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维平[1](2017)在《大田县鸡住白细胞虫病流行现状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住白细胞虫病广泛存在于鸡产业化养殖中,危害非常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常给广大的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主要针对大田县鸡的养殖现状,对大田县鸡住白细胞虫病进行流行现状调查。试验选取大田县养鸡比较集中6个乡镇,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和气候;不同的饲养管理方式;不同的鸡的品种等选取了 25户养殖户,每个养殖场随机抽取20只鸡进行鸡翅静脉采血,制成血液涂片,观察血液中的鸡住白细胞虫的配子体。另外,每个场经血涂片检查确诊的鸡进行解剖,临床症状符合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感染的基本特征。从而确诊了大田县鸡住白细胞虫病是由卡氏鸡住白细胞虫原虫引起的。根据调查显示感染情况随海拔由高到低呈递减趋势;谢洋乡和吴山乡海拔较高,感染率分别为26.3%和19.2%,建设镇海拔较低,感染率为12.5%。采用笼养的方式感染率低于散养,笼养的感染率为5%,散养感染率为23.6%。本地鸡的感染率低于外来鸡品种,本地鸡的感染率为15%,麻鸡的感染率为24.7%。21-60日龄的鸡属于易感鸡群,感染率为26.7%。本文立足于确保食品安全和减少药物残留为基本要求,夏秋季节到来时,养殖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的方针。产蛋鸡尽量选用中草药制剂,不用磺胺类药进行预防和治疗。选择养殖场尽量选择地势平坦,排水顺畅的低海波地区养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尽量采用笼养的方式。对鸡舍周围的环境定期消毒,消灭虫媒昆虫,减少感染。
杨继生,肖啸[2](2008)在《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和绦虫混合感染的防治》文中研究指明1病原绦虫:我国常见的有棘沟赖利绦虫、四角赖利绦虫、有轮赖利绦虫。棘沟赖利绦虫,鸡的大型绦虫,有四个吸盘,吸盘呈网形,有钩,顶突上也有小钩,生殖孔位于一侧边缘上,卵黄腺在卵巢后部,孕节子宫最后形成约90~150个卵囊,中间宿主是蚂蚁;四角赖利绦虫与棘沟赖利绦虫在外形和大小上极为相似,不易区分,头节顶突较小,有钩,
崔学文,全维瑶[3](2004)在《产蛋鸡绦虫病与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文中认为
尹峰[4](2016)在《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调查与防制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商品蛋鸡的产蛋率一直是蛋鸡养殖行业中备受关注的首要问题,产蛋率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蛋鸡行业收益的高低和养殖发展情况。吉林省是我国较大的蛋鸡养殖地区之一,而长春地区(德惠、农安、榆树、九台、双阳)蛋鸡的饲养量很大,近些年来,长春地区的蛋鸡养殖经常出现因疾病因素导致蛋鸡产蛋率异常下降的问题,对于其主要原因尚不明确。明确长春地区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疾病和制定相应的防制建议,有利于在蛋鸡养殖中趋利避害,提高产蛋率,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主要对2013年2015年间长春地区(德惠、农安、榆树、九台、双阳)蛋鸡养殖场(户)和动物医院就诊蛋鸡养殖场(户)进行实地调查,共计158户(饲养蛋鸡以开产)。调查内容主要有蛋鸡群的饲养管理情况、疾病发生情况、产蛋情况等。结果表明:蛋鸡产蛋率下降问题在长春地区较为普遍,且多表现为产蛋率的异常下降,主要原因为疾病因素。同时对产蛋率下降的患病蛋鸡群进行病料采集,共收集疑似新城疫病料12份、疑似大肠杆菌病料25份、疑似慢性呼吸道病病料15份、疑似球虫病病料30份、疑似温和型流感病料10份,通过临床初步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导致长春地区蛋鸡群产蛋异常下降的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病、非典型新城疫、温和型流感、慢性呼吸道疾病及鸡球虫感染。针对此情况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综合性防制建议和具体防治措施,为保障长春地区蛋鸡养殖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文政,王朝阳,盛来保,张占锋[5](2015)在《浅谈家禽常见寄生虫病及其综合防治》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禽类产品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使得我国禽业得到迅速发展。然而与此同时,家禽疾病也逐年增多,其中寄生虫病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家禽生产的经济效益。家禽寄生虫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使饲料利用率低,增重减慢,产蛋率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在家禽生产过程中,寄生虫病及其他疾病的防治工作只有本着"防病重于治病"的原则,才
朱明礼[6](2009)在《近期禽病速报》文中认为冀中地区当前鸡痘、鸽痘成为主要疫病,发病率高,病程长,混感者居多,有的出现死鸡。发病情况及免疫方面:一年以内的鸡很少发病,在一个月以前刺种过鸡痘疫苗的鸡很少发病或者发病率低。在鸡痘流行期间再刺种鸡痘疫苗的,免疫无效。疫苗使用的剂量过小及不采取刺种方式的免疫效
李克斌[7](2005)在《鸡呼吸道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探索》文中提出本文对近10年来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8000余万只鸡中发现的,1343个呼吸道综合征的病例进行了临床观察、病理剖检、诊断性治疗等。得出如下结论:1鸡呼吸道综合症与新城疫的关系密切,生产中利用新城疫冻干苗干扰措施,取得了显着的预防和一定的早期治疗效果。2利用的新城疫冻干苗干扰法,可以纠正呼吸道综合症所引起的损害,提高鸡体自身抵抗力,对当今养禽业面临的形势具有借鉴意义。3目前,我国禽流感疫情非常严峻,迫切需要开展对生产实际中鸡呼吸道综合征的研究,尽快查明二者的关系。
胡小东[8](2003)在《武都县吉石坝养鸡场主要病毒性疾病免疫监测》文中提出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a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ar gel immunodiffusion,AGID)对武都县吉石坝适度规模养鸡场鸡群分别进行了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和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母源抗体水平的测定,结果显示,ND母源抗体的血凝抑制滴度为4.4,IBD抗体阳性率为55%。以此为基础,参照相关的免疫程序,初步制定了该场的免疫计划。利用HI对ND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抗体水平监测和分析。监测鸡群24、39、59、75、119和135日龄的ND血凝抑制抗体滴度分别为5.20、4.80、5.50、6.25、7.35和8.40。利用AGID对IBD、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和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等三种病毒性传染病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抗体水平监测和分析。监测结果表明:监测鸡群14、19、24、29、34、39、44和49日龄IBD抗体阳性率分别是30%、20%、40%、50%、40%、60%、70%和90%:24、29、34、39、44、59和135日龄MD抗体阳性率分别是0%、10%、40%、40%、30%、0%和0%;24、34和59日龄IB抗体阳性率分别是20%、30%、50%。利用AGID测定了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ILT)血清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显示:3月龄和4月龄鸡群AI抗体阳性率分别是10%和20%;24、49和135日龄ILD抗体阳性率分别是0%、0%和0%。依据试验结果,调整并提出了适合农村适度规模养鸡场的免疫程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综述 |
| 1 鸡住白细胞虫病的概况 |
| 1.1 鸡住白细胞虫病的病原 |
| 1.2 鸡住白细胞虫的生活史 |
| 1.3 鸡住白细胞虫的致病性 |
| 1.4 鸡住白细胞虫病的临床症状 |
| 1.5 鸡住白细胞虫病的病理特征 |
| 1.6 鸡住白细胞虫病的危害 |
| 1.7 鸡住白细胞虫病的临床诊断 |
| 1.8 影响鸡住白细胞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
| 1.9 鸡住白细胞虫病的治疗 |
| 1.10 鸡住白细胞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
| 2 鸡住白细胞虫病在国内外的流行现状 |
| 3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大田县鸡住白细胞虫病现状调查 |
| 1 大田县养殖现状与趋势 |
| 1.1 大田县的地势与气候 |
| 1.2 大田县养鸡现状 |
| 1.3 养殖趋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场地选择 |
| 2.2 样品来源和收集 |
| 2.3 样品处理方法 |
| 2.4 鸡住白细胞虫病感染的强度 |
| 3 试验结果 |
| 3.1 卡氏住白细胞虫病鸡病理图 |
| 3.2 各个调查点鸡住白细胞虫病的感染率 |
| 3.3 各个日龄的鸡感染情况 |
| 3.4 不同品种的鸡的感染状况 |
| 3.5 各个调查点鸡感染强度 |
| 3.6 不同饲养水平对鸡住白细胞虫病的影响 |
| 3.7 不同饲养方式对鸡住白细胞虫病的影响 |
| 3.8 鸡住白细胞虫病病原检出率 |
| 3.9 疑似病鸡的检查结果 |
| 4 讨论 |
| 4.1 鉴别诊断 |
| 4.2 鸡住白细胞虫病地域差异 |
| 4.3 不同海拔高度养殖区养殖建议 |
| 4.4 笼养与散养饲养管理与用药建议 |
| 4.5 药物敏感与耐药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 前言 |
| 第一章 蛋鸡产蛋率下降原因研究进展 |
| 1.1 蛋鸡苗的因素 |
| 1.2 育成鸡的因素 |
| 1.3 疾病方面的因素 |
| 1.4 饲养管理的因素 |
| 1.5 小结 |
| 第二章 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基本情况调查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长春地区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病因调查 |
| 3.1 材料 |
| 3.2 试验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防制建议的制定 |
| 4.1 综合防制建议 |
| 4.2 非典型新城疫的防制建议 |
| 4.3 大肠杆菌病的防制建议 |
| 4.4 慢性呼吸道病的防制建议 |
| 4.5 温和型流感的防制建议 |
| 4.6 蛋鸡球虫病的防制建议 |
| 4.7 防制效果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家禽常见的寄生虫病 |
| 1.1 家禽原虫类寄生虫病 |
| 1.1.1 球虫病 |
| 1.1.2 住白细胞原虫病 |
| 1.1.3 鸡组织滴虫病 |
| 1.2 家禽蠕虫类寄生虫 |
| 1.2.1 鸡绦虫病 |
| 1.2.2 鸡蛔虫病 |
| 1.2.3 鸡异刺线虫病 |
| 1.2.4 鸡前殖吸虫病 |
| 1.3 家禽体外寄生虫病 |
| 1.3.1 家禽虱类寄生虫 |
| 1.3.2 鸡皮刺螨病 |
| 2 禽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
| 2.1 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 |
| 2.2 加强饲养管理 |
| 2.3 消毒 |
| 2.4 定期驱虫 |
| 2.4.1 选择驱虫药物的基本原则 |
| 2.4.2 家禽寄生虫病防治常用药物 |
| 2.4.3 药物驱虫时间及程序 |
| 2.5 寄生虫疫苗预防及展望 |
| 冀中地区 |
| 冀北及辽宁南部地区 |
| 冀南地区 |
| 河南地区 |
| 摘要 |
| Summary |
| 文献综述一 |
| 世界禽病的研究进展与我国禽病的防治现状 |
| 1 世界禽病的研究进展 |
| 2 我国禽病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
| 3 目前我国禽病流行的主要特点 |
| 文献综述一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二 |
| 免疫缺陷病 |
| 1 免疫缺陷的分类 |
| 2 免疫缺陷病的病因 |
| 3 免疫缺陷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
| 4 免疫缺陷病的诊断原则 |
| 5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
| 文献综述二参考文献 |
| 前言 |
| 探索一 鸡呼吸道综合征的出现及其对当地养鸡业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和结论 |
| 探索二 鸡呼吸道综合征在哪些鸡群中发生及其危害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和结论 |
| 探索三 鸡呼吸道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和结论 |
| 探索四 鸡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与新城疫的关系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和结论 |
| 探索五 鸡呼吸道综合征的临床防治效果及特点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和结论 |
| 探索六 鸡呼吸道综合征在各代次鸡群间发展过程的观察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和结论 |
| 探索七 1995年前后鸡群新城疫免疫程序的变化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和结论 |
| 分析与讨论 |
| 体会 |
| 总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
| 摘要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试验鸡群 |
| 1.1.2 供试疫苗 |
| 1.1.3 诊断液 |
| 1.2 方法 |
| 1.2.1 新城疫免疫监测 |
| 1.2.2 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监测 |
| 1.2.3 禽流感诊断 |
| 1.2.4 马立克氏病诊断与免疫监测 |
| 1.2.5 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监测 |
| 1.2.6 传染性喉气管炎监测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雏鸡ND、IBD母源抗体的测定 |
| 2.2 初步免疫计划的建立 |
| 2.3 监测结果及分析 |
| 3 讨论与结论 |
| 3.1 讨论 |
| 3.2 结论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英文摘要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