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叶[1](2021)在《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文中研究指明文化增殖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文化传播中的增殖既有对原文化的拓殖,也有对原文化的升华。本文聚焦苏轼赤壁二赋,讨论二赋传播过程中文本、书法、绘画的互释关系,以二赋书画作品的接受与增殖为主,重点讨论二赋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文化意义价值,进而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与规律。东坡九次游览黄州赤壁,留下了经典的赤壁二赋文。其一生亲书赤壁二赋近二十次,并多持赠友人。作品保存形式多样,墨迹、刻帖、碑刻均有流传。史上多载有东坡为同一友人数次书写二赋存世,《晚香堂苏帖》与《景苏园帖》收录的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并跋》即为例证。因崇宁年间苏轼书迹大都被毁,二赋墨迹只有一件行书《赤壁赋》得以保存,小楷《赤壁赋》以及《后赤壁赋》均已失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书《赤壁赋》墨迹应是进入内府之前为梁清标重裱本,且墨迹卷前补书者为文彭并非文徵明。《馀清斋法帖》收录的苏轼书《赤壁赋》摹勒底本为未损本苏轼行书《赤壁赋》,后被黄履常所藏。从帝王到文人多有临摹或重书赤壁二赋,南宋二帝曾亲书《后赤壁赋》,他们对二赋的推崇促使影响甚剧的二赋经典化。与南宋同期的金朝以及之后的元代,文人崇尚苏轼,多有学苏轼诗文书画之人。明代初期,因帝王推崇程朱理学,从统治者到文人都淡忘了苏轼,然中后期却多有书赤壁二赋者。清帝王也多有重书苏轼二赋以及临摹他人书二赋作品。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导向外,或出于对苏轼的欣赏,或者对他人所书《赤壁赋》的喜好。清代由于帝王崇董、崇赵风尚的引导,苏轼书风并未引领时代潮流,但苏书的影响却一直存在,文人也多书二赋。《赤壁赋图》为赤壁赋文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将《赤壁赋图》分为全景分段式《赤壁赋图》和单景主题式《赤壁赋图》。因赤壁二赋自身的文学性不同,《前后赤壁赋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世《赤壁赋图》是在对二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前赋文中描写的场景比较单一,大都是对苏子与客泛舟江上的描绘,因而《前赤壁赋图》大都围绕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展开。《后赤壁赋》文蕴含的故事性强于前赋,突出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因而《后赤壁赋图》多有长卷传世。文人们热衷以赤壁二赋为母题创作《赤壁赋图》,不管是逐渐趋于程式化构图的明代,还是将创作《赤壁赋图》作为文人趣味的清代以及宋元时期文人的不同目的,二赋以图文的形式频频出现在历代文人笔下,这促进了二赋的经典化。在《赤壁赋图》中存在着较多的题跋,画家以赤壁二赋为题材创作《赤壁赋图》,接受者又将观赏《赤壁赋图》的感悟创作成文学作品,并以书法的方式题写于画面上,形成了书画文的交互。在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中,题跋文字基于图像产生,并通过书法得以呈现,三者之间的互动为作品的经典化打下了基础。从文学上看,文人们借题跋这一特殊的文体创作了题《赤壁赋图》诗文,试图围绕《赤壁赋图》与苏轼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从艺术上看,图画与文字相融、互相映衬,是对画面的延伸,最终共同重创出一幅完整的作品,是对二赋文多重意蕴的呈现,并在图像意义上诠释着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过程。对东坡形象的描绘是对东坡精神的追寻,呈现的是文人心中的东坡样貌。在《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已经升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寥寥几笔却可见东坡风神。东坡的真实形像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模糊,绘画中的东坡形象却逐渐符号化,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兴盛使得篆刻创作主体身份发生转变,文人们用篆刻的方式来遣兴。明代文人多有取赤壁二赋中语入印,这为印章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得篆刻的独立性得以凸显。而清代不仅印文内容选取二赋语,还多有通体印石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文房中的摆件等也多镌刻以东坡与友人泛舟的主题,且材质选择趋向多样。不仅限于石头,在玉、石、木、竹等材质上刻二赋,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多有存在。这充分显示文人篆刻家浓厚的东坡情结与赤壁偏好。对苏轼的追慕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日本、韩国文人同样钦慕苏轼。日本文人对二赋的接受主要表现在题《赤壁赋图》诗文、举行赤壁会与寿苏会上以及画《赤壁赋图》上。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或是因二赋中的禅意。且他们对苏轼的理解又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举行“寿苏会”时往往会陈列一些以二赋为题材的中、日文人的书画作品。日本在继承中国绘画的基础上与本国文化相融,呈现出相似而又不同的画面。他们绘制《赤壁赋图》不仅仅表达对苏轼的崇尚,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向往,而且更注重描写历史战争场景。韩国对二赋的接受则表现在基于赤壁二赋创作诗文。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影响着朝鲜王朝的文学发展,催生了“赤壁文学”。文人们在诗文中或化用二赋中词句,或引用原句,或仿作二赋。李朝文人对二赋既有承袭也有发展,在本国文化生态下赋予了二赋新的内涵,并在接受二赋思想的基础上,衍化出更多的文学作品。韩国文人效仿苏轼进行赤壁游,也是他们接受二赋的方式。“拟把汉江当赤壁”,七月既望、十月既望的赤壁游使得朝鲜文人更关注东坡的《赤壁赋》,大众也形成了赤壁游的习俗。二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影响着海内外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文人们用书、画、文等方式为二赋本身增加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从文学到书法、绘画、题跋的二度创作,时间的沉淀与层累堆积成就了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二赋文的文化增殖。
曹子达[2](2021)在《被“裹挟”的女性意识 ——潘玉良的人生与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许欣悦[3](2020)在《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锦绣万花谷》为南宋时期的类书,主要是供给平民百姓阅读的实用书籍,具有鲜明的“市井文化”特色,时人多次参考,后世多次印刻。其在“闻必求,求必览”且“取之怀袖”的过程中,以“獭祭鱼”(即以“罗列故实”之意)的收录方式保存了宋之前的典章故事、轶闻杂谈与宋时人们的社会风物、生产、生活器用的基本面貌,其类似“百科全书式”的文献中,展现了宋代社会物用与生活方式审美下的赏物面貌。相对于北宋初年编纂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主要为宫廷皇室、士大夫使用的类书而言,《锦绣万花谷》更为普及并被大众广泛接受。故此,对此文献研究意义明确,即以实在的社会生活物用资料来呈现我国中古社会的大众设计史实。本文选择以《锦绣万花谷》中涉及风物相关词条、史经典籍为研究南宋世俗风物之样貌的文献基础,并将编纂者散落抄录至《锦绣万花谷》中各门类下的、与风物有关的类目词条进行分类,站在其类目布局的大框架下考析其涉及的物名词条原典来源,且作有条理的梳理与归纳。以《锦绣万花谷》中的风物典词条与宋人的笔记、绘画、书法、工艺等作品作为文献互证基础,以此梳理书中各门类下的风物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整理出一条《锦绣万花谷》中展现的物用,直至呈现风物史线索。线索一,风物的传承在于追述风物原典的初始样貌,南宋风物是由汉唐至北宋,经社会环境与自然条件承袭而成的,《锦绣万花谷》中大量辑录了前人风物典籍片段,为南宋风物经历代延续久积而成的生活风物形态探究提供了资料;线索二,再现了世俗风物与传统礼制风物的不同,商品经济对传统礼制的冲击、北宋至南宋时南北杂集碰撞与融合,在风物上表现为奢靡僭越风与世俗化,书中蒐集的宋时正史、时人诗词文句,保存了传统礼制传承下风物的坚守与改变以及各个阶层风物表现中的世俗迷恋;线索三,文人审美成为南宋风物赏用的主流,书中辑录的前人与南北宋人文章、诗词片段中,可以看到入宋以后,阶级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朝廷、士人、社会教化下致使南宋世俗风物更加偏向文气。由此串联起来,以设计学视阈解读《锦绣万花谷》文献背后呈现的宋代风物中的物与百姓生活方式,可为风物史研究中宋代“物”的复原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版本,进而为设计史研究开掘更多可以佐证历史生活真实面貌的写照文献。
徐亚男[4](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重建和挖掘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和精神品格最好的美学创造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工业、科技、信息等混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局面,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正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所体现出的藏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受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当代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对话,正历经着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内涵、形式语言、审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形态转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英雄史观”的“集体叙事”方式转向“平民史观”的“个体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繁荣局面的转变,共同加速着中国美术创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翻天覆地的位置变化。具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其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格局、东西方多元文化、藏族地域文化与相关美术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现代审美方式的转换,进而建构出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主体性的现代艺术形态;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内在形式语言演变不仅充当了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先锋,也印证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需求重新择取养分而进行的现代性探索的结果;其四,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当代性共存的代表“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现象。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发、演进、演变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章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分为1978年——1989年的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时期、1990年——1999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表达时期、2000年——2018年的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时期这三个阶段。以中国/西方、传统/现代、内部/外部、民族/世界等多组视角展开论点,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产生的政治体制、文化定位、美术思潮、画家群体、形式语言、展览市场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出这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明显不同于任何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整体格局、风格面貌、发展形态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蕴、艺术语言、绘画观念的现代性话语形态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借鉴。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行建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以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藏民族人物精神气质、藏民族传统民族和民间文化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这种厚重的藏文化内涵再次激活了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性话语探索中的表达属性和涵纳力,并显示出任何时代不曾有的广泛性和内涵深度。一方面,艺术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想象所衍生出的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这两方面主题内容的阐述,进而分析藏民族与国家民族身份、民族政策、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这三组视角关系的全新思考,进而探索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蕴含的多元和谐文化观的表达。具体可细化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体现、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入、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显示出藏族题材绘画不曾有的文化内涵演变。第三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内在构成的分析,是从改革开放之前艺术本体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局面的转变。通过对藏族题材各画种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归类,以及对油画、中国画这两个创作面貌齐全、创作数量庞大的画种形式语言的细化演绎,阐述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下所进行的中国美术形态内部语言规律演变,探究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化需求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察方式、审美取向、艺术本体语言形态生发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通过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风格重构与多元图景呈现对中国当代美术史起到了革新价值的建构。在人文性的审美演绎上以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思考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凸显出藏族题材绘画丰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更以其作品强烈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重构了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现代化线性历史景观中重要的视觉文本。
霍丽超[5](2019)在《二十世纪中国油画中的荷花题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寓意。进入二十世纪,油画技法的传入促使艺术家们采用新的绘画语言重新解读荷花这一中国艺术中的传统题材,在产生大量此类作品的同时,也使荷花这一艺术符号的内涵与外延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与丰富。本文从荷花的传统文化意义解析入手,分析了荷花这一意象在文人观念与宗教所指两个方面所特有的深刻内涵,并探讨了这些内涵在艺术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时的指导作用与意义。在荷花主题被二十世纪的中国油画家们吸收入画之后,文章借助梳理这一时期此类题材的重要作品,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图像学等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出荷花主题的油画作品因为时代转折与文化变迁,以及艺术主体的审美理念差异等方面的原因而呈现出的特点与特质。由此将之作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与艺术的内在精神旨趣与外在表达方式两个层面的相互融合的一个时代缩影。该论文有图23幅,表3个,参考文献100篇。
于若溪[6](2018)在《毕沅艺事研究》文中指出毕沅(1730—1797),江苏镇洋(今太仓)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科举状元,一生累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毕沅为政期间所主持的学人幕府是清代独具典型意义的学者幕府之一。本文以乾嘉年间毕沅的人生脉络为主线,考证其以官员、文人的双重身份参与、组织的各种艺事活动,探索毕沅艺事“以艺养政、以政倡艺”之精神内涵,同时也折射出清代乾嘉年间文人官员政治与艺术相互交融的文化生态。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毕沅的艺术修养。从毕沅早期艺术天性、家庭氛围、生活环境、社会交游活动以及政治交往等方面讨论毕沅学术与艺术的成长过程。毕沅着力科举顺应了清乾隆年间文人入世的主流观念,在环境与社交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其文人精神中的艺术天性逐渐形成并与其政治理想发生互动。第二部分,解读毕沅幕府及其中的艺术家群体。毕沅幕府的艺术氛围是由毕沅个人的艺术审美取向、幕中的艺术家群体及其姻亲友人等所共同形成。因而本章整理毕沅幕府情况,归纳其幕中的艺术家群体构成,结合书画鉴藏面貌,联系乾嘉时期的艺术风潮共性与社会风气,得出毕沅幕府艺术事件规模之始因。第三部分,详细论述毕沅艺事。考证毕沅及其幕府、友人等二十余年的诸多艺术活动,其中包括祭祀雅集等大型的具有仪式感的艺术活动,以及分散于陕西幕府时期、河南幕府时期以及湖北幕府时期进行的书画鉴藏、碑帖投赠、金石考证等艺术活动;同时考证毕沅为主导的金石学着作编纂、文物修葺与保护活动,进而对其艺事所展现出的从艺、为政之关系作以再审视。第四部分,首先从毕沅的文人心态来阐释艺术活动的意义;其次分析毕沅“艺事”所呈现的“以艺养政、以政倡艺”之格局,以及因此产生的艺术效应与交互影响。毕沅兼具政治地位、学术能力与艺术修养,其“艺事”活动促进了艺术领域内的研究、交流和传承,推动了以其为主导的艺术文化生态的发展,也为今后研究多元情景下的乾嘉文化提供了更多宝贵的线索。
李凭,姜霄[7](2018)在《书画家邓芬的钤印和墨迹——澳门大学庋置五省官书局合刻本二十四史考察(中)》文中研究指明澳门大学图书馆庋置的局刻本二十四史被书画家邓芬收藏过。其中抑有6枚不同的朱色钤印,通过与邓芬的存世画作及其印谱中的同款钤记对照印证,可知均为抗日战争胜利后邓芬寓居澳门时常用的名章和闲章。该局刻本中还有以行书小字写就的诸多批注和题签,以及圈点和楷书补佚。通过考察落款及书法特征,可以证明全部行、楷两类书法均为邓芬真迹,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可以作为鉴定邓芬书画作品的对比标尺,因此进一步提升了这部局刻本二十四史的文物价值。
肖鹏[8](2017)在《清道人年谱长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晚号清道人。江西临川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历任江宁提学使、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江宁布政使。鼎革後,自托殷顽,黄冠为道士,避申鬻书,与衡阳曾熙有“南曾北李”之目。丁巳(1917)复辟,授学部左侍郎。李瑞清书学湛深,尤工篆隶,蚤为时流所推。诗文亦卓然自立。晚寓沪渎,与沪上、青岛遗老往来频繁。本谱通过蒐集其诗文题跋及相关文献,加以研读考证,并参稽大量史料如档案、日记、方志、传记、尺札、笔记等,钩稽谱主一生行迹,并藉以窥测晚清时局面貌,庶为後来聊贡知人论世之资云尔。
王晓星[9](2016)在《陶冷月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前半叶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随着西方绘画的不断涌入,中国画在不断的蜕变和革新中艰难前行。由文人画为主体的一元绘画逐渐向新旧消长、中西杂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中获得了更为自由的生长空间,充分显示了画家创作思维的灵活性及绘画风格的选择性。这一时期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改良、革新的拓荒者除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等大师以外,其他大部分均由于诸因素的影响而被长期湮灭,陶冷月便是其中之一。他作为中西绘画融合初期“创新型画家原型”的代表,以上世纪五十年代为界,先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人生。本文以陶冷月绘画立足的文化视点和表现形式为中心,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其进行重新解读,以便透过这一典型例证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艺术现象。笔者通过前期调研,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陶冷月的人生轨迹及艺术发展阶段进行具体的分期细化,以进一步明确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历程。结合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对其绘画理念的形成进行分析,进而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其主张做出全面阐释。将陶冷月艺术表现的范围、题材进行拓展,竭力从时间、空间等多个方面对其艺术类型、造型语言、艺术活动等展开全方位的论述。尤其针对他所涉足的“新中国画”领域,笔者将积极转变思路,利用与国内及日本相关画家绘画思想、技法风格等因素的对比,积极探寻他们之间的碰撞与交汇,从而形成新的观点和论证体系。对于目前研究中尚未触及或触及较少的写生手稿和摄影艺术,笔者将从其各自的艺术特点出发,通过写生、摄影、创作三者间关系的建构来予以把握。此外,结合陶冷月受教育的特殊背景及蔡元培美育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对其教育理念及教学实践进行剖析,以便为当代美术教育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启示。通过整体把握和全面分析,以理性的视角对陶冷月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对其有生命力的积极因素予以充分肯定,对其过时的、僵死的因素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以便为后人借鉴和创新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着力点,并不断为评估自身未来的价值提供新的参照和坐标。本文通过对陶冷月个案的深入研究,对他所处的艺术生态环境进行如实的再现和还原,对其个体发展轨迹及群体发展脉络进行重新梳理。透过外在的表现和特征对其内在的、深层的因素进行触摸,以便更好的予以理解和消化,从而为民国美术史的完善提供必要的补充。不断在传统中探索,在借鉴中发现,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从新的高度、新的视域对其进行多维度、开创性的研究。与此同时,也能为当代广大学者的绘画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价值。
蒙妍[10](2014)在《大块自有真本在 ——黄山题材绘画作品图式风格之衍变研究及其艺术市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个以地域展开的个案,黄山在明清画坛乃至近代画史上是相当重要的表现母题。黄山画家群体围绕黄山展开的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在明末清初是为兴盛,冲破了当时江浙画坛一味摹古,为宋人笔墨和图式笼罩的陈陈相因氛围,其借山水之姿挟裹独具的山林之气,师古人兼师造化所倡导的写生记游给画坛带来富有活力的新风,其拨乱反正之艺术胆识在明清画坛确有不朽功德。黄山画家群的主体力量包括渐江、石涛、梅清、戴本孝等,他们中既有徽州本地域的画家,又有外来画家的参与,因为和黄山的因缘际遇而将其艺术生涯与这座名山紧紧相联,明末清初四僧中的三人均与黄山有不解之缘便恒是一例。黄山画家群重写生、不泥古的笔墨追求和卓尔不群、独具个性的艺术品格,并赋予了黄山以不同的性格特质,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地域画家群体,在清初画坛引领一时之重要艺术潮流。这既是徽州特殊的地理及人文环境所造就的,亦和诸多画家于绘画本体意义上所做出的建设性贡献相关,他们各自的与黄山紧密相联的艺术探索实践,共同改变了清初画坛一时之风气,予山水绘画史上关于造化与心源如何对接、笔墨图式的个性如何确立、传承脉络轨迹如何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键性启示。黄山松云的奇姿滋养了安徽亦即黄山地区为活动中心的画家群体,在时程式化日益严重的山水画坛,具有绝尘俗流、振聋发聩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世纪中后期,黄山的声名日盛,成为山水画家朝圣之地。这固然与梅清、渐江、石涛师法造化相联系,并是为传统中国画寻找内部突破以完成与现代之对接的一个可行艺术实践路径。黄山样式和母题的拓展缘于李瑞清、张大千包括黄宾虹等人的推广和躬身以践,特别是山水大师黄宾虹的绘画理论与实践完成了对黄山画脉的总结与创变,发展开拓了黄山画家群的绘画传统与现代承接的新生长点和潜在联系,使这一画脉在中国美术史上以鲜明个性和艺术魅力彪炳史册。黄山画家群的形成,与其时徽州地区特定的综合文化系统有着诸多关联。其中徽商对这一群体的产生、兴盛的鼎力赞助,至关重要。以黄山图的艺术视点,探讨黄山形象的艺术生成规律和创作启示,剖析特定时代的文化架构中,各类人群之间与社会情境的勾连,这是为绘画史与社会史、文化史、观念史、经济史、区域史交相融汇的问题。经济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在黄山画家群绘画作品中可得以明晰和具体的体察,以此为一个观照点,本文力求在徽商与黄山画家群的交游考证、艺术品经营与赞助、主要作品的脉络流向以及黄山图在艺术市场的整体表现、接受者的反应和投资取向等方面,对艺术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联作了客观分析。可以相信的是,黄山题材绘画作品经历史磨砺后,其于艺术史中所具学术地位及美学价值恒久闪光,可开拓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文献综述 |
| 二、选题缘起 |
| 三、研究方法 |
| 四、概念界定 |
| 五、研究设想和预期结果 |
| 六、研究意义 |
| 第一章 从文到书:苏轼黄州经历与赤壁二赋的书文一体 |
| 第一节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二赋文本的创作过程与自我调适 |
| 一、文本的创作环境:黄州赤壁位置再讨论 |
| 二、文本的灵感来源:东坡赤壁游考 |
| 三、文本的情感基础:东坡的山水情 |
| 四、文哲之思:从矛盾苦闷到融通万物 |
| 第二节 超绝古今,慨然怀古:二赋意脉分析 |
| 一、同中有异:二赋文本再读 |
| 二、古今之思:二赋文背景重探 |
| 三、羽化登仙:理想与超越 |
| 第三节 二赋文的图像化述说:东坡亲书赤壁二赋考 |
| 一、版本概述与对比 |
| 二、现存墨迹考证 |
| 小结 |
| 第二章 以书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书法艺术增殖 |
| 第一节 宋金时期帝王对苏书的喜好与文人书二赋 |
| 一、二赋经典化的里程碑:南宋二帝书《后赤壁赋》 |
| 二、基于二赋的书法创作 |
| 第二节 元代以赵孟頫为中心的二赋再书写 |
| 一、赵孟頫笔下的二赋 |
| 二、俞和与鲜于枢的二赋书法 |
| 第三节 文董的东坡情结与明代二赋的书法 |
| 一、文徵明家族的二赋收藏与再创作 |
| 二、文氏子弟与祝枝山等“吴门书家”的二赋创作 |
| 三、董其昌的二赋情结与晚明书家再创作 |
| 第四节 清王室好苏之风与二赋书写 |
| 一、清代对苏书的刊刻与崇苏风气 |
| 二、康乾的二赋临摹 |
| 三、清代文人基于二赋的五体创作 |
| 小结 |
| 第三章 以画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绘画艺术增殖 |
| 第一节 《赤壁赋》的叙事化:《赤壁图》画面分段研究 |
| 一、多段式全景《赤壁赋图》 |
| 二、主题式单景《赤壁赋图》 |
| 第二节 《赤壁赋图》题跋研究 |
| 一、基于《赤壁赋图》的文学创作 |
| 二、基于《赤壁赋图》书法创作 |
| 第三节 东坡写真与《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 |
| 一、颧高少髯黑痣:东坡写真像 |
| 二、《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东坡写意 |
| 第四节 文玩中的《赤壁赋图》:东坡形象的延伸 |
| 一、印章中的《赤壁赋图》 |
| 二、文玩雅器上的《赤壁赋图》 |
| 小结 |
| 第四章 文图互释:赤壁二赋在东亚传播中的文图增殖 |
| 第一节 赤壁二赋在日本的接受与二度创作 |
| 一、东坡着述的传入与东坡文化的兴起 |
| 二、“赤壁会”与“寿苏会” |
| 三、日本的《赤壁赋图》 |
| 第二节 赤壁二赋在韩国的接受与“赤壁文学” |
| 一、二赋的传播与“赤壁文学”的产生 |
| 二、对二赋的解构与重构 |
| 三、七月既望的泛舟游与《赤壁赋图》 |
|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论题缘起 |
| 二、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
| 五、研究对象《锦绣万花谷》历史定位 |
| 第一章 《锦绣万花谷》的编纂及内容概述 |
| 第一节 《锦绣万花谷》物名分类 |
| 第二节 《锦绣万花谷》中列目布局 |
| 第三节 《锦绣万花谷》中征引搜集文献典考 |
| 第二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的实证 |
| 第一节 服饰织绣——风物典中的服饰 |
| 第二节 珍馐嘉旨——风物典中的饮食器 |
| 第三节 建筑房舍——风物典中的营造 |
| 第四节 客路行舟——风物典中的出行 |
| 第三章 《锦绣万花谷》中映射出的南宋风物史貌 |
| 第一节 四方辐辏——风物典中的商业 |
| 第二节 常心乐事——风物典中的乐事 |
| 第三节 百工竞巧——风物典中用品 |
| 第四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史流传至南宋展现的生活方式 |
| 第一节 教育“畅和”——知识下移 |
| 第二节 食俗尚“乐”——“此皆京师旧人” |
| 第三节 岁时讨“喜”——民间风土节令 |
| 第五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史貌折射出的宋时风物意蕴 |
| 第一节 逾礼奢侈、好尚虚荣 |
| 第二节 市井流通之世俗风物——世俗情 |
| 第三节 匠人炼器之文人用器——文人意 |
| 结论 |
| 一、《锦绣万花谷》记载的风物传承具有实证与佐证的依据,是考据宋代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 |
| 二、《锦绣万花谷》宋人视角所投射出的“识物”与“赏物”,是宋代市井生活设计的写照。 |
| 三、《锦绣万花谷》的文献挖掘与研究,是对当今设计领域非遗保护与古物今传的再认识。 |
| 附录一 史籍类书的比较 |
| 附录二 《永乐大典》引用《锦绣万花谷》 |
| 附录三 《锦绣万花谷》版本图录 |
| 附录四 文中举例《锦绣万花谷》中的类目词条对应原文索引 |
| 附录五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与图谱对比图例表 |
| 附录六 继《锦绣万花谷》之后风物史记述的延传文献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 |
| 二、选题理论意义 |
| 三、选题实际意义 |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 五、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
|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分期评述 |
|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1978-1989年) |
| 一、“精神家园”的重建 |
| 二、形式语言探索的“试验田” |
|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观念表达(1990-1999年) |
| 一、文化研究的深入 |
| 二、机制转变和观念演化 |
| 第三节 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2000-2018年) |
| 一、当代品格的文化定位 |
| 二、本体建设与视觉革命 |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涵 |
| 第一节 民族大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藏区新成就的歌颂 |
|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
| 二、“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 |
| 第二节 民族风情叙事与多元和谐的文化观表达 |
| 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
| 二、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凸显 |
| 三、传统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研究 |
| 四、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 |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
| 第一节 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中国化探索 |
| 一、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演变 |
| 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特征 |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
| 一、对西方油画传统的研究与中国化转换 |
| 二、“油画民族化”命题的延续 |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
| 一、藏族题材水墨画的扩展与演化 |
| 二、藏族题材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意义 |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
| 一、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 |
| 二、风格重构与图景呈现 |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人文诉求 |
| 一、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
| 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 |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
| 一、对民族气派的生动阐述 |
| 二、大国形象的对外塑造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艺术家详情表 |
| 附录二 《美术》杂志中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收录情况(节选) |
| 附录三 相关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调查问卷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4 研究创新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
| 2 荷花母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
| 2.1 文人观念中的荷花母题 |
| 2.2 宗教意旨下的荷花母题 |
| 3 二十世纪中国荷花题材油画的成因 |
| 3.1 文化环境的转变 |
| 3.2 艺术环境的变更 |
| 3.3 艺术思想的中西融合 |
| 4 油画语境中荷花题材的时代呈现与个体差异 |
| 4.1 时代呈现 |
| 4.2 个体差异 |
| 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附录4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 二 相关的研究综述 |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毕沅的艺术修养 |
| 第一节 家庭生活之伏笔 |
| 第二节 楚地游学 |
| 一 科考氛围——学识渐渊 |
| 二 艺术氛围——诗画游园 |
| 第三节 政治趋擅 |
| 一 江南交谊 |
| 二 从往京师 |
| 三 京城仕途 |
| 小结 |
| 第二章 毕沅幕府及其艺术家群体 |
| 第一节 毕沅幕府概述 |
| 一 幕府制度 |
| 二 毕沅幕府幕宾的社会地位 |
| 第二节 毕沅艺事群体艺术简述 |
| 一 毕沅的艺术面貌 |
| 二 毕沅幕府成员的艺术水平 |
| 三 毕沅的姻亲及友人的艺术造诣 |
| 第三节 毕沅幕府艺文特性成形原因 |
| 小结 |
| 第三章 毕沅幕府时期“艺事”考论 |
| 第一节 毕沅幕府“艺事”考论 |
| 一 陕西幕府时期 |
| 二 河南幕府时期 |
| 三 湖北幕府时期 |
| 第三节 毕沅幕府大型“艺事”考论 |
| 一 苏文忠公生辰祀 |
| 二 官阁消寒会 |
| 三 乐游联唱集 |
| 四 借园俢禊 |
| 第四节 毕沅的学术以及文物保护活动 |
| 一 学术活动 |
| 二 金石研究 |
| 三 保护名胜古迹 |
| 第五节 毕沅“艺事”再审视 |
| 小结 |
| 第四章 毕沅艺事评述 |
| 第一节 “以艺养政,以政倡艺”格局 |
| 第二节 毕沅艺事的意义 |
| 第三节 毕沅艺事的影响 |
| 一 促进南北艺术交流与传播发展 |
| 二 滋养艺术群体 |
| 三 保存文化遗产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一、名章与闲章相映 |
| 二、行书与楷书同辉 |
| 三、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叠加 |
| 四、余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文文摘 |
| 绪论 |
| 凡例 |
| 谱前 |
| 传记资料 |
| 李联琇《叙传》 |
| 《十三世祖李国祯传》 |
| 《十四世祖李曰涤传》 |
| 陈用光《工部左侍郎浙江学政李公墓志铭》 |
| 汪士铎《大理寺卿李公墓志铭》 |
| 《本生祖李庚传》 |
| 《荣禄公传略》 |
| 《光绪乙未科会试朱卷·李瑞清履历》 |
| 卷一 通籍前期 |
| 清穆宗同治六年丁卯(1867) 一岁 |
| 同治七年戊辰(1868) 二岁 |
| 同治八年己巳(1869) 三岁 |
| 同治九年庚午(1870) 四岁 |
| 同治十年辛未(1871) 五岁 |
|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六岁 |
|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七岁 |
|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八岁 |
| 德宗光绪元年乙亥(1875) 九岁 |
| 光绪二年丙子(1876) 十岁 |
| 光绪三年丁丑(1877) 十一岁 |
| 光绪四年戊寅(1878) 十二岁 |
| 光绪五年己卯(1879) 十三岁 |
| 光绪六年庚辰(1880) 十四岁 |
| 光绪七年辛已(1881) 十五岁 |
| 光绪八年壬午(1882) 十六岁 |
| 光绪九年癸未(1883) 十七岁 |
| 光绪十年甲申(1884) 十八岁 |
|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 十九岁 |
|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 二十岁 |
|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 二十一岁 |
|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 二十二岁 |
|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 二十三岁 |
|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 二十四岁 |
|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 二十五岁 |
|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 二十六岁 |
|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 二十七岁 |
|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 二十八岁 |
| 卷二 家难时期 |
|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 二十九岁 |
|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三十岁 |
|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 三十一岁 |
|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三十二岁 |
|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 三十三岁 |
|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 三十四岁 |
|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 三十五岁 |
|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 三十六岁 |
|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 三十七岁 |
|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 三十八岁 |
| 卷三 外任时期 |
| 光绪三十一年乙已(1905) 三十九岁 |
|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 四十岁 |
|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 四十一岁 |
|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 四十二岁 |
| 宣统元年己酉(1909) 四十三岁 |
| 宣统二年庚戌(1910) 四十四岁 |
| 宣统三年辛亥(1911) 四十五岁 |
| 卷四 遗老时期 |
| 民国元年壬子(1912) 四十六岁 |
| 民国二年癸丑(1913) 四十七岁 |
| 民国三年甲寅(1914) 四十八岁 |
| 民国四年乙卯(1915) 四十九岁 |
| 民国五年丙辰(1916) 五十岁 |
| 民国六年丁巳(1917) 五十一岁 |
| 民国七年戊午(1918) 五十二岁 |
| 民国八年己未(1919) 五十三岁 |
| 民国九年庚申(1920) 五十四岁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缘由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
| 1.5 研究方法 |
| 1.6 研究思路和框架 |
| 1.7 未尽事宜 |
| 1.8 相关说明 |
| 第二章 陶冷月的生平分期及从艺历程 |
| 2.1 陶冷月的生平分期 |
| 2.2 陶冷月的从艺历程 |
| 第三章 陶冷月的绘画理论与形成 |
| 3.1 时代激变下的美术革命 |
| 3.2 美术活动的区域性及主张的差异性 |
| 3.2.1 绘画三大流派的区域性特点 |
| 3.2.2 美术界的激烈论争及多样化趋势 |
| 3.3 陶冷月的绘画主张 |
| 第四章 陶冷月的艺术成就 |
| 4.1 悉守国粹——对传统风格绘画的固守与坚持 |
| 4.1.1 师承的整理及风格的形成 |
| 4.1.2 章法的经营与笔墨的修为 |
| 4.1.3 设色的特点与突破 |
| 4.1.4 画材的选择与使用 |
| 4.2 特采欧风——对西方绘画的学习与研究 |
| 4.2.1 学习西画的背景及条件 |
| 4.2.2 西画的不同形式及艺术特征 |
| 4.2.3 西画的“中国式”表现 |
| 4.3 融合町畦——独树一帜的新中国画 |
| 4.3.1 中西绘画融合的思想转变 |
| 4.3.2 新中国画的命名 |
| 4.3.3 新中国画的风格特征及评论辨析 |
| 4.3.4 新中国画的多维度思考和深层剖析 |
| 4.4 写生手稿与摄影艺术 |
| 4.4.1 写生手稿中的线性表现 |
| 4.4.2 摄影照片的审美特征及其重要价值 |
| 4.4.3 写生手稿与摄影艺术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与建构 |
| 4.5 陶冷月绘画艺术的审美精神 |
| 4.5.1 缘情畅神的审美特征 |
| 4.5.2 对真、善、美的追求 |
| 4.5.3 传统风神与时代感的体现 |
| 4.6 冷月润格及相关艺术活动 |
| 4.6.1 冷月润格 |
| 4.6.2 相关艺术活动 |
| 第五章 陶冷月美术教育理念的形成及教学实践 |
| 5.1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美术教育模式及其流变 |
| 5.1.1 中国传统师徒相传的教育模式向新式美术教育模式的转型 |
| 5.1.2 画会社团的教育模式及师范学校美术教育的建立 |
| 5.2 陶冷月美术教育思想形成的关捩 |
| 5.2.1 学堂的教育背景及其影响 |
| 5.2.2 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美术教育实践的影响 |
| 5.2.3 陶冷月的美术教育思想及指导原则 |
| 5.3 陶冷月美术教育的具体实践 |
| 5.3.1 陶冷月与冷月画室 |
| 5.3.2 陶冷月与南京美术专门学校 |
| 5.3.3 陶冷月与暨南大学 |
| 5.3.4 陶冷月与中山大学画学研究会 |
| 第六章 陶冷月的人生反思及启示 |
| 6.1 陶冷月人生变化的理性分析 |
| 6.1.1 人生发展直至鼎盛的内外原因 |
| 6.1.2 人生沉寂乃至低谷的潜在因素 |
| 6.1.3 人生复苏以至回转的直接条件 |
| 6.2 对当代绘画及教学的启示 |
| 6.2.1 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启示 |
| 6.2.2 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启示 |
| 第七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图片来源 |
| 附录 |
| 附录 1:陶冷月研究各阶段资料统计表 |
| 附录 2:1926 年10月 20 日陶冷月作品及售价目录 |
| 附录 3:1993 年-2014 年陶冷月真品成交一览表 |
| 附录 4:中日相关画家年代对比图 |
| 附录 5:有时间记载的陶冷月印件统计一览表 |
| 附录 6:座谈会及访谈笔录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绪论 |
|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价值 |
| 二 选题的研究现状 |
| 三 选题的创新性 |
| 四 有关概念的使用 |
| 第一章 黄山及周边之综合生态环境的展开 |
| 第一节 黄山的历史脉络和地貌特质 |
| 1.1.1 黄山的远古文明溯源和历史变迁 |
| 1.1.2 黄山的山体地貌特质 |
| 1.1.3 黄山的旅游文化和活动个体的类型、心态 |
|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纷乱时局与士人心态 |
| 1.2.1 易祚之际的社会背景 |
| 1.2.2 晚明士心的嬗变 |
| 1.2.3 遗民与逸民之转置 |
| 第三节 学术思潮的新趋势 |
| 第四节 徽商群体的鼎盛、世守与消长 |
| 1.4.1 徽商的繁荣发展和特质 |
| 1.4.2 明中叶鉴藏风尚的变迁和士商互动 |
| 1.4.3 晚明徽商鉴赏家的崛起 |
| 第五节 “远胜他邑”的区域特性和人文特质 |
| 1.5.1 徽州区域文化意识之建设 |
| 1.5.2 徽州手工制造业的发展 |
| 第二章 明清黄山画家群作品之笔墨与风格释读 |
| 第一节 画家与黄山之迹遇 |
| 2.1.1 渐江 |
| 2.1.2 石涛 |
| 2.1.3 梅清 |
| 2.1.4 髡残 |
| 2.1.5 戴本孝 |
| 第二节 古典山水画之创作机理 |
| 2.2.1 受与识 |
| 2.2.2 “物象之原”与“本体之观” |
| 2.2.3 游观之妙 |
| 2.2.4 关于写生 |
| 第三节 黄山图中文化意涵的凸显与地域意识的重奏 |
| 2.3.1 敢言天地是吾师 |
| 2.3.2 “至奇之境”与“至灵之境” |
| 第四节 “大块真我”之精神诉求与独立画格 |
| 2.4.1 题材的束缚力与张力 |
| 2.4.2 山水中的空间与时间 |
| 2.4.3 笔墨与风格样式的选择 |
| 2.4.4 母题元素的采用与黄山图之不同类型 |
| 第五节 图式与风格的个案分析 |
| 2.5.1 渐江 |
| 2.5.2 戴本孝 |
| 2.5.3 程邃 |
| 第三章 黄山画家群作品承传脉络与嬗变观照 |
| 第一节 关于“笔墨当随时代” |
| 第二节 风格与世变 |
| 3.2.1 从渐江到黄宾虹 |
| 3.2.2 浑厚华滋的审美新境 |
| 3.2.3 “画重内美”之传承 |
| 3.2.4 一以贯之的写生情怀 |
| 第四章 黄山题材绘画作品的艺术市场浅析 |
| 第一节 艺术品的徽商家族承传 |
| 第二节 黄山主要画家与徽商的艺术交游情况 |
| 第三节 经济学基本理论对艺术品拍卖市场价格的影响 |
| 4.3.1 几个基本的经济学理论 |
| 4.3.2 艺术品市场的特殊性 |
| 第四节 美术学研究、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品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 |
| 4.4.1 美术学研究对艺术品市场价格的指向性 |
| 4.4.2 社会审美风尚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 |
| 第五节 黄山题材绘画作品的拍卖情况及分析展望 |
| 结语 |
| 图版 |
| 主要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