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氟化锂热释光探测器的剂量性能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氟化锂热释光探测器的剂量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范庆英,邱少卿,姬晓兰[1](2021)在《一种宽量程热释光探测器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介绍热释光镁钛探测器LiF(Mg.Ti)。方法:以热释光探测器主要技术指标为主线,按照名词、术语、剂量单位,讲述评价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质量的主要性能,以及影响每项技术指标的主要因素和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结果:LiF(Mg.Ti)—M热释光探测器的线性及能量响应等项性能,均符合相关的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要求。结论:一种宽量程热释光探测器,可以用于放射场所及环境剂量监测。

陈基炜,黄圣雁,朱振华,屠建春,涂彧[2](2021)在《120kV CT诊断条件下热释光剂量计测量X射线剂量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在特定CT诊断条件下热释光剂量计(thermoluminescence dosimeter,TLD)测量输出X射线剂量的准确度。方法:分别使用TLD和电离室剂量计(ionization chamber dosemeter,ICD)测量在CT管电压120 kV、管电流范围50~400 mAs诊断条件下的输出剂量值,横向比较CT设定、ICD和TLD三者测得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并进行相对误差计算和TLD数据线性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ICD和TLD测量的CTDIvol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ICD和TLD与CT设定的CTDIvol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7.31%和9.62%,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限值;且TLD测量的CTDIvol整体呈线性关系,拟合效果良好(R2=0.996 4)。结论:TLD可用于测量CT输出X射线剂量,总体准确度较高,可为120 kV诊断条件下的辐射剂量学研究提供参考。

周梦洁[3](2020)在《EAST实验场所核辐射剂量场的研究》文中认为EAST(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装置在进行氖等离子体放电时产生的大量中子与γ电离辐射,与等离子体参数密切相关,是影响仪器设备性能寿命、结构材料活化水平以及实验人员电离辐射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等离子体性能的重要参数依据。研究装置运行期间大厅内中子、γ射线的辐射行为与剂量空间分布特征,是确保实验人员及实验环境辐射安全的重要前提,也是辐射防护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本论文主要围绕辐射剂量监测探头的在线刻度、不同加热模式下的中子与γ射线辐射行为以及主机大厅内的剂量分布监测,开展了 EAST装置实验场所核辐射剂量场的研究。为获得更加准确的实验监测数据,首先采用252Cf中子源、137Csγ射线源对EAST大厅内的三组中子、γ电离室监测探头进行了在线刻度。并结合实验场所的现场环境,建立探测器的三维中子学模型,利用MCNP程序开展了模拟计算。通过对比分析实验值、理论值和模拟值,对探测器的标定系数进行修正,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在线监测与离线剂量计中子累积监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本次刻度实验也为检验探测器的工作状态以及EAST装置放电实验前后探测器的定期标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利用EAST装置上的在线辐射剂量监测系统,并结合等离子体运行参数及相关诊断系统的监测数据,分析研究了欧姆加热、低杂波加热、中性束注入加热以及协同加热模式下,中子、γ(X)射线的辐射强度与累积剂量。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掌握了不同实验条件下中子、γ(X)射线的辐射行为及多种产生来源。基于热释光探测技术开展了 EAST大厅内的剂量分布监测实验。通过分析监测结果,首次获得了 EAST装置运行期间大厅内辐射场的剂量空间分布特征,中子、γ累积剂量随径向距离的变化趋势,以及装置脉冲运行时中子与γ累积剂量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此外,还利用便携式巡测仪获得了 EAST装置放电间隙及停机阶段的γ剂量率分布,从而为评估不同时段下实验人员与参观交流人员的电离辐射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

赵莹[4](2020)在《硅酸镁热释光剂量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及发光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硅酸盐系列的无机磷光体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基质材料,尤其是Mg2SiO4系列,其掺杂稀土后具有良好的热释光灵敏度,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性能的热释光剂量材料。本文首先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Mg2SiO4:RE(RE=Ce、Pr、Nd、Sm、Eu、Tb、Dy、Er、Tm、Yb)系列样品。对比纯Mg2SiO4和Mg2SiO4:RE的热释光谱(TL)发现,随着稀土的掺入,晶格扭曲产生晶体缺陷,这些缺陷和稀土离子的半径有关;Mg2SiO4中的两个不同Mg2+格位允许稀土离子替换,使样品中热释光峰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同一样品中,热释光峰随波长会发生偏移表明稀土发光和缺陷之间有紧密联系;通过对比稀土掺杂Mg2SiO4:RE的热释光,发现Mg2SiO4:Tb的热释光性能最好,因此选用Tb作为掺杂离子进行系统研究。其次,通过改变制备方法(高温固相法和微波加热法)制备了Mg2SiO4:x mol%Tb(x=0.5,1,3,5,7)系列样品。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XRD)表征发现,两种方法合成的样品均为硅酸镁晶相,其荧光光谱(PL)和热释光谱(TL)均为Tb3+的f-f跃迁,不易受周围晶体场的影响,高温固相法的样品热释光发光强度更强,对X射线的热释光响应灵敏度更高;电子顺磁共振谱(EPR)测试结果表明晶格中存在有未成对的电子,其g张量为1.9986。第三,通过改变初始原料(分别以氧化镁和碱式碳酸镁作为镁源)制备了Mg2SiO4:x mol%Tb(x=0.5,1,3,5,7)系列样品。其XRD结果表明使用高温固相法且氧化镁为镁源合成的样品的结晶强度更好;从PL结果可以发现,两种初始原料合成的Mg2SiO4:Tb的荧光均为Tb3+的发射;使用热释光测试后,发现氧化镁作为镁源合成的样品有两个主热释光峰分别在196℃、317℃,而使用碱式碳酸镁(Mg(OH)2?4MgCO3?5H2O)合成的样品其热释光峰分别在196℃、245℃、317℃,表明初始原料的不同会影响样品中的缺陷分布状态,从而影响热释光的发光峰位。Mg2SiO4:3 mol%Tb的热释光性能最佳。第四,使用高温固相法和微波加热法分别制备了Mg2SiO4:Tb,M(M=Li,Na,Ca,Al,Ga)系列样品。对比金属离子和Tb共掺杂样品的XRD发现,双掺并没有改变Mg2SiO4晶相;对样品进行扫描电镜测试(SEM)发现,由微波法合成的样品的微观结构与单掺相比有所变化,由聚集的球状变为块状结构;从PL结果可知,双掺可以有效提高样品的发光效率,不同合成方法合成的双掺样品的TL强度有所差异,微波法中Mg2SiO4:3 mol%Tb,3 mol%Na的热释光灵敏度最高,高温固相法中Mg2SiO4:3 mol%Tb,3 mol%Al的热释光灵敏度最高,其190℃的热释光峰强度最强且基本为单峰,可以用于热释光剂量计的开发和研制。总之,本论文通过对制备方法与原料、掺杂元素、掺杂浓度和共掺杂金属离子的调控,实现了对硅酸镁热释光剂量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及发光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Mg2SiO4掺杂系列样品是一种优质的热释光剂量材料,在热释光剂量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阮书州,赵徵鑫,张文艺,苏锴骏,庞新新,王芳,刘玉连,霍梦慧,阎长鑫,焦玲[5](2019)在《大剂量照射对热释光探测器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通过对大剂量照射后的热释光探测器(LiF:Mg,Cu,P)进行研究,探讨热释光探测器性能是否发生改变。方法 采用热释光退火炉对大剂量辐照后的热释光探测器进行退火,直至完全退火,然后用137Cs辐照仪照射固定剂量(0.5 Gy),验证热释光探测器的准确性。结果 大剂量照射后的热释光探测器在常规240 ℃条件下不能完全退火,在400 ℃高温条件下可以完全退火;退火后的热释光探测器经137Cs辐照仪辐照0.5 Gy后测量结果明显偏小,探测器的剂量响应和分散性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结论 经过大于5 Gy电子辐照场照射后,热释光探测器的晶体结构发生了改变,出现了240 ℃以上高温峰,导致常规温度下不能完全退火。因此,大剂量照射后的热释光探测器不能再用于剂量测定。

王一航[6](2018)在《FNTD中子个人剂量计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子在核工业、能源生产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中逐渐宽广的应用,人们接触中子辐射的机会越来越多,群体和个人接受中子辐射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而且中子在人体中有较高的能量沉积,产生更加有害的生物效应,因此评估人员接受的中子辐射剂量对人员辐射防护愈加重要。但是准确的评价人员所接受的中子剂量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覆盖从热中子(0.01eV)到高能中子(20MeV)这样宽能量范围的中子个人剂量计。被动式中子探测器确具有体积小、无需电源、可靠性高、佩戴方便等优点,使其作为法定的中子个人剂量计使用。因此优化或设计新型的被动式中子个人剂量计,成为人员中子辐射防护领域的研究重点。通常使用的被动式中子探测器有:塑料径迹探测器(CR-39)、热释光探测(TLD)、光释光探测(OSL)。这些探测器各有优缺点,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克服目前被动式中子探测器各种限制的新型中子个人剂量计,比如对重离子传能线密度(LET)灵敏范围更宽,无需化学处理,能够使用自动设备多次读数,多次使用等。蓝道儿实验室开发出了荧光核径迹探测器(fluorescencenuclear track detector)将α-Al2O3:C,Mg单晶材料和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合起来,在探测质子,重带电离子和中子的辐射剂量都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可以准确的追踪离子三维径迹,并且达到光学衍射限制的分辨率,为替代常规的被动式中子探测器提供了可能。本文研究了α-Al2O3:C,Mg单晶材料的制备工艺,并在国内首次制备出了大尺寸α-Al2O3:C,Mg单晶(Φ30×70mm);研究了C对晶体中F-type色心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使用蒙特卡洛模拟软件(Geant4)设计了FNTD中子个人剂量计的整体结构,模拟研究了 FNTD对中子的剂量和能量响应,并且利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了在宽能谱范围(0.01eV~20MeV)中子的H*(10)和总注量的展平。第三章和第四章研究的是α-Al2O3:C,Mg单晶的制备、性能和色心形成机理,这一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虽然α-Al2O3:C,Mg单晶材料已由蓝道儿(Landauer,Inc.)制备出来,但在国内对其制备还未见报道。本文首次在国内采用石墨电阻加热的切克劳斯法(Czochralski)法生长了大尺寸α-Al2O3:C,Mg单晶(Φ30 × 70 mm)。该方法使用石墨电阻加热,晶体生长时使用A1203,MgO和石墨粉末作为初始生长材料。单晶衍射测试表明生长的晶体属于三角立方晶系R-3c,为α相的Al2O3:C,Mg单晶。GDMS测试表明在生长过程较好的控制了掺杂元素C和Mg的元素含量,C含量为2768ppm,Mg含量为17ppm,没有引入其它杂质。吸收光谱测试表明在206nm、232nm和256nm出现了明显的吸收峰,由Smacula’s公式计算了F色心的浓度为3.81×1016cm-3,两个吸收位置的F+色心浓度为4.1×1015cm-3和1.46×1016cm-3。激发-发射光谱也表明晶体中包含位于(435/510nm)的荧光中心,这是F22-(2Mg)色心所特有的。在对C在晶体中色心形成的实际作用的研究中,将制备好的α-A1203:C,Mg单晶在空气、H2和真空中进行退火处理。单晶衍射表明在空气、H2和真空中退火后单晶的晶体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晶体结构依然属于R-3c空间群,退火后晶体的晶胞参数和体积也没有发生改变,与初始生长的晶体一致。GDMS测试表明退火处理后,掺杂C和Mg的浓度比未退火晶体有所增高,说明退火加速了杂质元素的扩散,由内而外的扩散使其分布更加的均匀。吸收光谱测试表明,退火使吸收峰明显降低,破坏了荧光中心。结合荧光测试进一步说明,在高温下退火使晶体中氧空位消失。根据学术界三种关于掺C作用的争议,C2+替换Al3+、C4-替换O2-和形成气氛而不是掺杂,结合实验测试论证,我们倾向于第三种观点,既C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形成荧光中心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掺杂,而在于在晶体生成过程中保持还原气氛,从而有利于在晶体中形成大量的氧空位。为了排除是退火气氛中的原子进入了晶格,我们在1300℃的10-4Pa的真空中退火了晶体,而光吸收、荧光、GDMS等测试结果与空气、H2中退后一致,这就表明氧空位的消失是间隙C元素扩散导致的。第五章是本文的难点和创新。通过蒙特卡洛模拟(Geant4)设计了FNTD的整体结构、材料类型、元素含量,为了使探测器能够在宽能谱范围(O.O1eV~20MeV)对中子都有较高的响应,在探测器结构中加入了背散射部分,包括前后两个部分,整体材料为含10B聚乙烯,尺寸为4.5×7×1cm3。模拟研究了FNTD的对宽能谱范围(0.01eV~20MeV)中子的注量能量响应和剂量能量响应,使用30×30×15cm3的水箱来代替人体,将FNTD剂量计放置在水箱表面中心位置,设置了 30个能量点的单能中子,通量密度为0.933×1017cm-2。结果表明,使用6LiF转换材料对低能段中子注量能量响应较高(低于10eV),其中1OOum厚时响应最高;使用(CH2)n对高能段中子注量能量响应较高(高于1MeV);背散射结构使用6LiF转换材料对于中能段中子注量能量响应较高。使用周围剂量当量(H*(10))来评价中子辐射场中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并建立了响应值和中子个人剂量之间的联系。剂量响应情况和能量响应情况基本一致,使用6LiF转换材料对低于10eV能量的中子剂量能量响应较大,使用(CH2)n对高于1MeV的中子剂量能量响应较大,背散射结构使用6LiF转换材料对于使用对于低能段中子剂量能量响应较高,而高能段较低,这是由于中子注量剂量转换系数u值在高能段是低能段的40倍。利用最小二乘法优化了FNTD在宽能谱范围的中子H*(10)和中子总注量测量。优化后H*(10)响应约束在0.30~1.4之间,其中0.01eV~70keV和4~14MeV较为平坦,约束在0.8~1.4,占到了宽能谱范围(0.01eV~20MeV)9个能量量级中的8个,总注量响应在宽能谱范围(0.01eV~20MeV)约束在0.89~1.1之间。模拟研究表明FNTD剂量计可以较好的测量宽能谱范围(0.01eV~20MeV)中子剂量和总注量。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进一步优化α-Al2O3:C,Mg单晶的生长方法,制备出剂量计成品进行辐照实验。FNTD中子个人剂量计具有极大的潜力发展成新一代被动式中子个人剂量计。

刘小莲,麦维基,贾育新,张素芬,李明芳,邱美娇,杨宇华,胡世杰[7](2014)在《广东地区氟化锂热释光探测器长期稳定性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氟化锂(镁,铜,磷)[Li F(Mg,Cu,P)]热释光探测器的长期稳定性及其在广东地区气候条件下的衰退规律。方法随机抽取1 080个分散性相同的Li F(Mg,Cu,P)热释光探测器,分成6组,每组180个。分别以0.5、1.0、3.0、5.3和10.0 m Sv剂量约定真值辐照第15组,第6组为跟随本底。将6组剂量计分别贮存于室温、28℃恒温和5℃恒温。于第1、90、180、270和360天每组分别取出12个平行样本测读,分析热释光探测器储能的长期稳定性变化规律。根据实验结果作曲线拟合,使用曲线回归方程和插值法计算热释光探测器信号衰退的修正值。结果辐照后360 d内,3个不同贮存温度之间热释光探测器评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贮存温度越高,热释光探测器信号衰退越大;5个不同辐照剂量之间热释光探测器评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热释光探测器信号衰退呈降低趋势;5个贮存时间点间热释光探测器评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释光探测器信号衰退随着贮存时间的增长而增加。热释光探测器评定值在贮存温度、辐照剂量和贮存时间三者之间有交互效应(P<0.01)。贮存120 d时热释光探测器信号衰减最大值为0.889,说明其在120 d贮存周期内稳定性不大于10%,可不修正。结论广东地区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最长不超过3个月,剂量计回收后存放于阴凉处,并于30 d内完成测读,逾期测读应进行结果的修正。

周海生,马戈,罗剑辉,魏福利,夏惊涛,徐曦,宋朝晖[8](2014)在《复杂屏蔽体中硅器件吸收剂量的测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氟化锂热释光探测器在复杂屏蔽体中硅器件X射线吸收剂量测量中的应用。分析了该屏蔽体内X射线剂量分布特点,介绍了热释光探测器的特点及使用情况,进行了氟化锂和硅材料吸收剂量的换算,给出了屏蔽体内硅器件吸收剂量的测量结果。此方法可用于加屏蔽体的半导体器件X射线辐照在线考核。

邢亚飞[9](2014)在《热释光测量技术用于X射线环境辐射剂量监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放射性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工程的基础环节之一,热释光测量技术用于个人剂量、环境剂量监测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热释光探测器量程宽,一般为10-5~103Gy(戈瑞),灵敏度高,能量响应好,不受电磁干扰,体积小,衰退少,测量误差小,使用方便,探测元件来源广泛,可做成各种形状,并可重复使用,适用于多种射线的测量,既可用于常规监测,也可用于事故监测。由于热释光测量是一种相对测量方法,同时热释光探测器存在材料剂量特性(储能性、发光性、剂量响应性、饱和性、光衰退、光响应以及灵敏度对辐射品质的依赖性等),在实际测量过程中,测量准确度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同种类型同样规格的探测器的测量参数也不完全一样,为获得较准确的测量结果,需要调整热释光测量系统的最佳工作条件与状态。本文首先对校准过程中刻度因子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在测量系统校准过程刻度因子的计算中,采用最小二乘法和平均值法计算出的刻度因子均能较好的回归到真实照射计量值,误差均在±5%以内,能够符合测量精度要求。之后对测量系统的相对误差进行研究,通过全国实验室的盲样考核与比对,盲样测量结果能够与约定真值比较吻合,相对误差可控制在±5%以内。另外,通过盲样测量试验比较,分析对比80KeV窄谱X射线标准源、60Co标准源对照射探测器测量结果的影响。在进行了刻度因子优化研究之后,对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进一步试验研究,通过探测器的选择和定期筛选方法、控制探测器的退火方法、发光系统的偏差控制方法、测量工作人员的经验法,进行测量试验,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当量Hp(10)的测量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对α能向、α检定和α角度共计3个影响因子进行计算。之后试验研究同一剂量探测器,对不同能量射线,响应存在的差异,利用60Co标准源刻度剂量探测器,选用目前使用最广泛、性能较好的LiF(Mg, Cu,P)剂量探测器进行能量响应稳定性试验。在热释光测量系统进行以上一系列的的最佳工作条件与状态研究之后,进行实际应用研究。首先,进行规模应用研究,对陕西某地级市常规的医疗机构、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共计71家单位的265名从事放射的工作人员进行的全年剂量监测,发放监测用探测器614个,通过全年的4批次试验,统计出该地区剂量分布现状。最后,进行热释光法用于极短曝光时间(10-7-10-8s)的闪光X射线装置的剂量监测研究,试验中与目前常用的几种直读式X射线检测仪器做对比,说明热释光法能够对闪光X射线发生装置发射的脉冲X射线做出更有效的响应,在主照射方向距X射线管10m以内,热释光法测量结果与理论推算的结果非常接近,相对误差在9%以内。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用于闪光X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监测是可行的。

乔进[10](2013)在《江西省2012年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及异常值原因分析》文中指出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是国家规定的受照剂量评价的法定手段,能定量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大小及工作环境的放射安全程度;调查异常值以及发生的原因是为了提高监测工作的准确度,并防止过量照射造成辐射损伤,保证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本研究调查了2012年江西省某研究院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总共2382名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根据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对外照射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对不同工种、不同地区及不同年份的监测率和个人剂量的频度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每个周期中出现的异常值进行了分类统计,并通过发放调查表格,结合现场调查和电话咨询核实个人剂量异常的原因;通过盲样比对以及对个人剂量监测的不确定度的评定来保证该研究院的个人剂量监测的准确度。江西省2012年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74.04%,有待进一步提高;年有效剂量均小于国家标准规定职业人员的剂量限值20mSv,符合安全标准,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小于2mSv;全省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人数在逐年增加,人均年有效剂量有不显着程度的减小;2012年内总共出现异常值101人·次,受到过量照射的仅有11人·次,其余均由人为原因造成;3组盲样测量的相对偏差均不大于30%,判定盲样比对的结果为合格,其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的计算结果均在8%左右,满足国家规定的实验室条件下剂量测量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10%的要求。建议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以及检测单位都必须重视个人剂量监测的重要性,减少人为影响因素,使测得的个人剂量值真实反映工作人员的实际受照剂量水平。

二、氟化锂热释光探测器的剂量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化锂热释光探测器的剂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宽量程热释光探测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工艺
2性能简介
    2.1 灵敏度
    2.2 量程
    2.3 能量响应
    2.4 本底值
    2.5 重复使用性能
    2.6 光敏
    2.7长期存放稳定性
3 工艺特点
    3.1 紫外退火工艺及影响因素
4结论和讨论

(2)120kV CT诊断条件下热释光剂量计测量X射线剂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和材料
        1.1.1 CT
        1.1.2 剂量模体
        1.1.3 ICD
        1.1.4 TLD
        1.1.5 热释光退火炉
    1.2 检测方法
    1.3 质量控制
        1.3.1 CT检定与试验校准
        1.3.2 测量仪器质量控制
        1.3.3 试验人员
    1.4 数据处理
        1.4.1 ICD数据处理
        1.4.2 TLD数据处理
        1.4.3 CT数据处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CTDIvol结果
    2.2 统计学结果
    2.3 相对误差
    2.4 TLD数据线性分析
3 讨论

(3)EAST实验场所核辐射剂量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2章 EAST上的辐射源项
    2.1 EAST上的中子辐射源
        2.1.1 聚变中子
        2.1.2 光中子
        2.1.3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2 EAST上的γ辐射源
        2.2.1 等离子体中的瞬发γ射线
        2.2.2 中子诱导产生的瞬发γ射线
        2.2.3 中子诱导产生的延迟γ射线
        2.2.4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辐射剂量监测
    3.1 在线辐射剂量监测
        3.1.1 探测器的类型
        3.1.2 监测点的布局
    3.2 累积辐射剂量监测
    3.3 便携式辐射剂量巡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子与γ辐射剂量监测探头的在线刻度
    4.1 辐射剂量监测探头的在线刻度
        4.1.1 在线刻度实验
        4.1.2 在线刻度结果分析
        4.1.3 标定系数的修正
    4.2 在线监测与场所累积剂量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EAST不同加热模式下的核辐射剂量研究
    5.1 EAST上的加热系统
    5.2 相关诊断测量系统
    5.3 不同加热模式下的核辐射剂量研究
        5.3.1 欧姆加热
        5.3.2 低杂波加热
        5.3.3 中性束注入加热
        5.3.4 协同加热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EAST大厅内辐射场的剂量分布监测
    6.1 热释光探测系统
        6.1.1 热释光技术的测量原理
        6.1.2 热释光探测系统的组成
        6.1.3 热释光探测器的剂量计算
        6.1.4 热释光剂量计监测期间的中子产额
    6.2 EAST大厅内辐射场的短周期剂量监测
        6.2.1 热释光剂量计的布局
        6.2.2 辐射场的剂量分布
        6.2.3 辐射剂量随径向距离的变化
        6.2.4 中子与γ累积剂量的关系
    6.3 EAST大厅内辐射场的长周期剂量监测
        6.3.1 热释光剂量计的布局
        6.3.2 辐射场的剂量分布
        6.3.3 辐射剂量随径向距离的变化
        6.3.4 中子与γ累积剂量的关系
    6.4 EAST大厅内放电间隙与停机阶段的剂量监测
        6.4.1 巡测点的布局
        6.4.2 不同时段EAST大厅内的γ辐射水平
        6.4.3 EAST大厅内的电离辐射安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硅酸镁热释光剂量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及发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热释光简介
        1.1.1 热释光发光机理
        1.1.2 热释光发光模型
        1.1.2.1 简单的热释光发光模型
        1.1.2.2 较复杂的热释光发光模型
        1.1.3 热释光分析方法
        1.1.4 热释光技术的应用
        1.1.5 热释光剂量学
        1.1.5.1 热释光剂量学的性质
        1.1.5.2 常见的热释光材料
    1.2 硅酸镁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硅酸镁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高温固相法
        1.3.2 溶胶-凝胶法
        1.3.3 水热合成法
        1.3.4 微波加热法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样品制备与表征
    2.1 稀土掺杂硅酸镁的制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样品制备工艺
        2.1.2.1 高温固相法制备硅酸镁
        2.1.2.2 微波加热法制备硅酸镁
        2.1.2.3 硅酸镁的实验原理及制备流程
    2.2 样品表征方法
第3章 稀土掺杂硅酸镁材料的热释光
    3.1 稀土掺杂硅酸镁的XRD
    3.2 稀土掺杂硅酸镁的发射光谱
    3.3 纯硅酸镁的三维热释光
    3.4 稀土掺杂硅酸镁的二维热释光
    3.5 稀土掺杂硅酸镁的三维热释光
        3.5.1 Mg_2SiO_4: Ce的三维热释光
        3.5.2 Mg_2SiO_4: Pr的三维热释光
        3.5.3 Mg_2SiO_4: Nd的三维热释光
        3.5.4 Mg_2SiO_4: Sm的三维热释光
        3.5.5 Mg_2SiO_4: Eu的三维热释光
        3.5.6 Mg_2SiO_4: Tb的三维热释光
        3.5.7 Mg_2SiO_4: Dy的三维热释光
        3.5.8 Mg_2SiO_4: Er的三维热释光
        3.5.9 Mg_2SiO_4: Tm的三维热释光
        3.5.10 Mg_2SiO_4: Yb的三维热释光
    3.6 不同稀土掺杂硅酸镁热释光特性的对比
    3.7 小结
第4章 Mg_2SiO_4: Tb热释光材料
    4.1 不同原料高温固相法制备铽掺杂硅酸镁
        4.1.1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XRD
        4.1.2 硅酸镁的SEM
        4.1.3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PL影响
        4.1.4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TL影响
        4.1.5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EPR影响
    4.2 不同原料微波加热法制备铽掺杂硅酸镁
        4.2.1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XRD
        4.2.2 硅酸镁的 SEM
        4.2.3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PL影响
        4.2.4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TL影响
        4.2.5 铽掺杂浓度对硅酸镁的EPR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Mg_2SiO_4: Tb,M双掺热释光材料
    5.1 高温固相法合成Mg_2SiO_4: Tb,M(M=Na,Ca,Al)
        5.1.1 Mg_2SiO_4: Tb,M的XRD
        5.1.2 Mg_2SiO_4: Tb,M的PL
        5.1.3 Mg_2SiO_4: Tb,M的TL
        5.1.4 Mg_2SiO_4: Tb,M的三维热释光
    5.2 微波加热法合成Mg_2SiO_4: Tb,M(M=Li,Na,Ca,Al,Ga)
        5.2.1 Mg_2SiO_4: Tb,M的XRD
        5.2.2 Mg_2SiO_4: Tb,M的SEM
        5.2.3 Mg_2SiO_4: Tb,M的PL
        5.2.4 Mg_2SiO_4: Tb,M的二维TL
        5.2.5 Mg_2SiO_4: Tb,M的三维TL
    5.3 小结
第6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6.1 不同的稀土掺杂对硅酸镁发光的影响
    6.2 不同合成方法对Mg_2SiO_4: Tb性能的影响
    6.3 初始原料对Mg_2SiO_4: Tb性能的影响
    6.4 金属离子双掺对Mg_2SiO_4: Tb性能的影响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FNTD中子个人剂量计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中子个人剂量计
        1.2.1 中子个人剂量计简介
        1.2.2 被动式中子探测器类型
        1.2.3 光致发光探测器(PL)
        1.2.4 各类被动式中子探测器的比较
    1.3 FNTD个人中子剂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FNTD个人中子剂量技术简介
        1.3.2 FNTD带电粒子辐照
        1.3.3 FNTD中子辐照
        1.3.4 中子/伽马混合辐照
    1.4 Al_2O_3:C,Mg材料的研究
        1.4.1 Al_2O_3:C,Mg材料结构
        1.4.2 Al_2O_3:C,Mg材料制备
        1.4.3 Al_2O_3:C,Mg材料光谱性能
    1.5 高分辨荧光成像系统
        1.5.1 高分辨荧光成像系统简介
        1.5.2 高分辨荧光成像过程
    1.6 FNTD技术的其它应用领域
        1.6.1 宇航员空间剂量计
        1.6.2 医学辐射治疗剂量监测
        1.6.3 高精度粒子通量测量
        1.6.4 重离子辐射生物效应
    1.7 论文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论文研究背景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剂量计设计原理和实验方法
    2.1 中子探测原理
    2.2 辐射防护量
        2.2.1 比释动能和吸收剂量
        2.2.2 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
        2.2.3 运行实用量
    2.3 模拟计算方法
        2.3.1 Geant4基本思想
        2.3.2 Geant4模拟过程
    2.4 切克劳斯技术
    2.5 实验测试方法
        2.5.1 单晶衍射分析
        2.5.2 辉光放电质谱(GDMS)分析
        2.5.3 吸收光谱分析
        2.5.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第三章 α-Al_2O_3:C,Mg单晶的制备和成像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α相Al_2O_3:C,Mg单晶生长工艺
    3.3 α相Al_2O_3:C,Mg单晶测试
    3.4 成像系统的初步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在α-Al_2O_3:C,Mg晶体中F-type色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退火对α相Al_2O_3:C,Mg单晶的影响
        4.3.2 C的作用的讨论
    4.4 C对色心形成的实际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NTDs中子个人剂量计的能量和剂量响应的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FNTDs中子个人剂量计的结构模拟设计
        5.2.1 Geant4模拟探测原理
        5.2.2 探测器的结构模拟设计
    5.3 中子辐照模拟实验
    5.4 模拟结果和讨论
        5.4.1 探测器的能量响应
        5.4.2 H~*(10)的表征算法
        5.4.3 FNTD的H~*(10)剂量响应
        5.4.4 FNTD剂量计结构的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
    6.2 主要难点与创新点
        6.2.1 主要难点
        6.2.2 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广东地区氟化锂热释光探测器长期稳定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热释光剂量计准备
        1.2.2 剂量计辐照与贮存
        1.2.3 热释光探测器测读与评定
        1.2.4 衰退值计算
        1.2.5 修正值计算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热释光探测器长期稳定性实验结果
    2.2 热释光探测器信号衰退的规律
    2.3 辐照剂量对热释光探测器信号衰退的影响
    2.4 贮存温度对热释光探测器信号衰退的影响
    2.5 热释光探测器信号衰退修正值
3 讨论

(9)热释光测量技术用于X射线环境辐射剂量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环境辐射剂量监测的范围
        1.1.2 开展剂量监测的法律依据
        1.1.3 我国剂量监测的现状分析
        1.1.4 热释光测量技术的应用现状
    1.2 热释光剂量监测技术原理
        1.2.1 热释光与能带理论
        1.2.2 热释光材料的特点
    1.3 热释光技术在剂量监测、数据处理过程的影响因子
        1.3.1 监测的类型与监测的量
        1.3.2 监测的频度
        1.3.3 测量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1.3.4 监测的质量保证
        1.3.5 测量元件的性能
    1.4 剂量监测实验及数据处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1.4.1 热释光探测材料特性带来的问题
        1.4.2 数据计算处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1.5.3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
2 热释光技术用于 X 射线环境辐射剂量监测方法研究
    2.1 主要试验装置性能与试验方法选择
        2.1.1 试验装置及性能
        2.1.2 热释光剂量计的标定方法选择
    2.2 热释光剂量测量的校准
        2.2.1 试验条件与方法
        2.2.2 刻度因子计算结果
        2.2.3 校准结论
    2.3 外照射个人剂量盲样测量结果
        2.3.1 试验条件与方法
        2.3.2 盲样测量结果分析
        2.3.3 盲样测量结论
    2.4 外照射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不确定度
        2.4.1 试验条件与方法
        2.4.2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计算
        2.4.3 结论及建议
    2.5 LiF(Mg、Cu、P)探测器能量响应稳定性
        2.5.1 试验条件与方法
        2.5.2 能量响应稳定性结果分析
        2.5.3 结论
    2.6 本章小结
3 热释光剂量监测方法应用研究
    3.1 X 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分析
        3.1.1 试验条件与监测方法
        3.1.2 2013 年度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3.1.3 结果讨论
    3.2 热释光法对闪光 X 射线发生装置的放射防护监测
        3.2.1 试验条件与主要仪器
        3.2.2 试验及监测方法
        3.2.3 主照射方向输出剂量测量结果与讨论
        3.2.4 闪光 X 射线发生装置放射防护监测结果与讨论
        3.2.5 试验结论
    3.3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江西省2012年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及异常值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电离辐射概述
        1.1.1 放射性的发现过程
        1.1.2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简介
        1.1.3 γ和χ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的意义
        1.2.1 电离辐射与细胞的作用方式
        1.2.2 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1.2.3 辐射防护的意义、原则及方法
    1.3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方法
        1.3.1 监测目的
        1.3.2 监测的量
        1.3.3 监测类型
        1.3.4 监测周期
    1.4 我国目前监测的现状
        1.4.1 监测对象
        1.4.2 监测机构及人数
        1.4.3 我国个人剂量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热释光原理及实验系统
    2.1 热释光过程
        2.1.1 理想晶体、晶格缺陷和杂质效应
        2.1.2 热释光过程
    2.2 Randall-Wilkins理论
    2.3 发光曲线
    2.4 热释光探测器的剂量学特性
        2.4.1 本征热释光效率
        2.4.2 剂量的响应曲线
        2.4.3 能量响应
        2.4.4 假热释光
        2.4.5 光效应
        2.4.6 衰退
        2.4.7 LET响应
    2.5 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简介
        2.5.1 热释光剂量计
        2.5.2 读出器
        2.5.3 热释光剂量测量中误差的主要来源
3 材料与方法
    3.1 监测对象
    3.2 监测仪器设备
        3.2.1 FJ-427A1型微机热释光读出器
        3.2.2 LiF(Mg,Cu,P)粉末探测器
        3.2.3 V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
    3.3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流程及操作步骤
        3.3.1 LiF(Mg,Cu,P)探测器退火
        3.3.2 LiF(Mg,Cu,P)热释光粉末探测器分装制备
        3.3.3 编号、姓名标识
        3.3.4 寄发
        3.3.5 个人剂量计佩戴
        3.3.6 回收
        3.3.7 FJ-427A1型热释光剂量仪检测
        3.3.8 检测结果数据处理及评价
        3.3.9 个人剂量异常数据调查
        3.3.10 记录、报告、档案
    3.4 质量控制
        3.4.1 热释光探测器退火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4.2 剂量计刻度中的质量控制
        3.4.3 盲样比对方法
        3.4.4 个人剂量计的质量控制
        3.4.5 实验室和剂量测量系统的质量控制
4 监测结果与分析
    4.1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4.1.1 江西省2012年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率统计结果及分析
        4.1.2 江西省2012年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分析
        4.1.3 江西省医院不同年份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分析
    4.2 个人剂量异常结果及分析
        4.2.1 江西省2012年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异常值结果及分析
        4.2.2 江西省2012年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异常原因调查结果及分析
    4.3 质量控制结果及分析
        4.3.1 盲样比对结果及分析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FJ427A1型热释光剂量仪窗口界面图
附录2 监测仪器设备
附录3 部分监测数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氟化锂热释光探测器的剂量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宽量程热释光探测器的研制[A]. 范庆英,邱少卿,姬晓兰. 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2021医学装备展览会论文汇编, 2021
  • [2]120kV CT诊断条件下热释光剂量计测量X射线剂量的研究[J]. 陈基炜,黄圣雁,朱振华,屠建春,涂彧. 医疗卫生装备, 2021(05)
  • [3]EAST实验场所核辐射剂量场的研究[D]. 周梦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硅酸镁热释光剂量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及发光机理研究[D]. 赵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大剂量照射对热释光探测器的影响分析[J]. 阮书州,赵徵鑫,张文艺,苏锴骏,庞新新,王芳,刘玉连,霍梦慧,阎长鑫,焦玲.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9(04)
  • [6]FNTD中子个人剂量计测试技术研究[D]. 王一航.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8(04)
  • [7]广东地区氟化锂热释光探测器长期稳定性实验研究[J]. 刘小莲,麦维基,贾育新,张素芬,李明芳,邱美娇,杨宇华,胡世杰. 中国职业医学, 2014(06)
  • [8]复杂屏蔽体中硅器件吸收剂量的测量[A]. 周海生,马戈,罗剑辉,魏福利,夏惊涛,徐曦,宋朝晖. 第十七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
  • [9]热释光测量技术用于X射线环境辐射剂量监测的研究[D]. 邢亚飞. 长安大学, 2014(02)
  • [10]江西省2012年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及异常值原因分析[D]. 乔进. 东华理工大学, 2013(03)


辐射剂量论文 硅酸镁论文 退火处理论文 科学论文 x射线论文

上一篇:基于UDP传输协议的丢包乱序处理
下一篇:加强军校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