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天津农业大学学报》总目录第10卷(2003)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天津农学院学报》第10卷(2003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1](2016)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三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王俊霞[2](2012)在《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与编码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信息作为一种信息资源,能够为信息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旅游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旅游信息需求的复杂化及旅游信息科学建设的迫切性,使旅游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成为当务之急。旅游信息分类编码是将无序、海量的旅游信息按一定的顺序归类并合理编码,从而建立统一、合理、规范的旅游信息分类编码体系,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进一步支撑旅游信息科学其他研究领域和学科建设发展,在实践中使各种旅游信息用户获得准确、完整、详细的信息,为旅游信息共享的实现打好基础。针对目前国内外旅游信息分类研究较少、分类不够完善的现状,本文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文献检索法和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基础、分类原则与方法、分类体系基本框架、编码方法与结构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旅游信息分类体系与编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有:(1)界定了旅游信息的内涵。旅游信息是指反映与旅游相关的一切事物与现象属性特征及运动变化规律的消息、情报、数据、指令等知识的组合,这些知识对信息接收者进行旅游决策或行为有一定的价值。(2)探讨了旅游信息分类的理论基础和分类方法。旅游信息是具有时空特征的交叉学科信息,应该以旅游三体理论、旅游六要素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协同理论、信息组织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基于六大理论演绎旅游信息组织模式,归纳各类型旅游信息,在分析分类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三维分类法对旅游信息进行分类,将旅游信息在空间上映射为时间维、空间维、属性维。(3)搭建了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基本框架。该体系框架将旅游信息分为空间维信息、时间维信息和属性维信息,空间维信息包括表达旅游事物与现象的空间定位信息及图形图像资料,时间维信息包括不同时间尺度信息,属性维信息包括旅游客源信息、旅游目的地信息、旅游产业信息和旅游管理科研信息四部分。(4)构建了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以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基本框架为基础,对分类体系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旅游信息分类体系,其中,空间维形成五级分类体系,时间维、属性维均形成四级分类体系。(5)实现了旅游信息编码。编码采用“空间维+时间维+属性维”形式,具体结构为"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共3段37位。其中,第一段为空间维度码,由空间维5级分类代码共16位数字构成;第二段为时间维度码,由时间维4级分类代码共9位数字码构成;第三段为属性维度码,由属性维4级分类体系及5位标识码共12位数字码构成。本论文试图从以下两方面有所创新:(1)理论创新。旅游信息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分类编码体系,本论文对旅游信息分类体系与编码进行了尝试性研究,研究结果为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创建、旅游信息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类方法创新。在借鉴信息学科和其他交叉学科分类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三维分类方法来对旅游信息进行分类,体现了旅游信息时空变化特征,能较好的表达旅游信息时空特征。

夏建国[3](2005)在《四川农业水资源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农业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将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和配套措施,才能使区域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对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在灌区的研究较为完善、系统,但对大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仍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为此,本研究拟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四川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缺少大型骨干调蓄工程;农业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工程老化失修;农业水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农转非”趋势日趋明显;农业水资源分割管理,难以更好发挥综合效益等,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解决四川农业水资源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本研究通过专家咨询和典型调查,分别构建了四川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和节水农业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对四川农业水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并针对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运用用水定额法、回归分析和灰色系统模型对2010和2020年农业需水量进行了预测,从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和水权制度角度探讨了农业水资源的分配,提出相应的配置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以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基础,计算出了四川农业水资源量。全省农业水资源量为4005.36亿m3,其中土壤水资源量为1457.79亿m3,占全省农业水资源的35.80%,各类农业用地和各市州之间土壤水资源量差别较大。2003年全省包括土壤水资源量在内的农业耗水总量为1584.57亿m3,由土壤提供的非重力水资源占其92.00%,表明土壤水资源也是农业用水的供给者,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土壤水资源对农业的贡献。 (2)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建立了四川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17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分别对四川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并分别按准则层和目标层探讨了四川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四川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隶属度为0.3210,总体上处于较低可持续利

二、《天津农学院学报》第10卷(2003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农学院学报》第10卷(2003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01 方濬颐《梦园丛说内篇》《外篇》
02 王初桐《奁史》《拾遗》
03 王韬《瓮牖馀谈》
04 王韬《遁窟谰言》
05 王韬《淞滨琐话》
06 毛祥麟《对山书屋墨馀录》
07 孔毓埏《拾箨馀闲》
08 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
09 竹勿山石道人《(?)蛣杂记》
10 沈起凤《谐铎》
11 沈瓒《近事丛残》
12 李元复《常谈丛录》
13 李庆辰《醉茶志怪》
14 宋咸熙《耐冷谈》
15 金捧阊《客窗偶笔》
16 俞蛟《梦厂杂着》
17 俞梦蕉《蕉轩摭录》
18 俞樾《隐书》
19 杜纲《娱目醒心编》
20 陆寿名《续太平广记》
21 孙橒《馀墨偶谈》
22 徐一麟《牧庵杂记》
23 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24 徐昆《柳崖外编》
25 徐崑《遁斋偶笔》
26 徐震《女才子集》
27 许叔平《兰苕馆外史》
28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
29 黄承增《广虞初新志》
30 黄凯钧《遣睡杂言》
31 黄鸿藻《逸农笔记》
32 张培仁《静娱亭笔记》
33 张贞《渠邱耳梦录》
34 张纯照《遗珠贯索》
35 张贵胜《遣愁集》
36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
37 彭孙贻《客舍偶闻》
38 彭昌祚《恐自逸轩琐录》
39 雷琳《渔矶漫钞》
40 杨望秦《巽绎编》
41 杨懋建《京尘杂录》
42 叶承宗《耳谈》
43 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
44 蒲松龄《聊斋志异》
45 蒲松龄撰,刘瀛珍编《聊斋志异遗稿》《附录》
46 刘世馨《粤屑》
47 刘寿眉《春泉闻见录》
48 乐钧《耳食录》《二编》
49 谢香开《瓜架夕谈》
50 缪艮《涂说》
51 缪荃孙《秦淮广记》
52 双保《铁若笔谈》
馀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与编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信息的定义及特征
        2.1.1 信息的定义
        2.1.2 信息的特征
    2.2 旅游信息概述
        2.2.1 旅游信息内涵界定
        2.2.2 旅游信息基本特征
        2.2.3 旅游信息研究意义
        2.2.4 旅游信息基本分类
第3章 三维分类体系基本框架
    3.1 理论基础
        3.1.1 旅游三体理论
        3.1.2 旅游六要素理论
        3.1.3 需求层次理论
        3.1.4 协同理论
        3.1.5 信息组织理论
        3.1.6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旅游信息组织模式
    3.3 分类方法
        3.3.1 基本思路
        3.3.2 分类原则
        3.3.3 分类方法
    3.4 三维分类体系基本框架
第4章 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
    4.1 分类体系结构
        4.1.1 理想结构
        4.1.2 结构分析
    4.2 三维分类体系
        4.2.1 空间维
        4.2.2 时间维
        4.2.3 属性维
第5章 旅游信息编码
    5.1 编码依据
    5.2 编码原则
    5.3 编码方法
        5.3.1 空间维编码
        5.3.2 时间维编码
        5.3.3 属性维编码
    5.4 旅游信息编码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内容和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四川农业水资源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1.1.1 国际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1.1.2 中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1.2 节水农业效益评价研究
        1.2.1 国际节水农业效益评价研究
        1.2.2 中国节水农业效益评价研究
    1.3 农业需水预测研究
        1.3.1 国际农业需水预测研究
        1.3.2 中国农业需水预测研究
    1.4 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
        1.4.1 国际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
        1.4.2 中国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
    1.5 水权理论与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
        1.5.1 国际农业水权制度与水资源配置研究
        1.5.2 中国农业水权制度与水资源配置研究
    1.6 农业水资源评价及优化配置存在的问题
        1.6.1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6.2 节水农业效益评价
        1.6.3 农业需水预测
        1.6.4 农业水资源配置
        1.6.5 水权制度与农业水资源配置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1 四川水资源状况
        2.1.2 四川农业水资源利用的问题
        2.1.3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5 技术路线
第3章 四川农业水资源评价
    3.1 四川农业水资源的估算
        3.1.1 农业水资源估算方法
        3.1.2 四川农业水资源量
        3.1.3 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3.2.1 四川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3.2.2 四川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评价
    3.3 小结
第4章 四川节水农业效益评价研究
    4.1 四川节水农业现状分析
        4.1.1 节水灌溉
        4.1.2 旱作农业
        4.1.3 四川节水农业的问题
    4.2 节水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节水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值
    4.3 节水农业效益评价
        4.3.1 主成分分析
        4.3.2 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
    4.4 小结
第5章 四川农业需水预测
    5.1 农业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5.1.1 灌溉面积变化趋势
        5.1.2 供用水变化趋势
        5.1.3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供水趋势分析
        5.1.4 水旱灾害变化趋势
    5.2 现状农业需水量的估算
    5.3 农业需水预测
        5.3.1 回归分析
        5.3.2 GM(1,1)灰色预测
        5.3.1 用水定额法
    5.4 小结
第6章 四川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模型应用
    6.1 农业水资源配置模型的建立
        6.1.1 单一作物种植制度模型
        6.1.2 多种作物之间水量分配模型
        6.1.3 区域农业水资源优化模型
    6.2 农业水资源配置模型的求解
        6.2.1 单一作物灌溉制度的求解
        6.2.2 农作物间面积的优化
        6.2.3 区域农业水资源量优化模型
    6.3 四川农业水资源系统优化
        6.3.1 非充分灌溉制度下的灌溉制度
        6.3.2 作物最优种植比
        6.3.3 区域农业水资源的优化分配
        6.3.4 农业水资源优化分配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四川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农业水权制度
    7.1 四川农业水权制度构建
        7.1.1 建立农业水权制度的必要性
        7.1.2 四川农业水权制度的现状
        7.1.3 建立农业水权制度的主要环节
        7.1.4 农业水权的取得
        7.1.5 农用水权制度的形式
        7.1.6 农业水权制度的建立
    7.2 四川农业水权转让与农用水期权
        7.2.1 农业水权转让
        7.2.2 水权制度配置农业水资源的思路
        7.2.3 农业水权的期权
    7.3 农业水价机制与体系
    7.4 改革农业水权制度的建议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特色及建议
    8.1 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
    8.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课题

四、《天津农学院学报》第10卷(2003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2]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与编码研究[D]. 王俊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3)
  • [3]四川农业水资源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D]. 夏建国. 西南农业大学, 2005(06)


制度理论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聊斋志异论文

上一篇: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脑CT与记忆力和智力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城市综合地块地价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