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针灸推拿小儿病证治疗实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针推儿科病证治验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陈宛玲[2](2017)在《期门穴适应病症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希望通过整理古代文献,整理古籍中选用期门穴的相关条文,以探讨其主治病症,取穴依据和取穴时机,了解其诊治思路,并期望总结运用期门穴的规律和特色,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此外,本研究也希望透过搜索近代中外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了解期门穴在现代应用的情形,对照古今主治病症,提升期门穴临床应用更开阔更深入的可能性。本研究还整理了期门穴的穴名、定位、刺灸法、针灸注意事项,安全性及其防治针灸意外等内容,为针灸适宜病症研究提供腧穴研究的示范,为期门穴临床应用和科研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步骤:以文献研究法为主,佐以统计分析法。古代文献主要查自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华医典》第五版电子丛书。本版中华医典是目前搜集最完整的版本。资料搜集时按期门穴和肝募穴名称进行检索、摘录。通过计算机检索及人工阅读,搜集期门相关的古代文献条文后,根据订定文献条文的纳入标准和条文排除标准将文献条文录入EXCEL数据库。先将文献内容根据单穴主治和配伍主治分成二大类,再进一步按照临床适宜病症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进行统计归类;接着运用频数统计法对期门穴治疗病症进行统计。现代文献主要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中和Google学术搜寻查取。其中重复的临床文献研究做了统一筛选。同样的将文献内容先根据单穴主治和配伍主治分类,再进一步按照临床适宜病症分类整理。为了确保检索的全面性,根据不同的数据库特点采用关键词检索,主要包括:期门穴,肝募穴,肝胆病,文献研究,适应病等。检索词的选择来源主要有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刺法灸法学》等。英文检索词采用"Qimen","literature review","Liver-Mu point"。成果:经过归纳整理,总结出古代文献中期门穴适宜病症。结果:在古代文献中,期门单穴治疗病症共计62种,腧穴配伍治疗病症共计62种,除去重复的21种病症;最后得出期门穴在古代医书中的总适宜病症103种。而在现代文献中,应用期门穴单穴治疗病症共计3种,腧穴配伍治疗病症共计24种,除去重复的1种病症;最后得出期门穴在现代临床应用的适宜病症为26种。对照古今期门适应症病可以发现,古代文献适应病症多达100种,现代临床应用搜集到的有26种,大多集中在消化系统的肝胆肠胃系疾病以及妇科疾病。可知关于期门穴主治应用仍有很大发展的空间。

姜硕[3](2010)在《足三里穴配伍应用古代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中有关足三里配伍应用相关内容的挖掘整理,总结足三里穴配伍应用规律,进一步完善足三里配伍应用适宜病谱,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同时,为腧穴配伍应用古代文献研究探索方法。方法:利用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典》数据库为主要检索源,以“三里”、“下陵”“鬼邪”为关键词,获得足三里穴配伍应用相关条文,分别归属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骨伤科八大类疾病体系中,并录入电脑,建立资料库,然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最后获得足三里穴配伍应用适宜疾病谱、以及足三里穴在不同疾病中配伍组穴及常用配伍处方。结果:本研究从《中华医典》中共检索到114种书包含有足三里配伍应用相关条文,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获得1445条有用条文,经统计分析,足三里配伍应用适宜病证127种。本研究统计了足三里穴在不同疾病中各配伍组穴的使用频次,总结出了不同疾病足三里常用配伍组穴,归纳出15种疾病的25个足三里常用配伍处方,以便为临床辨证选穴提供参考。另外,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常与足三里配伍应用的穴对,例如足三里穴与中脘穴配伍治疗脾胃系病证,与肺俞穴配伍治疗肺系病证,与三阴交配伍治疗妇科病证等。

葛书慧[4](2009)在《络穴主治特点及其临床应用配穴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中有关络穴的主治症及相关针灸处方进行收集整理(以古代文献为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络穴文献数据库,总结出络穴的主治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的配伍规律,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检索清代以及清代以前的历代中医古籍703部(全部从《中华医典》第三版光盘查取),其中涉及本课题的古医籍(魏晋——民国1928年)计182部及1998~2008年期间发表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中的文章,其中涉及络穴主治症的计1809篇。将文献录入数据库。运用计算机统计各络穴主治症及其相关配穴出现的频次,总结分析出络穴的主治特点及其配穴规律。结果:建立了可以查询络穴相关内容的数据库。通过统计各络穴主治症及其相关配穴出现的频次,可知络穴在具备一般经穴主治特点的基础上,多主治本络脉病证、表里经病证及久病,另外列缺、内关、外关、公孙四个穴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可治疗奇经病证。络穴的常见配穴规律有络穴与原穴配穴、络穴与五输穴配穴(以络穴与合穴最为多见、其次是络穴与井穴配穴)、络穴与八会穴配穴、络穴与背俞穴配穴、络穴与其他特定穴(募穴、络穴、郄穴)配穴,以及络穴与其他局部腧穴相配等。其中以络穴与原穴配穴、络穴与合穴配穴、络穴与八会穴配穴、络穴与背俞穴配穴最为常见。结论: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及分析研究,总结出络穴的主治特点、配伍规律及其临床治疗常见病证的络穴配穴处方。

朱福平[5](2006)在《百会穴纵观与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中医针灸文献的传承发扬,唯有直接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指导并提高临床疗效,才能使历代针灸文献的精华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盘石。百会穴是临床治疗要穴,本课题主要从二个方面对百会穴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包括百会穴纵观与压灸百会穴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1 百会穴纵观 1.1 研究目的 百会穴治疗范围广泛,是临床常用腧穴,本课题旨在对百会穴古今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科研和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准确全面的百会穴文献资料,同时也使古今针灸学家的学术思想、理论实质与临床经验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增广其应用层面,扩大其治疗范围,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1.2 研究方法 运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方式对与百会穴相关的近670多种中医古籍文献和近50年(1955-2004)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进行查阅。对建国前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分析和总结,包括整理挖掘百会穴的出处、别名、穴名释义和生理特点、部位和取穴法、归经与穴性、治疗范围、治法、补泻法、主配穴、医案、禁忌症、局部层次解剖等;对建国后文献进行系统计量,包括统计和分析百会穴文献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地理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疾病学科分布、具体病种分布、中医证型、具体治法、配穴、特征词、实验指标、功能主治等。 1.3 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建国前共检索到百会穴文献628条。晋唐时期是百会穴研究的奠基时期,宋金元是百会穴的发展时期,明代对百会穴的研究运用达到了鼎盛时期,清代停留在继承和整理前人治验的基础上,民国时期局势动荡不安,百会穴的运用和文献量相对较少。百会,出于《针灸甲乙经》。共有16个别名。在头正中线,距前发际5寸处,约当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属督脉。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交会穴。共治疗病证143种。运用的治法有25种。运用补法较多(292处),用泻法较少(98处);补泻兼施共14处。用作主穴的条文有362处,作为配穴的条文有219处。共有医案52处。百会穴不宜深刺,宜针入二分,得气即泻,但应根据临床病证情况,不可拘泥。局部层次解剖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本课题共检索到建国后50年的百会穴期刊论文4182篇,主要集中在1984-2004

许裕伟[6](2020)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共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方案治疗。通过观察中医症状积分变化、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胃镜疗效情况、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溃疡复发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此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共纳入统计分析的6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3.症状改善情况:(1)症状总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单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单项症状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1)在对比Hp根除率上: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Hp根除率方面疗效相当。(2)在对比Hp复发率上:治疗组为7.14%,对照组为36.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Hp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5.胃镜疗效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血清胃泌素水平:(1)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的血清GA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方案均能降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血清GAS水平。(2)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胃泌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血清GAS水平上,治疗组更具有优势。7.用药安全性情况:两组患者本次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反应。8.溃疡复发情况:在治疗结束停药6个月后,分别对两组胃镜下表现为临床治愈、显效的患者行复查胃镜,结果显示:治疗组未发现溃疡复发;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2.2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溃疡复发率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优势。结论:(1)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能有效地改善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降低Hp复发率,并且用药相对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安胃二号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有关,值得继续研究。

莫曦雅[7](2019)在《毫针浅刺证治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古代文献,整理不同时期毫针浅刺的理论基础、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毫针浅刺的刺法、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毫针浅刺的证治规律,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目录学方法对研究范围内“毫针浅刺”相关文献进行查找、筛选、收集;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类;运用医学史学方法从学术史的研究角度探寻毫针浅刺的发展历程;运用理论分析评述法对文献资料从针灸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对文献数量、分布特点进行横向及纵向对比分析,对建立的文献数据库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结果:1.战国秦汉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内经》《难经》中皮部理论、经脉络脉理论、经筋理论、腧穴理论以及营卫理论阐明毫针浅刺是在针刺皮部、络脉、经筋、浅层经气的基础上,以刺卫为主调和营卫、刺络为主调整经络气血状态。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该时期针对腧穴的浅刺以四肢爪甲末端的“部位穴”为主,针对经脉的针刺体现出上肢经脉、下肢阴经应浅刺的特点。毫针浅刺的刺法:包括单针浅刺、多针浅刺以及“引皮而刺”的直针刺、卧针而刺,后两种是确立于金元时期的沿皮透刺的萌芽。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毫针浅刺治疗内科、外科疾病,内科疾病以病位浅、病势轻、病性偏阳热的疾病为主、涵盖以寒客经脉引起拘挛疼痛的肢体经络病证、气血亏虚的虚证;外科疾病多为浅表的痈脓。该时期毫针浅刺侧重于理论基础。2.晋唐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以《内经》《难经》为本,对前期基础理论或直接辑录经典按类编排,或对其进行注解,增加了腧穴主治的理论,确立“腧穴-经络-主治”的理论体系。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浅刺腧穴占全部记录腧穴的比例接近9%,分布以上肢部、下肢部、头颈部较多,特定穴占比超过85%,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交会穴,以五输穴为主;浅刺经脉阳经居多,以太阳经脉、少阳经脉为主,阴经的浅刺以手太阴脉为主。毫针浅刺的刺法:与前期基本保持一致,为常规浅刺,包括单针浅刺、多针浅刺、引皮而刺。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涵盖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科、眼科共计20余类50种病症,其中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肺系病证为主;多治疗痹证、胸痹、咳嗽、喘证、痉证。该时期毫针浅刺侧重于腧穴理论和腧穴主治的发展。3.宋金元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在前期理论基础上,继续丰富腧穴主治的相关内容,腧穴与经络、相应脏腑的关联进一步加强,“腧穴-经络-脏腑-主治”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常规浅刺的腧穴在全部腧穴中的占比稳定(位于1 0%-15%的区间)、分布部位及特点与前期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四肢部和头颈部,特定穴的比例超过60%,特定穴的种类增加了郄穴,仍以五输穴数量最多;浅刺经脉仍以阳经浅刺(太阳经、少阳经)为主,手太阴经仍是浅刺最多的阴经。毫针浅刺的刺法:在前期的常规浅刺基础上,增加了沿皮透刺,丰富了毫针浅刺的针刺方式,不同刺法特点有所异同。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眼科共计20余类80余种病症,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外感病证为主,多治疗痹证、疟疾、外感伤寒、头痛、癫疾。该时期毫针浅刺的侧重点在沿皮透刺的确立和临床运用方面。4.明清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在前期理论基础上,发展沿皮透刺的腧穴主治,以“腧穴-经络-脏腑-病症-刺灸法”为主的毫针浅刺体系得以完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不同的浅刺刺法有不同特点,常规浅刺的腧穴、经脉特点与前期大致相同,在沿皮透刺中,腧穴在数量上多于常规浅刺的腧穴数量,占全部腧穴的比重超过20%、分布于头颈部、背部、胸胁部、四肢部、腹部并以头颈部、背部和胸胁部为主,52.9%的沿皮透刺腧穴属于特定穴,特定穴种类增加了背俞穴、募穴,并以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为主;仍以阳经(特别是足太阳经)的浅刺为主。毫针浅刺的刺法:在前期的浅刺刺法基础上,发展沿皮透刺,增加沿皮透刺的作用方式、作用部位、作用腧穴,根据不同病症选择沿皮透刺的方向及距离。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可治疗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眼科共计超过30类共计160种疾病,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咽喉疾病为主,多治疗痹证、头痛、疟疾、胸痹心痛、喉痹。该时期毫针浅刺的侧重点在常规浅刺腧穴主治的补充完善以及沿皮透刺的发展两个方面。结论:1.毫针浅刺的理论体系:起源于《内经》《难经》时期,与皮部理论、经络络脉理论、经筋理论、腧穴理论以及营卫理论有密切关联,毫针浅刺在针刺皮部、刺络脉、刺经筋、针刺浅层经气的基础上,以刺卫为主调和营卫、刺络为主调整经络气血状态;晋唐时期腧穴主治及刺灸法的发展使毫针浅刺逐渐从理论走向临床;宋金元时期腧穴主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沿皮透刺的确立丰富了浅刺理论的内涵,扩展了适用范围;明清时期在对前期文献整理以及临床实践汇总的基础上完善毫针浅刺的理论体系。2.毫针浅刺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浅刺腧穴在全身各部位均有分布,以四肢部和头颈部为主,沿皮透刺使毫针浅刺在躯干部广泛运用;浅刺腧穴包含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募穴、背俞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多种特定穴;浅刺经脉整体以阳经居多,其中以太阳经为主,阴经的浅刺则以手太阴经为主。3.毫针浅刺的刺法:包括常规浅刺(直刺、沿皮刺)和沿皮透刺两种主要方式,它们的针刺深度和针刺层次清晰,垂直深度均不超过二分,针刺层次均位于皮肤或皮下,不刺入肌层;相较于常规浅刺,沿皮透刺具有进针角度小、一次针刺刺激面积广、范围大的特点。4.毫针浅刺证治规律:毫针浅刺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证治规律,主要体现出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分部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内经》中相应经脉的“是动病”“所生病”“经筋病”,此外,还包含了特定穴治疗疾病的特点。总体而言,毫针浅刺治疗病症多有痛、痹、寒、热的特点,以肢体经络病证、外感病证、头面五官类病症为主,体现出以治疗表证、热证、阳病为主,兼具治疗阴病、脏腑病、情志病、全身性疾病的特点。

孙亮[8](2018)在《《辨证录》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辨证录》为清朝陈士铎所撰着的一部临床着作。全书凡14卷,35万余字,计126门,770余证。卷一至卷十主要阐述四时外感及内科病症,卷十一至卷十二记述妇科杂病,卷十三和卷十四则分别为外科和儿科病症。每一病症先述症状,后阐发病机,继而立法、处方,最后详述配伍原理。每一证除列有主治方外,另有附方置于主方之后,因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而备受学者关注。在陈氏现存的着作中,《辨证录》与陈氏传世的另一着作《辨证奇闻》,在内容上有极大的相似之处,细考其缘由,可知二书均为陈氏所撰。通过序言、跋文以及正文间的记述来看,《辨证奇闻》乃江南文南纪在陈氏的传书基础上订正而得,而《辨证录》则未见传书之人的相关记载。《辨证录》与《辨证奇闻》广为当今临床大家所重视,但二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一种关系?截止至目前为止,尚未有学者就此两种古籍进行深入细致的文献学研究,如两种着作的版本以及实际内容情况。有鉴于此,笔者在亲自实地考察这两种古籍版本馆藏之基础上,对两种古籍版本及其中《辨证录》多出《辨证奇闻》之异文进行整理归纳,从论理、方剂、药物、药物炮制以及内容表述等各个方面加以阐论。笔者首先进行了版本研究。根据笔者调查发现,《辨证录》共计有三种不同版本。主要有“喻义堂本”、“文奎堂本”、“文诚堂本”。三者相比较,从内容、版式、眉批、字迹等综合考察,以馆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喻义堂刻本为最优版本,笔者将此作为底本加以研究。通过笔者研究,《辨证奇闻》分别有“积善堂本”、“经元堂本”以及馆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清抄本”。经过详实考察后发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积善堂本”为最优版本,此次研究将此作为工作本加以使用。其次,笔者进行了《辨证录》的内容研究。《辨证录》中的病症大部分以内科病症为主,妇科病证在篇目上紧随内科病证之后,后为外科病症,最后是儿科病症,此部分内容最少。从方剂的角度来看,于七方十剂的配伍法则中,《辨证录》中尤为善用重剂,注重君臣佐使之间的配伍是此书组方用药的最大特色。此是因陈氏受明清时期盛行的温补学派的影响,重视以真水真火为代表的人体正气的作用。本书对药物的运用十分的精细,对药物不同部位的选取做了严格的要求;在炮制方法上,本书多以炒黑为主,不做过度的炮制。在药后调护上,除了传统意义上饮食清淡,禁海鲜发物之外,主要以禁色欲和禁盐为主。《辨证录》与《辨证奇闻》内容的比对研究同样是本次研究的重点。症状描述方面,《辨证录》比较形象与具体,《辨证奇闻》则相对简洁。关于《春温门》一则,二书在症状描述上相反,经过研究后认为,以《辨证录》为准确。在论理方面,笔者发现二书之间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基本相同,然《辨证录》更善于借运气、易数之理对医理加以阐发与说明。方剂部分,主要从方名、组成进行了考量。《辨证录》此书方名众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沿用古方方名者,如《辨证录》在使用六味地黄汤、八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及其加味时,往往书以全称,而《辨证奇闻》仅作“六味汤”“八味汤”;另一种则是陈氏根据辨证之证型,立法而自拟方名。此部分《辨证录》较《辨证奇闻》归纳的更为全面,如“金石汤”代替了“石膏汤”,“人参竹叶石膏汤”代替了“竹叶石膏汤”。此外,《辨证录》在方剂的命名中常以丸、散称之,《辨证奇闻》则皆为汤。在方剂的组成方面,《辨证录》方中之山茱萸在《辨证奇闻》中常以“枣皮”“山药”取代。经考察陈世铎之《本草新编》相关记载,应以山茱萸为是。药物部分,二书间对药物剂量的叙述有些出入,总体上《辨证录》用量较《辨证奇闻》小些;此外,《辨证录》在药物的产地、品种、煎服方法以及服药禁忌方面更加重视。此外,《辨证录》较《辨证奇闻》多出的附方,经笔者比对后共计有659方,3万5千余字,皆列于附录中。将这些方剂与正文中主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些方剂更侧重于辨病论治,据其自序中称收载有家传秘本以及好友之医论,笔者疑是此部分内容。《辨证录》在继承《灵枢》、《素问》以及仲景、东垣学术思想之基础上,在理论上也多有创新之处。研究认为《辨证录》一书中提出的“胃为肾之关”独特观点是对脏腑关系中胃肾关系的进一步阐发,陈世铎对“命门学说”的论述,将命门与人体正气相关联,极大地提高了命门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价值。陈氏将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论治统一于正邪斗争框架内,对于正虚邪不甚旺的情况以王道之法论治,药量少而剂量多;对于正邪皆旺的重证皆以霸道之法论治,取重剂求速效,切合临床实际。

二、针推儿科病证治验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推儿科病证治验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2)期门穴适应病症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期门穴相关文献
    第一节 对期门穴的认识
    第二节 定位与取穴
        一、古代文献定位取穴方法记载
        二、现代解剖位置与取穴
        三、针对小儿的期门穴位置
    第三节 期门穴刺法与进针深度研究
        一、刺法
        二、古代文献针刺深度与进针法
        三、现代文献针刺深度与进针法
    第四节 针刺期门禁忌
    第五节 期门穴的针灸应用特色
        一、期门穴特点
        二、应用病机
第二章 期门穴适应病症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源文献的选择
        二、文献条文纳入标准
        三、文献条文排除标准
        四、条文的分类
        五、病谱统计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期门穴单穴主治病症结果及分析
        二、期门穴配伍主治病症结果及分析
        三、肝募期门的配穴使用规律
        四、古代文献艾灸适宜病症与壮数
    第三节 期门穴主治应用现况
        一、现代文献期门穴单穴治疗的临床应用现况
        二、现代文献期门穴配伍其他穴位为主治的临床应用
        三、期门为辅助穴位的临床应用现况
        四、期门穴其他应用现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3)足三里穴配伍应用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源文献的选择
        2.2 文献条文纳入标准
        2.3 文献条文排除标准
        2.4 文献检索策略
        2.5 条文的分类
        2.5.1 一次归类
        2.5.2 二次归类
        2.6 频次的统计
        2.6.1 病名及条文的统计
        2.6.2 腧穴频次的统计
        2.7 结论
研究内容、结果与分析
    1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2 足三里常用配伍组穴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内科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2.1.1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肺系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2.1.2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心系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2.1.3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脾胃系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2.1.4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肝胆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2.1.5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肾系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2.1.6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气血津液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2.1.7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肢体经络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2.2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外科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2.3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妇科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2.4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儿科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2.5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眼科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2.6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耳鼻喉科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2.7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皮肤科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2.8 足三里穴配伍应用治疗骨伤科病证统计结果和分析
    3 足三里常用配伍处方统计结果和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引用《中华医典》书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4)络穴主治特点及其临床应用配穴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正文
    1 范围
    2 方法
    第一部分古今文献中络穴主治特点的研究
    第二部分古今文献中络穴配穴规律的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百会穴纵观与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百会穴纵观
    第一节 百会穴古今文献整理现状
        1 百会穴建国前文献整理研究
        2 百会穴建国后文献整理研究
        3 百会穴文献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百会穴纳入标准
        2 资料来源
        3 收集方法
        4 数据表建设
        5 文献分析方法
        6 统计
    第三节 结果
        1 建国前文献简要结语(详细内容见附录一)
        2 建国后文献简要结语(详细内容见附录二)
    第四节 讨论
        1 建国前百会穴的文献计量学
        2 建国前中医病证的归类
        3 建国前中医证名或病名的使用
        4 建国前文献的出处和排列
        5 建国前文献的校对
        6 建国后百会穴的文献计量学
        7 建国后百会穴文献中关键词的使用
第二章 压灸百会穴为主干预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第一节 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概况
        1 单纯针刺
        2 灸法及针灸合用
        3 穴位注射
        4 穴位手法推拿
        5 综合疗法
        6 展望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CSA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1 CSA发病机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 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CGRP、NYP的研究概况
        1 CGRP
        2 NYP
        3 CGRP、NYP的相互关系
        4 压灸百会穴干预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意义
    第四节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 诊断标准
        3 两组一般条件的均衡性比较结果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五节 结果
        1 三组疗效比较
        2 三组CGRP比较
        3 三组NPY比较
    第六节 讨论
        1 压灸百会穴对CSA患者CGRP的影响
        2 压灸百会穴对CSA患者NYP的影响
        3 小结
        4 临床疗效及结果评价
第三章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第一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 在国内首先全面系统地纵观百会穴
        2 从血管神经肽与CSA病理机理入手探讨压灸百会穴防治CSA的临床疗效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1 古籍资料收集仍不全面、分类不准确
        2 证名的诊断多有欠妥之处
        3 研究仍然有一定的滞后性
        4 文献统计仍有不妥之处
        5 客观条件上的限制
    第三节 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1 进一步研究百会穴的热点和趋势
        2 建立针灸腧穴的文献检索系统
        3 建立中医证候的规范化
        4 增加样本量和相关指标的检测
        5 进一步开展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结语
    1 百会穴纵观
    2 压灸百会穴干预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3 结语
附录一: 建国前文献研究(详细)
    1 百会穴文献的数量
    2 百会穴的历代文献整理概况
    3 百会穴的出处
    4 百会穴的别名
    5 百会穴的穴名释义和生理特点
    6 百会穴的部位和取穴法
    7 百会穴的归经与穴性
    8 百会穴的治疗范围
    9 百会穴的治法
    10 百会穴的补泻法
    11 百会穴的主配穴
    12 百会穴的医案
    13 百会穴的禁忌症
    14 百会穴的局部层次解剖
附录二: 建国后文献研究(详细)
    1 百会穴文献的数量和时间分布
    2 百会穴文献的地理分布
    3 百会穴文献的机构分布
    4 百会穴文献的期刊分布
    5 百会穴文献的研究类型
    6 百会穴文献的疾病学科分布
    7 百会穴文献的具体病种分布
    8 百会穴常用的中医证型
    9 百会穴的具体治法
    10 百会穴的配穴
    11 百会穴文献的特征词
    12 百会穴文献的实验指标
附录三: 参考文献
附录四: 临床疗效指标观察表
附录五: 发表论文
致谢

(6)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疾病相关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1.1 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标准
        2.1.2 良性溃疡内镜下分期及分级
        2.1.3 病理诊断
        2.1.4 Hp的诊断标准及根除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脱落以及中止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观察指标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3 疗效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4.2 根除Hp疗效判定标准
        4.3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4.4 溃疡复发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 疗效比较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Hp根除率比较
        2.5 两组患者Hp根除后复发率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2.8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药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1.1 病名的研究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1.2.1 古代中医家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家的认识
        1.3 中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1.3.1 辨证论治
        1.3.2 中药复方治疗
        1.3.3 中成药治疗
        1.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1.3.5 针刺疗法
        1.3.6 艾灸疗法
        1.3.7 穴位贴敷
        1.3.8 穴位注射疗法
        1.3.9 推拿按摩疗法
    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1 胃酸与胃蛋白酶
        2.1.2 幽门螺杆菌(Hp)
        2.1.3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2.1.4 其他因素
        2.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2.2.1 抑制胃酸分泌
        2.2.2 根除Hp
        2.2.3 保护胃黏膜
    3 安胃二号方方药分析
        3.1 安胃二号方创制、组成及功效
        3.2 安胃二号方的理法分析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4 胃泌素
    5 疗效分析
        5.1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分析
        5.2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5.3 Hp根除率和复发率变化分析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分析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分析
        5.6 用药安全性
        5.7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毫针浅刺证治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1 毫针浅刺的现代研究概况
        1.1.1 文献研究
        1.1.2 实验研究
        1.1.3 临床研究
        1.1.4 研究现状分析
    1.2 研究选题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3 研究范围
        1.2.4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古代毫针浅刺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检索方法
        2.1.3 查阅及筛选文献
        2.1.4 提取资料
        2.1.5 统计分析
    2.2 统计结果
        2.2.1 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
        2.2.2 晋唐时期(公元220年-公元960年)
        2.2.3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2.2.4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3.1 毫针浅刺疗法的发源
        3.1.1 皮部理论
        3.1.2 经络络脉理论
        3.1.3 经筋理论
        3.1.4 腧穴理论
        3.1.5 营卫理论
        3.1.6 发源时期毫针浅刺证治规律
        3.1.7 小结
    3.2 毫针浅刺疗法的发展
        3.2.1 晋唐时期浅刺腧穴的发展
        3.2.2 宋金元时期毫针浅刺的发展
        3.2.3 该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
        3.2.4 该时期毫针浅刺证治规律
        3.2.5 小结
    3.3 毫针浅刺疗法的丰富
        3.3.1 宋金元时期的沿皮透刺
        3.3.2 明清时期的沿皮透刺
        3.3.3 沿皮透刺的特点
        3.3.4 沿皮透刺的证治规律
        3.3.5 小结
    3.4 毫针浅刺疗法的完善
        3.4.1 毫针浅刺疗法的适用腧穴
        3.4.2 毫针浅刺的部位分布
        3.4.3 毫针浅刺的经脉分布
        3.4.4 毫针浅刺的特定穴分布
        3.4.5 毫针浅刺疗法适宜病症
        3.4.6 毫针浅刺的证治规律
        3.4.7 小结
第四部分 从针刺深度及治疗阴病探讨毫针浅刺特点
    4.1 不同针刺深度下腧穴主治的分析
        4.1.1 胸膺部腧穴
        4.1.2 胁肋部腧穴
        4.1.3 背部腧穴
        4.1.4 腹部腧穴
        4.1.5 四肢部腧穴
        4.1.6 小结
    4.2 毫针浅刺治疗阴病
        4.2.1 毫针浅刺治疗癫疾
        4.2.2 毫针浅刺治疗厥证
    4.3 小结
结语
    1.1 结论
    1.2 创新点
    1.3 不足和展望
        1.3.1 不足
        1.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辨证录》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辨证录》版本与辨证特色研究
    2.《辨证录》学术思想研究
        2.1 《辨证录》学术特色研究
        2.2 “心肾不交”及其治法研究
        2.3 “胃为肾之关”之研究
        2.4 其他
    3.《辨证录》疾病治疗学术经验研究
        3.1 痛证
        3.2 男科疾病
        3.3 神志疾病
        3.4 痰病
        3.5 消渴
        3.6 中风
    4.《辨证录》方剂的临床应用研究
        4.1 引火汤
        4.2 五神汤
前言
1.《辨证录》的着录与版本研究
    1.1 着述
    1.2 《辨证录》版本考
        1.2.1 成书年代
        1.2.2 《辨证录》版本考
        1.2.3 《辨证奇闻》版本考
        1.2.4 小结
2.《辨证录》内容研究
    2.1 《辨证录》主要内容概述
        2.1.1 各科病证
        2.1.2 方药特色研究
    2.2 《辨证录》与《辨证奇闻》主要内容比对
        2.2.1 症状描述上的差异
        2.2.2 论理方面的差异
        2.2.3 方剂部分的差异
        2.2.4 药物部分的差异
        2.2.5 在行文描述上的差异
    2.3 学术特色
        2.3.1 “胃为肾之关”学说
        2.3.2 “命门”学说
        2.3.3 外感病的辨证
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四、针推儿科病证治验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2]期门穴适应病症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D]. 陈宛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3]足三里穴配伍应用古代文献研究[D]. 姜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3)
  • [4]络穴主治特点及其临床应用配穴规律的研究[D]. 葛书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9(S1)
  • [5]百会穴纵观与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D]. 朱福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6]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D]. 许裕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毫针浅刺证治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D]. 莫曦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辨证录》文献研究[D]. 孙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足三里论文 文献研究法论文 人体经脉论文 文献调查法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工业化推动信息化
下一篇:新研制的多层螺旋CT与影像诊断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