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银平[1](2020)在《成都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临床特征及中医体质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收集成都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入院的患者,按病史分为频繁急性加重表型患者与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患者,收集两组病人的临床特征资料、中医体质等数据,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以指导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慢阻肺。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成都地区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既往急性加重次数将患者分为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组(频繁组)及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组(非频繁组),住院期间收集患者的中医体质信息,出院后回顾性收集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部分血常规结果、部分生化结果、DIC检测、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痰细菌培养和肺功能等检测结果,计算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内生肌酐清除率估算值,收集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信息。应用统计软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1.基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慢阻肺患者120例,其中频繁组57例,非频繁组63例。频繁组体重指数更低、吸烟指数更高、病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入院时生命体征比较:频繁组呼吸、脉搏均高于非频繁组(均p<0.001),频繁组体温更高(p<0.05);3.实验室检测比较:频繁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均高于非频繁组(均p<0.001),频繁组淋巴细胞数小于非频繁组(p<0.001),频繁组红细胞沉降率快于非频繁组(p<0.05);频繁组血清钠、氯、白蛋白均低于非频繁组(均p<0.05),而B型钠尿肽、同型半胱氨酸均高于非频繁组(均p<0.05);频繁组动脉血氧分压低于非频繁组且二氧化碳分压高于非频繁组(均p<0.05);频繁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均高于非频繁组(均p<0.05);4.肺功能比较:频繁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均较非频繁组低(均p<0.05);5.合并症比较:频繁组年龄校正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更高(p<0.05);6.住院天数及费用比较:频繁组住院天数显着长于非频繁组(p<0.001),且频繁组住院总费用、日均费用均高于非频繁组(均p<0.001);7.中医体质比较:频繁组中医体质以气虚质、痰湿质为主,非频繁组以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为主,频繁组气虚质患者数显着高于非频繁组(p<0.05),频繁组兼夹血瘀质者显着多于非频繁组(p<0.05)。结论: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慢阻肺患者与非频繁急性加重表型者的临床特征存在显着差异,频繁组病程更长、吸烟指数更高、体重指数更低,因急性加重入院时病情更为严重、合并症更多、炎症情况更重且更容易处于血栓前状态;频繁组的医疗成本显着增加;频繁组与非频繁组之间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差异。
谢卓君,辛甜青,谢文佳,张毅[2](2018)在《TNF-α-308位点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联系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TNF-α-308位点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的关联程度。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Pub Med、Embase、Wan Fang、CBM、维普智立方文献数据库,检索国内外有关TNF-α-308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之间的病例(对照研究),从建库查找到2017年8月14日,共3名评价者依照纳入以及排除标准甄选出文献,对文献进行了整理和评价,用Rev Man 5.2应用软件对整理的文献做了Meta分析。结果:最后共纳入病例(对照研究)18篇,有病例组患者1697例、对照组患者1671例;在研究人群种族的基础上,对中国的汉族人群进行了亚组分析,Meta分析结果表明:TNF-α-308与COPD易感性有关联(RR=2.25,95%CI=[1.84,2.76],P[0.00001)。结论:TNF-α-308基因的多态性与COPD的易感性可能有关联。
高云,谢小兵[3](2018)在《新疆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一病区,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COPD患者各80例为病例组,同期于我院体检的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健康体检者各80例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TNF-α-308位点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统计各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COPD组和对照组中,TNF-α-308位点均以G等位基因及GG基因型多见,两组比较GG、AG、AA基因型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COPD组AG基因型(46.3%,35%)、AA基因型(10%,6.3%)及A等位基因频率(30%,25.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308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对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人群COPD的发生发展存在影响,携带AG和AA基因型的患者COPD发病风险增加,A等位基因可能是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
崔紫阳[4](2018)在《慢阻肺肺气肿临床表型特征与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气肿临床表型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炎症指标特征变化,探讨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肺气肿临床表型COPD患者的关系,及该位点基因型分布对COPD临床表型“精准化分型”的临床价值。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的汉族COPD患者120例,按照根据文献标准,由影像科诊断医师完善肺气肿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定义肺气肿表型与非肺气肿表型COPD,其中肺气肿表型COPD60例(实验组),非肺气肿表型COPD60例(对照组)。2研究方法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指数、病程、家庭氧疗等。入院完善高分辨胸部CT、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ABG)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periostin、TNF-α、ET-1水平。根据试剂盒说明步骤提取全血DNA,通过电泳检测扩增产物,并通过直接测序法对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产物进行测序,检测TNF-α-308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chromas软件读取峰图,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1)病例组和对照组性别构成比、年龄、BMI、吸烟指数、病程、家庭氧疗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例组与对照组肺功能检查中FEV1/FVC、FEV1%pred、血气分析检查中PaO2、PaCO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病例组1-2级亚组与3-4级亚组肺功能比较,3-4级亚组FEV1%pred受损更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比较,3-4级亚组PaO2更低、PaCO2潴留更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血浆炎症指标特征比较:通过对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间血浆TNF-α、Periostin、ET-1比较发现,病例组血浆periostin、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1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比较:通过对两组间FeNO水平比较,病例组FeNO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TNF-α-308基因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检测结果:(1)通过对两组PCR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法检测TNF-α-308基因型,各组均可检出G/G、A/G及A/A型三种基因型。对两组患者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符合遗产平衡定律(P>0.05)。(2)Logistics回归分析:经过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等位基因与肺气肿表型COPD有易感性;通过对肺气肿表型COPD患者的基因型比较,发现A/G、A/A基因型与肺气肿表型COPD患者关系紧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308位点基因型A/G型和A/A型与慢阻肺肺气肿表型COPD的形成有关;其中A/G型与肺气肿严重程度有关。结论 1)肺气肿临床表型特征COPD患者与非肺气肿表型COPD患者炎症标记物不同,TNF-α、Periostin、FeNO在肺气肿表型COPD患者中升高明显。2)TNF-α-308基因A等位基因与肺气肿表型COPD有关,基因型为A/G、A/A型COPD患者与肺气肿临床表型易感性相关,其中A/G型与肺气肿严重程度有关。
李一禄,陈济明,徐健,徐晓妮[5](2016)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308G/A基因多态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肿瘤坏死因子(TNF)-α308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CNKI、CBM和万方资源数据库中有关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与COPD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2014年8月。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等位基因型(A vs.G)以及共显性模型(AA vs.GG,AG vs.GG)、显性模型(GA+AA)vs.GG和隐性模型AA vs.(GA+GG)等遗传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个病例对照研究。异质性检验提示所有研究均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群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有关联[A vs.G:OR=2.538,95%CI=2.0503.143,P=0.000;AA vs.GG:OR=6.485,95%CI=2.78815.084,P=0.000;GA vs.GG:OR=2.165,95%CI=1.7042.752,P=0.000;(GA+AA)vs.GG:OR=2.400,95%CI=1.8993.034,P=0.000;AA vs.(GG+GA):OR=5.448,95%CI=2.34712.646,P=0.000]。通过Bgger’s及Egger’s检验判断AA vs GG及AA vs(GA+GG)可见发表偏倚(P<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与我国COPD发病有关,但上述结论仍需进一步证实。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李芳,闫少锋,苏秀兰[7](2010)在《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表明,COPD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目前已发现十余种候选基因与之有关,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是其中之一。TNF-α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它促进气道重构,改变平滑肌细胞功能,参与肺部炎症调节,从而在COPD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NF-α基因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的相关报道结果不一,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胡国平,彭公永,胡锦兴,冉丕鑫[8](2007)在《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荟萃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308位(TNF-α-308)G/A 基因型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性。方法检索 Medline 和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获取 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 COPD 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使用统一的表格提取资料,应用RevMan 4.2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检索的17篇文献中有18个病例-对照研究,共有1606例COPD 患者(亚洲人666例,白种人940例)和2551例对照(亚洲人898例,白种人1653例)被纳入荟萃分析。亚洲人群等位基因 TNF2与 COPD 密切相关(OR=2.62,95%CI 为2.00~3.43),基因型TNF1/2及基因型 TNF1/2合并 TNF2/2者的 COPD 易感性高于基因型 TNFl/1者(OR=2.44,95%CI为1.79~3.33及 OR=2.78,95%CI 为2.06~3.75),校正吸烟前后的敏感性结果相似。白种人等位基因 TNF2与 COPD 易感性无相关性(OR=0.97,95%CI 为0.84~1.14),基因型 TNF1/2及基因型TNF1/2合并 TNF2/2者的 COPD 易感性与基因型 TNF1/1者相似(OR=0.96,95%CI 为0.79~1.16及 OR=1.03,95%CI 为0.86~1.25),校正吸烟前后的敏感性结果相似。结论在亚洲人群中 TNF2等位基因是 COPD 的危险因素,在白种人群中 TNF-α-308的 G/A 基因多态性与 COPD 易感性无关。
校丹[9](2020)在《SP-A、TNF-α、GDF-15在AECOPD患者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包括A1期、A2期)及病情缓解期血清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肿瘤坏死因子-α、生长分化因子-15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为预测AECOPD寻找有效的血清生物学指标。方法:(1)收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加重组),其中肺功能分级为Ⅰ级、Ⅱ级患者30例(A1组),肺功能分级为Ⅲ级、Ⅳ级患者30例(A2组)和病情缓解期患者30例(缓解组)。(2)收集各组的一般资料,检测各组的血常规和生化指标;应用肺功能仪测定COPD患者肺功能参数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SP-A、TNF-α、GDF-15浓度。(3)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各组外周血SP-A、TNF-α、GDF-15的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P-A、TNF-α、GDF-15水平的相关性以及这三种生物学标志物与FEV1%pred的相关性;描绘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SP-A、TNF-α、GDF-15单独和联合检测对AECOPD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1)缓解组、A1组和A2组数据中WBC、PCO2、PO2、FEV1/pred(%)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外周血SP-A、TNF-α、GDF-15表达水平在缓解组、A1组和A2组基本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ECOPD患者SP-A、TNF-α、GDF-15表达水平均高于缓解组,且A2组高于A1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加重组血清SP-A水平与TNF-ɑ水平呈弱正相关(r=0.244,P<0.05),与GDF-15水平呈弱正相关(r=0.216,P<0.05),加重组TNF-α水平与GDF-15水平也呈弱正相关(r=0.340,P<0.05)。加重组外周血TNF-α、GDF-15、SP-A水平均与FEV1%pred呈弱负相关(r=-0.306,-0.174,-0.203;均P<0.05)。(4)SP-A、TNF-α、GDF-15单独诊断AECOPD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6、0.877、0.888,SP-A对AECOPD患者的诊断价值灵敏度均优于TNF-α和GDF-15,但GDF-15对AECOPD患者的诊断价值特异度均优于SP-A和TNF-α。(5)SP-A联合TNF-α、SP-A联合GDF-15、TNF-α联合GDF-15及三者联合诊断AECOPD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1、0.959、0.952、0.978。SP-A联合GDF-15可提高AECOPD患者的诊断效能,主要提高诊断AECOPD的灵敏性,更好地检测出患病者,三者联合并不优于两两联合对AECOPD患者诊断效能的评估,两两联合可显着提高诊断AECOPD患者的灵敏度,但对特异度的影响不大,单独检测GDF-15的特异度较高,两两联合甚至三者联合后均对特异度无明显提高。结论:(1)外周血SP-A、TNF-α和GDF-15表达水平可能反映AECOP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随着GOLD分级增加,SP-A、TNF-α和GDF-15表达水平越高。(2)SP-A联合GDF-15可提高AECOPD患者的诊断效能,对评估COPD急性加重期有一定的意义。
吴慈冰[10](2019)在《端粒长度及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海南黎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探讨海南黎族正常人群与COPD患者端粒长度的差异以及端粒长度相关基因SNP位点的频率分布情况,得出端粒长度相关基因多态性及端粒长度与海南黎族COPD易感性之间的关系,为COPD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2018年期间海南黎族COPD的患者279例及290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全基因组DNA后,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技术平台对25个位点进行SNP分型。对各种遗传模型分型结果做统计学分析,且应用Haploview软件确定出基因位点间的连锁程度及单体型的构建,明确端粒长度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黎族COPD患病风险的关系。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测定COP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细胞端粒长度。采用无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出风险比值比,在此基础上明确端粒长度与黎族COPD患病风险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了ZNF208基因多态性与端粒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在遗传模型下,RTEL1基因上rs4809324位点上的“C/C”基因型在共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下能降低黎族COPD的发病风险。TERT基因上的位点rs10069690在Overdominant遗传模型下,基因型“C/T”能增加黎族COPD的患病风险;在Log-additive遗传模型下,TERT基因上的rs2853677,rs2853676能增加黎族COPD的患病风险。Haploview软件分析表明TERT基因,OBFC1基因,RTEL1基因和ZNF208基因上的SNP位点具有较强的连锁关系。通过检测COPD患者和对照组的外周血端粒长度及端粒长度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我们发现海南黎族COPD患者的端粒长度明显短于正常对照的端粒长度。ZNF208基因的rs2188972携带的G等位基因的受试者具有较长的端粒长度。结论:端粒长度相关的RTEL1基因上的rs4809324位点能降低海南黎族人群COPD的患病风险。TERT基因上的rs10069690、rs2853677和rs2853676位点均能增加海南黎族人群COPD的患病风险。海南黎族COPD患者具有较短的端粒长度,并且端粒长度越短,COPD的患病风险越高。ZNF208基因中rs2188972位点多态性影响端粒长度,rs2188972携带的G等位基因具有较长的端粒长度。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方案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选择 |
| 1.3 研究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 2.2 入院时生命体征比较 |
| 2.3 血细胞分析等炎症指标比较 |
| 2.4 生化相关指标比较 |
| 2.5 动脉血气比较 |
| 2.6 DIC检测比较 |
| 2.7 肺功能指标及分级比较 |
| 2.8 痰细菌培养比较 |
| 2.9 合并症比较 |
| 2.10 住院天数及费用比较 |
| 2.11 中医体质比较 |
| 3 讨论 |
| 3.1 一般情况分析 |
| 3.2 入院时生命体征分析 |
| 3.3 血常规及炎症指标分析 |
| 3.4 生化相关指标分析 |
| 3.5 动脉血气结果分析 |
| 3.6 DIC检测分析 |
| 3.7 肺功能指标分析 |
| 3.8 痰细菌培养分析 |
| 3.9 合并症分析 |
| 3.10 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分析 |
| 3.11 中医体质分析 |
| 4 结论 |
| 5 研究的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件一: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附表 |
| 表一:中医体质调查表 |
| 表二:年龄校正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 |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检索及策略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文献筛选过程及一般特征 |
| 2.2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 2.3 Meta分析结果 |
| 2.3.1 森林图 |
| 2.3.2 发表偏倚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
| 4 讨论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临床研究 |
| 1.1 研究对象 |
| 1.1.1 病例组与对照组选择 |
| 1.1.2 入选标准 |
| 1.1.3 排除标准 |
| 1.2 研究因素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一般资料收集 |
| 1.3.2 临床检查 |
| 1.3.3 实验室设备 |
| 1.3.4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 |
| 1.3.5 血浆炎症因子检测 |
| 1.3.6 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检测 |
| 1.3.7 HRCT检查肺气肿评分 |
| 1.3.8 统计学处理 |
| 1.4 结果 |
| 1.4.1 研究者基线资料 |
| 1.4.2 炎症因子比较 |
| 1.4.3 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检测 |
| 1.4.4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 |
| 1.4.5 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与慢阻肺肺气肿表型的易感性分析 |
| 1.4.6 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与肺气肿表型程度分级的易感性分析 |
| 1.4.7 多因素分析 |
| 1.4.8 吸烟、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型对肺气肿表型COPD的交互作用 |
| 1.4.9 吸烟、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型对不同程度肺气肿表型COPD的交互作用 |
| 1.5 讨论 |
| 1.5.1 肺气肿临床表型COPD临床特征及炎症特征 |
| 1.5.2 肺气肿临床表型与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
| 1.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表型研究进展 |
| 2.1 COPD定义 |
| 2.2 COPD表型 |
| 2.2.1 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表型 |
| 2.2.2 肺气肿表型 |
| 2.2.3 慢性支气管炎表型 |
| 2.2.4 频发加重表型 |
| 2.2.5 炎症表型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A 肺气肿程度分级 |
| 附录B 肺气肿评分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讨论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一、所纳入研究的特征 |
| 二、亚洲人COPD易感性的比较 |
| 三、白种人COPD易感性的比较 |
|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 2.1.2 纳入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1.4 问卷调查表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肺功能检查 |
| 2.2.2 血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
| 2.3 实验过程 |
| 2.3.1 实验设备 |
| 2.3.2 实验原理 |
| 2.3.3 实验步骤 |
| 2.3.4 计算 |
| 2.4 数据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三组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
| 3.2 三组外周血SP-A、TNF-α和GDF-15 表达水平比较 |
| 3.3 加重组SP-A、TNF-α和GDF-15 水平的相关性 |
| 3.4 加重组SP-A、TNF-α和GDF-15 水平分别与FEV1%pred的相关性 |
| 3.5 SP-A、TNF-α和GDF-15 单独检测对AECOPD诊断的ROC曲线分析 |
| 3.6 SP-A、TNF-α和GDF-15 联合检测对AECOPD诊断的ROC曲线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SP-A在 AECOPD患者的表达水平 |
| 4.2 TNF-α在AECOPD患者的表达水平 |
| 4.3 GDF-15在AECOPD患者的表达水平 |
| 4.4 SP-A、TNF-α和GDF-15对AECOPD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
| 4.5 不足与展望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COPD病例资料收集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意义 |
| 1.2 端粒 |
| 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
| 1.4 所处地理位置(海南)介绍 |
| 第二章 端粒长度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海南黎族人群COPD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 |
| 2.1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 2.2 研究人群 |
| 2.2.1 研究人群来源 |
| 2.2.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 |
| 2.2.3 正常对照组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血样采集 |
| 2.3.2 全基因组DNA提取 |
| 2.3.3 DNA纯度和浓度检测 |
| 2.3.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 2.3.5 SNP位点的选择 |
| 2.3.6 SNP分型 |
| 2.4 统计学方法 |
| 2.4.1 数据整理 |
| 2.4.2 均衡性检验 |
| 2.4.3 位点/样本过滤 |
| 2.4.4 频数或频率统计 |
| 2.4.5 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 |
| 2.4.6 关联分析 |
| 2.5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 2.5.1 样本的一般特征 |
| 2.5.2 引物的基本信息 |
| 2.5.3 基因分型结果图 |
| 2.5.4 数据分析 |
| 2.6 讨论 |
| 第三章 端粒长度及ZNF208 基因多态性与海南黎族人群COPD患病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
|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 3.1.1 实验主要材料 |
| 3.1.2 实验主要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3 统计学方法 |
| 3.4 实验结果 |
| 3.4.1 PCR反应的扩增曲线与溶解曲线 |
| 3.4.2 相对端粒长度的分布与研究人群一般特征的分析 |
| 3.4.3 相对端粒长度与COPD风险分层之间的关系 |
| 3.4.4 相对端粒长度与ZNF208 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 |
| 3.5 讨论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