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高伟[1](2021)在《猪旋毛虫病检疫及防治措施》文中提出在生猪养殖过程当中,时常遭受一些疾病影响,如猪旋毛虫病、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等,这些疾病严重影响生猪健康生长,还引发猪肉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人类健康。所以必须要加强生猪检疫工作。下文当中以生猪养殖过程当中猪旋毛虫病检疫工作为背景,对引发猪旋毛虫病的发病原因及危害、检疫与防治措施进行探讨。旨在控制和减少生猪养殖过程当中猪旋毛虫病带来的危害,为生猪养殖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杨小迪,徐常艳,王舒颖,高宏宇,梁金宝[2](2020)在《我国旋毛虫病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旋毛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和多种动物(包括肉食动物、草食动物甚至某些禽鸟类)均可被感染,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幼虫囊包的肉类或肉制品而感染。在中国,该病主要流行于西南、东北和中原地区,危害人数多、社会影响大。该病暴发所导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本文就我国旋毛虫病流行状况、诊断、治疗和防控措施等作一概述,旨在为进一步做好我国旋毛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李坤[3](2019)在《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文中提出牦牛是地理分布非常有限的偶蹄动物之一,也是高寒地区特有牛种,更是高原地区支柱产业,当地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高寒藏香猪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带比较少见的小型猪种,亦是我国珍贵的、独有的猪种。然而,寄生虫病严重威胁着牦牛、藏猪的健康,也制约着牦牛、藏猪产业的发展,某些人畜共患寄生虫,更潜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牦牛频发腹泻病,至今尚不清楚导致牦牛腹泻的具体病原。而寄生虫所致的动物腹泻病,占所有腹泻疾病的40%。故为摸清我国珍贵动物(牦牛、藏猪)的常见原虫流行状态;初步挖掘牦牛腹泻的寄生虫病原体;揭示牦牛、藏猪寄生虫的分子特征、挖掘潜在的药物靶基因。本研究开展了牦牛、藏猪常见原虫的血清学调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牦牛、藏猪寄生虫的分子特征研究;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高原牦牛、藏猪常见原虫血清学调查通过IHA或ELISA的检测方法对在采自我国高海拔地区的四个省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3582份牦牛血清(2011-2017),开展了牦牛七种寄生虫(弓形虫、犬新孢子虫、泰勒虫、巴贝斯虫、棘球蚴、贝诺孢子虫、住肉孢子虫)的血清学检测。应用ELISA法对2016年采自西藏地区的454份藏猪血清进行了棘球蚴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牦牛这七种寄生虫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25.0%、6.3%、15.1%、21.5%、6.5%、1.1%、0.9%;藏猪棘球蚴阳性率为7.3%。2.我国牦牛、藏猪五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本研究以在我国西藏地区某屠宰场收集的藏猪肺线虫、结节线虫、蛔虫、包虫的包囊及在四川红原地区采集的牦牛蛔虫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寄生虫虫体的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克隆、序列纯化、基因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MAN、Mega等,分别对这五种寄生虫的9种线粒体基因进行了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感染我国藏猪的肺线虫为复阴后圆线虫,其中米林县、林芝县及工布江达县藏猪源复阴后圆线虫与澳大利亚野猪源复阴后圆线虫(NC013813.1)同源性为97.5%-97.7%。感染藏猪的结节线虫为三种混合感染(齿食道口线虫、长尾肠结节虫、猩猩管口线虫)。其中猩猩管口线虫为首次在猪上发现。将从藏香猪胃和结肠分离的猩猩管口线虫与NCBI数据库比对发现,其与猩猩管口线虫(AJ619979.1)同源性分别为89%和90%。基于nad1、cox3和ITS三种分子标记基因,发现藏猪胃、盲肠、结肠的线虫阳性率分别为81.13%、66.04%和77.36%。藏猪蛔虫与猪蛔虫(日本、我国湛江)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8.4%-99.9%,与人蛔虫(日本、巴西、我国临沭)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9.4%-99.7%。藏猪包虫线粒体cox1基因与包虫G4型(AF346403.11)高度同源,说明感染藏猪的包虫为G4型。藏猪包虫线粒体atp6基因与包虫G6型(AY056613.1)同源性较高,说明感染藏猪的包虫为包虫G6型。感染牦牛的蛔虫为牛弓首蛔虫,且与牛弓首蛔虫(AJ937266.1)同源性为99.7%。3.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本研究从我国甘南地区,采集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样品,通过提取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g DNA)和进行18S SSU r DNA序列扩增,应用高通量测序法,全面分析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寄生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线虫门和顶复亚门。其中三组牦牛在线虫门上,无显着差异性(p>0.05);而在顶复亚门上,腹泻犊牦牛显着高于腹泻成年牦牛(p<0.05)。在纲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侧口纲、色矛纲和Gregarinasina(顶复亚门的一个纲),而仅有腹泻犊牦牛检测到旋毛纲和纤毛虫纲,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在这5种纲水平上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p>0.05)。在目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前庭目、三毛滴虫目、杆线虫目和Eugregarinorida(顶复亚门的一个目),而Neogregarinorida(顶复亚门的一个目)、毛滴目和Hypotrichomonadida(鞭毛虫刚的一类寄生虫),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检测到。腹泻成年牦牛在毛滴目上,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而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在这其它目水平上均未发现显着的差异(p>0.05)。在科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didae(毛滴目下的一个科)和Haemonchidae(类毛样线虫上科)。而毛圆线虫科仅在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毛滴虫科和网尾线虫科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Plectidae(色矛纲下的一个科)、圆线虫科、Echinamoebidae(变形虫门下的一个科)、衣孢虫科、伪角毛虫科和Panagrolaimidae(线虫目下的一个科),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且在毛滴虫科上,腹泻成年牦牛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在属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内变形虫属、布克斯顿纤毛虫属和血矛线虫属。而绕线属和Echinamoeba(变形虫门下的一个属),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中检测到。毛圆线虫属和锥滴虫属,在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但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未发现该虫属。簇虫属仅在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检测出,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均未发现该虫属。在四毛滴虫属上,腹泻成年牦牛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4.急性腹泻犊牦牛的寄生虫病原调查本研究从我国四川某牦牛牧区,采集了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犊牦牛的新鲜粪便样品。以粪便寄生虫为研究对象、以18S SSU r DNA为切入点、以高通量测序为载体,全面分析了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寄生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以发掘潜在的寄生虫病原体。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便血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顶复亚门、槽虫门、苔藓虫门,且健康犊牦牛在槽虫门上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0.0001),而在顶复亚门上,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明显高于健康犊牦牛(p<0.0001)。副基体门仅在健康犊牦牛发现,而Blastocysta、变形虫门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检出。在纲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均检出Trichomonadea、Conoidasida、Phylactolaemata,而健康犊牦牛的Trichomonadea(p<0.001)和Conoidasida(p<0.0001)均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Archamoebae、Aconoidasida、Blastocystidea这三纲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粪便检出,而Hypotrichomonadea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目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Tritrichomonadida、Eugregarinorida和Plumatellida,且Tritrichomonadida、Eugregarinorida在统计学上,健康犊牦牛明显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0.0001)。Pelobiontida、Piroplasmida、Blastocystida、Adeleorina这四目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粪便均检测到,而Hypotrichomonadida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科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didae、Gregarinidae和Plumatellidae这3科,且在统计学上,健康犊牦牛的Simplicimonadidae(p<0.0001)和Gregarinidae(p<0.01)均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Entamoebidae、Theileriidae、Trichomonadidae、Blastocystidae、Cryptosporidae这5科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检测到,而Hypotrichomonadidae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属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s、Gregarina,且健康犊牦牛在这两属上均明显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值分<0.0001和<0.01。Entamoeba、Theileria、Tetratrichomonas、Blastocystis、Cryptosporidium这五种属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检出,而Hypotrichomonas仅在健康组犊牦牛的粪便检测到。5.高原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本研究通过测序,将感染藏猪的肺线虫鉴定为萨氏肺线虫(Metastrongylus salmi),并首次揭示了藏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信息。藏香猪M.salmi的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3722 bp,碱基AT总含量为73.54%,核酸组成为A(23.52%)、C(6.14%)、G(19.60%)、T(50.02%)、N(UCAG)(0.73%)。包含12种蛋白编码基因(cox1、cox2、cox3、nad1、nad2、nad3、nad4、nad5、nad6、nad4L、atp6、cytb),22个t RNA和2个r RNA(rrn L、rrn S),而缺少编码atp8蛋白的基因。藏香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中的nad4L、atp6、nad2、cob、cox3、cox1、cox2、nad5基因的3‘端会紧挨着一个trn碱基序。藏香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可翻译氨基酸4237个,其中以ATA为起始密码子的最多41.7%(5/12);以TAA或TAG为终止密码子的有11个(91.7%)。藏猪M.salmi线粒体基因使用的密码子有63种,苯丙氨酸的密码子UUU的使用频率最高,而除密码子CGC外,脯氨酸的密码子CCC的使用次数最低。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我国珍贵动物(牦牛、藏猪)的七种寄生虫血清流行病学特点;初步探明了牦牛腹泻的潜在寄生虫病原;确定了5种寄生虫的线粒体基因的分子特征;揭示了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信息、提供了分子标记和潜在的药物靶点信息。知己(不断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等)和知彼(全面掌握寄生虫的流行状态、分子特征等),方能有效的解决我国高原牦牛、藏猪的寄生虫疾病,为促进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为减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牧民的危害提供理论支持。
孙树民,庞建达,毛景东[4](2017)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猪和犬旋毛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内蒙古东部地区旋毛虫病流行情况和寻找新虫株,采集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五个地区犬血清样品1 000份、膈肌样品1 000份和猪血清样品20 000份、膈肌样品20 000份,经ELISA法、压片法和集样消化法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五个地区犬血清总抗体阳性率为6.8%(68/1 000),最高的是兴安盟,为14.0%(28/200),最低的是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为2.5%(5/200),二者差异显着(P<0.05);镜检在通辽市和兴安盟的犬膈肌样品中各检测到1份旋毛虫感染病料。五个地区屠宰猪血清总阳性率为0.500%(100/20 000),最高为兴安盟0.775%(31/4 000),最低为锡林郭勒盟0.275%(11/4 000),二者差异不显着(P>0.05);镜检发现兴安盟的猪膈肌样品中有1份旋毛虫感染病料。说明内蒙古东部区猪旋毛虫病血清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犬旋毛虫病血清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
孙树民,毛景东[5](2016)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猪和犬旋毛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了解内蒙古东部地区旋毛虫病在猪和犬的流行情况,同时寻找旋毛虫新的流行虫株,为旋毛虫种属鉴定奠定基础。实验样品分别采集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五个地区犬和猪,每个地区采集犬血清200份,共1000份,对应膈肌200份,共1000份;每个地区采集猪血清4000份,共20000份,膈4000份,共20000份,所有样品分别进行对应编号。犬猪血清样品经ELISA法鉴定其阳性,犬猪肌肉样品分别采用压片法镜检法和集样消化法进行检测及分析。犬猪血清样品经ELISA法鉴定结果显示:内蒙古东部五个地区犬血清总抗体阳性率为6.8%(68/1000),最高为兴安盟为14.0%(28/200),最低为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2.5%(5/200),最高流行地区阳性率与最低流行地区阳性率比差异显着(p<0.05);内蒙古东部五个地区屠宰猪血清总阳性率为0.500%(100/20000),最高为兴安盟为0.775%(31/4000),最低为锡林郭勒盟0.275%(11/4000),最高流行地区阳性率与最低流行地区阳性率比差异不显着(p>0.05),犬猪肌肉样品经压片法镜检法和集样消化法鉴定结果显示:通辽市科尔沁区和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各发现犬旋毛虫感染1株;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发现猪旋毛虫感染1株。内蒙古东部区旋毛虫病犬猪血清样品经ELISA法鉴定流行数据显示,猪旋毛虫病流行相对较低,犬旋毛虫病流行相对较高;犬猪肌肉样品经压片法镜检法和集样消化法鉴定,共捕获旋毛虫3株,分别是通辽市科尔沁区犬感染1株、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犬感染1株和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猪感染1株。
胡国元[6](2007)在《青海省猪旋毛虫病的调查概况》文中指出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世界流行性寄生虫病。约有100多种动物可感染旋毛虫病,家畜中以猪和犬常见。目前已在我省12个县(市)发现有猪旋毛虫病,不同地区猪旋毛虫的感染率差异较大,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崔晶,王中全[7](2006)在《我国旋毛虫病的流行趋势及防制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南、中原及东北地区仍将是我国旋毛虫病的主要流行区,青海省可能成为我国旋毛虫病的新流行区,周边国家的旋毛虫病有可能传入我国。猪肉仍是我国人体旋毛虫病暴发的主要感染来源。但随着居民饮食习惯的改变,因羊肉、犬肉及野生动物肉类引起的人体旋毛虫病暴发已有多次报道,故羊等食草动物、犬等杂食动物及野猪等野生动物肉类已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的严重威胁。旋毛虫病的防治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建立工业化养猪场。对农户分散饲养的猪,应将猪圈养,所有喂猪的饲料必需加热煮沸30分钟,以防猪吃到含有活的旋毛虫幼虫的肉屑。目前需要对《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进行修订和补充,羊等食草动物、犬等杂食动物及野猪等野生动物的肉类及肉制品也应列入常规检验旋毛虫的范围。目前许多国家已经立法,规定应使用直接法(旋毛虫镜检查法或人工消化法)进行肉类中的旋毛虫检疫。因生食或半生食猪肉或其它动物肉类及肉制品是人体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进行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普及预防旋毛虫病的知识是预防人体旋毛虫病的关键措施。此外,旋毛虫病在我国目前还不是一种需报告的疾病,有关我国旋毛虫病的数据均来自公开出版的期刊,而有时本病的暴发并未报道,故我国的实际暴发次数及发病人数目前并不清楚,但肯定高于文献中报道的数量。为了解每年全国旋毛虫病的暴发次数及影响本病流行的因素,为制定旋毛虫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我国应尽快建立国家旋毛虫病监测系统。
邓瑞广,孙开冬,慕桂香,杨艳艳,李学伍,肖治军,柴书军,张改平[8](2006)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猪旋毛虫病试验》文中指出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10份猪旋毛虫病阳性样品,结果均为阳性;检测18份猪蛔虫病、12份猪囊虫病、11份猪细颈囊尾蚴病阳性样品和10份健康猪阴性样品,结果全部呈阴性;检测6份人工感染猪旋毛虫病阳性血清抗体滴度,结果与ELISA方法相一致。用该试纸条诊断旋毛虫病,特异性高,敏感性强,重复性和稳定性好,方法简便,快速实用。
崔晶,王中全[9](2005)在《猪旋毛虫病预防措施的研究》文中提出
王中全,崔晶[10](2003)在《猪旋毛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制措施》文中研究说明猪肉及其制品目前仍是世界上人体旋毛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在美国和加拿大现已无猪旋毛虫病的流行。在欧共体猪旋毛虫病仅见于芬兰和西班牙的一些地区。在前苏联及东欧国家 ,以前猪旋毛虫的感染率很低 ,但在 2 0世纪 90年代由于国营养猪场的解散等因素 ,猪旋毛虫的感染率已明显升高。在墨西哥、智利、阿根廷、波利维亚、泰国和中国 ,猪旋毛虫病仍然严重流行。猪旋毛虫病的防制措施包括改善养猪方法 ,猪不要任意放养 ,应当圈养 ;饲料应加热处理 ,以防猪吃到含有旋毛虫的肉屑 ;加强肉类检疫和港口检疫 ,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推荐使用混合肌肉样本消化法 ;在猪旋毛虫病严重流行区 ,可将阿苯哒唑作为猪饲料添加剂或是在出栏前对所有生猪进行预防性治疗 ;基因重组抗原和DNA疫苗将是今后猪旋毛虫病免疫预防的发展方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发病原因 |
| 1.1 生食被污染的猪肉 |
| 1.2 旋毛虫包囊感染切肉工具 |
| 2 危害 |
| 2.1 畜牧业受到旋毛虫病带来的危害 |
| 2.2 旋毛虫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
| 3 检疫措施 |
| 3.1 肉眼检查 |
| 3.2 压片镜检 |
| 4 猪旋毛虫病的防治措施 |
| 4.1 将卫生安全宣传工作充分做好 |
| 4.2 对动物与动物食品加强监督检查 |
| 4.3 做好定期药物防治工作 |
| 4.4 保持畜牧养殖环境卫生 |
| 5 总结 |
| 1 流行病学 |
| 2 诊断 |
| 2.1 病原学诊断 |
| 2.2 免疫学诊断 |
| 2.2.1 抗体检测 |
| 2.2.2 循环抗原检测 |
| 2.2.3 分子生物学检查 |
| 3 治疗 |
| 4 防控措施 |
| 4.1 加强健康教育 |
| 4.2 加强肉类检疫 |
| 4.3 改善养猪方法 |
| 5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牦牛和藏猪概况 |
| 1.1 牦牛和藏猪的简介 |
| 1.2 牦牛和藏猪的分布 |
| 1.3 牦牛和藏猪的价值 |
| 1.4 牦牛和藏猪的养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 2 牦牛的主要寄生虫病 |
| 2.1 牦牛球虫病 |
| 2.2 牦牛巴贝斯虫病和泰勒虫病 |
| 2.3 牦牛皮蝇蛆病 |
| 2.4 牦牛包虫病 |
| 2.5 牦牛弓形虫病 |
| 2.6 牦牛犬新孢子虫病 |
| 2.7 牦牛隐孢子虫病 |
| 2.8 牦牛贾第鞭毛虫病 |
| 2.9 牦牛微孢子虫病 |
| 2.10 牦牛弓首蛔虫病 |
| 2.11 牦牛肝片吸虫病 |
| 2.12 牦牛住肉孢子虫病 |
| 2.13 绵羊夏伯特线虫病 |
| 3 藏猪的主要寄生虫病 |
| 3.1 藏猪弓形虫病 |
| 3.2 藏猪肺线虫病 |
| 3.3 藏猪包虫病 |
| 3.4 藏猪蛔虫病 |
| 3.5 藏猪旋毛虫病 |
| 3.6 藏猪结节线虫病 |
| 3.7 藏猪疥螨病 |
| 3.8 藏猪鞭虫病 |
| 3.9 藏猪球虫病 |
| 3.10 藏猪棘头虫病 |
| 4 寄生虫病的危害 |
| 4.1 寄生虫病对家畜的危害 |
| 4.2 寄生虫病对人的危害 |
| 4.3 寄生虫病对畜牧产业的影响 |
| 5 寄生虫的主要检测方法 |
| 5.1 流行病学 |
| 5.1.1 剖检 |
| 5.1.2 虫卵检测 |
| 5.1.3 血清学检测 |
| 5.2 寄生虫分离鉴定 |
| 5.2.1 形态学鉴定 |
| 5.2.2 分子鉴定 |
| 5.3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
| 5.4 高通量测序 |
| 5.5 组学研究 |
| 6 本研究的意义 |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 第一章 牦牛、藏猪七种寄生虫疾病的血清学调查 |
| 1 研究背景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待检血清 |
| 2.1.2 ELISA和 IHA检测试剂盒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方法及结果判定 |
| 3 检测结果 |
| 3.1 牦牛弓形虫的检测结果 |
| 3.2 牦牛犬新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 3.3 牦牛和藏猪棘球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 3.4 牦牛巴贝斯虫、泰勒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 3.5 牦牛贝诺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 3.6 牦牛住肉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 4 分析与讨论 |
| 4.1 弓形虫在青藏高寒地区牦牛的流行情况 |
| 4.2 犬新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 4.3 棘球蚴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 4.4 巴贝斯虫和泰勒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 4.5 贝诺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 4.6 住肉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 5 总结 |
| 第二章 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 |
| 1 研究背景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样品采集 |
| 2.1.3 实验仪器 |
| 2.1.4 试验试剂 |
| 2.2 方法 |
| 2.2.1 牦牛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 2.2.2 18S SSU rDNA V4片段扩增 |
| 2.2.3 PCR扩增产物电泳、回收纯化 |
| 2.2.4 PCR产物荧光定量、混样 |
| 2.2.5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
| 2.2.6 文库质检与测序 |
| 2.2.7 测序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 3.2 微生物18S SSU rDNA V4 区的PCR扩增结果 |
| 3.3 测序量与序列长度统计 |
| 3.4 牦牛样本Alpha多样性分析 |
| 3.5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差异性分析 |
| 3.6 不同分类水平上腹泻牦牛与健康牦牛寄生虫差异性分析 |
| 3.6.1 门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 3.6.2 纲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 3.6.3 目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 3.6.4 科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多样性 |
| 3.6.5 属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多样性 |
| 4 分析讨论 |
| 第三章 急性腹泻牦牛的寄生虫病原分析 |
| 1 研究背景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样品采集 |
| 2.1.3 实验仪器 |
| 2.1.4 试验试剂 |
| 2.2 方法 |
| 2.2.1 牦牛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 2.2.2 18 S SSU rDNA V4片段扩增 |
| 2.2.3 PCR扩增产物电泳、回收纯化 |
| 2.2.4 PCR产物荧光定量、混样 |
| 2.2.5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
| 2.2.6 文库质检与测序 |
| 2.2.7 测序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基因组DNA(g DNA)提取结果 |
| 3.2 微生物18S SSU rDNA V4 区的PCR扩增结果 |
| 3.3 测序量与序列长度统计 |
| 3.4 Alpha多样性分析 |
| 3.5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差异性分析 |
| 3.6 不同分类水平上腹泻犊牦牛与健康犊牦牛寄生虫差异性分析 |
| 3.6.1 门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 3.6.2 纲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 3.6.3 目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 3.6.4 科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 3.6.5 属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 4 分析讨论 |
| 第四章 牦牛、藏猪五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 |
| 1 研究背景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主要试剂 |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方法 |
| 2.2.1 虫株的收集与保存 |
| 2.2.2 虫株的形态学鉴定 |
| 2.2.3 虫体基因组DNA(g DNA)的提取 |
| 2.2.4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电泳和切胶回收 |
| 2.2.5 DNA定量、基因克隆、质粒提取及测序 |
| 2.2.6 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
| 3 结果 |
| 3.1 PCR扩增结果 |
| 3.2 DNA定量、基因克隆、质粒提取结果 |
| 3.3 序列比对与进化分析 |
| 4 讨论 |
| 5 总结 |
| 第五章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
| 1 研究背景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2.2.1 主要试剂 |
| 2.2.2 主要仪器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 2.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DNA检测 |
| 2.3.3 肺线虫线粒体文库构建 |
| 2.3.4 藏猪肺线虫测序文库质量检测 |
| 2.4 测序 |
| 2.5 测序结果处理与分析 |
| 2.5.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装 |
| 2.5.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注释 |
| 2.5.3 进化分析 |
| 3 试验结果 |
| 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DNA提取结果 |
| 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数据结果 |
| 3.3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概况 |
| 3.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估计 |
| 3.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装结果及评价 |
| 3.4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分分析 |
| 3.4.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编码/非编码基因分析 |
| 3.4.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GC含量分析 |
| 3.4.3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与氨基酸分布分析 |
| 3.5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功能分析 |
| 3.6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可视化分析 |
| 3.7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分析 |
| 4 分析与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样品的采集 |
| 1.2 血清学检查 |
| 1.3 压片镜检法 |
| 1.4 集样消化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犬和猪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 2.2 犬和猪膈肌压片镜检结果 |
| 2.3 犬和猪膈肌集样消化检测结果 |
| 3 讨论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样品的采集 |
| 1.2 血清学检查 |
| 1.3 压片镜检法 |
| 1.4 集样消化法 |
| 2、结果 |
| 2.1 猪和犬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 2.2 猪和犬膈肌压片镜检检测结果 |
| 2.3 猪和犬膈肌集样消化检测结果经肉眼检测后, 五个地区镜检结果为, 兴安盟检测到 |
| 3、讨论 |
| 1 流行情况 |
| 2 防治措施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检测样品 |
| 1.1.2 快速ELISA诊断试剂盒 |
| 1.1.3 旋毛虫病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 |
| 1.2 方法 |
| 1.2.1 GICA法 |
| 1.2.2 快速ELISA法 |
| 1.2.3 特异性检验 |
| 1.2.4 敏感性检验 |
| 1.2.5 重复性检验 |
| 1.2.6 稳定性检验 |
| 2 结果 |
| 2.1 特异性检验结果 |
| 2.2 敏感性检验结果 |
| 2.3 重复性检验结果 |
| 2.4 稳定性检验结果 |
| 3 小结与讨论 |
| 3.1 免疫层析技术 |
| 3.2 检测样品和应用范围 |
| 3.3 GICA法和快速ELISA法的比较 |
| 3.4 GICA法前景展望 |
| 1 旋毛虫病的流行现状 |
| 2 猪旋毛虫病的感染方式 |
| 3 猪旋毛虫病的预防措施 |
| 3.1 建立工业化养猪场 |
| 3.2 改善养猪方法 |
| 3.3 化学预防 |
| 3.4 免疫预防 |
| 4 加强猪肉检疫 |
| 5 结 语 |
| 1 感染方式 |
| 2 流行现状 |
| 2.1 欧洲与北美洲 |
| 2.2 中南美洲 |
| 2.3 亚洲与非洲 |
| 3 防制措施 |
| 3.1 养猪方法的改善 |
| 3.2 加强肉类检疫 |
| 3.3 加强进出口检疫 |
| 3.4 化学预防 |
| 3.5 免疫预防 |
| 4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