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姿[1](2020)在《肺癌发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对肺癌发热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症状及中医证候分布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肺癌发热患者中医证候的有关影响因素,大致总结肺癌发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肺癌发热患者的临床鉴别、中医证候判断及预后提供参考,为临床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份至2020年1月份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肺病科及肿瘤科病房肺癌发热患者。根据制定的《肺癌发热患者信息调查表》采集患者一般情况、中医症状体征等临床信息,运用Excel2013进行数据录入及归纳整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运用描述统计、聚类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共收集85例肺癌发热患者,以老年男性患者为主,男性患者64例(75.3%),女性患者21例(24.7%);患者年龄分布在30-88岁之间,<60岁的患者9例(10.6%),≥60岁的患者76例(89.4%)。患者发热分度以低热为主,低热患者54例(63.5%),中等度热患者22例(25.9%),高热患者9例(10.6%)。明确病理类型的患者47例(55.3%),主要为肺腺癌23例与肺鳞癌19例,临床诊断患者38例(44.7%)。患者临床分期以中晚期为主,Ⅰ期患者2例(2.4%)、Ⅱ期患者10例(11.8%)、Ⅲ期患者38例(44.7%)、Ⅳ期患者35例(41.2%)。合并疾病中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患者相对较多,各有35例(41.2%)、38例(44.7%)。个人史调查中,有吸烟史患者中以男性居多,吸烟患者共66例(77.6%),其中男性吸烟患者54例(63.5%);有饮酒史的患者31例(36.5%);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12例(14.1%);有环境接触史的患者14例(16.5%)。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15例(17.6%)。2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根据患者中医四诊症状频数统计,出现频率大于等于40%的依次为咳嗽、乏力、痰质黏稠、脉滑、痰少、白痰、喘息、大便干、白苔、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青紫、脉弦、脉细、神疲倦怠。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主要以气虚证(67例)、阴虚证(44例)、血瘀证(40例)为主,各占总患者数的78.8%、51.8%、47.1%;其次是血虚证(29例)、痰湿证(26例)与痰热证(19例),各占总患者数的34.1%、30.6%、22.4%,最后是阳虚证(4例)、气滞证(5例),各占总人数的4.7%及5.9%。脏腑辨证频数统计显示,在心者15例(17.9%),在肺者80例(95.2%),在脾者30例(35.7%),在胃者18例(21.4%),在肝者16例(19.0%),在肾者15例(17.9%)。将频率为10%以上的69项中医四诊症状进行R型系统聚类分析,得出阴虚津亏证、痰瘀互结证、阴血不足证、气血两虚证、肺脾气虚证五种证型。3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的85例肺癌发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与性别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每组中医证候在性别间的分布频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血虚证与性别有统计学相关性(P<0.05)。肺癌发热患者各项中医证候分布与年龄段间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P>0.05)。肺癌发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与发热分度间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P>0.05),经单个证候分析,显示血瘀证在不同发热程度的分布有显着性差异(P<0.01)。肺癌发热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分布与病理类型间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P>0.05)。肺癌发热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分布与临床分期间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P>0.05)。肺癌发热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分布与吸烟史间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1肺癌发热患者以老年男性居多,中晚期肺鳞癌与肺腺癌占主要部分,发热分度以低热为主。2肺癌发热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为主,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胃、心、肝均有关联。3通过聚类分析可将69项高频症状聚为阴虚津亏证、痰瘀互结证、阴血不足证、气血两虚证、肺脾气虚证5类中医证型。4 85例肺癌发热患者的中医证候中,血虚证与性别间具有统计学相关性,血瘀证与发热分度间具有统计学相关性。
张春阳[2](2020)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癌因性疲乏中医证候分布及临床特点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原发性支气管肺癌CRF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进行研究,探讨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证候分布规律;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总结原发性支气管肺癌CRF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为肺癌CRF中医系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120例病例资料来源于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病房。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研究者独立录入,并由两名研究者进行校正。使用SPSS26.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描述性统计包括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概括CRF临床特征,对肺癌CRF患者的四诊信息赋值量化后录入数据,使用频数、构成比描述一般资料及中医证候。对一般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其临床特点,对CRF患者的证候资料采用聚类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专业知识和临床实际归纳CRF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CRF患者疲乏程度以中度疲乏为主,重度次之,轻度最少。随着疾病发展各临床病理类型患者均会出现CRF。肺癌CRF的患者分布中男性多于女性,原发性支气管肺癌CRF年龄在6180岁居多,在不同年龄段CRF的程度并无显着差异(p>0.05)。部分CRF患者有粉尘、有害气体、化学试剂、电离辐射等粉尘及有害物质接触史。研究发现不同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在疲乏程度上并无显着差异(p>0.05),纳入研究的肺癌CRF患者人群中,肺腺癌患者人数最多,卡氏评分位于80、90水平患者居多,BMI在患者不同疲乏程度间分布并无显着差异(p>0.05)。2.理化检查、Piper疲乏量表与中医证候研究研究并未发现不同疲乏程度在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血浆D-二聚体(D-Dimer)、C反应蛋白(CRP)临床指标方面的显着差异。CRF患者在Piper疲乏量表中行为/严重性和感觉维度得分较高。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寒湿证在不同疲乏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疲乏程度变化可能与以上证候变化相关。不同疲乏程度在气滞证、热毒证、气虚证、血虚证的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肺/大肠、心/小肠、脾/胃三个系证候在不同疲乏程度间分布存在显着差异(p<0.05),肝/胆、肾/膀胱两个系证候在不同疲乏程度间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3.原发性支气管肺癌CRF患者证候分布特点本研究统计患者症状频次较居前10位的依次为:咳嗽、乏力、喘息、痰质黏稠、弦脉,神疲倦怠、舌质红、黄苔、口渴、白痰。证型分布较高的证型有气虚证、阴虚证、血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气滞证、痰热证。CRF病位与五脏相关,与肺、脾尤其密切,与心、肝、肾相关。通过对纳入研究的患者高频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将其聚为4类辨证为:肺脾气虚、痰热郁肺;肝郁脾虚血瘀兼肺阴亏;肺脾气虚兼肾精虚损;心脾两虚兼气滞。结论:1.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均会出现CRF,以老年患者居多。2.肺癌CRF患者在Piper疲乏量表评分中行为/严重性和感觉维度得分较高;经聚类分析可将肺癌CRF辨证分为肺脾气虚、痰热郁肺,肝郁脾虚、肺阴亏耗,肺脾气虚、肾精虚损,心脾两虚、气滞血瘀四型;气虚证贯穿CRF始终,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寒湿证、痰湿证随疲乏程度进展发生较大变化,气滞证、热毒证、血虚证在疲乏程度改变过程中变化不大。3.肺癌CRF病位在肺,与心、脾、肝密切相关,病久及五脏均有受累。
李方超[3](2019)在《矾贝散结颗粒联合EGFR-TKI治疗中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矾贝散结颗粒联合EGFR-TKI治疗中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03月我院66例肺腺癌患者,临床分期均为ⅢA-Ⅳ期,观察中有4例脱落,最终有62例符合病例分析,其中治疗组32例,接受矾贝散结颗粒联合EGFR-TKI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安慰剂联合EGFR-TK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PFS、KP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情况、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1.根据Kaplan-Meier曲线,治疗组的中位PFS估计值为11.9个月,对照组的中位PFS估计值为9.4个月,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相比较于单纯EGFR-TKI治疗,矾贝散结颗粒联合EGFR-TKI能延长中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中位PFS。2.治疗3月后对2组患者短期治疗疗效进行评价:客观有效率:治疗组为46.88%,对照组为37.6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0.663,P=0.416>0.05)。控制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90.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P=0.669>0.05)。提示矾贝散结颗粒联合EGFR-TKI在有效率和控制率上优于单纯EGFR-TKI治疗,但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中医证候方面,治疗3月后,通过数据统计与检验分析,发现治疗组的改善效率整体上优于对照组,但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咳嗽、气短、痰中带血治疗有效率比较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痛治疗上,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效率比较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比较虽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矾贝散结颗粒联合EGFR-TKI在改善中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方面具有一定优势。4.在KPS评分方面,治疗3月后,对照组与治疗组都有明显的改善,通过数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都可以改善患者的体力。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症状的好转优于对照组,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矾贝散结颗粒联合EGFR-TKI在改善中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体力上比单纯用EGFR-TKI有更好的优势。5.在不良反应方面,EGFR-TKI药物的不良反应中以皮疹最为常见,本研究治疗组经治疗后,减小了皮疹出现的概率,该统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腹泻、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观察两组数据得知,差异并不十分明显,经数据统计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矾贝散结颗粒联合EGFR-TKI在改善不良反应方面具有优势,尤其表现在减轻皮疹发生率上。6.药物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2月后,复查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测,发现治疗组出现1例AST 2级升高,余情况较服药前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发现1例白细胞1级降低,1例AST 1级升高,1例AST 2级升高,余较服药前无明显变化,两组药物安全性分析无意义(P>0.05),均可安全使用。结论:矾贝散结颗粒与EGFR-TKI结合,可以延长中晚期肺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安全性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EGFR-TKI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李士华[4](2018)在《胸部CT联合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支气管肺癌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胸部CT联合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支气管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75支气管肺癌患者、296例非支气管肺癌患者(包括肺结核97例、肺炎81例、肺脓肿69例、肺良性肿瘤32例、肺结节病1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现回归分析上述研究对象的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结果:(1)胸部CT诊断支气管肺癌的灵敏度(SEN)、特异度(SPE)、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阳性似然比(PLR)、阴性似然比(NLR)、诊断准确度(DA)分别为84.72%、94.59%、93.57%、86.96%、15.66、0.16、89.84%。(2)纤维支气管镜诊断支气管肺癌的SEN、SPE、PPV、NPV、PLR、NLR、DA分别为92.36%、98.99%、98.83%、93.31%、81.54、0.08、95.80%。(3)采用平行试验对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进行联合分析,两种方法联合检测诊断支气管肺癌的SEN、SPE、PPV、NPV、PLR、NLR、DA分别为99.64%、94.26%、94.16%、99.64%、17.36、0.00、96.85%。(4)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联合检测诊断支气管肺癌的SEN显着高于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模式诊断支气管肺癌的SPE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平行试验联合分析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其诊断支气管肺癌的SEN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该联合模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魏晓伟[5](2017)在《自荧光气管镜在支气管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自荧光气管镜(AFB)在支气管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我院肿瘤外科收治的150例支气管肺癌患者,采用自发性荧光电子支气管镜依次进行普通支气管镜检(WLB)及AFB检查,将两者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统计两种检查的符合率及准确率。结果在病理检查确诊的150例支气管肺癌患者中,AFB检查的符合率为94.7%,明显高于WLB检查的符合率8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B检查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中的检查结果明显优于WLB检查(P<0.05),且AFB检查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而两种检查方式在肺癌类型、病变部位中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B能有效提高支气管肺癌诊断准确率,可帮助明确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王佳[6](2017)在《28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相关性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黄帝内经》提出“汁沫与血相搏”是痰瘀相关理论的最早论述;张仲景创立抵当汤以治疗痰瘀互结之证并提出“痰饮”、“瘀血”之名使痰瘀相关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直到元代朱丹溪认为“痰挟瘀血”、痰瘀两者互不可分,首次明确提出痰瘀相关理论。中医将肺癌的病机归为阴阳失调,七情郁结,脏腑受损,导致气虚痰凝血瘀,久则为积,故名“肺积”。正如《圣济总录》言“瘤之为意,留滞不去也。”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就是痰瘀的病理变化表现。在临床观察中肺癌患者往往会伴有高黏滞以及高凝血状态,这其中既有肺癌细胞释放的凝血物质影响,也与机体免疫、循环系统的共同作用有关,这些复杂的机制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即血脂水平及凝血指标的变化。本课题以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肺癌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相关数据,探讨中医学“痰”与“瘀”两种病理因素的临床相关性,使“痰”、“瘀”证素微观化,精准化,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疗效评价、预后判断。通过中医与西医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希望能够在理论与认识上获得创新与突破。2研究目的观察中晚期肺癌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分析血脂异常与凝血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二者关系,验证痰瘀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分析中晚期肺癌的中医四诊资料及证型分布。丰富肺癌辨病,辨证,辨症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寻找中医辨证分型的微观指标。3研究对象和方法3.1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2000年0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11区、15区、19区住院治疗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肺癌患者3298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齐全的患者共281例。其中男性192例,女性89例;年龄分布在31岁-87岁之间,分期及病理类型明确。具有入院2天内进行的血脂水平、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检验检测结果。3.2研究方法3.2.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采用卫生部编着《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标准;血脂指标参考范围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版);凝血指标参考范围参照广安门医院《实验室检查常规》;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参照《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及《中医诊断学》教材第6版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辨证分型。3.2.2将收录的281例肺癌患者病例资料信息按照自行设计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及血脂水平临床观察登记表》填写登记。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病程分期,临床症状,四诊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3.2.3血脂水平单项分组:总胆固醇(TC)升高组,甘油三酯(TG)升高组,高密度胆固醇(HLD-C)升高组,低密度胆固醇(LDL-C)升高组,TC降低组,TG降低组,HLD-C降低组,脂蛋白a[LP(a)]升高组;血脂水平复合项分组:血脂升高组,血脂降低组,血脂紊乱组,血脂正常组;将凝血指标按照单项分组:凝血酶原时间(PT)升高组,PT降低组,PT正常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正常组,PT%降低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升高组,APTT降低组,APTT正常组;凝血酶时间(TT)升高组,TT降低组,TT正常组;纤维蛋白原(FIB)升高组,FIB降低组,FIB正常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升高组,FDP正常组;D二聚体(D-Dimer)升高组,D-Dimer正常组;血小板(PLT)升高组,PLT降低组,PLT正常组;分别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KPS评分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将研究对象血脂指标与凝血功能指标两两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四诊资料、辨证分型进行频次频率统计。4研究结果4.1血脂单项指标分析血脂单项指标异常表现在HDL-C降低者116例(41.30%),HDL-C升高者20例(7.10%),LDL-C 升高者 84 例(29.90%),LP(a)升高者 66 例(23.50%),TG升高者61例(21.70%),TG降低者9例(3.20%),TC升高者54例(19.20%),TC降低者3例(1.10%);相关因素分析中:年龄与TG呈负相关(R=-0.2304,P<0.0001),与HDL-C呈正相关(R=0.1282,P<0.05),与其余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组和女性组与LP(a)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在LP(a)指标上略高于女性。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KPS评分与血脂单项指标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差异。4.2血脂复合指标分析在研究对象的复合分组中,血脂升高组比重最大。血脂升高组100人(35.50%),血脂紊乱组64人(22.70%),血脂降低组60人(21.30%),血脂正常组57人(20.20%)。分别从性别,年龄,KPS评分,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角度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3凝血指标异常分布凝血指标异常主要表现在D-Dimer升高概率为63.70%;FIB升高概率为49.10%,降低概率为3.20%;FDP升高概率为28.10%;PLT升高的概率为25.60%,降低概率为0.40%;TT升高概率为22.40%,降低概率为12.50%;APTT升高概率为12.10%,降低概率为8.90%;PT升高概率为8.50%,降低概率为1.80%;PT%无升高患者,降低概率为8.20%。凝血指标相关因素分析中:年龄与凝血单项指标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KPS评分与FDP呈负相关(R=-0.1278,P<0.05),KPS评分与其余指标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在凝血指标PT,APTT单项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凝血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在PT,APTT指标上高于男性,提示女性肺癌患者的高凝状态略低于男性;病理类型与凝血指标在PLT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各项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与凝血指标在FDP、D-Dime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P、D-Dimer与分期程度呈正相关;与其余各项无统计学意义。4.4血脂水平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将血脂指标与凝血指标两两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在56组相关性分析中,33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率达59%。其中TC与PT%具有正向相关性,与PT、APTT具有负向相关性(P<0.01);TG与FIB、FDP、PT%具有正向相关性,与PT、APTT具有负向相关性(P<0.01);HDL-C与PT%具有正向相关性,与PT、APTT、FIB、PLT具有负向相关性(P<0.01),与FDP具有负向相关性(P值=0.0199<0.05);LDL-C与PT、APTT具有负相关性(P<0.01);APOA1与PT%具有正相关性、与PT、APTT、FIB、PLT、FDP、D-Dimer具有负相关性(P<0.01);APOB与TT具有正相关性,与PT%、PT、APTT、FIB 具有负相关,(P<0.01);LP(a)与 PT、APTT、FIB、PLT、FDP具有正相关性,与PT%具有负相关性(P<0.01)。得出结论凝血功能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表现在高凝状态指标与TC、TG、LDL-C、APOA1、APOB、LP(a)指标呈正相关;与HDL-C指标呈负相关。4.5中医证候分析4.5.1症状分布对281例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进行频数与频率统计,调查表中的常见症状参照《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2014版)》进行设计,未列出者予以补充填写。症状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疲乏力、疼痛、食欲不振、胸闷气短、失眠、咳痰、便秘、咳嗽、痰中带血、口燥咽干、自汗盗汗、皮肤瘙痒、心悸、反酸烧心、畏寒肢冷、发热、腹胀、夜尿频多、声音嘶哑、腹泻、神志淡漠、头晕、五心烦热。4.5.2舌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舌象(舌色,舌形,苔质,苔色)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10种出现频率最高的舌象,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苔白、舌红、苔腻、舌暗、舌淡、苔薄、舌边齿痕、少苔、苔厚、苔黄。综合舌象以舌暗红苔白腻为主。4.5.3脉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脉象进行统计分析,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脉细、脉弦、脉滑、脉数、脉弱、脉涩、脉沉、脉缓。4.5.4中医证型分布16种辨证分型按照比例权重,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阴两虚型;痰湿瘀阻型;气虚血瘀型;阴虚热毒型;痰湿型,气阴两虚痰瘀内阻型,气虚痰湿瘀阻型,气滞血瘀型,气虚痰湿型,阴虚痰热血瘀内阻型,血瘀型,阴虚型,气阴两虚饮停胸胁型,阴虚痰热型,痰热型,气虚型。辨证分型与血脂指标及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中:不同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分析,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证型与凝血指标FDP、D-Dimer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痰湿瘀阻型FDP、D-Dimer指标高于其它证型。5结论5.1中晚期肺癌患者普遍存在血脂水平异常与凝血功能异常;5.2临床资料与血脂及凝血单项指标相关性方面: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易出现高凝状态;高龄患者血脂状态趋于正常(年龄与TG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PLT指标与鳞癌相关度高于其它病理类型;FDP、D-Dimer升高可作为痰湿瘀阻证微观辨证因素,同时提示有较高复发转移风险;5.3中晚期肺癌血脂水平与凝血功能存在明确相关性,高凝状态指标与TC、TG、LDL-C、APOA1、APOB、LP(a)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明确了基于痰瘀相关理论讨论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的合理性。
陈恂[7](2017)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医实性证候特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探讨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安门医院肿瘤科门诊纳入的135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中实证的特点。2、研究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各实证证候的比例,与性别、组织病理类型、卡氏评分及临床分期的关系,各实证证候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方法选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中医书籍中关于实证的诊断条目,依据临床上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以证素为核心,采用多层级诊断的方法为基础,结合张培彤教授的临床经验初步拟定各肺癌实性证候的诊断标准,制作相应的观察表,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患者,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135例肺癌患者症状。使用Excel、SPSS19软件统一辨证,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实证证候与性别、组织病理类型、卡氏评分及临床分期的关系。多证组合与临床分期的关系,以及各实证相互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各实证证候的比例气滞证患者132例,占97.78%,气逆证患者132例,占97.78%,痰凝证患者97例,占71.85%,血瘀证患者71例,占52.59%,实热证患者28例,占20.74%,饮停证患者20例,占14.81%,湿阻证患者16例,占11.85%,血热证患者14例,占10.37%,血寒证患者8例,占5.93%,实寒证患者8例,占5.930%,水停证患者5例,占3.70%,气闭证患者0例,占0%。2、各实证证候与性别、组织病理类型、卡氏评分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气滞证与非气滞证患者在性别、组织病理类型、KPS评分、及临床分期上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气逆证与非气逆证患者在性别及KPS评分上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在组织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上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在性别、KPS评分及临床分期上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在组织病理分型上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血寒证与非血寒证患者在性别、KPS评分、组织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上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血热证与非血热证患者在性别、KPS评分、组织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上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痰凝证与非痰凝证患者在性别、KPS评分、组织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上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饮停证与非饮停证患者在性别、KPS评分、组织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上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湿阻证与非湿阻证患者在性别、KPS评分、组织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上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水停证与非水停证患者在性别、组织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上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在KPS评分上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实热证与非实热证患者在性别、KPS评分及临床分期上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在组织病理类型上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实寒证与非实寒证患者在性别、KPS评分、组织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上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3、多证组合及实证证候相互关系本研究共纳入135例病例,研究其中实证证候的组合,在135例肺癌患者中,(1)单证出现2例,占1.48%,其中气滞证2例,占100%。(2)二证组合:共12例,占8.89%。其中气滞证+气逆证11例,占91.67%;气滞证+血瘀证1例,占8.33%。(3)三证组合:共33例,占24.44%。其中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19例,占57.58%;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6例,占18.18;气滞证+气逆证+实热证2例,占6.06%;气滞证+气逆证+血寒证2例,占6.06%;气滞证+气逆证+饮停证1例,占3.03%;气逆证+血瘀证+痰凝证1例,占3.03%;气逆证+痰凝证+湿阻证1例,占3.03%;气逆证+痰凝证+实寒证1例,占3.03%。(4)四证组合:共48例,占35.56%。其中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痰凝证23例,占47.92%;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实热证8例,占16.67%;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实寒证5例,占10.42%;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血热证2例,占4.17%;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湿阻证2例,占4.17%;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饮停证2例,占4.17%;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实热证2例,占4.17%;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血寒证1例,占2.08%;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血热证1例,占2.08%;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湿阻证1例,占2.08%;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水停证1例,占2.08%。(5)五证组合:共30例,占22.22%。其中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痰凝证+血热证5例,占16.67%;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痰凝证+实热证5例,占16.67%;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痰凝证+饮停证4例,占13.33%;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痰凝证+湿阻证3例,占10%;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饮停证+实热证3例,占10%;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痰凝证+水停证2例,占6.67%;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饮停证+湿阻证2例,占6.67%;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痰凝证+血寒证1例,占3.33%;气滞证+气逆证+血热证+痰凝证+实热证1例,占3.33%;气滞证+气逆证+血热证+痰凝证+湿阻证1例,占3.33%;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饮停证+实寒证1例,占3.33%;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湿阻证+实热证1例,占3.33%;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湿阻证+实寒证1例,占3.33%。(6)六证组合:共6例,占4.44%。其中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痰凝证+饮停证+实热证2例,占33.33%;气滞证+气逆证+血寒证+血热证+痰凝证+实热证1例,占16.67%;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血寒证+痰凝证+饮停证1例,占16.67%;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血寒证+痰凝证+湿阻证1例,占16.67%;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痰凝证+湿阻证+实热证1例,占16.67%。(7)七证组合:共4例,占2.96%。其中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血热证+痰凝证+饮停证+实热证1例,占25.00%;气滞证+气逆证+血寒证+血热证+痰凝证+饮停证+湿阻证1例,占25.00%;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血热证+痰凝证+饮停证+水停证1例,占25.00%;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饮停证+湿阻证+水停证+实热证1例,占25.00%。其中单一证候Ⅳ期0例,占0.00%;二证组合Ⅳ期5例,占41.67%;三证组合Ⅳ期13例,占39.39%;四证组合IV期20例,占41.67%;五证组合Ⅳ期13例,占43.33%;六证组合IV期5例,占83.33%;七证组合Ⅳ期2例,占20%。当出现气滞证的时候,气逆证伴随出现的概率最高,为97.73%,其次是痰凝证71.21%、血瘀证53.03%、实热证21.21%、饮停证15.15%、湿阻证11.36%、血热证10.61%。伴随出现概率较低的有血寒证6.06%、实寒证5.30%、水停证3.79%。当出现气逆证的时候,气滞证伴随出现的概率最高,为97.73%,其次是痰凝证73.48%、血瘀证53.03%、实热证21.21%、饮停证15.15%、湿阻证12.12%、血热证10.61%。伴随出现概率较低的有血寒证6.06%、实寒证6.06%、水停证3.79%。当出现血瘀证的时候,气滞证与气逆证伴随出现的概率最高,为98.59%,其次是痰凝证71.83%、实热证23.94%、血热证12.68%、饮停证12 68%。伴随出现概率较低的有湿阻证9.86%、血寒证5.63%、水停证4.23%。在本研究中,当血瘀证出现时,实寒证出现的病例数为0。当出现血寒证的时候,气逆证和气滞证伴随出现概率的最高,为100.00%,其次是痰凝证62.50%、血瘀证50.00%、血热证25.00%、饮停证25.00%、湿阻证25.00%、实热证12.500%。在本研究中,当血寒证出现时,水停证和实寒证出现的病例数为0。当出现血热证的时候,气逆证和气滞证伴随出现的概率最高,为100.00%,其次是痰凝证85.71%、血瘀证64.29%、饮停证21.43%、实热证21.43%、血寒证14.29%、湿阻证14.29%,伴随出现概率较低的有水停证7.14%。在本研究中,当出现血热证时,实寒证出现的病例数为0。当出现痰凝证的时候,气逆证和气滞证伴随出现的概率最高,分别为100.00%、96.91%,其次是血瘀证52.58%、实热证18.56%、湿阻证14.43%、血热证12.37%。伴随出现概率较低的有实寒证8.25%、血寒证5.15%、水停证5.15%。当出现饮停证的时候,气逆证和气滞证伴随出现的概率最高,为100.00%,其次是痰凝证95.00%、血瘀证45.00%、实热证35.00%、湿阻证20.00%、血热证15.00%、血寒证10.00%、水停证10.00%。伴随出现概率较低的是实寒证5.00%。当出现湿阻证的时候,气逆证和气滞证伴随出现的概率最高,分别为100.00%、93.75%,其次是痰凝证87.500%、血瘀证43.75%、饮停证25.00%、实热证18.75%、血寒证12.50%、血热证12.50%。伴随出现概率较低的是水停证和实寒证,占6.25%。当出现水停证的时候,气逆证、气滞证及痰凝伴随出现的概率最高,为100.00%,其次是血瘀证60.00%、饮停证40.00%、血热证20.00%、湿阻证20.00%、实热证20.00%。本研究中出现水停证时,出现血寒证和实寒证的病例数为0。当出现实寒证的时候,气逆证和痰凝证伴随出现的概率最高,为100.00%,其次是气滞证87.50%、饮停证12.50%、湿阻证12.50%。本研究中出现实寒证时,出现血瘀证、血寒证、血热证、水停证、实热证的病例数为0。当出现实热证的时候,气逆证和气滞证伴随出现的概率最高,为100.00%,其次是痰凝证64.29%、血瘀证60.71%、饮停证25.00%、血热证10.71%、湿阻证10.71%。伴随出现概率较低的有血寒证3.57%、水停证3.57%。本研究中出现实热证时,出现实寒证的病例数为0。当将实证证候两两分组统计一同出现的频数时,其中出现频数较高的依次是:气滞证+气逆证129例,占95.56%;气逆证+痰凝证97例,占71.85%;气滞证+痰凝证94例,占69.63%;气滞证+血瘀证70例,占51.85%;气逆证+血瘀证70例,占51.85%;血瘀证+痰凝证51例,占37.78%。结论通过对纳入本研究的135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的临床调查发现:1、在各实证证候中,出现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血瘀证、实热证、饮停证、湿阻证、血热证、血寒证、实寒证、水停证。2、气逆证患者与非气逆证患者在组织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上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血瘀证患者与非血瘀证患者在组织病理分型上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水停证患者与非水停证患者在KPS评分上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实热证患者与非实热证患者在组织病理分型上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余实证证候与患者的性别、KPS评分、组织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3、多证同时出现的几率较单证为多见,四证组合出现的几率最高,多证组合多见于晚期肺癌患者。各实证证候与气滞证、气逆证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痰凝证和血瘀证。其中气滞证+气逆证、气逆证+痰凝证、气滞证+痰凝证、气滞证+血瘀证、气逆证+血瘀证、血瘀证+痰凝证易并见。
李多,王文军,孙鼎强,熊彬,郑俊兰,范贤明[8](2017)在《血管介入联合气道介入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管介入联合气道介入治疗在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2例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患者于局麻下接受血管介入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C)和支气管动脉栓塞(BAE)肺癌供血血管介入治疗,然后在全麻下经电子支气管镜行冷冻切除、高频电、氩气刀(APC)、支架置入等气道介入治疗。测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的气促指数、气道管径、FEV1 %pred、Karnofsky评分(KPS)、6分钟步行距离(6MWD),以及血清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及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各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BAC+BAE血管介入治疗联合气道介入治疗,临床有效率为96.9%。气道介入麻醉方式:喉罩全麻3例,气管插管全麻29例。气道介入治疗方法:高频电烧灼治疗28例,电圈套8例,APC治疗16例,冷冻切除治疗26例,气道支架置入5例。所有患者治疗后气促指数、气道管径、FEV1%pred、KPS及6MWD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均<0.05),血清SCCA、CYFRA21-1、NSE、CEA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均<0.05)。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2例,无气道大出血病例,无严重及致死性并发症。结论血管介入联合气道介入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中心气道重度狭窄具有微创、气道出血少、近期疗效确切的优势,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笑丹[9](2016)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虚证分级分层量化诊断标准的探索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初步制定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虚证的分层分级量化诊断标准。研究方法根据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疾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中医诊断学涉及的四诊信息,全面纳入相关诊断条目,制定临床病例观察表。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患者,客观真实地进行病例观察表的填写,并用Epidata3.1进行录入。选用SPSS20.0软件和Excel表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的方法分析各种虚证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部位、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卡氏评分的差异。选取国家标准及中医书籍中出现的关于虚证的诊断条目,确定虚证诊断标准候选诊断条目,运用卡方检验、OR值与95%置信区间,得出最终诊断标准相关条目。利用条件概率换算法对诊断条目赋分,极大似然法确定虚证量化诊断阈值,四分位数法确定分级,最后根据中医经典及中医临床诊断经验,对所得诊断条目进行分层。研究结果1.肺癌气虚证分层分级量化诊断研究结果1.1本研究中气虚证患者226例,占样本总量50.8%;非气虚证患者219例,占49.2%。气虚证组与非气虚证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卡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气虚证组患者的卡氏评分较非气虚证组低。1.2本研究制定的肺癌气虚证的分级量化诊断标准为:乏力(22分)、少气(11分)、脉虚无力(11分)、懒言(8分)、声低(7分)、胸闷(7分)、食后腹胀(7分)、喜太息(7分)、健忘(6分)、气喘(6分)、腰酸无力(6分)、心悸(5分)、食后胃胀(5分)、神疲(4分)、失眠(4分)、舌有齿痕(4分)、胃脘痞闷(4分)、食欲不振(3分)、脉弦细(3分)、耳鸣(3分)、尿频(3分)、多梦(2分)。肺癌气虚证诊断阈值是41分,41分≤积分和<51分为轻度气虚证,51分≤积分和≤74分为中度气虚证,积分和>74分为重度气虚证。1.3肺癌气虚证分层诊断标准初步建立: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无力,可视为气虚证定性症状;气喘、声低可视为肺气虚证定位症状;心悸、胸闷、失眠、多梦、健忘可视为心气虚证定位症状;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舌有齿痕可视为脾气虚证定位症状;胃脘痞闷、食后胃胀可视为胃气虚证定位症状;喜太息、脉弦细可视为肝气虚证定位症状;腰酸无力、耳鸣、尿频可视为肾气虚证定位症状。2.肺癌阴虚证分级量化诊断研究结果2.1本研究阴虚证患者127例,占样本总量的28.5%;非阴虚证患者318例,占71.5%。阴虚证组与非阴虚证组患者年龄、肿瘤原发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卡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阴虚证的比例较女性高。2.2肺癌阴虚证的分级量化诊断标准为:五心烦热(16分)、盗汗(16分)、咽干(9分)、口干(8分)、心悸(6分)、声音嘶哑(5分)、少苔(5分)、唇干(5分)、大便干结(5分)、舌红(4分)、痰粘难咳(3分)、失眠(3分)、多梦(3分)、食欲不振(2分)、目涩(2分)、耳鸣(2分)。肺癌阴虚证诊断阈值为25分,25分≤积分和<35分为轻度阴虚证,35分≤积分和≤55分为中度阴虚证,积分和>55分为重度阴虚证。2.3肺癌阴虚证分层诊断标准初步建立:五心烦热、咽干、口干、舌红、少苔、盗汗可视为阴虚证定性症状;痰粘难咳、声音嘶哑可视为肺阴虚证定位症状;心悸、失眠、多梦可视为心阴虚证定位症状;食欲不振、唇干、大便干结可视为脾阴虚证定位症状;目涩可视为肝阴虚证定位症状;耳鸣可视为肾阴虚证定位症状。3.肺癌血虚证分级量化诊断研究结果3.1本研究纳入血虚证患者59例,占样本总量的13.3%;非血虚证患者386例,占86.7%。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原发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虚证组与非血虚证组性别、卡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女性血虚证比例较男性高,血虚证组患者卡氏评分较非血虚证组低。3.2肺癌血虚证的分级量化诊断标准为:筋脉拘急(15分)、脉细(13分)、头晕眼花(11分)、唇色淡(11分)、面色苍白(7分)、面色萎黄(6分)、脉弦细(6分)、脉无力(5分)、心悸(5分)、健忘(5分)、失眠(5分)、多梦(4分)、视物模糊(4分)、舌淡(3分)。肺癌血虚证诊断阈值是34分,34分≤积分和<42分为轻度血虚证,42分≤积分和≤61分为中度血虚证,积分和>61分为重度血虚证。3.3肺癌血虚证分层诊断标准初步建立:面色苍白、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唇色淡、舌淡、脉细、脉无力可视为血虚证的定性症状;心悸、健忘、多梦、失眠可视为心血虚证的定位症状;视物模糊、筋脉拘急、脉弦细,可视为肝血虚证的定位症状。4.肺癌阳虚证分级量化诊断研究结果4.1本研究纳入阳虚证患者143例,占样本总量的32.1%;非阳虚证患者302例,占67.9%。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虚证组与非阳虚证组卡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虚证组卡氏评分较非阳虚证组低。4.2肺癌阳虚证的分级量化诊断标准为:倦怠(14分)、全身或局部畏寒(13分)、精神萎靡(13分)、肢冷(11分)、腰膝酸冷(8分)、气喘(6分)、心胸憋闷作痛(6分)、腹胀(6分)、视物模糊(6分)、脉弱(5分)、夜尿频(5分)、口不知昧(4分)、舌有齿痕(3分)。肺癌阳虚证诊断阈值为32分,32分≤积分和<38分为轻度阳虚证,38分≤积分和≤63分为中度阳虚证,积分和>63分为重度阳虚证。4.3肺癌阳虚证分层诊断标准初步建立:全身或局部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倦怠、脉弱、可视为阳虚证定性症状;气喘可视为肺阳虚定位症状;心胸憋闷作痛可视为心阳虚定位症状;口不知味、腹胀、舌有齿痕可视为脾阳虚定位症状;视物模糊可视为肝阳虚定位症状;腰膝酸冷、夜尿频可视为肾阳虚定位症状。研究结论1.本研究采用单证的研究方法,提出分层诊断模式,该模式使复杂的证候条理化、简单化、规范化,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为今后其他疾病的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提供方法学上的参考。2.本研究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制定了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虚证的分级分层量化诊断标准,结果客观真实,可供临床辨证、遣方用药及疗效评价参考使用。
李黎波,罗荣城[10](2013)在《具有靶向作用的微创治疗-肿瘤光动力治疗在中国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一、引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产光敏剂研制成功后,北京同仁医院率先使用国产光敏剂和国产光源成功治疗首例皮肤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开始了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历程。在探索治疗各种肿瘤的同时,我国还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从恶性疾病扩展到多种良性疾病。而今,随着国内外基础研究的深入,以及新型光敏剂和光源的开发,具有靶向作用的微创光动力疗法己经广泛应用于实体肿瘤、癌前病变等多个临床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作了大量文献报道。本文通过调研我国多年来的临床文献,客观、全面地总结肿瘤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概况,并探讨其应用前景及尚待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病例选择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一般资料 |
| 4.2 中医证候分布 |
| 4.3 相关性研究 |
| 讨论 |
| 1 西医对肺癌发热的认识 |
| 2 中医对肺癌发热的认识及开展证候学研究的必要性 |
| 3 肺癌发热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 4 肺癌发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 |
| 5 肺癌发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相关性研究 |
| 6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癌性发热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研究目的 |
| 2 病例选择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 3 观察指标与记录内容 |
| 3.1 一般资料 |
| 3.2 Piper疲乏量表 |
| 4 研究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5.1 纳入患者的疲乏情况 |
| 5.2 纳入研究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 5.3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特征 |
| 5.4 中医证候及病位分析 |
| 5.5 聚类分析结果 |
| 5.6 疲乏程度与证型、病位关系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临床调查表 |
| 附录二 Karnofsky(KPS) |
| 附录三 肺癌TNM分期表 |
| 附录四 Piper疲乏调查量表 |
| 综述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癌因性疲乏中医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病例选择 |
| (一) 诊断标准 |
| (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分期标准依据2010版AJCC标准进行见(附录2) |
| (三) 纳入标准 |
| (四) 排除标准 |
| (五) 脱落与处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设计 |
| 2.2 治疗方案 |
| 2.3 随访病例 |
|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
| 2.5 统计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一般资料 |
| (1) 性别、年龄、临床分期 |
| (2) 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 |
| (3) KPS评分 |
| 2. 生存分析 |
| 3. 客观有效率及控制率 |
| 4. 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
| 5. KPS评分比较 |
| 6. 毒副反应 |
| 7. 安全性分析 |
| 8. 结论 |
| 讨论 |
| 1 祖国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
| 2 矾贝散结颗粒的临床作用 |
| 2.1 矾贝散结颗粒的前期临床研究 |
| 2.2 组方原则 |
| 3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现代医学研究 |
| 3.1 非小细胞肺癌概况 |
| 3.2 手术治疗 |
| 3.3 放射治疗 |
| 3.4 化疗治疗 |
| 3.5 EGFR-TKI分子靶向治疗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中医药联合EGFR-TKI治疗中晚期NSCLC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胸部CT诊断支气管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
| 2.2 纤维支气管镜诊断支气管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
| 2.3 胸部CT联合纤维支气管镜诊断支气管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
| 2.4 三种模式诊断支气管肺癌的SEN及SPE的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临床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AFB及WLB检查结果比较 |
| 2.2 AFB、WLB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研究资料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3 病例纳、排及剔除标准 |
| 研究方法 |
| 1 制定调查表 |
| 2 调查内容 |
| 3 数据采集 |
| 4 技术路线图 |
| 5 数据管理 |
| 6 统计分析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
| 3. 中医证候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一般资料特征 |
| 2. 肺癌患者的血脂水平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 |
| 2.1 肺癌患者的血脂异常分析 |
| 2.2 肺癌患者的凝血异常分析 |
| 2.3 血脂水平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
| 3. 中晚期肺癌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
| 3.1 肺癌病因病机 |
| 3.2 证候分布 |
| 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表1 |
| 附表2 |
| 附表3 |
| 附表4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文献综述一:肺癌实证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二:肺癌实证诊断标准的研究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病例诊断标准 |
|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5 结果 |
| 6 小结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录 |
| 附录一:TMN分期(IASLC第七版) |
| 附录二:Karnofsky (卡氏,KPS,百分法)功能状态评分标准 |
| 附录三: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证型分布规律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1 肺癌虚证的临床研究 |
| 1.1 肺癌虚证的病例分布 |
| 1.2 肺癌虚证的诊断标准 |
| 1.3 肺癌虚证与TNM分期 |
| 1.4 肺癌虚证与病理分型 |
| 1.5 肺癌虚证与预后 |
| 1.6 虚证与转移 |
| 2 思考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病例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3 病例选择标准 |
| 3.1 虚证组 |
| 3.2 非虚证组 |
| 4 研究方法 |
| 4.1 制定并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 |
| 4.2 统计分析 |
| 4.3 确定虚证证候诊断标准候选诊断条目 |
| 4.4 制定虚证分层分级量化诊断标准 |
| 5 结果 |
| 5.1 气虚证分级量化诊断标准的制定 |
| 5.1.1 一般情况 |
| 5.1.2 肺癌气虚证量化诊断标准的制定 |
| 5.2 阴虚证的分级量化诊断标准的制定 |
| 5.2.1 一般情况 |
| 5.2.2 肺癌阴虚证量化诊断标准的制定 |
| 5.3 血虚证分级量化诊断标准的制定 |
| 5.3.1 一般情况 |
| 5.3.2 肺癌血虚证量化诊断标准的制定 |
| 5.4 阳虚证的分级量化诊断标准的制定 |
| 5.4.1 一般情况 |
| 5.4.2 肺癌阳虚证量化诊断标准的制定 |
| 6 小结 |
| 7 讨论 |
| 7.1 关于制定肺癌虚证分层分级量化诊断的必要性 |
| 7.2 肺癌虚证的临床特点研究探究 |
| 7.3 关于肺癌虚证分层量化诊断标准的制定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TNM分期(IASLC第七版) |
| 附录2:Karnofsky评分标准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