 |
| 三、研究现状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 (三) 现有研究的不足 |
| 第二章 研究前期准备 |
| 一、研究目标 |
| 二、研究内容 |
| 三、研究对象 |
| 四、研究方法 |
| (一) 对照试验设计 |
| (二) 文献研究法 |
| (三) 访谈法 |
| 五、研究流程 |
| 六、研究试卷编制 |
| 第三章 运用CAD软件培养高中生图样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设计 |
| 一、利用CAD软件培养高中生图样表达能力的教学理论依据 |
| (一) 可视化教与学:数据、信息与知识 |
| (二) 合作学习:合作与竞争互存 |
| 二、利用CAD软件培养高中生图样表达能力的教学实施原则 |
| (一) 教师与学生协同,调动学生积极性 |
| (二) 纸笔与软件合作,提升教学直观性 |
| (三) 教学与反馈并举,引导课堂反思性 |
| (四) 问题与活动同步,增强人机互动性 |
| 三、利用CAD软件培养高中生图样表达能力的教学设计原则 |
| (一) 目标设计:识、解、用 |
| (二) 任务设计: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教学任务 |
| (三) 评价设计: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 |
| (四) 组织设计:根据操作方式确定组织类型 |
| 四、利用CAD软件培养高中生图样表达能力的具体教学案例设计 |
| 第四章 运用CAD软件培养高中生图样表达能力的教学实践 |
| 一、教学实践方案 |
| (一) 教学实践的思路 |
| (二) 教学实践的对象 |
| (三) 教学实践的内容 |
| 二、方案实施过程 |
| (一) 对实验班学生的培训 |
| (二) 两班的教学实施过程 |
| 三、教学实践反思 |
| (一) AutoCAD软件启动速度较慢 |
| (二) AutoCAD软件操作指令的迷惑性 |
| (三) 学生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不一 |
| 第五章 利用CAD软件培养高中生图样表达能力的效果评价 |
| 一、评价的方案 |
| (一) 评价思路的设计 |
| (二) 学生图样表达能力的测量 |
| 二、评价的数据分析 |
| (一) 总体数据分析 |
| (二) 分部数据分析 |
| 三、评价的结论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
| (一) 研究结论 |
| (二) 研究讨论 |
|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
| (一) 研究反思 |
| (二) 研究展望 |
| 附录A 2017年高一年级图样表达能力测试卷A双向细目表 |
| 附录B 2017年高一年级通用技术图样表达能力测试卷(A) |
| 附录C 2017年高一年级图样表达能力测试卷B双向细目表 |
| 附录D 2017年高一年级通用技术图样表达能力测试卷(B) |
| 附录E 《设计的图样》教学设计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
| 1.1.1 课题背景 |
| 1.1.2 课题的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案及预期成果 |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 1.3.2 课题研究的方案及预期成果 |
| 1.4 论文结构 |
| 第2章 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
| 2.1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简介 |
| 2.1.1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特色 |
| 2.1.2 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
| 2.2 《工程制图与 CAD》课程简介 |
| 2.2.1 《工程制图与 CAD》课程的历史沿革 |
| 2.2.2 《工程制图与 CAD》课程教学改革 |
| 2.3 《工程制图与 CAD》精品课程建设实践 |
| 第3章 《工程制图与 CAD》精品课程体系 |
| 3.1 《工程制图与 CAD》课程定位 |
| 3.1.1 确定《工程制图与 CAD》课程地位 |
| 3.1.2 明确《工程制图与 CAD》课程的作用 |
| 3.2 明确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
| 3.3 确定《工程制图与 CAD》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 |
| 3.3.1 确定《工程制图与 CAD》课程教学目标 |
| 3.3.2 明确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
| 3.3.3 合理组织课程内容 |
| 3.4 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
| 3.4.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
| 3.4.2 建设信息化、立体化的多元教学资源 |
| 3.4.3 合理组织与安排教学活动 |
| 3.4.4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
| 3.5 重视课程实践安排 |
| 第4章 《工程制图与 CAD》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
| 4.1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
| 4.1.1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意义 |
| 4.1.2 网站开发的要求 |
| 4.2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规划和实施 |
| 4.2.1 教学调研 |
| 4.2.2 网站制作过程 |
| 4.2.3 学习资源建设 |
| 4.2.4 网站建设的技术需求 |
| 4.3 精品课程网站架构 |
| 4.3.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 4.3.2 用户使用流程 |
| 第5章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
| 5.1 多媒体课件开发设计 |
| 5.1.1 多媒体课件开发流程 |
| 5.1.2 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选择 |
| 5.1.3 课件素材采集与制作 |
| 5.2 二维动画的制作 |
| 5.3 三维动画的制作 |
| 5.3.1 制作相贯线的动画 |
| 5.3.2 制作组合体的形成动画 |
| 5.4 绘图步骤的演示方法 |
| 5.5 虚拟模型库的开发及应用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机械制图教学计划与实验教学时数的分配 |
| 2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
| 3 编制计算机机械制图实验指导书 |
| 4 计算机制图实验教学实施办法 |
| 4.1 纯计算机绘图实验教学 |
| 4.2 纯手工测绘方法 |
| 4.3 结合模型测绘的实验教学 |
| 4.3.1上机前的准备工作 |
| 4.3.2上机的具体内容 |
| 4.3.2.1模板文件的定制(这部分的工作4.1中完成) |
| 4.3.2.2图块的制作 |
| 5 结语 |
| 1 CAD的实验教学体系 |
| 2 基于“设计-建模-实施”理念的CAD实验教学 |
| 3 CAD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 |
| 3.1 二维CAD的实验教学 |
| 3.2 三维CAD的实验教学 |
| 4 小结 |
| 0 引 言 |
| 1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岗位与课程设置 |
| 2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 |
| 2.1 技能培养实验室建设方案 |
| 2.2 实验室整合方案 |
| 2.3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
| 3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
| 4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室管理 |
| 4.1 实验设备与实验教学管理 |
| 4.2 探索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 |
| 4.3 重视实验室文化建设 |
| 5 结 语 |
| 一 “机械制图”与“AutoCAD”同步教学的优越性 |
| 二 “机械制图”与“AutoCAD”同步教学的方案 |
| 三 实行“机械制图”与“AutoCAD”同步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 (一) 在“AutoCAD”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抓重点 |
| (二) 提高了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 |
| (三) 教师与教学管理的积极配合 |
| 四 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