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1](2017)在《中国蚕业期刊发展方向研究——基于CNKI期刊统计与评价2007—2016年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蚕业科学》《广东蚕业》《中国蚕业》《广西蚕业》《蚕桑通报》《北方蚕业》《江苏蚕业》7种蚕业期刊在CNKI期刊统计与评价上2007—2017年的出版数据进行收集统计,从出版概况和学术热点动态两个方面对7种期刊进行分析研究,以此发掘蚕业期刊存在的问题、特色和优势,探讨中国蚕业期刊的发展方向。
靳月琴,刘力[2](2009)在《谈谈影响家蚕杂交率水平的因素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尚小芳,杜利梅,王晨阳,张娟,黄凡哲[3](2018)在《9801×9802等3对家蚕新品种的实验室鉴定》文中提出2017年春,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对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及苏州大学选育的3对家蚕新品种9801×9802、鲁41×鲁42、苏婴×熙阳在山西省进行了实验室鉴定。结果表明:3对参鉴品种的全茧量、茧层率均高于菁松×皓月,苏婴×熙阳丝质成绩好,纤度明显细于菁松×皓月,3对参鉴品种普通茧质量百分率[1-(双宫茧质量+薄皮茧质量)/总收茧量×100%]均高于对照种。9801×9802与菁松×皓月相比,万蚕收茧量高9.51%、万蚕茧层量高11.95%、50 kg桑产茧量高7.82%、50 kg桑茧层量低2.60%;鲁41×鲁42与菁松×皓月相比,万蚕收茧量高17.48%、万蚕茧层量高32.63%、50 kg桑产茧量高2.71%、50 kg桑茧层量高2.38%;苏婴×熙阳与菁松×皓月相比,万蚕收茧量低2.15%、万蚕茧层量高3.38%、50 kg桑产茧量高10.18%、50 kg桑茧层量高2.83%。
李季生,李娜,贾漫丽,黄露,刘沿延,杨贵明[4](2016)在《中药僵蚕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探析》文中指出由于缺乏专业生产厂家和生产标准,中药僵蚕的产量和质量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因此规模化、标准化僵蚕生产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文章通过细化僵蚕生产环节,分析关键问题,整合先进技术,为中药僵蚕的规模化、省力化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依据。
赵东晓,董亚茹,杜建勋,陈传杰,梁明芝,王照红[5](2016)在《桑叶多糖的含量影响因素与提取检测方法》文中认为桑叶多糖是桑叶活性物质的一种,因其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衰老、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在医药、食品和保健品等行业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本文概述了桑叶多糖含量的影响因素,介绍了热水浸提法、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等5种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逄玉军,李明堂[6](2013)在《柞蚕区脓病蚕发生后的技术处理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柞蚕场中脓病蚕的发生形式和危害程度,提出了四五龄期和移蚕保蚕过程中对脓病蚕的技术处理方法与措施。
金丽英,单玉涛,刘振林[7](2013)在《发展东宁县蚕业生产的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东宁县发展蚕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全县发展蚕业生产的思路和建议,并提出放养春蚕对改变全省蚕业用种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李波[8](2011)在《国内蚕业网络信息资源与检索》文中认为从在线文献、专业网站、专业数据库、统计数据,以及专家和机构信息五个方面对蚕业网络资源的分布与检索进行了整理与介绍。
贾亚洲[9](2010)在《我国蚕业科技期刊作者群分布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有10种公开发行的蚕业科技期刊,2007-2009年载文3087篇,期刊载文作者群分布为推广部门61%、高校20%、科研院所16%、其他单位3%,作者遍及江苏、浙江等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各刊的作者群以出版地所在省份为中心,其中6种期刊所在省市(区)的作者占61%~88%。蚕业期刊与作者之间地缘关系密切,作者群人缘分流明显,《蚕业科学》的作者群主要为与蚕业有关的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及在读研究生,其余蚕业科技期刊的作者群主要为蚕业技术推广人员,省市科研院所作者群相对较弱,非核心类期刊作者群缺乏新生力量。
贾亚洲[10](2010)在《我国蚕业科技期刊作者群分布的相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有10种公开发行的蚕业科技期刊,2007—2009年载文3087篇,期刊载文作者群分布为推广部门61%、高校20%、科研院所16%、其他单位3%,作者遍及江苏、浙江等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各刊的作者群以出版地所在省份为中心,其中6种期刊所在省市(区)的作者占61%~88%。蚕业期刊与作者之间地缘关系密切,作者群人缘分流明显,《蚕业科学》的作者群主要为与蚕业有关的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及在读研究生,其余蚕业科技期刊的作者群主要为蚕业技术推广人员,省市科研院所作者群相对较弱,非核心类期刊作者群缺失新生力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7种蚕业期刊的发展与定位 |
| 二、7种蚕业期刊的年度出版概况与学术动态分析 |
| (一) 年度出版概况分析 |
| 1. 年度总文献量。 |
| 2. 年度基金资助文献量。 |
| (二) 7种蚕业期刊的学术热点动态与分析 |
| 1. 期刊近十年文献所属栏目的分布。 |
| 2. 期刊近十年文献的学科分布。 |
| 3. 期刊近十年文献的关键词数量分布。 |
| 三、对于蚕业期刊发展的建议 |
| (一) 地方性期刊应进一步明确期刊定位, 重视期刊影响力建设 |
| (二) 增强期刊与作者、读者之间的互动, 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 |
| (三) 创新开展蚕桑科普服务, 多渠道提升影响力 |
| 1 影响蚕种杂交率的因素 |
| 1.1 人为因素 |
| 1.2 技术水平 |
| 2 预防对策 |
| 2.1 端正思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
| 2.2 建立质检机构, 加强质量监理 |
| 2.3 按照操作规程, 把好技术关 |
| 1) 合理安排对交品种的出库计划。 |
| 2) 严格选择淘汰, 确保品种纯正。 |
| 3) 防止品种混杂及错误配对。 |
| 4) 加强削茧鉴蛹与捉蛾交配管理工作。 |
| 5) 统一抽测办法和判定标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饲育方式 |
| 1.2.2 试验设区 |
| 1.2.3 调查项目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9801×9802的实验室鉴定成绩 |
| 2.2 鲁41×鲁42的实验室鉴定成绩 |
| 2.3 苏婴×熙阳的实验室鉴定成绩 |
| 3 小结与讨论 |
| 1 桑园管理 |
| 1.1 桑树品种 |
| 1.2 田间管理 |
| 1.3 桑叶采收 |
| 2 家蚕饲养 |
| 2.1 品种选择 |
| 2.2 小蚕饲养 |
| 2.3 大蚕饲养 |
| 3 僵蚕生产 |
| 3.1 菌种筛选 |
| 3.2 接种条件 |
| 3.3 发僵环境 |
| 4 后期加工 |
| 4.1 干燥除湿 |
| 4.2 质量控制 |
| 4.3 炮制僵蚕 |
| 1 桑叶多糖的功能 |
| 2 桑叶多糖含量影响因素 |
| 2.1 品种 |
| 2.2 产地 |
| 2.3 处理方式 |
| 3 桑叶多糖检测方法 |
| 3.1 热水浸提法 |
| 3.2 微波提取法 |
| 3.3 超声波提取法 |
| 3.4 酶解提取法 |
| 3.5 超高压提取法 |
| 4 结语 |
| 1 四龄前期脓病蚕发生后的技术处理 |
| 2 五龄期脓病蚕发生后的技术处理 |
| 3 匀蚕和移蚕过程中发现脓病蚕后的技术处理 |
| 4 灭蛆保蚕过程中发现脓病蚕后的技术处理 |
| 5 蚕场中的油烂茧处理方式 |
| 6 脓病蚕污染过的蚕场处理和健蚕保护 |
| 1 柞蚕生产的有利条件 |
| 2 桑蚕生产的有利条件 |
| 3 发展蚕业生产的建议和对策 |
| 3.1 大力宣传, 提高认识 |
| 3.2 统筹规划, 科学发展 |
| 3.3 选准技术突破口, 定点示范 , 全区联动 |
| 0 前言 |
| 1 在线文献 |
| 1.1 蚕业电子图书 |
| 1.2 蚕业专业期刊与期刊论文 |
| 1.3 学位论文 |
| 1.4 会议论文 |
| 1.5 科技成果与专利文献 |
| 1.6 标准文献 |
| 2 专业网站 |
| 2.1 地方蚕业网站 |
| 2.2 国家蚕业网站 |
| 2.3 蚕业科研机构网站 |
| 2.4 高校相关专业网站 |
| 2.5 电子商务网站 |
| 2.6 蚕业企业网站 |
| 3 专业数据库 |
| 4 统计数据 |
| 5 蚕业机构、科技专家信息 |
| 1 作者群的调查 |
| 1.1 蚕业科技期刊的种类 |
| 1.2 作者群单位类型与地域分布的调查 |
| 1.3 第一作者从业信息的调查 |
| 2 结果分析 |
| 2.1 期刊作者群在不同单位的分布 |
| 2.2 期刊作者群在不同生产区域的分布 |
| 2.3 不同期刊的作者群地域分布 |
| 2.4 作者群的身份特点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作者群人缘分流明显 |
| 3.2 期刊与作者之间地缘关系密切 |
| 3.3 非核心类期刊作者群年龄结构不尽合理 |
| 3.4 蚕业期刊载文中科研院所作者群比例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