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生,刘维兵,林艳艳,邓海滨,徐振晔,李恒震[1](2022)在《从“亢害承制”论癌症“行气败乱”病机和肺癌治要》文中研究说明系统梳理"亢害承制"理论的《黄帝内经》渊源和历代名家的代表性注释,特别是清代医家虞抟关于"一元、六元和子来救母"等亢害承制元气论,表明元气是自然界万物化生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重点论述了"行气败乱"癌症病机假说的理论内涵,即癌症的发生是由于脏腑虚弱,长期收受异常,造成五脏功能失调,五行生克制化失衡,导致机体脏腑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异常、功能衰退的病理过程。并用"亢害承制"理论论述"行气败乱"癌症病机和补元治癌大法。脏腑虚弱是癌症发病的前提和基础,五脏功能失调、五行生克制化失衡是癌症发生的过程,"行气败乱"是癌症形成和发展的病理结果与状态。其中元气亏虚是癌症发生的关键并贯穿于整个病理过程。大补元气,恢复和促进机体的化生能力,改善虚弱脏腑功能,恢复五脏生克制化关系是癌症治疗的本质。肺癌的发生除了与先天一元亏虚有关外,还与其不胜之火亢、其子肾水寒救母不力密切相关,所以肺癌的治则包括大补元气、清火热、滋肾水。
王剑锋[2](2021)在《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nonsmall-cell lung cancer)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化疗是指南推荐的基础治疗方案,然而很多老年晚期NSCLC患者身体储备较差不能化疗或不能耐受化疗副作用不得不停止化疗,还有部分患者化疗效果一般,化疗后很快出现进展,因此治疗手段相对局限。“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线,以冷消融微创治疗为关键节点,具有低损伤、可持续的特点。前期诸多研究结论显示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临床效果较好,然而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定人群的研究较少,冷消融联合中药这一治疗模式的疗效能否达到常规化疗水平,是否能够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者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还需要进一步评价;同时通过总结该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术后的治法和组方用药,以及作用机制有望进一步优化该治疗模式,增加患者获益。[研究目的]临床部分:1.评价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能否达到常规化疗水平,以期为这类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可持续、低损伤的治疗选择;2.总结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3.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要素变化和治法组方规律,探索冷消融术后中医证候变化特点及适用方药,以期优化该模式提高治疗效果。实验部分:1.评价冷消融联合中药对比化疗、单纯冷消融和单纯中药干预老龄肺癌小鼠的疗效;2.基于免疫调控和血管生成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干预老龄肺癌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临床部分1.倾向得分匹配基线信息:基于多中心肺癌真实世界治疗数据,纳入316例样本,分为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化疗队列,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减少混杂因素匹配87对;2.生存分析:比较两队列中位OS,中位PFS和生存率,COX回归筛选预后独立影响因素;3.筛选“优势人群”: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4.评价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两队列实体瘤疗效,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KPS评分,不良反应;5.中医证素变化和组方治法研究: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的中医证素变化和术后的治法组方规律。实验部分实验分为实验一和实验二两部分,两组造模、分组及干预相同。1.造模:建立老龄Lewis肺癌小鼠模型。2.分组:分别随机分组40只和45只老龄Lewis肺癌模型小鼠为①模型组,②冷消融联合中药组,③冷消融组,④化疗组,⑤中药组。3.干预:①模型组:仅造模,②联合组:冷冻消融手术和中药灌胃1次/天,共14天;③冷消融组:冷冻消融手术;④化疗组:腹腔注射顺铂3mg/kg,1次/周,共2周;⑤中药组:中药灌胃1次/天,共14天;隔天记录体质量并测量瘤径,非中药干预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非化疗干预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非冷消融干预组予切开缝合。4.指标:实验一观察生存期;实验二计算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肿瘤生长/转移抑制率,流式检测小鼠脾脏组织CD4+、CD8+、CD4+/CD8+比值;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10的表达;WB检测小鼠肺和肿瘤组织HIF-1α、VEGF、MMP-2和MMP-9的表达。[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下文简称“联合队列”)和化疗队列分别入组96和220例,倾向得分匹配87对,两组中位OS分别为12个月和10.3个月(P>0.05),两组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05)。2.匹配后联合队列和化疗队列中位PFS分别为4.7个月和4个月(P<0.05),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4.2%和18.4%(P<0.05),联合队列患者PFS>6个月的机会是化疗队列的3倍。3.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①联合队列,LY%是独立保护因素,CCI和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②化疗队列,LY%和KPS是独立保护因素,NEUT%,KPS,CCI、NLR和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4.优势人群特征:本研究中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优势人群特征:年龄≤80岁且优势与年龄呈负相关;CCI评分≤9;Ⅲb、Ⅲc、Ⅳa期;LY%>20%。5.KPS评分:治疗后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KPS>化疗队列患者KPS(P<0.05)。6.实体瘤疗效评价:联合队列的疾病控制率26.83%>化疗队列13.79%(P<0.05)。7.本次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病位证素以肺、脾、肾为主;病性证素虚症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实证以血瘀、痰湿为主,冷消融术后血瘀、阳虚证素显着增加(P<0.05);气虚用黄芪、五味子等;阴虚用麦冬、熟地等,健脾益肾用茯苓、白术等;阳虚用细辛、干姜等;血瘀用乳香、没药、三七等;痰湿用半夏、陈皮等;痰热用川贝母、浙贝母等。8.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与冷冻消融术后契合的新方组合:①乳香,没药,干姜,山楂;②赤芍,红花,细辛,干姜,五味子;③桃仁,赤芍,红花,细辛,干姜,体现温通活血化瘀治法。实验部分实验一1.冷消融联合中药组(简称“联合组”)小鼠平均生存期28d明显高于模型组19d、化疗组22 d(P<0.05);冷消融组24 d、中药组23 d和化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1.体质量:化疗组小鼠的体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和中药组这三组小鼠体质量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2.瘤体质量: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的小鼠瘤体质量均小于中药组和模型组(P<0.05)。3.转移肺结节数量: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量少于模型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肺转移结节数量多于联合组(P<0.05)。冷消融联合中药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2.95%、25.85%、22.16%和1.98%,肺转移抑制率分别为50%、28.91%、23.67%和34.12%。4.脏器指数:各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大于模型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中药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小于联合组(P<0.05)。5.流式细胞术检测:联合组和冷消融组小鼠脾脏组织中CD4+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CD4+的表达均低于联合组(P<0.05);各组CD8+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CD4+/CD8+均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和冷消融组CD4+/CD8+>1。6.ELISA 检测6.1 IL-2: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P<0.05)。6.2IL-10:各组IL-10的表达<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P<0.05)。6.3IFN-γ:各组IFN-γ的表达>模型组(P<0.05);化疗组和中药组<联合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中药组(P<0.05);7.Western Blot 检测7.1 VEGF和HIF-1α①肺组织:各组VEGF和HIF-1α表达<模型组(P<0.05);各组小鼠VEGF的表达>联合组(P<0.05);冷消融组和中药组肺组HIF-1α表达>联合组(P<0.05),中药组HIF-1α表达>冷消融组(P<0.05)。②肿瘤组织:各组VEGF和HIF-1α表达<模型组(P<0.05);各组VEGF的表达均>联合组(P<0.05)。各组HIF-1α的表达>联合组(P<0.05)。7.2 MMP-2和MMP-9①肺组织:MMP-2:各组小鼠MMP-2表达<模型组(P<0.05);联合组<其他各组(P<0.05)。MMP-9: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P<0.05)。②肿瘤组织:MMP-2: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MMP-9: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P<0.05)。[研究结论]1.对于老年晚期NSCLC患者,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在延缓病情进展、增强近期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常规化疗,在总体生存获益方面相当,因此可以作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者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的治疗选择。2.年龄<80岁,CCI评分≤ 9,肿瘤临床分期为Ⅲb、Ⅲc、Ⅳa期,LY%>20%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更适合接受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3.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老年晚期NSCLC治法以益气、养阴、温阳、补肺、健脾、益肾等扶正治疗为主线,不同阶段兼顾活血化瘀、燥湿化痰等祛邪治法,同时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冷消融术后的患者阳虚血瘀证候普遍存在,应重视温通活血化瘀治法。4.冷消融联合温通活血化瘀中药组方在延长生存期,抑制转移方面效果较好,其机制与促进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李凌香[3](2021)在《失眠症状群及其方证相应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从“疾病-症状群表型网络-中药靶标网络-分子网络相互关联”的角度,利用失眠临床实际诊疗数据,探索症状群分类方法、有效核心方发现方法和失眠症状群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等研究,以阐释“病-证-治-效”(方证相应)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领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研究方法(1)失眠临床实际诊疗数据中有效病例数据判断方法:应用已有的结构化失眠临床诊疗数据,采用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与质量控制方法,对多个医师队列的失眠患者人群特点进行分析与疗效评价,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消除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合并疗法等混杂因素得到了均衡的有效病例样本亚群。(2)失眠症状群分类与有效核心方药挖掘方法: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对失眠有效病例的刻下症和辨证论治清单进行处理,提取高质量规范化症状谱,再将高频症状导入孔明灯软件进行隐结构分析,探究失眠症状群分类及辨识规则。采用Gephi软件对处方进行社区划分,然后用复杂网络分析软件Liquorice中的层次核心结构网络提取算法挖掘有效核心方药;采用比值比和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方法,判断有效核心方药与症状群的对应情况。(3)失眠症状群与有效核心方药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参照UMLS进行相关术语规范,然后整合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失眠疾病基因、症状基因、中药-化合物-靶标,再导入STRING平台中构建PPI网络,采用Cytoscape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展示和拓扑结构分析,并在DAVID平台对网络模块中的Hub节点进行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确定其主要的功能特征。并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初步验证,验证方法有:①症状群-基因、有效核心方药-靶标与失眠西药靶标取交集;②有效核心方药-靶标映射失眠西药作用通路;③失眠症状群-基因网络与有效核心方药-靶标网络,二者的Hub节点富集的KEGG通路取交集。共3种方式对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进行初步验证。(4)失眠症状群差异基因分析方法:采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分析具有失眠典型症状群的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基因差异性表达情况;采用cluster Profiler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探索失眠症不同症状群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是否一致,并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结果相互佐证的方式进行双重验证。研究结果(1)多个医师队列失眠患者人群特点分析与疗效评价:分析各个医师队列失眠患者基线特征(性别、失眠症状特点、伴随焦虑与抑郁情况等),结果9个队列共有994例患者,2697诊次数据。失眠患者均呈现出性别的差异,为女性多于男性,多见于脑力劳动群体,文化程度以中、高级居多,多数人居住情况为同住。失眠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问题,日间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按照治疗前后PSQI与SE的改善情况制定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显示医师Ⅰ队列的有效率最高为91.9%,其次是医师H为63.5%、医师F为62.4%和医师D为62.1%,共有500例有效病例与471例无效病例,经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得到了相匹配的340个疗效有效和340个疗效无效的样本亚群。(2)失眠症状群分类与有效核心方药发现研究:通过对失眠有效病例的症状群分类和相应有效核心处方的挖掘分析,得到失眠常见的5个症状群及其相应的核心方药:①症状群Ⅰ(反映心脾两虚病机):眩晕、纳少、嗳气、心悸、神疲乏力等,相应核心方药为黄芪、当归、白芍、百合、酸枣仁等。②症状群Ⅱ(反映肝郁化火病机):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头重、头痛、小便黄等,相应核心方药为香附、栀子、郁金、黄芩、珍珠母等。③症状群Ⅲ(反映心肾不交病机):眩晕、腰膝酸软、口干、耳鸣等,相应核心方药为百合、知母、首乌藤、酸枣仁等。④症状群Ⅳ(反映血瘀病机):头晕、舌瘀点瘀斑、心悸、不思饮食、噩梦等,相应核心方药为柴胡、生地、当归、赤芍、牛膝等。⑤症状群V(反映痰热病机):口苦、眩晕、胸闷、痰多、舌红、小便黄等,相应核心方药为黄连、青礞石、法半夏、竹茹、枳实等。(3)失眠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发现研究:通过整合生物医学数据库,构建了含有320个基因的症状群Ⅰ(心脾两虚)-分子网络模块,相应有效核心方-化合物-靶标网络,包含60个化合物和932个靶标;初步验证结果表明:症状群Ⅰ(心脾两虚)与相应有效核心方药,相同靶标为33个、共同通路为95个;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有效核心方药与失眠西药,共同靶标有9个;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有效核心方药主要作用于GABA能突触,苯丙氨酸代谢通路,酪氨酸代谢通路。症状群Ⅱ(肝郁化火)-分子网络模块包含基因430个,相应有效核心方药-化合物-靶标网络,包含化合物124个,靶标1221个;初步验证结果表明:症状群Ⅱ(肝郁化火)与相应有效核心方药相同靶标为32个、共同通路108个;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有效核心方药与失眠西药,共同靶标有16个;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有效核心方药主要作用于5-羟色胺能突触,亚油酸代谢,色氨酸代谢通路。(4)失眠症状群小样本健康对照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共纳入健康对照者22例,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患者21例,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患者11例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分析获得症状群Ⅰ(心脾两虚)独有的差异基因为67个,其GO terms主要涉及水和电解质的跨膜转运、骨骼肌的发育及氨基酸代谢过程等,KEGG通路主要涉及昼夜节律夹带,脂肪与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血小板活化及唾液与胰岛素的分泌调节等。症状群Ⅱ(肝郁化火)独有的差异基因为149个,其GO terms主要涉及细胞分化、性别分化与NOS活性调节等,KEGG主要涉及钙信号通路、昼夜节律、5-羟色胺能突触等通路。(5)转录组测序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结果相互佐证:症状群Ⅰ(心脾两虚)差异基因集与数据挖掘基因集取交集,共有基因为7个。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有效核心方药中的黄芪、当归、酸枣仁、白芍等11味中药,包含的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阿魏酸(ferulicacid)、枣苷 A(Jujuboside A)、芍药苷(paeoniflorin)等 17 种化合物,映射了症状群Ⅰ(心脾两虚)的9个差异基因。症状群Ⅰ(心脾两虚)差异基因与数据挖掘基因的Hub节点富集的KEGG通路取交集,共同通路为72条。症状群Ⅱ(肝郁化火)差异基因集与数据挖掘基因集取交集,共有基因为8个。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有效核心方药中的黄芩、栀子、酸枣仁、珍珠母、香附等13味中药,包含的黄芩苷(Baicalein)、栀子甙(geniposide)、枣苷A(JujubosideA)、香附酮(Cyperolone)等43种化合物,映射了症状群Ⅱ(肝郁化火)28个差异基因。症状群Ⅱ(肝郁化火)差异基因与数据挖掘基因的Hub节点富集的KEGG通路取交集,共同通路为54条。研究结论本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证候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思路,借鉴《伤寒论》“方证相应”思想,引入国际通用的症状群概念,采用相对固定和高度概括的症状群,将证候进一步客观化;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临床转录组测序分析相互佐证的方式,构建了探索症状群与相应核心方药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方法,为开展阐释病-证-治-效(方证相应)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1)基于失眠真实世界临床诊疗数据,严格按照疾病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筛选出有效病例数据,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消除混杂因素,可为分析挖掘医师有效核心处方和症状群的特点提供方法学。(2)症状群分类是实现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机制研究的关键环节,隐结构分析法可较好地实现失眠症状群的分类,为症状群的客观性和稳定性提供了相对成熟的模型和算法。(3)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中医症状群-基因关联关系的研究方法,突破了目前中医症状群与基因缺少对应关系的瓶颈,结合临床转录组测序分析相互佐证的方法,证实了失眠症状群与相应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相互关联的研究路径基本可行。(4)本研究初步发现失眠不同的症状群,具有不同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相关分子网络的改变与脏腑的生理病理功能有关,一定程度上能够阐释中医病机的科学内涵;表明以相对固定的症状群及其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结合“病机”指导辨证论治的探索,是“病-证-治-效”相互关联研究思路的进一步深化。
刘寰宇[4](2021)在《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癌因性疲乏是由肿瘤本身或者肿瘤相关治疗引起的令人不安的、持续的、不可缓解的主观疲乏感或疲惫感。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高达60-90%,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还可能增加患者对肿瘤转移和肿瘤复发的恐惧心理,甚者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期。目前,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致使针对癌因性疲乏的治疗药物开发严重滞后,尚无FDA批准的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优势明显。芪甲扶正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用于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肺腺癌的一个院内制剂,具有健脾益肾、固摄扶正的作用,由黄芪、鳖甲、乌梅、仙鹤草、瓦楞子、秦艽、半枝莲、莪术、鼠妇等药物组成,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既往临床研究表明,其能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尤其是肺腺癌患者的乏力、气短症状。但芪甲扶正方治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疗效尚未明确,其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亦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目的1通过临床试验明确芪甲扶正方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2通过体内实验从免疫、炎症角度探究芪甲扶正方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机制。方法1设计前后自身对照的观察性临床试验,通过Piper疲乏修订量表和卡氏评分表记录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服用芪甲扶正方治疗前和服用1个周期(28天)后的评分情况,并采用配对t检验的统计方法比较两次评分以明确芪甲扶正方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2 基于TCMSP、TCMID、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收集芪甲扶正方所含9位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获取“肺腺癌相关性疲乏”相关的靶基因;将药物作用靶点集合映射到疾病相关靶点集合上,获取交集基因;使用String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筛选重要靶点;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靶点调控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运用Genebank数据库分析交集基因的组织器官定位;最后利用AutoDock Vina1.1.2分析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并使用PYMOL软件将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3通过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模型观察芪甲扶正方治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及免疫炎症相关的作用机制:①构建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模型,设立对照组、荷瘤组、中药组。自植瘤第7日起对照组和荷瘤组均给予蒸馏水灌胃,中药组给予芪甲扶正方煎剂灌胃,药物浓度为3.905 g/mL,给药体积标准为每日0.1 mL/10g,各组均每日干预一次,连续干预14日;通过比较对照组和荷瘤组在植瘤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17天、第21天5个时间点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平板跑台实验的电击次数、悬尾实验的悬尾不动时间、骨骼肌ATP含量、血液常规指标,以明确移植瘤小鼠是否存在疲乏样行为以及疲乏样行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中药组和荷瘤组小鼠在植瘤第7天、第14天、第17天、第21天等4个时间点的平板跑台实验的电击次数、悬尾实验的悬尾不动时间、血液常规指标,以明确芪甲扶正方对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样行为的预防作用。②给药结束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比。使用流式微球捕获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水平。③在给药第7天、第14天、第17天、第21天等不同时间点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荷瘤组和中药组小鼠瘤体的长径、短径,计算瘤体积以绘制瘤体生长曲线;给药结束后剥离瘤体称取瘤体重量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荷瘤组和中药组小鼠的瘤体形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比较荷瘤组和中药组小鼠瘤体组织中Ki67蛋白表达水平。④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瘤体组织中Akt、P-Akt、c-Myc等Akt/c-Myc信号轴关键靶点蛋白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荷瘤组和对照组瘤体组织中c-My c表达水平。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9例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PFS-R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前疲乏总评分为(7.07±1.36),治疗后总评分为(6.78±1.3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疲乏总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行为维度评分为(7.05± 1.58)分,治疗后为(6.77±1.50)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情感维度评分为(6.92±1.29)分,治疗后为(6.66±1.21)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感觉维度评分为(7.18±1.47)分,治疗后为(6.83±1.49)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认知维度评分为(7.10±1.54)分,治疗后为(6.85±1.55)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KPS评分为(80.24±10.14),治疗后为(87.83±8.73)(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2芪甲扶正方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调控网络共含9味中药、108种活性成分、87个药病交集靶点;度值较高的前5个成分和交集靶点分别为槲皮素、山奈酚、黄芩苷、鞣花酸、异鼠李素和CASP3、VEGFA、EGFR、MYC、IL-6;KEGG富集分析涉及PI3K-Akt、P53、TNF、MAPK、ErbB、Ras、FoxO等通路;关键基因主要分布在肺、红细胞、T细胞、B细胞;分子对接结果表明EGFR与木犀草素、IL-6、MAKP3与β-谷甾醇、MAKP8与鞣花酸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3通过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模型观察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及免疫炎症相关的作用机制结果①与对照比较,荷瘤组小鼠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出现毛发干枯、神疲、抓取反抗减弱、活动度降低等情况、取材前1只死亡;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第14天、17天、21天平板跑台电击次数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第7天、14天、17天、21天悬尾不动时间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骨骼肌ATP含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白细胞计数增加、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5)。②与荷瘤组比较,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中药组小鼠毛发干枯、神疲、抓取反抗、活动度等方面优于荷瘤组;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第21天平板跑台电击次数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第14、17、21天悬尾不动时间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骨骼肌ATP含量高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白细胞计数降低、红细胞计数增加、血红蛋白含量高于荷瘤组(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外周血中的CD3+、CD4+百分比降低、CD4+与CD8+比值降低(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外周血中的CD3+、CD4+百分比高于荷瘤组、CD4+与CD8+比值高于荷瘤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外周血中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增加(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外周血中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降低(P<0.05)。④与荷瘤组比较,干预第7天、10天、14天中药组小鼠瘤体积小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瘤重量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HE染色肿瘤细胞分裂现象少于荷瘤组,Ki67阳性数量低于荷瘤组。⑤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瘤体P-Akt、Akt/P-Akt均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c-Myc阳性细胞数量低于荷瘤组。结论1芪甲扶正方是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提升患者生活能力的有效药物。2通过移植瘤诱导的方式可以成功构建小鼠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芪甲扶正方能减轻移植瘤诱导的肺癌癌因性疲乏小鼠模型的疲乏程度;芪甲扶正方可以改善小鼠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的T淋巴细胞相关的免疫功能、降低CD4+T淋巴细胞各亚型释放的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抑制Akt活化介导的增殖从而发挥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
刘宁[5](2021)在《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若要研究古代文献中有关肿瘤的相关内容,则需要寻找古代疾病中属于现今肿瘤的疾病,然当今意义上的肿瘤或癌症是以微观病理学基础上的概念,而古代以宏观症状为疾病诊断依据。为实现古今“肿瘤”病的最佳匹配,引入了类比推理与最佳说明推理予以论证。古人关于肿瘤的论述,不越瘤、症瘕积聚、息肉、痈疽疮疡四类大疾病范畴,但此四大类疾病并非皆是现今概念的肿瘤,故将论文题目名为《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瘤病首见于《内经》,其泛指以经络流通不畅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其中肠瘤类似于现今腹膜后软组织瘤,昔瘤为皮肤肌肉的纤维组织瘤。“肿瘤”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并非现今医学的肿瘤概念。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宋代,瘤病与瘿病合称为瘿瘤,在认识与治法中并无明显区别。瘿核一病类似于现今甲状腺腺瘤,石瘿依据宋代《三因极一病方》描述与现今甲状腺癌相似。唐代开始出现“六瘤”划分,仅血瘤可以确定为现今血管瘤。明代“五瘤”概念中,血瘤为血管瘤,骨瘤为骨肿瘤,肉瘤为脂肪瘤或肌肉纤维瘤。《普济方》又存在十瘤的记载。清代喉瘤基于不同描述有淋巴滤泡增生与咽乳头状瘤的不同。在痈疽疔疮的传统疮疡病认识中,《内经》载甘疽为乳腺癌,附骨疽病为现今骨肿瘤或瘤样病变的骨囊肿。《小品方》之石痈,从皮核的关系断定为真皮纤维瘤,但其附骨疽的描述与《内经》不同,应当为化脓性骨髓炎。《集验方》中对男子阴部生疮的描述,从形态看与现今阴茎鳞状细胞癌相似。隋唐时期的石痈为肌肉纤维瘤,乳石痈为乳腺纤维瘤,石疽则类似于皮肤纤维瘤。《千金方》男子阴疮为阴茎浸润性癌,《医心方》阴劳疮为阴茎乳头状癌。《备急千金要方》首次记载的石疔病,为恶性黑色素瘤。《圣济总录》谓乳痈表现为“赤紫坚硬”,其描述类似炎性乳腺癌。恶肉、核、菌、岩、癌等病属痈疽疮疡范畴内的疾病。《肘后备急方》记载恶肉病的生长过程与典型鳞状细胞癌相符,《诸病源候论》又称为翻花疮恶肉,同书中,疮恶肉则类似于基底细胞癌。宋代《卫济宝书》所论“癌”为急性感染类疾病,《仁斋直指方》中的“癌”是基于阴茎癌与乳房癌而说出。其余如奶岩、乳癌为现今乳腺癌,牙岩为牙癌,肾岩为阴茎癌,癌发为恶性黑色素瘤。以核为特征者有唇核、乳中结核两大类疾病,《诸病源候论》唇核接近唇部肿瘤,明清称之为茧唇,有唇癌与普通唇炎之分。宋代乳中结核包含了现今乳腺炎与乳腺肿瘤。明清时期,乳中结核称之为乳疬或乳癖,乳疬可指非哺乳性乳腺炎、乳房结核或乳腺纤维瘤,乳癖为乳腺增生病。清代《种福堂公选良方》乳疬又指男性乳房异常增生。蕈菌命名的疾病中,阴菌、阴挺除指代阴道脱垂外,在明清阴疮门下,更类似外阴鳞状细胞癌。明代眼胞菌毒有类眼睑鳞状细胞癌,舌菌为血管瘤,喉菌为淋巴滤泡增生。至清代,舌菌的描述更接近于舌鳞状细胞癌,喉菌为咽黑色素瘤,蹲猴子为咽部乳头状瘤。唇菌则类似过敏性唇炎。症瘕积聚在隋唐之前属两类不同的概念,其中《内经》积病类似现今肠系膜肿瘤,《难经》五积并非五脏肿瘤,而是源自《内经》相关概念的曲解。《金匮要略》构建了积病的脉法,从以脉侧证的角度,延展了《内经》积病仅限于肠胃的范围。症与瘕在隋唐之前通用,泛指腹部肿大,其中石瘕可能为卵巢功能性肿瘤或子宫肌瘤伴有黏连。妇人症病为妊娠葡萄胎。《小品方》症病更接近于胃部肿瘤。《肘后备急方》暴症继发于肿瘤的肠扭转。隋唐之后症与瘕之间以“按之动与不动”区分,其中食症为食管肿瘤。癖病多以水饮立论,多类似于现今胃潴留,而“癖病结块”为胃肿瘤导致的幽门梗阻。痃病多指腹部肌肉的纤维炎症,而“痃病积块”接近于现今腹壁纤维瘤。《备急千金要方》在月经不通病中首次记载了葡萄胎组织,并选用牡蒙丸、桃仁煎治疗。鬼胎一词首见于《诸病源侯论》,宋代《太平圣惠方》将其等同于葡萄胎,清代多指卵巢功能性肿瘤。“息肉”一词《内经》已被用来形容肠蕈,肠蕈为肠壁外蕈菌样肿瘤。疣病在《五十二病方》中泛指一切皮肤类增生,而隋唐“疣目”与现今疣病相似。鼻息肉为鼻前庭肿瘤,宋代《三因极一病方》提出”痔为息肉的俗称”,所以鼻息肉又称为鼻痔。治疗方面南北朝以通利之品为主,隋唐主以温药,明清则以清利湿热为主。南北朝首见眼息肉,泛指眼部肿瘤,宋《圣济总录》鸡冠蚬肉与之相似。至明代,依据《审视瑶函》的描述,鸡冠蚬肉可确定为球结膜血管瘤,清代《疡医大全》鸡冠蚬肉则为穹隆部血管瘤。《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生肉塞耳,泛指外耳道肿瘤,明清称之为耳痔、耳蕈、耳挺,其中耳挺描述与外耳道鳞状细胞癌相类似,清代《外科心法要诀》有关耳痔、耳蕈的描述类似外耳道乳头状与息肉状瘤。古人对于肿瘤类疾病认识源自积聚、蕈菌、翻花、岩石、痰块、鬼、管道、空间等不同隐喻。积聚隐喻源自古人最开始将人的体腔作为盛水容器或将经络为河流,引入“寒能令水结冰”的认识,将肿瘤的形成认为是体内液体结冰所致,意象图式表示为“寒—水(饮)—冰(肿块)”“寒—水(气血)—冰(肿块)”。《内经》肿瘤类疾病基本按照此图式认识,后世受到“死隐喻”的影响,以上图式大概产生了 3种变化,其一,逐渐忽略寒邪对原始意向图式影响,“寒邪—水—块”泛化为“邪—水—块”,如后世奶岩、乳核、唇核的肿块归因于情志、风、风寒等邪;其二,逐渐抽象出“停滞——增生”这一新的对肿瘤形成的认识路径,如《小品方》直接以流通之性药物治疗息肉,症瘕积聚的肿块是食物所导致,故用消食药物治疗,瘿核被认为是引用的沙水所结成块导致;其三,忽略原有内容只借用名称下的新内容,如将肿瘤直接作为痈疽,借用痈疽的心火疮疡理论对肿瘤治疗。蕈菌隐喻、翻花隐喻、岩石隐喻、痰块隐喻、鬼隐喻都遵循着相同的模式,即通过肿瘤的一些外在特征,将肿瘤认为是蕈菌、花、岩石、痰等物质,因蕈菌生长的环境为湿热之处,故大多以清利湿热为主,也有从局部阴暗环境来认识者,故而以温化寒湿来治疗;自然界花的生长与风湿有关,故治疗翻花疮多以祛风除湿为主。将肿块作为岩石,治疗有不同侧重,岩有孔隙,故以填补为主,石质地较硬,故以角类药或化石药为主治疗。肿块为痰与朱丹溪痰理论构建有关,故治疗肿块以化痰药为主。鬼隐喻多见于鬼胎、石瘕、症坚等腹部肿瘤,与古人对鬼的认识有关,鬼作为先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影响着中医疾病的构建,通过对鬼字的探讨可以知道,鬼最开始为先入的灵魂,但其经过恶化后,逐渐变成了负面用词,在与鬼有关的非肿瘤疾病中,可以发现引入鬼的概念多因症状表现与人的行为有关,所以“鬼为灵魂”是与鬼有关疾病的基本隐喻,肿瘤鬼胎病则因为人的生殖特点而构建。“恶”有鬼之意,症病中用“恶”概念表述肿瘤形成也是受到鬼的影响,治疗方面多用“杀鬼魅邪气”之药。空间隐喻主要指古人借用空间相关的知识从而对肿瘤治疗产生影响,如隋唐时代治疗鼻息肉与目息肉,因鼻息肉在鼻腔中环境较暗,目息肉常伴结膜红肿,进而认为此分属寒热,故多以温药治疗鼻息肉,以寒药治疗眼息肉。在疣病祝由疗法中,认为肿块治疗可以借月蚀或丢掉物体来使肿块消失。管道隐喻则是古人对噎嗝病的主要隐喻,通过干涩与堵塞来认识噎嗝病,对现今食管肿瘤治疗有借鉴意义。最后借用neo4j中的cypher语言,将上述有古代肿瘤知识与隐喻内容转化为关系与节点的图数据形式内容,构成了以“中药”“方剂”“古代疾病”“现代疾病”“始源喻”为节点,以“组成”“治疗”“肿瘤类型”“映射”为边的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
徐文静[6](2021)在《探研益肾通癃汤通过AKR1B10-NF-κB炎性途径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EMT的调节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探研益肾通癃汤通过AKR1B10-NF-k B炎性途径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EMT的调节机制。方法:从细胞和动物双层面设计实验。细胞实验:(1)将BPH-1细胞与RWPE-1细胞进行AKR1B10和NF-k B本底表达对比,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目的蛋白在不同细胞内表达含量的变化,再根据本底表达情况选择稳转细胞株的构建。(2)过表达和沉默AKR1B10、NF-k B基因,观察在不同细胞条件下NF-k B p65磷酸化水平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动物实验:将小鼠随机分配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益肾通癃汤低、中、高剂量组,通过腹腔注射小剂量丙酸睾酮注射液制备小鼠前列腺增生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各治疗组予对应剂量中药灌胃,连续30d,1次/d。末次给药24h后将小鼠处死,取前列腺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原始数据,根据各指标统计学结果得出专业结论。结果:细胞实验:本底表达结果可见在不同细胞环境中AKR1B10和NF-k B含量存在差异,两者在BPH-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RWPE-1细胞。BPH-1+AKR1B10过表达细胞与BPH-1+Vector空载细胞总蛋白中NF-k B p65磷酸化水平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PH-1+AKR1B10 si RNA细胞与BPH-1+si RNA NC细胞总蛋白中NF-k Bp65磷酸化水平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PH-1+Vector空载细胞和BPH-1+Vector空载+Bay11-7082 5u M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实验:腹腔注射小剂量丙酸睾酮注射液可成功制备小鼠前列腺增生模型。AKR1B10、NF-k B P65及其下游主要元件(IL-8、HIF-1α、IL-1β、TNF-α)、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在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着表达差异(P<0.05)。各剂量益肾通癃汤均能降低AKR1B10、NF-k B P65、IL-8、HIF-1α、IL-1β、TNF-α、N-cadherin蛋白表达,提升E-cadherin蛋白表达,其中中剂量改善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程度最为明显,与低、高剂量组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对小鼠腹腔注射小剂量丙酸睾酮注射液可以成功制备小鼠前列腺增生模型。2.炎症诱导的上皮间充质转化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发生发展的关键过程。AKR1B10—NF-k B炎性途径介导的EMT可能是BPH的致病机制,其中AKR1B10可能为炎症诱导EMT致BPH发病机制中启动NF-k B炎性途径的上游环节,而NF-k B炎性途径可能为炎症诱导EMT致BPH发病机制中的关键过程。3.益肾通癃汤可能通过干预AKR1B10—NF-k B炎性途径介导的EMT达到有效治疗BPH的目的;低、中、高三种不同剂量的益肾通癃汤以中剂量为最优治疗剂量。
丛佳林[7](2021)在《胰岛素抵抗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及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胰岛素抵抗与整体认知功能及不同认知维度之间的相关性,验证假说“胰岛素抵抗处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与糖代谢紊乱的十字路口”的合理性。2.结合前期研究基础,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并探讨不同证候要素与胰岛素抵抗、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在上述假说的基础上建立起与中医证候的联系。3.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3年随访,观察认知功能的变化特点及其与中医证素的动态关联性。方法:1.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就诊的8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病例组和87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 NSS)评估患者精神病理症状,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 gnitive Battery,MCCB)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测验共包含7个认知维度、9项测试。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等糖脂代谢相关实验室指标,计算HOMA-IR值,并以对照组HOMA-IR值的上1/4位点值1.88作为判断IR的切割点,将病例组划分为IR组(51例)与无IR组(36例)。将各组数据录入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2.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纳入第一部分研究中8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前期研究中多中心收集的28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精神分裂症中医证素观察评定表”进行四诊信息采集,内容包括40项临床症状、14项舌象、6种脉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证候要素提取,统计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并观察中医证素与HOMA-IR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3.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127例,3年后随访,36例完成面对面访视。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根据基线-随访MCCB总分的变化情况将患者划分为认知下降组(19例)与认知未下降组(17例),比较两组3年随访后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FINS、HOMA-IR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比较其它基线资料、代谢指标未见显着差异。IR组的空间广度测验(SS)、视觉空间记忆测试(BVMT-R)、MC CB总分较无IR组明显降低(P<0.05),提示IR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记忆、视觉学习和记忆产生显着影响,且导致整体认知水平降低。IR组与无IR组在PANSS评分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OMA-IR与MCCB总分、工作记忆、视觉学习和记忆呈负相关(r=-0.227,r=-0.272,r=-0.282,P值均<0.05),且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OMA-IR与MCCB总分(t=-2.343,p=0.022)、工作记忆(t=-2.200,p=0.031)、视觉学习和记忆(t=-2.122,p=0.037)呈现相关性。40项临床症状中出现频率位于前5位的是神疲乏力(42.97%)、心悸(38.38%)、少气懒言(37.30%)、胸闷(36.22%)、失眠多梦(31.89%)。脉象中以沉脉(39.19%)、弦脉(31.35%)出现频率最高。舌色以舌淡占比最高(49.46%),舌型以舌有齿痕占比最高(23.24%)、舌苔以苔薄白占比最高(37.03%)。经因子分析后共得出气虚(27.83%)、气滞(18.91%)、痰(16.76%)、阴虚(12.70%)、阳虚(8.91%)、火(8.10%)、瘀血(6.76%)7类证候要素,病位以肝、脾、肾、心多见。27例以痰证为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IR组(17例)与无IR组(10例)比较在HOMA-IR值(P=0.017,P<0.05)、BVMT-R(P=0.037,P<0.05)得分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提示痰证与胰岛素抵抗及工作记忆认知维度存在相关性。认知下降组的随访MCCB总分较认知未下降组显着降低(P<0.05)。认知下降组痰湿证素比例较基线明显增加(P<0.05),其证素演变显示出了由单一证素向复合证素转变的趋势(P<0.01)。下降比例较多的认知维度为视觉记忆和言语记忆,其中视觉记忆下降可能与痰湿证素有关,言语记忆下降可能与气虚证素相关,但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且会加重患者总体认知功能及工作记忆、视觉记忆等认知维度的损害程度。2.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气滞、痰为主,且痰证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胰岛素抵抗、工作记忆认知维度存在相关性,可能是加重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病理因素。3.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会随着病程进展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过程中,中医证候要素呈现虚实夹杂、复合相兼的变化态势。痰证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相关,且在各认知维度中,痰证可能与视觉记忆损害存在紧密关联。4.验证了假说“胰岛素抵抗处于精神分裂症糖代谢障碍与认知障碍的十字路口”的合理性,并建立了中医证候与假说之间的联系。
赵燕[8](2020)在《扶正养荣方治疗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扶正养荣方干预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结束手术和(或)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1个月以上的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患者按首次就诊顺序编号,按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癌因性疲乏的治疗、常规标准治疗、合并其他疾病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扶正养荣方加减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测评两组患者主要和次要疗效评价、中医症状量化评价;治疗前后分别对免疫功能、安全指标进行评估。结果:加用扶正养荣方的治疗组在Piper疲乏量表(PFS)、Karnofsky行为状态评分(KPS)、乳腺癌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B中文版(FACT-B)、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价表等评分方面均有改善,2个疗程后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方面,治疗组的CD4+、CD4+/CD8+升高有统计学差异。安全性观察指标未见异常。结论:扶正养荣方联合基础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基础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疲乏状态,提高患者的体力状态,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进一步研究及应用于临床的价值;扶正养荣方对免疫功能有良性影响,但其内在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赵兵[9](2020)在《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端粒缩短是反应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人缩短,提示CAG或与胃黏膜衰老有关,然相关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既往临床研究证实,导师根据“胃天年”理论运用固本通络汤治疗CAG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然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与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PO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从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角度探讨CAG的发病机制以及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方法:(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实验设计,收取30例CAG患者及30例CNAG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以确定两组患者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测患者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及衰老与CAG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明确CAG发病的分子机制。(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回顾性的收取经固本通络汤治疗3个月后胃窦部黏膜病理至少改善一个等级的患者30例,对其治疗前后的胃窦部病理标本进行再切片,通过检测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固本通络汤对端粒调控网络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基因p53的影响,从而明确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研究结果:(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性别、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与CNAG组相比,CAG患者中有Hp感染史者更多、病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吸烟史、饮酒史、熬夜、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生冷及高盐饮食、胃癌家族史及现症感染Hp等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理情况比较:CAG组患者中,伴萎缩22例(占73.3%)、伴肠化29例(占96.7%)、伴异型增生1例(占3.3%),两组患者胃黏膜病理积分有明显差异(t’=9.682,P<0.001)。两组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均不符合正态分布,C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0.67,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1.06,CAG组较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7.000,P=0.024)两组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胃黏膜TRF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8,P=0.434);TRF2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9,P=0.054);POT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26);TRF1、TRF2、POT1蛋白在CAG组均高表达,与CNAG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p53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0,P=0.796)。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CAG组及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均无相关性(CAG 组:r=-0.303,P=0.131;CNAG 组:r=-0.195,P=0.302)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p53mRNA 及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CAG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r=-0.396,P=0.031),回归方程Y=-0.321X+1.099(F=3.438,P=0.074),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因而不能用p53mRNA表达水平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TRF1、TRF2、POT1及p53mRNA水平均无相关性;CAG组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其中TRF2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1X+1.249(F=1.741,P=0.198),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不能用TRF2蛋白表达量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POT1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03X+1.272(R2=0.206,F=7.249,P=0.012),CNAG 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无相关性。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TRF1、TRF2、POT1、p53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r=-0.410,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Y=-5.018X+11.54(R2=0.181,F=12.81,P<0.001);胃黏膜病理积分与 TRF1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4,P=0.682),与TRF2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39,P=0.008),与 POT1mRNA 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2,P=0.695),与p53mRNA表达水平亦无相关性(r=0.037,P=0.778);胃黏膜病理积分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与TRF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1.974X+0.534(R2=0.437,F=45.04,P<0.001),与 TRF2 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0.848X-1.457(R2=0.138,F=9.312,P=0.003),与POT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 Y=1.743X+0.814(R2=0.294,F=24.15,P<0.001)。CAG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RF1与POT1蛋白表达阳性为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95%CI:1.84-149.03),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95%CI:1.64-50.54)。(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治疗前后病理资料比较: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的构成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萎缩、肠化治疗前后积分及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异型增生病例数仅为1例,因而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胃黏膜端粒长度的比较:治疗前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为0.30±0.16,治疗后为0.32±0.19,治疗前后差值为-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9,P=0.587),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治疗前后的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RF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RF2及POT1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因此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2及POT1mRNA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后p53mRNA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CNAG患者缩短,端粒的缩短与CAG的发生密切相关。(2)CAG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CNAG患者;CAG患者胃黏膜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考虑CAG患者胃黏膜端粒缩短与TRF2、POT1蛋白的过表达有关。(3)CAG患者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CAG患者中端粒长度缩短伴随着p53mRNA表达增高,初步考虑为p53通路的激活以介导细胞衰老,防止端粒过短被识别为DNA损伤,引起染色体不稳定而发生癌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4)本研究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与TRF2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胃黏膜端粒长度、TRF2mRNA表达水平、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可以预测胃黏膜的病变程度。(5)TRF1和POT1蛋白表达阳性是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临床上对胃黏膜TRF1及POT1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CAG诊断和预后的参考指标。通过对固本通络汤治疗后胃黏膜病理改善者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发现:(1)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2)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TRF1mRNA的表达水平。(3)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4)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p53mRNA表达水平,初步考虑固本通络汤可能是通过延缓端粒缩短的速度,为DNA损伤修复机制提供机会,阻断p53介导细胞衰老通路的激活,从而达到延缓胃衰老、逆转CAG的作用,然其机制尚有待于进行细胞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做进一步的验证。
杨泽佩[10](2020)在《针刺治疗手足综合征的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手足综合征(hand-footsyndrome,HFS)是由某些全身化疗药物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皮肤毒性损害。临床研究报道,HFS的发生与多种化疗药物相关,如卡培他滨、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紫杉醇、脂质体阿霉素等均可引起。国内外报道化疗药物引起HFS发生率为48%~62%。HFS虽不会威胁患者生命,但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遭承受更多的身心痛苦,严重者可能导致药物减量甚至治疗中断,影响抗肿瘤治疗的疗效。目前关于HFS的干预措施主要有患者教育、吡哆醇、COX-2抑制剂、皮质醇、尿素制剂和化疗药物的减量或停药等,但是由于药物改善HFS疗效较为有限并且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临床对于HFS的治疗尚无十分有效的方法,HFS的治疗仍未建立标准的防治方案。因此,寻找疗效可靠、副作用小而且经济的治疗方法在防治HFS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减轻各种治疗的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在我国优秀的中医药宝库中寻找治疗HFS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关于HFS的中医病因病机多以气血虚弱、邪毒痹阻立论。HFS的中医治法多为补中寓通,在益气养血的基础上佐以解毒通络之法。针刺以纯物理治疗的方式调和阴阳,具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在防治HPS方面具有很大前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基本原则,整体和局部相结合,整体补益元气,局部活血化瘀、行滞通络,以泄瘀毒。以益元通络为主要治法,拟选取主穴:太溪、关元、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合谷、曲池、阿是穴。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临床试验方法,对“针刺治疗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索,为日后进一步深入细化探索中医药改善HFS更好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目的]1.初步探索针刺治疗HFS的临床疗效2.初步评价针刺治疗HFS的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的临床试验方法。拟入组24例患者,给予患者教育+穴位(双侧)针刺,3次/周(周一、周三、周五);记录入组时、第3周结束时受试者的HFS分级、症状评分和中文版Skindex-16相关指标、Karnofsky评分、欧洲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织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癌症分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Cancer30,EORTC QLQ-C30)评分中文版和肿瘤常见症状及中医症状调查表(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DASI-TCM)相关指标;安全性指标主要有不良反应事件。最后对针刺治疗HF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受试者24例,失访4人,共纳入分析20人。2.治疗前后HFS分级变化:在2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HFS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有12例患者HFS分级下降,有6例患者维持稳定状态,总有效率为70%(14/20),治疗后HFS分级情况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Skindex-16评分变化:治疗后skindex-16总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手足综合征常见症状评分变化:在麻木感、针刺感、感觉迟钝、烧灼感、疼痛感、红斑、脱屑、色素沉着、肿胀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治疗后KP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后EORTC QLQ-C30中文版评分变化: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疲乏、疼痛、食欲减退、总体生命质量维度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认知功能、恶心呕吐、气短、失眠、便秘、腹泻、经济困难维度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后MDASI-TCM评分变化:在疼痛、悲伤感、疼痛麻木、一般活动、情绪、工作、乏力、恶心、睡眠不安、心烦、胃口最差、瞌睡、出汗、怕冷、与他人关系、走路、生活乐趣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短、健忘、口干、呕吐、便秘、口苦、咳嗽、心慌、手足心热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研究过程中有6例患者在起针后出现流血,棉签按压针孔后症状消失,其中1例患者出现轻度血肿,后自行恢复。研究中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研究结论]针刺可能具有改善患者HFS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安全性较好。鉴于本研究循证医学证据级别较低,样本量较小,还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明确针刺治疗HFS的临床疗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亢害承制理论概述 |
| 1.1 渊源 |
| 1.2 名家注释 |
| 1.3 亢害承制元气论 |
| 2 癌症行气败乱病机 |
| 2.1 行气败乱 |
| 2.2 癌症及病机 |
| 2.3 癌症行气败乱病机研究 |
| 3 亢害承制与行气败乱 |
| 4 行气败乱癌症病机的意义 |
| 4.1 对癌症病因的新认识 |
| 4.1.1 四时之气 |
| 4.1.2 脏腑虚弱 |
| 4.2 对癌症治疗的新理解 |
| 4.3 实现中医精准治疗癌症 |
| 5 癌症补元大法及肺癌治要 |
| 5.1 癌症中医治疗现状 |
| 5.2 补元治癌大法和肺癌治要 |
| 5.3 补元抑癌方治疗肺癌 |
| 6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一)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 1. 肺癌的流行病学 |
| 2. 老年患者的特殊性 |
| 3.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措施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二)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
| 1. 中医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认识 |
| 2.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特征 |
| 3.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原则 |
| 4.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作用 |
| 5.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创新探索 |
| 6. 中医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优势与不足 |
| 7. 中医药治疗晚期肺癌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和中医证素治法分析 |
| 前言 |
| 研究一 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和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结果 |
| 研究二 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术后证素变化和治法组方分析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 |
| 2.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创新探索 |
| 3.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局部与全身治疗的有机统一 |
| 4. 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分析 |
| 5. 不同治疗方法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 6. 冷消融术后患者的证素变化分析 |
| 7. 冷消融术后的治法组方规律分析 |
| 8. 临床部分的研究小结 |
| 第三章 冷消融联合中药干预老龄Lewis肺癌小鼠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
| 前言 |
| 实验一 冷消融联合中药对老龄Lewis肺癌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 2. 实验结果 |
| 实验二 冷消融联合中药对老龄Lewis肺癌荷瘤小鼠转移作用及机制研究 |
| 1. 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 2.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1. 转移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
| 2. 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是转移的重要机制 |
| 3. “温通活血化瘀”治法抑制转移的理论探讨 |
| 4. 醒消丸是“温通活血化瘀”治法的代表方剂 |
| 5.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冷消融联合中药抑制转移过程 |
| 6. 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 |
| 7. 实验部分的研究小结 |
| 结语 |
| 1. 研究结论 |
| 2. 创新与不足 |
| 3. 思考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
| 附录2 ECOG和KPS评分标准 |
| 附录3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文献综述一 症状群国内外研究概况 |
| 1 症状群的定义与内涵 |
| 2 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现状分析 |
| 2.1 症状群的识别方法 |
| 2.2 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方法 |
| 2.3 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内容和热点 |
| 3 症状群理论在中西医各领域的运用 |
| 4 症状群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
| 文献综述二 失眠表型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
| 1 表型的定义与分类 |
| 2 失眠表型的评估方法 |
| 3 失眠表型与遗传因素相关的研究分析 |
| 3.1 失眠表型与基因及基因多态性 |
| 3.2 失眠表型与其他疾病的遗传相关性 |
| 3.3 失眠表型与脑组织不同区域结构 |
| 3.4 失眠表型与表观遗传学 |
| 4 失眠表型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研究分析 |
| 4.1 失眠表型与压力、应激、倒班的关系 |
| 4.2 失眠表型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
| 5 失眠表型与药物疗效、安全性的研究分析 |
| 6 总结与展望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一 多个医师队列失眠患者人群特点分析与疗效评价 |
| 1 临床资料 |
| 1.1 资料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数据处理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疗效评价指标 |
| 2.4 疗效评价方法 |
| 3 研究质量控制及伦理设计 |
| 4 统计分析方法 |
| 5 结果 |
| 5.1 各医师队列概述 |
| 5.2 各医师队列基线病例数与就诊诊次分布情况 |
| 5.3 各医师队列患者基线人口学信息 |
| 5.4 各医师队列患者基线失眠情况 |
| 5.5 各医师队列疗效分布情况 |
| 5.6 倾向性评分匹配均衡样本 |
| 研究内容二 失眠症状群分类与有效核心方药发现研究 |
| 1 症状群分类方法研究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症状类数据处理与核查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结果 |
| 2 有效核心方药发现方法研究 |
| 2.1 资料来源 |
| 2.2 中药类数据处理与核查 |
| 2.3 研究方法 |
| 2.4 研究结果 |
| 研究内容三 失眠症状群-有效核心方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发现研究 |
| 1 资料来源 |
| 2 方法 |
| 2.1 失眠疾病分子网络模块的构建 |
| 2.2 症状群-分子网络模块的构建 |
| 2.3 有效核心方-中药-化合物-靶标网络模块的构建 |
| 2.4 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初步验证方法 |
| 3 结果 |
| 3.1 失眠疾病与症状群的中英文术语UMLS对应情况 |
| 3.2 失眠疾病与症状群相关的基因集 |
| 3.3 失眠疾病-基因网络模块 |
| 3.4 失眠-症状群-基因网络模块 |
| 3.5 有效核心方-化合物-靶标分子网络模块 |
| 3.6 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关联机制初步验证结果 |
| 研究内容四 失眠症状群小样本健康对照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资料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健康对照组的纳入标准 |
| 1.6 健康对照组的排除标准 |
| 1.7 失眠患者症状群的判断标准 |
| 2 方法 |
| 2.1 样本量设计 |
| 2.2 样本采集和保存 |
| 2.3 转录组测序分析 |
| 2.4 转录组测序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相互佐证分析 |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 2.6 伦理设计 |
| 3 结果 |
| 3.1 样本人口学信息与症状分布特点 |
| 3.2 RNA质检结果 |
| 3.3 测序序列数据的质量控制 |
| 3.4 样本基因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
| 3.5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
| 3.6 样本间相关性分析 |
| 3.7 症状群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 3.8 症状群独有差异基因的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 3.9 转录组测序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结果相互佐证 |
| 讨论 |
| 1 多个医师队列诊治失眠的临床数据作为资料来源的合理性分析 |
| 2 以“症状群”结合“病机”进行辨证论治的可行性分析 |
| 2.1 病、证、证候与症状群的关系 |
| 2.2 症状群对辨证论治体系的启示 |
| 2.3 症状群是辨证论治思想“升阶降维”的体现 |
| 2.4 症状群是传统“方证相应”思想的延续 |
| 2.5 特异性症状与非特异性症状对于辨证论治的作用分析 |
| 3 症状群-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研究的关键环节 |
| 3.1 症状群挖掘分析方法的选择 |
| 3.2 症状群与有效核心方药的对应关系分析 |
| 3.3 中医症状群-基因关联关系的确定 |
| 3.4 症状群-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中医病机内涵诠释 |
| 3.5 症状群-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验证 |
| 4 探索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新变革 |
| 结论 |
| 创新点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癌因性疲乏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 癌因性疲乏的诊断 |
| 2 癌因性疲乏的程度评估 |
| 3 癌因性疲乏的治疗 |
| 4 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
| 5 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假说 |
| 6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现状 |
| 1 古代医籍中关于癌因性疲乏的记载 |
| 2 现代各医家对于癌因性疲乏的认识 |
| 3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
| 4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芪甲扶正方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试验方案 |
| 3 观察指标 |
| 4 研究工具及流程 |
| 5 统计分析 |
| 6 伦理原则 |
| 7 研究结果 |
| 8 讨论 |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甲扶正方治疗肺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机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三部分 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本身导致的疲乏的预防作用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统计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5 讨论 |
| 实验二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免疫炎症水平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统计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5 讨论 |
| 实验三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瘤体增殖能力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统计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5 讨论 |
| 实验四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瘤组织Akt/c-Myc信号轴的调节作用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统计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5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现代中医肿瘤理论假说 |
| 1 癌毒学说 |
| 2 中医肿瘤微环境假说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肿瘤的隐喻研究 |
| 1 肿瘤隐喻与辨治 |
| 2 肿瘤的隐喻观念 |
| 3 不同肿瘤隐喻的影响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肿瘤古代文献研究述评 |
| 1 肿瘤的断代 |
| 2 病名的随意通约 |
| 3 肿瘤的随意指代 |
| 4 被忽视的肿瘤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章 古代中医肿瘤史研究 |
| 第一节 古代肿瘤类疾病的论证形式 |
| 第二节 瘤类疾病 |
| 1 秦汉时期 |
| 2 三国两晋南北朝 |
| 3 隋唐时期 |
| 4 宋代 |
| 5 明代 |
| 6 清代 |
| 7 小结 |
| 第三节 积聚症瘕类疾病 |
| 1 秦汉时期 |
|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 3 隋唐时期 |
| 4 宋代 |
| 5 金元时期 |
| 6 清代 |
| 7 小结 |
| 第四节 痈疽疮疡类疾病 |
| 1 秦汉时期 |
|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 3 隋唐时期 |
| 4 宋代 |
| 5 金元时期 |
| 6 明代 |
| 7 清代 |
| 8 小结 |
| 第五节 息肉类疾病 |
| 1 秦汉时期 |
|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 3 隋唐时期 |
| 4 宋代 |
| 5 明代 |
| 6 清代 |
| 7 小结 |
| 第二章 古代肿瘤的隐喻类型 |
| 第一节 积聚隐喻 |
| 1 人体是盛水容器 |
| 2 经脉是河流 |
| 3 积聚隐喻死隐喻的形成 |
| 第二节 蕈菌隐喻 |
| 1 明清前的相关蕈菌肿瘤 |
| 2 肿瘤菌蕈隐喻的复兴 |
| 3 对息肉或痔认识的改变 |
| 第三节 翻(反)花隐喻 |
| 1 风湿成花 |
| 2 花瘘候 |
| 第四节 痰的结块隐喻 |
| 1 痰饮与痰 |
| 2 痰结块隐喻的构建 |
| 3 痰结块隐喻的运用 |
| 第五节 岩石隐喻 |
| 1 岩与补法 |
| 2 石与破坚 |
| 第六节 鬼隐喻 |
| 1 与鬼相关的肿瘤 |
| 2 鬼字源流 |
| 3 尸鬼类疾病 |
| 4 以“鬼”为始源喻的隐喻特点 |
| 5 肿瘤与鬼构建过程 |
| 第七节 管道隐喻 |
| 1 润滑与堵塞 |
| 2 炙肉的隐喻 |
| 第八节 空间隐喻 |
| 1 背景的借用 |
| 2 肿瘤的空间转移 |
| 第三章 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的构建 |
| 第一节 隐喻与知识图谱 |
| 1 隐喻型知识存储的构想 |
| 第二节 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的构建方法 |
| 1 数据处理 |
| 2 节点的创建 |
| 3 关系的创建 |
| 4 图形数据库的运用场景简介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1 中药节点代码 |
| 2 方剂节点代码 |
| 3 古代疾病节点代码 |
| 4 现代疾病节点代码 |
| 5 隐喻节点代码 |
| 6 组成关系节点代码 |
| 7 治疗关系节点代码 |
| 8 映射关系节点代码 |
| 9 肿瘤类型关系节点代码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细胞实验 |
| 1 本底表达检测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步骤 |
| 1.3 统计学处理 |
| 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 机制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步骤 |
| 2.3 统计学处理 |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模型制备 |
| 2.2 动物分组及处理 |
| 2.3 指标检测 |
| 2.4 HE染色实验 |
| 2.5 Western-blot检测 |
| 2.6 统计学处理 |
| 2.7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BPH基质细胞的改变 |
| 2 BPH上皮细胞的改变 |
| 3 BPH的基因表达及遗传变化 |
| 4 细胞培养模型的发现 |
| 5 增殖、凋亡与衰老 |
| 6 炎症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密切相关 |
| 7 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关键过程 |
| 8 AKR1B10—NF-k B炎性途径介导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
| 9 益肾通癃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研究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分子与细胞发病机制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1. 研究思路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设计及内容 |
| 4. 研究优势及创新性 |
| 第一部分 胰岛素抵抗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相关性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精神分裂症中医证候要素因子分析及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与中医证素相关性的3年随访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综述胰岛素抵抗与精神分裂症糖代谢紊乱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录一 精神分裂症中医证候观察评定表 |
| 附录二 认知功能成套测验操作手册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来源 |
| 2 病例选择 |
| 2.1 诊断标准 |
| 2.1.1 癌症的诊断标准 |
| 2.1.2 癌因性疲乏诊断标准 |
| 2.1.3 中医诊断辨证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剔除、中止标准 |
| 2.5 脱落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分组方法 |
| 3.2 治疗方法 |
| 3.2.1 基础治疗 |
| 3.2.2 中药治疗 |
| 3.2.3 分组治疗 |
| 3.3 观察及疗效评价指标 |
| 3.3.1 一般资料 |
| 3.3.2 主要疗效评价 |
| 3.3.3 次要疗效评价 |
| 3.3.4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价表 |
| 3.3.5 免疫功能 |
| 3.3.6 观察时间节点 |
| 3.4 安全性评估 |
| 3.5 统计学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课题完成情况 |
| 2 研究结果分析 |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 2.1.1 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对比 |
| 2.1.2 两组患者乳腺癌病史比较 |
| 2.1.3 中医证型分布 |
| 2.2 疗效评级 |
| 2.2.1 治疗前后PFS评分比较 |
| 2.2.2 治疗前后KPS行为状态评分比较 |
| 2.2.3 治疗前后FACT-B评分比较 |
| 2.2.4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比较 |
| 2.2.5 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比较 |
| 3 安全性监测 |
| 讨论 |
| 1 扶正法干预恢复期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基础 |
| 1.1 癌因性疲乏与正气亏虚 |
| 1.2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正气亏虚 |
| 1.2.1 乳腺癌发病 |
| 1.2.2 乳腺癌的治疗 |
| 1.3 乳腺癌恢复期癌因性疲乏的辨证要点 |
| 2 扶正法干预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机理 |
| 2.1 扶正以抗癌 |
| 2.2 扶正以驱邪 |
| 2.3 扶正之要点 |
| 3 扶正养荣方的药物组成及组方分析 |
| 3.1 方药组成 |
| 3.2 单味药功效 |
| 3.3 组方配伍分析 |
| 4 扶正养荣方干预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结果分析 |
| 4.1 扶正养荣方的主要疗效评价 |
| 4.2 扶正养荣方的次要疗效评价 |
| 4.3 扶正养荣方对中医症状的影响 |
| 4.4 扶正养荣方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 4.5 扶正养荣方的安全性评估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 前言 |
| 附: 技术路线图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1 GA、GIM、Dys |
| 1.2 病因学 |
| 1.3 临床表现 |
| 1.4 诊断 |
| 1.5 治疗 |
| 1.6 结语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 2.1 病名溯源 |
| 2.2 病因病机 |
| 2.3 中医药治疗 |
| 2.4 实验研究 |
| 2.5 结语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3.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现状 |
| 3.1 端粒概述 |
| 3.2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 |
| 3.3 端粒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 |
| 3.4 结语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4. 周斌教授从“胃天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
| 4.1 “胃天年”理论的创立及学术思想溯源 |
| 4.2 周斌教授基于“胃天年”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
| 4.3 结语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 |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探讨 |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1. 全文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局限性与展望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手足综合征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 临床表现 |
| 2 流行病学 |
|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
| 4 常用评估工具 |
| 5 发病机制 |
| 6 西医干预 |
| 7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手足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 古代医家对痹证、络病的论述 |
| 2 现代医家关于HFS的论述 |
| 3 证型分布 |
| 4 中医治疗 |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 1 研究目标 |
| 2 研究内容 |
| 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 4 研究方法 |
| 5 技术路线 |
| 6 研究方案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2 治疗前、后HFS的分级变化 |
| 3 治疗前、后Skindex-16评分变化 |
| 4 治疗前、后手足综合征常见症状变化 |
| 5 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 |
| 6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变化 |
| 7 治疗前后肿瘤常见症状及中医症状调查表(MDASI-TCM)评分变化 |
| 8 不良反应 |
| 第三节 讨论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疗效分析 |
| 3 安全性分析 |
| 4 针刺治疗手足综合征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