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江西灯笼和他们的音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江西灯彩及其音乐(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坤[1](2020)在《江西万安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以民俗活动为圆心的创意产业是文化市场的重要运行模式和艺术品产生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各个国家和地区积极挖掘自身文化价值,开展城市文化活动。创意开发者从主体创意、群落整合以及延伸产业链等方面入手,对可创造性的传统民俗产品进行策划、包装、宣传,进而转变为更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共享的节庆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同时也营造了城市文化氛围,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人类学称其为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变迁的形象体现,是民俗文化在当代的再诠释,它构建了民族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桥梁。因此,民俗文化涉足于节庆活动已经是城市振兴发展的重要议题。“儿郎灯会”是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具有千年底蕴的民俗活动,属于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习俗保存着丰富的传统演艺习俗和民间工艺,且形态完整、仪式古朴、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在节日上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傩舞、龙灯、虾蚣灯以及麒麟狮象灯等艺术展演,也可以欣赏到年画、纸扎等造型类艺术,是融音乐、舞蹈、美术和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活动。20世纪60年代,受政治影响该活动被迫中断,为了应时代之需,万安“儿郎灯会”被开发为城市文化艺术节,成为创意文化产业的代表。但是,由于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政府以及管理开发人员采取的策略不同,各地对于民俗文化开发的现状参差不齐,多数地区的艺术节仍然处于千篇一律的复制模式,缺乏地方特色。本文通过以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的民俗活动“儿郎灯会”为个案对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以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的管理机制和成功经验作为重点研究方向,提出对于民俗文化艺术节的开发要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民俗文化的本体研究。历史渊源、开发现状以及民俗文化中的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态艺术进行细致区分,着重分析艺术节表演内容的文化价值和开发意义。如是否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否有利于开发,是否开发的过程会损坏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等等。另一方面是对于文化艺术节的管理机制和开发策略研究。主要对于演艺内容、演艺流程管理策划的基本要素、传播推广要素以及资金的来源、组织的管理和开发策略等几个要素着重分析。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运用历史思维,对民俗“儿郎灯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和内在逻辑进行思考,对其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归纳。其次,对于儿郎文化艺术节中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表演内容进行论述,把握艺术节与民俗文化、艺术节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以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的管理机制进行分析。最后,运用辩证思维法,对于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进行论述,并作出前瞻性思考。第一章节是绪论部分,主要对民俗活动儿郎灯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研究的重难点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思路等问题进行论述,该章是研究万安儿郎文化艺术节的基础工作。第二章节首先介绍了儿郎文化产生的文化语境,主要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进行简要论述;其次,介绍了儿郎文化艺术节的缘起,对儿郎文化艺术节的核心内容“儿郎灯会”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等内容进行了论述;最后对两届儿郎文化艺术节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章主要通过前期晚会内容和仪式内容两个方面介绍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的演出内容。第四章介绍了演出活动策划的基本要素,演出活动的宣传媒介,并对于演出的筹资形式和营销方式做了简要论述。第五章主要提出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优势进行简要论述,最后对万安儿郎文化艺术节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陈骞[2](2019)在《抚州民歌中小调音乐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西抚州民歌小调以丰富多样的题材类型即情歌类、务工类、传说类、乞讨类等在该地区广为传唱,记述和反映了该地区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俗习惯、历史演变、生活生产方式、艺术审美品味、家风社风现象、教育观念等内容。因受传统戏曲艺术、说唱艺术、周边山歌等音乐艺术形式的影响和碰撞,其音乐曲式既简洁凝练,又各具特色,不相雷同,旋法技法变化多端,具有典型的江南风韵;加之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又深受“才子之乡”出道的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汤显祖等诸多文学巨擘的熏陶与感染,其唱词修辞手法多样化、韵脚多样化、意象多样化而彰显出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品质,再加上深受方言俚语的影响,唱词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通过认真研究这些小调音乐的艺术特征,深感其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对于江西本土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具有极高的借鉴作用。

龚莹[3](2018)在《《斑鸠调》与《十送红军》的演唱分析和风格把握》文中提出《斑鸠调》和《十送红军》是深受江西人民喜爱的经典之作。分析这两首民歌的演唱,对传承与发展江西民族音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三年的演唱实践,通过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挖掘歌曲的地方特色,认识到演唱必须以情带声。唱好《斑鸠调》的关键是踩准明快的节奏、做好细腻的润腔,将歌曲欢快、热烈的风格和“一字多音”的特点把握到位,从而做到声音灵动,塑造出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客家少女形象。做好《十送红军》的演唱要点,一是熟悉歌曲的文化内涵,将“妻送郎、母送子”的角色和情感融入歌声,其次就是要唱准方言、衬词“里格”和“介支个”,突出歌曲的地方韵味,把百姓对红军依依不舍的情谊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表达出来,使观众产生共鸣。因此,文章围绕歌曲的历史源流背景、演唱分析和风格把握三方面展开论述。

张晶晶[4](2017)在《吉安鲤鱼灯生存现状调查及传承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舞蹈是以人类特有的生理体质为基础,用肢体语言表现人类文化的艺术,是人类所具有的自由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是人类能够通过有意识创造连续而有序列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和象征特定的文化内涵,舞蹈和音乐诗歌是同时诞生的,再就是其实它们是三位一体的艺术样式。(1)与其它艺术类型一样,舞蹈艺术反应人类社会生活。吉安鲤鱼灯是一种借助道具进行表演的民间灯彩舞蹈。它既有灯的韵味,又有舞的风姿。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场面热烈,内容健康向上、寓意深刻。它再现了鱼群和谐团结、奋发进取、不懈追求、昂扬拼搏的精神,其实传递的也是人们热爱生活的一种精神追求,既表达了人们期待来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生活富足、年年有余、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化科学价值。本文主要以吉安灯彩为依托,重点对其中的国家级非遗吉安鲤鱼灯进行研究探索,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研究使大家对非遗项目有所了解,对它的意识形态和生存环境问题有所重视,进而提高它的群众认知和社会支持,呼唤大家对民间的原生态舞蹈艺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它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真正做到普及化高校化产业化。

邹悦[5](2017)在《客家石城灯彩音乐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客家民间灯彩是以色彩绚丽的彩灯、婀娜多姿的舞蹈、优美动听的灯歌、人数众多篇幅长大的吹打乐以及传神的故事构成了一个民间艺术的整体,一直以来为人民群众推崇与喜爱;逢年过节,各地、市、县均举办较大规模的灯彩活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民间灯彩在保持原有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煊变,体现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焕发出新的青春与永久魅力。其中,石城灯彩格外夺目,它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以优美舞蹈动作、旋律优美的民间音乐所着称,多年来石城灯彩传播着赣南由来已久的客家文化,尤其是其优美动听、婉转悠扬的音乐成为保存和表现赣南文化的手段和基础。石城灯彩音乐可分为吹打锣鼓音乐与人声歌唱的灯歌两大类。石城灯彩锣鼓牌主要有《累累缈》、《排子锣鼓》、等;传统音乐曲牌主要有《瓜子白》、《十杯酒》等多种。这些民歌不紧不慢、朗朗上口,语言刻画细腻,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吹打锣鼓音乐与人声歌唱的灯歌两大类中典型曲目为例,通过对石城灯彩音乐形态的阐述,对石城灯彩音乐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具有学术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选择的娱乐设施与方式增多,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开始被大家所淡忘,石城灯彩的传统及其独特的魅力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石城灯彩与当代的文化开始了激烈的碰撞。留在石城当地的灯彩老艺术家对当代的流行文化并不了解,而大部分年轻人又并没有留在当地而是外出去打工,致使灯彩的表演形式、内容一直停滞不前,缺乏创新。近代以来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技术不断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们渐渐开始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选择,特别当人们接触到纷繁复杂的流行音乐,慢慢的就降低了人们对石城灯彩的兴趣,导致石城灯彩的受众群下降迅速,甚至面临后继无人。在困境面前,石城县开始了探索之路,通过培训促进赣南采茶戏、石城灯彩在校园中的推广普及、传承发展,使赣南采茶戏、石城灯彩这两朵艺术奇葩在赣江源头扎根更深,结出硕果。本文将走进客家石城灯彩,并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视屏资料采集、搜集且进行归纳、整理,最终形成理论性且具有实践性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启发我们更好的开展民俗活动传承工作,旨在能够在大力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文化背景下促进人们对其有更好了解既推动灯彩艺术的发展与教育传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对客家石城灯彩艺术这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婷,吴玮[6](2015)在《论红土地的民歌——“江西灯歌”进课堂》文中认为灯歌《斑鸠调》体现了江西音乐的特有风格,因此感受、体验江西民歌——"灯歌"的音乐风格及特点成为课堂的教学重点。单一的讲授"灯歌"知识,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其载歌载舞的形式没有具体的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唱""看""跳"等手段,将学生领入对灯歌的探索中。

张曦[7](2014)在《“鬼文化”在民间舞蹈嬗变中的体现 ——以“二鬼摔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鬼文化”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其发展历程中都不可避免要出现的一种文化类型。就我国来说,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当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其发展历史中都渗透有“鬼文化”的影响。而舞蹈,作为一种形体动作艺术,也在方方面面收到了“鬼”文化的影响。比如由原始的“傩仪”演变而来的“傩戏”与“傩舞”,就是“鬼文化”影响舞蹈艺术的一种比较直接的表现方式。然而,除了这种直接的表现方式之外,在我国的舞蹈艺术中,“鬼文化”对舞蹈(博阿含戏曲、喜剧中的舞蹈性动作)艺术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比较间接、比较曲折的表现方式。比如傀儡戏,比如“二鬼摔跤”这样的道具舞蹈。相较于“鬼文化”影响舞蹈艺术的直接表现方式,间接的表现方式更能够展示一些舞蹈艺术嬗变的规律性问题。故而,笔者选择了“‘鬼’文化在民间舞蹈嬗变中的体现——以‘二鬼摔跤’为例”这个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对分布于我国各地的“二鬼摔跤”类舞蹈艺术源流的分析,来揭示“鬼文化”在民间舞蹈嬗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问题。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开展。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和重难点;第二部分介绍“鬼文化”影响之下“傩仪”、“傩戏”与“傩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阐述“二鬼摔跤”的表演形态;第四部分以舞蹈、文学和绘画为例,诠释“鬼文化”对于我国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第五部分揭示鬼、傀儡、傀儡戏与“二鬼摔跤”之间的关系;第六部分为结论,对全文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廖姝芳[8](2014)在《石城灯彩的修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灯会,是客家地区传统的民间习俗,而灯会的结晶——灯彩,是集灯具、音乐、美术、剪纸、竹艺、木艺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本文在收集第一手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角度出发,探讨石城灯彩歌词的语言特征。石城灯彩是一种即传承了中原文化又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客家艺术,所以对石城灯彩的语言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本文从石城灯彩的歌词的语言要素出发,来解读它的修辞特点。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这三大要素来研究石城灯彩歌词文本的修辞特征,解析石城灯彩的各种辞格运用。主要从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词语上的辞格、章句上的辞格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些辞格是如何让灯彩“添色”的。

廖姝芳[9](2014)在《浅谈石城灯彩的语音修辞》文中提出本文以石城灯彩的歌词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石城灯彩的语音修辞。讨论石城灯彩歌词文本连绵词、叠音词、象声词的应用及其修辞效果,押韵、节奏、衬词的应用及其修辞效果。语音修辞给灯彩添色,有助于石城灯彩的传播传承。

龚国光[10](2012)在《赣地春节传统民俗内涵与民族文化意识》文中指出春节,是我国最为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来自民间,是最为特殊和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是个"以农为本"的国家,春节就是在以"时"度物思想基础上,长期积淀而诞生并衍化的。地域的不同,所反映的民俗文化事象也不同。由于江西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使然,其春节特有的民情风俗集中体现在"农闲不忘备耕,欢乐惦记来年生产"这个命题上。元旦祭祖年歌、乡傩驱鬼逐疫、元宵灯彩舞蹈等,构成了赣地春节民俗文化的全部内涵。我国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

二、江西灯彩及其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灯彩及其音乐(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万安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5 相关理论研究
第2章 儿郎文化艺术节的形成
    2.1 儿郎文化艺术节的文化语境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历史人文环境
    2.2 儿郎文化艺术节的缘起与基本概况
        2.2.1 儿郎文化艺术节的缘起
        2.2.2 儿郎文化艺术节的发展现状
        2.2.3 儿郎文化艺术节的开发模式
    2.3 两届儿郎文化艺术节的比较分析
第3章 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的演出内容
    3.1 前期的晚会策划及表演内容
        3.1.1 晚会活动策划
        3.1.2 晚会表演内容
    3.2 节日仪式流程与表演内容
        3.2.1 仪式流程
        3.2.2 仪式表演内容
第4章 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的管理机制分析
    4.1 演出活动策划的基本要素
        4.1.1 宗旨的拟定与主题的选择
        4.1.2 剧目与演出团队
        4.1.3 活动选址与商务合作
        4.1.4 筹资
    4.2 活动的传播媒介
        4.2.1 内部宣传
        4.2.2 媒体宣传
        4.2.3 政府宣传
    4.3 儿郎文化艺术节的组织管理
        4.3.1 组织架构设置
        4.3.2 民间组织、演出团队与服务组织
第5章 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管理机制的创新思考
    5.1 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开发的优势与劣势
        5.1.1 优势
        5.1.2 劣势
    5.2 万安儿郎文化艺术节的发展建议
        5.2.1 完善并优化相关体制
        5.2.2 通过名家名作效应促进品牌化
        5.2.3 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集群
        5.2.4 保护与开发并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节目单
附件2 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部分道具使用情况
附件3 万安“儿郎灯会”传承人概况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抚州民歌中小调音乐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江西抚州民歌的渊源与类型
    (一)抚州民歌的历史渊源
        1.抚州民歌起源与演变历程
    (二)江西抚州民歌的基本体裁类型
        1.号子
        2.山歌
        3.小调
        4.灯歌
        5.儿歌
        6.风俗歌
    (三)江西抚州民歌中小调音乐题材类型
        1.情歌类
        2.务工类
        3.传说类
        4.乞讨类
    (四)江西抚州民歌中小调音乐的分布情况
二、江西抚州民歌小调音乐艺术特征
    (一)情歌类
    (二)务工类
    (三)传说类
    (四)乞讨类
        1、抚州民歌的音乐特点
        2、抚州民歌歌词特点
三、江西抚州民歌小调的音乐美学与社会功效
    (一)江西抚州民歌小调的音乐美学
        1.歌词的质朴性与浪漫性
        (1)、抚州民歌小调歌词的主要韵脚特点
        (2)、抚州民歌小调歌词的文学修辞手法
        (3)、抚州民歌小调歌词的主要意象特征
        2.内容涉及面的广泛庞杂性
        3. 题材类型的丰富多样性
        4. 音乐的简洁性与成熟性
    (二) 江西抚州民歌小调歌词的社会功效
        1. 反映了抚州各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
        2.反映了抚州当地人民群众的历史演变
        3.反映了抚州各地人民群众的审美追求
        4.反映了抚州当地人民群众的教育观念
四、江西抚州民歌之小调音乐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江西抚州民歌小调音乐形成的主要因素
        1.深受才子之乡文人的影响(王安石、曾巩、汤显祖、等)
        2.深受赣方言区其他类型民歌的影响
        3. 深受抚州采茶戏的影响
    (二)江西抚州民歌小调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
        1. 对当今音乐创作的影响
        2、对当今音乐表演的影响
        3.对当今音乐教学的影响
五、江西抚州民歌之小调演唱处理
    (一)方言的处理
    (二)衬词的处理
    (三)技巧的处理
    (四)情绪的处理
    (五) 韵味的处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斑鸠调》与《十送红军》的演唱分析和风格把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歌曲的历史源流背景
第2章 歌曲的演唱分析
    2.1 分析《斑鸠调》的演唱要点
        2.1.1 未成曲调先有情
        2.1.2 吐字清晰、润腔讲究
        2.1.3 二度创作、升华情感
    2.2 分析《十送红军》的演唱要点
        2.2.1 理解内涵,创设情境
        2.2.2 以情运气、寓情于声
        2.2.3 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第3章 歌曲的风格把握
    3.1 歌曲的情绪基调
    3.2 歌曲中的方言和衬词
    3.3 歌曲的情感处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斑鸠调》乐谱
附录2 《十送红军》乐谱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4)吉安鲤鱼灯生存现状调查及传承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内容
    二、选题的意义
    三、田野调查点选择依据
    四、研究方法:
1 空间与族群——吉安鲤鱼灯的故事与生态文化环境
    1.1 吉安鲤鱼灯的故事
    1.2 吉安鲤鱼灯原生态文化环境
    1.3 吉安鲤鱼灯次生态文化环境
2 内容与土壤——吉安鲤鱼灯生存现状调查
    2.1 吉安鲤鱼灯表演形式
        2.1.1 吉安鲤鱼灯基本动作分析
        2.1.2 吉安鲤鱼灯音乐与服装
        2.1.3 吉安鲤鱼灯道具与工艺制造
    2.2 吉安鲤鱼灯生存土壤调查
        2.2.1 吉安鲤鱼灯社会功能分析
        2.2.2 吉安鲤鱼灯受众人群分析
3 传承与发展——吉安鲤鱼灯传承困境与传承对策分析
    3.1 吉安鲤鱼灯的传承困境
        3.1.1 吉安鲤鱼灯传承意识薄弱
        3.1.2 吉安鲤鱼灯传承艺人或将出现断代现象
        3.1.3 吉安鲤鱼灯基础理论研究比较匮乏
        3.1.4 吉安鲤鱼灯传承经费不足
        3.1.5 吉安鲤鱼灯全民推广的难度较大
    3.2 吉安鲤鱼灯传承对策分析
        3.2.1 政府组织发挥主导的作用
        3.2.2 传承人发挥主体的作用
        3.2.3 高校发挥好教育传承的作用
        3.2.4 学术界发挥好科学指导的作用
        3.2.5 传媒界发挥好宣传的有力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客家石城灯彩音乐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客家石城灯彩概况
    第一节 石城灯彩的起源
    第二节 石城灯彩的发展及特点
    第三节 石城灯彩民俗活动流程
第二章 客家石城灯彩的形态分析与文化解读
    第一节 石城灯彩服饰与灯具
    第二节 石城灯彩的舞蹈队形
    第三节 石城灯彩礼俗及其文化内涵
第三章 客家石城灯彩田野考察纪实
    第一节 客家石城灯彩的负责人和参与者
    第二节 石城灯彩仪式田野调查过程
第四章 客家石城灯彩中的音乐形态分析
    第一节 石城灯彩音乐艺术特点及应用
        一、灯歌的演唱特点与灯歌曲目
        二、石城灯彩中器乐伴奏的乐器组合应用与器乐曲曲牌
        三、室内灯彩表演的音乐特点与应用
        四、室外灯彩表演的音乐特点与应用
    第二节 石城灯彩常见灯种音乐分析
        一、宗教祈祷型
        (一)秆龙灯历史由来及其音乐
        (二)梅福麻布龙灯(九节麻布龙灯)历史由来及其音乐
        (三)板桥龙灯历史由来及其音乐
        二、生活赞颂型
        (一)茶篮灯历史由来及其音乐
        (二)倒采茶历史由来及其音乐
        (三)观音坐莲历史由来及其音乐
第五章 客家石城灯彩的社会学功能
    第一节 石城灯彩分布情况
    第二节 石城灯彩传承人介绍
    第三节 推动石城灯彩发展的有效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鬼文化”在民间舞蹈嬗变中的体现 ——以“二鬼摔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论文结构
    五、 重难点及创新处
第一章 傩仪、傩戏与傩舞
    第一节 傩仪与傩戏
    第二节 傩仪与傩舞
第二章 民间舞蹈“二鬼摔跤”的表演形态
第三章 我国古代的“鬼文化”
    第一节 鬼神信仰
        一、 鬼神信仰与满蒙民族萨满歌舞
        二、 汉民族早期的鬼神信仰
    第二节 “鬼”与各种艺术
第四章 “鬼”、“傀儡”与“二鬼摔跤”
    第一节 “鬼”与“傀儡戏”
    第二节 傀儡戏与“二鬼摔跤”
    第三节 “二鬼摔跤”对现代舞剧创作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石城灯彩的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特色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成果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石城县、石城灯会概况及石城灯彩概况
    2.1 石城县及石城灯会概况
        2.1.1 江西石城县
        2.1.2 石城灯会
        2.1.3 石城灯彩概况
第三章 石城灯彩的语音修辞
    3.1 象声词的运用
    3.2 连绵词的运用
    3.3 叠音词运用
    3.4 押韵
        3.4.1 排韵的运用
        3.4.2 偶韵的运用
        3.4.3 随韵的运用
        3.4.4 节奏的运用
    3.5 押韵
        3.5.1 排韵的运用
        3.5.2 偶韵的运用
        3.5.3 随韵的运用
        3.5.4 节奏的运用
第四章 石城灯彩的词汇修辞
    4.1 灯歌中方言词的运用
    4.2 石城灯歌里古语词的运用
    4.3 石城灯歌里熟语的运用
第五章 石城灯彩的语义修辞
    5.1 石城灯歌里模糊词语的运用
    5.2 石城灯歌里同义词的运用
    5.3 语义辞格运用
        5.3.1 映衬在石城灯歌里的的运用
        5.3.2 引用在石城灯歌里的运用
        5.3.3 拈连在石城灯歌里的运用
        5.3.4 比拟在石城灯歌里的运用
        5.3.5 讽喻在石城灯歌里的运用
        5.3.6 示现在石城灯歌里的运用
        5.3.7 夸张在石城灯歌里的运用
        5.3.8 层递在石城灯歌里的运用
第六章 石城灯彩的句法修辞
    6.1 设问在石城灯歌里的运用
    6.2 感叹在石城灯歌里的运用
    6.3 镶嵌在石城灯歌中的运用
    6.4 省略在石城灯歌中的运用
    6.5 转品在石城灯歌中的运用
    6.6 回文在石城灯歌中的运用
    6.7 对偶在石城灯歌里的运用
    6.8 排比在石城灯歌里的运用
    6.9 顶真在石城灯歌里的运用
    6.10 倒装在石城灯歌里的运用
第七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浅谈石城灯彩的语音修辞(论文提纲范文)

一、象声词的运用
二、连绵词的运用
三、叠音词运用
四、押韵
    4.1排韵的运用
    4.2偶韵的运用
    4.3随韵的运用
五、节奏的运用

(10)赣地春节传统民俗内涵与民族文化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西地理环境与赣地风俗习惯
二、江西春节“元旦”的民俗事象
三、江西春节“乡傩”的文化特征
四、江西春节“灯彩”的丰富信息
五、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深远意义

四、江西灯彩及其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万安第二届儿郎文化艺术节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D]. 李玉坤.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2]抚州民歌中小调音乐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研究[D]. 陈骞.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3]《斑鸠调》与《十送红军》的演唱分析和风格把握[D]. 龚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4]吉安鲤鱼灯生存现状调查及传承对策研究[D]. 张晶晶.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5]客家石城灯彩音乐调查与研究[D]. 邹悦. 赣南师范大学, 2017(11)
  • [6]论红土地的民歌——“江西灯歌”进课堂[J]. 刘婷,吴玮. 北极光, 2015(11)
  • [7]“鬼文化”在民间舞蹈嬗变中的体现 ——以“二鬼摔跤”为例[D]. 张曦.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4)
  • [8]石城灯彩的修辞研究[D]. 廖姝芳. 湖北师范学院, 2014(03)
  • [9]浅谈石城灯彩的语音修辞[J]. 廖姝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 [10]赣地春节传统民俗内涵与民族文化意识[J]. 龚国光.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2(05)


抚州论文 灯彩论文 艺术论文 十送红军论文 客家论文

上一篇:职业生涯将取代职业生涯
下一篇:财政部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有关规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