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三伏天温针灸治疗寒性关节痛89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三伏天温针治疗寒痹89例(论文文献综述)

林安[1](2021)在《温阳益肾法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温阳益肾法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6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予温阳益肾法针灸治疗(先针刺鹤顶、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梁丘、血海,再于鹤顶、内膝眼、外膝眼三穴进行温针灸,最后于复溜、太溪、绝骨、气海、关元诸穴进行温和灸),对照组予针刺结合温针灸治疗(先针刺鹤顶、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梁丘、血海,再于鹤顶、内膝眼、外膝眼三穴进行温针灸),每周治疗3次(隔日治疗1次,双休日休息),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VAS评分、Lysholm功能评分、近期有效率及远期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近期疗效:观察组近期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Lysholm功能评分、VAS评分、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同组治疗前(P值均<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的Lysholm功能评分、VAS评分、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2)远期疗效:观察组的远期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Lysholm功能评分、VAS评分、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同组治疗前(P值均<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的Lysholm功能评分、VAS评分、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3)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温阳益肾法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近期及远期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膝骨关节功能,方法易行,值得进一步研究。

马颖露[2](2021)在《缪刺法结合膝三针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缪刺法结合膝三针温针灸疗法和西药塞来昔布胶囊治疗KOA的临床疗效和白细胞介素1β、TNF-α水平的影响差异,探讨该中医联合疗法对KOA的临床疗效,为KOA的临床研究提供临床数据和理论支持。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缪刺法结合膝三针温针灸疗法,对照组予口服西药塞来昔布胶囊。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分、IL-1β、TNF-α、总有效率,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评估安全性。结果:(1)一般情况对比:两组年龄、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疼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治疗前降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有所提高,治疗后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都能改善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情况,但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IL-1β、TNF-α水平:两组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以及TNF-α含量有所降低,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有效率:治疗组30例,临床治愈6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对照组30例,临床治愈3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治疗后总有效率73%,两组总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2例轻微皮下瘀血,对照组出现3例胃肠道反应。结论:缪刺法结合膝三针温针灸疗法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均能缓解KOA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等症状,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以及TNF-α含量,实验结果证实缪刺法结合膝三针温针灸疗法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有效缓解疼痛,不良反应少。

邝丽娟[3](2021)在《基于炎症因子探讨寒痹散隔姜灸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寒痹散隔姜灸治疗肾虚督寒型A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观察治疗后患者血清IL-6、TNF-α的变化情况,从细胞因子层面初步探讨寒痹散隔姜灸治疗肾虚督寒型AS的作用机制,为该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科门诊(光华、滇池院区)符合纳入标准的肾虚督寒型AS患者7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6例。两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用寒痹散隔姜灸治疗,对照组用隔姜灸治疗,每周治疗3次,两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体征、中医证候积分、炎症指标(ESR、CRP)、炎症因子(IL-6、TNF-α)、中医证候疗效、西医疾病疗效、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从而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估。结果:1.症状评分:治疗后,两组脊柱疼痛VAS评分、总体评价(PGA)评分、躯体功能指数(BASFI)评分、疾病活动度(BASDAI)评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体征比较:治疗后,两组指地距、Schober试验均较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枕墙距、胸廓活动度均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亦有下降(P<0.05);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炎症指标:治疗后,治疗组ESR、CRP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ESR、C RP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5.炎症因子:治疗后,治疗组IL-6、TNF-α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IL-6、T NF-α无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6.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7.西医疾病疗效:治疗后,治疗组ASAS20达标率为84.4%,对照组为60.0%,有明显差异(P<0.05)。8.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局部均无过敏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血常规、肝功、肾功、二便常规+隐血治疗前后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寒痹散隔姜灸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ESR及CRP水平,对肾虚督寒型AS有明显疗效。2.寒痹散隔姜灸治疗A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6、TNF-α水平有关,但具体机制还待进一步研究。3.寒痹散隔姜灸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时宗泽[4](2018)在《隔姜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隔姜灸是利用生姜的温性与艾火热力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技术。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提到用隔姜灸来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于痔痛处,用艾柱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理瀹骈文》《针灸大全》等古书亦多次提及隔姜灸的使用。它不仅对虚寒、陷下、虚损之症有较好疗效,并能用于预防保健,其使用方法简单、价格便宜、

胡中本[5](2017)在《推拿结合肩三针温针治疗肩凝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推拿结合肩三针温针治疗肩凝症的临床观察,并对此方法与肩三针温针治疗对肩凝症的客观疗效进行总结比较,以期对此做出科学、客观、系统、可靠的疗效评价,试图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经济安全的治疗肩凝症的最好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肩凝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肩凝症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推拿结合肩三针温针治疗,对照组予肩三针温针治疗,经过2周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定表评估治疗效果,及两组患者疗效差异。结果:(1)推拿结合肩三针温针和肩三针温针治疗肩凝症都有良好的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对照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7%,两组疗效结果经Ridit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采用的方法在提高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方法。(2)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VAS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推拿结合肩三针温针更能有效缓解肩凝症患者疼痛症状。(3)两组患者治疗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提高(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推拿结合肩三针温针更能有效改善肩凝症患者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1)本研究证明,推拿结合肩三针温针及肩三针温针治疗肩凝症疗效确切,均可有效缓解肩凝症患者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推拿结合肩三针温针组和肩三针温针组两组间的疗效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且治疗组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显着提高,结果说明,推拿结合肩三针温针治疗肩凝症较肩三针温针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赵晋昕[6](2015)在《腹针治疗虚寒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应用腹针疗法,观察其对虚寒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与分析对虚寒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最大行走距离、上楼梯、下楼梯、蹲下或弯曲膝盖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本次临床观察的56例病例为2013年至201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患者。选用腹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基本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气旁、下风湿点、大横;膝关节内侧疼痛加下风湿内点;久病加气穴;关节肿胀加水分。经针灸10次治疗后,用数字疼痛评估量表(NRS-10)与膝骨性关节炎症状分级量化表分别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评分对疼痛、最大行走距离、上楼梯、下楼梯、蹲下或弯曲膝盖等症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NRS-10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与治疗后膝骨性关节炎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与治疗后量表中上楼梯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与治疗后量表中蹲下或弯曲膝盖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量表中最大行走距离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量表中下楼梯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疗法对虚寒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改善效果,特别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疗效尤为突出。对虚寒型膝关节炎患者的整体症状也有较好的改善,对患者上楼梯能力的改善优于下楼梯,对患者蹲下或弯曲膝盖的能力有一定的疗效,对患者最大行走距离能力没有明显改善,对患者下楼梯功能没有明显改善。腹针疗法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对治疗虚寒型的膝骨性关节炎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傅健强[7](2012)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取穴规律初探》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为综述,从中西医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出发,主要研究并介绍了当前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进展。结论为:现代针灸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方法多样,单一疗法与综合疗法的均得到普遍运用,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不过临床试验的设计尚有许多不足,今后应更加规范化临床研究,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第二部分为文献研究,包括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膝病的取穴规律和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取穴规律。古代部分检索了《中华医典》(第三版)中的35部电子医籍及1部纸质版医籍,经过筛选、分析后发现,古代对于腧穴用于治疗膝病的最高文献支持率的穴位依次为:阳陵泉、足三里、委中、膝关、风市、悬钟、曲泉。现代部分检索了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将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后发现,现代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高频用穴依次为: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血海、足三里、梁丘、阴陵泉。最后进行了古今文献研究结果的对比,得到的结论是:古今的高频选穴中都有阳陵泉和足三里;古今选穴治疗的主要经脉都包括了胆经、胃经和膀胱经;古今选穴主要集中在下肢;古今对特定穴的选用频率均超过了60%,古代选用特定穴的频率更高;现代则较古代更多地采用了对经外奇穴如膝眼、鹤顶,以及阿是穴的使用。第三部分为临床体会,以跟随导师汤立新老师出诊时所遇的二则典型病例为基础,总结并介绍了汤老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基本选穴规律和治疗方法。

田雪秋,牟开今[8](2012)在《天灸治疗慢性疼痛性相关疾病概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近10 a来采用天灸治疗慢性疼痛性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显示天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纤维肌痛综合征、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陈旧性踝关节扭伤、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等慢性疼痛性疾病,方法简便,且有较好的疗效,但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段传皓[9](2010)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中医理论、临床研究两方面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的临床观察研究。研究方法:所有病人均门诊采集,病例来源于2009年6月-2009年7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患者。共纳入临床病历100例,采用治疗组及对照组,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共50例,对照组共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标准疗法,治疗组联合应用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总分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项症状比较,咳嗽、咯痰、喘息单项症候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发现,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总分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小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后总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中医证候总分相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评分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咳嗽、咯痰、喘息积分对比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明显小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治疗前后感冒情况比较,从感冒次数来说,治疗前两组感冒次数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感冒次数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感冒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感冒次数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感冒的等级分布来说,治疗前两组感冒次数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感冒等级分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尚不能认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感冒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情况比较,两组在治疗前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采用不同用药种类的患者人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前后用药种类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采用不同用药种类的患者人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途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采取不同治疗途径的患者人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采取不同治疗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采取不同治疗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采取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肺虚、脾虚、肾虚三组在治疗前中医证候总分比较不全相同,治疗后中医证候总分无可比性(P<0.05)。三组在治疗前咳嗽积分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咯痰、喘息积分有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肺虚、肾虚组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评分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组的咳嗽、咯痰症状于治疗前后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积分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在治疗后咳嗽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咳嗽、咯痰、喘息等临床症状,同时可减少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及感冒次数。目前世界上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尚缺乏特效的药物及方法,而中医中药秉承其五千年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孙崇玲[10](2008)在《调督通脉针灸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细胞因子TNF—αmRNA、IL—1βmRNA、IL—10mRNA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中表达的变化,以探讨上述细胞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疾病过程的作用。(2)研究普通针灸法与调督通脉针灸法治疗佐剂关节炎(AA)大鼠的可能机制及二者之间作用效果比较,以探讨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用完全弗氏佐剂免疫Wistar大鼠,诱发佐剂性关节炎,将致炎的关节炎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普通针灸组和调督通脉针灸组。(1)观察关节肿胀度、屈关节疼痛评分和多发性关节炎指数;(2)采用HE染色法观察光镜下滑膜病理变化;(3)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滑膜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mRNA、IL-1βmRNA、IL-10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普通针灸组和调督通脉针灸组关节肿胀度、屈关节疼痛评分和多发性关节炎指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p<0.01),普通针灸法和调督通脉针灸法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并且调督通脉针灸组与普通针灸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2)模型组、普通针灸组和调督通脉针灸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的炎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和血管翳形成,滑膜组织增生;普通针灸法和调督通脉针灸法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并且调督通脉针灸组与普通针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3)模型组、普通针灸组和调督通脉针灸组大鼠滑膜中TNF-αmRNA和IL-1β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IL-10mRNA表达水平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经普通针灸法和调督通脉针灸法治疗后TNF-αmRNA和IL-1βmRNA表达水平均有降低,IL-10mRNA表达水平均有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并且调督通脉针灸组与普通针灸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1)普通针灸法和调督通脉针灸法均可改善AA大鼠关节炎足跖肿胀度,多发性关节炎指数及屈关节疼痛数,且调督通脉针灸法明显优于普通针灸法;(2)普通针灸法和调督通脉针灸法均可降低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的炎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和血管翳的形成,且调督通脉针灸法明显优于普通针灸法;(3)普通针灸法和调督通脉针灸法均可降低滑膜组织TNF-αmRNA、IL-1βmRNA表达和增高IL-10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针灸治疗RA在分子水平的机制之一。且调督通脉针灸法明显优于普通针灸法;(4)针灸对实验性RA大鼠免疫失调具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其中医机理可能是通过“扶正祛邪”,达到一种“阴平阳秘”的自稳状态以治疗RA。

二、三伏天温针治疗寒痹89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伏天温针治疗寒痹89例(论文提纲范文)

(1)温阳益肾法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现代医学的治法与不足
    2 祖国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2.3 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2.4 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现状与不足
        2.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指标观测方法
        2.4 评测时间
        2.5 疗效评定方法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信息分析
        3.2 近期有效率
        3.3 远期有效率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比较
        3.5 不良事件
第三章 讨论
    1 温阳益肾法针灸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
        1.1 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1.2 肾精不足与远期疗效的关系
        1.3 “得阳者生,奉阴者寿”理论的提出
        1.4 温阳益肾法的形成
    2 选穴依据
    3 温阳益肾法针灸治疗本病的结果分析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结果分析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结果分析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分析
        3.4 两组患者近期与远期有效率分析
        3.5 不良事件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温阳”法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缪刺法结合膝三针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6 终止标准
        2.7 治疗方法
        2.8 观察指标
        2.9 安全性观察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5 研究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 中西医对膝关节炎的认识
    1 现代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调查
        1.3 疾病类型
        1.4 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病因
        1.5 继发性膝骨性关节炎病因
        1.6 治疗
        1.7 急性期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2.1 膝骨性关节炎的历史沿革
        2.2 膝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3 中医治疗
        3.1 治疗原则
        3.2 治疗方法
        3.3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价指标
    2 治疗疗程的选择与西药的选用依据
    3 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
        3.1 经络理论与针刺的治疗机理
        3.2 中医的经筋理论与膝骨性关节炎的关系
        3.3 缪刺法的治疗依据
        3.4 刺血疗法
        3.5 温针灸
        3.6 取穴根据
        3.7 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发病机制
        3.8 肿瘤坏死因子α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发病机制
    4 存在的问题
    5 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10年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概况
    1 单纯温针灸
    2 温针灸联合中药内服
    3 温针灸联合中药外用
    4 温针灸联合针刺
    5 温针灸联合推拿疗法
    6 温针灸结合其他疗法
    7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以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炎症因子探讨寒痹散隔姜灸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3.研究方案
    4.观察项目
    5.疗效评价
    6.不良事件记录
    7.知情同意
    8.质量控制
    9.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基线资料比较
    2.两组疗效比较
    3.双氯芬酸钠肠溶片使用量分析
    4.安全性分析
讨论
    1.西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2.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3.寒痹散隔姜灸治疗AS理论研究
    4.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隔姜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疗效研究
    1.1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1.1.1 过敏性鼻炎
        1.1.2 支气管炎
        1.1.3 支气管哮喘
    1.2 在消化系统中的应用
        1.2.1 慢性胃炎
        1.2.2 腹泻
        1.2.3 便秘
    1.3 神经系统中的应用
    1.4 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
    1.5 泌尿系统中的应用
    1.6 在妇科领域中的应用
2 实验室研究
3 小结与展望

(5)推拿结合肩三针温针治疗肩凝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肩凝症的认识
        一、中医对肩凝症病名的认识
        二、历代医家对痹症的相关论述
        三、中医对痹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肩凝症与经络的关系
        五、中医对肩凝症的论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肩凝症的认识
        一、现代医学对肩凝症病名的认识
        二、肩关节的解剖学结构
        三、肩关节的活动形式及范围
        四、现代医学对肩凝症病因的认识
        五、现代医学对肩凝症病理机制的认识
        六、肩凝症的病理变化及分期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现代医学对肩凝症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退出标准
        七、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四、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治疗结果比较
        三、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6)腹针治疗虚寒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古代文献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与治疗
        1 古代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病名与描述
        2 历史沿革
        2.1 春秋战国时期
        2.2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2.3 隋唐时期
        2.4 宋金元时期
        2.5 明清时期
        3 膝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
        4 治疗
        4.1 针灸治疗
        4.2 中药治疗
        5 小结
    综述二:膝骨性关节炎近代研究现状
        1 定义
        2 膝骨性关节炎病理学改变
        3 临床表现
        4 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诊断要点
        5 膝骨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
        6 膝骨性关节炎病因分类与危险因素
        7 治疗
        7.1 西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现状
        7.2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现状
        8 小结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3 安全性评价
    4 观察指标
        4.1 疗效判定标准
        4.2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治疗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2 中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3 针灸治疗与选穴依据
    4 临床疗效分析
        4.1 数字疼痛评估量表(NRS-10)改善
        4.2 膝骨性关节炎症状分级量化表的改善
        4.3 量表中最大行走距离能力的改善
        4.4 量表中上楼梯、下楼梯、蹲下或弯曲膝盖能力的改善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取穴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
    1 西医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1.1 定义
        1.2 病因病理
        1.3 诊断
        1.4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现代分型
        2.4 治疗
    3 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3.1 单一疗法
        3.2 综合疗法
        3.3 小结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一、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膝病的取穴规律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和方法
        2.1 来源资料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针灸方统计结果与分析
        3.2 腧穴统计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二、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取穴规律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和方法
        2.1 文献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穴位检索结果分析
        4 结论
    三、文献研究小结
        1 古今文献结果对比
        1.1 十四经腧穴个数
        1.2 高频或高支持率的腧穴
        1.3 高频或高支持率的经脉或穴位群
        1.4 高频或高支持率的部位
        1.5 特定穴选取
        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2.1 人为因素
        2.2 研究范围
        2.3 内容方面
第三部分 临床体会
    1 病例一
        1.1 诊疗过程
        1.2 病例分析与总结
    2 病例二
        2.1 诊疗过程
        2.2 病例分析与总结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8)天灸治疗慢性疼痛性相关疾病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 天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 天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
4 天灸治疗肩周炎
5 天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6 天灸疗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
7 天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8 天灸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9 天灸治疗颈椎病
10 天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11 小 结

(9)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1 历代医家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2 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的现代研究概况
        3 慢性支气管炎辨证论治的现代研究概况
        4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冬病夏治与穴位贴敷的认识
        1 历代医家对冬病夏治的认识
        2 历代医家对穴位贴敷的认识
        3 冬病夏治与穴位贴敷的中医治疗现代研究概况
        4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慢性支气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慢性支气管炎的概念
        2 慢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资料
        3 慢性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
        4 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
        5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生理
        6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7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及进展
        8 慢性支气管炎的预后评价
        9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一般情况
        3 均衡性分析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
        2 临床分期
        3 急性发作期病情程度划分
        4 中医病证证候分类
    研究方法
        1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
        2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侯积分之间的差异及总分之间的差异
        3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候积分之间的差异及总分之间的差异
        4 两组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
        5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
        6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
        7 感冒情况
        8 用药情况
        9 治疗途径
        10 观察治疗组患者不同证型的中医症候积分
    讨论
        1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的理论依据
        2 方义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4 总结
        5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调查表1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调查表2(用来判断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型)

(10)调督通脉针灸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3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理研究
    4 细胞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5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动物模型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作
        2.2 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标本采集
    3 观察项目及方法
        3.1 一般情况
        3.2 关节炎症的观察
        3.3 滑膜HE染色观察
        3.4 滑膜组织TNF-α IL-1β IL-10mRNA表达检测(RT-PCR)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大鼠一般情况
        5.2 大鼠关节炎变化
        5.3 滑膜HE染色病理变化
        5.4 滑膜组织mRNA的表达检测结果
讨论
    1 关于动物模型
    2 针灸治疗效应观察
    3 针灸对AA大鼠滑膜病理形态的影响
    4 针灸对AA大鼠滑膜TNF-α、IL-1β、IL-10mRNA表达的影响
    5 调督通脉针灸法治疗RA的理论基础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四、三伏天温针治疗寒痹89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温阳益肾法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D]. 林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缪刺法结合膝三针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马颖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炎症因子探讨寒痹散隔姜灸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D]. 邝丽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隔姜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 时宗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28)
  • [5]推拿结合肩三针温针治疗肩凝症的临床研究[D]. 胡中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6]腹针治疗虚寒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D]. 赵晋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7]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灸取穴规律初探[D]. 傅健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8]天灸治疗慢性疼痛性相关疾病概况[J]. 田雪秋,牟开今. 中医研究, 2012(03)
  • [9]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D]. 段传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10]调督通脉针灸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D]. 孙崇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


对照组论文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论文 中医论文 针灸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制造企业经营决策系统化方法研究
下一篇: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脑CT与记忆力和智力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