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芪附汤的起源、发展及临床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芪附汤之源流发展与临证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宝山[1](2021)在《三阳经的证治分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目前中医界对疾病与其证候的辨治缺乏统一标准的现状,在姚荷生先生搭建的辨证论治框架下,以“六经皆有表证、里证”的思想为指导,先梳理三阳经的表证、里证的证治分类进行展示,为建立系统的“六经辨证”证治分类做一些前期工作,为辨证论治纲领的统一作出一些初步探索。方法:第一步:利用《中华医典》和近代医家的相关书籍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查阅古今医家关于“三阳表证”、“三阳里证”的记载。太阳经查阅关键词主要为“太阳经”、“太阳病”、“太阳表实(风、寒、热、湿、燥、火)”、“太阳表虚(卫、营、气、血、津、液、精、阴、阳)”、“膀胱蓄水”、“膀胱湿热”、“膀胱虚寒”、“膀胱气陷”、“小肠实热”、“寒客小肠”、“小肠虚寒”等;阳明经查阅关键词主要为“阳明经”、“阳明病”、“阳明表实(风、寒、热、湿、燥、火)”、“阳明表虚”、“胃风”、“胃寒”、“胃气虚”、“胃阳虚”、“肠风”、“肠热”、“大肠津亏”等;少阳经查阅关键词主要为“少阳经”、“少阳病”、“少阳表(风、寒、热、湿、燥、火)”、“少阳表虚”、“三焦腑”、“焦膜”、“悬饮”、“结胸”、“胆气郁”、“胆气虚”等,并摘录相关条文。第二步:将上述所摘录的条文进行分类,首分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然后在每一经中又以表、里两纲分类,每一经的表证、里证又分别以虚、实两纲再进行分类。最后每一经的表实证再以病因(主要为外六淫)进行分类,表虚证则以“九大生理物质(卫、营、气、血、津、液、精、阴、阳)”进行分类;里实证以病因(主要为内六淫及病理产物)分类,里虚证则以“九大生理物质”进行分类,而“八纲”中的寒、热两纲则包括在病因分类当中。如下图为姚荷生先生提出的辨证论治框架,即六经结合八纲为大纲,以脏腑经络体窍结合卫、营、气、血、津、液、精、阴、阳为具体细目,汇合了病因辨证、三焦辨证内容的基本框架。也是上述条文进行分类所遵循的框架。第三步:对上述条文以病位、病因、病机为分类原则的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剔除不符合的条文。由于本论文的工作量较大,时间有限,所以目前只是针对单病位、单病因、单病机证候的撰写。第四步:系统整理出每一证候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鉴别诊断、选方用药、药后调护等。结果:共梳理出太阳经表实的主要证候有13条,太阳表燥与表火暂缺;太阳表虚的主要证候有7条。太阳经表的虚实相兼的主要证候有4条。太阳膀胱里实的主要证候有7条,膀胱燥证与火证暂缺;太阳小肠里实的主要证候有7条,小肠的风证、燥证、火证暂缺。太阳膀胱里虚的主要证候有2条;太阳小肠里虚的主要证候有1条。太阳经的表里相兼的主要证候有1条。阳明经表实的主要证候有9条,阳明表虚证暂缺。阳明胃里实的主要证候有15条,胃燥列入阳明胃津亏虚证;阳明大肠里实的主要证候有8条,大肠燥证列入大肠津亏一证。阳明胃里虚的主要证候有4条;阳明大肠里虚的主要证候有2条。阳明经里的虚实相兼主要证候有4条。阳明经的表里相兼的主要证候有1条。少阳经表实的主要证候有11条,少阳经表虚证暂缺。少阳三焦腑里实的主要证候15条,其中上焦焦膜证候5条,中焦焦膜证候5条,下焦焦膜证候3条,兼涉上、中、下三焦焦膜的证候有2条;少阳胆里实的主要证候有3条。少阳三焦腑里虚证暂缺;少阳胆里虚的主要证候2条。少阳经的表里相兼的主要证候有2条。结论:(1)姚荷生搭建的此种辨证论治的框架囊括了八种经典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条理性,临床各科的疾病证候基本都可以在此框架下进行分类。因此也验证了“六经钤百病”之说,如清·柯琴所认为仲景所云之六经,不只适用于伤寒病,杂病同样适用,因此伤寒杂病都可以纳入六经之统属,可谓为百病立法。对辨证论治纲领的统一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值得在理论研究与临床上学习与推广。(2)表证并非只有太阳经,三阳经皆有表证,外六淫皆可侵犯三阳经之表而各自为病,如每一经都有各自的表风证、表寒证、表热证、表湿证、表燥证、表火证等。对临床中表证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很实用的指导意义,从而不至于表里错辨,致使杂病丛生。同时,这也是论文创新点之一。(3)少阳不仅只有半表半里证,也有其自身的表证和里证。本论文中的手少阳三焦腑里证的证治是在姚荷生先生提出的“三焦焦膜辨证”基础下进一步的补充与丰富。此处“三焦”为“脏腑三焦”,不同于温病中的对疾病病位概括的“部位三焦”。所以本论文在补充姚荷生先生提出的“三焦焦膜辨证”理论体系的同时,也丰富的“三焦辨证”的内容,为临床焦膜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极具实用价值的参考。这也是论文的创新点之二。

李琴[2](2021)在《气虚体质的养生方法整理研究》文中提出气虚体质,是由于一身之气不足,以气息低弱、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由于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以及其他多种因素,机体由于生命衰老、疾病损伤、形神消耗等原因容易陷入气虚体质状态。在疾病防治“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策略指引下,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气虚体质方面的养生技术方法优势,对气虚体质养生的相关技术方法做深入的挖掘整理研究,以为气虚体质患者提供养生借鉴。研究目的:通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系统分析气虚体质的形成因素,确立气虚体质的养生原则和养生总纲,系统整理气虚体质的养生技术方法,并研究不同人群的气虚体质状态的形成、相应的特点、适宜的养生技术方法。以期为气虚体质的相关临床养生应用提供系统的理论借鉴。研究方法:(1)目录学、文献学方法:通过《全国图书联合目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医籍考》等目录学着作,结合文献调查,选取历代相关的有代表性的书目作为研究对象;(2)文献研究法:以《中华医典》为主要检索工具,以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为辅助工具,对检索到的相关内容进行集中整理、归纳与分析。部分数据的整理工具和方法:应用Excel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标注、去重、归纳和整理。研究结论:(1)气虚体质的形成因素:气虚体质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制约,先天决定气虚体质的形成,后天则是形成气虚体质的重要条件。先天是指先天禀赋不足,如:父母体弱、母亲孕时保养不当等;后天包括饮食失宜、情志异常、劳逸失度等。(2)气虚体质的养生原则及调气总纲:养生原则概括为守气勿损、谨护先天和培补后天,调气总纲概括为从形调气、从神调气和从息调气。(3)气虚体质的养生方法:气虚体质的调养主要从饮食、起居、导引、四时、情志等方面入手。饮食上:饮食有节、饮食有洁、谨和五味、合理选择食物,忌毫无节制,随意而为。起居上:谨避风寒、作息规律、劳逸适度。四时上:顺应四时变化之规律,春捂秋少冻,夏温冬平补。导引上:宜选用低强度运动,如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情志上:少思以生气,少悲以保气,克怒以制气,避恐以保精,慎喜以护气。(4)气虚体质的不同人群:婴幼儿宜健脾补肺补肾;中年期宜在健脾补肾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心肺的调养;老年期宜顾护脾胃,谨慎起居。女性月经期宜防寒避热,饮食避寒食热,情志舒畅。产褥期宜劳逸适度,饮食清淡,谨避风寒,谨慎用眼。哺乳期宜食清淡,起居有常,谨慎用药。更年期宜饮食有节,顺应自然以畅情志,适时运动。男性宜健脾补肾益气。

苑通[3](2020)在《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参附汤对CKD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参附汤对CKD大鼠肾功能、肾脏组织形态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探讨参附汤延缓CKD进展及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选用60只SPF级SD大鼠,适应性饲养7日后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造模组48只。造模组采用腺嘌呤灌胃的方法建立CKD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空白组、造模组各组随机处死3只大鼠,运用HE染色验证造模成功。验证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尿毒清颗粒组、参附汤低剂量组、参附汤中剂量组、参附汤高剂量组,每组9只。各组大鼠干预治疗28天,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体重变化。28天后收集大鼠血液、肾脏标本进行检测。采用HE、Masson染色方法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变化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CKD大鼠血清中TGF-β1、CTGF及TNF-α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组织内TGF-β1、p-Smad2/3、Smad7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TGF-β1、Smad2、CTGF、IL-8、TNF-α、Smad7在CKD大鼠肾脏中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CKD大鼠肾组织中TGF-β1m RNA、Smad2m RNA、Smad7m 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参附汤各剂量组大鼠一般状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在体重、尿量、饮食量及精神状态等方面均显着优于模型组。参附汤高剂量组与尿毒清颗粒组一般状态较参附汤中、低剂量组略优。2.生化与血常规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血肌酐、尿素氮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附汤各治疗组血清血肌酐、尿素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各治疗组中参附汤高剂量组血肌酐、尿素氮下降水平与尿毒清颗粒组相似,优于参附汤中、低剂量组。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红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附汤各治疗组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回升。各治疗组中参附汤高剂量组血红蛋白回升水平与尿毒清颗粒组相似,优于参附汤中、低剂量组。3.病理结果显示:参附汤各剂量组CKD大鼠肾组织纤维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模型组对比,参附汤各剂量组维化面积百分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GF-β1、CTGF、TNF-α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对比,参附汤各剂量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鼠血清中TGF-β1、CTGF及TNF-α的表达(P<0.05)。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TGF-β1、p-Smad2/3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对比,参附汤各剂量组大鼠肾组织中TGF-β1、p-Smad2/3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Smad7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对比,参附汤各剂量组能在一定程度上升高大鼠肾组织中Smad7的表达(P<0.05)。6.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TGF-β1、Smad2、CTGF、IL8、TNF-α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对比,参附汤各治疗组各炎症指标的表达均不同程度下降(P<0.05)。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Smad7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对比,参附汤各治疗组Smad7的表达均不同程度上升(P<0.05)。7.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TGF-β1m RNA、Smad2m 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1);与模型组对比,参附汤各治疗组TGF-β1m RNA、Smad2m RNA的相对表达量均不同程度下调(P<0.05)。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Smad7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P<0.01);与模型组对比,参附汤各治疗组Smad7m RNA的表达均不同程度上调(P<0.05)。结论:1.参附汤能够改善CKD大鼠一般状态,升高血红蛋白,改善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损害。2.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参附汤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基于此转导通路参附汤能够有效减少CKD大鼠血清及肾脏中TGF-β1、CTGF、TNF-α等促纤维化因子的表达,增加抗纤维化因子Smad7的表达,进而减少细胞外基质合成与细胞凋亡。3.参附汤在延缓CKD进程上具有一定的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其中参附汤高剂量组效果较好,提示在本研究中药量与药效呈正相关。

陈超[4](2020)在《《删补名医方论》研究》文中认为《删补名医方论》系我国第一部,也是我国古代唯一一部由官方组织撰辑的方论专着,被奉为学习方剂的必读书目。本文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合笔者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的理解,首次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删补名医方论》,并取得以下结论:本书收录以明清以前方剂居多,尤其倚重仲景方、局方及东垣方;本书采用补益方、祛邪方、《伤寒论》方的编排方法,简明而实用;本书在选方、编排、方论等方面对《古今名医方论》有所借鉴与损益;本书擅于借鉴发挥《内经》理论、仲景学术及诸家医论,所选医论以明清医家的居多;本书论述方剂具有“天道人事,援述医理”“病证治法,慎思明辨”“兼论众方,举一反三”等特色。

李玉馨[5](2020)在《汗证的文献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汗证是临床的常见症状,范围甚广,不仅在内科常见,且于妇科、儿科等相关疾病也较为常见。因此造成了临床上病情复杂多样,诊疗难度大的现状。本文通过搜集、归纳、整理从先秦到清朝以来的中医文献,得出历代医家对汗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认识。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医方药的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汗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传统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以先秦两汉至近现代时期与汗证相关的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中华医典》筛选出相关医籍,检索相关内容,结合优秀纸质书籍,整理、分析并总结汗证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对汗证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并通过文献研究与计算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代方剂中的药物进行频数统计,揭示治疗汗证的用药规律。结果:1.梳理了先秦两汉到近现代时期医书对汗证的研究,分为五个时期介绍汗证理论的发展。在先秦两汉时期是对汗证初步认识的阶段,对汗出的生理原因、病因病机有了基本的认识,为后期奠定了理论基础。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对汗证有了进一步认识。宋金元时期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并创制了许多治疗汗证的方剂。明清时期总结完善了前人的认识,并提出了新的思路,汗证的理法方药渐趋完善。近现代时期通过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临床研究,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现代医学观念和技术,丰富了对汗证的认识。2.本文对古代治疗汗证的有名方剂进行了药物频数统计,并对高频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为黄芪,其次为白术、人参。从药物归类来看,前三类分别是补益药、收涩药、清热药,以补益药所占比重最大。根据四气统计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平、温、微温。根据高频药物的五味统计,使用甘味药物最多。从药物归经统计来看,以脾、肺、心占比例前三位。结论:汗证理论从先秦两汉时期提出,到近现代渐趋完善。总结汗证基本治疗思路如下:辨证分虚实,汗证虚证以补气为主,兼以滋阴、补血;实证当解表、清热、化湿。

马丹[6](2019)在《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月经不调作为最常见的妇科病,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极大地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如若迁延治疗,或失治误治,可致闭经、崩漏、贫血、不孕等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医家和学者从自身的诊疗经验出发,对月经不调某一类证候的辨治及见解较丰富,但尚缺乏系统的梳理。且近年来专家与学者发现对于月经不调疾病的治疗,中医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疗效显着。故本文针对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框架,为指导月经不调的理论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帮助。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明确文献资料的选择原则与方法,选取先秦两汉至清末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病理论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四大经典、官修医籍、历代妇产科专着,以及综合性医书,确定入选古籍书目59部。以理论思维为主导,综合运用文献学、术语学和框架研究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其次,确定核心概念、各家专论的选择原则,明确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第二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研究。以时间维度为主轴,纵向梳理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不调的理论。以疾病为主线,横向研究月经不调总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名、因机证治等发展概况。第三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以国家973项目确定的研究方法为依托,系统梳理并确定月经不调总论及各病的病名、因机证治等核心概念,共计179个,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深化对月经不调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认识和表述,按照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梳理出月经不调因机证治诊疗理论层次清楚的核心概念体系。第四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选取历代医家具有代表性、原创性的月经不调专论,深入挖掘其中内涵,阐释其学术渊源及价值。第五部分对历代月经不调及各病诊疗理论的既有框架进行研究整理,完成以病机为中心,因、机、证、治齐备的月经不调及其各病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的搭建。综合以上研究总述如下:1.月经不调病名的演变“月经不调”的病名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此时已经认识到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周期的异常和经量的异常。宋金元时期出现了“月水不调”“月候不调”“经候不调”等相关病名,但并不规范。明清时期基本沿用前代病名,较少出现新的名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宋金元时期的医家们逐渐将月经不调的各病作为独立的疾病进行阐述,提出单独的病名,对各病的命名贡献极大。“月经先期”之名首见于《校注妇人良方》。此外还有“经行先期”“经水不及期”“经早”等名称。“月经后期”之名始见于《女科秘要》。医家多称之为“过期”与“后期”。《圣济总录》最早将其称为“月水过期”“后期而至”。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有“或前或后”“经乱”“愆期”“经水先后无定期”等不同。孙思邈最早使用“月水或前或后”之名来描述月经先后无定期。此后医家大多沿袭“或前或后”之说。“经乱”之名最早见于《景岳全书》。“经水先后无定期”最早见于《傅青主女科》。“愆期”之名,最早见于《产育宝庆集》,在《女科百问》《妇人大全良方》《女科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着作中均有“愆期”之称,却并非专指月经先后无定期。宋以前“愆期”之名,多指月经后期。《济阴纲目》将“愆期”之名作为月经先期与月经后期两病的统称。《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经行或前或后,无定期之证为“愆期”。后世多沿用“愆期”指月经先后无定期。故“愆期”之名应予明确区分。“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圣济总录》,但只是作为一类证候。至刘完素最早将月经过多作为独立的疾病,首次提出“经水过多”之病名。月经过少的病名出现较早,《脉经》中最早提出“经水少”。后世也均以“少、涩少、微少”指代月经过少。2.月经不调的病因先秦两汉时期,主张人体经脉与天地相应,外感寒暑之邪可致月经不调。晋唐时期开始注重外感、内伤合而致病。《诸病源候论》最早明确提出月经不调的病因在于劳伤气血兼外感风冷之邪。宋金元时期大多沿袭此说。《圣济总录》则补充了情志致病的因素,指出月经不调可因心气抑滞,情志不畅,血气郁结而致。明代以后,对月经不调病因的认识有了极大的突破。《女科撮要》首次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四方面论述了月经不调的病因。《景岳全书》将月经不调的病因归结为情志、劳倦、冲任不守、外感、误治、先天禀弱、纵情亏损等七个方面,且以情志致病为首。《医宗金鉴》以三因致病说为基础,认为外因经病多因于寒、热、风邪所致,内因经病主要在于七情所伤,不内外因经病则包括脾胃损伤、房劳损伤和产子过多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因独立成为专病较晚,因此病因的认识以明清为主,基本与月经不调总的病因认识相近,各病略有侧重。3.月经不调的病机有关月经不调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书中首次提出因虚、寒、结气所伤,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的观点。《圣济总录》最早提出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的理论,认为月经不调总的病机在于气血失调,损伤冲任。《普济本事方》认为阴阳的偏胜偏衰是导致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两种观点均被后世广泛遵循。朱震亨从体质方面强调病机在于痰湿。薛己最早提出“心脾平和,经候如常”的观点。此观点被后世医家所认可,并广泛沿用。万全将病机概括为脾虚、冲任损伤、脂痰凝塞三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月经不调的病机认识。对于月经不调各病的病机认识,总体来说明清时期更加准确而丰富。有关月经先期的病机认识,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热、气血俱热而致月经先期,后世医家多沿袭“先期属血热”之说。《万氏女科》提出血热又分血盛有热和血虚有热。《苍生司命》又补充了气虚病机。至《景岳全书》则全面概括月经先期病机在于血热和气虚,血热又分虚热和实热,气虚又分心脾气虚、脾肾气虚。明清时期,由于受到命门学说的影响,一些医家开始从肾论治。如《古今医统大全》认为月经先期为肾阴虚,不能镇守。《傅青主女科》指出病机在于肾中水火太旺,或肾中火旺水亏而致。对于月经后期的病机认识,亦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虚、血热、痰湿和气血虚均可致病。《苍生司命》又提出病机为气寒、血少和气逆。《景岳全书》提出血寒又有外感寒邪和阳虚内寒之分。《傅青主女科》根据月经量多少来辨别实寒、虚寒。指出月经后期而至量少者,为血寒而不足;月经后期而至量多者,为血寒而有余。总体来说,对月经后期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血虚、气血虚、阳虚、血寒、血热、气滞和痰湿。对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认识较晚,大致可以概括为血虚、肾虚、脾虚和肝郁。《万氏女科》提出月经先后无定期因虚所致。《景岳全书》认为病机可分血虚和肾虚,肾虚又有肾阳虚、肾阴虚之分。《傅青主女科》有创见性地提出病机在于肝肾之郁。《叶氏女科证治》《竹林寺女科证治》等书认为病机在于脾胃虚弱。《顾松园医镜》认为病机在于气乱。对月经过多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血热、虚热、气虚、血虚和痰多。《丹溪心法》指出痰多壅滞,血不循经而致经水过多。《万氏女科》提出血热之病机。《医学纲目》提出病机在于虚热和气虚。《傅青主女科》提出血虚而不归经致月经过多。对于月经过少的病机认识较早,《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月事衰少”,指出其病机为气竭肝伤。《脉经》指出月经过少由“亡其津液”而致。此后医家大多以血虚、痰凝和寒滞为其病机。总体上分为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包含肾水不足、血虚、中气虚、气血虚、阴虚和阳虚,实者包含痰凝、气郁肝伤、气滞血瘀、火烁津液和血寒壅滞。4.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对于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分为气血辨治和脏腑辨治两方面。历代医家多重视“养血调气”,并以此发展出多种治则治法。如《普济本事方》指出调其气血,以平为福。《济生方》指出气血同治,但调气重于调血。《济阴纲目》指出调经当抑气。《孕育玄机》指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女科经纶》概括前人医论,提出“调经养血,莫先以顺气为主”“调经莫先于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脏腑辨治方面,分为心脾辨治、从肾辨治和从肝辨治。《万氏女科》指出“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医宗粹言》强调调经不可独耗其气,应养心实脾的观点。《女科经纶》指出调经以补养脾胃为大法。张介宾言“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赵献可提出“调经必须滋水为主”“滋水更当养火”,发展了以补肾来论治月经不调的理论。明确从肝辨治月经不调,则见于《傅青主女科》。5.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对月经不调因、机、证、治共性诊疗理论框架结构进行梳理,形成以“热扰冲任”“冲任不固”“血海空虚”“冲任阻滞”“封藏疏泄失司”“血海蓄溢失常”“冲任紊乱”为核心病机,以“血热证”“血寒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阳虚证”“脾虚证”“肾虚证”“肝郁证”为核心病证,以“清热凉血”“温经养血”“活血化瘀”“健脾祛湿”“滋阴清热”“补脾益肾”“疏肝解郁”为核心治法的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月经不调的系统梳理,理清了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的源流、核心概念与核心专论与共性诊疗理论,对于现代月经不调疾病的诊治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温佳雨[7](2018)在《自汗、盗汗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及意义自汗、盗汗是临床常见病,既可作为独立的病证,又可作为症状出现,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一般认为,自汗、盗汗作为单独的病证时,统属于汗证,属气血津液病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伴随着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历代诸医家对于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预防调护上的认识逐渐完善,于大量文献中有记载和讨论,非常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基于其文献状况的分散与错杂情况,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对自汗、盗汗的古代文献学术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整理,对于存在分歧的问题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认识,并通过对自汗、盗汗的古代文献整理和论治观点的研究以及古代医案证治方药的总结分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归纳总结法、断代史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通过《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筛选出与自汗、盗汗相关的古籍,再结合《中华医典》检索书籍中的内容,与优秀版本的纸质书相对照,减少错误,机检与手检相结合,初步筛选医籍;查阅相关文献,搜索非医学文献中对自汗、盗汗的论述。利用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获取的书籍资料及查阅到的相关内容,着重梳理自先秦至明清的相关中医学文献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成果1.对自汗、盗汗及其相关病名进行考辨《伤寒论》太阳病篇首载自汗、盗汗之名。而在此之前,《黄帝内经》已载颇多诸如魄汗、炅汗、大汗、灌汗、夺汗、漏泄等相关病名。且由于病情的不同,有阴汗阳汗之分;由于汗出部位不同有头汗、额汗等名。故以自汗、盗汗为主,对汗证所包含的相关病名进行考辨。2.系统的梳理先秦至清代医籍对自汗、盗汗的研究自先秦至明清分四个时期介绍对自汗、盗汗的认识。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对自汗、盗汗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是其理论的奠基时期。尤其是《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论述及对自汗、盗汗病因病机的认识,为后世研究做了良好的铺垫。晋唐时期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于自汗、盗汗的治疗更加完善。宋金元时期,流派纷出,学术论争。金元四大家特点分明。刘河间从热论治,张子和的汗法应用广泛,李东垣从脾胃论汗,并创制治疗盗汗之当归六黄汤沿用至今,朱丹溪继承李东垣之思想,并首次从痰论汗。明清时期既有前代研究成果的汇总,亦有全新思路的提出,自汗、盗汗之研究体系日趋完善。3.对自汗、盗汗理论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因自汗、盗汗统属于汗证,临床较为常见,故历代医家着述甚多。在自汗、盗汗的汗出时间,自汗、盗汗的病机等方面均有争议,笔者在梳理文献资料时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整理,以期对现代研究有参考意义。通过对自汗、盗汗的古代文献梳理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可以让人们对此疾病的认识更加系统、全面,对于自汗、盗汗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李大鹏[8](2018)在《清代医家郑钦安对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梳理和总结郑钦安对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的影响,以达到溯本求源之目的,为更好的学习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奠定基础,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提高临床疗效。方法1.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方法,以吴佩衡先生着作《伤寒论讲义》《吴佩衡医案》《麻疹发微》《医药简述》《中药十大主帅》以及郑钦安所着《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为主要文献材料,开展研究。2.运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在研读上述着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3.运用对比鉴别法归纳郑钦安与吴佩衡扶阳思想上及临床用药上的异同,梳理郑钦安对吴佩衡先生扶阳学术思想产生的影响。内容1.收集整理吴佩衡先生着作中用以阐发自身见解或注释前人观点的论述。2.整理郑钦安扶阳思想以及与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相关的论述。3.结合《伤寒论》的相关内容比较郑钦安与吴佩衡在扶阳学术思想之异同。4.总结郑钦安对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原因、内容,梳理吴佩衡先生扶阳学术思想形成脉络。结果1.在《黄帝内经》以及张仲景《伤寒论》扶阳思想的影响之下,郑钦安与吴佩衡先生临床灵活化裁应用四逆辈诸方,拓宽了其临床应用范围,但对于附子毒性的解除以及温热药物的应用范围等多方面,吴佩衡先生又多有发挥和创见,更加能够体现中医扶阳学术特色。2.郑钦安作为扶阳学派的弘扬者,虽然已逾百年,但其三部着作流传于世,为中医后学者提供登堂入室之梯,为窥探中医精义奠定了基础。3.郑钦安与吴佩衡虽然没有直接的师徒授业,但是郑钦安在巴蜀中医界的地位以及其着作的刊行,使得其学术思想和理论得以传播,故而影响着吴佩衡先生扶阳思想的形成是具备一定的条件的。4.吴佩衡先生携《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由川入滇,并将三部着作作为教学中理解《伤寒论》的必备参考书,可见郑钦安在吴佩衡扶阳学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足以证明其对吴佩衡先生扶阳学术思想形成产生影响是确信无疑的。结论吴佩衡先生作为近现代扶阳学派极具代表性医家之一,临床善用扶阳大法,精辨寒热,取理于《伤寒论》,承学于郑钦安,博采众长,兼合己见,不仅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上却病省疾,留下丰富的临床经验,更是在学术上留下了珍贵的着作,以传承思想。本课题通过对吴佩衡扶阳学术思形成脉络的梳理,以及对郑钦安学术思想在其中起到作用的原因和内容的总结,对日后我们中医初学者和后学者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并指导中医临床临床实践有着积极意义。

韩苗苗[9](2018)在《治疗汗证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现代计算机统计技术及数据挖掘方法,对古代医籍、现代文献中治疗汗证的方剂进行归纳总结,探讨研究治疗汗证的方剂的配伍规律,为汗证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中医药治疗汗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查找古今文献,将收集到的古今治疗汗证的内服方和外用方进行规范化整理,并建立Excel数据表,运用计算机对药物的频次、类别、性味、归经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将内服方和外用方的药物分别代入到Medcase V3.2数据挖掘系统中对其进行关联分析,分别得出内服方和外用方的常用药组。研究结果:经过古今文献查询,本研究共收集到古今治疗汗证的方剂760首,其中内服方667首,包括古代内服方280首和现代内服方387首,得出治疗汗证的内服方主要用药类别是补虚药,辅以收涩药、清热药、解表药、平肝潜阳药等,常用药物有黄芪、甘草、白术、浮小麦等;外用方93首,包括古代外用方25首和现代外用方68首,得出治疗汗证的外用方主要用药类别是收涩药,辅以补虚药、平肝潜阳药、解表药、安神药等,常用药物有五倍子、牡蛎、黄芪、麻黄根等。通过对内服方和外用方分别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内服方常用一阶药物关联有黄芪-牡蛎、白术-黄芪、浮小麦-牡蛎等,常用二阶药物关联有浮小麦-牡蛎黄芪,白术黄芪-防风等;外用方常用关联有龙骨-牡蛎,麻黄根-牡蛎,白术-黄芪,龙骨-牡蛎五倍子等。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治疗汗证的内服方和外用方在用药上有一定差异。内服方是以补虚药为主,辅以收涩药;外用方是以收涩药为主,辅以补虚药。无论内服方还是外用方均据具体情况不同分别配伍清热药、解表药、祛湿药、安神药、活血药等。

刘国伟[10](2017)在《吴佩衡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运用及其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吴佩衡先生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学术理论,被誉为当代扶阳派的代表人物,主温药亦不排斥寒凉。先生多年精研《伤寒论》,深得仲景医理和方术要旨,以阴阳为核心,遵守辨证论治准则,为多种疑难病症的诊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研究目的通过对吴佩衡先生《伤寒论讲义》《吴佩衡医案》及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总结先生对《伤寒论》的理解认识及临证运用规律,以更好继承和发扬先生对仲景伤寒研究的学术贡献和临床辨治的指导作用及领悟对中医临床思维养成的启迪意义。研究方法1.本课题运用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以《伤寒论讲义》《吴佩衡医案》《麻疹发微》《医药简述》作为蓝本,参考现行《伤寒论选读》《中医内科学》等教材资料,梳理讲义和医案,尤其是挖掘出先生对讲义的阐释及补充发展之处,归纳总结其重视的基础理论及其学术思想。2.整理归类先生医案诊治的病种、证型、方药等,总结先生治则治法、方药等运用的经验和特色。3.归纳总结先生学术和临证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传承和创新并对其进行较为客观的学术评价和临床意义分析。研究内容1.吴佩衡先生对《伤寒论》的补充和创新内容研究。2.吴佩衡先生临证辨治思想规律的研究。3.吴佩衡先生选方用药、治则治法的研究。研究结果1.吴佩衡先生编着的《伤寒论讲义》,结合临床深究经典,论证以阴阳为纲,对仲景学术思想作了补充和完善,阳主阴从,阴阳并重的辨证思维模式处处可见。2.吴佩衡先生重视圆运动理论和气化理论在中医经典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学术价值。3.吴佩衡先生临证十分注重神、舌、脉表现,精辨寒热,脉证合参。4.吴佩衡先生针砭时弊,从辨证论治出发,制定扶阳抑阴、扶阴抑阳等治疗法则,强调“有是证用是药”,故不畏麻桂之辛、姜附之热;大黄、芒硝、石膏等之寒而当机立断,应手取效。5.吴佩衡先生崇阳而顾阴,擅温热也擅寒凉,以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为主,诊治疾病涉及内、外、妇、儿多科。研究结论吴佩衡先生作为经方理学大家,虽擅于扶阳,但其理法根本实质凸显了以阴阳为纲的辨治思维,执法于寒热两端,并结合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扶阳或扶阴的最终目的是为达到阴阳平衡,这对我们研究经典和临证均有很大的启发和实际运用的指导意义。

二、芪附汤之源流发展与临证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芪附汤之源流发展与临证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阳经的证治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中医辨证纲领的研究进展
    1.六经辨证
    2.八纲辨证
    3.脏腑辨证
    4.经络辨证
    5.三焦辨证
    6.卫气营血辨证
    7.气血津液辨证
    8.病因辨证
    9.寒温统一
    10.内伤与外感辨证纲领统一
    11.微观辨证
    12.证素辨证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表里的界定
第二部分 三阳经的证治分类
    太阳表的证治分类
        太阳经生理
        太阳表实
        1.表风
        1.1 寒风犯表证
        1.2 风淫经脉证
        2.表寒
        2.1 风寒闭表证
        2.2 风寒闭热轻证
        2.3 风寒闭热重证
        2.4 寒凝经脉证
        2.5 寒风郁阳证
        3.表热
        3.1 太阳风温证
        4.表暑
        4.1 太阳中暍证
        5.表湿
        5.1 风寒夹湿证
        5.2 风湿夹寒证
        6.表燥:(暂缺)
        7.表火:(暂缺)
        太阳表虚
        1.卫气虚
        1.1 临床表现
        1.2 病因病机
        1.3 鉴别诊断
        1.4 治则治法
        1.5 选方用药
        1.6 调护
        2.卫阳虚
        2.1 临床表现
        2.2 病因病机
        2.3 鉴别诊断
        2.4 治则治法
        2.5 选方用药
        2.6 调护
        3.营偏虚(营弱卫强)
        3.1 临床表现
        3.2 病因病机
        3.3 鉴别诊断
        3.4 治则治法
        3.5 选方用药
        3.5 调护
        4.卫偏虚(卫弱营强)
        4.1 临床表现
        4.2 病因病机
        4.3 鉴别诊断
        4.4 治则治法
        4.5 选方用药
        4.6 调护
        5.卫气、阳两虚
        5.1 临床表现
        5.2 病因病机
        5.3 鉴别诊断
        5.4 治则治法
        5.5 选方用药
        5.6 调护
        6.营卫两虚
        6.1 临床表现
        6.2 病因病机
        6.3 鉴别诊断
        6.4 治则治法
        6.5 选方用药
        6.6 调护
        7.表津不足
        7.1 临床表现
        7.2 病因病机
        7.3 鉴别诊断
        7.4 治则治法
        7.5 选方用药
        7.6 调护
        太阳表的虚实相兼
        1.风湿犯表,卫气不足
        1.1 风邪偏重
        1.2 湿邪偏重
        1.3 风湿俱重
        2.寒风未净,营气不足
        2.1 临床表现
        2.2 病因病机
        2.3 鉴别诊断
        2.4 治则治法
        2.5 选方用药
        2.6 调护
    太阳里的证治分类
        太阳里实
        1.膀胱
        膀胱生理
        膀胱的证治
        1.1 热结膀胱证(热为重,瘀为轻)
        1.2 风热下迫膀胱证
        1.3 膀胱湿热证
        1.4 水蓄膀胱证
        1.5 膀胱蓄热证
        1.6 膀胱气滞证
        1.7 冷结膀胱证
        1.8 膀胱燥证(暂缺)
        1.9 膀胱火证(暂缺)
        2.小肠
        小肠的生理
        小肠的证治
        2.1 小肠实热证
        2.2 小肠湿热证
        2.3 寒客小肠证
        2.4 小肠寒湿证
        2.5 气滞小肠证
        2.6 小肠宿食停滞证
        2.7 小肠湿毒瘀血证
        2.8 小肠风证(暂缺)
        2.9 小肠燥证(暂缺)
        2.10 小肠火证(暂缺)
        太阳里虚
        1.膀胱
        膀胱的证治
        1.1 膀胱虚寒证
        1.2 膀胱气陷证
        2.小肠
        小肠的证治
        2.1 小肠虚寒证
    太阳的表里相兼
        1 表有风寒,里有蓄水证
        1.1 临床表现
        1.2 病因病机
        1.3 鉴别诊断
        1.4 治则治法
        1.5 选方用药
        1.6 调护
    阳明表的证治分类
        阳明经生理
        阳明表实
        1.表风
        1.1 寒风犯表证
        2.表寒
        2.1 风寒闭表证
        3.表热
        3.1 阳明风热证
        3.2 热郁胸膈证
        4.表湿
        4.1 阳明风湿证
        4.2 阳明寒湿证
        4.3 阳明风湿热证
        5.表燥
        5.1 阳明风燥证
        6.表火
        6.1 阳明风火证
        阳明表虚(暂缺)
    阳明里的证治分类
        阳明里实
        1.胃
        胃的生理
        胃的证治
        1.1 阳明胃风证
        1.2 阳明中寒证
        1.3 阳明中寒夹饮证
        1.4 阳明胃热证
        1.5 阳明中暍证(阳暑)
        1.6 阳明寒湿证
        1.7 阳明湿热证(湿热并重)
        1.8 阳明湿热证(湿热俱轻,热胜于湿)
        1.9 阳明胃火证
        1.10 阳明蓄水证
        1.11 阳明痰阻证
        1.12 阳明蓄血证
        1.13 阳明气滞证
        1.14 阳明食滞证
        1.15 阳明胃燥(列入阳明胃津虚证)
        2.大肠
        大肠生理
        大肠的证治
        2.1 阳明肠风证
        2.2 阳明肠寒证
        2.3 阳明大肠寒积证
        2.4 阳明大肠热结证
        2.5 阳明大肠湿热证
        2.6 阳明大肠寒湿证
        阳明里虚
        1.胃
        胃的证治
        1.1 阳明胃气虚证
        1.2 阳明胃阳虚证
        1.3 阳明胃津虚证(阳明胃燥证)
        1.4 阳明胃阴虚证
        2.大肠
        大肠的证治
        2.1 阳明大肠津亏证(阳明肠燥证)
        2.2 阳明大肠阳虚失固证
        虚实相兼
        1 阳明胃风证
        1.1 临床表现
        1.2 病因病机
        1.3 鉴别诊断
        1.4 治则治法
        1.5 选方用药
        1.6 调护
        2.阳明中虚寒客证
        2.1 临床表现
        2.2 病因病机
        2.3 鉴别诊断
        2.4 治则治法
        2.5 选方用药
        2.6 调护
        3.阳明胃热伤气津证(以热盛为主)
        3.1 临床表现
        3.2 病因病机
        3.3 鉴别诊断
        3.4 治则治法
        3.5 选方用药
        3.6 调护
        4.阳明胃热伤气津证(以气津伤为主)
        4.1 临床表现
        4.2 病因病机
        4.3 鉴别诊断
        4.4 治则治法
        4.5 选方用药
        4.6 调护
    阳明的表里相兼
        1.阳明表里俱热证
        1.1 临床表现
        1.2 病因病机
        1.3 鉴别诊断
        1.4 治则治法
        1.5 选方用药
        1.6 调护
    少阳表的证治分类
        少阳经生理
        少阳表实
        1.表风
        1.1 少阳寒风证
        2.表寒
        2.1 少阳伤寒证
        3.表热
        3.1 少阳风热证
        4.表湿
        4.1 少阳风湿证
        4.2 少阳风湿热证
        4.3 水郁肤腠证
        4.4 少阳风饮证
        5.表燥
        5.1 少阳燥热证
        6.表火
        6.1 少阳风火证
        7.表气郁
        7.1 气郁腠理证
        8.表痰结
        8.1 痰结腠理证
        少阳表虚(暂缺)
    少阳里的证治分类
        少阳里实
        1.三焦腑
        三焦腑(焦膜)的生理
        上焦焦膜的证治
        1.1 上焦焦膜蓄水证(悬饮证)
        1.2 上焦焦膜气郁证
        1.3 上焦焦膜痰阻证(痰结胸)
        1.4 上焦焦膜饮停气滞证
        1.5 上焦焦膜血结证(血结胸)
        中焦焦膜的证治
        1.6 中焦焦膜蓄水证
        1.7 中焦水饮郁火证
        1.8 中焦焦膜痰热互结证(小结胸证)
        1.9 中焦焦膜相火内炽证(火痞)
        1.10 中焦焦膜气郁证(气臌)
        下焦焦膜的证治
        1.11 下焦焦膜蓄水证
        1.12 下焦焦膜蓄血证(瘀重热轻)
        1.13 下焦焦膜血水互结证
        上、中、下三焦兼涉的证治
        1.14 三焦焦膜水火交结证(大结胸证)
        1.15 三焦焦膜寒痰闭阻证(寒实结胸证)
        2.胆
        胆的生理
        胆的证治
        2.1 胆气郁滞证
        2.2 胆郁痰扰证
        2.3 胆热证
        少阳里虚
        1 三焦腑
        三焦腑的证治(暂缺)
        2 胆
        胆的证治
        2.1 胆气虚证
        2.2 胆气虚寒证
    少阳的表里相兼
        1 表有风寒,里有水饮郁火证(偏表)
        1.1 临床表现
        1.2 病因病机
        1.3 鉴别诊断
        1.4 治则治法
        1.5 选方用药
        1.6 调护
        2 表有风寒,里有热结证(偏里)
        2.1 临床表现
        2.2 病因病机
        2.3 鉴别诊断
        2.4 治则治法
        2.5 选方用药
        2.6 调护
结果
结论
不足与展望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气虚体质的养生方法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气虚体质的理论相关研究
    1 体质的概念
    2 气虚体质概说
        2.1 气的概念
        2.2 气虚体质的概念
    3 气虚体质的形成因素
        3.1 先天禀赋
        3.2 饮食失宜
        3.3 起居失宜
        3.4 情志异常
        3.5 年龄因素
        3.6 环境因素
        3.7 其他因素
第二部分 气虚体质的养生原则与方法
    1 养生原则
        1.1 守气勿损
        1.2 谨护先天
        1.3 培补后天
    2 调气总纲
        2.1 从形调气
        2.2 从神调气
        2.3 从息调气
    3 养生方法
        3.1 饮食调气
        3.2 药膳调气
        3.3 腧穴调气
        3.4 起居调气
        3.5 导引调气
        3.6 四时调气
        3.7 情志调气
第三部分 气虚体质不同人群的调养方法
    1 按不同年龄调气
        1.1 婴幼儿期
        1.2 中年期
        1.3 老年期
    2 按不同性别调气
        2.1 女性
        2.2 男性
第四部分 气虚体质养生的意义
    1 学术价值
    2 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结论
个人简介

(3)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参附汤对CKD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综述
    1 中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1.4 CKD中医药研究进展
    2 西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发病机制
        2.3 CKD西医学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环境
        1.2 主要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建立动物模型
        2.2 治疗药物制备及给药方法
        2.3 取材方法
        2.4 生化与血常规检测
        2.5 病理形态学染色
        2.6 血清ELISA检测方法
        2.7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方法
        2.8 实时定量PCR
        2.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模型制备结果
        4.2 一般状态
        4.3 各组大鼠造模后及给药后体重变化情况
        4.4 肾功能与血红蛋白检测结果
        4.5 肾组织形态及病理染色结果
        4.6 ELISA法检测CKD大鼠血清中TGF-β1、CTGF、TNF-α、Smad的表达
        4.7 RT-PCR法检测CKD大鼠肾组织中TGF-β1、Smad2、Smad7mRNA的表达
        4.8 Western-Blot法检测TGF-β1、P-Smad2/3、Smad7在CKD大鼠肾脏中的表达
        4.9 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Smad2、CTGF、IL8、TNF-α、Smad在CKD大鼠肾脏中的表达
第三部分 讨论
    1.慢性肾脏病动物模型的选择
        1.1 腺嘌呤模型起源
        1.2 腺嘌呤作用及诱导CKD病变机理
    2.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3.参附汤选方意义
        3.1 参附汤组方原则
        3.2 选方意义
    4.参附汤对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作用机理探讨
        4.1 参附汤对CKD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4.2 对CKD大鼠肾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4.3 参附汤延缓CKD的作用机制探讨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4)《删补名医方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删补名医方论》概述
第二部分 《删补名医方论》的方剂出处与分类
    一、《删补名医方论》的方剂出处
    二、《删补名医方论》的方剂分类
第三部分 《删补名医方论》与《古今名医方论》
    一、选方
    二、编排
    三、方论
第四部分 《删补名医方论》的学术特色
    一、以《内经》理论为本
        (一) 哲学思想
        1. 阴阳
        2. 五行
        (二) 藏象
        1. 脏腑
        2. 气血津液
        (三) 病机
        1. 发病
        2. 脏腑病机
        3. 某病病机
        (四) 论治
        1. 扶正祛邪
        2. 燮理阴阳
        3. 五味疗法
    二、以仲景学术为宗
        (一) 选方
        1. 收录《伤寒论》方
        2. 收录《金匮要略》方
        (二) 条文
        1. 原书条文精简,照而录之
        2. 原书条文不足,扩而充之
        3. 原书条文较多,采而辑之
    三、汲取诸家精要
        (一) 李杲
        1. 重视顾护脾胃
        2. 补气升阳,甘温除热
        (二) 喻昌
        1. 秋燥论
        2. 杂病辨治经验
        (三) 柯琴
        1. 强调辨证论治,方证相应
        2. 以六大类方治法为纲,提挈《伤寒论》群方
        3. 重视不同方剂的鉴别使用
    四、方剂阐发特色
        (一) 天道人事,援述医理
        (二) 病证治法,慎思明辨
        (三) 举一反三,兼论众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汗证的文献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汗的种类
        1.1 自汗与盗汗
        1.2 与预后有关的汗出
        1.3 与颜色有关的汗出
    2.先秦两汉时期对汗证的认识
        2.1 《黄帝内经》
        2.2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3.南北朝至晋唐时期对汗证的认识
        3.1 《诸病源候论》
        3.2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4.宋金元时期对汗证的认识
        4.1 《太平圣惠方》
        4.2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3 金元四大家
    5.明清时期对汗证的认识
        5.1 《普济方》
        5.2 《明医指掌》
        5.3 《本草纲目》
        5.4 《景岳全书》
        5.5 《临证指南医案》
        5.6 《医林改错》
    6.近现代对汗证的认识
        6.1 《医学衷中参西录》
        6.2 现代医家对汗证的认识
    7.“汗为心之液”理论的发展
第二部分 汗证的方药规律研究
    1.研究过程设计
        1.1 资料来源
        1.2 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2.统计结果及分析
        2.1 单味药物频数分析
        2.2 归类统计及分析
        2.3 药物性味统计及分析
        2.4 药物归经统计及分析
讨论
    1.汗证发展源流
    2.汗证用药规律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汗证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6)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月经不调文献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2 古籍书目选择结果
    3 核心概念的确定与概念体系的建立
        3.1 核心概念收集与确定的方法
        3.2 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
    4 核心专论的选择与撰写
        4.1 核心专论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4.2 核心专论的撰写要求与方法
第二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
    1 历代医籍有关月经不调理论的梳理
        1.1 先秦两汉
        1.1.1《黄帝内经》
        1.1.2《金匮要略》
        1.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1.2.1《脉经》
        1.2.2《褚氏遗书》
        1.2.3《诸病源候论》
        1.2.4《备急千金要方》
        1.3 宋金元时期
        1.3.1《太平圣惠方》
        1.3.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3《圣济总录》
        1.3.4《普济本事方》
        1.3.5《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3.6《女科百问》
        1.3.7《仁斋直指方论》
        1.3.8《妇人大全良方》
        1.3.9《济生方》
        1.3.10《格致余论》
        1.3.11《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
        1.4 明清时期
        1.4.1《奇效良方》
        1.4.2《苍生司命》
        1.4.3《校注妇人良方》
        1.4.4《丹溪心法附余》
        1.4.5《女科撮要》
        1.4.6《万氏女科》
        1.4.7《古今医统大全》
        1.4.8《医学纲目》
        1.4.9《医学入门》
        1.4.10《古今医鉴》
        1.4.11《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1.4.12《女科证治准绳》
        1.4.13《医宗粹言》
        1.4.1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1.4.15《济阴纲目》
        1.4.16《景岳全书·妇人规》
        1.4.17《邯郸遗稿》
        1.4.18《薛氏济阴万金书》
        1.4.19《陈素庵妇科补解》
        1.4.20《女科经纶》
        1.4.21《傅青主女科》
        1.4.22《顾松园医镜》
        1.4.23《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1.4.24《叶氏女科证治》
        1.4.25《沈氏女科辑要》
        1.4.26《女科切要》
        1.4.27《妇科玉尺》
        1.4.28《竹林寺女科》
        1.4.29《古今医彻》
        1.4.30《女科要旨》
        1.4.31《医法圆通》
    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演变
        2.1 月经不调
        2.1.1 月经不调的病名演变
        2.1.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
        2.2 月经先期
        2.2.1 月经先期的病名演变
        2.2.2 月经先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3 月经后期
        2.3.1 月经后期的病名演变
        2.3.2 月经后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4 月经先后无定期
        2.4.1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演变
        2.4.2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5 月经过多
        2.5.1 月经过多的病名演变
        2.5.2 月经过多诊疗理论的发展
        2.6 月经过少
        2.6.1 月经过少的病名演变
        2.6.2 月经过少诊疗理论的发展
第三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
    1 月经不调
        1.1 病名
        1.1.1 月经先期
        1.1.2 月经后期
        1.1.3 经水先后无定期
        1.1.4 月经过多
        1.1.5 月经过少
        1.2 病因
        1.2.1 六淫
        1.2.1.1 火
        1.2.1.2 风寒
        1.2.1.3 寒热
        1.2.2 七情
        1.2.2.1 性急多怒
        1.2.2.2 忧愁思虑
        1.2.2.3 情志抑郁
        1.2.3 劳伤
        1.2.3.1 房劳过度
        1.2.3.2 劳力损伤
        1.2.4 体质
        1.2.4.1 形瘦体虚
        1.2.4.2 形肥多痰
        1.3 病机
        1.3.1 气血失调
        1.3.1.1 血热
        1.3.1.2 血寒
        1.3.1.3 血虚
        1.3.1.4 血瘀
        1.3.1.5 气虚
        1.3.1.6 气血虚
        1.3.1.7 气滞血瘀
        1.3.2 津液失常
        1.3.2.1 痰阻血海
        1.3.3 脏腑病机
        1.3.3.1 肾气虚
        1.3.3.2 肾精不足
        1.3.3.3 肾阴虚
        1.3.3.4 脾胃虚弱
        1.3.3.5 肝气郁结
        1.3.3.6 脾肾两虚
        1.3.4 冲任不调
        1.4 证候
        1.4.1 血热证
        1.4.2 血寒证
        1.4.3 血虚证
        1.4.4 血瘀证
        1.4.5 痰湿证
        1.4.6 气虚证
        1.4.7 脾肾气虚证
        1.4.8 阴虚内热证
        1.4.9 肝气郁结证
        1.5 治法
        1.5.1 清热凉血
        1.5.2 温经养血
        1.5.3 养血调经
        1.5.4 活血化瘀
        1.5.5 健脾祛湿痰
        1.5.6 补气摄血
        1.5.7 补益脾肾
        1.5.8 滋阴清热
        1.5.9 疏肝解郁
    2 月经先期
        2.1 病名
        2.1.1 血热月经先期
        2.2 病因
        2.2.1 六淫
        2.2.1.1 火
        2.2.2 七情
        2.2.2.1 性急多怒
        2.2.2.2 情志抑郁
        2.2.2.3 思虑过度
        2.2.3 劳伤
        2.2.3.1 劳役动火
        2.2.4 体质
        2.2.4.1 形瘦多疾
        2.2.4.2 多痰多郁
        2.2.5 失治误治
        2.2.5.1 误服辛热药
        2.3 病机
        2.3.1 实热
        2.3.1.1 血热
        2.3.1.2 气血俱热
        2.3.2 虚热
        2.3.2.1 血虚有热
        2.3.2.2 阴虚火旺
        2.3.2.3 气虚血热
        2.3.3 气虚
        2.3.3.1 心脾气虚
        2.3.3.2 脾肾气虚
        2.3.3.3 气血俱虚
        2.4 证候
        2.4.1 阳盛血热证
        2.4.2 阴虚血热证
        2.4.3 脾气虚证
        2.4.4 肾气不固证
        2.4.5 肝郁血热证
        2.5 治法
        2.5.1 清法
        2.5.1.1 清热凉血
        2.5.1.2 滋阴清热
        2.5.1.3 补血清热
        2.5.2 补法
        2.5.2.1 补气摄血
        2.5.2.2 补益脾肾
    3 月经后期
        3.1 病名
        3.1.1 月经后期
        3.1.1.1 血寒经迟
        3.1.1.2 血热经迟
        3.1.1.3 肥人过期
        3.1.1.4 形瘦过期
        3.2 病因
        3.2.1 六淫
        3.2.1.1 寒
        3.2.2 七情
        3.2.2.1 忧愁思虑
        3.2.2.2 性躁多怒
        3.2.3 劳伤
        3.2.3.1 素多劳倦
        3.2.4 体质
        3.2.4.1 形瘦食少
        3.2.4.2 形肥食多
        3.3 病机
        3.3.1 血虚
        3.3.1.1 脾经血虚
        3.3.1.2 肝经血少
        3.3.1.3 血虚有热
        3.3.1.4 血虚挟痰
        3.3.1.5 气血虚
        3.3.2 血热
        3.3.3 血寒
        3.3.3.1 血寒而不足
        3.3.3.2 血寒而有余
        3.3.4 气滞血瘀
        3.3.4.1 血虚气滞
        3.3.4.2 气滞
        3.3.5 痰湿
        3.3.5.1 脂痰凝塞
        3.3.5.2 痰多血少
        3.3.5.3 气虚挟痰
        3.3.5.4 湿滞
        3.4 证候
        3.4.1 血虚证
        3.4.2 阴虚证
        3.4.3 血寒证
        3.4.4 气滞血瘀证
        3.4.5 痰阻证
        3.5 治法
        3.5.1 温法
        3.5.1.1 温经养血
        3.5.2 清法
        3.5.2.1 滋阴清热
        3.5.2.2 生血清热
        3.5.3 补法
        3.5.3.1 补脾胃
        3.5.4 攻补兼施
        3.5.4.1 补血行气
        3.5.4.2 调经顺气
        3.5.4.3 活血通经
        3.5.4.4 补血豁痰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 病名
        4.1.1 经水先后无定期
        4.1.1.1 血虚经乱
        4.1.1.2 肾虚经乱
        4.1.1.3 月经愆期
        4.2 病因
        4.2.1 六淫
        4.2.1.1 寒热
        4.2.2 七情
        4.2.2.1 情志抑郁
        4.2.3 劳伤
        4.2.3.1 劳伤
        4.2.3.2 产伤动血气
        4.2.3.3 房劳过度
        4.3 病机
        4.3.1 虚
        4.3.1.1 血虚
        4.3.1.2 肾虚
        4.3.1.3 脾胃虚弱
        4.3.2 实
        4.3.2.1 肝气郁结
        4.4 证候
        4.4.1 血虚证
        4.4.2 肾虚证
        4.4.3 肝郁证
        4.5 治法
        4.5.1 养血调经
        4.5.2 补肾调经
        4.5.3 开郁行气
    5 月经过多
        5.1 病因
        5.1.1 七情
        5.1.1.1 思虑过度
        5.1.1.2 心火炽甚
        5.1.2 劳伤
        5.2 病机
        5.2.1 血热
        5.2.2 虚热
        5.2.3 气虚
        5.2.4 血瘀
        5.2.5 痰多
        5.3 证候
        5.3.1 血热证
        5.3.2 虚热证
        5.3.3 气虚证
        5.3.4 血瘀证
        5.3.5 痰湿证
        5.4 治法
        5.4.1 清热凉血
        5.4.2 滋阴清火
        5.4.3 补气摄血
        5.4.4 行气活血
        5.4.5 健脾养血
    6 月经过少
        6.1 病名
        6.1.1 月经过少
        6.1.1.1 形肥经少
        6.1.1.2 形瘦经少
        6.2 病因
        6.2.1 六淫
        6.2.1.1 风冷
        6.2.2 七情
        6.2.2.1 忧愁思虑
        6.2.2.2 气郁
        6.2.3 劳伤
        6.2.3.1 劳伤阳气
        6.2.4 它病损及
        6.2.4.1 下利汗出亡津液
        6.2.4.2 脱血
        6.3 病机
        6.3.1 虚
        6.3.1.1 肾阴虚
        6.3.1.2 肾阳虚
        6.3.1.3 脾胃虚弱
        6.3.1.4 血虚
        6.3.1.5 气血虚
        6.3.1.6 阴虚血热
        6.3.2 实
        6.3.2.1 气郁肝伤
        6.3.2.2 气滞血瘀
        6.3.2.3 血寒壅滞
        6.3.2.4 痰凝经隧
        6.4 证候
        6.4.1 血虚证
        6.4.2 肾虚证
        6.4.3 血寒证
        6.4.4 气滞血瘀证
        6.4.5 血瘀证
        6.4.6 痰湿证
        6.5 治法
        6.5.1 养血调经
        6.5.2 养血益阴
        6.5.3 温经养血
        6.5.4 活血化瘀
        6.5.5 健脾祛湿
第四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
    1 月经不调
        1.1《素问》:论女子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
        1.2《素问》:经脉应于天地论
        1.3《金匮要略》:论因虚、积冷、结气致病
        1.4《褚氏遗书》:精血论
        1.5《诸病源候论》:月经不调体虚风冷论
        1.6《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别有方论
        1.7《圣济总录》:血气统论
        1.8《圣济总录》:论月经不调的概念及病机
        1.9《妇人大全良方》:总论妇人月经病的立科与辨治
        1.10《济生方》:妇人病血气论治
        1.11《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1.12《苍生司命》:寒湿客于经脉论
        1.13《丹溪心法附余》:经病辨治论
        1.14《丹溪心法附余》:月经病开郁行气论
        1.15《女科撮要》:论月经不调的因机证治
        1.16《医学原理》:论调经之法
        1.17《万氏女科》:论立科与调治大法
        1.18《万氏女科》:济阴通元赋
        1.19《万氏女科》:月经不调病机三论
        1.20《古今医统大全》:辨四物汤论
        1.21《古今医鉴》论调经之法
        1.22《医宗粹言》:调经养心实脾论
        1.23《济阴纲目》月经不调病机论
        1.24《孕育玄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论
        1.25《景岳全书》:论经脉之本
        1.26《景岳全书》:论妇科病的分类与难易
        1.27《景岳全书》:经脉诸脏病因
        1.28《景岳全书》:情志劳倦外感病因论
        1.29《景岳全书》:调经补脾养肾论
        1.30《景岳全书》:经色论
        1.31《邯郸遗稿》:调经总论
        1.32《邯郸遗稿》:调经以滋水为主论
        1.33《邯郸遗稿》:调经滋水更当养火论
        1.34《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诸疾由于经水不调论
        1.35《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宜和气论
        1.36《医宗金鉴》:论经病病因
        1.37《医宗金鉴》:经色经质气味论
        1.38《女科经纶》:调经宜补养脾胃为先论
        1.39《医原》:论妇科病辨治
    2 月经先期
        2.1《万氏女科》:论月经先期病机
        2.2《孕育玄机》:论月经先期辨治
        2.3《景岳全书》:血热经早论
        2.4《景岳全书》:先期补脾补肾论
        2.5《邯郸遗稿》:月经先期从热从虚论
        2.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先期方论
        2.7《傅青主女科》:月经先期肾中水火论
        2.8《顾松园医镜》:先期情志所伤论
        2.9《女科切要》:血热气伤血海论
        2.10《医法圆通》:月经先期温固元气论
    3 月经后期
        3.1《丹溪心法》:后期血少血热湿痰论治
        3.2《万氏女科》:论月经后期病因病机
        3.3《万病回春》:后期血虚气郁痰凝论
        3.4《景岳全书》:后期寒热论
        3.5《邯郸遗稿》:后期血虚血寒血滞血热论
        3.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后期方论
        3.7《傅青主女科》:后期血寒论
        3.8《顾松园医镜》:后期情志所伤及湿痰壅滞论
        3.9《医宗金鉴》:过期虚实论
        3.10《女科切要》:后期血虚血寒湿滞论
        3.11《竹林女科证治》:后期气血虚论
        3.12《医法圆通》:月经后期病因论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普济本事方》:阴阳相胜论
        4.2《妇人大全良方》:阴阳盛衰论
        4.3《景岳全书》:经乱论
        4.4《傅青主女科》;肝肾之郁论
        4.5《医宗金鉴》:愆期前后多少论
        4.6《叶氏女科证治》:脾胃虚弱经乱论
    5 月经过多
        5.1《傅青主女科》:经水过多血虚论
        5.2《古今医彻》:月水过多病因论
        5.3《医法圆通》: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论
    6 月经过少
        6.1《脉经》:经水少论
        6.2《诸病源候论》:虚损汗多论
        6.3《女科百问》:虚劳风冷论
        6.4《女科证治准绳》:虚则补之,涩则濡之论
        6.5《医法圆通》:经少阳衰论
第五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1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2 月经后期(月经过少)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3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4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查新报告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自汗、盗汗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自汗、盗汗概述
        1.1 自汗、盗汗定义
        1.2 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
        1.3 自汗、盗汗的辨证治疗
        1.3.1 辨证要点
        1.3.2 内治法
        1.3.3 外治法
        1.4 自汗、盗汗与相似病证的鉴别
        1.4.1 自汗与盗汗
        1.4.2 自汗、盗汗与脱汗
        1.4.3 自汗、盗汗与战汗
        1.4.4 自汗、盗汗与黄汗
    2. 现代研究概况
        2.1 汗出的机制
        2.2 现代文献研究
        2.2.1 病名溯源
        2.2.2 医家及医学着作的研究及总结
        2.2.3 治疗的实验研究
        2.2.4 治疗经验的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1. 自汗、盗汗的定义与相关病名的考辨
        1.1 定义
        1.2 自汗、盗汗及相关病名的考辨
        1.2.1 汗证
        1.2.2 自汗、盗汗
        1.2.3 阴汗、阳汗
        1.2.4 与汗出部位相关的病名
        1.2.5 与预后特点相关的病名
        1.2.6 与汗出颜色相关的病名
    2.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2.1 概述
        2.2 《五十二病方》
        2.3 《黄帝内经》
        2.3.1 对生理性汗出的认识
        2.3.2 对病理性汗出的认识
        2.3.3 治则治法
        2.4 《神农本草经》
        2.4.1 有止汗作用的药物
        2.4.2 可致汗出的药物
        2.5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2.5.1 病名
        2.5.2 病因病机
        2.5.3 治法方药
    3. 晋唐时期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3.1 概述
        3.2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2.1 阴阳论治,以阳为主
        3.2.2 六经论治、十二经脉论治
        3.3 葛洪《肘后备急方》
        3.3.1 自汗、盗汗伴见于多种急性疾病中
        3.3.2 外用散剂的应用
        3.3.3 首次以食疗法治疗盗汗
        3.4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4.1 多因致“汗”,阳虚为主
        3.4.2 从脏腑论“汗”
        3.4.3 论妇、儿汗
        3.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5.1 病因病机
        3.5.2 色脉诊汗
        3.5.3 治疗方剂与药品
        3.5.4 针灸与食疗
        3.6 王焘《外台秘要》
        3.6.1 盗汗方
        3.6.2 多汗及虚汗方
        3.6.3 杂汗出及小儿头热盗汗方
    4. 宋金元时期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4.1 概述
        4.2 《太平圣惠方》
        4.2.1 病机承前,阳虚致汗
        4.2.2 止汗用药
        4.2.3 治疗方药
        4.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3.1 自汗方
        4.3.2 盗汗方
        4.4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4.1 明确自汗、盗汗的概念
        4.4.2 自汗、盗汗证治
        4.4.3 黄汗证治及汗血证治
        4.5 《素问玄机原病式》
        4.5.1 六淫邪气与汗
        4.5.2 刘完素其他着作中对汗证的记述
        4.6 《儒门事亲》
        4.6.1 重汗法
        4.6.2 从火热论述自汗、盗汗
        4.7 《脾胃论》
        4.7.1 病因病机
        4.7.2. 用药禁忌
        4.7.3 创制代表方剂
        4.8 《丹溪心法》
        4.8.1 “痰邪致汗”的创见
        4.8.2 自汗
        4.8.3 盗汗
        4.8.4 治疗禁忌
    5. 明清时期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5.1 概述
        5.2 朱橚《普济方》
        5.2.1 代表方剂
        5.2.2 应用特点
        5.3 张介宾《景岳全书》
        5.3.1 将“汗”列为“十问歌”的重要内容
        5.3.2 自汗、盗汗的概念及病机
        5.3.3 自汗、盗汗总分阴阳而治
        5.3.4 汗证不治证
        5.4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5.4.1 病因病机及代表方剂
        5.4.2 典型医案
        5.5 张璐《张氏医通》
        5.5.1 自汗、盗汗的病机
        5.5.2 自汗从脏腑论治
        5.5.3 盗汗辨病因论治
        5.5.4 具体化汗证的分类
        5.6 虞抟《医学正传》
        5.6.1 首次出现汗证之名
        5.6.2 各脏皆能令人汗出
        5.6.3 自汗、盗汗论治对比
        5.7 龚居中《痰火点雪》
        5.7.1 自汗、盗汗定义
        5.7.2 病因病机及诊断预后
        5.7.3 治法方药
        5.8 江秋《笔花医镜》
        5.8.1 首次提出自汗体质
        5.8.2 暑邪致汗
        5.8.3 五脏致汗,多为自汗,尤重视胆汗
        5.8.4 儿科多盗汗,产后多自汗
        5.9 王清任《医林改错》
        5.10 何梦瑶《医碥》
        5.10.1 汗证的性质与传变
        5.10.2 自汗、盗汗的定义与病因
        5.10.3 《医碥》载汗独到之处
        5.11 其他重要论述
    6. 妇科古代文献汗证摘要
        6.1 概述
        6.2 《济阴纲目》
        6.2.1 自汗、盗汗并见
        6.2.2 妇人自汗
        6.2.3 妇人盗汗
    7. 儿科古代文献汗证摘要
        7.1 概述
        7.2 《小儿药证直诀》
        7.2.1 明确小儿生理特点,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
        7.2.2 对小儿汗的分类
        7.2.3 首次出现完整的小儿汗证医案
        7.2.4 实热盗汗
    8. 讨论
        8.1 关于“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的探讨
        8.2 自汗、盗汗的汗出时间
    参考文献
附录 近年小儿汗证中医治疗概况
    1 辨证分型
    2 治法
        2.1 内治法
        2.1.1 汤剂
        2.1.2 颗粒剂与口服液
        2.2 外治法
        2.2.1 敷搽法
        2.2.2 外洗
        2.3 推拿及食疗
        2.3.1 推拿针灸
        2.3.2 食疗
        2.4 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清代医家郑钦安对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郑钦安、吴佩衡生平简介及主要着作介绍
    1 郑钦安生平简介及着作介绍
        1.1 郑钦安生平简介
        1.2 主要着作介绍
    2 吴佩衡生平简介及着作介绍
        2.1 吴佩衡生平简介
        2.2 主要着作介绍
第二章 对吴佩衡学术思想影响较深的中医理论
    1 天人合一思想与六经气化学说
        1.1 圆运动思想
        1.2 以五运六气理解六经气化理论
        1.3 六经气化学说
    2 开阖枢理论及标本中气学说
        2.1 三阳经之少阳枢
        2.2 三阴经之少阴枢
第三章 郑钦安、吴佩衡理法方药之异同
    1 临证思想与理论一脉相承
        1.1 以卦象类比脏腑
        1.2 首重阳气,精辨寒热
        1.3 推崇仲景六经理论
    2 处方用药及配伍精准凝练
        2.1 善用姜桂附,活用四逆辈
        2.2 药专力宏,用药如兵
    3 吴佩衡先生遣方用药较郑钦安又有差异
第四章 郑钦安对吴佩衡学术思想产生影响的原因及内容
    1 郑钦安对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产生影响的原因
        1.1 同遵仲景,一脉相承
        1.2 两位医家在时间空间上的重叠
        1.3 郑钦安对中医后学影响深远
        1.3.1 在辨证论治的应用方面
        1.3.2 在对温热药物的认识方面
        1.3.3 在弘扬仲景之学方面
        1.4 云南独特的地域因素
    2 郑钦安对吴佩衡学术思想产生的深刻影响
        2.1 批驳滥用寒凉,强调明辨阴阳
        2.2 吴佩衡辨证理法方药受钦安影响
        2.3 在温热药物的使用上独树一帜
第五章 吴佩衡对《伤寒论》及郑钦安学术思想的发展
    1 创办云南中医院校,编写《伤寒论讲义》,发展中医药事业
    2 提出寒热辨证十六字诀,进一步完善钦安寒热辨证
    3 撰写《麻疹发微》,拓宽扶阳理论的临床应用范围
    4 师古不泥,直抒己见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清代医家郑钦安对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影响研究概况
    1 同遵仲景伤寒之学,明辨六经气化
        1.1 重视伤寒六经辨证理论
        1.2 以标本中气阐释六经
    2 重视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胃
        2.1 重视先后天
        2.2 重视心肾相交
    3 阴阳为纲,水火为辨
        3.1 以阴阳立论,临证先别阴阳
        3.2 辨证论治,首重阳气
        3.3 活用温补,善用姜附
        3.4 药精力专,单刀直入
    4 着书立说,指引后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3篇
    参编书籍
致谢

(9)治疗汗证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汗证的文献研究概述
    一 汗的生理
        1 汗与卫气的关系
        2 汗与津、血的关系
        3 汗与五脏的关系
    二 汗证的古代研究概述
        1 汗证病名之溯源
        2 汗证之病因病机论述
        3 汗证之证治论述
    三 汗证的现代研究概述
        1 致病机理的论述
        2 辨治论述
第二部分 治疗汗证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对象
        1 收录方剂范围
        2 收录方剂标准
        3 数据规范化
    三 研究方法
        1 药物频次统计
        2 药物分类统计
        3 药物归经统计
        4 药物药性统计
        5 药物药味统计
        6 药物关联规则统计
    四 研究结果及分析
        1 内服方与外用方用药频率统计结果及分析
        2 内服方与外用方分类统计结果及分析
        3 内服方与外用方用药归经统计结果及分析
        4 内服方与外用方药性统计结果及分析
        5 内服方与外用方药味统计结果及分析
        6 内服方与外用方关联规则结果及分析
    五 用药配伍规律研究
        1 内服方配伍规律——以补虚药为主
        2 外用方配伍规律——以收涩药为主
        3 内服方和外用方共有的辅助配伍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吴佩衡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运用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吴佩衡先生生平简述和着作介绍
    1 吴佩衡先生生平简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章 对吴佩衡先生学术形成影响较大的理论概述
    1 阴阳开阖枢及标本中气理论
    2 圆运动理论
    3 六经气化学说和气机升降理论
第三章 吴佩衡先生相关着作整理分析论述
    1《伤寒论讲义》的整理分析
        1.1《伤寒论讲义》结构情况介绍
        1.1.1 太阳病篇
        1.1.2 阳明病篇
        1.1.3 少阳病篇
        1.1.4 太阴病篇
        1.1.5 少阴病篇
        1.1.6 厥阴病篇
        1.1.7 差后劳复病篇
        1.2《伤寒论讲义》归纳及总结分析
        1.2.1 擅以阴阳立论,提纲挈领
        1.2.2 辨明寒热虚实,兼顾体质
        1.2.3 重视神、脉等证象
        1.2.4 遵仲景而补充方药,提高临证实效
    2《吴佩衡医案》《麻疹发微》的整理分析
        2.1 内科病的辨治
        2.1.1 肺系病证
        2.1.2 心系病证
        2.1.3 脾胃系病证
        2.1.4 肝胆病证
        2.1.5 肾系病证
        2.1.6 气血津液病证
        2.1.7 肢体经络病证
        2.2 外科病的辨治
        2.2.1 疮疡
        2.2.2 乳房疾病
        2.2.3 周围血管病
        2.2.4 皮肤性病
        2.3 妇科病辨治
        2.3.1 月经病
        2.3.2 妊娠病
        2.3.3 产后病
        2.4 儿科病辨治
        2.4.1 肺系病证
        2.4.2 脾胃系病证
        2.4.3 心肝系病证
        2.4.4 时行疾病
        2.5 伤寒病辨治
        2.5.1 太阳病
        2.5.2 少阴病
        2.5.3 厥阴病
        2.6 温病学辨证
        2.6.1 春温
        2.6.2 暑温
        2.6.3 秋燥
        2.6.4 温疫
第四章 吴佩衡先生学术总结归纳
    1 吴佩衡先生临证辨治特色
        1.1 阴阳为纲的辨证思维
        1.2 脉证合参,重视神、舌、脉表现
        1.3 辨析药效反应
        1.4 遵古不泥,针砭时弊
    2 治则治法
        2.1 扶阳抑阴
        2.2 扶阴抑阳
    3 方药总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芪附汤之源流发展与临证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阳经的证治分类研究[D]. 陈宝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气虚体质的养生方法整理研究[D]. 李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参附汤对CKD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影响的研究[D]. 苑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删补名医方论》研究[D]. 陈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汗证的文献及临床应用研究[D]. 李玉馨.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D]. 马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自汗、盗汗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温佳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清代医家郑钦安对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影响的研究[D]. 李大鹏.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1)
  • [9]治疗汗证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D]. 韩苗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吴佩衡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运用及其发展研究[D]. 刘国伟. 云南中医学院, 2017(10)


气虚体质论文 少阳证论文 中医论文 女性月经不调论文 盗汗的原因论文

上一篇:广州嘉德2003年冬季拍卖会举行
下一篇:生物技术带来的机遇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