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如何鉴别鱼用复合颗粒饲料的质量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如何鉴别鱼用配合颗粒饲料的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樊荟慧[1](2020)在《中华圆田螺苗种人工繁育技术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是保健价值较高的淡水螺类,具有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优良性状,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但目前其繁殖生物学、亲本和苗种培育方法等研究缺乏,稳定高效的人工繁育技术尚未成熟,苗种来源依赖自然繁殖,繁育效率低,规模化养殖生产受到限制;为解决中华圆田螺养殖生产中苗种繁育技术的难题,本论文开展了中华圆田螺繁殖生物学、养殖密度对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温度的催产效果以及藻粉添加对仔螺生长的影响研究,为中华圆田螺苗种人工繁育、养殖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圆田螺繁殖生物学基础⑴中华圆田螺的雌雄鉴别与群体性别比例利用灯光照射螺壳观察田螺性腺差异的方法鉴别雌雄。结果发现:观察灯光照射田螺左侧螺旋部与体螺层交界处产生的不同现象可以鉴定其雌雄,无明显阴影或存在颗粒阴影为雌螺,出现半月型阴影为雄螺;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华圆田螺群体的性别比例平均为1.5:1。⑵中华圆田螺的繁殖力与繁殖习性通过活体解剖和稻田网箱养殖两部分对中华圆田螺进行一年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圆田螺的绝对繁殖力与其个体大小呈正相关,壳高为30~60 mm的田螺其绝对繁殖力为6.61~53.39个。在自然条件下,中华圆田螺群体繁殖期为3~10月份,4月为繁殖高峰期;4~10月为仔螺的生长期,各月均重为0.38~0.58g。2.养殖密度对中华圆田螺生长、繁殖性能的影响⑴不同养殖密度对中华圆田螺亲本生长、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16~17g的亲螺1260只,随机分为20、40、80、120、160只/m2 5个密度,每组3个重复,进行为期60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亲螺的生长、繁殖性能随密度的增长而减小,密度为20只/m2组的生长、繁殖性能最好。20只/m2组亲螺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为10.75%和0.17%,分别比40、80、120、160只/m2高42.57%和41.67%(P<0.05),130.69%和112.50%(P<0.01),209.80%和183.33%(P<0.01),271.97%和240.00%(P<0.01);仔螺在4月时均重为0.41g,分别比40、80、120、160只/m2组高115.79%(P<0.05)、173.33%(P<0.01)、272.73%(P<0.01)、310.00%(P<0.01)。结合不同养殖密度对亲螺的生长性能、繁殖性能的影响和养殖经济效益等指标综合考虑,建议均重为16.70~16.80g的中华圆田螺亲螺适宜养殖密度应为20~60只/m2。⑵不同养殖密度对仔螺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选择5日龄平均体重为0.12~0.13g仔螺4500只,随机分配为150、300、450、600只/m2 4个密度组,每组3个重复,进行为期45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仔螺生长和存活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密度150只/m2组仔螺的生长最快和存活率最高,其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分别为1386.54%、6.00%和87.78%,分别比300只/m2、450只/m2、600只/m2组高48.02%、15.38%和12.38%(P<0.05),59.80%、19.05%和28.52%(P<0.01),71.85%、22.45%和47.66%(P<0.01)。结合不同养殖密度对仔螺的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和养殖经济效益等指标综合考虑,建议均重为0.12~0.13g中华圆田螺仔螺适宜养殖密度应为150~300只/m2。3.温度对中华圆田螺仔螺产出的影响选择20.0g的田螺50只,随机分为温度16℃、20℃、24℃、28℃、32℃5个试验组,每组10只,进行温度催产试验。研究表明:随着水温的增高催产出的仔螺个数越多,32℃组产出仔螺个数最多158只,分别是16℃、20℃、24℃、28℃组的52.67、9.87、1.88、1.72倍。水温越高,仔螺产出越快,24℃、28℃、32℃组升温3h后产出仔螺,20℃组升温7h后产出仔螺,16℃组催产后1d产出仔螺;32℃组亲螺存活率为80%,其余各组亲螺存活率为100%,中华圆田螺的适宜催产温度为24~28℃。4.藻粉对中华圆田螺仔螺生长的影响选择5日龄仔螺891只,随机分为A、B、C、D、E、F、G、H和I组,每组3个重复,进行30 d的养殖试验。分别饲喂红球藻粉、小球藻粉、螺旋藻粉、鲜芥菜泥、基础饲料、50%红球藻粉+50%基础饲料、50%小球藻粉+50%基础饲料、50%螺旋藻粉+50%基础饲料和50%鲜芥菜泥+50%基础饲料。结果表明:饲喂螺旋藻粉+基础饲料的H组仔螺生长性能最好,其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90.91%和2.16%。E、F、A、I、B、C和G组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分别是H组的80.00%(P<0.05)和84.26%,43.32%和50.93%(P<0.01),33.33%和40.74%(P<0.01),23.33%和29.17%(P<0.01),20.00%和24.54%(P<0.01),13.33%和17.59%(P<0.01),10%和12.96%(P<0.01)。饲喂新鲜芥菜泥的D组仔螺的体质量无增长。H组仔螺存活率最高,分别比E、F、A、C、D、I、G、B组高1.04%、4.30%、5.43%(P>0.05)、7.78%、7.78%、11.49%、12.79%(P<0.05)和18.29%(P<0.01)。在基础饲料中添加50%的螺旋藻粉能提高仔螺的生长和存活率。

孙飞[2](2020)在《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和健康的损伤以及二种添加剂对其修复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择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试验对象,在室外池塘网箱中养殖70d,研究日粮豆粕含量对生长性能、生理健康的损伤及两种添加剂对其修复作用的影响。同时,试验选择合适的组别(样本),探究两种添加剂和豆粕水平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饲料中不同豆粕水平对黄颡鱼生长、健康的影响为探究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生长、生理、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试验共设计4种不同水平豆粕日粮(20%、30%、40%、50%)(C2、C3、C4、C5),即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网箱),每个网箱40尾鱼,初始体重为(17.60±0.12)g的黄颡鱼在池塘网箱中养殖70d。结果显示:以C2组为对照,C5组存活率(SR)显着降低(P<0.05);雌、雄黄颡鱼特定生长率(SGR)均降低(P>0.05);各组网箱中雌雄比例差异不显着,且对黄颡鱼SGR没有产生显着性影响(P>0.05);各组雄性黄颡鱼SGR显着大于雌性黄颡鱼SGR(P<0.05)。随着豆粕水平增加,各组饲料系数(FCR)无显着差异(P>0.05)。C5组较C2组粗脂肪显着降低(P<0.05);随着豆粕水平增加,粗蛋白有降低趋势(P>0.05);各组水分、灰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雄鱼各项形体指标无显着差异,C4、C5组雌鱼肥满度(CF)显着降低(P<0.05)。同时,性别显着影响了黄颡鱼的形态指标。C3组血清球蛋白含量和甘油三酯均为最小值(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不显着。各组抗氧化指标有一定差异(P>0.05)。血清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活力均有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C4组为最小值。切片结果显示,C4组肝、肠、胃组织结构开始出现轻度炎症或损伤,C5组组织结构出现严重损伤。综上所述,日粮豆粕含量的增加显着影响了黄颡鱼的存活率、生长性能,并且降低了鱼体粗脂肪含量;同时严重损伤了黄颡鱼肝脏、肠道以及胃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依据雄鱼的生长速度,根据豆粕剂量-SGR回归方程,建议黄颡鱼日粮豆粕最高添加量为22.33%。第二部分:酵母培养物对黄颡鱼生长健康以及豆粕损伤修复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培养物对黄颡鱼生长健康以及豆粕损伤修复作用的影响。日粮配方在试验一的基础上,每组添加1%酵母培养物(YC)(YC2、YC3、YC4、YC5),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网箱),每个网箱40尾鱼,初始体重为(17.60±0.20)g的黄颡鱼在池塘网箱中共养殖70 d。结果显示:各组黄颡鱼存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雄鱼SGR差异不显着(P>0.05),雌鱼YC5组显着低于YC2组(P<0.05);各组网箱中黄颡鱼雌雄比例差异不显着,且对黄颡鱼SGR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各组雄性黄颡鱼SGR显着大于雌性黄颡鱼SGR(P<0.05)。各组FCR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黄颡鱼体成分差异不显着(P>0.05)。YC3组雄鱼CF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雄鱼VSI先升高后降低,其中YC5组差异显着(P<0.05);各组雌鱼内脏团指数(VSI)逐渐降低,其中YC4、YC5组差异显着(P<0.05),同时性别显着影响了黄颡鱼的肥满度。YC4、YC5组血清胆固醇显着上升(P<0.05);YC5组甘油三酯含量和密度脂蛋白含量最高。抗氧化体系指标中,YC5组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各组与胃肠组织通透性相关的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切片结果显示,YC5组肝脏细胞的细胞核变大,且出现聚集;肠道绒毛稀疏、固有层增厚;胃部结构也出现轻度损伤。综上所述,日粮添加1%酵母培养物后,提高了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存活率;改善了 YC4、YC5组黄颡鱼粗脂肪、粗蛋白的降低;但YC5组黄颡鱼各项指标仍没有得到改善。根据豆粕剂量-SGR回归方程,建议黄颡鱼日粮中豆粕最适添加量可达到27.5%,较试验一增加了 5.17个百分点。第三部分:天然植物复合物对黄颡鱼生长健康以及豆粕损伤修复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草药复合物对黄颡鱼生长健康以及豆粕损伤修复作用的影响。日粮配方在试验一的基础上,每组添加600mg/kg中草药复合物(RC2、RC3、RC4、RC5),即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网箱),每个网箱40尾鱼,初始体重为(17.58±0.17)g的黄颡鱼在池塘网箱中养殖70 d。结果显示:各组黄颡鱼存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雌、雄黄颡鱼SGR均在RC4组最高,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采样时RC3组雄/雌鱼比例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而各组黄颡鱼雄雌比例差异对黄颡鱼SGR影响不显着(P>0.05);雄鱼SGR显着高于雌鱼SGR(P<0.05)。各组黄颡鱼体成分差异不显着(P>0.05),RC5组雄鱼肝胰脏指数(HIS)显着低于RC2组(P<0.05)。与RC2组比较,RC4组总蛋白含量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P<0.05)。各组抗氧化指标发生了一些变化。各组间二胺氧化酶差异不显着(P>0.05),与RC2组比较,RC3、RC4、RC5组D乳酸含量均降低,其中RC3、RC4组差异显着(P<0.05)。切片结果显示:RC5组肝脏细胞出现空泡,细胞核发生聚集;部分肠道皱襞前端出现空隙,胃部部分柱状上皮细胞出现糜散。综上所述,日粮添加0.06%中草药复合物后,提高了黄颡鱼存活率和生长性能;有效缓解了 RC4、RC5组体脂肪、体蛋白的降低;缓解了日粮豆粕引起的氧化应激;并改善了肝肠胃组织结构,但RC5组仍有炎症情况出现。根据回归方程,建议黄颡鱼日粮豆粕最高添加量为42.25%,较试验一增加了 17.92个百分点。第四部分:不同豆粕水平及两种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影响基于试验一、二、三得出的初步结论,本试验挑选C2组、C5组、YC5组以及RC5组共计4组,进行日粮豆粕含量和两种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豆粕组(C5)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低豆粕组(C2);添加酵母培养物和中草药复合物后(YC5、RC5),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和丰度高于高豆粕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为C2组和C5组的优势菌群,YC5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RC5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C5组较C2组变形菌门占比增加35.67%,梭杆菌门占比减少37.86%,鲸杆菌属占比降低了 37.86%,邻单胞菌属占比增加了 26.87%;与C5组结果比较,YC5组变形菌门占比增加26.05%,梭杆菌门占比减少33.36%,鲸杆菌属占比降低了 33.36%,邻单胞菌属占比降低了 22.37%;相似地,RC5组变形菌门占比增加33.85%,梭杆菌门占比减少48.44%,鲸杆菌属占比减少了 48.44%,邻单胞菌属占比降低了 28.65%。基于属水平进行的组间显着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与C2组比较,C5组有6种菌属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梭菌属下调、邻单胞菌属上调(P<0.05);与C5组比较,YC5组有16种菌属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芽孢杆菌显着上调(P<0.05);与C5组比较,RC5组有56种菌属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邻单胞菌属显着下调(P<0.05)。结果表明,豆粕组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较为单一,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厚壁杆菌门;日粮豆粕含量增加使变形菌门数量增加,梭杆菌门数量降低;两种添加剂有效改善了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单一化,均促进黄颡鱼有益菌的繁殖,抑制有害菌的数量,对维护肠道菌群动态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

兰永清[3](2008)在《鱼用全价配合饲料的合理利用》文中研究表明一、什么是全价配合饲料所谓全价配合饲料,是指能满足鱼类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价值的饲料。它的组成是由能量饲料、蛋白质

兰永清[4](2008)在《鱼用全价配合饲料的合理利用》文中提出随着渔业的发展,鱼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如何选择优质全价配合饲料是养殖成功的关键。现在鱼用配合饲料品牌众多,促销手段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笔者经多年实践总结经验如下,供参考。一、什么是全价配合饲料全价配合饲料是指能满足鱼类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的饲料,由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

兰永清[5](2008)在《鱼用全价配合饲料的合理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产的饲料配制和使用技术已成为渔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在众多品牌中选择优质全价配合饲料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所在,笔者经多年总结提出以下观点,以求抛砖引玉,供业内参考。

蒋高中[6](2008)在《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淡水养殖历史悠久,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证明我国早在殷商末年就开始养殖鱼类。至秦汉时期,我国已有淡水养殖专书面世,淡水鱼的养殖已从小型水体的池塘发展到大型水体的湖泊。隋唐时期,我国淡水养殖鱼的种类增加,除养殖鲤鱼外,传统“四大家鱼”——“草、青、鲢、鳙”均在这一时期出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淡水养殖技术进一步发展,为我国近现代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904年,愤于“中国渔政久失,士大夫不知海权”的近代资本家张謇,力举商部组织渔业公司,拉开我国近现代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帷幕。不过,由于解放前长期的军阀混战、国内战争频繁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影响我国近代淡水养殖事业及其养殖技术的发展,致使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在20世纪的上半叶基本上仍主要承袭传统养殖技术而没有大的变化。解放初期,由于广大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使得我国淡水养殖技术获得空前发展,首先是“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改变了我国几千年来完全依靠捕捞天然鱼苗发展渔业的被动局面;其次是在鱼苗培育上,正确采取“肥水下塘、适当稀养、施肥和投饵相配合”使我国鱼苗培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池塘养鱼方面总结出“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精养法”;在湖泊、水库、河道养殖以及人工饵料及鱼病防治技术等方面也获得相应进步。文革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我国渔业管理机构及部分科研机构被撤,淡水养殖生产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但城郊渔业仍有一定发展,养殖技术亦在不少方面取得可喜进步,如在人工繁殖与育种方面,当时对河鳗、柏氏鲤、黄尾密鲴、长江鲟、中华鲟等进行卓有成效的人工繁殖研究;同时用兴国红鲤与苏联镜鲤杂交,获得生长良好的“红镜鲤”;用莫桑比克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杂交,获得深受群众欢迎的“福寿鱼”;用兴国红鲤与散鳞镜鲤、荷包红鲤与元江鲤、荷包红鲤与湘江野鲤杂交,分别培育出“丰鲤”、“荷元鲤”、“芙蓉鲤”、“岳鲤”等新品种;用青灰色鲤鱼、红鲤和荷包红鲤为材料,将其囊胚期的细胞核注入到鲫鱼卵去核的细胞质中,结果获得正常生活的鲤、鲫杂交鱼,克服了在远缘鱼类有性杂交所难以逾越的困难。此外,还进行鱼类多倍体育种的探索性实验,获得了能发育的2倍体红鲤和3倍体团头鲂。在池塘养殖技术方面,当时大力推进鱼池小塘改大塘、浅塘改深塘、塌塘改好塘、死水塘改活水塘,极大地提高池鱼产量;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方面亦逐步从粗放、粗养、粗管向着半精养、精养方向发展。在人工饵料方面,重点进行代用饲料研究;在渔业机械方面,这时期有了一项重要突破,发明增氧机,这对控制池鱼浮头和防止泛池有明显效果,为其后池塘高产稳产养殖提供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渔业经济经历了一场极为深刻、极其广泛的巨大变革。水产品市场全面放开,群众养鱼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我国多年徘徊的淡水渔业生产局面被一举打破,渔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我国的鱼苗培育除大力推广了湖汉、库湾、塘堰种植稗草饲养鱼种,网箱、网拦以及草浆培育鱼种等新技术外,还研究了用螺旋鱼腥藻培育白鲢鱼种,用敌百虫控制鱼苗下塘时适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用工厂化方法培育鱼种等,通过不同放养密度、不同放养规格和不同放养时间,采用成鱼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增氧、换水等办法,使常规鱼种产量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在人工繁殖和育种技术上,主要对大鲵(娃娃鱼)、香鱼、鲥鱼、梭鱼、长吻鮠、花鱼骨、鲻鱼、革胡子鲶、黄鳍鲷、粗糙沼虾、大口黑鲈、淡水白鲳、淡水青虾、淡水龙虾、鳖、麦瑞加拉鲮鱼等进行人工繁殖研究。还利用翘嘴鳜鱼与大眼鳜鱼、鲮鱼(♀)与湘鲮(♂)、东北银鲫(♀)与日本白鲫(♂)进行杂交试验,并通过杂交选育出具双隐性重组的红镜鲤,具有鲜明特征的建鲤和湘鲫。同时利用雌核发育技术建立优良家养鲢鱼品系,选育出生长速度快的尼罗罗非鱼、雌核发育三倍体鲤鱼。同时,还在莫桑比克非鲫中获得一批染色体为YY型的“超雄”鱼;取得高等生物生长激素基因转移至泥鳅的成功试验。在种质鉴定与保种技术方面,补充完善了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鲮等鱼种的鉴定参数,建立了适用于鱼类特点且实用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种质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技术;同时还建立了不同水系中华绒鳌蟹的判别技术,初步确定了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鲮鱼自然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间的分子水平平均遗传变异度指标等。在养殖技术方面,无论在池塘还是湖泊、水库、河道等养殖中,均大力推广配合饲料的使用,发展综合养鱼和生态养鱼技术,使各种不同水体养殖产量得到很大提高。与此同时,科技工作者还对大中型湖泊普遍进行了渔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区划研究,积极开展人工放养与移植驯化工作,大力发展围拦养殖系统工程和湖泊规模化养殖技术,发展了冷流水、温流水、河道与水库流水、工厂流水、人工机械化流水和组装式生物系统工程循环流水养鱼等流水高密度养鱼技术等。在人工饵料方面,基本查清主要水产动物所需饵料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需要量,同时对青鱼、草鱼、鲢、鳙、鲤等20余种淡水鱼、虾的脂肪酸组成进行系统研究;对银鱼、中华鳖等数种主要淡水名优产品的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进行分析,制定了鲤、草鱼、尼罗罗非鱼等主要养殖鱼类的营养标准和饲料配方。在鱼病防治技术方面,除对寄生虫鱼病防治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对细菌性鱼病、病毒性鱼病以及霉菌病、藻类引起的鱼病等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对控制淡水鱼病和促进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保障作用。在养殖机械方面,这一时期的增氧机品种已发展到叶轮式、水车式、射流式、喷水式、充气式、涡流式等多种型式。渔用颗粒饲料机械得到发展,同时还研制成功自动投饲机、溶氧测定仪、电加温器、活鱼运输装置、水质净化机等机械设备。总结我国20世纪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与变迁,我们不难看出,淡水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受到国家政治、发展方针政策以及科学和教育发展的影响。20世纪我国淡水养殖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名优品种繁殖育种研究薄弱问题,病害防治仍存在严重隐患以及养殖环境研究不足等问题。要彻底扫除上述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障碍,实现21世纪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快我国淡水渔业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加强分子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病害防治技术、饲料技术等基础性研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渔业科学技术,加强政府对渔业科技的宏观管理和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渔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水产教育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淡水养殖技术与养殖业在更高水平上持久地发展,为我国农业的全面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石振广[7](2008)在《达氏鳇人工繁殖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1.达氏鳇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软骨硬鳞总目(Chondrostei),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鲟科(Acipenseridae),鳇属。鳇属仅有两个种,其一是着名的欧洲鳇,鱼子酱售价高达$10000/kg,分布于黑海里海和咸海流域,据记载欧洲鳇最大个体长6米,体重3200千克(Berg,1948);其二就是分布于黑龙江的达氏鳇,达氏鳇体长可达5.6米,体重达到1000千克(Mikhail L.et al,1997)。达氏鳇是黑龙江特产鱼类,为珍稀种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其“鱼子酱”,为上等佳肴,被誉为“黑色黄金”,达氏鳇经济价值极高,现在产地鱼体售价140元/kg左右,鲜冻脊索每千克售价400元,鱼胃价格200元/kg,鱼皮也是上等制革原料。其鱼子酱国内售价5000元/kg左右。达氏鳇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耐低温,一年四季在自然界均摄食生长,生长适宜温度为15~22℃。达氏鳇性成熟晚,生殖周期长,雌鱼初始成熟年龄16~20年,雄鱼为12年以上,繁殖水温12~21℃。就自然水域种群的数量而言,达氏鳇已经成为濒危物种,其自然资源已遭到严重的破坏。主要是人为酷捕、兴修水利(兴建大坝)和环境污染所致。2.在2001-2002年5-6月对黑龙江中下游江段捕捞的达氏鳇亲鱼进行严格地挑选、运输、蓄养,经过催产试验发现,雄性亲鱼对HCG、HCG+鲤脑垂体没反应,而注射LRH-A、LRH-A+鲤脑垂体催产效果良好,且两者间没有明显差异,因此,LRH-A是达氏鳇催产的理想药物。进一步试验发现,达氏鳇对催产药物剂量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催产剂量在2-12μg /kg时对受精、孵化率和仔鱼成活率没有很大的影响,催产药物剂量达14-20μg /kg时,达氏鳇卵的受精率、孵化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仔鱼的成活率的影响显着。本文对“杀鱼”取卵法、活体取卵法和多次挤压采卵法的采卵率、卵的质量以及受精率、孵化率和亲鱼存活率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只有活体取卵法既能使亲鱼存活80%,又能使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88%和82%,与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杀鱼”取卵法的效果相近,而多次挤压取卵法劳动强度大,受精率、孵化率及亲鱼存活率都较低,因此,采卵的最佳方法是活体取卵法。半干法的受精率为97%,孵化率95%,分别较干法的90%和85%高近十个百分点,因此达氏鳇的授精方法宜采用半干法。综合受精率、孵化率、脱黏效果、水霉菌感染情况及劳动强度、生产成本的分析,最为理想的脱黏法为滑石粉法。用改进尤先科式孵化器孵化达氏鳇受精卵,其孵化的适宜水温为16-24℃,最佳水温为20℃。3.对不同形状的玻璃钢、水泥培育池对达氏鳇前期仔鱼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圆形较方形池、玻璃钢的较水泥池培育的成活率高。同时对培育温度试验设计10个处理,即8、10、12、14、16、18、20、22、24、26℃,结果表明培育达氏鳇前期仔鱼的适宜水温为14-24℃,最佳水温为18-22℃。4.培育达氏鳇仔鱼的关键是如何将内源性营养安全地过渡到混合营养,再由混合性营养过渡到外源性营养,即仔鱼开口的过程。本试验用鲜鱼肉自制的开口料,熟鸡蛋黄、鲑鱼开口料、活轮虫、枝角类、水蚯蚓、卤虫幼体分别进行开口试验,通过对体长、体重的生长及成活率指标的比较发现,培育达氏鳇仔鱼最理想的开口料是卤虫幼体和枝角类,其次是水丝蚓和熟鸡蛋黄,较差的为轮虫,最差的是鲑鱼开口料和鲜鱼肉自制的开口料。5.用全价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驯化转口是稚鱼培育的关键,也是达氏鳇商品养殖的关键。本试验对水丝蚓、卤虫幼体、枝角类培育开口的达氏鳇稚鱼,分别用颗粒饲料、颗粒料+水丝蚓、+枝角类、+卤虫幼体和颗粒饲料浸水丝蚓浆、枝角类浆、卤虫幼体浆汁进行驯化转口,试验表明:用卤虫幼体、枝角类培育开口的达氏鳇稚鱼较用水丝蚓培育开口的转口时间短,驯化成功率高、成活率及生长率均较水丝蚓的高,用浆汁浸泡颗粒料进行驯化较先喂颗粒料后喂水丝蚓、卤虫幼体、枝角类(即颗粒料+水丝蚓、+枝角类、+卤虫幼体)的转口时间短、稚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驯化成功率高。因此,用枝角类,卤虫幼体浆汁浸颗粒饲料进行驯化是行之有效的。6.养殖试验设计流水水泥池、网箱、土池塘三个处理,每个处理有一个重复。结果表明流水水泥池效果最好,其次是网箱,最差的是土池。水泥池、网箱养殖的体重分别达到45.96kg和44.87kg,而土池的只长到37.9kg,明显较流水池和网箱养殖生长速度慢。网箱养殖的饵料系数为1.2,高于流水池的1.0,而低于土池的1.4。7通过连续递增盐度和阶段性递增盐度对史氏鲟、达氏鳇和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三种鲟鱼进行盐度驯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阶段性递增盐度对史氏鲟、达氏鳇和杂交鲟进行驯化,最终达到盐度30‰时死亡率分别为6.7%、3.3%和5.0%,因此,鲟鱼海水驯化养殖是现实可行的。8.人工养殖条件下,对达氏鳇杂交种[达氏鳇♂×天然杂交种♀(达氏鳇♀×史氏鲟♂)]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全长为33.32cm、平均体重为145.83g的139日龄幼鱼经75d的人工饲养长成平均全长为48.79cm、平均体重为437.36g的个体,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L=0.2195t+3.2969,R2=0.9594,其全长日均增长量为2.06mm、平均瞬时增长率为0.0763,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Wgc=17.216e0.0516t,R2=0.956;体重日均增长量为3.8871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0.2197;体重与全长的回归曲线为WwL=0.0056L2.8929,R2=0.9982,幂指数接近于3,表明该鱼体重与全长的立方呈正相关系,属于等比生长类型。

王渊源[8](2006)在《水产配合饲料物理性状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光辉[9](2005)在《利用工厂余热水养殖罗非鱼技术的推广研究》文中提出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它们具有生长快、食性广、繁殖力强、病害少、肉质好、产量高等优点,现已成为世界性的主要养殖对象之一,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推广的优良养殖鱼类。但罗非鱼不耐低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我国的养殖。本论文结合徐州市罗非鱼养殖现状及该地具有丰富工厂余热水、余热气资源优势,就如何充分利用好工厂余热水、余热气进行罗非鱼的越冬保种及养成,发挥该地的资源优势,取得较高经济效益进行研究探讨。 本论文采取了余热水、余热气、锅炉加温三种方式对进行罗非鱼越冬保种,从地点选择、越冬池、鱼的准备、越冬苗种的培育、越冬前催肥、越冬鱼的选留、越冬鱼进池时间和密度、越冬期间饲养管理等环节进行对比试验获得了三种方式的试验数据并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显示:余热水越冬雌亲鱼的成活率比余热气越冬高出12%、比锅炉加温越冬高出21.25%;余热水越冬雌亲鱼的成本每立方米为735元比余热气越冬的成本每立方米低18元、比锅炉加温越冬的成本每立方米低71.4元;余热水越冬雌亲鱼的利润每立方米为201元比余热气越冬的利润每立方米高162元、比锅炉加温越冬的利润每立方米高275.4元。因此余热水、余热气方式进行罗非鱼越冬保种明显优于采用锅炉加温方式。本论文又对罗非鱼的养成采取余热水、余热气及常规养殖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对余热水、常规养殖方法进行了小结讨论,并运用经济学中的因素分析法中的连锁替代方法对余热水与余热气面积、效益、余热水与常规养殖面积、效益、余热气与常规养殖面积、效益对利润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余热水利润比余热气增加了10845元,比常规养殖利润增加了85365元,找出了余热水、余热气养殖罗非鱼的优势,也找出了制约罗非鱼产业发展的几种因素。为解决其中一项种苗的全雄性问题,本文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同时也进行了尼奥鱼杂交制种试验,并取得了相应的数据,为徐州市罗非鱼全雄性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提高了徐州市罗非鱼的种苗质量。另外,本论文从罗非鱼良种化、产业化、信息化及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进行了展望。

张秀江,金书杰,赵胜海[10](2005)在《鱼用配合饲料的选择与投喂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鱼用配合饲料是根据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将多种饲料按比例配合制成的一种营养完善的混合饲料。配合饲料种类很多,目前养殖生产上利用配合颗粒饲料养鱼,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养鱼方式,饲料成本已占到养殖成本的60%以上。饲料的选择不当将会导致养殖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因此,如何正确选择好鱼用配合饲料并科学投喂,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意

二、如何鉴别鱼用配合颗粒饲料的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鉴别鱼用配合颗粒饲料的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圆田螺苗种人工繁育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螺类的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2.1 雌雄鉴别方法研究
        1.2.2 常见螺类的性别比例
        1.2.3 繁殖力与繁殖习性
    1.3 饲养密度对螺类生长繁殖的影响
        1.3.1 亲本养殖密度与繁殖性能
        1.3.2 苗种养殖密度与生长性能
    1.4 螺类的催产及人工饵料
        1.4.1 螺类的人工催产
        1.4.2 螺类的食性
        1.4.3 藻粉在人工饵料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中华圆田螺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雌雄鉴别方法
        2.2.2 性别比例
        2.2.3 繁殖力
        2.2.4 繁殖习性
    2.3 讨论
        2.3.1 雌雄鉴别
        2.3.2 田螺的性别比例
        2.3.3 中华圆田螺的繁殖力和繁殖习性
第3章 养殖密度对中华圆田螺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养殖密度亲螺的生长性能
        3.2.2 不同养殖密度亲螺的繁殖性能
        3.2.3 不同养殖密度仔螺的生长性能
    3.3 讨论
        3.3.1 亲螺养殖密度对其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3.3.2 仔螺养殖密度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第4章 温度对中华圆田螺的催产效果及藻粉对仔螺生长的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温度下亲螺的产仔情况
        4.2.2 不同饲料投喂组仔螺的生长性能
        4.2.3 不同饲料投喂组仔螺的存活率
    4.3 讨论
        4.3.1 不同温度对中华圆田螺亲本产仔的影响
        4.3.2 不同饲料对中华圆田螺仔螺生长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饲料对中华圆田螺仔螺存活率的影响
第5章 全文总结、创新及不足和展望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和健康的损伤以及二种添加剂对其修复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黄颡鱼生物学特征
        2.1 形态特征
        2.2 雌雄鉴别
        2.3 生活习性和食性
        2.4 繁殖习性与生长特征
        2.5 营养需求
    3 黄颡鱼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
        3.1 黄颡鱼胃肠道形态结构
        3.2 黄颡鱼胃肠道功能
    4 鱼类肠道菌群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4.1 鱼类肠道菌群的形成过程
        4.2 淡水鱼类肠道菌群的特点
        4.3 鱼类肠道菌群的作用
    5 豆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5.1 豆粕中存在摄食抑制因子
        5.2 饲料中高水平豆粕会降低鱼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5.3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ANFs会对组织结构及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5.4 相关应对措施
    6 酵母培养物和天然植物复合物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价值
        6.1 酵母培养物
        6.2 天然植物复合物
    7 本试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饲料
        2.2 实验鱼与养殖管理
        2.3 样品采集
        2.4 分析方法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2 对体成分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3.3 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对氧化体系指标的影响
        3.5 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3.6 对胃肠组织结构以及肠道通透性相关酶活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豆粕水平饲料中添加适量酵母培养物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饲料
        2.3 试验鱼和养殖管理
        2.4 样品采集
        2.5 样本分析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对生长性能与饲料效率的影响
        3.2 对体成分与形态指标的影响
        3.3 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对抗氧化体系指标的影响
        3.5 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3.6 对胃肠组织结构和与肠道通透性相关两种酶酶活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豆粕水平饲料中添加天然植物复合物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1 前言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饲料
        2.3 试验鱼与养殖管理
        2.4 样品采集
        2.5 理化分析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对生长性能与饲料效率的影响
        3.2 对体成分与形态指标的影响
        3.3 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对氧化体系指标的影响
        3.5 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3.6 对胃肠组织结构以及肠道通透性相关酶活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日粮豆粕含量及两种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有效数据统计
        3.2 feature特征序列
        3.3 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
        3.4 不同组别黄颡鱼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群落结构
        3.5 4组黄颡鱼肠道菌群样本群落Heatmap图
        3.6 显着性差异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6)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及难点
    四、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淡水养殖技术的奠基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渔业的诞生
    第二节 传统水产养殖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 近代我国的水产科学试验及水产教育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淡水养殖业生产概况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革前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革前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
    第三节 鱼苗培育及育种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池塘“八字精养法”的提出
    第五节 湖泊、水库养殖技术的初步发展
    第六节 河道养殖与捕捞技术的提高
    第七节 人工饵料技术的初步发展
    第八节 鱼病防治技术的初步发展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文革时期我国淡水渔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人工繁殖及育种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 池塘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节 湖泊、河道养殖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网箱养鱼技术的开发
    第六节 人工颗粒饵料技术的进步
    第七节 增氧机及其它渔业机械的发明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一)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鱼苗培育与人工繁殖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池塘养殖技术与生态养鱼技术的进步
    第四节 湖泊和水库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二)
    第一节 流水高密度养鱼技术迅速发展
    第二节 人工饵料技术全面发展
    第三节 鱼病防治技术取得丰硕成果
    第四节 淡水养殖机械进一步发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动因分析
    第一节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淡水养殖技术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二节 悠久的养殖历史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 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必要前提
    第四节 正确的方针政策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五节 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是淡水养殖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
第七章 淡水养殖技术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作用及存在主要问题探讨
    第一节 淡水养殖技术的进步促进我国淡水养殖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存在主要问题探讨
    第三节 对进一步发展我国淡水养殖技术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达氏鳇人工繁殖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综述
    1.1 达氏鳇的分类
    1.2 达氏鳇的地理分布及经济价值
    1.3 达氏鳇生物学
    1.4 达氏鳇的资源及保护利用
    参考文献
2 达氏鳇人工繁殖技术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和讨论
    参考文献
3 达氏鳇人工养殖技术
    3.1 达氏鳇前期仔鱼培育
    3.2 达氏鳇仔鱼培育
    3.3 达氏鳇稚鱼培育
    3.4 达氏鳇商品鱼养殖
    参考文献
4 达氏鳇及杂交种﹑史氏鲟的海水驯化初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参考文献
5 达氏鳇的杂交种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达氏鳇的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标准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

(8)水产配合饲料物理性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颜色
2 气味
3 外形
    3.1 肉眼判别
    3.2 仪器测量
4 光泽
5 硬度
6 容重比
7 含粉率
8 细度
9 水分
1 0 浮水率
1 1 耐水性
1 2 粘弹性
1 3 慢沉速度

(9)利用工厂余热水养殖罗非鱼技术的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罗非鱼的市场需求
    1.1 国内市场需求
    1.2 国际市场需求
2 我国罗非鱼养殖现状
    2.1 罗非鱼的引进
    2.2 罗非鱼主要养殖模式
    2.3 主要养殖的罗非鱼种类
    2.4 罗非鱼养殖现状
3 罗非鱼的品种改良研究
    3.1 选择育种
    3.2 杂交育种
    3.3 多倍体育种
    3.4 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
    3.5 激素处理和三系配套技术
    3.6 转基因育种
4 罗非鱼的营养需求与饲料
    4.1 食性
    4.2 营养需要
    4.3 饲料
5 罗非鱼疾病及其防治
    5.1 细菌性疾病
    5.2 水霉病
    5.3 寄生虫性疾病
6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罗非鱼越冬三种模式对比
1 利用电厂余热水进行罗非鱼的越冬保种情况
    1.1 地点选择
    1.2 越冬前的准备
    1.3 越冬鱼进池时间和密度
    1.4 越冬期间饲养管理
2 利用电厂余热气进行罗非鱼的越冬保种情况
    2.1 地点选择
    2.2 越冬前的准备
    2.3 越冬鱼的准备
    2.4 越冬鱼进池时间和密度
    2.5 越冬期间饲养管理
    2.6 收获
3 利用锅炉加温越冬进行罗非鱼的越冬保种情况
    3.1 地点选择
    3.2 越冬前的准备
    3.3 越冬鱼进池时间和密度
    3.4 越冬期间饲养管理
    3.5 收获
4 三种形式的越冬保种效益比较
    4.1 三种形式的投入与产出
    4.2 三种越冬模式的成活率、成本和利润比较
    4.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三种形式的养殖对比
1 利用电厂余热水进行罗非鱼养殖
    1.1 选择地点
    1.2 苗种来源
    1.3 苗种下塘前准备工作
    1.4 鱼苗下塘
    1.5 饲养管理
    1.6 结果
2 利用电厂余热气进行罗非鱼养殖
    2.1 选择地点
    2.2 苗种来源
    2.3 苗种下塘前准备工作
    2.4 放养时间和密度
    2.5 饲养管理
    2.6 结果
3 常规方式罗非鱼养殖
    3.1 选择地点
    3.2 池塘清整
    3.3 鱼种选择与放养
    3.4 饲料投喂
    3.5 日常管理
    3.6 病害防治
    3.7 养殖结果
4 采用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效益的因素
    4.1 余热水养殖的小结与讨论
    4.2 常规方式罗非鱼养殖小结与讨论
    4.3 三种模式对利润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罗非鱼全雄性研究试验
1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与控制
    1.1 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
    1.2 性别决定的环境因素
    1.3 人工控制
2 尼奥鱼杂交制种试验
    2.1 池塘条件
    2.2 亲鱼鉴定及放养
    2.4 掌握亲鱼产卵日期及时捞苗
    2.5 苗种培育
    2.6 小结与讨沦 第五章 罗非鱼养殖业的前景展望
1 发展潜力
2 发展对策
    2.1 良种化、产业化及信息化是我国罗非鱼养殖业的辉煌出路
    2.2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如何鉴别鱼用配合颗粒饲料的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圆田螺苗种人工繁育技术基础研究[D]. 樊荟慧. 广西师范大学, 2020
  • [2]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和健康的损伤以及二种添加剂对其修复作用的研究[D]. 孙飞. 苏州大学, 2020(02)
  • [3]鱼用全价配合饲料的合理利用[J]. 兰永清. 福建农业, 2008(09)
  • [4]鱼用全价配合饲料的合理利用[J]. 兰永清. 科学种养, 2008(07)
  • [5]鱼用全价配合饲料的合理利用[J]. 兰永清. 渔业致富指南, 2008(11)
  • [6]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D]. 蒋高中.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7]达氏鳇人工繁殖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D]. 石振广.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8]水产配合饲料物理性状的探讨[J]. 王渊源. 饲料工业, 2006(04)
  • [9]利用工厂余热水养殖罗非鱼技术的推广研究[D]. 周光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1)
  • [10]鱼用配合饲料的选择与投喂技术[J]. 张秀江,金书杰,赵胜海. 齐鲁渔业, 2005(07)


黄颡鱼论文 罗非鱼论文 圆田螺论文 饲料机械论文 淡水养殖论文

上一篇: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相互作用模型中不育基因位置及效应的估计方法(英文)
下一篇: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