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仟[1](2021)在《《夜间日记》(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次翻译报告基于儿童小说《夜间日记》的部分内容,作者为印度裔美籍作家Veera Hiranandani,该书于2019年获纽伯瑞银奖。该书采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了西亚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因印巴分治被迫迁徙的故事。本报告以捷克斯洛伐克翻译理论家吉里·列维的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原文语言特色进行案例分析。根据儿童文学的语言特色,在参考大量其他儿童文学的译品和背景信息后,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吉里·列维翻译理论的研究,在限定指令与选择性指令指导下采用叠词和拟声词,极大极小策略指导下进行增译、省译和口语化表达,在错觉理论指导下使用俗语和四字格。使译文既生动形象,又真实自然,贴近中国儿童的表达。不仅能够展现原文语言风貌,还能保证其寓教于乐的功能性。通过本次翻译实践,可以看出吉里·列维的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特别是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既强调了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又对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场合与限度做了说明。希望本翻译报告能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KUKUH PAMUJI(意范)[2](2020)在《跨文化传播中YouTube的社会影响研究 ——以印尼“Dalam Satu(One in Diversity)”视频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拥有16,056个岛屿、300多个不同种族、742种语言和6种被印尼政府认可的宗教。印尼的人口超过2.682亿,居全球第4位。根据相关报告统计,印尼的互联网用户和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有1.5亿人。不幸的是,最近的政治问题和宗教紧张局势使不容忍和分裂加剧,特别是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带有负面内容的信息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例如仇恨言论、种族主义、欺凌和其他社会问题。在这项研究中,我选择了一段来自印度尼西亚You Tuber的视频,它是You Tube Creators for Change的一部分。本文对这则视频的内容、信息以及网民对它的评论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其在促进宽容和移情等意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效果。这则视频的制作者(You Tuber)是Film Maker Muslim,他们试图利用You Tube解决社会问题,并教会青少年制作自己的积极视频内容。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于传播者所传递的讯息内容以及受众对其的回应进行分析,可以发现Youtube在网络传播中所扮演的多元角色,即:作为信息提供者的Youtube,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理解者的Youtube,作为沟通与理解桥梁的建设者的Youtube,作为学习的媒介的Youtube,以及作为促成受众改变的劝说者的Youtube。传达给听众的信息是经过沟通者编码过程的信息,这种编码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被以一种有趣的形式“打包”在一起,其目标是在印度尼西亚社会的多样性的背景下推动和谐相处。研究发现,影响信息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传播者背景因素、宗教因素、知识经验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传播者形成信息(编码)的过程,也影响受众理解信息(解码)的过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这种传播过程会影响跨文化传播的理解。视频所传达的信息至少会以两种形式影响跨文化传播以及受众理解的过程,即交互模式和事务模式。多元化的社会可以促进文化之间的理解,因为文化间的彼此互动能够提供影响认知并促成态度的转变。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消除冲突,但它确实能够减少共同体之间的差别,从而实现预期中的跨越文化类型的相互沟通。
张蕙兰(HONG SENG Mariella)[3](2020)在《马达加斯加华裔学生文化身份认同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达加斯加是华侨到达非洲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之一。华人的移民变迁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他们逐渐适应马达加斯加人的生活方式,中马混血儿数量也不断增加。这些中马混血儿(华裔)在一个融合了马达加斯加、中国和西方的多元文化环境中成长,寻找文化身份是他们人生的一个挑战。本研究对此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本论文有针对性地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人案例法对马达加斯加华裔学生文化身份认同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五个维度:血缘认同、语言认同、行为认同、习俗认同和价值观认同展开调查分析。通过本篇论文,可以了解马达加斯加华裔学生文化身份认同情况、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度。调查发现大部分的马达加斯加华裔学生有多样的文化身份认同方式,他们同时认同马达加斯加文化和中国文化两种文化,还有的认同西方国家的文化;他们虽然认同双重文化身份(华裔身份),但是对马达加斯加文化认同度高,对中国文化认同度低;小部分的马达加斯加华裔学生拒绝承认他们的华裔身份,完全融入了马达加斯加社会。还有一些华裔学生,来华留学时出现了身份冲突,无论是马达加斯加还是中国文化,都不能给他们以归属感。最后,根据问卷与访谈的结论,向马达加斯加华裔学生提出了一些提高中华文化认同度的建议。希望通过这些建议,帮助马达加斯加华裔青年进一步了解他们祖先的文化。
孟菁菁[4](2019)在《孝泉古镇回族社区回汉互动的人类学研究 ——以“半边街”回汉通婚家庭及其姻亲交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孝泉是个多元文化融汇之地,在这里处处流淌着“孝”的文化气息。明末清初迁徙至此的回民能够在此安身立命,与他们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同时亦提倡“孝”息息相关,这里的回汉族群经历较长时间的互动促使双方在“孝”文化上达成共识。由此,“半边街”回汉之间便有了和谐相处的基础。笔者六次探访孝泉古镇,意在探寻回汉双方和谐相处之道。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方知和谐相处之道不仅表现于社会这个层面之中,还表现于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中。孝泉作为回汉聚居地,两个族群的互动没有被局限于“君子之交”。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汉之间的互动逐渐产生了回汉“结亲家”的现状。现今,据笔者实地调查了解到孝泉古镇回汉通婚家庭在整个回民家庭所占的比重较高,占比高达89%。由此则说明回汉通婚这一事实已被当地回汉社会所普遍接受。笔者认为将研究重点放在回汉通婚家庭与其姻亲交往层面,则更能展现出回汉交往的深层次状况。以往学者在研究族际互动时多从宏观视角出发,以两个民族之间的互动为主,当涉及回汉通婚的研究时,他们往往更加注重对通婚现象本身的研究,而本研究不仅将回汉通婚视作判断回汉族群关系的指标,还将回汉通婚家庭的姻亲交往作为一个观察点进行研究,意在通过回汉通婚家庭与其姻亲交往的程度来对回汉通婚现象与当地回汉交往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也是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探索不同时代的回族群体在通婚“规则”上的变迁,以回汉通婚中的七个个案入手抓住孝泉古镇回汉通婚家庭的共性,与此同时展示回汉通婚家庭中姻亲在日常、节日、人生礼仪与生计方式等维度的互动现状。通过对上述现状的分析,找出潜藏于回汉通婚家庭的焦虑之处,最终探索出孝泉地区回汉通婚的策略,运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以及“和而不同”等概念对孝泉回汉共同形成的社会进行分析,挖掘出小城镇中确保回汉和谐共处的互动机制。
二湘[5](2019)在《暗涌》文中提出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第一章吴贵林一行到达喀布尔的时候,天已近黄昏。太阳如一颗没有温度的咸蛋黄,温软地挂在天际。从机场一开出来就是尘土飞扬,窗外灰蒙蒙的天,像是打底的薄薄的灰色秋衣,映衬着不远处一座座土黄的山,黄土崖上密密匝匝镶嵌着一个一个颜色斑驳的土房子,有几分像他小时候住过的土坯房。这让他对这个地方生出了一种模糊的熟悉感,像是回到他的老家,回到童年那
吕华耕[6](2019)在《蒙面罩袍治理法律体系研究 ——对欧洲经验的反思与借鉴》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恐怖主义威胁,究其原因,伊斯兰极端主义可谓是罪魁祸首。伊斯兰极端主义对我国各民族的影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女性服饰上就是蒙面罩袍。蒙面罩袍从本质上看是伊斯兰极端主义捏造出来的“传统宗教服饰”,其既不符合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也不是我国各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民族传统服饰,是极端主义者为了实现非法目的而区分“敌我”的工具。蒙面罩袍从上世纪传入我国后,在我国新疆地区不断渗透、蔓延,其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宗教氛围,而且对社会治安也形成了威胁。2014年12月10日,乌鲁木齐市通过了《乌鲁木齐市公共场所禁止穿戴蒙面罩袍的规定》,成为全国首个针对蒙面罩袍问题进行立法的城市,此后行政法规、刑事法律纷纷将穿戴蒙面罩袍的行为纳入规制范畴,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但我国在立法手段上、释法体系建设上以及执法活动上都有众多需要改进之处。2010年,法国成为第一个在全国禁止蒙面罩袍的欧洲国家,此后比利时、荷兰、丹麦等国家纷纷效仿。这些欧洲国家在蒙面罩袍的治理工作中形成了以“世俗化”“男女平等”以及“公共秩序”为核心内容的立法动机,并将其作为释法工作的重要理由。另外,欧洲各国在立法、释法以及执法工作中产生了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基于欧洲各国的相关做法,在立法上要做到提高立法层级、完善法律内容以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另外还要注重立法的中性化,避免相关敏感问题;在释法工作上要建立完整的释法理由体系与多样化、精细化的释法方式体系以争取最大的民意支持;在执法工作上要坚持严格执法与柔性执法以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李昱霏[7](2019)在《场域与转身 ——基于东北某地实证调查的改教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身,在宗教场域里就是改教的问题。透过场域审视改教问题是由于个体的价值抉择必定来自场域的教化,并且是在场域之中做出选择。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并结合参与、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选取东北某地为田野点,通过个体触及场域、在场域中以及场域转换为线索试图对改教问题的复杂性做出剖析。位于东北的H区正处在城镇化进程的转型当中,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同时又能包容外来文化,呈现多元文化的样态,继而出现多宗教的场域环境,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民间宗教等中国目前所有的宗教类型。但是有明确信仰身份的信徒只占全区人数的一小部分,并且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面对广大信仰未确定、待确定群众信仰任何一种宗教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因此存在很大改教空间。“改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社会的自身复杂性。因此,我们必须从分析场域入手,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到每种宗教的历史与现状,从社会因素到家庭伦理因素,从场域的运行规则到构成场域的各种要素去分析改教的可能,从而找到场域与转身的关系。文章分为了六个部分,导论和第一章是对本研究内容的背景性介绍,导论主要交代了问题缘起、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一章则是对选取田野点的概述,即是对访谈者生活场域的考察,从当地的历史文化大背景,再到宗教场域的具体情况。宗教场域之间及宗教场域与其他场域的关系来全面了解H区的场域特点。第二章则以场域的运行规则为起点,从惯习、利益、资本几个方面对转身这一具体行动在逻辑和实践上予以解读,即场域为改教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和可行性。第三章则按照个体触及场域的个人性和仪式性方式,产生出对信仰的不同态度以及可能导致的不同改教结果,改教是在场域与行动者的互动之下完成的。第四章则着重探讨了弥漫在H区场域行动者中的两类无法回避的问题,即血亲性与功利性。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婚姻家庭关系和个人危机这些生活遭遇的基本类型来看如何将个体经历与改教做某种关联,这是场域叠加的结果。第五章通过一个宗教仪式“撇偶像”,来考察行动者如何通过转换场域进行最彻底的改教。描述其仪式过程、探究其历史依据从而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这种彻底地场域转换方式是通过对偶像的不同解读来实现的。最后一章是论文的结论和反思部分,通过对实证资料的分析首先得出,一个文化场域由于不同文明的进入而变得丰富和多元,故此改造了本土信仰的神灵谱系,使西方宗教成为选项,具备了改教的可能。同时行动者反过来对场域进行改造,改变中国人对待宗教的包容态度,改变信而不属的认同。其次,改教是场域叠加之后的个体抉择,即便面对同样的境遇却存在截然不同的改教结果,这里既包含个体的差异性和偶然性,同时也是个体通过恒常的信仰来安顿其偶在生命的理性选择。最后对冲突理论、宗教对话理论、世俗化理论以及宗教市场理论做了场域论剖析,认为其在中国文化和语境的适用性上是存在边界的。因此对改教进行实证研究是有必要的,也是借此理解宗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维度。
朱文珊[8](2018)在《从柏柏尔人到阿马齐格人 ——突尼斯阿马齐格族群形成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马齐格人是生活在北非的一个族群。阿马齐格人主要分布在阿拉伯世界西部,也就是马格里布地区(大致范围包括今天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同时,在欧美各国也有许多阿马齐格人离散群体。“阿马齐格人”是这一个族群的自称,该族群的他称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领域内久负盛名,那就是“柏柏尔人”。柏柏尔人是马格里布地区的土着居民,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自20世纪中期以来,柏柏尔人这个群体正在逐渐发生变化。柏柏尔人正在从一个自在的族群演变成为一个自觉的族群。他们有意识地用源自本族群语言的“阿马齐格人”这个称呼,来代替源自外族的“柏柏尔人”。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意义上的阿马齐格人的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逐渐兴起,认同阿马齐格族群的人日益增多。与此同时,阿拉伯民族主义弥漫于整个马格里布地区,使得该地区的阿马齐格人在文化传统和政治地位上得不到公正的对待。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通过长期的社会运动,阿马齐格人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等地率先得到了国家权力的承认。然而,虽然突尼斯这片土地是是古代柏柏尔人的发祥地之一,但是,突尼斯政府迄今仍未承认其境内有阿马齐格(柏柏尔)人的存在。突尼斯是马格里布地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也是该地区受到外来文化,尤其是阿拉伯文化和欧洲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突尼斯的阿马齐格(柏柏尔)人长期处于阿马齐格(柏柏尔)文化和阿拉伯文化高度交融的中间地带。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高涨、突尼斯政府的无视、文化的高度涵化等原因,致使突尼斯的阿马齐格人在过去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距离遥远、接触较少等原因,我国对于整个北非地区的知识储备和研究成果也并不多。近年来,“阿拉伯之春”革命的发生对于国际局势的影响非常深远,而且,我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也将越来越需要我们对于北非地区的把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北非地区的突尼斯和阿马齐格人进行研究。本文的基础是笔者在突尼斯进行的为期16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对田野调查资料(以阿拉伯语突尼斯方言和英语为主要调查语言)和相关文献资料(以法文和英文为主要文献语言)的梳理和应用,笔者以研究突尼斯的阿马齐格人的族群形成过程为主要切入点,探讨突尼斯境内的阿马齐格人是如何在柏柏尔人的历史、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建构和表述其族群认同的。本文主要涉及到现代阿马齐格人对于前现代柏柏尔人的延续性,和阿马齐格(柏柏尔)人的历史记忆、语言记忆和文化记忆在建构其族群认同中使用和表述等。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在绪论中,笔者首先介绍了选择这一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其次,笔者详细地梳理了相关的民族学人类学的族群理论、对于阿马齐格(柏柏尔)人的研究等已有的文献资料。然后,笔者描述了在本次研究中的所使用的方法。最后,笔者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了介绍。在第一章中,笔者对突尼斯的阿马齐格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背景说明。首先,笔者对于阿马齐格人所生活的生态环境和目前突尼斯的政治经济情况进行了说明;然后,笔者详细地介绍了阿马齐格人的社会概况和文化传统;最后,笔者讨论了突尼斯的阿马齐格人的历史沿革。突尼斯所在的北非马格里布地区和阿马齐格人是两个无法分割的概念,要了解阿马齐格人就要首先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生活的方式,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突尼斯的阿马齐格人的生态环境、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内容。同时,要分析从柏柏尔人到阿马齐格人的族群形成过程,我们需要了解阿马齐格人的历史。因为,突尼斯的历史和阿马齐格(柏柏尔)人的历史几乎是重叠的,所以,我们需要以突尼斯为背景研究历史上的阿马齐格(柏柏尔)人。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今天的阿马齐格人在建构其族群认同的过程中,对于其历史记忆的选择和使用。突尼斯对于外来人口和文化的开放程度比较高,这使得突尼斯的历史具有族群多样性的特点。今天的阿马齐格人在建构其族群认同时,有选择地使用了和阿马齐格(柏柏尔)人相关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包括:对于柏柏尔人是北非原住民的记忆;对于柏柏尔人建立了统治北非的努米底亚王国的记忆;对于卡希纳等柏柏尔英雄抵御和反抗阿拉伯入侵者的记忆;对于法国殖民政府识别柏柏尔人的记忆;以及对于独裁政府不承认阿马齐格(柏柏尔)族群的记忆,等等。第三章主要讨论了“柏柏尔”和“阿马齐格”两个族称的起源和发展,以及阿马齐格(柏柏尔)语言和文字在其族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柏柏尔”是古代外族根据语言对北非土着的称呼,具有“野蛮人、蛮族”的含义;而“阿马齐格”则是20世纪中叶形成的阿马齐格(柏柏尔)人的自称,意为“自由的人”或“高贵的人”。族称的变化体现了阿马齐格(柏柏尔)人的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的变化。语言是阿马齐格族称产生的基础,也是阿马齐格族群和其他族群之间的最大的区别。今天,随着突尼斯的阿拉伯化程度的加深,阿马齐格语也在逐渐消失。然而,突尼斯的阿马齐格人通过记忆化阿马齐格语,并重建已经不再使用了的阿马齐格文字,即提非纳文字,保存了其语言和文字的记忆,从而构建和表述了其族群认同。第四章的主要探究了突尼斯的阿马齐格(柏柏尔)人的文化记忆对其族群认同的影响。在今天的突尼斯,有许多文化仍旧保留有传统的阿马齐格(柏柏尔)文化的特点。比如,传统的居住形式穴居屋、传统的食物库斯库斯、传统的手工艺织毯和陶器、传统的服装和饰品以及一些姓名、家庭和婚姻传统。伴随着整个突尼斯社会文化的变化,尤其是现代化进程,这些传统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甚至是消失。但是,今天的阿马齐格人保留下了他们对于传统阿马齐格(柏柏尔)文化的记忆,并通过重述和再诠释他们文化记忆来强调他们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建构和表述他们的阿马齐格族群认同。最后一个部分是本文的总结部分。本章主要论述的是传承了前现代柏柏尔历史、语言和文化的现代的阿马齐格人,以他们拥有的历史记忆、语言记忆和文化记忆为基础,在国家权力的压制下,利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了有层次区别的族群认同,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突尼斯的阿马齐格族群。
李晓鹏[9](2018)在《革命与信仰—青海循化红军后裔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文中研究指明西路红军是我国军事史、党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学术界多年争论不休的疑案。1936年10月11日至1937年3月,西路红军在河西走廊浴血奋战,许多红军战士在战争中牺牲、被俘虏或流落当地。以往对西路红军的研究集中党史、战争史和军事史等领域,探讨其成立、发展及意义等,甚少有人关注被俘虏或流落甘青等地的红军。因而研究流落循化的红军及其后裔对深入和完善西路红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民族学的学科视角关注流落循化的西路红军及其后裔,以文本史料和田野调查为基础,采取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循化红军后裔进行口述,以期了解循化流落红军及其后裔在循化当地的生活现状、身份的转变、认同等问题,旨在为学术界研究西路红军或相关群体提供丰富详实的民族志资料。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性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红光村的历史、地理位置、行政划分、人口、经济、宗教和现状。第三部分,简要概述西路红军的历史及流落循化的西路红军的基本情况。第四部分,呈现红军后裔和红光村的记忆叙述,以及为了争取记忆叙事的正统性和红色资源,彼此之间存在的博弈和张力。第五部分,描述和分析了红军和后裔的寻根之旅、饮食禁忌、生活习俗等,分析了作为红军穆斯林的他们,认同意识的转变,以及他们及其后裔对伊斯兰文化的恪守。第六部分,笔者通过“信仰与移植”、“重构与融合”和“革命与认同”三个专题的讨论,分析红军及其后裔在循化如何认识自身身份、恪守信仰、实现身份转变及社会融入等问题。同时,以红军后代联谊会、红军后裔张进锋、加入清真寺三个个案为例,探析红军后裔是如何传承其父辈的革命精神和族裔文化,以及如何理解自身双重身份。第七部分,反思与总结。论述了笔者在田野调查和行文中所思考的问题,就“历史真实性”和“多重身份”的话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最后总结全文。
马斌斌[10](2018)在《穆斯林商贸跨越的多重性 ——德钦阿墩子贸易网络中的汉、回、藏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研究在人类学学科研究领域不乏其数,其中也涌现出不少经典理论和民族志经典作品。有的旨在解决社会结构、亲属关系、权力分层等问题,有的则聚焦于某一点,讨论区域权力生成问题。以往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研究路径,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研究区域内非主体民族为主体研究对象,以历史为维度,旨在贸易网络中讨论族群之间的关系,讨论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群体是如何实践跨越多重性的。在本论文中,笔者从地域的跨越性、族界的跨越性、宗教的跨越性和文化的跨越性进行分析。德钦阿墩子处在川滇藏三省区的交汇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聚集了藏族、回族和汉族等民族,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民间信仰和基督教在此相遇,使得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接触并发生关系,不同群体在贸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种地域形态,德钦阿墩子只是一个缩影,但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大的文明体系(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和印—藏佛教文明)的分布格局。在此格局中,各文明体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在同一区域内相互交往,实践跨越多重性。这些具有不同宗教信仰、承载着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人,在同一区域内,说同一种语言,外在表征上渐一致,但始终保持着各自的宗教信仰,代表着各自的文明体系,在日常实践中,跨越多重边界,形成独特的“地方性”,使得不同文明在同一区域内,共进退共发展,呈现祥和局面。这种“地方性”无疑可以看作是文明体系存在的一种方式,不一定是“冲突论”,也不一定是“融合”或涵化,而是一种跨越多重性的存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 1.3 Requirements of the Task | 
|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 
| 2.1 Text Analysis | 
| 2.2 Reference to Parallel Texts and Other Materials |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 
| 3.1 Definitional and Selective Instruction | 
| 3.2 Minimax Strategy | 
| 3.3 Illusion Theory |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 4.1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Definitional and Selective Instruction | 
| 4.1.1 Using Reduplication | 
| 4.1.2 Using Onomatopoeia | 
| 4.2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Minimax Strategy | 
| 4.2.1 Amplification and Omission | 
| 4.2.2 Using Colloquialism | 
| 4.3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Illusion Theory | 
| 4.3.1 Using Chinese Common Sayings | 
| 4.3.2 Using Four-character Phrases |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 5.1 Reflections | 
| 5.2 Limitations | 
| References | 
| Appendix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 
| Acknowledgements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Dalam Satu (One in Diversity)” 的语篇分析 | 
| 第一节 "Dalam Satu(One in Diversity)"中的跨文化传播过程 | 
| 第二节 解码/编码电影“Dalam Satu(One in Diversity)”中的跨文化传播信息 | 
| 第二章 跨文化传播中视频信息的社会反应 | 
| 第一节 基于斯图尔特·霍尔的评论分析 | 
| 第二节 根据访谈结果分析评论 | 
| 第三章 视频信息与社会反应的相关性 | 
| 第一节 信息特征与受众反应 | 
| 第二节 YouTube在理解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1.研究背景 | 
| 2.选题理由与研究意义 | 
| 2-1 选题理由 | 
| 2-2 研究意义 | 
| 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 3-1 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 
| 3-2 国外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 
| 4.研究内容 | 
| 5.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文化身份认同理论概述 | 
| 1-1 文化、身份与认同的定义 | 
| 1-2 身份认同理论基础 | 
| 1-3 文化认同理论基础 | 
| 1-4 文化身份认同理论基础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 2-1 研究问题 | 
| 2-2 调查问卷设计 | 
| 2-2-1 问卷设计的过程与步骤 | 
| 2-2-2 文化身份认同量表模型 | 
| 2-2-3 问卷的结构与内容 | 
| 2-2-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 2-3 访谈设计 | 
| 2-4 案例设计 | 
| 第三章 马达加斯加华裔学生文化身份认同调查分析 | 
| 3-1 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 3-1-1 马达加斯加学生个人信息调查 | 
| 3-1-2 文化身份认同五个维度调查分析 | 
| 3-2 个案分析 | 
| 3-2-1 访谈分析 | 
| 3-2-2 案例分析 | 
| 3-3 马达加斯加华裔学生文化身份认同调查结果 | 
| 3-3-1 马达加斯加文化身份认同 | 
| 3-3-2 中国文化身份认同 | 
| 3-3-3 多元文化身份认同 | 
| 3-4 马达加斯加华裔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现状总结 | 
| 第四章 马达加斯加华裔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及认同建议 | 
| 4-1 文化身份认同影响因素 | 
| 4-1-1 个人因素 | 
| 4-1-2 社会因素 | 
| 4-2 中国文化身份认同建议 | 
| 4-2-1 加强华裔的汉语学习 | 
| 4-2-2 建立发展新生代华裔协会 | 
| 4-2-3 组织中华文化活动 | 
| 结语 | 
| 1- 研究结论 | 
| 2- 不足之处 | 
| 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 附录二 个人案例 | 
| 附录三 访谈记录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 二、相关文献述评 | 
| 三、研究方法 | 
| 四、研究中的相关理论 | 
| 五、基本概念界定 | 
| 第一章 孝泉古镇及回民社区概况 | 
| 第一节 孝泉镇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 第二节 古镇社会人文风貌 | 
| 第三节 孝泉古镇回民历史渊源及生活现状 | 
| 一、孝泉回民历史渊源 | 
| 二、孝泉回民生活现状 | 
| 第二章 孝泉回汉通婚现象 | 
| 第一节 孝泉回汉通婚现状及成因 | 
| 一、孝泉回汉通婚现状 | 
| 二、成因分析 | 
| 第二节 孝泉回汉通婚状况的时代变化 | 
| 一、祖父辈回汉通婚状况 | 
| 二、父辈回汉通婚状况 | 
| 三、子辈回汉通婚状况 | 
| 第三节 孝泉回汉通婚现象的意义 | 
| 第三章 孝泉回汉通婚家庭及其姻亲交往的田野调查 | 
| 第一节 回汉通婚家庭个案描述 | 
| 一、“孝子孝媳” | 
| 二、回汉一家亲 | 
| 三、外来回民的生存之道 | 
| 四、“远嫁”回女的传统与嬗变 | 
| 五、汉族上门女婿 | 
| 六、婚姻关系破裂 | 
| 七、续写回汉通婚 | 
| 八、小结 | 
| 第二节 回汉通婚家庭的姻亲交往 | 
| 一、日常互动 | 
| 二、节日互动 | 
| 三、人生礼仪互动 | 
| 四、生计方式互动 | 
| 第四章 回汉互动中的黄金法则——和而不同 | 
| 第一节 情境下的回汉通婚焦虑 | 
| 一、族群绵续的焦虑 | 
| 二、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焦虑 | 
| 三、饮食、生活习惯的焦虑 | 
| 四、嫁娶对象个人品行与婚后家庭相处之道的焦虑 | 
| 第二节 “半边街”回汉通婚的启迪 | 
| 一、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回汉通婚的基础 | 
| 二、重释家庭缔结婚姻的规则 | 
|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 第三节 黄金法则在“半边街”回汉互动中的延续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致谢 | 
| 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 | 
| 第一章 | 
| 第二章 | 
| 第三章 | 
| 第四章 | 
| 第五章 | 
| 第六章 | 
| 第七章 | 
| 第八章 | 
| 第二卷硅谷墓园 | 
| 第一章 | 
| 第二章 | 
| 第三章 | 
| 第四章 | 
| 第五章 | 
| 第六章 | 
| 第三卷深圳病人 | 
| 第一章 | 
| 第二章 | 
| 第三章 | 
| 第四章 | 
| 第五章 | 
| 第六章 | 
| 第七章 | 
| 第八章 | 
| 第九章 | 
| 第十章 | 
| 第十一章 | 
| 第十二章 | 
| 第十三章 | 
|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蒙面罩袍的概述 | 
| (一)蒙面罩袍的含义 | 
| 1.字面含义 | 
| 2.宗教含义 | 
| (二)蒙面罩袍的演变历史 | 
| 1.伊斯兰文明前的蒙面罩袍 | 
| 2.伊斯兰教影响下的蒙面罩袍 | 
| (三)蒙面罩袍的性质 | 
| 1.蒙面罩袍不属于“宗教服饰” | 
| 2.蒙面罩袍不属于民族服饰 | 
| 3.我国的蒙面罩袍属于极端主义服饰 二、我国蒙面罩袍治理法律体系建设的现状 | 
| (一)我国蒙面罩袍治理法律体系建设的背景 | 
| 1.蒙面罩袍进入我国的历程 | 
| 2.我国蒙面罩袍的表现形式 | 
| 3.蒙面罩袍问题带来的危害 | 
| (二)我国治理蒙面罩袍的尝试历程 | 
| (三)我国蒙面罩袍的法律治理情况 | 
| 1.立法活动 | 
| 2.法律法规的执行 | 
| 3.治理成效 三、欧洲国家对蒙面罩袍的法律治理现状及争议评析 | 
| (一)欧洲国家禁止蒙面罩袍的背景 | 
| 1.穆斯林人口对欧洲社会的冲击 | 
| 2.欧洲国家治理蒙面罩袍理念的演进 | 
| (二)欧洲各国罩袍禁令的基本情况 | 
| 1.法国罩袍禁令的情况介绍 | 
| 2.比利时罩袍禁令的情况介绍 | 
| 3.丹麦罩袍禁令的情况介绍 | 
| (三)欧洲各国罩袍禁令引发争议的评析 | 
| 1.罩袍禁令与宗教自由 | 
| 2.蒙面罩袍与公共安全 | 
| 3.蒙面罩袍与男女平等原则 四、我国蒙面罩袍治理法律体系的完善 | 
| (一)提高立法层级增强立法技术 | 
| 1.在国家立法中对蒙面罩袍进行统一明确 | 
| 2.在立法中进行中性化的规定 | 
| 3.完善法律以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 
| (二)建立完善的释法系统以最大限度地争取民意支持 | 
| 1.建立系统化的释法理由体系 | 
| 2.释法方式要多样化及精细化 | 
| (三)坚持严格执法与柔性执法以实现法律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 
| 1.切忌因人执法以避免出现“法外之人” | 
| 2.要加强执法活动防止法律漏洞 | 
| 3.要注意执法方式以避免民意反抗 | 
| 4.要注重协调不同群体的关系避免制造新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一、问题缘起 |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H区场域概况 | 
| 第一节 H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 
| 第二节 H区的宗教历史与现状 | 
| 一、天主教的历史与现状 | 
| 二、基督新教的历史与现状 | 
| 三、伊斯兰教的历史与现状 | 
| 四、佛教的历史与现状 | 
| 五、道教及民间宗教的存续 | 
| 第三节 各宗教场域之间及与其他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 | 
| 一、宗教之间的互动有无 | 
| 二、各宗教与宗教管理部门的互动 | 
| 三、各宗教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 
| 小结 | 
| 第二章 在场域中转身 | 
| 第一节 场域对转身的影响 | 
| 一、场域影响转身的因素 | 
| 二、场域是不断变化的 | 
| 第二节 场域与转身逻辑分析 | 
| 一、场域的进退出入与信仰的形成和转身 | 
| 二、价值转身背后的场域逻辑 | 
| 三、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对转身的反思 | 
| 第三节 场域与转身的实践关系 | 
| 一、被拉入场域——传教 | 
| 二、在场域中——宗教资本继承 | 
| 三、转换场域——主动寻求宗教 | 
| 小结 | 
| 第三章 改教的发生:触及场域 | 
| 第一节 接受信仰的路径 | 
| 一、个人性 | 
| 二、仪式性 | 
| 第二节 触及场域类型 | 
| 一、接受型 | 
| 二、抗拒型 | 
| 三、冷漠型 | 
| 第三节 触及场域的结果导向 | 
| 一、直接结果导向 | 
| 二、间接结果导向 | 
| 小结 | 
| 第四章 改教中的血亲性与功利性:在场域中 | 
| 第一节 婚姻与改教 | 
| 一、择偶 | 
| 二、婚姻生活 | 
| 三、婚姻危机 | 
| 第二节 危机与拯救 | 
| 一、疾病 | 
| 二、苦难 | 
| 三、突发危机 | 
| 四、死亡 | 
| 小结 | 
| 第五章 一种改教仪式:场域转换 | 
| 第一节 “撇偶像”仪式的过程与内容 | 
| 第二节 撇偶像的历史依据 | 
| 一、是否出自圣经 | 
| 二、是否等同于驱鬼仪式 | 
| 三、撇偶像可否被称为仪式 | 
| 第三节 偶像之于不同宗教的意义 | 
| 一、偶像的意指 | 
| 二、拜偶像还是破偶像——仪式背后的意义 | 
| 三、中国文化中的“不二智慧” | 
| 第四节 场域转换何以可能 | 
| 一、坚定的佛教信仰者 | 
| 二、场域转换的条件 | 
|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 第一节 信仰在场域中完成转身 | 
| 一、中国人的神灵谱系 | 
| 二、改教是对场域的改造 | 
| 三、改教是场域的叠加 | 
| 第二节 场域改教的判定及边界 | 
| 一、世上的事和天国的事 | 
| 二、公民身份与基督徒身份 | 
| 三、谦卑的话语体系 | 
| 四、与迷信划清界限 | 
| 五、从信仰教化到生活教化 | 
| 第三节 西方改教理论在中国场域中的边界 | 
| 一、从冲突理论到宗教对话 | 
| 二、从世俗化理论到宗教市场理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 一、主要问题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与研究动态 | 
| 一、族群形成过程相关研究 | 
| 二、阿马齐格族群相关研究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 一、我的“田野” | 
| 二、其他研究方法 | 
| 三、论文结构 | 
| 第一章 突尼斯的阿马齐格人 | 
|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政治经济 | 
| 一、马格里布地区概况 | 
| 二、突尼斯概况 | 
| 第二节 社会概况与文化传统 | 
| 一、阿马齐格人 | 
| 二、突尼斯的阿马齐格人 | 
| 第三节 历史渊源与族群发展 | 
| 一、前伊斯兰时期的柏柏尔人 | 
| 二、伊斯兰时期的柏柏尔人 | 
| 三、近现代的的阿马齐格(柏柏尔)人 | 
| 小结 | 
| 第二章 “我们”的起源:历史记忆对族群认同的建构 | 
| 第一节 马格里布的土着居民 | 
| 一、突尼斯的“柏柏尔人”起源 | 
| 二、族群形成过程的“科学依据” | 
| 第二节 古代柏柏尔人的王国 | 
| 一、对努米底亚王国的记忆 | 
| 二、对柏柏尔人英雄的记忆 | 
| 第三节 反抗阿拉伯人的记忆 | 
| 一、柏柏尔女王卡希纳 | 
| 二、表述卡希纳的故事 | 
| 三、对其他反抗的记忆 | 
| 第四节 法国殖民政府的识别 | 
| 第五节 近现代突尼斯的变革 | 
| 一、独裁统治时期消失的族群声音 | 
| 二、革命发生之后重现的族群运动 | 
| 小结 | 
| 第三章 “我们”是谁:称呼、语言文字与族群认同 | 
| 第一节 阿马齐格人的他称与自称 | 
| 一、柏柏尔人:从语言到族称 | 
| 二、阿马齐格:重构族群称谓 | 
| 第二节 阿马齐格语的传承与发展 | 
| 一、多元的阿马齐格(柏柏尔)语 | 
| 二、阿马齐格语保留区 | 
| 三、濒危的阿马齐格语:从“Azul”变为“Asselam” | 
| 四、语言传承中的女性 | 
| 第三节 语言在族群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 
| 一、阿马齐格语者的族群认同 | 
| 二、阿拉伯语者的族群认同 | 
| 第四节 文字在族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 一、阿马齐格人的提非纳文字 | 
| 二、提非纳文字的传播和表述 | 
| 三、象征阿马齐格族群的符号:字母“Z” | 
| 小结 | 
| 第四章 “我们”与“他们”的区别:族群形成过程中的文化表述 | 
| 第一节 阿马齐格族群的居住形式 | 
| 一、垂直型穴居屋的产业化:作为资本的族群文化 | 
| 二、水平型穴居屋的遗产化:对“苦难”和“反抗”的叙事 | 
| 三、“卡萨拉”土堡的符号化:成为族群象征的建筑群 | 
| 第二节 阿马齐格族群的传统主食 | 
| 一、库斯库斯的制作、烹饪和传承 | 
| 二、对于库斯库斯的不同族群表述 | 
| 第三节 阿马齐格族群的手工艺品 | 
| 一、保留族群记忆的阿马齐格织毯 | 
| 二、传承族群传统的阿马齐格陶器 | 
| 第四节 阿马齐格族群的传统服饰 | 
| 一、成为族群象征的传统服装 | 
| 二、成为族群符号的传统首饰 | 
| 三、服饰记忆的重构和再阐释 | 
| 第五节 阿马齐格族群的婚姻家庭 | 
| 一、找回阿马齐格(柏柏尔)传统的姓名形式 | 
| 二、重述“与阿拉伯人不同”的家庭和性别观念 | 
| 三、维护阿马齐格族群传承的婚姻与情感取向 | 
| 小结 | 
| 结论 | 
| 一、历史、语言和文化记忆 | 
| 二、族群认同的能动性与分层 | 
| 三、国家权力影响族群形成过程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 三、本文涉及的理论概要 |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 | 
| 第一章 村落与生活 | 
|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 二、人口与经济形式 | 
| 三、宗教生活 | 
| 四、村落历史与发展 | 
| 第二章 战争与流落 | 
| 一、历史图景中的西路红军 | 
| 二、散居循化的西路红军 | 
| 第三章 记忆与叙述 | 
| 一、红军后裔的个体记忆 | 
| 二、红光村的公共记忆 | 
| 三、记忆的博弈 | 
| 第四章 根植与认同 | 
| 一、故土与家园 | 
| 二、信仰身份的确认 | 
| 第五章 革命与信仰 | 
| 一、信仰与移植:历史情境中的抉择 | 
| 二、重构与融合:历史记忆中的身份嬗变 | 
| 三、革命与认同:代际群体中的精神传承 | 
| 第六章 反思与讨论 | 
| 一、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 
| 二、身份的选择与认同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循化红军名录表 | 
| 附录二: 部分红军世系谱及职业表 | 
| 附录三: 流落循化地区部分红军简介 | 
| 附录四: 部分红军口述史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穆斯林、区域、贸易网络和跨越多重性解读 | 
| 一、选题缘由 |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一) 人类学中关于区域、交换—贸易市场体系的讨论 | 
| (二) 穆斯林商贸与云南回族研究 | 
| (三) 德钦阿墩子相关学术研究回顾 | 
| (四) 穆斯林、跨越与多重性的解读 | 
| 四、田野点概况 | 
| 五、研究方法与田野经历 | 
| (一) 研究方法 | 
| (二) 研究理论 | 
| (三) 田野经历 | 
| 六、内容介绍 | 
| 第一章 地域的跨越:德钦阿墩子独特的地理位置 | 
| 一、历史更迭中的德钦阿墩子 | 
| 二、高原通途:三线交汇处的德钦阿墩子 | 
| (一) 盐井(1)的盐巴,下关的茶——作为物资流动集散的德钦阿墩子 | 
| (二) 与川西相接的奔子栏镇和滇入藏的门户—盐井镇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族界的跨越:德钦阿墩子穆斯林的婚姻家庭和社会关系 | 
| 一、德钦阿墩子穆斯林的由来 | 
| (一) 古土耳其“桃爸爸”传教说 | 
| (二) 马鹿场银矿的发现与慕名而来穆斯林 | 
| (三) 避战逃难而来的穆斯林 | 
| 二、跨族界的婚姻:德钦阿墩子穆斯林的婚姻和社会关系 | 
| (一) 德钦阿墩子穆斯林的通婚状况 | 
| (二) 德钦阿墩子穆斯林的婚姻家庭形态 | 
| (三) 德钦阿墩子穆斯林 90 后的宗教信仰和婚姻抉择—以仁青为例 | 
| 三、德钦阿墩子的汉族及其婚姻、家庭形态 | 
| 四、跨族界的贸易网络和朋友圈:德钦阿墩子穆斯林的商贸活动和日常社会关系 | 
| (一) 德钦阿墩子穆斯林早期的商业活动 | 
| (二) 改革开放(1978年)以来德钦阿墩子穆斯林的商业活动 | 
| 五、德钦阿墩子贸易网络中的汉、回、藏关系 | 
| (一) 土司统治时期(1660—1907年) | 
| (二) 1912 年(民国元年)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 
| (三) 1949 年(新中国成立)—1978 年(改革开放) | 
| (四) 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2017 年)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宗教的跨越:德钦阿墩子的人与神 | 
| 一、卡瓦格博神山下的德钦清真寺(与神山信仰的跨越性) | 
| (一) 阿尼卡瓦格博庇佑下的德钦阿墩子 | 
| (二) 德钦清真寺的修建与重建 | 
| (三) “清真佛塔共一街,雪域吉祥世安宁” | 
| (四) 德钦阿墩子历史上的天主教教堂和天主教信仰 | 
| (五) 德钦阿墩子汉、回、藏心中的卡瓦格博 | 
| (六) 德钦阿墩子穆斯林的卡瓦格博“转山朝圣”和朝圣路上的生意 | 
| 二、德钦阿墩子穆斯林的宗教功修和日常活动 | 
| (一) 德钦阿墩子穆斯林的“五大功修” | 
| (二) 现任教的“吾师陀”(4)(阿訇)马阿訇和他的药材生意 | 
| (三) 德钦阿墩子穆斯林的宗教功修——以马艾里(1)和杨三哥为例 | 
| (四) 静静的“克尔白图”与永不停息的转经筒 | 
| (五) 租用清真寺客房的大理巍山穆斯林商人 | 
| 三、德钦阿墩子历史上汉族的会馆和庙宇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文化的跨越:德钦阿墩子汉、回、藏文化的多重并存 | 
| 一、语言接触 | 
| (一) 语言兼用的德钦阿墩子穆斯林 | 
| (二) 语言兼用的德钦阿墩子汉族 | 
| 二、文字的使用 | 
| (一) 双语教育背景下德钦阿墩子的汉、回、藏书写体系 | 
| (二) 多语书写的商标牌 | 
| 三、节日的跨越性 | 
| (一) 德钦阿墩子的春节和藏历新年 | 
| (二) 清明节 | 
| (三) 松佳撒(农历三月十五的烧百香节) | 
| (四) 传统的射箭节 | 
| (五) 德钦阿墩子穆斯林的“拜拉特夜”和斋月 | 
| (六) 德钦阿墩子穆斯林的开斋节和圣纪节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