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蕾[1](2020)在《南昌市中心城区住宅用途标定地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标定地价作为公示地价的一种,可以应用于地价管理、财政核算、税收等方面。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在《标定地价规程》(TD/T 1052-2017)的指引下开展标定地价评估工作。标定地价体系建设对于健全公示地价体系,完善地价管理制度,准确反映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格的动态变化、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宗地地价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住宅用途标定地价为研究对象,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索标定区域划分、标准宗地设立、标准宗地评估、标定地价修正体系编制等环节的技术方法、路线和关键要点。首先,在土地级别的基础上,按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分区域采用地价水平归纳法或叠加法,并辅以专家评判法对研究区域范围内住宅用地进行均质区域初步划分,初步划分成36个标定区域,然后对初步划分的标定区域开展实地核查,根据各标定区域的土地实际利用情况和有效土地交易样点分布情况,结合专家的意见对部分初步划分的标定区域进行合并或分割,最终划定标定区域35个。其次,在划定的每个标定区域内,筛选1-3宗符合标准宗地设立条件的住宅地价监测点或其他近期交易的土地样点成为备选标准宗地,对46宗备选标准宗地开展实地调查,对比分析同一标定区域备选标准宗地的代表性、确定性、标志性后,择优确定最终的住宅标准宗地35个。接着,采用市场比较法、剩余法评估标准宗地的现状价格,取两种方法评估结果的加权平均值作为标准宗地的价格,此价格即为各标定区域的标定地价。根据规程要求,结合各标定区域的调查成果和专家意见,确定标定区域内影响宗地地价的主要因素,编制标定地价修正体系服务于宗地地价评估。最后,对基于上述方法得出的南昌市中心城区住宅用途标定地价结果的合理性、地价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与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成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南昌市中心城区35个标准宗地的楼面地价服从正态分布,且楼面地价与地面地价呈正相关关系,标定地价结果较为合理;(2)标定地价的空间分布呈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地价水平呈中间高四周低的趋势,东湖区市中心、红谷滩区凤凰洲、西湖区朝阳新城的标定地价水平最高,青山湖区、红谷滩区红角洲、青云谱区地价水平其次;红谷滩中心区、西湖区市中心、红谷滩区九龙湖的地价水平相对较低,青山湖经开区、南昌县高新区的地价水平相对最低;(3)标定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标定地价水平高低与土地级别成果较为吻合,但标定地价总体水平高于级别基准地价。
齐鲁[2](2020)在《东北边境城市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研究 ——以珲春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乡镇企业的转型及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日益减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日趋频繁。因为农村和城市的土地市场是相互分割的,不同于城市土地,农村集体土地为隐形交易的状态,难以对交易双方的权益进行保障,而且还使价格机制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对集体土地流转行为进行规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价格是关键。目前,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来指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定价,规范和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基准地价评估,成为十分必要的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以国内、国外关于基准地价方面的研究为依据,对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理论基础与相关原则进行了讨论,并在分析东北边境城市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概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珲春市作为东北边境城市的特殊性。在结合珲春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助于ArcGIS软件平台,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珲春市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综合定级;在定级结果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估价方法对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进行评估,编制基准地价修正体系,并对估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宗地价格评估、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行为、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增值收益等提供依据。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1)珲春市集体建设用地划分为五个级别,在面积规模上基本呈现出“中间大,两边小”的特点。在空间分布上,不同级别集体建设用地的区位条件有明显差异。(2)通过分析选择收益还原法、剩余法和成本逼近法作为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估价方法。基于定级结果对基准地价评估后最终得出,商服用地最高级别地价为485元/平方米,最低级别地价为185元/平方米;住宅用地最高级别地价为337元/平方米,最低级别地价为158元/平方米;公服用地最高级别地价228元/平方米,最低级别地价为148元/平方米;工业用地最高级别地价为189元/平方米,最低级别地价为139元/平方米。(3)对基准地价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土地级别越高,各类型土地基准地价的差距越大,该规律与级别区位有关,与珲春市集体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较为符合。而且,商服用地不同级别基准地价的变化幅度是最大的,而工业用地变化幅度最小,对土地区位条件的敏感性为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公服用地>工业用地。(4)以敬信镇为例,与城镇基准地价进行对比,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都不同程度的低于相对应的城镇基准地价,经过分析,主要由区位、土地开发程度、公共设施的投入程度和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根据同地同价同权的原则,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建设用地与城镇土地的基准地价应基本一致。
刘士琪[3](2019)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与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公服用地的规模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其占城市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逐步变大。同时,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国政府积极制定并颁布相关应对政策,进一步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合理引入市场调节机制,进行宏观调控。但是,作为对公服用地调控基础性依据之一的公服用地基准地价却在城镇基准地价体系中存在着缺失,造成了该类用地评估没有参考依据可以遵循的窘迫局面,不利于政府开展相关调控。为了可以满足进一步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与合理配置公服用地资源的现实需求,本文以公服用地的含义、特性等方面分析为切入点,对公服用地的分类以营利性与非营利为依据进行了分类重构。基于此,探究选取适合公服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方法,并以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作为研究区域对探究的估价方法进行实证应用。从而,丰富公服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理论,为公服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方法选取与实践操作提供参考依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本文通过对公服用地特征分析和其重构的营利性公服用地I类与非营利性公服用地II类的用地分类确定评估思路。即以现有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为基础,参照制定公服用地基准地价,并且对评估结果进行营利性与非营利区分。(2)本文通过对土地估价方法基本原理、适用范围、使用基础条件等整理归纳对比分析,从公服用地自身特征、重构后的公服用地分类、各常用评估方法对公服用地基准地价评估适用度分析三方面入手,选择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成本逼近法分别作为营利性公服用地I类与非营利性公服用地II类的基准地价评估方法。(3)本文选取白银市白银区作为研究区域,参照该研究区用地基准地价、征地补偿相关标准等相关资料与技术参数,运用探究出的评估方法对公服用地基准地价进行科学与合理的实证评估测算。测算结果显示,基本满足对公服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需求,也证明探究的评估方法是具有一定可行性。
曹丽萍[4](2018)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研究 ——以江西省余江县锦江镇为例》文中认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农村经济状况变化巨大。农村普遍存在着“无钱办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现象、大量闲置浪费的集体建设用地、土地制度和土地市场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闲置浪费土地、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完善土地制度及市场,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制度应运而生。日前,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正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作为农村土地制度三大试点之一,正快速推进中,这也意味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合法流转已是大势所趋。依据相关规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所获得的收益属于农民和村集体,但农村土地市场尚不完善,流转价格无参考标准,农民及村集体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而本文提出的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就是使农民集体权益得到保障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以江西省余江县锦江镇为例,基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定级成果,首先针对商服用途和工业用途,分别选择合适的估价方法对样点地价进行评估;其次对样点进行修正和检验,根据检验后的样点地价和样点定级综合分值建立相应模型,得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而后分析基准地价的合理性并编制基准地价修正体系;最后选取两宗流转可能性较大的不同用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宗地案例进行评估分析,论证基准地价合理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锦江镇为研究区域,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进行研究,基于项目组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均质区域的划分结果,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农村集体商服用地,得出级别基准地价分别为283、192、150、106元/m2;采用成本逼近法评估农村集体工业用地,得出级别基准地价分别为99、85、74、53元/m2。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和编制了基准地价图和基准地价修正体系。(2)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与城镇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商业用地对土地综合质量的敏感性普遍比工业用地高,城镇建设用地比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对土地质量的敏感性更高,同级别两者地价差距大。主要体现在基准地价设定内涵不一致、区位条件差异巨大、公共基础与服务设施完备度相差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不完整等四个方面。另外,对基准地价的空间合理性进行分析,得出的规律是基准地价主要因城镇建设用地和道路等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距离向外衰减。(3)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分析。选取两宗拟流转的不同用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宗地案例评估,根据实地调研收集到的案例资料,确定合理的估价方法并确定估价参数,使之与基准地价修正法得出的地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得出:案例一商服用地通过收益还原法得出的土地价格为259.77元/m2,基准地价修正法得到的土地价格为261.97元/m2;案例二工业用地通过成本逼近法得到的土地价格为93.47元/m2,基准地价修正法得出待估宗地地价为96.29元/m2。案例一和案例二两种方法得到的地价均相差甚小。这反映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对于实际宗地流转价格具有启示和指导性作用,具备合理性与准确性。
黄雪芸[5](2015)在《集体建设用地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土地改革的深入发展,集体建设用地作为我国特殊的用地形式,它的使用价值和资产价值被愈发重视。但是目前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缺乏统—法律法规的规范,用地市场价格混乱。为规范集体建设用地地价管理,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定级和基准地价评估具有了现实必要性。本文以区位理论、地租地价理论、转换边际理论及经济统计学为理论指导,结合国外地价评估经验与国内集体建设用地评估研究经验,阐述了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估价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首先,本文从可选方法、地价内涵、地价构成、定级过程中因素因子选择、估价过程中各参数确定等方面分析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定级估价方法的差异性,以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定级方法和估价方法。其次,本文从集体建设用地因素因子体系建立、作用分值计算、土地级别划分以及GIS技术在土地定级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了集体建设用地定级技术方法;从样点地价测算、估价模型建立等方面研究了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最后,本文还以南京市集体建设用地定级和基准地价为实例研究课题,论证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方法切实可行,对集体建设用地评估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张博伟[6](2014)在《大亚湾经开区商业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土地需求的激增,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或远郊地区。城市市区土地价格过高使得占地面积较大的规模化大型产业逐步向边远地区聚集,以达到节省土地成本的作用。边缘土地的持续开发升温,大型产业的聚集和上下游企业的交往对接,使得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基准地价出现了高频率的变动,以适应市场土地使用权转让实时行情。而随着土地使用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行,我国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对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基准地价评估具有实践和理论上的双重意义。本文以大亚湾经济开发区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更新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基准地价数据进行剖析,对异常样本点进行检验和剔除,检验报告出具的基准地价是否能够准确的反映该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所采用评估模型的创新性探索,以求找到该案例中的特性点,进而对模型与因素进行更为深度的了解和适当的变形以得到与实际价值更为接近的结果,发现案例中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完善。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分析得知,案例评估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由于评估时间的仓促在商业用地个别因素选取上有所放宽。第二,针对大亚湾经济开发区特殊用地的基准地价评估未能专项分析。因此,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将参数修正加入案例并重新计算,同时提出将不同土地类型分等级从而完善具体的评估。针对我国基准地价评估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尽快修订评估规范,完善各地区的评估参数数据库,细化评估机构业务范围和加强评估人才的培养力度。
任兰华[7](2011)在《基于GIS的城镇土地定级估价的方法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文中指出土地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稀缺资源,必须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保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基准地价评估是我国当前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土地交易市场中指导性价格的基准地价,是政府调控和管理土地交易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核算士地价值和收益、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杠杆。基准地价是否合理、是否与城市发展客观水平相适应,直接影响到土地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地租理论、区位理论等为依据,充分应用GIS技术对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综合管理功能,及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包括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探索出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实用的而且简便易行的基于GIS的城镇土地定级估价的技术路线与方法体系,并以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定级估价为例进行论证。对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定级估价不仅可以论证基于GIS的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方法的可行性,而且还对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滨海经济开发区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其它城镇的土地定级估价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贺心刚[8](2011)在《基于GIS和RS的城镇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研究》文中认为土地价格作为土地市场体系中最具代表性和敏感性的要素,一直是土地市场运行的核心。地价的动态变化不仅反映了土地市场的供求状况,而且还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状况的指示器。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是依法全面统一管理土地资产、合理有效利用土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计划、国家征收土地税费、显化土地资产、明晰土地产权必不可少的、经营性的基础工作。同时,为全面掌握城市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各项土地政策和调控措施、为土地估价提供科学依据。随着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状况、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土地供需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都会使城市地价发生动态变化。为保证城市地价的现势性,应对城市基准地价进行阶段性更新。本文以2010年《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资料为基础,以国土资源部公布实施的《城镇土地定级规程》和《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为依据,结合研究区的具体情况,详细确定了萍乡市城区基准地价更新评估的技术路线和操作程序,从影响城区土地价格的因素的空间性入手,划分土地级别、评估基准地价,真实地反映了城区土地价格的空间分布,同时,运用ERDAS遥感处理软件将萍乡市最新1:2000航拍遥感分幅影像图叠加在MapGIS绘制的基准地价图件上,进一步丰富了基准地价的内容,直观的展示了评估成果,并运用ArcGIS将新一轮基准地价与上一轮基准地价成果进行空间对比,借助GIS技术手段对成果进行丰富和完善,取得了很好的的效果。
黄森林[9](2011)在《城市综合用地地价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相对稀缺性日益增强,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已成为当前土地管理的一大难题。为有效缓解土地供求矛盾,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已摆上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议程。因此,对土地的利用不再是只强调平面的扩张,而是向空间要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综合用地正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土地利用类型,它体现了土地用途由平面型向立体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例如街道两侧的用地,底层为商业用途,上面几层为办公或住宅等用途,这样便形成了在同一宗地上出现了不同用途的立体空间组合即综合用地。近年来,综合用地在城镇土地利用中的比例增长迅速,地位也愈显重要,对其价格的评估已成为目前土地评估市场的主旋律。虽然,我国在城镇单一用途的土地估价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各地对其地价的评估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如: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成本逼近法、剩余法等,但在城镇综合用地的地价评估方面还没有行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与估价方法。因此,对综合用地价格评估方法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首先概括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综合用地估价的研究现状;再对综合用地的概念、类型、特点,综合用地估价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及地价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其后总结回顾了综合用地估价的一般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原理、计算公式及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综合用地价格评估的一些特殊方法:基准地价分类修正综合法、假设开发修正系数法和灰色预测法。①基准地价分类修正综合法,该方法首先是在每种用途的基准地价基础上,利用基准地价系统修正法来评估出各种用途的单位地价,再根据综合用地的空间利用状况、地价空间分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确定地价空间的分配率,最后将各种用途的地价加权求和得出综合用地的单位地价和总地价。②假设开发修正系数法是在假设开发法的基础上,运用测算出的空间分配率将分用途测算出的单位地价进行修正,再将修正后的单位地价进行求和,得出综合用地的单位地价和总地价。③灰色预测法是借助灰色系统理论,根据理念市场上的地价指数对待估宗地价格进行预测。最后以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为研究区域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模拟实例的测算结果可知:基准地价分类修正综合法测算结果为6537元/平方米、假设开发修正系数法测算结果为6539元/平方米、灰色预测法测算结果为6523元/平方米,三者测算结果非常接近,这充分说明运用基准地价分类修正综合法、假设开发修正系数法和灰色预测法相结合来评估综合用地的宗地地价是可行的、可靠的,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综合用地的地价水平。
陈英,张军,周冬梅,李小英,张仁陟[10](2010)在《立体综合用地宗地价格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研究具有多权属、多用途特性的立体综合用地地价评估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评述法,数学模型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影响立体综合用地价格的影响因素,设计了由综合基准地价、用途、地价空间分配决定的立体综合用地宗地价格评估方法。研究结论:立体综合用地宗地价格评估方法,可用于宗地地价评估,亦可应用于不同用途、不同权属、不同楼层的地价分摊。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 1.3.3 研究述评 |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 2 标定地价及其评估理论的分析 |
| 2.1 标定地价内涵 |
| 2.2 标定地价的特征 |
| 2.3 标定地价的影响因素 |
| 2.4 标定地价的主要作用 |
| 2.5 标定地价的相关理论 |
| 2.6 标定地价的评估方法 |
| 3 技术方法与技术路线 |
| 3.1 标定地价评估的原则和技术路线 |
| 3.1.1 评估原则 |
| 3.1.2 技术路线 |
| 3.2 标定区域划分的方法、原则和技术路线 |
| 3.2.1 划分方法 |
| 3.2.2 划分原则 |
| 3.2.3 技术路线 |
| 3.3 标准宗地设立的条件、原则和技术路线 |
| 3.3.1 设立条件 |
| 3.3.2 设立原则 |
| 3.3.3 技术路线 |
| 3.4 住宅标准宗地估价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 3.4.1 市场比较法 |
| 3.4.2 剩余法 |
| 4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 4.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 4.1.2 自然条件 |
| 4.1.3 交通条件 |
| 4.1.4 社会经济状况 |
| 4.1.5 基础设施条件 |
| 4.1.6 土地与房地产市场状况 |
| 4.2 数据来源 |
| 5 南昌市中心城区住宅用途标定地价评估 |
| 5.1 确定公示范围 |
| 5.2 划分标定区域 |
| 5.2.1 初步划分 |
| 5.2.2 实地核查与调整确定 |
| 5.2.3 编码登记 |
| 5.3 设立标准宗地 |
| 5.3.1 初步选取 |
| 5.3.2 实地核查与比较确定 |
| 5.3.3 编码登记 |
| 5.4 评估标定地价 |
| 5.5 编制修正体系 |
| 6 南昌市中心城区住宅用途标定地价结果分析 |
| 6.1 地价合理性分析 |
| 6.2 地价特征分析 |
| 6.2.1 空间自相关分析 |
| 6.2.2 空间特征分析 |
| 6.3 与级别基准地价对比分析 |
| 7 结论与讨论 |
| 7.1 结论 |
| 7.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理论意义 |
| 1.2.2 实践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 1.5 论文创新点 |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原则 |
| 2.1 理论基础 |
| 2.1.1 区位理论 |
| 2.1.2 地租地价理论 |
| 2.1.3 级差收益理论 |
| 2.1.4 经济统计理论 |
| 2.2 相关原则 |
| 2.2.1 土地定级相关原则 |
| 2.2.2 基准地价评估相关原则 |
| 第3章 东北边境城市概述与研究区概况 |
| 3.1 东北边境城市概述 |
| 3.1.1 边境城市的界定 |
| 3.1.2 边境城市的特点 |
| 3.1.3 东北边境城市经济社会状况 |
| 3.2 研究区概况 |
| 3.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 3.2.2 研究范围 |
| 3.2.3 自然地理环境 |
| 3.2.4 人口及产业经济发展状况 |
| 3.2.5 珲春市口岸概况 |
| 3.3 数据来源 |
| 3.3.1 背景资料 |
| 3.3.2 定级资料 |
| 3.3.3 估价样点资料 |
| 第4章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方法研究 |
| 4.1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方法的选择 |
| 4.2 定级因素因子体系与权重的确定 |
| 4.2.1 因素因子选取的原则 |
| 4.2.2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因素的选择 |
| 4.2.3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因素因子权重的确定 |
| 4.3 定级单元的划分和单元分值的计算 |
| 4.3.1 定级单元的划分 |
| 4.3.2 定级因素因子分值计算 |
| 4.3.3 定级单元分值的计算 |
| 4.3.4 定级单元总分值的计算 |
| 4.4 土地定级及级别评定 |
| 4.4.1 绘制总分频率分布直方图 |
| 4.4.2 级别划分 |
| 4.4.3 定级结果分析 |
| 第5章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 |
| 5.1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内涵设定 |
| 5.2 基本估价方法的选择和分析 |
| 5.2.1 收益还原法 |
| 5.2.2 剩余法 |
| 5.2.3 成本逼近法 |
| 5.3 样点地价测算 |
| 5.3.1 利用房屋出租资料测算样点地价 |
| 5.3.2 利用房屋买卖资料测算样点地价 |
| 5.3.3 利用成本逼近法测算样点地价 |
| 5.3.4 样点地价修正 |
| 5.4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确定与成果分析 |
| 5.4.1 基准地价的确定 |
| 5.4.2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成果分析 |
| 5.4.3 与城镇基准地价成果对比分析 |
| 5.5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修正体系编制 |
| 5.5.1 修正因素及其权重值的确定 |
| 5.5.2 基准地价修正幅度的确定 |
| 5.5.3 各影响因素修正幅度确定 |
| 5.5.4 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的编制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 6.1 研究结论 |
| 6.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Summary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文献评述 |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重构 |
| 2.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概念及利用性质现状分析 |
| 2.1.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概念 |
| 2.1.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利用性质现状分析 |
| 2.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与基准地价评估的关系分析 |
| 2.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的现状分析 |
| 2.3.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分析 |
| 2.3.2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分析 |
| 2.3.3 现行的两个主要用地分类标准中涉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的对比 |
| 2.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的重构 |
| 2.4.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重构的原因 |
| 2.4.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重构的范围 |
| 2.4.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重构的原则 |
| 2.4.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重构依据的界定标准 |
| 2.4.5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重构的结果 |
| 第三章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选择 |
| 3.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思路分析 |
| 3.1.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征 |
| 3.1.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思路 |
| 3.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内涵分析 |
| 3.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的确定 |
| 3.3.1 各评估方法对比分析 |
| 3.3.2 各评估方法针对性分析 |
| 3.3.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的选择原因 |
| 3.3.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的确定 |
| 第四章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实证研究 |
| 4.1 实证项目概况 |
| 4.1.1 白银区土地定级更新概况 |
| 4.1.2 白银区基准地价更新概况 |
| 4.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实证 |
| 4.2.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内涵 |
| 4.2.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I类基准地价的评估 |
| 4.2.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II类基准地价的评估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 5.1 结论 |
| 5.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技术路线图 |
| 2 理论基础及估价方法的选取 |
| 2.1 理论基础 |
| 2.1.1 土地区位理论 |
| 2.1.2 地租地价理论 |
| 2.1.3 级差收益理论 |
| 2.1.4 经济统计理论 |
| 2.2 估价方法概述 |
| 2.2.1 市场比较法 |
| 2.2.2 成本逼近法 |
| 2.2.3 剩余法 |
| 2.2.4 收益还原法 |
| 2.3 估价方法的选取 |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 3.1 区域概况 |
| 3.1.1 行政区域概况 |
| 3.1.2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 3.1.3 交通状况 |
| 3.1.4 社会经济状况 |
| 3.2 数据来源 |
| 3.2.1 数据资料的收集 |
| 3.2.2 数据资料的整理 |
| 3.2.3 定级估价区域范围的确定 |
| 4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 |
| 4.1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定级划分 |
| 4.2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内涵设定 |
| 4.2.1 商服用地基准地价内涵 |
| 4.2.2 工业用地基准地价内涵 |
| 4.3 农村集体商服用地价格评估 |
| 4.3.1 收益还原法所需参数的确定 |
| 4.3.2 样点地价测算 |
| 4.3.3 样点地价修正与检验 |
| 4.3.4 样点地价分值模型 |
| 4.3.5 商服用地基准地价的确定 |
| 4.4 农村集体工业用地价格评估 |
| 4.4.1 样点地价测算 |
| 4.4.2 样点地价修正与检验 |
| 4.4.3 样点地价分值模型 |
| 4.4.4 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的确定 |
| 4.5 基准地价修正体系编制 |
| 4.5.1 修正因素及其权重值的确定 |
| 4.5.2 修正幅度的计算 |
| 4.5.3 修正幅度的确定 |
| 4.5.4 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的编制 |
| 4.5.5 其它因素修正 |
| 4.5.6 宗地价格的计算 |
| 4.6 估价结果分析 |
| 4.6.1 与城镇基准地价对比分析 |
| 4.6.2 在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分析 |
| 5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结果合理性分析 |
| 5.1 估价对象概况 |
| 5.1.1 案例一 |
| 5.1.2 案例二 |
| 5.2 估价对象方法的选取 |
| 5.3 土地估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
| 5.3.1 案例一 |
| 5.3.2 案例二 |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为建设用地市场差别化用地提供价格参考 |
| 1.2.2 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客观要求 |
| 1.2.3 是实现城乡用地结构一体化的必要手段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 第二章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估价理论研究 |
| 2.1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的理论基础 |
| 2.1.1 区位理论 |
| 2.1.2 地租地价理论 |
| 2.1.3 转换边际理论 |
| 2.1.4 数理统计相关理论 |
| 2.2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估价的原则 |
| 2.2.1 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相结合 |
| 2.2.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 |
| 2.2.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 2.2.4 政府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
| 2.2.5 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相结合 |
| 第三章 集体与国有建设用地定级估价方法差异性探讨 |
| 3.1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估价概述 |
| 3.1.1 集体建设用地概述 |
| 3.1.2 集体建设用地分类 |
| 3.1.3 集体建设用地基本特点 |
| 3.2 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定级估价的差异性分析 |
| 3.2.1 可选方法的差异性 |
| 3.2.2 地价内涵的差异性 |
| 3.2.3 地价构成的差异性 |
| 3.2.4 定级过程的差异性 |
| 3.2.5 估价过程的差异性 |
| 第四章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方法研究 |
| 4.1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技术路线 |
| 4.2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技术方法研究 |
| 4.2.1 定级因素因子选择及权重的确定 |
| 4.2.2 定级因素因子分值计算 |
| 4.2.3 划分定级单元 |
| 4.2.4 确定阻隔地物 |
| 4.2.5 定级单元分值计算 |
| 4.2.6 定级单元总分值计算 |
| 4.2.7 土地定级及级别评定 |
| 4.3 GIS技术在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中的应用 |
| 4.3.1 土地数据输入与存储管理 |
| 4.3.2 空间分析 |
| 4.3.3 成果输出 |
| 第五章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研究 |
| 5.1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内涵 |
| 5.2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技术路线 |
| 5.3 样点地价评估方法 |
| 5.3.1 收益还原法 |
| 5.3.2 市场比较法 |
| 5.3.3 成本逼近法 |
| 5.3.4 剩余法 |
| 5.4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模型分析 |
| 第六章 集体建设用地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实证研究 |
| 6.1 评估范围的确定 |
| 6.2 南京市集体建设用地定级 |
| 6.2.1 资料的搜集与调查 |
| 6.2.2 图形数据的处理 |
| 6.2.3 级别划分 |
| 6.3 南京市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 |
| 6.3.1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内涵设定 |
| 6.3.2 资料收集 |
| 6.3.3 样点地价测算 |
| 6.3.4 样点地价修正 |
| 6.3.5 级别平均地价测算 |
| 6.3.6 级别基准地价的确定 |
| 6.3.7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确定及应用 |
| 第七章 总结 |
| 7.1 研究结论 |
| 7.1.1 为征收土地税费提供价格参考 |
| 7.1.2 为集体建设用地宗地评估提供参考 |
| 7.1.3 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和土地利用方式 |
| 7.1.4 保障农民权益 |
| 7.1.5 规范地价管理 |
| 7.2 建议 |
| 7.3 创新及不足 |
| 参考文献 |
| 硕士攻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插图索引 |
| 附表索引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基准地价评估理论与方法 |
| 1.2.2 基准地价评估的法律法规 |
| 1.2.3 基准地价评估的案例研究 |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研究内容 |
| 第2章 商业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理论 |
| 2.1 概念界定 |
| 2.1.1 商业用地 |
| 2.1.2 基准地价 |
| 2.2 基准地价理论基础 |
| 2.2.1 土地区位理论与城镇规划理论 |
| 2.2.2 地租与地价理论与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 2.2.3 土地供求理论 |
| 2.3 基准地价评估理论及流程 |
| 2.3.1 基准地价评估的原理 |
| 2.3.2 基准地价评估的原则 |
| 2.3.3 基准地价评估的步骤 |
| 2.3.4 商业用地路线价评估方法 |
| 第3章 开发区商业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案例 |
| 3.1 大亚湾经济开发区基本情况 |
| 3.2 大亚湾城镇商业用地基准地价评估过程 |
| 3.2.1 资料收集整理 |
| 3.2.2 样点评估回归模型与验证 |
| 3.2.3 评估参数确定 |
| 3.2.4 级别基准地价评估 |
| 3.2.5 大亚湾区商业用地路线价评估 |
| 3.3 案例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
| 3.3.1 案例中商业用地路线价评估系数不全面 |
| 3.3.2 经济开发区内特殊用地未合理评估 |
| 第4章 开发区商业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优化及思考 |
| 4.1 对商业用地基准地价的补充修正 |
| 4.1.1 剩余年期修正与楼层分配修正系数补充 |
| 4.1.2 沿海岸线修正补充 |
| 4.1.3 商业用地基准地价区位因素修正 |
| 4.1.4 评估系数补充前后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
| 4.2 特殊用地的评估建议 |
| 4.2.1 关于港口码头用地价格评估 |
| 4.2.2 物流用地价格评估补充建议 |
| 4.3 基于基准地价评估案例的启示 |
| 4.3.1 我国基准地价发展的现状与方向的启示 |
| 4.3.2 对我国土地评估机构组织模式选择的建议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存在的问题 |
| 1.3 研究目标 |
| 1.4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城镇土地定级与估价的理论依据 |
| 2.1 城镇土地定级与估价的理论基础 |
| 2.1.1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 |
| 2.1.2 土地区位理论 |
| 2.1.3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 2.1.4 城市化理论 |
| 2.1.5 城市地域结构论 |
| 2.1.6 数理统计相关理论 |
| 2.1.7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 2.2 土地定级与估价的基本原则 |
| 2.2.1 土地定级原则 |
| 2.2.2 土地估价原则 |
| 2.3 城镇土地定级与估价模型 |
| 2.3.1 城镇土地定级模型 |
| 2.3.2 基准地价评估模型 |
| 2.3.3 数理统计模型 |
| 第三章 基于GIS的城镇土地定级估价的方法研究 |
| 3.1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
| 3.1.1 基本思路 |
| 3.1.2 技术路线 |
| 3.2 城镇土地定级方法研究 |
| 3.2.1 定级指标体系的建立 |
| 3.2.2 定级因素因子权重的确定 |
| 3.2.3 定级单元的确定 |
| 3.2.4 各因素因子作用分值计算 |
| 3.2.5 土地级别的确定 |
| 3.3 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方法研究 |
| 3.3.1 基准地价内涵与地价体系 |
| 3.3.2 参数确定与资料收集 |
| 3.3.3 样点地价的计算 |
| 3.3.4 样点地价的修正与检验 |
| 3.3.5 基准地价的综合确定 |
| 3.3.6 基准地价修正体系的建立 |
| 3.3.7 成果编制 |
| 第四章 实例—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定级估价研究 |
| 4.1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
| 4.1.1 地理位置 |
| 4.1.2 自然资源概况 |
| 4.1.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 4.1.4 研究区范围 |
| 4.2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城镇土地定级研究 |
| 4.2.1 土地定级指标体系及权重 |
| 4.2.2 定级单元划分 |
| 4.2.3 定级因素分析与因素作用分计算 |
| 4.2.4 土地级别的确定 |
| 4.2.5 土地级别动态预测与建议 |
| 4.3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基准地价更新研究 |
| 4.3.1 基准地价内涵界定 |
| 4.3.2 参数确定与资料收集 |
| 4.3.3 样点地价计算与修正 |
| 4.3.4 基准地价的确定 |
| 4.3.5 基准地价修正体系的建立 |
| 4.3.6 基准地价的分布规律分析 |
| 4.4 实例应用效果分析 |
| 第五章 成果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1 GIS在土地中的应用 |
| 1.3.2 城镇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的发展 |
| 1.4 研究内容 |
| 2 GIS与RS概述 |
| 2.1 地理信息系统(GIS)概述 |
| 2.1.1 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GIS) |
| 2.1.2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功能 |
| 2.1.3 GIS的发展趋势 |
| 2.2 遥感(RS)简介 |
| 2.2.1 遥感(RS)的基本概念 |
| 2.2.2 遥感(RS)的基本原理 |
| 2.2.3 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 |
| 2.3 在基准地价评估中应用GIS与RS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 2.3.1 GIS与RS技术用于基准地价评估的必要性 |
| 2.3.2 GIS与RS技术用于基准地价评估的可能性 |
| 3 基准地价评估主要过程 |
| 3.1 基准地价评估的基本概念 |
| 3.1.1 什么是基准地价 |
| 3.1.2 什么是基准地价评估 |
| 3.2 基准地价的内涵 |
| 3.3 基准地价的评估过程 |
| 3.3.1 土地定级概述 |
| 3.3.2 土地估价概述 |
| 4 基准地价评估案例研究——以萍乡市为例 |
| 4.1 研究区概况 |
| 4.1.1 地理位置 |
| 4.1.2 自然条件 |
| 4.1.3 历史沿革 |
| 4.1.4 社会经济 |
| 4.2 土地定级因素体系建立 |
| 4.2.1 定级因素选择原则 |
| 4.2.2 因素体系及其权重确立 |
| 4.3 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 |
| 4.3.1 定级资料调查 |
| 4.3.2 估价资料调查 |
| 4.4 萍乡市城区土地定级 |
| 4.4.1 定级因子量化计算 |
| 4.4.2 定级单元分值计算 |
| 4.4.3 障碍物影响处理 |
| 4.4.4 定级单元分值计算及级别的初步划分 |
| 4.4.5 土地级别检验 |
| 4.4.6 土地级别确定 |
| 4.5 萍乡市城区土地估价 |
| 4.5.1 样点地价计算 |
| 4.5.2 样点地价修正 |
| 4.5.3 样点检验 |
| 4.5.4 基准地价评估 |
| 4.6 萍乡市城区宗地地价修正体系编制 |
| 5 遥感技术与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的融合 |
| 5.1 遥感影像的技术处理 |
| 5.2 遥感影像与基准地价图的有机结合 |
| 6 萍乡市城区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空间对比与分析 |
| 6.1 新旧基准地价成果的空间对比 |
| 6.2 新旧基准地价成果的空间分析 |
| 7 结论与讨论 |
| 7.1 GIS与RS在基准地价评估成果中的应用总结 |
| 7.1.1 运用MAPGIS完整的表达基准地价成果 |
| 7.1.2 运用ERDASIMAGINE从技术上丰富基准地价成果 |
| 7.1.3 运用ARcGIS拓展和支撑基准地价评估成果 |
| 7.2 GIS与RS技术应用于基准地价的优势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 1.3.3 国内外地价研究对城市综合用地地价评估的借鉴 |
| 1.4 主要内容 |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技术路线 |
| 2 综合用地估价概述 |
| 2.1 综合用地的概念 |
| 2.2 综合用地的分类 |
| 2.2.1 不同用途的综合用地 |
| 2.2.2 不同使用权类型的综合用地 |
| 2.3 综合用地的特性 |
| 2.4 综合用地估价的内涵 |
| 2.5 综合用地估价的基本思路 |
| 3 综合用地估价的理论基础、原则和影响因素 |
| 3.1 综合用地估价的理论基础 |
| 3.1.1 地价立体价值分配理论 |
| 3.1.2 产权理论 |
| 3.1.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 3.2 综合用地价格评估的原则 |
| 3.2.1 替代原则 |
| 3.2.2 最有效使用原则 |
| 3.2.3 估价时点原则 |
| 3.2.4 供需原则 |
| 3.2.5 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
| 3.3 综合用地地价影响因素分析 |
| 3.3.1 一般因素 |
| 3.3.2 区域因素 |
| 3.3.3 个别因素 |
| 4 综合用地估价方法研究 |
| 4.1 宗地估价的一般方法 |
| 4.1.1 市场比较法 |
| 4.1.2 收益还原法 |
| 4.1.3 成本逼近法 |
| 4.1.4 假设开发法 |
| 4.1.5 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 |
| 4.1.6 路线价法 |
| 4.1.7 模糊综合评判法 |
| 4.1.8 神经网络评估法 |
| 4.2 综合用地估价特殊方法 |
| 4.2.1 基准地价分类修正综合法 |
| 4.2.2 假设开发系数修正法 |
| 4.2.3 灰色预测法 |
| 5 综合用地估价实证研究 |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 5.2 估价对象描述 |
| 5.3 地价影响因素分析 |
| 5.3.1 一般因素分析 |
| 5.3.2 区域因素分析 |
| 5.3.3 个别因素分析 |
| 5.4 估价方法的选择 |
| 5.5 估价过程 |
| 5.5.1 地价空间分配率的计算 |
| 5.5.2 基准地价分类修正综合法的测算过程 |
| 5.5.3 假设开发修正系数法的测算过程 |
| 5.5.4 灰色预测法评估地价过程 |
| 5.6 估价结果的确定及分析 |
| 6 结论与讨论 |
| 6.1 结论 |
| 6.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现有评估方法介绍与分析 |
| 2 影响立体综合用地宗地价格评估的主要因素 |
| 2.1 基准地价 |
| 2.2 利用方式 |
| 2.3 空间分配 |
| 3 立体综合用地宗地价格的评估方法 |
| 3.1 确定综合基准地价 |
| 3.1.1 边际分析法 |
| 3.1.2 主导用途决定法 |
| 3.1.3 多用途加权平均法 |
| 3.2 确定用途调整系数 |
| 3.3 确定地价空间分配率 |
| 4 立体综合用地价格评估实证应用 |
| 4.1 评估宗地描述 |
| 4.2 综合基准地价计算 |
| 4.3 用途修正系数确定 |
| 4.4 楼层地价分配系数计算与可靠性检验 |
| 4.5 立体综合用地地价测算 |
| 5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