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新研制的多层螺旋CT与影像诊断新思维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新发展的多层螺旋CT与影像诊断学新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王洛峰[1](2015)在《口腔锥形束CT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影像技术提供的诊断信息主要是解剖学的图像,而重要的是临床医师最需要的功能图像,它反映代谢的变化,人体组织器官的化学结构变化。另一方面,数字影像技术提供的诊断信息大大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订,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治疗技术相结合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口腔医疗不仅仅在于治疗,更和美容密切相关,形成了庞大的口腔健康市场。口腔锥形束CT成像系统(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口腔CT系统)是当今口腔头颅影像设备中最有前途的设备,可广泛应用于口腔正畸、种植等口腔医学领域。口腔CT系统的应用给口腔及头颅部临床领域中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自产品在世纪初面世以来,在世界口腔医学界迅速普及,其将逐渐淘汰目前普遍使用的口腔影像设备,成为技术产品的主流。2011年,美国FDA预计在今后五年内全球至少有10万台以上的市场。全球生产口腔厂家均为欧美韩日,共四家,国内没有厂家生产。截至2013年,美国总装机量3000台,香港装机量130台,中国大陆装机量近50台。大陆装机量小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口每台价格达到300万,高昂的价格不利于设备普及。实现高技术新兴产品的国产化,促进国内医疗临床技术发展,是国内影像临床设备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当务之急。LD公司是一家以医学影像重建为技术核心的医疗器械研发企业,自2011年对口腔CT立项,并获得了“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和“广州市重大医疗设备”项目专项资助。公司投入1300万元人民币,历时三年,成功研发口腔CT样机,并应用于临床试验。同时,也完成产品中试,完成量产前生产技术验证工作,需要引入资金实施产品产业化生产。本论文研究内容为口腔锥形束CT项目的商业计划,旨在通过项目分析,为项目投产引入资金。论文首先介绍了项目所属公司和项目基本情况,然后应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口腔锥形束CT项目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市场竞争环境,明确项目的优势;其次,通过SWOT分析,明确项目的发展战略和营销策略,并拟定了项目管理和实施措施;然后,预测财务收益情况,并运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等方法对项目潜在的风险和相关措施进行分析。

张露[2](2013)在《常规超声、压迫式弹性成像及声脉冲辐射力成像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乳腺肿瘤是我国女性常见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大,乳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并趋于年轻化,且男性发病率也逐步上升。乳腺疾病的早发现和早诊断对于病人的诊疗、预后以及提高生命质量至关重要。常规超声是乳腺体检和肿瘤筛查最普及的检查手段,但对乳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压迫式弹性成像(CE)及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是超声检查手段的新发展,文献报道这两种新技术对于乳腺良恶性肿瘤均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但目前尚缺乏关于常规超声、CE及ARFI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价值的对比研究。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常规超声、CE以及ARFI的声像图特征,探讨和比较常规超声、CE以及ARFI这三种超声检查技术及其各诊断指标对于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2012年4月到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76个病人共95个乳腺肿块。采用西门子公司ACOUSON S2000超声诊断仪,配备有ARFI技术软件,9L4高频探头,频率为4MHz~9MHz;以及日立公司ALOKA ProsoundF75超声诊断仪,配备有CE技术软件,高频探头,频率为6.4MHz。对所有肿块分别行常规超声、CE以及ARFI检查,获取乳腺肿块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CE的弹性评分和弹性应变率比值(strain ratio-SR)、ARFI的声触诊组织定量(VTQ)值,然后分别采用常规超声、CE以及ARFI三种超声检查方法对乳腺肿块的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结果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计算出个各方法及指标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通过绘制ROC曲线获取VTQ、SR的曲线下面积(AUC)及其最佳截断点,并评价其诊断效能。最终结果以病理结果(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作为诊断金标准,对常规超声、CE以及ARFI这三种超声检查方法在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诊断率及准确性分别进行评价,比较三种超声技术在乳腺肿瘤中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常规超声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1.0%、81.7%、80.0%;良、恶性组SR平均值分别为6.20士10.56、28.71士21.57,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当SR截断点为3.71时,其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约登指数和AUC分别为97.1%、83.3%、88.4%、80.4%、91.6%;良、恶性组VTQ平均值分别为(2.86±0.82)m/s、(5.33±1.37)m/s,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当VTQ截断点为3.78m/s时,其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约登指数和AUC分别为94.3%、91.7%、92.6%、86.0%、92.0%;应用弹性评分法对良性组(60例)和恶性组(35例)进行评分,良性组中有52例得分为1~3分,占本组百分比为86.7%;恶性组中有30例得分为4~5分,占本组百分比为85.7%。两组间评分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CE及ARFI对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其中ARFI对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要优于CE和常规超声。三种技术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图5幅,表5个,参考文献23篇。

丁爽[3](2013)在《MRI影像生物标记物评价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疗效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多梯度敏感因子b值的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无创性评价肿瘤血管生成以及抗肿瘤血管药物治疗后反映肿瘤血管关闭情况的应用价值,并探讨DCE-MRI及DWI技术评估抗肿瘤药物早期疗效的作用。方法:10只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连续四天进行DCE-MRI、多b值的DWI扫描及常规MRI检查,动态观察以下参数的变化:信号最大上升斜率(MSI)、血浆容积分数(V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微血管转运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ep)及各类表观扩散系数值(ADC3b、ADC10b、ADClow、ADChigh、ADCperf),分别于第三天及第四天MRI扫描结束后各处死5只载瘤裸鼠行病理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检测,分析MRI各参数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的相关性。随后,50只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10只、抗肿瘤血管药物治疗组20只、抗肿瘤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组20只),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h、24h、48h行DCE-MRI及多b值的DWI检查,动态观察上述各参数值的变化,并于治疗后24h及治疗后48h MRI检查结束后,每组分别随机处死一半载瘤裸鼠行病理免疫组化染色,MRI各参数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无任何药物干预情况下,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Ktrans、Kep、MSI及ADCperf值逐渐增加,ADC3b及ADC10b值逐渐减低(P<0.05)。Ktrans与Kep、MSI、ADCperf四个参数之间相互均存在正相关性;而Ktrans、Kep分别与ADC3b及ADC10b值之间具有负相关性。ADCperf值分别与MVD计数、VEGF计分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ADC10b与MVD计数、VEGF计分及PCNA计分呈显着的负相关性。Ktrans、MSI分别与MVD计数、VEGF计分及PCNA计分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Kep与MVD计数及VEGF计分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在抗肿瘤血管药物及抗肿瘤细胞毒性药物的干预下,三组间各ADC值及Ktrans、Vp、Kep、MS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药物治疗后1h,各参数均明显下降;治疗后24h,抗肿瘤血管药物组中ADClow、ADCperf值及DCE-MRI各参数持续下降,到治疗后48h轻度恢复;而抗肿瘤细胞毒性药物组中各参数值在治疗后24h开始轻度恢复。在药物干预的情况,ADC3b、ADC10b与免疫组化结果呈负相关,ADCperf、Ktrans、Kep、MSI与免疫组化结果呈正相关。Ve、Vp值与免疫组化染色之间无相关性。因子分析法分析后将Ktrans、Vp、Kep、MSI、ADCperf、ADClow值归为肿瘤微循环灌注因子,ADC3b、ADC10b、ADChigh值归为细胞代谢因子,Ve为综合因子。结论:DCE-MRI及多b值的DWI技术获得的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可以作为影像生物标记物无创性的评价肿瘤血管生长状态及评估抗肿瘤血管药物治疗后肿瘤血管的关闭情况。Ktrans、Kep、MSI、ADCperf、ADClow值主要用于评价肿瘤微循环灌注情况,而ADC3b、ADC10b、ADChigh值主要反映肿瘤细胞密度及组织水肿情况,Vp及Ve值的价值尚未肯定。两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从肿瘤微循环灌注及细胞代谢方面全面的反映药物治疗后的早期变化,有利于药物早期疗效的评价,有望成为抗肿瘤血管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临床四期试验评估药物疗效的主要观察终点之一,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陈雷[4](2011)在《64层CT灌注成像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正常胰腺组织的CT灌注成像研究目的:对正常胰腺组织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探索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征,提供正常胰腺灌注参数参考值。方法:2010年2月~2011年3月45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灌注检查。灌注扫描采取连续容积扫描模式,7.2mm层厚(4/3cm),120kV,150mA,512x512像素,以高压注射器通过肘正中静脉留置管注射碘帕醇300mgI/mL,5ml/s,共50ml,延迟6s,数据采集40s,数据传到Syngo Multi-Modality工作站,测量ROI (Region of Interest, ROI)的血流量(Blood Flow, BF)、血容量(Blood Volume, BV)、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 PS))的值,并进行统计。结果:正常胰腺的灌注参数BF、BV、TTP、PS值分别为128.06±23.48ml·min-1·100g-1、203.38±33.24ml·kg-1、143.45±14.66sec、65.77±15.35ml·min-1·100g-1。各部位的血流灌注均匀,血流动力学特征一致。结论:正常胰腺的CT灌注成像特征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血容量均匀,达峰时间相同,表面通透性一致的实质性器官。第二部分胰腺肿瘤的CT灌注成像研究目的:探讨胰腺肿瘤的CT灌注成像特征,评价CT灌注成像检查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0年2月~2011年3月51例胰腺肿瘤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灌注检查。灌注扫描采取连续容积扫描模式,7.2mm层厚(4/3cm),120kV,150mA,512×512像素,以高压注射器通过肘正中静脉留置管注射碘帕醇300mgI/mL,5ml/s,共50ml,延迟6s,数据采集40s,数据传到Syngo Multi-Modality工作站,测量ROI的血流量、血容量、达峰时间和表面通透性的值。结果:1、胰腺癌组织的BF、BV、PS、TTP值分别为35.97±15.54ml-min-1·100g-1,66.45±26.75ml·kg-1,158.13±32.04sec,37.67±15.84ml·min-1·100g-1,胰腺癌的BF、BV、PS较正常胰腺组织明显减低,TTP较正常胰腺组织升高。2、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组织的BF、BV、PS、TTP值分别为49.76±21.41ml·min-1·100g-1,65.33±18.90ml·kg-1,36.23±15.05ml·min-1·100g-1,138.86±38.39sec,其BF、BV、PS较正常胰腺组织明显减低,有统计学意义。3、胰岛细胞瘤的BF、BV、PS、TTP值分别为302.62±66.65ml-min1·100g-1,380.83±95.80ml·kg-1,77.85±11.62ml·min-1·100g-1,149.27±22.53sec,其BF、BV较正常胰腺组织明显增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4、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BF、BV PS、TTP值分别为27.9ml·min-1·100g-1,20.3ml·kg-1,7.8ml·min-1·100g-1,96.8sec。结论:1、胰腺癌的BF、BV、PS明显降低,CT灌注特征说明胰腺癌是低灌注的恶性肿瘤。2、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BF、BV、PS较正常胰腺组织明显减低,TTP的差异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为乏血供肿瘤。3、胰岛细胞瘤BF、BV较正常胰腺组织明显增高,提示胰岛细胞瘤为富血供性肿瘤。第三部分胰腺癌CT灌注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性研究目的:将CT灌注参数与胰腺癌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ssel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CT灌注成像在胰腺癌血管生成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标本,对癌组织及其周围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表达及微血管数目,并与CT灌注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胰腺癌组织的VEGF的阳性率为82.61%,癌旁正常组织VEGF阳性率为8.70%;胰腺癌组MVD均值为22.30+9.64,癌旁正常组织MVD均值为11.74+6.21,癌组织的VEGF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高于癌旁组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胰腺癌组织的VEGF与MVD有正相关性,r=0.66,P=0.00<0.05。3、胰腺癌的CT灌注参数中BF、BV与癌组织的MVD呈负相关性,BF与VEGF呈负相关性。结论:1、VEGF、MVD在胰腺癌及癌旁组织均有表达。2、胰腺癌组织的MVD高于癌旁胰腺组织,癌组织VEGF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并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3、胰腺癌的CT灌注参数BF、BV与癌组织的MVD呈负相关,BF与癌组织的VEGF呈相关性,BF可以间接判断活体的瘤体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情况。

李艳[5](2009)在《计算机辅助牙齿多层螺旋CT三维建模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多层螺旋CT三维建模的可靠性及其在复杂根管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牙齿多层螺旋CT的三维建模及质量分析:以离体成人左上颌第一磨牙为对象,分别应用64层螺旋CT和Micro-CT进行扫描,将获得的CT图像数据导入Mimics等专业重建软件,建立出各自的牙齿三维模型。以标本牙Micro-CT模型为参照,应用Geomagic qualify专业模型测量软件对牙齿多层螺旋CT模型进行误差分析,同时定性分析多层螺旋CT模型提供的影像信息。(2)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利用64层螺旋CT结合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对2例复杂根管治疗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和重建,根据其所提供的三维诊断信息,评价该技术在复杂根管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基于CT扫描建模具有定位准确、安全、无创伤、重复性好、分辨率高,扫描所得到的断层信息能够真实代表原物结构等优点。(2)结合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建立的牙齿多层螺旋CT三维透视模型,形态还原性好,与Micro-CT模型具有很好的几何相似性,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牙齿外部的形态特点及根管系统的形态、数目、主要分支、走形及位置关系,利于临床医师对牙体形态的整体认识。但是,牙齿多层螺旋CT模型在细小侧支根管及根尖段精细结构的显示上尚有不足。(3)多层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层面研究病人牙齿,显示X线平片上不能或不易发现的病变,并能生动再现病损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影像信息。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建模,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牙齿的形态特征及其病变的全面情况,对复杂根管诊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苏萌[6](2007)在《医学CT切片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Computer Tomography,简称CT)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等领域,如何由测得的二维CT切片图像快速准确地恢复被测物体的三维立体信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而促成了科学计算可视化(Visualiz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ing,简称可视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以医学CT切片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为研究内容,完成了从CT图像采集到三维立体显示的一整套重建流程,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步骤:医学CT切片图像采集,窗宽窗位调整、图像预处理、三维重建。其中预处理技术包括:图像平滑、图像增强、图像插值、图像分割等。分别在PC机和SGI图形工作站上实现了CT切片样本的三维重建,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MATLAB软件和AMIRA软件进行重建的具体方法,并得到了表面皮肤及骨骼的立体显示。实验结果表明:在PC机上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可以得到预观测部位的三维立体显示,是一种可行有效的三维重建方法;但在运行速度和显示效果上,PC机和MATLAB软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运用SGI图形工作站配合AMIRA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这些方面体现出了显着优势;尤其面对海量三维数据时,SGI图形工作站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大处理及显示功能。本文实现的三维重建流程及实验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医院的临床病例诊断及辅助分析中,得到了较好的评价。

王志波[7](2007)在《三维钛网颅骨修补片建模及结构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改善三维钛网颅骨修补片的力学性能,使接受颅骨修补术的患者获得更好的愈后效果,本文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技术设计制作个体化颅骨修补片。针对一种常用的三维颅骨修补钛网,建立钛网修补片的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凸筋技术对钛网修补片进行结构优化。论文首先介绍人体颅脑生物力学基础知识、薄壳力学基础知识,有限元法基础知识和正交实验的基本原理。然后,以CT数据为基础对缺损颅骨进行三维重构,设计了颅骨修补片的曲面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去除材料的方法建立了钛网修补片的几何模型;通过边界约束条件的确定、载荷条件的等效和网格划分建立了钛网修补片的有限元模型。接下来,论文借助模型采用凸筋技术对三维钛网修补片进行结构优化。为了确定优化的效果,论文以钛网加筋后受力的最大变形为指标,以凸筋的长、宽、高为因素,为每个因素选择三个不同的水平设计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压出凸筋后,钛网修补片受力后的变形明显减小,对此变形影响最为显着的因素是凸筋的宽。此外,论文还选择具体病例进行钛网修补片的结构优化设计,以此来说明钛网修补片结构优化的过程。最后,论文总结了三维钛网修补片建模和结构优化技术,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给出了以后的工作展望。

刘福聪[8](2007)在《基于PET的放射治疗三维调强铅模CAD/CAM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肿瘤放射治疗中对癌细胞灭活的准确性,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影像学的成果,创新地提出了集调强和生物适形于一体的基于PET的放射治疗三维调强铅模CAD/CAM技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本文首先透射扫描得到电子版PET影像,再提取PET影像所描述的病灶表面数据,进行病灶三维重构,生成数据文件。而后参考当前应用的大部分放射治疗系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坐标系及其变换处理方法。本文提出了拟合曲面计算病灶厚度法、在圆锥坐标系下计算病灶厚度法和以三角面片计算病灶厚度法等计算病灶厚度的方法,经过分析选择了以三角面片计算病灶厚度法作为适用方法。三角面片计算病灶厚度法通过在中心坐标系下的空间几何运算求得每条射线所经病灶厚度,其数据来源与真实数据的误差小,计算方法简便可行。通过分析影响射线强度的因素,利用笔形束射线强度计算方法进行放射强度计算。然后运用空间几何运算求得了铅模表面点坐标,并对以三角面片形式表示的铅模表面进行了适于应用的修正、NURBS曲面光顺处理和误差分析,最后进行了实切试验。本方法与当前应用的技术相比放射治疗精度更高,为实现肿瘤放射治疗的客观性和个体化提供了可能,对提高放射治疗精度和改进放射治疗手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玉宝,曾庆思[9](2007)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新特点和教学实践的新尝试》文中研究表明医学影像学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现已发展成为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更新速度已经超过了临床医学,有人预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将牵制未来临床医学的发展。广义来

童双立[10](2005)在《多层螺旋CT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讲述了多层螺旋CT在技术方面的新进展,介绍了多层螺旋CT在心脏成像、肺部成像、血管造影、急诊抢救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二、新发展的多层螺旋CT与影像诊断学新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发展的多层螺旋CT与影像诊断学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口腔锥形束CT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商业计划书相关知识
        1.2.2 CT医学影像学技术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口腔锥形束CT项目概况
    2.1 项目所属公司概况
        2.1.1 组织结构
        2.1.2 人力资源
        2.1.3 研发能力
        2.1.4 财务状况
        2.1.5 生产与营销能力分析
    2.2 口腔锥形束CT项目概况
        2.2.1 口腔CT项目背景
        2.2.2 项目情况介绍
    2.3 项目产业化计划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投资环境与行业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和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口腔影像行业发展历程
        3.2.2 口腔CT市场供需特征
        3.2.3 行业竞争分析
    3.3 外部环境的威胁和机会分析
        3.3.1 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
        3.3.2 外部环境带来的威胁
    3.4 项目的优势和劣势
        3.4.1 内部优势
        3.4.2 内部劣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规划和实施措施
    4.1 项目竞争战略分析
        4.1.1 项目SWOT分析
        4.1.2 竞争战略选择
    4.2 市场定位分析
        4.2.1 市场细分
        4.2.2 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
    4.3 营销组合策略
        4.3.1 产品策略
        4.3.2 定价策略
        4.3.3 营销渠道
        4.3.4 促销策略
    4.4 项目管理和实施
        4.4.1 组织架构
        4.4.2 管理团队
        4.4.3 生产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收益分析
    5.0 项目投资和融资
        5.0.1 预算预算
    5.1 融资计划
    5.2 经济效益分析
        5.2.1 生产效益
        5.2.2 利润估算
        5.2.3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5.2.4 不确定分析
    5.3 社会效益分析
        5.3.1 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国产化
        5.3.2 促进临床技术发展
        5.3.3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5.3.4 项目的实施与省市区生物产业发展相呼应
        5.3.5 建设华南放射诊疗技术平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险分析
    6.1 政策风险与应对
    6.2 技术风险与应对
    6.3 管理风险和应对
    6.4 市场风险和应对
    6.5 财务风险和应对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2)常规超声、压迫式弹性成像及声脉冲辐射力成像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绪论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使用仪器及检查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研究结果分析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病理结果
    3.2 常规超声检查结果
    3.3 ARFI检查结果
    3.4 CE检查结果
    3.5 三种超声诊断方式及其各指标的诊断效能比较
4 讨论
    4.1 常规超声检查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4.2 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4.2.1 CE的应用
        4.2.2 ARFI的应用
    4.3 CE及ARFI在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优势和局限性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3)MRI影像生物标记物评价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疗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DCE-MRI 联合 DWI 评价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设计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DWI 影像生物标记物评价抗肿瘤血管药物早期疗效的实验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设计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DCE-MRI 影像生物标记物评价抗肿瘤血管药物早期疗效的实验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设计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4)64层CT灌注成像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正常胰腺组织的CT灌注成像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图片及说明
第二部分 胰腺肿瘤的CT灌注成像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图片及说明
第三部分 胰腺癌CT灌注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图片及说明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计算机辅助牙齿多层螺旋CT三维建模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对象
    2. 设备及软件
    3. 方法
        3.1 牙齿多层螺旋CT 的三维建模及质量分析
        3.2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在复杂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医学CT切片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科学计算可视化
        1-2-1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研究内容
        1-2-2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作用及意义
        1-2-3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1-2-4 科学计算可视化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3 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技术
        1-3-1 本文方法概述
        1-3-2 三维医学绘制技术研究概况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医用CT及DICOM标准
    2-1 医用CT概述
        2-1-1 CT技术及其成像原理
        2-1-2 CT值
        2-1-3 CT图像开窗技术
    2-2 DICOM标准
        2-2-1 DICOM标准发展背景
        2-2-2 DICOM图像格式及显示
    2-3 小结
第三章 CT切片图像预处理
    3-1 图像平滑
        3-1-1 邻域平均法
        3-1-2 中值滤波法
    3-2 图像增强
    3-3 断层图像间的插值
    3-4 图像分割
        3-4-1 图像二值化
        3-4-2 边缘提取
        3-4-3 本文采用的分割方法及实验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利用PC机进行三维重建
    4-1 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流程
    4-2 等值面三维重建的实现
        4-2-1 等值面绘制算法原理
        4-2-2 重要技术细节及处理函数
        4-2-3 对于皮肤表面和骨骼的重建
        4-2-4 实验小结
    4-3 小结
第五章 利用SGI图形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5-1 SGI图形工作站及AMIRA软件简介
        5-1-1 SGI图形工作站
        5-1-2 AMIRA软件
    5-2 三维重建的实现
        5-2-1 利用Silicon Graphics Fuel工作站和AMIRA软件进行三维重建
        5-2-2 海量数据处理问题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7)三维钛网颅骨修补片建模及结构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发展状况
        1.2.1 颅骨修补材料的发展
        1.2.2 颅骨修补片设计及成形方法的发展
        1.2.3 手术方法
        1.2.4 钛网修补片结构优化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钛网修补片建模及优化设计基础
    2.1 颅脑生物力学基础
        2.1.1 颅脑组成
        2.1.2 颅骨损伤及颅脑损伤理论研究
    2.2 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2.2.1 薄壳力学基础知识
        2.2.2 有限元基础
        2.2.3 正交试验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个体化颅骨修补片设计方法研究
    3.1 原始数据采集
        3.1.1 CT技术
        3.1.2 数据采集
    3.2 修补片几何设计
        3.2.1 断层轮廓提取
        3.2.2 三维重构
        3.2.3 修补片曲面模型的建立
    3.3 个体化颅骨修补片制备方法
    3.4 个体化颅骨修补片设计应用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钛网修补片建模方法研究
    4.1 三维钛网修补片几何模型的建立
        4.1.1 平面三维钛网几何关系的确定
        4.1.2 三维钛网修补片几何模型的建立
    4.2 三维钛网修补片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边界约束条件的简化
        4.2.2 等效载荷条件的确定
        4.2.3 有限元网格类型的选择及网格划分
        4.2.4 有限元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钛网修补片结构优化方法研究
    5.1 三维钛网修补片优化方法
        5.1.1 凸筋方法的提出
        5.1.2 凸筋的实现方法
        5.1.3 凸筋位置及方向的选择
        5.1.4 凸筋参数的确定
    5.2 典型病例的钛网修补片优化设计
        5.2.1 结构优化前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5.2.2 结构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基于PET的放射治疗三维调强铅模CAD/CAM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放射治疗技术发展现状
    1.3 相关专业理论和应用技术
        1.3.1 生物靶区理论
        1.3.2 PET影像
        1.3.3 体位固定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影像数据提取
    2.1 PET影像的获取
    2.2 肿瘤表面数据的提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放射线强度计算
    3.1 放射治疗相关术语
    3.2 坐标系及坐标系的统一
        3.2.1 中心坐标系、病灶坐标系和射线坐标系
        3.2.2 坐标系变换及统一
    3.3 病灶厚度的计算
        3.3.1 计算病灶厚度方法的研究
        3.3.2 投影三角形的求取
        3.3.3 投影三角形所涉最小矩形区域的划定
        3.3.4 矩形区域内放射点的计算
        3.3.5 放射点与投影三角形位置关系的判定
        3.3.6 放射源与三角面片上交点的距离计算
        3.3.7 病灶厚度的求取
    3.4 放射线强度计算
        3.4.1 影响射线强度的因素
        3.4.2 病灶厚度与放射线强度转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铅模设计
    4.1 铅模表面点坐标的计算
    4.2 适于应用的修正
    4.3 光顺处理和误差分析
    4.4 实切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5.2 课题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新发展的多层螺旋CT与影像诊断学新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口腔锥形束CT项目商业计划书[D]. 王洛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2]常规超声、压迫式弹性成像及声脉冲辐射力成像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对比研究[D]. 张露. 中南大学, 2013(05)
  • [3]MRI影像生物标记物评价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疗效的实验研究[D]. 丁爽.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1)
  • [4]64层CT灌注成像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性研究[D]. 陈雷. 复旦大学, 2011(03)
  • [5]计算机辅助牙齿多层螺旋CT三维建模及临床应用的研究[D]. 李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 [6]医学CT切片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苏萌. 河北工业大学, 2007(11)
  • [7]三维钛网颅骨修补片建模及结构优化方法研究[D]. 王志波. 天津大学, 2007(04)
  • [8]基于PET的放射治疗三维调强铅模CAD/CAM技术研究[D]. 刘福聪. 天津大学, 2007(04)
  • [9]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新特点和教学实践的新尝试[J]. 关玉宝,曾庆思.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7(02)
  • [10]多层螺旋CT的新进展[J]. 童双立.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5(04)


肿瘤论文 胰腺肿瘤论文 三维重建论文 ct扫描论文

上一篇:针灸推拿小儿病证治疗实例
下一篇:论我国加入WTO后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