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1](2018)在《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麻醉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围麻醉期体验、提高麻醉安全性。但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本研究旨在以现有证据为基础,从医护专家、患者需求等方面对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探讨,从而构建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概括综述、医护专家访谈和患者访谈的方法,综合现有证据、专家意见和患者需求三部分结果,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进一步以患者投入式研究为理论依据,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最终确立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终稿。结果:1、概括综述:纳入313篇文献和12篇麻醉协会资料,形成5个主题、18个子主题。2、医护专家访谈:纳入10名麻醉医护专家,形成5个主题,16个子主题。3、患者访谈:纳入拟实施全麻手术的患者11名,总结其术前术后对麻醉信息的需求,共形成8个主题。4、内容分析: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形成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包括5个主题、18个子主题和79个条目。5、焦点小组访谈:纳入12名麻醉健康教育实施者(医护)、8名麻醉健康教育接受者(患者)参与访谈。最终形成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终稿,包括5个主题、18个子主题和72个条目。结论:1、已有多国、多角色的麻醉医护研究者/协会关注术前麻醉健康教育。概括综述获得五个主题,提供麻醉概述的健康教育,为患者参与奠定基础;提供围麻醉期过程的教育,鼓励患者参与配合照护;提供全麻风险和益处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参与应用。2、医护专家访谈所得主题部分覆盖了概括综述的结果,同时补充了部分子主题和条目,提高了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临床适用性3、患者对麻醉信息的需求从对麻醉的疑问、误解、术后再认知中均有所体现。医患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在构建麻醉健康教育内容中纳入患者麻醉信息需求,保障了教育内容的有效性。4、焦点小组访谈促使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契合我国当前医疗环境;医护组从临床专业性上规范了健康教育内容;患者组对研究结果贡献较少,但引发思考,未来需进一步探索。5、本研究构建的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为未来开展麻醉健康教育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依据,便于未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形式、工具等一系列探索,结合发展中的患者麻醉满意度问卷等,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不断改进更新。
潘雅琴[2](2017)在《体外循环手术中压疮预防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是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是压疮的高危因素。在预防术中压疮护理过程中,预见性是第一位的。通过对危险因素的评估,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选择正确的体位,根据体外循环手术的特点,合理使用保护用具,将体温控制在合理范围,保护患者受压部位的皮肤加强术中观察、合理用药等可减少压疮的危险因素,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使体外循环术中压疮护理走向制度化、程序化、人性化、科学化,将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
张伟英[3](2004)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病人术后监护期间临床路径的研究》文中认为如何使病人用低廉的费用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满足“以病人为中心”的要求和高质量有效率的服务,已成为卫生行业的重大课题。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如何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让病人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医疗费用”。针对某一病种和手术采取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可以达到改善病人服务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的目的。临床路径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得到研究并用于护理管理,作为缩短住院日的手段,现今已在西方发达国家推广应用,并开始应用于心脏手术病人,而在我国则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本课题通过确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病人术后ICU监护期间临床路径和临床方案、研究关键临床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评价,旨在为促进临床路径在其它心脏手术病人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OPCAB病人术后监护期间临床路径和临床方案的确立 本研究选择OPCAB病人为研究对象,选择对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影响最大的术后ICU监护期间作为研究阶段。调查确定OPCAB术后监护期间的诊疗护理项目,确定诊疗过程的主要环节,由此设计OPCAB病人术后早期ICU监护期间的3天临床路径。与此同时,设计了与临床路径相配套的5个临床方案,即早期拔管方案、早期活动方案、疼痛控制方案、胃肠功能恢复方案和褥疮预防方案。第二部分 OPCAB术后早期拔管对病人预后的影响在第一部分的临床路径的确立中,业已明确气管插管的拔除是OPCAB病人术后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步骤。本研究以64例OPCAB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术后气管插管的拔除时间将他们分为早期拔管组(EE组,n=35)和延迟拔管组(LE组,n=29),EE组在术后8h内拔除气管插管。观察记录各监测指标,以探讨早期拔管在OPCAB病人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两组病人拔管后10min的收缩压值较其拔管前显着升高(P<0.05),拔管后30min与拔管前无显着差异(P>0.05);拔管前后的心率、舒张压、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嵌压均无显着差异(P>0.05)。②两组病人拔管前后pH、<WP=6>PaCO2和PaO2与拔管前无显着差异(P>0.05)。③术后3d内两组病人平均房颤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④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其中LE组的肺不张及肺炎的发生率高于EE组;⑤EE组病人住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显着少于LE组,住院费用亦显着低于LE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早期拔管是安全可行的,在OPCAB病人临床路径的实施中应抓好早期拔管这一重要环节,完成临床路径的预期安排。第三部分 OPCAB病人术后监护期间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评价OPCAB病人64例,按是否进行临床路径管理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术后进入临床路径;对照组34例,术后按常规进行监护治疗。本研究旨在从医疗服务质量和费用、病人满意度和健康教育掌握程度等方面评价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①试验组病人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显着早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所有病例在术后48h内进行首次下床活动;两组病人气管插管拔管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试验组平均拔管时间少于对照组。②试验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包括再次气管插管、肺不张、肺炎、低心排综合症、出血、肾功能不全、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和精神症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试验组肺不张、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③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住ICU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前者住ICU时间短于后者;试验组术后住院时间非常显着地短于对照组(P<0.01),住院费用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④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人对“护士沟通能力”“术后配合介绍”“ICU内健康教育”“康复知识教育”这4项的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项目在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⑤两组病人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人对“人员环境”“留置管道”“术后活动”“疼痛管理”“防止便秘”“排便护理”和“病房康复”等方面的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对照组好,两者之间差异显着(P<0.05),其余项目在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上述结果表明,OPCAB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促使医护人员及时完成监护诊疗工作,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临床路径实施为病人治疗护理提供一标准化模式,促使医患双方共同促进病人的术后康复进程,最终达到提高病人满意度的目的。
陈丽丽,金玲玲,钱芳芳,钱警予,许瑛[4](2021)在《优质护理对老年食管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老年食管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行食管癌切除术治疗的老年患者98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细节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细节组给予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心理状态评分。结果细节组患者术后引流留置时间[(2.85±0.32)d]、术后排便时间[(6.52±1.33)d]、术后住院时间[(13.85±2.38)d]以及术后进食时间[(6.32±1.52)d]均显着短于对照组[(3.35±0.23)d、(7.92±1.25)d、(16.24±3.12)d、(8.92±2.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09、5.372、4.251、6.759,均P<0.001);细节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χ2=6.317,P=0.012);细节组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29、13.207,均P<0.001)。结论优质护理在老年食管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中优于传统的护理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赵翊虹[5](2021)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延续护理在MHVR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Mechanical Heart Valve Replacement,MHVR)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需求,探讨以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ve Motivation Theory,PMT)为指导的延续护理对MHVR患者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以及对并发症的发生的影响,为MHVR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1.描述性质性研究阶段: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目的性选样,选取2020年3月至4月在珠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接受MHVR术的1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编写访谈提纲,对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访谈;应用Colaizzi分析法分析资料,得出其自我健康管理需求主题,为制定MHVR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2.量性研究阶段: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于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便利取样选取在珠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接受MHVR术后的72例患者,按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干预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延续护理方案。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MHVR术后患者自我管理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12)、实验室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出院后1个月末、出院3个月末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生活质量、INR达标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质性研究结果:应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后,提炼出MHVR患者5个自我健康管理需求主题,分别为自我健康管理知识缺乏、存在威胁自我健康管理的因素、渴望医护人员的专业信息支持以提高应对能力、渴望自我实现、需要家庭和社会支持。2.量性研究结果(1)MHVR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干预前,两组MHVR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总均分为:干预组85.64±12.12,对照组84.66±7.74;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干预组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总均分为24.67±4.74,对照组患者的总均分为24.09±4.03;生活质量现状:干预前,两组MHVR术后患者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12)总均分为:干预组496.06±55.14,对照组501.09±60.67;凝血指标INR达标现状:干预组达标率为81.8%,对照组达标率87.5%,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关健康行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出院1个月末、出院3个月末,干预组MHVR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量总均分分别为96.00±12.12、101.94±11.22,均高于对照组87.06±14.17、88.63±1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出院1个月末=2.823,t出院3个月末=4.811,P<0.05)。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自我管理量表中干预效应、时间效应、时间与干预交互效应的F值分别为23.862、11.769和8.882,差异有显着性(P<0.05)。(3)出院1个月末,干预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末,干预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平均得分为31.88±6.62高于对照组24.13±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5,P<0.05)。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评分中时间效应、干预效应和时间与干预交互效应的F值分别为28.303、4.614和3.572,结果均有差异(P<0.05)。(4)干预期间,干预组患者发生血栓1例、皮肤粘膜出血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伤口感染1例、脑出血死亡1例、皮肤粘膜出血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96,P<0.001)。(5)实验室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出院1个月末,干预组INR值达标者共23例,对照组达标者共1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86,P=0.170);出院3个月末,干预组INR值达标者共30例,对照组INR值达标者共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6,P=0.003)。(6)出院1个月末、3个月末,干预组患者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12)平均得分为569.85±79.28、624.55±61.55分别高于对照组525.31±49.45、559.84±6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出院1个月末=2.708,t出院3个月末=4.084,P<0.05)。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组组患者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地时间效应、干预效应、时间与干预的交互效应对应的F值分别为45.250、10.634和6.644,结果均有差异(P<0.05)。结论1.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对术后的自我健康管理知识认知不足,对自我健康管理的指导有极高的需求愿望。医务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为自我健康管理提供个性化的持续指导。2.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延续护理可提高MHVR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有助于降低患者出院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张金芳[6](2020)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膝关节镜术患者康复护理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IMB)模型构建膝关节镜术患者康复护理方案,实施并评价该方案在膝关节镜术患者的应用效果,从而为膝关节镜术康复护理实践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方法1.构建基于IMB模型的膝关节镜术康复护理方案。通过文献研究,结合膝关节康复评定工具,编制咨询问卷。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修正完善方案内容,最终制定基于IMB模型的膝关节镜术康复护理方案。2.基于IMB模型膝关节镜术康复护理方案的应用及效果评价。选取云南省某三甲医院2019年1月--2019年9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82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半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干预组41例。对照组给予研究单位常规护理,包括入院护理、体位、饮食、疼痛、并发症等围术期护理、电话出院随访。干预组给予常规护理和IMB模型的康复护理方案,包括:发放康复指导材料、PPT结合3Dbody软件讲解康复知识、动机性访谈、床旁康复指导、微信平台随访。收集两组研究对象术前、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康复知识得分、KOOS评分,并测评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康复锻炼依从性,应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构建了基于IMB模型的膝关节镜术康复护理方案。2.术前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干预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前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干预组的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膝关节康复锻炼依从性得分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相关关系,对照组相关系数0.778,干预组相关系数0.550。5.术前两组膝关节康复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组间比较和组内比较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术前两组KOOS评分在症状、疼痛、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娱乐、生活质量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干预组在症状维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疼痛维度和运动娱乐维度评分干预组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院时两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维度评分在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维度评分均比术前提高,且干预组提高水平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和组内比较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IMB模型的膝关节镜术康复护理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该方案可有效改善膝关节镜术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功能、提高膝关节康复锻炼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促进术后康复。
李么琴,何卓文,李敏燕,郭雅梅[7](2018)在《术前细则描述法在心脏手术病人中的风险控制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术前细则描述法在心脏手术病人中的风险控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接受心脏手术病人共109例,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病人49例设为对照组,201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病人6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心脏手术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术前细则描述护理干预法,分析两组病人的术中风险控制情况与术后恢复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风险事件发生率3.33%、术后风险事件发生率1.67%、住院时间15.34d±1.23d,数据均优于对照组[14.29%,12.25%,(18.45d±1.34d)](P<0.05)。[结论]实施术前细则描述法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并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周利萍[8](2017)在《预防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病人术中压疮预防的三时段护理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腔镜食管癌根治手术病人术中压疮预防的三时段护理干预方案。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收集河南省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2017年2月至2017年9月在胸外科因食管癌行腔镜食管癌根治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132例,随机分组法将病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胸外一病区,对照组在胸外二病区。其中对照组66例,干预组66例。对照组使用常规预防术中压疮的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三时段护理干预,包括:(1)成立压疮防护小组,对压疮知识、NRS评分、手术床的使用、体位摆放、手术流程等进行培训。(2)在术前、术中、术后三时段对患者进行皮肤评估及护理并填写《手术病人皮肤护理单》:术前对病人进行NRS评分,确定其营养状况;术中皮肤护理干预(规范手术操作和体位摆放流程、使用充气式保温毯等);术后即刻评估压疮并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在术后6h、术后24h对产生压疮的病人进行随访。收集两组手术病人的一般资料、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总时间及出血量、术中低体温发生率、24h内压疮发生情况、护理配合满意度。资料收集整理后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运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等方法精细分析,从而评价手术室护士三时段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腔镜食管癌根治手术病人术中压疮的效果,得出预防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手术病人术中压疮的三时段护理干预方案。结果:1术后24内压疮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对照组24内压疮发生率为25.76%,干预组24h内压疮发生率为10.61%,经过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干预组和对照组发生的术中压疮分期经过卡方检验,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I期压疮(P=0.118),II期压疮(P=0.090)。2术中体位摆放时间和手术总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t检验。干预组和对照组术中体位摆放时间和手术总时间经过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体位摆放时间(P=0.034),手术总时间(P=0.021);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36.32±9.42(ml),干预组术中出血量为33.85±8.25(ml),经过t检验,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11)。3使用充气式保温毯后病人术中体温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病人在麻醉时和切开皮肤时的口咽温度进行了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手术结束后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口咽温度进行了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术中低体温发生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4压疮预防小组护士专业能力的比较,手术室护理配合的满意度调查,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照组和干预组对于预防压疮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t检验、手术室护理配合满意度经卡方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手术室护士三时段护理干预方案可以降低腔镜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发生率。2成立压疮防护小组可以提高手术室护士的专业能力和手术室护理配合满意度,减少影响手术时间的不良因素,提高护理质量。3术中使用充气式保温毯可以有效的改善病人的体温状况,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4手术病人皮肤管理记录单将手术室护士对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的评估及操作措施以表格形式写出,可以进一步的提醒和监督护士做好预防术中压疮的工作,并方便病房护士了解术中病人情况。
卢菁,王晶晶,肖健[9](2015)在《低分子肝素预防微创心脏外科术后早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微创心脏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的影响。[方法]将156例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病人按照术后是否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术后采用常规DVT预防的护理方法,B组术后除常规护理方法外,还给予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病人术后DVT发生率、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与A组相比,B组病人DVT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会延长引流管留置时间,但是不增加病人ICU停留时间。[结论]优质的术后护理及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有助于降低微创心脏外科术后DVT的风险。
周金秋[10](2014)在《手术室全期护理对老年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满意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手术室全期护理在老年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给予手术室全期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术前状态、术中应激及术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健康知识水平、对手术的希望水平高于对照组,进入手术室前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术中的心率、血压低于对照组,体温高于对照组,低体温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护理过程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全期护理提供给患者一体化的服务,减少了患者的术中应激,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绪论 |
| 1 国内外研究现况 |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3 主要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
| 4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 |
| 第二部分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 |
| 第一阶段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的构建 |
| 1 概括综述 |
| 2 医护专家访谈 |
| 3 患者访谈 |
| 4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 |
| 第二阶段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确立 |
| 1 目的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第三部分 小结 |
| 1 主要研究成果 |
| 2 主要创新之处 |
| 3 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
| 4 后续研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 1 术中压疮的定义: |
| 2 体外循环术中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 |
| 2.1 患者因素 |
| 2.2 手术相关因素 |
| 2.2.1 麻醉与压疮关系: |
| 2.2.2 手术、麻醉时间与压疮关系 |
| 2.2.3 变温毯的应用 |
| 2.2.4 体外循环中体温的变化 |
| 2.3 体外循环手术应激均与压疮发生相关 |
| 2.3.1 小儿复杂先心体外情况与压疮发生的关系 |
| 2.3.2 体外循环下灌注量、体温变化与压疮的关系 |
| 2.3.3 动脉氧分压和血管活性药物刺激与压疮的关系 |
| 2.4 手术体位 |
| 3 压疮预防进展 |
| 3.1 科学评估 |
| 3.2 维持患者适宜体温 |
| 3.3 体位摆放与减压措施 |
| 3.4 加强术中护理 |
| 4 小结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 言 |
| 第一部分 OPCAB病人术后监护期间临床路径和临床方案的确立 |
| 第二部分 OPCAB术后早期拔管对病人预后的影响 |
| 第三部分 OPCAB病人术后监护期间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评价 |
| 总 结 |
| 参考文献 |
| 综 述 临床路径及其在心脏术后ICU 监护中的应用 |
| 附 件 |
| 致 谢 |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编着作 |
| 摘要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 1.3 理论依据 |
| 1.4 研究目的 |
| 1.5 研究内容 |
| 1.6 研究方法 |
| 1.7 技术路线 |
| 第2章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自我健康管理需求的描述性质性研究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
| 2.3 研究工具 |
| 2.4 编制访谈提纲 |
| 2.5 资料收集 |
| 2.6 资料分析 |
| 2.7 研究结果 |
| 2.8 讨论 |
| 2.9 小结和建议 |
| 第3章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延续护理在MHVR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 3.1 研究目的 |
| 3.2 研究对象 |
| 3.3 研究方法 |
| 3.4 研究结果 |
| 3.5 讨论 |
| 第4章 结论 |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 1.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 2.本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词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 1 膝关节损伤概述及患病现状 |
| 1.1 膝关节损伤概述 |
| 1.2 膝关节损伤患病现状 |
| 2 膝关节损伤治疗现状 |
| 2.1 关节镜术 |
| 2.2 膝关节镜术应用进展 |
| 2.2.1 ACL损伤 |
| 2.2.2 半月板损伤 |
| 2.2.3 游离体 |
| 2.3 膝关节镜术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必要性 |
| 3 康复护理概述及研究现状 |
| 3.1 康复护理概述 |
| 3.2 国内外康复护理研究现状 |
| 3.3 康复护理在膝关节镜术患者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
| 4 IMB模型概述及在护理的应用现状 |
| 4.1 IMB模型概述 |
| 4.2 IMB模型在护理的应用现状 |
| 第二章 基于IMB模型的膝关节镜术患者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 |
| 1 文献研究 |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 1.2 文献选择 |
| 1.3 文献检索结果与资料提取 |
| 1.4 文献内容分析 |
| 2 初步编制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问卷 |
| 2.1 德尔菲法 |
| 2.2 初步编制问卷 |
| 3 专家咨询 |
| 3.1 专家选择 |
| 3.2 专家可靠性分析 |
| 3.2.1 专家积极系数 |
| 3.2.2 专家权威程度 |
| 3.2.3 专家协调程度 |
| 3.3 专家咨询结果 |
| 4 讨论 |
| 4.1 构建基于IMB模型膝关节镜术康复护理方案的意义 |
| 4.2 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方案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 第三章 IMB模型在膝关节镜术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
| 1 研究对象 |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 1.2 纳入、排除、脱落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2.3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设计类型与技术路线 |
| 2.2 分组方法 |
| 2.3 样本量计算 |
| 2.4 干预方法 |
| 2.4.1 对照组 |
| 2.4.2 干预组 |
| 2.5 研究指标与工具 |
| 2.5.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信息表 |
| 2.5.2 Lysholm膝关节评分 |
| 2.5.3 膝关节活动度 |
| 2.5.4 膝关节康复锻炼依从性调查表 |
| 2.5.5 膝关节康复知识问卷 |
| 2.5.6 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转归评分 |
| 2.6 资料收集 |
| 2.7 统计分析 |
| 2.8 质量控制 |
| 2.8.1 研究设计阶段 |
| 2.8.2 实施阶段 |
| 2.8.3 资料录入与分析 |
| 2.9 伦理原则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两组一般情况信息比较 |
| 3.2 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 |
| 3.3 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
| 3.4 两组膝关节康复锻炼依从性得分比较 |
| 3.5 两组膝关节康复知识得分比较 |
| 3.6 两组KOOS评分比较 |
| 讨论 |
| 结论和建议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选择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剔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对照组 |
| 1.3.2 观察组 |
| 1.3.2. 1 方法宣教 |
| 1.3.2. 2 术前细则描述法 |
| 1.3.2. 3 巩固方法 |
| 1.4 评价指标 |
| 1.4.1 术中风险控制情况分析 |
| 1.4.2 术后情况分析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1 研究的背景 |
| 1.1 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病人术中压疮现状 |
| 1.2 手术三时段护理的现状 |
| 1.3 腔镜食管癌手术病人术中压疮的现存问题 |
| 2 操作性定义 |
| 3 理论框架 |
| 4 研究目的 |
| 5 研究意义 |
| 6 技术路线 |
| 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设计 |
| 2 研究对象 |
| 2.1 纳入标准 |
| 2.2 排除标准 |
| 2.3 退出标准 |
| 2.4 样本量估算 |
| 2.5 样本分组 |
| 3 研究设计和方法 |
| 3.1 研究设计 |
| 3.2 对照组 |
| 3.3 干预组 |
|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 4.1 观察项目 |
| 4.2 资料收集 |
| 5 伦理原则 |
| 5.1 知情同意原则 |
| 5.2 保密原则 |
| 5.3 不伤害原则 |
| 5.4 有益原则 |
| 6 质量控制 |
| 7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两组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 2 两组病人在干预前生命体征以及NRS评分的比较 |
| 3 两组病人血管活性药物、出血量、体位摆放时间的比较 |
| 4 两组病人术中体温的比较 |
| 5 术后即刻、6h、24h压疮病人数量 |
| 6 术后 24h内两组病人压疮发生率比较 |
| 7 术后 24h内两组病人压疮分期比较 |
| 8 两组护士专业能力和手术配合满意度比较 |
| 讨论 |
| 1 手术三时段护理模式可减少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病人的术中压疮发生率 |
| 2 对压疮预防小组进行培训,有效的缩短了手术的时间,改善术中病人体温,提升护理质量 |
| 3 手术病人皮肤管理记录单可以进一步的提醒和监督护士做好预防术中压疮的工作,并方便病房护士了解术中病人情况。 |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 4.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4.2 本研究的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术中压疮评估与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 1 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 |
| 1.1 护理临床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 |
| 1.2 术中压疮风险因素评估量表 |
| 2 引发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 |
| 2.1 病人自身危险因素 |
| 2.2 手术相关危险因素 |
| 3 小结 |
| 综述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附录(三) |
| 附录(四) |
| 附录(五) |
| 附录(六) |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术后治疗及分组 |
| 1.2.2 观察指标 |
| 1.2.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病人术前合并心房颤动及左房血栓情况比较 (见表1) |
| 2.2 两组病人术后早期DVT发生率比较 |
| 2.3 两组病人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 (见表2) |
| 2.4 两组病人气管插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比较 (见表3) |
| 3 护理 |
| 3.1 一般护理 |
| 3.2 术后护理观察 |
| 3.3 早期抗凝的特殊护理 |
| 3.4 其他护理 |
| 3.5 DVT形成后护理 |
| 4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