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君,蒯圣旺[1](2021)在《低剂量CT颅脑灌注成像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低剂量CT颅脑灌注成像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急诊科收治220例予以脑卒中CT扫描并以疑似脑梗死收治住院的脑血管意外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相关标准,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低剂量CT颅脑灌注成像患侧及对侧扫描的相关参数、辐射剂量以及患者半暗带和对侧的相关参数情况。结果 CT灌注成像的辐射有效剂量明显高于常规的CT平扫(P<0.05);CT灌注成像的灵敏度为86.63%,特异度为72.92%;予以CTP检查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灶患者以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灶且伴有缺血半暗带患者检查参数比较,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灶患侧CBV低于对侧,CBF、TTP、MTT水平高于对侧(P<0.05);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灶且伴有缺血半暗带患者患侧CBV、CBF水平低于对侧,TTP、MTT水平高于对侧(P<0.05)。结论低剂量CT颅脑灌注成像扫描可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诊断,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肖建国,陈剑,郑邦豪,徐声亮,何文贞,陈显光,陈雪霞[2](2020)在《动态脑CT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动态脑CT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在汕头市龙湖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脑血管减影造影显示的动脉狭窄率分为健侧、患侧,均进行动态脑CT灌注成像,得到动态脑CT灌注图像,参数包括达峰时间图(TTP)、脑血容量图(CBV)、脑血流量图(CBF)。比较患者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脑CT灌注参数指标变化,观察患者发病不同病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动态脑CT灌注成像参数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TTP、CBV、CBF等灌注参数指标高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患者患侧比较,发病12~30 h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TTP、CBV、CBF等灌注参数指标高于发病<1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灌注CT中的TTP、CBV、CBF等灌注参数指标与脑梗死的风险因素密切相关,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
聂云钢,周丽波,陈刚,沈怡艳[3](2020)在《320排能谱CT一站式全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320排能谱CT一站式全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收录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320排能谱CT一站式全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A进行检测,观察320排能谱CT一站式全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A的作用。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320排能谱CT检查后确诊76例(95.00%),其灵敏度为84.21%,特异度为80.00%;患者梗死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脑血流灌注平均通过时间以及达峰时间参数与半暗带和对照区相比,差异显着(P<0.01);检测结果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有28例、颅内动脉狭窄34例,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有20例,颅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有24例。结论:采用320排能谱CT一站式全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诊断,检查速度快,效率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准确分辨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同时可评价梗死程度、梗死区侧支循环开放及程度。
钱春红,沈海林,杜红娣,于乐林,李振凯,王莺[4](2020)在《640层CT全脑灌注技术联合磁共振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640层CT全脑灌注功能技术联合磁共振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塞病人中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临床诊断为脑缺血的患者44例,所有患者发病时间为6小时之内,并接受640层CT全脑灌注检查及核磁检查(包括T1WI、T2WI、FLAIR、DWI)。在CT灌注图像上测定脑缺血区域及镜像区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四个参数,并分别对四个参数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在44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全脑CT灌注图像中,有20例的脑缺血CT灌注表现与临床症状一致。CT灌注图表现为缺血区的CBF、CBV值较镜像健侧区降低,而MTT及TTP值延长。44例患者的缺血区与镜像健侧区相比较,参数CBF(28.47±8.41 Vs. 43.78±11.26 mL/100g/min)及TTP(10.23±4.87 Vs. 5.76±5.12 s)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脑缺血急性梗塞区在核磁图像上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FLAIR、DWI均为高信号。结论:640层CT全脑灌注功能成像能反映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合磁共振检查更能明确诊断超早期脑缺血梗塞的区域,对临床早发现、早干预可逆性脑缺血区起着重要的作用。
江岷芮[5](2019)在《CT定量灌注成像在评估AIS自发出血性转化与脑功能损害的价值》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探讨CT定量灌注成像(quantitative CT perfusion imaging,qCTPI)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自发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应用价值,明确预测AIS发生出血性转化的CT灌注参数阈值,为临床治疗决策及预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2.探讨CT定量灌注参数与临床NIHSS评分的相关性,阐明CT定量参数与AIS患者脑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提供影像学量化指标。材料和方法:1.回顾性分析43例AIS患者的qCTP检查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在2014年颁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首次进行颅脑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3)没有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者血管介入治疗;4)脑卒中发病时间2周内,经CT或MR检查明确是否发生HT。排除标准:1)接受血管介入治疗或静脉溶栓治疗;2)有动脉畸形、动脉瘤等疾病;3)既往有颅内出血病史或颅脑外伤病史;4)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5)影像学检查资料不齐全。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2周内CT或磁共振检查显示是否发生自发出血性转化,分为HT组(n=20)和对照组(n=23)。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HT组患侧与对侧间、HT组患侧与对照组患侧间CT灌注(CT perfusion)参数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和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的差异。然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PS值、CBV和CBF在预测自发性HT中的价值。2.上述4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同时具有入院时CTP检查资料和入院时NIHSS评分的共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34例患者中,按有无出血分为出血组(HT组,n=16),未出血组(对照组,n=18)。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PS值和NIHSS评分之间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两组数据NIHSS评分之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统计结果显示,HT组同组数据中,患侧PS值(Z=-5.410,P<0.001)与对侧相比明显升高,PS异常区域CBV值(Z=-3.517,P<0.001)也明显增高,CBF值明显降低(Z=-2.245,P=0.024)。两组数据比较,HT组患侧的PS值(Z=-5.065,P<0.001)和CBV值(Z=-3.458,P=0.001)与对照组患侧比较均表现为明显升高,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29,P=0.084)。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显示,在PS值等于0.0324 ml/(100ml·min)作为临界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HT的曲线下面积为0.952,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2.60%、90.00%、86.05%。2.同时具有入院时CTP检查资料和入院时NIHSS评分的34例患者中,出血组16例中,NIHSS评分1级的有2例,占比12.5%,2级的有2例,占比12.5%,3级的有4例,占比25%,4级的有3例,占比18.8%,5级的有5例,占比31.3%。对照组18例中,NIHSS评分1级的有1例,占比5.6%,2级的有2例,占比11.1%,3级的有7例,占比38.9%,4级的有6例,占比33.3%,5级的有2例,占比11.1%。出血组PS值与NHISS评分之间没有相关性,对照组PS值与NIHSS评分之间也没有相关性,出血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之间的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脑梗死灌注异常区域的CTP灌注参数改变与对侧存在显着性差异,动态灌注参数能够准确反映局部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2.PS值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预测,当PS值大于0.0324 ml/(100ml·min)时,易发生自发出血性转化,对临床采用合理治疗方案可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3.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S值与NIHSS评分之间没有相关性,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S值尚不能作为一个评估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脑损害程度评分的量化指标。
张道强[6](2019)在《多模态CT在两种常见病因所致急性脑梗死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多模态CT中两种常见病因所致急性脑梗死(ACI)的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心源性栓塞(CE)组13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组29例,对比两组间一般资料、入院/出院时NIHSS评分及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梗塞累及血管、多节段栓子、区域软脑膜评分、低灌注脑组织体积、梗死核心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CE组和AT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CE组和AT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13(10,15)分vs 10(5,18)分,出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7(3,12)分vs 6(1,12)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为0.46(0.13,0.75)vs 0.30(0.06,0.58),(Z=-0.327、-0.027、-1.051,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CE组和AT组患者梗塞累及ACA、MCA、ICA末端者的比例分别是[7.7%(1/13)、92.3%(12/13)、15.4%(2/13)]和[6.9%(2/29)、89.7%(26/29)、20.7%(6/29)],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梗塞具有多节段栓子的比例分别为7.7%(1/13)和41.4%(12/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区域软脑膜评分分别为17(12,17)分vs18(16,19)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ROC曲线分析发现,阈值为17.5,曲线下面积为0.712,灵敏度为50.1%,特异性为84.6%。4.CE组低灌注脑组织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132(64,201)分、73(35,99)分]均较 AT组大[72(11,157)分、47(9,118)分],(Z=-1.403、-0.872,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E组梗死核心体积57(13,84)分与AT组8(1,3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1,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发现,阈值为10,曲线下面积为0.698,灵敏度为84.6%,特异性为51.7%。[结论]CE组和AT组在多模态CT评估结果中有显着差异;CE组梗死核心体积较大,AT组多节段栓子发生率和区域软脑膜评分较高,表明梗死核心体积、多节段栓子和区域软脑膜评分有助于鉴别CE和AT患者,对临床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禹璐[7](2019)在《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和溶栓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CT灌注成像指导下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通过评价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前后脑血流动力参数的变化,探讨CT灌注成像参数在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评价中的价值及寻找判定疗效最有价值的参数。方法筛选出在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期间,经CTP检查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患者共28例,作为CTP组;共收集常规时间指导下溶栓患者87例,选择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吸烟史及BMI指数)及溶栓前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的常规时间溶栓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即常规时间溶栓组。CTP组均由256层螺旋CT进行CT平扫及CT灌注检查,并于7d后同样扫描条件再次进行复查。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得患者灌注参数伪彩图,测量溶栓前后核心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的灌注参数相对值:rCBF、rCBV、rMTT及rTTP。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mRS)评分及溶栓后24h、7d、14d、30d NIHSS评分、溶栓后30d、90d mRS评分、溶栓后症状性出血例数。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的有效性、良性预后率及出血转化率;比较CTP组溶栓前核心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CT灌注参数相对值;比较CTP组溶栓前后核心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CT灌注参数相对值的变化程度,并分析每个参数的溶栓前后的差值与NIHSS评分差值的相关性。结果CTP组溶栓治疗后,24h、7d、14d及30d的NIHSS评分均优于常规时间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P组在溶栓后24h、7d、14d及30d NIHSS评分较溶栓前降低(P<0.05),常规时间溶栓组在溶栓后14d及30d NIHSS评分较溶栓前降低(P<0.05),在溶栓后24h、7dNIHSS评分较溶栓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4.416、12.155);CTP组在30d及90d的良性预后率为64.3%及89.3%,比常规时间溶栓组的35.7%及60.7%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组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1例,常规时间溶栓组24内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6例,CTP组比常规时间溶栓组的出血转化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组溶栓前缺血半暗带rCBF及rCBV值均高于核心梗死区,缺血半暗带rTTP、rMTT值较核心梗死区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与溶栓后7d时,CTP组在缺血半暗带处rCBF、rCBV及rMTT的差值与NIHSS评分差值有相关性(P<0.05),缺血半暗带处rTTP的差值与NIHSS评分差值无相关性(P>0.05),其中rMTT的差值与NIHSS评分差值的相关性最高(r=0.402)。溶栓治疗前后CTP组缺血半暗带rCB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V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MTT及rTTP较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前后CTP组核心梗死区rCBF、rCBV较前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MTT及rTTP略有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 CT灌注成像较常规时间指导下的静脉溶栓治疗有较高的有效性、良性预后率及安全性,能在6h内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诊断价值。2 CT灌注成像能够量化的评价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的改变情况,rTTP参数的变化与NIHSS评分变化无相关性,rCBF、rCBV及rMTT 3个参数的变化均与NIHSS评分变化相关,其中rMTT的相关性最好,有助于临床评价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图6幅;表8个;参103篇。
肖正远[8](2015)在《25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颈部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拟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256层螺旋CT(256-SCT)常规头颅平扫、全脑CT灌注(CTP)成像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探讨全脑CTP联合头颈部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及疗效评价的价值。比较全脑灌注扫描数据重建头颅血管影像与常规头颅CTA图像质量的差异,探讨头颅平扫、全脑CT灌注成像联合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模式取代头颅平扫、全脑CT灌注成像联合头部CT血管造影检查模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拟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采用飞利浦256层iCT行头颅平扫、全脑CT灌注扫描及头颈部CTA,32例治疗后复查相同检查项目。灌注扫描数据传输至飞利浦IntelliSpace Portal星云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全扫描脑灌注伪彩图,测量患侧灌注异常区各灌注参数并自动生成对侧镜像区的各灌注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测量3次取平均值。根据灌注分析软件获得的输入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选取动脉血管CT值达到峰值的扫描期,在扫描主控计算机上选取相应扫描期的原始灌注扫描数据行回顾性薄层重建,重建算法为idose5迭代重建,薄层重建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将灌注扫描薄层重建图像和CTA扫描图像在工作站上分别进行血管重建处理,获得头颅血管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统计头颅平扫、全脑CT灌注扫描及头颈部CTA发现病变的例数;比较治疗前患侧灌注异常区(ROI)与对侧镜像区各灌注参数值的差异,比较治疗后患侧ROI(与治疗前相同区域)与对侧镜像区各灌注参数值的差异,比较治疗前、后患侧灌注异常相同区各灌注参数值的差异;计算治疗前后患侧与对侧各灌注参数的相对值rCBV、rCBF、rMTT、rTTP;比较灌注扫描(甲方法)和常规头颅CTA扫描(乙方法)重建头颅血管VR、MIP图像质量的差异;统计灌注扫描重建头颅血管影像与常规头颅CTA发现病变的例数;根据公式ED(mSv)=DLP(mGy·cm)Xk计算头颅平扫、全脑CT灌注扫描联合头颈部CTA扫描模式(A)和头颅平扫、全脑CT灌注扫描联合颈部CTA扫描模式(B)的有效剂量,头颈部扫描时转换系k=0.0023mSv/(mGy·cm)。各灌注参数值和有效剂量作为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图像质量评分作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5例患者中,头颅平扫发现梗死灶17例,全脑灌注扫描发现灌注异常39例,头颈部CTA发现38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5例患者灌注扫描异常而头颈部CTA未见明显异常,4例患者头颈部CTA示血管不同程度狭窄而灌注扫描未见异常;治疗前灌注异常区的灌注参数与对侧镜像区相比,CBF、MTT、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CBF下降,MTT、TTP延长,CBV无统计学差异(P>0.05),rCBF 为 0.54、rMTT 为 1.62、rTTP 为 1.13、rCBV 为 0.99;治疗后患侧R0I(与治疗前相同区域)灌注参数与对侧镜像区相比,CBF、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BF 为 0.90、rMTT 为 1.04、rTTP 为 1.01、rCBV 为 1.07,治疗后患侧与对侧CBF、MTT、TTP差异较治疗前缩小;治疗前、后灌注异常相同区各灌注参数相比,CBF、MTT、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BF升高,MTT、TTP缩短,CBV无统计学差异(P>0.05);灌注扫描和常规头颅CTA扫描重建头颅血管的VR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CTA图像质量优于CTP重建血管图像,MIP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扫描重建头颅血管影像与常规头颅CTA均发现25例患者存在32处血管病变;头颅平扫、全脑CT灌注成像联合头颈部CTA扫描模式的有效剂量为6.71±0.14mSv,头颅平扫、全脑CT灌注成像联合颈部CTA扫描模式的有效射剂量为5.74±0.15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有效剂量低于前者。结论:全脑CT灌注扫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敏感性高于头颅CT平扫;全脑CT灌注扫描能获得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的数值及伪彩图,及时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CTA能显示患者血管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二者联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全脑CT灌注扫描重建头颅血管影像能达到常规头颅CTA的诊断能力,可以取代常规头颅CTA扫描血管成像;头颅平扫、全脑CT灌注成像联合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模式可以取代头颅平扫、全脑CT灌注成像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模式,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机器的损耗。
刁珊珊[9](2014)在《CTA联合CT灌注成像在TIA及脑梗塞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TIA及脑梗塞患者CT血管成像以及CT灌注成像参数CBF、CBV、TTP、MTT探讨其在TIA及脑梗塞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2例,按其临床表现分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0例,脑梗塞组32例。脑梗塞组按发病时间分A组(发病时间<6h)12例,B组(发病时间>6h)20例。所有入院病人均记录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TIA组于发病24小时内行CT灌注成像检查,脑梗塞组就诊时立即行CT灌注成像检查,并记录患者CT灌注成像参数(CBV、CBF、MTT、TTP),所有入组患者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TIA组患者经头颅CT及MRI排除脑出血及脑梗死,脑梗塞组均经头颅MRI证实。1)记录并分析TIA及脑梗塞组所有患者CBV、CBF、MTT、TTP参数值,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变化;2)分析各组患者CTA结果;结果:1.20例TIA患者中前循环TIA14例,后循环TIA6例,头颅CT及MRI均未发现病灶。17例CT脑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异常灌注区,其中12例前循环TIA患者发现灌注异常区,5例后循环TIA患者发现枕叶、丘脑有灌注异常,TTP、CBF、MTT值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CBV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TTP比值与TIA分期有关(Ⅰ期时TTP患侧与健侧比值多<1.40,而Ⅱ期的TTP患侧与健侧比值则多>1.40)。2.20例TIA患者CT血管成像(CTA)检查显示18例有血管病变。其中13例为前循环血管病变(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5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例,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4例,大脑前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5例为后循环病变(椎动脉狭窄4例,基底动脉狭窄1例)。18例患者血管病变程度为轻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5例,重度狭窄1例,未见明显血管闭塞。3.脑梗塞组32例患者A组患者6例可见缺血半暗带,B组20例均发现灌注缺损,并且与头颅MRI发现的梗塞区一致。B组20例CT灌注异常患者,TTP、CBF、MTT值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CBV与健侧对照区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A组6例出现半暗带患者CBF、MTT值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与健侧对照区两两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CBV在梗死区与半暗带区以及梗死区与正常对照区差异有统计意义;TTP值在缺血半暗带区与健侧对照区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4.脑梗塞组32例患者30例发生血管病变,其中21例为前循环血管病变(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8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4例,大脑前动脉狭窄3例,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9例为后循环病变(椎动脉狭窄6例,基底动脉狭窄3例)。30例患者血管病变程度为轻度狭窄15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5例,血管闭塞3例。结论:(1)脑CT灌注成像参数TTP、CBF、MTT、CBV值的变化能反应脑血流灌注变化情况,其中MTT及TTP最敏感;(2)CTA检查可发现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对TIA及脑梗塞的病因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郭丰玉[10](2013)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评分及预后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临沂市肿瘤医院2009年2月2013年4月诊治的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采用螺旋CT扫描机进行灌注成像分析,观察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峰值时间(rTTP)情况和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NIHSS评分相关性。结果①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梗死区rCBF、rCBV均低于缺血半暗带(t=18.59、12.18),而rMTT、rTTP均高于缺血半暗带(t=23.50、5.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NIHSS评分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18、0.602,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描述的是组织缺血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缺血性半暗带和脑梗死患者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为临床治疗和评价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检查方法与相关参数 |
| 1.2.2 灌注参数处理 |
| 1.2.3辐射剂量评估 |
| 1.3 观察指标 |
| 1.4 判定标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检查的辐射剂量予以对比 |
| 2.2 CTP检查与临床诊断的结果灵敏度、特异度比较 |
| 2.3 患者CTP患侧及对侧参数比较 |
| 2.4 患者CTP缺血半暗带及对侧参数比较 |
| 2.5 典型病例影像分析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患者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动态脑CT灌注成像参数指标变化 |
| 2.2 同一患者患侧发病不同病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动态脑CT灌注成像参数指标变化的比较 |
| 3 讨论 |
| 3.1 缺血性脑血管病动态脑CT灌注成像指标变化 |
| 3.2 缺血性脑血管病分期的动态脑CT灌注成像特征 |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320排能谱CT一站式全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A的检测结果 |
| 2.2 320排能谱CT一站式全脑灌注成像的梗死区、半暗带和对照区的参数对比 |
| 2.3头颈部CTA成像的颈内动脉和颅内动脉的分布情况和狭窄程度 |
| 3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脑CT灌注检查方法 |
| 1.3 脑磁共振检查方法 |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1.4.1 脑CT灌注数据后处理 |
| 1.4.2 灌注参数评价方法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脑缺血区的分布 |
| 2.2 CT灌注结果 |
| 2.3 脑缺血梗塞的磁共振结果 |
| 3 讨论 |
| 3.1 CT灌注成像的基本理论 |
| 3.2 640层CT全脑灌注功能成像诊断超急性脑梗塞的分析 |
| 3.3 MRI诊断超急性脑梗塞的分析 |
| 缩略词表 |
| 英文摘要 |
| 中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CT定量灌注成像预测AIS自发出血性转化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CT定量灌注参数与AIS脑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 3.1 资料与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CT灌注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检查方法 |
| 3 图像处理 |
| 4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2 入院、出院时NIHSS评分及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 |
| 3 多期相CTA检查结果 |
| 4 CTP检查结果 |
| 附图 |
| 讨论 |
| 1 两组患者入院、出院时NIHSS评分及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的比较 |
| 2 两组CTA参数的比较 |
| 3 两组CTP参数的比较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急性脑梗死病因学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附录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实验研究 |
| 1.1 对象与方法 |
| 1.1.1 一般资料 |
| 1.1.2 扫描方法及扫描参数 |
| 1.1.3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
| 1.1.4 溶栓方案 |
| 1.1.5 疗效评定与安全控制指标 |
| 1.1.6 统计学方法 |
| 1.1.7 偏倚控制 |
| 1.2 结果 |
| 1.2.1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 |
| 1.2.2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 1.2.3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良性预后率比较 |
| 1.2.4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出血转化率比较 |
| 1.2.5 CTP组溶栓前核心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各参数相对值的比较.. |
| 1.2.6 溶栓前与7d时CTP各参数差值与NIHSS评分差值相关性比较. |
| 1.2.7 溶栓治疗前后CTP组缺血半暗带与核心梗死区各参数值比较 |
| 1.3 讨论 |
| 1.3.1 患者一般资料的影响 |
| 1.3.2 CTP扫描条件的选择 |
| 1.3.3 CTP对溶栓有效性、预后及安全性的评价 |
| 1.3.4 CTP对缺血半暗带的判断 |
| 1.3.5 CTP各参数的应用价值 |
| 1.3.6 256全脑CT灌注成像的优越性 |
| 1.3.7 本项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 |
| 1.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 参数图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致谢 |
| 低剂量全脑CT灌注成像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仪器与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缺血半暗带r CBF、r CBV、r MTT、r TTP情况 |
| 2.2 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PRR和NIHSS评分相关性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