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黄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黄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李星[2](2021)在《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7大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0年12月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在过程中如意见不一致则由双方协商或寻找第三方协助解决。使用Revman5.3及STATASE 1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形式呈现,并采用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情况,采用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是否稳健可信。结果:最终共纳入39篇符合要求的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RCTs,共39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试验组2112例患者,对照组1844例患者。试验组干预措施均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干预措施均为西药常规治疗。12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Meta分析结果:SMD=-2.76,95%CI[-3.79,-1.7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发作时长,Meta分析结果:SMD=-2.03,95%CI[-2.77,-1.2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电图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RR=1.21,95%CI[1.14,1.2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每日用量,Meta分析结果:MD=-0.78,95%C I[-1.00,-0.5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停减率,Meta分析结果:RR=1.23,95%CI[1.05,1.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MACE事件,Meta分析结果:RR=0.38,95%CI[0.22,0.66],P=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事件,Meta分析结果:RR=3.01,95%CI[1.71,5.3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与西药常规治疗相比,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提高心电图有效率,减少硝酸甘油每日用量,提高硝酸甘油停减率,减少MACE事件的发生;在减少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和心绞痛发作时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安全性尚可。

玉黎燕[3](2021)在《基于血管内超声评价芪参益气滴丸对冠脉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冠脉血管内超声技术,获得芪参益气滴丸改善冠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证据,为中医药在斑块破裂的抑制方面提供新的证据支持和应用价值,并从分子水平初步探讨其与血浆miR-155的关系,为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领域提供新的临床资料。方法:纳入2019年01月至2020年0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住院患者62例,其中对照组31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芪参益气滴丸,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以IVUS检查指标评价两组患者冠脉斑块变化情况,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最小管腔面积(MLA)、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偏心指数(EI)、重构指数(RI)、纤维帽厚度(FCT)、斑块最大厚度(Max PT)、斑块最小厚度(MPT)、脂质池面积(LPA)方面的差异,以及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相关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miR-155相对表达量等结果的差异。所有临床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22.0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一般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IVUS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相关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miR-155相对表达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IVUS指标比较方面:治疗后两组EEMA、MLA、PA、PB、FCT、RI、LPA、Max PT、MP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EI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EI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在E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MLA、PA、PB、Max PT方面较对照组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在EEMA、FCT、RI、EI、LPA、MPT比较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4、心绞痛疗效方面: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观察组心绞痛疗效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P<0.05)。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观察组显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相关实验室指标方面: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TC、TG、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TC水平控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C水平控制情况均较好;治疗后观察组TG、LDL-c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CRP水平较对照组患者降低更为显着(P<0.05)。7、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方面:治疗后观察组EF、SV较对照组改善(P<0.05),观察组LVESd较对照组减小(P<0.05);治疗后两组LVEDd无明显差异(P>0.05)。8、miR-155相对表达量对比分析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miR-155相对表达量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miR-155相对表达量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iR-155相对表达量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能够调节炎性反应和血脂代谢,稳定冠脉斑块、抑制斑块发生发展,改善心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iR-155相对表达量水平有关。

牛增辉[4](2021)在《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对中药治疗冠心病安全性的现状进行评价。2.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3.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方法1.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在国内医药期刊检索近年来中药治疗冠心病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及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的文献,评价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程度。2.第二部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根据Cochrane实践手册进行,纳入中药治疗冠心病中观察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其是否提高HRV水平进行评价。3.第三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室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情况(冠心病/非冠心病)、病程、中药使用情况、心率变异性(HRV)指标进行登记、汇总、分析。结果1.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结果提示益气中药在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报道较少,安全性较高。目前在对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中药安全评价体系中,缺乏能够进行早期发现和监测心律失常等较为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评价指标进行早期预判。2.第二部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提高SDNN、S DANN、RMSSD、PNN50、LF、HF水平上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药能够通过提高HR V水平降低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提高用药安全性。3.第三部分回顾性研究结果3.1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相比,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低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患病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冠心病患者HRV水平低于5年以下、5-10年的HRV水平(p<0.05)。3.2使用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患者HRV水平高于不使用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患者(p<0.05)。3.3冠心病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患者使用益气中药和不使用益气中药的HRV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第一部分文献研究提示使用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不良反应报道较少,安全性较高。2.第二部分Meta分析结果提示治疗冠心病的各中药不同剂型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来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中药治疗冠心病安全性。3.第三部分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患有冠心病后HRV水平的降低,增加了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病程超过10年后风险更高。益气中药的使用能够提高冠心病患者的HRV水平,来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在早期用药提高HR V水平,使患者受益更显着。在冠心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的中医药治疗中单纯以益气法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效果不显着,需要以益气为主,兼以温阳、活血、利水的综合治法的长期治疗。

尹文浩[5](2021)在《保元汤及督脉熨烫法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旨在研究保元汤及督脉熨烫法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提供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该临床试验项目通过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编号(2017022CS(KT)-010-01)。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门诊或社会招募的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保元汤组(26例)、督脉熨烫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保元汤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保元汤治疗,督脉熨烫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督脉熨烫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三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血脂水平(TC、TG、LDL-C、HDL-C)、中医体质量表积分、生活质量SF-12评分、西雅图心绞痛评估及肝肾功等相关安全性指标。统计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处理及分析。结果:1.本临床试验共计筛选106人,入组77人,治疗期间保元汤组一名患者自述服用药物后出现眼眶疼痛,停药后好转故剔除,督脉熨烫组一名患者因外出离沈脱落,共计75人完成本次临床试验。2.心电图:治疗后三组患者心电图心肌缺血程度明显改善,保元汤组总有效率44%(11/25)、督脉熨烫组总有效率64%(16/25)、对照组总有效率44%(11/25);与对照组比较,督脉熨烫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保元汤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脂水平:保元汤合常规西药组患者治疗后,TC、LDL-C水平明显降低,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TG、H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改善不明显(P>0.05),督脉熨烫法合常规西药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血脂水平改善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体质量表(气虚):保元汤组和督脉熨烫组治疗后气虚程度大幅度改善(P<0.05),对照组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前保元汤组积分60.75±14.74、督脉熨烫组积分57.50±11.73、对照组积分59.00±11.56;治疗后保元汤组积分48.63±16.59、督脉熨烫组积分46.88±19.26、对照组积分57.50±16.21;与对照组比较,保元汤组和督脉熨烫组治疗后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保元汤组与督脉熨烫组治疗后积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5.生活质量SF-12量表:保元汤组与督脉熨烫组患者治疗后对自我生理健康的满意程度明显增加,焦虑,沮丧等情绪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保元汤组生理及心理健康积分明显增加(P<0.05);督脉熨烫组心理健康积分明显增加(P<0.05)。6.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三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保元汤组AS(心绞痛稳定状态)、TS(治疗满意程度)、DS(疾病认知程度)积分明显增加,督脉熨烫各项积分均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保元汤组AS积分明显增高(P<0.05),督脉熨烫组AS、AF(心绞痛发作情况)、TS、DS积分明显增高(P<0.05),其中AF高于保元汤组治疗后积分(P<0.05)。7.患者在临床试验过程中除1人出现眼眶疼痛外,余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血、尿常规,AST、ALT、肌酐等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三组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1.保元汤或督脉熨烫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证)患者,优于常规西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降低发作频率,改善气虚体质,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保元汤联合常规西药与常规西药比较,可以进一步改善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证)患者TC、LDL-C水平。3.督脉熨烫法联合常规西药与常规西药比较,可以进一步改善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证)患者心电图心肌缺血程度。4.保元汤或督脉熨烫法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证)患者过程中安全有效,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林浩[6](2020)在《通阳宣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估广西名中医卢健棋教授创立的通阳宣痹汤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的临床疗效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旨在推广名中医的SAP诊治经验,并为今后进一步临床及基础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108例明确诊断为SAP(分级为“Ⅰ级”、“Ⅱ级”),中医辨证分型为痰瘀互结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投骰子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54例,其中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通阳宣痹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等血管内皮功能重要指标和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改善心绞痛总有效率、西雅图评分(SAQ)。应用SPSS 23.0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中,等级资料运用秩和检验,无序资料则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方差齐性检验、正态性检验后,组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1.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分级、基础疾病、血管内皮功能重要指标(FMD、NO、ET-1)、中医证候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积分、西雅图中五组内容的评分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均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心绞痛总有效率:两组受试者治疗后心绞痛程度均有改善(P<0.05),但相比下,治疗组总有效率90.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8%,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前后FMD: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FMD水平均较前有所升高(P<0.05),但治疗组的升高水平更为明显(P<0.05);4.治疗前后NO、ET-1水平: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的血清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T-1水平均较前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5.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为显着(P<0.05);6.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均较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总有效率84.91%高于对照组的6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后SAQ各个小组评分: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SAQ内容中各个小组评分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西雅图内容除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0.05)外,其余各项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完成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105例受试者生命征平稳,两组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各项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阳宣痹汤可有效改善痰瘀互结型SAP患者的心绞痛情况及血管内皮功能,并显着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验证,值得临床推荐。2.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后发现,通过运用中医药干预血管内皮功能的方式治疗SAP一直是近30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所在,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中成药及治法中,多涉及芳香温通,益气活血类别的中药组分及相关治则,一定程度上验证此研究开展的科学性。3.通过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究通阳宣痹汤治疗SAP的作用机理,预测出通阳宣痹汤中含有许多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确切改善作用有效化学成分,如豆甾醇、β-谷固醇、异鼠李素、卡维丁、8-异戊烯基山奈酚等,进一步通过拓扑分析发现通阳宣痹汤含有许多与SAP疾病紧密相关潜在核心靶点,如VEGFA、PPARG、CAT、TP53、SOD1等,为未来大中心、多样本的进一步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参考。

赵天骄[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作顺导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方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挖掘王作顺导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用药规律,深入分析其临床辨治思路,总结和探讨其学术观点,将之应用于临床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提供用药思路。方法:收集王作顺导师2018年9月-2019年5月期间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门诊收治的62例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的患者所使用的共计307首有效的中药处方。在数据标准化后,使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形成数据库,进行初步的用药频次统计并对所使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得到结果形成图表。将处方中的高频次药物导入SPSS 2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新药物组合。对药物及其性、味、归经、功效的使用频次以及聚类分析后得到的组方药对的各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王作顺导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经验以及用药规律,并试述其学术观点。结果:1.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所使用的307首有效处方中,组方内药物使用频次共6050次,使用药物共223味。其中使用频次大于100次的共19味药物,依次为川芎、赤芍、红花、细辛、白芷、丹参、荜茇、黄芪、高良姜、水蛭、皂角刺、党参、茯苓、降香、半夏、柴胡、薄荷、桂枝、海藻。2.对所有使用的药物进行分析,四气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温性、寒性、平性、热性、凉性。3.五味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辛味、苦味、甘味、咸味、淡味、酸味、涩味。4.归经频次最多的前6种依次为肺经、肝经、脾经、胃经、心经、肾经。5.高频药物的功效共涉及8种,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温里药、补气药、清热药、温化寒痰药、利水渗湿药、清化热痰药。6.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的结果,依具体使用情况分为5组:第1组:水蛭、皂角刺、海藻、黄芪;第2组:赤芍、红花、川芎;第3组:白芷、细辛、荜茇、丹参;第4组:高良姜、薄荷、降香;第5组:桂枝、柴胡、党参、茯苓、半夏。结论:通过对所有处方药物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王作顺导师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病机为痰瘀互结,临证时以化痰逐瘀、软坚散结为主要治疗思路,核心药物组合体现出导师以气血痰结四纲指导辨证,善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补气行气、化痰祛湿,层次分明。同时开具处方使用温性药、寒性药居多,五味上常选用辛味药、苦味药、甘味药,且兼顾本病虚实两端,运用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文中用于理气通阳)以去标实,用补气药、温里药以益本虚,体现了导师以化痰逐瘀、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寒温并用、辛苦甘并行、攻补兼施的用药特点,从客观数据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王作顺导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用药特点以及组方规律。本研究得出的新药物组合共有5组:第1组:水蛭、皂角刺、海藻、黄芪;第2组:赤芍、红花、川芎;第3组:白芷、细辛、荜茇、丹参;第4组:高良姜、薄荷、降香;第5组:桂枝、柴胡、党参、茯苓、半夏。分别针对痰瘀互结证;瘀阻血脉证;气滞血瘀证;寒凝气滞证;痰湿阻滞证。

黄旭启[8](2020)在《蒙药当贡-3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GDF-15、MMP-9、TNF-α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蒙药当贡-3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脂、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进一步证实民族医药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为开发防治本病的有效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蒙药当贡-3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蒙药当贡-3,每日一次,疗程为2周,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心电图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血脂及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等疗效性指标。评估蒙药当贡-3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与对照组相比,经治疗治疗组心电图改变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血脂及因子GDF-15、MMP-9、IL-10、TNF-α、CRP等指标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蒙药当贡-3可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症状和体征。2.蒙药当贡-3可降低血脂水平,可能会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或进展。3.蒙药当贡-3可降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因子相关指标,改善炎症状态。4.蒙药当贡-3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唐婉斯[9](2020)在《熊氏十味温胆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痰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熊氏十味温胆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痰瘀证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及安全性,以及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价熊氏十味温胆汤对改善焦虑症状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从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且符合气虚痰瘀证的患者6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熊氏十味温胆汤加减。两组均观察10天。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的变化情况,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在缓解心绞痛症状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3.33%,对照组是6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5)。2.在减少硝酸甘油用量方面的总有效率(治疗组86.67%,对照组6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5)。3.两组在改善心电图疗效的总有效率(治疗组90.00%,对照组66.67%),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5)。4.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5.在改善焦虑症状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6.67%,对照组是60.00%,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6.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观察期间都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结论:熊氏十味温胆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痰瘀证的疗效显着。与对照组比较,在缓解心绞痛症状、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心电图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疗效方面,疗效更优(P<0.05)。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及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

蒋文君[10](2020)在《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Hcy、LDL-C、血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旨在通过临床对比观察探讨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Hcy、LDL-C、血流变学等指标的影响,初步分析该方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提供临床资料及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12月的60名UAP痰瘀互结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冠心病西药基础治疗及西药联合胸痹汤治疗的分组研究,连续服药4周后,对两组受试者的心绞痛缓解情况、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血指标包括LDL-C、Hcy、NT-pro BNP、血流变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疗效性结论;并汇总不适症状及常规性化验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异常事件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后得到安全性结论。结果:⑴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两组中医证候得分治疗后都显着减少(P<0.01),尤以研究组效果明显(P<0.01)。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16.67%,80%,3.33%;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3.33%,76.67%,20%;研究组具有更佳的总有效率(P<0.05)。⑵心电图总疗效:治疗后两组ST-T基线均总体降低,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60%,33.33%,6.67%;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23.33%,46.67%,20%;研究组改善心电图总疗效更佳(P<0.05)。⑶心绞痛症状积分及疗效:两组心绞痛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落(P<0.01),研究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分数下落更明显(P<0.05),两组受试者在硝酸甘油用量改善作用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痹汤可以更加明显地改善心绞痛多个维度症状。疗效方面,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70%,26.67%,3.33%;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43.33%,46.67%,10%;胸痹汤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⑷SAQ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SAQ积分在各维度上均有明显上升(P<0.01),研究组积分增加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⑸检验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LDL-C、Hcy、NT-pro BNP、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研究组下调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⑹安全性指标比较:患者治疗后出现反酸、恶心、腹泻、头晕、肝功能轻度异常等副作用在两组内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胸痹汤治疗安全性良好。结论:胸痹汤可以减少UAP患者症状困扰,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同时其副作用小,临床应用相对安全可靠;推测胸痹汤作用机制与稳定斑块、抑制血栓形成、增加冠脉血流量、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相关。

二、黄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循证医学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1.1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1.2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研究现况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
        2.2 危险因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3.1 病名
        3.2 病因病机
        3.3 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
    1.5 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筛选结果
    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4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2.5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益气活血中成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
    3.2 Meta分析结果
    3.3 局限性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血管内超声评价芪参益气滴丸对冠脉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论认识
    2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2.1 相关脏腑功能中医论述
        2.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认识
    4 芪参益气滴丸的作用研究
        4.1 芪参益气滴丸组方分析
        4.2 芪参益气滴丸现代药理学研究
        4.3 芪参益气滴丸相关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标准及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病例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随访内容
        2.5 疗效评定
        2.6 CAG及 IVUS操作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情况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3.3 IVUS指标比较
        3.4 相关指标评价
        3.5 血浆miR-155 相对表达量结果比较
        3.6 IVUS影像图
        3.7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相关理论概述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安全性方面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基于血管内超声评价芪参益气滴丸改善冠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中医证候单项积分表
缩略词表
综述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文献研究
    1.中药治疗冠心病不良反应报道
    2.中药安全性评价现状
    3.小结
研究二 中药治疗冠心病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研究三 益气中药对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1.研究方案
    2.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1.病因病机
    2.中医药治疗
    3.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保元汤及督脉熨烫法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通阳宣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SAP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及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医药干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SAP的现状研究
        1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2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医药干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SAP的现状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讨论内容
    文献研究二:《伤寒杂病论》对胸痹的认识与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通阳宣痹汤治疗SAP的分子机制分析
        1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CHD的记载
        2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CHD病因病机的阐释
        3 治疗原则
        3.1 治病求本
        3.2 标本兼治
        3.3 从肾论治
        4.卢健棋教授通阳宣痹汤创方理念
        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通阳宣痹汤治疗SAP的分子机制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的讨论内容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通阳宣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研究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评定指标
        1.7 伦理学要求和知情同意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疗效分析
    3 讨论
        3.1 组方背景
        3.2 组方分析
        3.3 单味药物的药理学相关研究
        3.4 本研究结果分析
        3.5 进一步扩充文献研究内容的缘由
        3.6 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数据挖掘王作顺导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回顾性研究
    1 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蒙药当贡-3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GDF-15、MMP-9、TNF-α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介
致谢

(9)熊氏十味温胆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痰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疾病诊断标准
        1.2 西医疾病危险程度分级诊断标准
        1.3 心绞痛症状积分及分级标准
        1.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5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1.6 中医证候分级标准
        1.7 焦虑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4.1 病例的脱落标准
        4.2 病例的剔除标准
    5 中止研究标准
    6 临床资料
        6.1 病例来源
        6.2 治疗方法
    7 观察指标
        7.1 一般资料比较
        7.2 疗效观察指标
        7.3 安全性观察指标
    8 疗效判定标准
        8.1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8.2 硝酸甘油停减率
        8.3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8.4 中医症状积分疗效判定标准
        8.5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疗效评定标准
    9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比较
    2 研究结果比较及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学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认识和发展现状
    2.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3.立题依据
    4.熊氏十味温胆汤药物组成、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临床疗效分析
    6.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的分级标准
附录2 :Braunwald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程度分级标准
附录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4 :临床疗效观察表
综述 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Hcy、LDL-C、血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取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4 伦理要求
    5 试验设计
    6 治疗方案
        6.1 基础治疗
        6.2 对照组治疗
        6.3 研究组治疗
    7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7.1 LDL-C的测定
        7.2 Hcy的测定
        7.3 血流变学指标的测定
        7.4 NT-proBNP的测定
        7.5 心绞痛积分及疗效
        7.6 心电图疗效
        7.7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
        7.8 SAQ积分
        7.9 安全性指标
    8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比较
    2 总疗效
        2.1 中医证候总疗效
        2.2 心绞痛疗效
        2.3 心电图疗效
    3 研究性指标结果
        3.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 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
        3.3 SAQ积分比较
        3.4 Hcy水平比较
        3.5 LDL-C水平比较
        3.6 血流变学水平比较
        3.7 NT-proBNP水平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1.1 AS形成机制
        1.2 UAP形成机制
    2 祖国医学病机分析
        2.1 胸痹心痛与痰饮
        2.2 胸痹心痛与瘀血
        2.3 痰瘀互结特点
        2.4 UAP与痰浊瘀阻
    3 胸痹汤组方研究
        3.1 胸痹汤立方依据
        3.2 胸痹汤药理研究
        3.3 胸痹汤前期研究
    4 胸痹汤干预UAP结果评价及机制分析
        4.1 胸痹汤对中医证候积分及有效率的影响
        4.2 胸痹汤对心电图的影响
        4.3 胸痹汤对心绞痛积分及有效率的影响
        4.4 胸痹汤对SAQ积分的影响
        4.5 胸痹汤对LDL-C的影响
        4.6 胸痹汤对Hcy的影响
        4.7 胸痹汤对血流变学的影响
        4.8 胸痹汤对NT-proBNP的影响
        4.9 胸痹汤的安全性影响
        4.10 胸痹汤对UAP的作用机制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从“痰”“瘀”论治胸痹心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黄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李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血管内超声评价芪参益气滴丸对冠脉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D]. 玉黎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益气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评价[D]. 牛增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保元汤及督脉熨烫法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证)的临床研究[D]. 尹文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通阳宣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 林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数据挖掘王作顺导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方药规律研究[D]. 赵天骄.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蒙药当贡-3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GDF-15、MMP-9、TNF-α影响的临床研究[D]. 黄旭启.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熊氏十味温胆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痰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唐婉斯.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Hcy、LDL-C、血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研究[D]. 蒋文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保元汤论文 对照组论文 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黄芪注射液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上一篇:城市综合地块地价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