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瑶[1](2021)在《《女聊斋志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女聊斋志异》又名《女聊斋》,是民初一部专述女性故事的文言小说选集,编者署名古吴靓芬女史贾茗。《女聊斋志异》的故事题材、叙事特征,语言风格都极力仿效“聊斋”,虽然其整体艺术成就不及《聊斋志异》,但也具备了独特的女性价值。这部书长期以来未受到学界重视,直至陈汝衡先生的《说苑珍闻》才正式提及,故前人对此书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于其成书年代以及选材来源的考证,对其编录制度、删改情况、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涉及较少。本文正是基于这些空白,试图对《女聊斋志异》研究进行一次全面补充,涉及该书的成书时间、编者身份、版本、篇目来源、编录制度、删改情况,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除绪论和结语外,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女聊斋志异》的编录问题。主要论述作者的编录原则,勾稽《女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揭示《女聊斋》的编纂意义。综合学界研究成果可知《女聊斋志异》成书在1893-1913年之间,编者可能是一名女性。《女聊斋志异》故事来源颇广,对其选材来源考索发现编者统一以人名命篇,史传形式结构全文,通过对原篇故事地增删修改宣扬了女性独立、妇女解放的编纂主旨。《女聊斋志异》的编纂不仅反映了编者所代表知识女性的阅读视野,还展现了其对读者的阅读期待,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早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第二部分为《女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通过对编者编选思想主题数量的分析,主要分为《女聊斋志异》的理想女性观,《女聊斋志异》的女性爱情观,《女聊斋志异》的社会政治观念。首先通过挖掘女性才华、智慧、品德、侠义精神在社会上的功用探寻女性意识,传达出独立自主的女性观。其次通过女性在讲门第、论资财,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的悲苦命运控诉古代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提出了自由平等、忠诚专一的婚恋观。最后聚焦社会黑暗,揭露封建统治腐朽,以同情之笔赞扬人物的美好品行,表达出编者对自由安定生活的向往。第三部分为《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从奇幻的艺术风格、简洁与宏富的叙事特征和语言艺术三方面展开,探寻该书的艺术魅力。首先从书中人物之奇、情节之幻探究其整体呈现出的奇幻艺术风格。其次从史传文学的叙事类型,跌宕起伏的叙事特征以及文诗兼备的叙事模式探求《女聊斋志异》的叙事特征。最后分析编者编选作品呈现出的简练含蓄、古朴雅致的语言艺术魅力。第四部分为《女聊斋志异》对《聊斋志异》的继承和发展。通过与《聊斋志异》的对比,分析其编选对《聊斋志异》的继承、传播以及女性意识的发展,挖掘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女聊斋志异》编选尽力追求与《聊斋志异》相同的趣味,又迎合晚清女性解放思潮宣扬了女性的社会功用,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价值及时代烙印。全文对《女聊斋志异》进行了全面考察,以期对《女聊斋志异》的研究起到一些补充作用。当然由于笔者才力有限,在很多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深入,仍具有很大的改正空间,但这并不能掩藏《女聊斋志异》这部仿书独立的文学价值。
华乐康[2](2021)在《《史记·游侠列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分析《史记》与《韩非子》《六韬》《汉书》《汉纪》等文献中游侠认识的不同,发现《史记·游侠列传》在游侠认识史上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游侠在先秦两汉时期乃至后代正统观念中始终扮演着法律纲常和社会稳定的破坏者角色,但司马迁更多从精神层面即侠所承载的内在“侠义”方面来定义“游侠”,弱化了其以私权违反法令、挑战公权的破坏性的一面,而更多强调游侠重义轻生、救人缓急的道德层面的美好特质,重塑游侠形象,使之成为美好道德的楷模。造成这种与其他诸子、正史游侠观点不同的原因,除了司马迁个人的游侠观和功名观思想的作用之外,还有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司马迁将游侠看作儒家仁义思想的可贵实践者,对游侠的改造也正是基于儒家所提倡之精神。本文从对“游侠”概念的考辨入手,对以往学界常产生混淆的《史记·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与其他文献中的游侠概念,以及与《史记》其他篇目中的“任侠”、传统研究之“墨侠”的区别进行辨析,从而对司马迁笔下的游侠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针对历史上《史记·游侠列传》中一些长期讨论的问题如“退处士而进奸雄”之辩、游侠与刺客之别、《游侠列传》体现的作者思想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司马迁寓于此篇的思想,包括司马迁的游侠观、功名观,及其对儒家思想的接受,这对我们深入认识司马迁及其《史记》有重要价值。第一章对游侠概念进行考辨。一方面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文献典籍中的游侠概念,包括“游侠”在字源学上的意义,以及先秦时期的《韩非子》《六韬》,两汉时期的《汉书》《汉纪》等文献中对游侠的认识;另一方面从《史记》出发,分析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对游侠内涵的定义,辨析“游侠”与其他篇中的“任侠”、传统研究中提到的“墨侠”的差异性,从而深刻认识司马迁所定义的游侠的特殊性。第二章具体分析《史记·游侠列传》中的材料组织问题。包括《游侠列传》记载的人物为何只取材于汉代而不取先秦,游侠与刺客的分传问题,篇首议论部分的问题,《游侠列传》三个主要人物写法的差异问题,从文本细读入手研究《游侠列传》。第三章主要阐述《游侠列传》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思想观念。包括司马迁的侠义观、司马迁立名于后世的功名观,以及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观照整部《史记》。结语部分总结文章内容,并探讨《史记·游侠列传》对后世的影响。《史记》中高扬的游侠精神不仅对后代的民间通俗文学尤其是侠义小说中游侠形象的品质塑造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还为我们的民族文化保存了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血性力量,这也正是《史记·游侠列传》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吕玥茜[3](2021)在《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文中研究说明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虽然脱胎于西方侦探小说,但在几十年的本土化发展中造就了与西方侦探形象不同的人格、精神特征。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济世情怀、侠义精神,时而流露出来的清高淡泊、寄情山水、超然于世的处事态度,以及针砭时弊、审视社会,面对深陷泥淖的国家感到焦虑无力的一面,都体现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侦探形象不同于西方古典侦探小说中侦探形象的独异之处。在构建这些侦探形象的时候,作家都沿袭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的方式,使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通过研究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侦探小说虽缘起于对西方侦探小说的模仿因袭,但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具有了很强的“中国化”特色。本文分六章来论述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明确了早期中国侦探小说的概念,界定了研究的范围和梳理了研究的现状。第二章主要讨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生成基础。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生成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启蒙思潮下西方侦探小说的引进,二是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的融合。第三章主要将早期中国侦探形象进行分类研究,一共分为三类:私家侦探、业余侦探和侠盗侦探。第四章主要结合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和儒墨文化对人物形象的影响,概括出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传统特征分别为:坚守道义的济世情怀、扶弱兼爱的侠义精神、谦逊淡泊的人生态度和纵情山水的生活情调。第五章主要结合特定时代下的社会历史语境,探究侦探形象反映的时代特征,分别是:危急存亡之下高涨的爱国救亡情绪,以及物欲横流中日益加深的现实焦虑。第六章试图挖掘作家在塑造侦探形象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作家用古典元素和现代元素的交织,塑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侦探形象;以及采用皴染手法层层递进,渲染出中国侦探独特的形象特征。结语部分立足于学界对中国侦探小说源流问题的争论,提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具有民族性特征,中国侦探具有独特精神气质和道德观念。而在当今西洋文明的继续冲击下,中国侦探小说乃至中国文学文化应当如何吸收国外精华的同时保留自身的文化特性,这一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陈思旻[4](2021)在《崇明杨瑟严传说故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杨瑟严故事是崇明地区流传颇广的民间传说,除开民间的口口相传外,杨瑟严曾在民国时期,以恶讼师形象出现在上海各大书局出版的《刀笔菁华》系列书籍中。但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杨瑟严故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时,他已经摇身一变为讼师类机智人物民间故事的代表了,并且还在2011年入选了上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瑟严故事在崇明地区流传的形象嬗变,从当初在民国时期一个家喻户晓的恶讼师到如今在崇明建设镇以机智人物形象被世人重新认识,其流变和传承都体现出民间故事和民间文学的显着特点,通过对杨瑟严故事的梳理探究,不仅可以丰富机智类人物故事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崇明地方民俗文化的更深入了解。以往对杨瑟严故事的相关研究比较稀少,也缺乏基本的文献整理。本文在可能的条件下,对现存所有杨瑟严故事作品集和相关书籍资料做了全面收集,也对口头传说进行了田野采访调查,然后加以梳理。在此基础上,展开初步研究,撰成论文。本文第一章先介绍杨瑟严故事的概况,继而分析杨瑟严故事的文本和故事特点,概括出杨瑟严故事的主要内容、交往人群和活动地域,从而揭示杨瑟严故事的多种叙事类型特征及蕴含的风土人情等文化习俗,还分析了杨瑟严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特点。第二章则主要介绍了杨瑟严人物形象及其嬗变的原因,杨瑟严兼有恶讼师和机智人物的复合型特征,既跟故事流传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也显示了民间传说人物的形象张力。第三章,通过对杨瑟严故事与相似的其他机智人物故事和讼师故事的比较研究,从而概括出杨瑟严故事与这类人物故事的趋同性特征以及地域文化带来的特殊性。第四章,进一步揭示杨瑟严故事及其相关研究的文化意蕴,发现杨瑟严故事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学背景下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与社会意义,对于现代民间机智人物故事的传承来说,它既是古代民间文化的传承,又是推动地方新文化风俗的载体。
田欣[5](2020)在《茅维词与杂剧研究》文中指出茅维是明万历年间的着名文人,着述颇丰,存词100首、杂剧8种。本文将主要研究茅维的词与杂剧,并且立足其词与杂剧的文本,探究其词与剧曲之间的融通。第一章主要梳理茅维的青年、中年与晚年生活,在已有的文献资料基础上,重新整合其科举经历,并且探究他得益于家族传承、文人社集交往的才情和刚直情怀。第二章研究茅维词。根据题材,将其词分为闺情词、述志抒怀词、赠答词和咏物咏景词加以深入分析;结合其和韵《草堂诗馀》词探究其词的“草堂风味”。第三章研究茅维的凌霞阁杂剧。进行历史、隐逸、神仙和风情题材的探讨;剖析或无道、或理想的帝王形象和忠臣义士、隐逸文人、狂放书生、风流文人形象;从四折本、三折本和单折本三种文本结构探究其戏剧冲突的设置;揭示茅维杂剧既有传承又有突破的体制特点。第四章主要研究茅维词与剧曲的互动关系,分析其词与剧曲在曲调、语言和意象上的融通。
姚明辉[6](2020)在《公私同圣的秩序建构 ——皇帝祭天与敕封祠神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西方基督宗教神圣与世俗间的鲜明对立与分隔不同,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天命王权为主轴的整全性、等级性的神圣存在,其秩序建构乃以涵盖一切、无远弗届的总体神圣方式进行,其中存在着一个很独特的神圣化过程。这种建构方式之所以能够成立并且运行千年而不殆,乃是与传统中国中公私关系这一基本设定具有密切关联。传统中国的公私关系以双方互相对应的方式建构,公与私之间存在着巨大张力的同时又相辅相成,形成了“公私之相背也”的结构。另一方面又存在“公享私有”的形式,促成公与私相反相成,二者的存在皆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但是,一方的扩张则需通过对另一方的挤压才能得以实现。这使传统中国的公私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明确的界限,故而也难以形成固定的领域,而呈现出一种对象化、关系主义式的界定方式,比如,国君相对于臣子而言便是“公”的代表,但相对于“天”而言便有着私的属性,公与私是在对应的关系中被界定的。而“天”便是在这个相对又连续的公私“坐标”上占据着最“公”一端的存在,且又以天命的形式与“王”相结合,通过权力使其推而广之。天命之“公”由此构成了王权的基本属性之一,形成了“普遍王权”(universal kingship)的公共形态。因此,这种由“天·公·王”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格局便以一种无比神圣的方式存在、运作:“天”是最高神圣范畴,“公”是理想秩序,“王”是万民之主。本论文所致力于论述的便是王权神圣结构的形成机制与运行原理。具体研究路径是,本文通过传统天子祭天与敕封祠神两条主线探索天命王权下公领域与私领域间的混淆与统合,认为这是普遍王权的神圣化过程以及传统社会总体神圣结构的形成特征。一方面,皇帝祭天将天下之公建构为被皇帝独享的一人之私,同时又将皇室一家之私通过国家治理而转变为天下之公,从而构成“公享私有”的王权形式。另一方面,论述那些由皇帝祭天所形成的“公享私有”的总体神圣权力如何通过敕封祠神而将自身渗透于民间社会,转化为天下百姓所接受、甚至崇拜的信奉结构,并进而在阻断上天与祠神之间直接关联的同时也将自己介入祠神与民众的祭拜之中,使得祠神即便只是在民间的私人信仰却亦难逃王权的定义,从而使神圣王权不仅是渗透民间社会,更能穿透进入城乡庶民百姓的自我私域之中,最终达到公私整合、天下同圣的秩序建构。论文提出“公私同圣”及其“神圣化过程”等基本概念,集中讨论宗教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并通过对皇帝祭天与敕封祠神及其在其公私同圣的双向建构的神圣化过程等问题的论述,与以基督宗教神圣关系为特征的西方宗教社会学进行相关的对话与比较。
刘颖[7](2020)在《樊粹庭戏剧侠义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樊粹庭“侠义”题材的戏剧。笔者在对侠义概念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内涵和外延做出了重新界定。樊粹庭本身及其作品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侠义精神,而樊粹庭创作的侠义剧与五四时期对西方现代观念的引入和抗日战争的背景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笔者从《樊粹庭文集》中整理出符合本文侠义概念的13部作品,从侠义精神、现代意识、时代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在研究学习众多前辈学者对侠义主题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层面、道德层面、行侠主题方面对侠义内涵重新界定。第二章,对剧作家樊粹庭本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写作倾向进行研究,挖掘其创作侠义戏的内因。第三章,研究樊粹庭创作侠义剧所受到的五四精神与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现代性思想观念、西方戏剧观念的影响,以及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创作背景下,樊粹庭主动担负起宣传抗日救国的责任,对其作品内容与感情倾向造成的影响。为樊粹庭的艺术地位进行客观定位。第四章,研究樊粹庭侠义剧中侠客的行侠主题,通过对侠义剧行侠主题的分析,挖掘侠客行侠目的及其侠义精神内核。第五章,对樊粹庭侠义戏剧进行专题研究。按照剧目创作时间顺序,对具体的侠客形象做详细分析,尝试用戏剧理论和美学观点对剧目展开论述,从艺术理论、审美接受等方面分析樊粹庭侠义剧的时代精神、民族性特征和现代意识。并对剧目的优点和局限性做出分析评价。
鱼鸽[8](2020)在《“义”文化引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初探 ——以纪录片《记住乡愁》为教学资源》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教学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到今天,语言教学方式已日趋成熟,但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陷入困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产生深深的自豪,但同时也给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带来了一些难题。我国目前较为通行的对外汉语教材对“软文化”(1)关注较少,而这类文化又深刻反映着中国人的价值信仰和思想观念,集中体现着中国文化。笔者选取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义”文化教学进行初步探究。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利用影视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相较于影视剧的文化传播,纪录片在表达文化时更为准确,因而更适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第一部分为绪论,总结了当前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并根据研究者们对当前纪录片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及对《记住乡愁》这一纪录片的研究,探究了“义”文化教学的价值。第二部分总述“义”文化,分别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义”文化和中国人基本价值观念中的“义”文化,阐述了“义”文化之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最后对中西“义”文化进行对比,发现其共通性和差异性。第三部分分析采用纪录片《记住乡愁》进行“义”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部分阐述“义”文化引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选取了一部分纪录片资源进行教学案例设计。
李茜[9](2020)在《唐宋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研究》文中指出唐宋文言公案小说在我国公案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学界的关注焦点大多局限于宋代及以后的白话公案小说,而对文言公案小说的研究显得不足。判词诞生之初是一种政府公文,其潜在的文学性和书写内容的特点具备与文言公案小说进行文体融合的条件,使这一边缘性的文体在小说中焕发了别样的生机与活力。本文着眼于唐宋时期的文言公案小说和判词,因两者皆取材于公案,故在研究其文学层面的同时也涉及了唐宋时期的法律发展情况,具有文学与法学的双重意义。第一章主要针对唐宋文言公案小说,论述其题材源流、在唐宋时期的发展、主要类型、影响因素及其创作特色。此外,对文言公案小说的成熟期也进行了界定,认为宋代是其正式成熟的时期,而唐代是其发展的关键期。第二章主要论述判词的相关内容,包括判词的文体发展、写作特征、写作影响因素、分类。论述判词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演变与写作特征时,着重强调其集中表现出的文学性,为第三章论述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的文体融合奠定基础。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论述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文体融合之后产生的独特公案小说类型——书判体公案小说。主要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融合的条件、书判体公案小说在唐宋时期的发展、判词在书判体公案小说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唐宋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的后世发展及其对其他文学体裁创作的影响。元杂剧与明清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不仅继承了唐宋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的某些创作特点,还为其注入了与时代紧密相关的新鲜血液,有继承亦有创新。
邓婉君[10](2020)在《《子不语》冤鬼母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引入母题研究法,从母题的角度切入,研究清代志怪小说《子不语》中的冤鬼母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子不语》冤鬼母题的构成形要到态体、充素分受展冤现者现文了化作内为涵母,以题及所价具值备建的构稳与在施经恶久者流的传互的动过。关程系中以形及成置相换对规机律械在的不情同节态从化母与题模的式构化成特形征态。《来子看不,故单事元的(动受态冤叙)《语子》冤不鬼语母》冤题、事鸣中冤得中鬼二母题元、ml伸冤由创作者的有意偏重而被赋予了特别的叙述节奏,同时二元要素的对立冲突表现了现实性与虚幻性统一的二进程模式,由此具备了完整的因果关系。从母题承载的文化内涵方面来看,《子不语》冤鬼母题揭示了经历千年仍延续在人类心灵中的传统复仇精神,同时又与宗教信仰、生活境遇以及民族心理密不可分,它熔铸了当时民众伦理性和正义性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正义实现和重建道德秩序的渴望。从母题的价值建构来看,袁枚对生命个体格外关注,一方面,促使他借冤鬼母题揭露了当时普通民众受到的欺凌和黑暗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在光怪陆离的想象中丰富了复仇主题谱系,寄托了人们对复仇背后精神内核的反思与探索,蕴含着教化人性、匡正时弊等时代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意义及价值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研究论旨及创新 |
| 四、研究方法及路径 |
| 第一章 《女聊斋志异》的编录 |
| 第一节 《女聊斋志异》的编者、版本情况 |
| 一、关于《女聊斋志异》编者 |
| 二、《女聊斋志异》成书时间、版本及选集 |
| 第二节 《女聊斋志异》的编录原则 |
| 一、以女性人名命篇为主 |
| 二、统一行文体例 |
| 三、对原篇的删改 |
| 第三节 《女聊斋志异》的作品来源考 |
| 一、《女聊斋志异》的作品来源情况 |
| 二、《女聊斋志异》作品来源辨证 |
| 三、《女聊斋志异》中以男性名篇者 |
| 第四节 《女聊斋志异》的编纂意义 |
| 一、女性小说选本视野下的《女聊斋》 |
| 二、《女聊斋志异》的编纂价值 |
| 第二章 《女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
| 第一节 《女聊斋志异》的理想女性观 |
| 一、赞赏女性技艺超群、着书立说的才华 |
| 二、推崇女性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智慧 |
| 三、宣扬女性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 |
| 四、关注女性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独立意识 |
| 第二节 《女聊斋志异》的女性爱情观 |
| 一、肯定女性敢爱敢恨的行为 |
| 二、追求至真至纯至情之爱 |
| 三、主张出于至情的节烈观 |
| 四、批判不合理的婚姻制度 |
| 第三节 《女聊斋志异》的社会政治观念 |
| 一、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 |
| 二、官僚制度的黑暗腐败 |
| 三、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
| 四、自由安定生活的向往 |
| 第三章 《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
| 第一节 《女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 |
| 一、人物之“奇” |
| 二、情节之“奇” |
| 三、奇幻与现实相结合 |
| 第二节 《女聊斋志异》的叙事特征 |
| 一、“史笔”与“文笔”的结合 |
| 二、韵文与散体的结合 |
| 第三节 《女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 |
| 一、简练含蓄、质朴雅致的叙事语言 |
| 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
| 三、修辞的广泛运用 |
| 第四章 《女聊斋志异》对《聊斋志异》的继承与发展 |
| 第一节 《女聊斋志异》对《聊斋志异》的继承 |
| 一、相似的故事主题 |
| 二、相似的艺术风格 |
| 第二节 《女聊斋志异》对《聊斋志异》的发展 |
| 一、增设了巾帼英雄类型 |
| 二、反对一夫一妻多妾制度 |
| 三、女性自主性和现实批判性更强 |
| 第三节 《女聊斋志异》对《聊斋志异》的传播作用 |
| 第四节 《女聊斋志异》的独特价值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内容及论文思路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 (一) 新中国建立之前 |
| (二) 新中国建立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
| (三) 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 |
| (四)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
| 三、研究途径与方法 |
| 第一章 游侠概念的考定 |
| 第一节 先秦两汉游侠概念 |
| 一、“游侠”的字源学考察 |
| 二、《韩非子》《六韬》中的游侠观念 |
| 三、《史记·游侠列传》中的游侠观念 |
| 四、《史记》之后的游侠观念 |
| 第二节 游侠相关概念之辨析 |
| 一、游侠与任侠 |
| 二、游侠与墨侠 |
| 第二章 《游侠列传》的材料组织 |
| 第一节 《游侠列传》为何只取材于汉代而不取先秦 |
| 一、经济疲敝,与民争利 |
| 二、任用酷吏,执法严苛 |
| 第二节 《游侠》与《刺客》的分传问题 |
| 一、《刺客列传》中的人物是否可算游侠 |
| 二、《史记》中游侠与刺客之别 |
| 第三节 《游侠列传》篇首议论部分探究 |
| 一、文本形式的特殊性 |
| 二、“退处士而进奸雄”之疑 |
| 三、文中是否有对公孙弘、张汤等人的批判 |
| 第四节 《游侠列传》三个主要人物写法的差异 |
| 一、详略有别 |
| 二、侧重点有异 |
| 第三章 《游侠列传》的思想观念 |
| 第一节 《游侠列传》与司马迁的侠义观 |
| 一、司马迁对侠义精神的呼唤 |
| 二、《史》《汉》游侠观不同之比较 |
| 第二节 《游侠列传》与司马迁的功名观 |
| 第三节 儒家思想对《游侠列传》写作的影响 |
| 一、游侠精神与儒家思想之关系 |
| 二、司马迁对于游侠精神与儒家思想的整合 |
| 结语——兼论《游侠列传》之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早期中国侦探小说概念界定 |
| 1.2 早期中国侦探小说研究综述 |
| 1.2.1 清末民初至20 世纪40 年代 |
| 1.2.2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
| 1.3 关于早期中国侦探小说的侦探形象研究 |
| 1.4 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创新点 |
| 1.4.1 问题的引出 |
| 1.4.2 研究的意义 |
| 1.4.3 研究的思路 |
| 1.4.4 研究的方法 |
| 1.4.5 研究的创新点 |
| 2 早期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生成基础 |
| 2.1 启蒙思潮下西方侦探小说的引进 |
| 2.2 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的融合 |
| 3 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分类 |
| 3.1 私家侦探 |
| 3.2 业余侦探 |
| 3.3 侠盗侦探 |
| 4 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传统特征 |
| 4.1 坚守道义的济世情怀 |
| 4.2 扶弱兼爱的侠义精神 |
| 4.3 谦逊淡泊的人生态度 |
| 4.4 纵情山水的生活情调 |
| 5 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时代特征 |
| 5.1 爱国救亡情绪 |
| 5.1.1 科学器物层面的启蒙与反思 |
| 5.1.2 思想制度层面的改进与调和 |
| 5.2 现实焦虑 |
| 5.2.1 民间立场下的反叛与关切 |
| 5.2.2 伦理失常下的焦虑与渴求 |
| 6 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构建策略 |
| 6.1 古典与现代元素的交织呈现 |
| 6.1.1 通过服饰描写反映侦探心理 |
| 6.1.2 影像化的动作特写 |
| 6.1.3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表达 |
| 6.2 皴染手法层层递进 |
| 6.2.1 重神轻形 |
| 6.2.2 正衬反衬 |
| 6.2.3 环境渲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
| 二 研究综述 |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一章 杨瑟严故事概况 |
| 第一节 杨瑟严故事文本研究 |
| 一 杨瑟严故事内容分析 |
| 二 杨瑟严故事内容演变分析 |
| 第二节 杨瑟严故事特点分析 |
| 一 多种故事典型特点 |
| 二 故事体现风土人情 |
| 第二章 杨瑟严人物形象及其转变研究 |
| 第一节 杨瑟严的人物形象 |
| 一 恶讼师形象 |
| 二 杨瑟严故事与清代讼师文化 |
| 三 机智人物形象 |
| 第二节 杨瑟严人物形象转变的原因研究 |
| 一 时代特点 |
| 二 民间文学特点 |
| 三 人物性格特点 |
| 第三节 杨瑟严人物形象的未来衍生 |
| 第三章 杨瑟严故事比较研究 |
| 第一节 杨瑟严故事与讼师故事 |
| 一 杨瑟严故事中的讼师故事 |
| 二 其他讼师型机智人物故事 |
| 第二节 杨瑟严故事与机智人物故事 |
| 一 与机智人物故事比较研究 |
| 二 杨瑟严故事与徐文长故事的相似和区别 |
| 第四章 杨瑟严故事传承及意义 |
| 第一节 传承现状 |
| 第二节 现代传承的意义 |
| 一 保存方言 |
| 二 含义争执 |
| 三 机智教育 |
| 四 文化认同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杨瑟严故事多个不同维度的整理表格 |
| 附录 B 杨瑟严主要故事集目录对比 |
| 附录 C 杨瑟严的故事相关照片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 二、研究综述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一章 茅维的生平与性情 |
| 第一节 茅维的生平 |
| 一、青年:多次应试,屡败屡战 |
| 二、中年:上疏得祸,名声鹊起 |
| 三、晚年:结社交游,隐居着述 |
| 第二节 茅维的性情 |
| 一、茅氏家族传承的文学之才 |
| 二、文人社集中体现的才情与刚直 |
| 第二章 茅维词 |
| 第一节 茅维词的题材内容 |
| 一、一时称艳的闺情词 |
| 二、述志、抒怀词 |
| 三、感情深厚的赠答词 |
| 四、咏物、咏景词 |
| 第二节 从和韵词观茅维词的“草堂风味” |
| 一、茅维和韵《草堂诗馀》词情况梳理 |
| 二、和韵词与所和词的词艺比较 |
| 第三章 茅维杂剧 |
| 第一节 茅维杂剧的创作题材 |
| 一、历史题材 |
| 二、隐逸题材 |
| 三、神仙题材 |
| 四、风情题材 |
| 第二节 茅维杂剧的人物形象 |
| 一、帝王形象 |
| 二、文士形象 |
| 第三节 茅维杂剧戏剧冲突的设置 |
| 一、四折本戏剧冲突的设置:《醉新丰》 |
| 二、三折本戏剧冲突的设置:《秦廷筑》 |
| 三、单折本戏剧冲突的设置:《苏园翁》《金门戟》等 |
| 第四节 茅维杂剧的体制特点 |
| 一、茅维对臧懋循戏剧体制观的接受与突破 |
| 二、茅维杂剧中南曲传奇元素的融入 |
| 第四章 茅维词与剧曲的互动 |
| 第一节 茅维剧曲中的词调考察 |
| 一、剧曲中的曲调统计 |
| 二、同名词调与曲调的比较 |
| 第二节 茅维剧曲的精丽语言 |
| 一、个案一:“降黄龙”曲 |
| 二、个案二:“锁窗寒”曲 |
| 第三节 茅维词与剧曲相同意象的运用 |
| 一、“春”意象 |
| 二、“月”意象 |
| 三、“梦”意象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缘起与背景 |
| 第二节 意义与问题 |
| 第三节 现状与基础 |
| (一)关于“公”与“私”的相关研究 |
| (二)关于“神圣化过程”的相关研究 |
| (三)关于“敕封”的相关研究 |
| 第四节 方法与路径 |
| (一)研究方法 |
| (二)基本概念 |
| (三)技术路线 |
| 第一章 传统中国的公私秩序 |
| 第一节 关系主义式的建构规则 |
| 第二节 道德制约中的公私表达 |
| 第三节 “天·公·王”的“三位一体” |
| (一)公与天 |
| (二)王与公 |
| 小结 |
| 第二章 “神圣”分析路径下的一体式结构 |
| 第一节 三种“神圣”方式及其整合 |
| 第二节 作为合法性王权的神圣基础 |
| 第三节 既非“君权神授”亦非“君权天授” |
| 小结 |
| 第三章 公享私有的普遍权力 |
| 第一节 垄断公领域:祭天与王权神圣 |
| 第二节 渗透私领域:祭祖与王朝神圣 |
| 第三节 “名位”本位的公私同圣 |
| 小结 |
| 第四章 允私入公:敕封下的王权与祠神 |
| 第一节 祀典敕封与祠神敕封 |
| 第二节 地方性与公共性 |
| 第三节 王权“制度化仪式”的“敕封” |
| (一)转化与赋予 |
| (二)边界与分类 |
| (三)依据与形塑 |
| 小结 |
| 第五章 公私互构的神圣秩序 |
| 第一节 王在天与神之间 |
| (一)王权为边界的不连续性 |
| (二)身份神圣及其资格获得 |
| 第二节 王在神与民之间 |
| (一)神圣依附关系 |
| (二)名位信仰逻辑 |
| 第三节 总体化与私人化的双向互构 |
| 小结 |
| 结论:公私同圣的神圣秩序 |
| 第一节 主轴:以王权为核心的神圣化过程 |
| 第二节 途径:在隔绝与整合中建构的总体神圣 |
| 第三节 呈现:等级结构下的名位“刻度”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意义 |
| 二、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侠义概念流变和樊粹庭侠义剧界定 |
| 第一节 侠客形象的流变 |
| 一、史书、文献中的侠客 |
| 二、侠客的来源及出路 |
| 三、传统文学作品中“主观色彩”的侠客 |
| 第二节 侠义概念的流变 |
| 一、史书对侠客概念的界定 |
| 二、文学作品中侠义内涵的演变 |
| 三、侠客行侠主题的变化 |
| 四、对“侠”的概念的辨析 |
| 第三节 樊粹庭侠义剧界定 |
| 一、樊粹庭侠义剧的界定依据 |
| 二、樊粹庭侠义剧中侠客来源 |
| 小结 |
| 第二章 樊粹庭的侠义情怀 |
| 第一节 成长经历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 |
| 一、青少年时期不遵陈规世俗观念的离经叛道之举 |
| 二、事业上不服输不低头的刚强性格 |
| 第二节 对黑暗社会清醒的认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爱护 |
| 一、在黑暗社会中艰难前行 |
| 二、对弱者的同情与帮助 |
| 第三节 激励民众、抗战救国的责任担当 |
| 小结 |
| 第三章 樊粹庭侠义剧创作背景 |
| 第一节 五四精神对樊粹庭剧作观念的影响 |
| 一、对西方悲剧观念的吸收消化 |
| 二、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创作理念 |
| 三、剧作中突出的女性独立自主意识 |
| 第二节 、樊粹庭侠义剧对抗战的宣传鼓动 |
| 一、创作侠客与将军联合抗击侵略的侠义剧 |
| 二、在剧目中对汉奸、卖国贼进行警告与鞭挞 |
| 第三节 与“国防戏剧”“抗战戏剧”相呼应的抗敌侠义剧创作 |
| 小结 |
| 第四章 樊粹庭侠义剧的行侠主题 |
| 第一节 寓“报恩仇”主题于“赴公义”之中 |
| 第二节 “抱不平”的行侠主题 |
| 第三节 “保家卫国”的行侠主题 |
| 小结 |
| 第五章 樊粹庭塑造的侠客形象 |
| 第一节 《柳绿云》:乱世童话中的侠客群英 |
| 一、有恩必报、超越时代的女侠——柳绿云 |
| 二、仗义执言、不畏权奸的英杰——韩金华 |
| 三、乐与人交、豪爽热情的绿林豪杰——秦鸿涛 |
| 四、来去自如、熟谙兵法的游侠——柳公侠 |
| 第二节 《三拂袖》《涤耻血》:女侠与义士的血泪情缘 |
| 一、恩怨分明、舍情取义——《三拂袖》中的蒋琴心 |
| 二、弃暗投明,以血涤耻——《涤耻血》中的刘芳 |
| 第三节 《巾帼侠》:慷慨激昂的报国英杰 |
| 一、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大侠——罗鸿义 |
| 二、沉湎享乐、知过能改的将军——凌伟滔 |
| 三、高尚疏阔、机智勇毅的女侠——罗剑琴 |
| 第四节 柔弱肩膀担起人间正道的女侠:童玉珊、李慧娘 |
| 一、与卑鄙邪恶势不两立——《义烈风》中的童玉珊 |
| 二、抗击权奸与维护爱情——《李慧娘》中的李慧娘 |
| 第五节 《丽膏西施》《为国纾难》:同仇敌忾的草根英雄 |
| 一、《丽膏西施》:自古英雄出少年 |
| 二、《为国纾难》:舍小利全大义的义商 |
| 第六节 《孟香屏》:颂扬侠肝义胆的绿林豪侠 |
| 一、具有武侠小说风格的戏剧——《孟香屏》 |
| 二、快意恩仇、豁达仗义的侠客——崔通 |
| 第七节 《无敌楼》:匡扶正义的英侠画廊 |
| 一、嫉恶如仇、重义轻死的东海侠——赵胜 |
| 二、智勇双全、行侠仗义的云中侠——肖泽 |
| 三、其他侠客形象 |
| 第八节 《再生铁》:平民英雄的颂歌 |
| 一、勇气与爱心并存的侠客——韩力 |
| 二、智慧与情怀兼备的女侠——韩真真 |
| 三、济世与安民为怀的女英雄——宋娟娟 |
| 第九节 《松树坪》:复仇的少年英雄——杨雪 |
| 第十节 保家卫国的杨门女将:杨满堂 |
| 一、英风豪气不让须眉 |
| 二、心胸豁达、公正无私 |
| 三、抗敌御辱、忠义两全 |
| 四、反败为胜、足智多谋 |
| 五、释疑解误、维护大局 |
| 小结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缘由 |
| 1.1.1 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现状 |
| 1.1.2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文化要求 |
| 1.1.3 “义”文化的教学价值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综述 |
| 1.4.1 对“义”文化的研究 |
| 1.4.2 对纪录片《记住乡愁》的研究 |
| 1.4.3 对纪录片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 |
| 2 “义”文化概述 |
| 2.1 中国传统“义”文化 |
| 2.1.1 起源与本质 |
| 2.1.2 内涵和地位 |
| 2.2 基本价值观念中的“义”文化 |
| 2.2.1 “义”与家庭 |
| 2.2.2 “义”与社会 |
| 2.2.3 “义”与国家 |
| 2.3 “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
| 2.3.1 传统意义 |
| 2.3.2 现代意义 |
| 2.4 中西“义”文化对比 |
| 2.4.1 “义”之内涵对比 |
| 2.4.2 共通性 |
| 2.4.3 差异性 |
| 3 “义”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 3.1 必要性分析 |
| 3.1.1 中西“义”文化差异或造成冲突 |
| 3.1.2 丰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 |
| 3.1.3 国际交往中“义”文化具有传播推广价值 |
| 3.2 可行性分析 |
| 3.2.1 课堂主体对文化教学的需求 |
| 3.2.2 纪录片为教学提供便利 |
| 4 “义”文化教学注意事项及案例设计 |
| 4.1 教学注意事项 |
| 4.1.1 教学内容 |
| 4.1.2 教学原则 |
| 4.1.3 教师素养 |
| 4.1.4 纪录片的使用 |
| 4.2 案例设计 |
| 4.2.1 选择理由 |
| 4.2.2 案例设计一 |
| 4.2.3 案例设计二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综述 |
| 二、“公案小说”与“判词”的界定 |
| 第一章 文言公案小说及其在唐宋时期的发展 |
| 第一节 公案题材的源流 |
| 一、上古神话 |
| 二、史传文学 |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公案文学 |
|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文言公案小说 |
| 一、文言公案小说在唐宋的发展与成熟 |
| 二、唐宋文言公案小说的主要类型 |
| 第三节 影响唐宋文言公案小说创作的因素 |
| 第四节 唐宋文言公案小说的创作特色 |
| 小结 |
| 第二章 判词及其在唐宋时期的发展 |
| 第一节 判词的文体发展概况 |
| 第二节 判词的写作特征 |
| 一、忠于事实,依法而断 |
| 二、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
| 三、文字凝练,风格鲜明 |
| 第三节 唐宋时期判词的写作 |
| 一、影响唐宋判词写作的因素 |
| 二、唐宋判词的分类 |
| 小结 |
| 第三章 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的文体融合 |
| 第一节 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融合的条件 |
| 一、判词潜在的叙事性 |
| 二、判词与文言公案小说创作上的交叉 |
| 第二节 书判体公案小说在唐宋时期的发展 |
| 第三节 判词在书判体公案小说中的作用 |
| 一、总结全文 |
| 二、卒章显志 |
| 三、推动情节发展 |
| 小结 |
| 第四章 唐宋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
| 第一节 文言公案小说的创作高峰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 一、明清文言公案小说的创作高峰 |
| 二、唐宋文言公案小说与元代公案剧 |
| 三、文言公案小说与长篇章回体小说 |
| 第二节 判词的写作高峰及其对公案剧创作的影响 |
| 一、判词的写作高峰 |
| 二、判词与公案剧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袁枚与《子不语》 |
| (二)《子不语》及其鬼小说研究现状 |
| (三)冤鬼母题概念界定 |
| 一、《子不语》冤鬼母题的构成形态 |
| (一)冤鬼母题的二元要素:受冤者与施恶者 |
| (二)基本情节单元:受冤、鸣冤、伸冤 |
| (三)对立因子间的二进程母题模式 |
| 二、《子不语》冤鬼母题内涵解析 |
| (一)情感内涵:实现人类情感上的因果平衡 |
| (二)伦理内涵:传统恩仇观、善恶观的内在驱动 |
| (三)宗教内涵:佛、道果报思想在民间的呈现 |
| 三、《子不语》冤鬼母题的价值建构 |
| (一)冤鬼母题与复仇主题的谱系共建 |
| (二)匡正时弊,教化人性 |
| (三)借鬼喻人:激励人民勇于抗争,弘扬公平正义 |
| (四)光怪陆离的奇幻异趣:冤鬼报怨对有限时空的超越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