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徐冶[1](2022)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5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对比两组血脂变化情况、血流参数和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检出率、斑块发生部位、斑块类型。结果研究组甘油三酯(1.66±0.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7±0.88)mmol/L、总胆固醇(4.98±0.14)mmol/L高于对照组的(1.44±0.23)、(3.08±0.13)、(4.12±0.0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87±0.11)mmol/L低于对照组的(1.33±0.1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阻力指数(0.56±0.07)、舒张末期流速(18.35±2.21)cm/s、峰值速度(60.79±12.35)cm/s低于对照组的(0.84±0.21)、(25.33±5.41)cm/s、(76.84±16.62)cm/s, IMT(1.12±0.35)mm大于对照组的(0.82±0.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斑块检出率82%高于对照组的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发生于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ICA)、颈总动脉近心端(CCA)、颈动脉分叉处的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软斑发生率39.0%、混合斑发生率53.7%高于对照组的5.3%、15.8%,硬斑发生率7.3%低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检测出斑块分布情况、斑块类型、动脉的狭窄程度,可为临场诊断与对症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

孙建,信洪艳,丁明旭[2](202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诊治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临沂市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确诊的脑梗死患者70例为超声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7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斑块检出情况,并对两组斑块形状、血流参数、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超声组患者检测出斑块51例,对照组患者检测出斑块11例。超声组患者发病率(87.1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扁平斑块、软斑块、硬斑块、溃疡斑块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组患者颈总动脉长度(CCA)、斑块长度(BIF)、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多于对照组,而收缩期最高流速(SP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诊治中准确率高,可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舒云峰[3](2021)在《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通过对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联合通督调神针灸治疗的患者,与单纯行CEA手术的患者进行比较。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通督调神针灸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探求针灸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有效干预方案。2方法收集的病例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淮北市人民医院、阜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一年间收治的60例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并符合CEA手术标准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CEA手术治疗,针灸组术后3周联合通督调神针灸治疗,主穴为腰阳关、命门、至阳、神道、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颈夹脊,每天针刺治疗1次,并予以督脉艾灸;对照组仅予以CEA手术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6个月的中医证候评分;应用颈动脉彩超和TCD联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6个月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及搏动指数(PI)的变化;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临床终点事件(发生再狭窄或卒中)。3结果3.1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分级评分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显示针灸组总有效率是90.0%,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分级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6周、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分级评分的组间比较P<0.05,说明针灸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提示通督调神针灸结合CEA治疗比单纯CEA手术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3.2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指标比较: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各方面指标均有显着改善(P<0.05);术后6周、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在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及搏动指数(PI)方面,针灸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督调神针灸配合CEA治疗和CEA手术治疗都可以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的各项指标,但针灸组在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及搏动指数(PI)指标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3.3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再狭窄和脑卒中发生的病例;随访1年后,针灸组没有患者进展为再狭窄和发生脑卒中,对照组有2例患者进展为轻度狭窄,无患者发生脑卒中,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针灸组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结论4.1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手段,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在改善颈动脉狭窄临床症状上优于单纯CEA手术治疗。4.2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与单纯CEA治疗相比,在改善PSV、EDV、术侧MCA的PSV及PI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上更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4.3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与单纯CEA手术治疗在终点事件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但针灸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这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性,但也提示针灸在CEA术后患者预防再狭窄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张伟,李华,张书超[4](202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发病一周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A检查,同时随机选择40例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检出及斑块位置检出情况,并与DSA检查对比。结果 98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A检查的患者共检查血管数588根,同时40例进行DSA检查的患者检查血管240根,CTA及DSA检查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在轻度与中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上一致性较低,在重度与完全闭塞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上一致性较强;98例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斑块135个,CTA检查检出斑块149个,同时40例进行DSA检查的患者中,检出斑块88个,CTA检查在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在软斑、扁平斑、硬斑及溃疡性混合斑的检出上一致性较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在颈总动脉及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检出上一致性较强。结论通过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斑块性质、发生部位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上各具优势,结果一致性良好,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小正[5](2020)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与此同时从健康人群中收集102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诊断,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类型、形态以及回声等影像学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97%)显着高于健康对照人群(1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检出斑块的平均内膜厚度(1.53±0.42)mm显着高于健康对照人群(0.71±0.36)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和健康人群比较具有显着差异,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有效诊断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能够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挥一定作用。

申淑霞,李雅桃[6](2020)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登封市人民医院7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飞利浦ie-elit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态及类型等进行检测、对比,并以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92.31%(72/78)较对照组24.36%(19/78)高,IMT(1.32±0.35)mm较对照组(0.78±0.26)mm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78.21%(61/78)较对照组6.41%(5/7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为脂质斑块,且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对照组斑块则多表现为钙化型,表面形态规则;观察组斑块形成患者与无斑块形成患者年龄、吸烟、酗酒、高血压比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作为因变量,将吸烟、酗酒、年龄、高血压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为准确地评价斑块特征,便于临床及早治疗,预防脑梗死发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姚利和[7](2020)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不同年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并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及病变部位的相关性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材料和方法:选取2018年01月-12月我院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检查,并记录既往病史及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颈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1)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人群中,糖尿病和同型半胱氨酸在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人群中,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糖尿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间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否有斑块、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是否有斑块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尿酸、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和糖化血红蛋白在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年龄和糖尿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糖尿病和同型半胱氨酸是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糖尿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中青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性质、斑块部位与脑梗死相关,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密切相关;(4)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尿酸、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付中华[8](2019)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的超声诊断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01—12开封市中心医院诊断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00例。所有患者采用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情况,分析超声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发溃疡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00例患者,42例斑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占42.0%;38例位于颈内动脉,占38.0%;13例位于颈外动脉,占13.0%;7例位于颈总动脉,占7.0%。二维超声图像显示,颈动脉壁增厚,斑块贴服在内膜上,形态大多不规则,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硬斑块呈强回声,软斑块呈低回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伴溃疡,可见内膜回声不连续,斑块内可见低回声,提示溃疡形成,部分巨大溃疡可见斑块顶部呈"火山口"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可显示血流进入溃疡斑块内部。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方便、快捷、经济、无创等优点,尤其对粥样斑块合并溃疡,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王巍[9](2019)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颈部血管超声和TCD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为诊断标准,分析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2例,全部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证实且临床表现满足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颁布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1996,修订版)》。全部患者均进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比分析颈部血管超声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诊断的一致性,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斑块的特征。对比分析TCD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诊断的一致性,以及TCD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不同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结果1 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检查颈部动脉792条,CTA检查结果显示狭窄血管144条。以CTA作为诊断血管狭窄的标准,计算出颈部血管超声对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5.09%,98.3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89.81%,97.51%,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为61.73,0.15,Kappa值为0.853。以CTA作为诊断血管狭窄的标准,计算出颈部血管超声对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及Kappa值。结果显示颈部血管超声对颅外血管重度狭窄诊断的灵敏度最高,Kappa值最高(Kappa=0.886),阳性似然比>10。2颈部血管超声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斑块的诊断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超声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椎动脉颅外段斑块的诊断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超声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软斑块、混合性斑块的诊断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超声与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钙化斑块的诊断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检查颅内动脉1452条,CTA检查结果显示狭窄血管244条。以CTA作为诊断血管狭窄的标准,计算出TCD对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3.61%,98.2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90.67%,96.74%,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为48.05,0.17,Kappa值为0.745。以CTA作为诊断血管狭窄的标准,计算出TCD对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及Kappa值。结果显示TCD对颅内血管重度狭窄诊断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Kappa值最高(Kappa=0.890),阳性似然比>10。4 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检查颅内动脉1452条,以CTA作为诊断血管狭窄的标准,计算出TCD对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不同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及Kappa值。其中,TCD对MCA狭窄诊断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Kappa值最高(Kappa=0.884),阳性似然比>10。结论1颈部血管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外血管狭窄的诊断与CTA有较好的一致性,特别是对颅外血管重度狭窄诊断的一致性最高。2 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椎动脉颅外段斑块的检出率高于颈部血管超声。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钙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于颈部血管超声。3 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狭窄的诊断与CTA有较好的一致性,特别是对颅内血管重度狭窄诊断的一致性最高。4 TCD与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MCA狭窄的诊断中一致性最好。图5幅;表21个;参97篇。

崇庆利[10](2018)在《血管超声与DS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及狭窄和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从两方面研究:(1)颈部血管超声(caroti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对照研究;(2)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第一部分CDU与DS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对照研究目的:研究颈部血管超声(caroti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的一致性。方法:1.临床资料: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同期行CDU与DSA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91例,共182支血管;2.CDU检查:评估182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从血管横断面及纵断面、近心段至远心段观察,二维灰阶成像观察管壁及管腔、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观察血流充盈情况、脉冲多普勒(pulsed wave Doppler,PW)观察血流频谱形态并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末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3.DSA检查:主动脉弓上选择性血管造影及全脑血管造影,所有病例均进行旋转成像,测量最狭窄处的管径以及远段正常血管管径,计算直径狭窄率;4.统计学方法:CDU检查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CDU与DSA诊断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并配对卡方检验;选择ROC曲线以DSA诊断的血管狭窄程度为“金标准”,评估CDU诊断血管狭窄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CDU检查结果:颈动脉管腔内见不同形态及回声类型的粥样斑块以及斑块致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颈动脉闭塞的管腔内无血流信号;颈动脉无明显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时,其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随着狭窄程度加重次序递增,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2.CDU与DSA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CDU评估颈动脉无明显狭窄62支、轻度狭窄35支、中度狭窄19支、重度狭窄46支及闭塞20支;DSA评估无明显狭窄60支、轻度狭窄36支、中度狭窄23支、重度狭窄42支及闭塞21支。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具有极佳的一致性(Kappa=0.871,p<0.05),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以DS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结果为“金标准”,CDU评估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5.08%,特异性93.33%,阳性预测值96.66%,阴性预测值90.32%,总体符合率94.51%。3.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布情况:好发于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起始部56.56%(69/122),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左侧70.33%(64/91),右侧63.74%(58/91),两侧发生概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颈部血管超声可实时、动态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其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有良好的一致性。第二部分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与其供血区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临床资料:91例患者来源同第一部分;2.CDU评估斑块性质:根据二维灰阶成像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表面形态以及内部回声特点,结合CDFI观察斑块处血流有无充盈缺损、斑块内有无血流信号,判定斑块的性质;3.DSA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同第一部分;4.计算机体层摄影和/或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根据CT图像上的密度值、MRI图像上的信号高低,结合患者病程,判定脑梗死情况;5.统计学方法:选择卡方检验,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易损斑块及其供血区脑梗死的相关性,所有检验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其供血区脑梗死的相关性:颈动脉无明显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时,其供血区脑梗死的发生概率分别为:30%、36.11%、65.22%、69.05%、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564,p<0.05);2.易损斑块与其供血区脑梗死的相关性:颈动脉有易损斑块、无易损斑块时其供血区脑梗死的发生概率分别为:70.97%、3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62,p<0.05);3.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易损斑块的相关性:颈动脉无明显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时,易损斑块的发生概率分别为:21.67%、38.89%、56.52%、76.1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516,p<0.05)。结论:1.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易损斑块与其供血区脑梗死的发生概率密切相关。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血脂变化情况对比
    2.2 两组血流参数和IMT对比
    2.3 两组斑块检出率对比
    2.4 两组斑块发生部位对比
    2.5 两组斑块类型对比
3 讨论

(2)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1. 超声检查:
        2. 观察指标:
    三、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比较:
    2. 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分型比较:
    3. 两组患者血流参数比较:
    4. 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讨 论

(3)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学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中医学治疗中风先兆的研究概述
        1.4.1 中药治疗中风先兆
        1.4.2 针灸治疗中风先兆
    2.西医学的认识
        2.1 颈动脉狭窄的发病机制
        2.2 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2.3 颈动脉狭窄的辅助检查
        2.3.1 数字血管造影术DSA
        2.3.2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TCD
        2.4 西医治疗颈动脉狭窄研究概况
        2.4.1 内科治疗
        2.4.2 外科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手术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样本量的估算
        1.8 随机分组方法
        1.9 盲法处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周期
        2.3 观察指标
        2.3.1 中医证候分级评分
        2.3.2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TCD)
        2.3.3 安全性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4.1 中医疗效评定
        2.4.2 临床终点事件记录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两组受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受试患者中医证候分级评分比较
        3.4 两组受试患者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TCD)的比较
        3.4.1 两组受试患者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比较
        3.4.2 两组受试患者舒张末期流速(EDV)比较
        3.4.3 两组受试患者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比较
        3.4.4 两组受试患者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搏动指数(PI)比较
        3.5 两组患者1 年后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4.讨论
        4.1 通督调神处方分析
        4.1.1 通督调神处方的理论支持
        4.1.2 通督调神处方选穴依据
        4.2 结果分析
        4.2.1 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分级评分比较
        4.2.2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指标比较
        4.2.3 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4.3 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意义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中医证候分级评分表
综述 针药治疗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方法图像
    2.2 不同检查方法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比较
    2.3 不同检查方法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比较
    2.4 不同检查方法斑块位置检出情况比较
3 讨论

(5)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2.1 设备仪器
        1.2.2 检查方法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动脉粥样斑块检出情况比较
    2.2 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斑块类型、大小等情况比较
3 讨论

(6)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及IMT对比
    2.2 两组颈动脉斑块回声特点
    2.3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4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7)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引言)
    1.1 动脉粥样硬化及危险因素
    1.2 脑梗死及危险因素
    1.3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检查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3.2 老年人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3.3 中青年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3.4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
    3.5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3.6 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7 脑梗死危险因素多重线性回归模型
第四章 讨论
    4.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4.2 不同年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
    4.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4.4 颈动脉粥样硬化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4.5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4.6 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因素、治疗疗效及与血清学指标相关性研究分析
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的超声诊断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超声诊断结果
    2.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超声影像学结果
3 讨论

(9)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颈部血管超声和TCD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临床影像学检查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1.1.4 可能出现的偏倚及解决方法
    1.2 结果
        1.2.1 颈部血管超声与CTA对颈部血管狭窄的诊断结果对比分析
        1.2.2 颈部血管超声与CTA对颈部血管斑块特征的诊断结果分析
        1.2.3 TCD与 CTA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结果对比分析
        1.2.4 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不同动脉狭窄的诊断结果对比分析
    1.3 讨论
        1.3.1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析
        1.3.2 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1.3.3 颈部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1.3.4 TCD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1.3.5 不同诊断方法对颅内外动脉病变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评价
        1.3.6 问题及展望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2.1 颅内外动脉狭窄引发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2.2 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2.2.1 DSA
        2.2.2 颈部血管超声
        2.2.3 经颅多普勒(TCD)
        2.2.4 CT血管造影(CTA)
        2.2.5 核磁共振成像(MRA)
    2.3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调查表
附录B 患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血管超声与DS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及狭窄和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DU与DS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对照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方法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不足与展望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研究[J]. 徐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01)
  • [2]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诊治中的应用[J]. 孙建,信洪艳,丁明旭.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1(05)
  • [3]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D]. 舒云峰.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4]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J]. 张伟,李华,张书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03)
  • [5]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价值分析[J]. 张小正. 甘肃科技纵横, 2020(07)
  • [6]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J]. 申淑霞,李雅桃. 医药论坛杂志, 2020(07)
  • [7]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D]. 姚利和. 兰州大学, 2020(01)
  • [8]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的超声诊断探讨[J]. 付中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05)
  • [9]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颈部血管超声和TCD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D]. 王巍.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3)
  • [10]血管超声与DS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及狭窄和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 崇庆利. 苏州大学, 2018(01)


颈动脉论文 脑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颈动脉粥样硬化论文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论文

上一篇:UURITEST-200A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原理及故障分析
下一篇:蛋鸡绦虫病与白细胞增多症混合感染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