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延林[1](2021)在《几种杂质离子对锌电积过程影响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锌电积过程是湿法炼锌最重要的工序,占锌生产总能耗约80%,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节能降耗,对改善电积工序达能耗降低提出新要求。随着高品位锌矿储量逐渐枯竭,多种多样的杂质离子及添加剂进入硫酸锌浸出液中,如浸出过程带入的单宁酸、氟离子、氯离子等对锌电积过程节能降耗及锌品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本论文通过电化学分析、锌电积实验及中试验证、阴极腐蚀实验、锌成核规律等系列手段,系统研究了单宁酸(40-120 mg/L)、氯离子(0-1000 mg/L)及氟离子(0-400 mg/L)等浓度对锌电积阴极动力学及锌产品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添加剂明胶(0-10 mg/L)在电积溶液体系的影响规律及降解,初步探索了用聚合氯化铝(PAC)作为混凝剂去除浸出液中的单宁酸的去除机理。通过上述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明胶浓度增加成核过电位(NOP)值逐渐增大,阴极的极化程度增强,阻碍了电沉积界面的成核位点;明胶浓度0 mg/L时,500 A/m2下析氢过电位为0.923 V,10 mg/L时500 A/m2下析氢过电位为1.104 V,抑制了氢的析出;添加明胶后阴极锌表面气孔数量减少,生成的晶粒细化、结晶平整致密,有较好的金属光泽,但过量的明胶也会使电积锌发脆、硬、出现条纹状裂痕,不易剥离;明胶在锌电积过程中会发生降解,部分明胶降解为氨基酸小分子,失去阴极整平作用。(2)单宁酸浓度为0 mg/L时NOP值为111m V,随着单宁酸浓度的增加NOP值逐渐增大,当单宁酸浓度为120 mg/L时NOP值为172 m V,电极表面的传质电阻由300Ω/cm2增加到470Ω/cm2,不利于锌的析出;500 A/m2下在0 mg/L时阴极电流效率为91.97%,能耗为2669.43(k W)/t·Zn,120 mg/L时阴极电流效率为82.12%,能耗为3120.43(k W)/t·Zn;阴极锌质量变差,锌片表面失去金属光泽,变薄易碎,剥离时困难,晶粒无规则堆积。(3)优化确定了聚合氯化铝混凝去除单宁酸的条件为:PAC投加量为100mg/L、溶液p H值为4.5、温度为35℃、搅拌时间为10 min、搅拌强度为100 r/min时,对单宁酸的去除率在90%以上,锌的保留率保持在93%以上;聚合氯化铝去除单宁酸的机理是吸附电中和机理和架桥机理共同作用;去除单宁酸后,电解液对阴极的成核过电位减小,极化程度减弱。(4)氯离子浓度越高对铝阴极表面的腐蚀程度越明显,活性位点增加,传质电阻减小,成核过电位值随氯离子浓度增加逐渐减小。未添加氯离子时NOP值为105 m V,500 A/m2下析氢过电位为1.047 V,阴极电流效率为91.97%,能耗为2669.43(k W)/t·Zn,氯离子浓度1000 mg/L时NOP值为83 m V,析氢过电位为1.008 V,电流效率降至85.22%,能耗增加至2872.21(k W)/t·Zn,得到锌产品表面气孔增加,凹凸不平,锌板背面有“烧板”现象。(5)氟离子浓度在400 mg/L时,电极表面腐蚀严重,腐蚀坑呈蜂窝状,NOP值由原来的105 m V降低到62 m V;析氢电位从1.047 V降为0.926 V,促进了氢气的析出,500 A/m2下能耗增加了36.75(k W)/t·Zn,锌沉积表面气孔增加,晶粒由六边形层状堆积变为无规则堆积,锌晶粒表面被电解液中氢氟酸所腐蚀。
李维栋[2](2020)在《电解锌阳极封铅过程典型物种光谱实时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铅是电解锌行业污染防控的重中之重,实时监测技术缺乏是导致该行业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铅基阳极制膜封铅电解过程为快速连续多元素反应单位,电解液中多离子共存、浓度跨度大,其中SO42-离子浓度高达70~120g/L,Mn2+离子浓度为40±1g/L,Pb2+为1~30mg/L。现有技术普遍采用光谱、色谱、质谱或联用等方式进行离线分析或在线检测,但均存在预处理步骤多,操作复杂,耗费时长的缺点,导致分析结果滞后、二次污染重和分析误差大等问题,更无法做到对电解液中原价态、多组分、跨量级的复合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无法实时指导生产过程参数调控达到污染物源头削减的目的。本文以铅基阳极制膜封铅电解液中典型物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段宁院士提出的分光测色计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联用光谱原态直测法,研究分析了制膜封铅电解过程SO42-、Mn2+、Pb2+离子光谱的实时变化规律。首先,通过分光测色计获取目标元素SO42-、Mn2+、Pb2+的分光光谱特性曲线,研究分析不同离子最大吸收波长λ区域范围,然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精准确定不同离子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并进一步研究调整不同离子的适配光程b以及合理的参比溶液,获取不同离子不同浓度条件下的最佳吸光度Abs,最后,建立典型物种C~A~C非线性定量化数学模型曲线,为实现高浓度复杂电解液体系中SO42-、Mn2+、Pb2+离子浓度的秒级快速直测提供支撑。通过对制膜封铅电解液中典型物种的检测分析表明,本论文光谱原态直测法与ICP-AES、FAAS、离子色谱法等方法相比,加标回收率在95.74%~103.07%之间,检测结果相对误差小于2.3%,具有检测速度快、准确度高、稳定性好、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已在白银集团实现了产业化示范的电解锌行业高浓度共存多组分离子实时原样监测技术及设备中,采用了本论文的核心研究成果。该成果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图[23]表[20]参[106]。
张旭娟[3](2019)在《含磷化合物对电解金属锰电化学振荡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锰作为钢铁产业不可或缺的添加剂,在工业经济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在我国已勘测的锰矿资源中,高磷锰矿占比49.6%以上。高磷锰矿中的磷在电解锰过程中会进入产品,影响电解能效和产品质量。针对高磷锰矿中磷带来的问题,众多国内外研究者从锰矿磁选、浮选等脱磷技术进行了研究,但对于锰矿中的磷如何影响电解锰生产过程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针对高磷锰矿中磷酸盐对电解金属锰过程的影响开展实验研究,考察不同磷酸盐对恒压、恒流条件下的阳极电化学振荡行为的影响,同时研究不同磷酸盐在电解过程中对电解效率、能耗和阴阳极产物的影响,最后探究脉冲电解对高浓度H2PO4-体系电解锰电解效率和能耗的影响,尝试为高磷锰矿应用于电解过程提供新思路。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不同浓度H2PO4-对电解锰阳极电化学振荡和电解生产过程的影响。随着H2PO4-离子浓度增加,周期性电化学振荡现象单调减弱,电解锰电解效率降低、电解能耗逐渐增加,电解阴极产物脆而易碎易粉化。探究H2PO4-离子浓度对阴阳极产物的影响,发现在电解过程中H2PO4-转化为PO43-、P2O74-等离子,这些离子与溶液中游离的Mn2+离子发生反应得到Mn3(PO4)2、Mn2P2O7等。新产生的物质Mn3(PO4)2、Mn2P2O7聚集在电极周围,覆盖锰氧化物的表面,影响阳极周围的离子浓度,抑制MnO2的生成,从而抑制了电解锰过程中的周期性电化学振荡。(2)研究了不同浓度HPO32-对电解锰电解效率和电解能耗的影响。随着HPO32-离子浓度的增大,周期性电化学振荡现象出现波动,电解效率和能耗随HPO32-离子浓度变化呈现不规则变化趋势。分析HPO32-离子对电解产物的影响,发现电解过程中HPO32-转变成PO43-离子,生成Mn3(PO4)2、Mn3(PO4)3等物质聚集在电极附近,影响MnO2的生成,进而使阳极电化学振荡产生不规则变化。(3)研究了脉冲电解对高浓度H2PO4-体系电解锰电解效率和电解能耗的影响。在脉冲频率为1000 Hz、占空比为50%、脉冲平均电流密度为350 A/m2时脉冲电解效率最高,比直流电解的电解效率高2%、能耗降低216.066 KW·h。
罗晋[4](2019)在《典型湿法炼锌系统主要重金属代谢过程及削污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湿法炼锌是典型的重金属高污染行业,亟需开展清洁生产进行前摄性的污染防控。由于缺乏相关数据与合适的分析评估方法以识别清洁生产机会,现技术阶段湿法炼锌系统重金属代谢过程、产污原因、控制点位与削污方式尚不清楚,导致该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缓慢。本文以典型湿法炼锌系统为对象,分别从过程网络、过程单元内部工艺链、工艺单元3个层面,研究了七种主要重金属(Zn、Mn、Pb、Cd、Cu、Co、Ag)的物质代谢过程,系统研究了产污机制与削污潜力,为重金属削减清洁生产方案的设计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与核心技术的需求。本论文基于分配系数构建了湿法工段复杂流程重金属的两相多元素物质代谢模型。研究发现,锌焙砂是重金属的主要输入源,酸浸渣、钒渣、钴渣和铜镉渣是湿法炼锌系统重金属输出的主要形式。过程网络分配行为对各重金属产污影响较大,影响程度依次为:Cd(55.75%)>Cu(45.88%)>Co(43.64%)>Ag(27.53%)>Zn、Mn、Pb(0%)。过程网络中的中浸后浓密与预中和后浓密过程单元是可通过采取优化物质分配手段(如加强固液分离)实现重金属污染削减的重要节点。通过将统计熵方法应用于湿法炼锌研究,提出了定量评估物质流污染程度与资源利用潜势的新方法与指标。分析发现,泡板单元是造成重金属沿工艺链污染程度加剧的关键环节(指标S值上升28.8,指标ΔS上升2902.3),应重点考虑采取更高效、节水的工艺技术对泡板单元进行替代,同时加强工艺链上游的物质循环。将能耗与产污行为参数引入关键工艺单元锌电解过程机理模型,阐明了锌电解工艺单元中过生产指标和产污指标间的关系,综合优化了工艺参数。研究表明,阳极副反应贡献了电解总能耗的62%,阳极析氧贡献了酸雾产生量的87%,阳极析锰贡献了阳极泥产生的100%,后续应重点加强对阳极行为的研究。而生产中额外的能耗升高可能将成为通过工艺调控实现削污的主要限制因素。湿法炼锌系统重金属的主要产污机制分可为分配不当、资源损耗和工艺受限三种。其中分配不当是Cu、Cd、Co和Ag的主要产污机制(理论削污率约为27–56%),资源损耗是Zn的主要产污机制(理论削污率约为100%),工艺受限是Mn和Pb的主要产污机制(理论削污率约为13–49%)。现技术阶段,湿法炼锌系统重金属大幅度削减仍一定程度受上游原料供应与下游末端回收环节的影响,需扩大系统边界,协同开展清洁生产,才能进一步实现湿法炼锌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李玺,李勇刚,阳春华,朱红求,黄毅,邓仕钧[5](2018)在《反溶对锌电解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锌电解过程中阴极板上锌反溶对电解能耗、电流效率及析出锌产量影响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结合流体动力学方程及电极反应动力学方程,分别建立考虑锌反溶和不考虑锌反溶情况下的锌电解过程数学模型,利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建立锌电解槽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锌电解槽中极板上的电解能耗、电流效率及析出锌产量变化的分布。结果表明:在给定实验条件下,与不考虑锌反溶反应的模型相比,锌电解过程电流效率的相对误差降低3%~4%,阴极板上析出锌产量的相对误差降低2%~5%;验证锌电解模型中考虑锌反溶的必要性。为进一步研究锌电解的优化奠定基础。
陈匡义,周玉琳[6](2018)在《降低锌电解直流电耗的生产实践》文中指出结合某冶炼厂的生产实际,深入分析了影响直流电单耗的因素,提出了降低直流电单耗的具体措施,如提高新液的纯度,控制酸锌比和电解液含锌,科学管理和加强操作等,通过实践,2017年较2016年直流电单耗降低56 kWh/tZn,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焦朋朋[7](2017)在《硒在锰电沉积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锰电解工艺普遍采用添加剂SeO2以提高锰的电流效率。然而使用SeO2不仅会降低锰的品质,也会对工人的健康带来危害,同时还会造成环境的硒污染。为从根本上解决使用SeO2带来的问题,众多学者着重探讨了SeO2替代添加剂的开发。由于目前对SeO2在锰电解过程中作用机制的基础理论研究尚不充分,特别是SeO2对锰电解、析氢及杂质离子的作用机理不明确,无法满足替代添加剂设计研发过程中的理论需求。因此,有必要对SeO2在锰电解沉积过程中的作用与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采用电化学手段,研究了SeO2对锰电解反应、析氢反应、锰电解沉积成核以及杂质离子的作用过程。SeO2对锰电解反应及析氢反应作用明显,能够使锰电解反应的初始还原电位向正方向偏移,能使析氢反应的法拉第电阻增大。锰电解电流效率与锰中硒含量均随着SeO2浓度增大而增加。当SeO2浓度达到0.06 g/L时,产品中硒的含量会超过电解锰行业标准(YB-T 051-2003)规定的最大值0.08%。添加SeO2后析氢反应活化能由50.56 kJ/mol提高到58.83 kJ/mol。探明了SeO2对析氢反应的抑制过程,即SeO2在电解液中水解,并在电极上发生还原生成单质硒,沉积在电极表面,改变了电极的物化性质,从而实现了对析氢反应的抑制。研究了硫酸锰-硫酸铵溶液体系的锰电解沉积成核过程,对比了SeO2引入电解体系前后对锰沉积成核及生长过程的影响,发现SeO2引入电解体系后,锰沉积成核速率常数增大,锰电解沉积成核过程并无热力学上的阻力。锰电解沉积过程的电荷转移系数为0.05,添加SeO2前后该数值并未变化。对比了镍、铜与钴三种杂质离子对锰电解反应的影响程度,其中钴离子影响最大,镍离子次之,铜离子最小。对比了镍、铜与钴三种杂质离子对析氢反应的影响程度,其中钴离子影响最大,镍离子次之,铜离子最小。镍、铜与钴离子存在条件下,析氢反应表观活化能分别为33.5 kJ/mol、36.8 kJ/mol与31.9kJ/mol。杂质离子还原生成相应的金属单质,从而促进了析氢反应的进行。SeO2能够有效的抑制杂质离子对锰电解沉积过程的影响,对比了SeO2对镍、铜与钴离子负作用的抑制程度,其中对铜离子抑制作用最为显着,对镍离子抑制作用次之,对钴离子抑制作用最弱。探明了SeO2对杂质离子的抑制过程,即SeO2在电解液中水解,并在电极上还原生成单质硒,部分硒进一步被还原成HSe-或Se2-,并与杂质离子结合生成沉淀,从而实现了对杂质离子的抑制。
彭造伟,陈昭云[8](2017)在《锌电积过程降低电能消耗的研究》文中认为锌湿法冶炼过程中主要的生产成本为能源费用,本文针对锌电积生产过程中导致电耗升高的因素进行逐步分析,讨论了主要杂质元素对电积过程的影响,电积过程添加剂用量对锌电积的影响,找到减低能耗的合理条件,降低生产成本。
张兴然[9](2017)在《低品位复杂锰矿浸出与电解过程的强化研究》文中提出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湿法电解是制备金属锰的主要方法。随着我国电解锰产业的快速发展,锰矿品位不断降低、成分变得复杂,锰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低,严重制约着电解锰产业的发展。低品位复杂锰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了锰产业目前的研究重点。本文基于化工过程强化方法、非线性动力学基础理论、表面化学基本原理,围绕低品位复杂锰矿的浸出及电解过程,开展了如下工作:(1)采用电场强化新方法,开展了低品位氧化锰矿(MnO2)的电场强化浸出研究,分析了浸出工艺、浸出过程动力学以及电场强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电场强化低品位氧化锰矿浸出过程中,各个浸出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通过条件优化,锰的浸出率可以达到96.7%;浸出过程符合核缩减模型中产物表面扩散控制模型,其表观速率方程为(?);浸出过程中,加入的还原剂Fe2+还原氧化锰后自身被氧化成Fe3+,这些新生成的Fe3+在阴极区能迅速地被还原成Fe2+,在体系中构成Fe2+—Fe3+—Fe2+的循环,使Fe2+维持在较高的浓度,从而强化低品位氧化锰矿还原浸出。(2)基于非线性理论,研究了含氯锰矿中氯的脱除方法及氯离子对电解过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通过碳酸钠碱性预处理,氯的脱除率可达96.6%,锰矿品位提高到42.1%,相比直接水洗分别提高了22%和2.7%;在合格液中加入Cl-能够抑制阳极电化学振荡,提高电解电流效率、降低电耗;Cl-在阳极反应可能得到ClO-、ClO2-、ClO3-、ClO4-等氯的含氧酸根,极快地将体系中的低价锰物种氧化到高价态,打破中间价态锰物种的存在和循环,并且在阳极上形成致密的非晶态锰化合物,从而抑制电化学振荡,降低电解过程非功消耗,实现电解节能。氯离子对电解锰阳极电化学振荡影响机制的认识,为电解锰节能电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3)以表面化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开展了低品位碳酸锰矿浸出、压滤及电解过程的表面化学强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浸出时,添加剂(TJ-A)的加入能够降低溶液表面张力、改善溶液对锰矿的浸湿作用,使得锰矿和硫酸更容易接触而发生反应,提高浸出率;压滤过程中,TJ-A吸附在锰渣表面的微孔裂隙中,增加液体表面产生的附加压力,改善锰渣的渗透效果,使锰渣中的自由水顺利脱离锰渣,从而降低锰渣含水率,添加TJ-A之后,锰渣含水率从原来的31.3%降低到22.9%;TJ-A能够提高电解锰合格液的电导率,降低合格液表面张力,使体系自由能降低,添加TJ-A之后溶液表面张力在52 mN/m时,电解电流效率从82.18%提高到86.33%,吨锰电耗由5990.6 kW·h降低到5502.7 kW·h。(4)结合多场耦合基本原理和方法,开展了多场耦合强化电解锰高效节能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阳极开孔形状对电解槽内电场、电极电位、电解质电位的分布均有影响;实验及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圆形开孔阳极时,阴极过电位更负、电解质电位分布更加均匀、阳极电流向其他方向的流通量减少、电流效率较高;对脉冲外场强化电解过程的研究表明,脉冲电解有利于抑制阴极氢气的析出及阳极泥的产生、提高阴极电流效率、得到平整致密的金属锰产品,电解电流效率可以达到88.3%,相对于直流电解,其电流效率提高了8.72个百分点,阳极泥减少了55.5%;与直流电解相比,脉冲电解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杂质离子Cu2+、Co2+、Ni2+、Zn2+的耐受程度。(5)开展了低浓度含锰废水中锰的资源化回收利用中试试验研究,对工艺连续运行的可行性、稳定性及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工艺连续稳定性好,除杂及电解过程稳定性高,杂质去除效果好,锰损失小;在连续试验中,一、二级除杂过程锰回收率分别为97.68%和93.87%,电解过程锰回收率为86.74%(含阳极液、阳极泥等),以金属锰产品计,全过程锰回收率为51.80%;金属锰产品达到电解锰行业标准(YB/T0512003)DJMn II级标准;通过分析知,采用石灰法处理该废水消耗19.44元/m3,电解回收金属锰方法处理废水获利20.88元/m3,按企业年废水量40万m3计,电解法每年可创经济效益1612.8万元;电解法能够实现低浓度含锰废水中锰资源的回收,同时还能实现废水的处理,工艺可靠、稳定,有推广价值和意义。
周丹桂[10](2016)在《杂质影响锌电解液理化性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杂质对锌电解液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分析表明:锌电解液的密度随着电解液中Mn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电解液含钙镁盐类高时,溶液的粘度会增大,电阻也随之增加,从而槽电压增大,导致电耗升高。酸度的增加,会减小电解液的粘度,加快溶液中其他杂质金属离子的迁移速度,且明显降低了电流效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前言 |
| 1.2 锌在阴极的沉积及影响因素 |
| 1.3 添加剂及杂质离子对锌电积的影响 |
| 1.3.1 明胶及新型添加剂对锌电积的影响 |
| 1.3.2 电解液中残留添加剂对锌电积的影响 |
| 1.3.3 酸雾抑制剂对锌电积的影响 |
| 1.3.4 氟氯离子对锌电积的影响 |
| 1.4 硫酸锌体系杂质去除方法 |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 1.5.1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2.1.1 实验试剂 |
| 2.1.2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电极及极板的制备 |
| 2.2.2 电解液配制 |
| 2.2.3 电积实验条件及步骤 |
| 2.2.4 电极浸泡腐蚀实验 |
| 2.2.5 电极锌成核实验 |
| 2.2.6 混凝去除单宁酸实验 |
| 2.2.7 单宁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 2.3 电化学测试方法 |
| 2.3.1 循环伏安曲线 |
| 2.3.2 阴极极化曲线 |
| 2.3.3 恒电流极化法 |
| 2.3.4 交流阻抗测试 |
| 2.3.5 塔菲尔曲线 |
| 2.4 阴极锌的形貌分析 |
| 2.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 2.6 电解过程关键技术指标分析 |
| 2.6.1 电流效率 |
| 2.6.2 槽电压 |
| 2.6.3 电能消耗 |
| 第三章 明胶对锌电积过程阴极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 |
| 3.1 明胶对阴极的影响规律 |
| 3.1.1 循环伏安曲线 |
| 3.1.2 极化曲线 |
| 3.1.3 恒电流极化曲线 |
| 3.1.4 塔菲尔曲线 |
| 3.1.5 交流阻抗 |
| 3.1.6 明胶对阴极析氢电位的影响 |
| 3.2 明胶对阴极锌的能耗及产品质量影响 |
| 3.3 明胶在电积过程中的降解规律分析 |
| 3.3.1 明胶随时间降解规律 |
| 3.3.2 明胶降解结构变化规律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单宁酸对锌电积过程阴极反应的影响及去除 |
| 4.1 单宁酸对阴极的影响规律 |
| 4.1.1 恒电流极化 |
| 4.1.2 交流阻抗 |
| 4.1.3 去除前后电化学行为对比分析 |
| 4.2 单宁酸对阴极锌的能耗及品质的影响 |
| 4.3 PAC对单宁酸的混凝去除效果研究 |
| 4.3.1 不同因素对混凝去除率的影响规律 |
| 4.3.2 去除剂的结构特征分析 |
| 4.3.3 去除机理的探讨 |
| 4.3.4 去除剂对锌离子损失率的影响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氯离子对阴极锌反应的影响 |
| 5.1 氯离子对阴极的影响规律 |
| 5.1.1 循环伏安曲线 |
| 5.1.2 极化曲线 |
| 5.1.3 恒电流极化 |
| 5.1.4 塔菲尔曲线 |
| 5.1.5 氯离子对铝阴极析氢的影响 |
| 5.1.6 氯离子对锌阴极析氢的影响 |
| 5.2 氯离子对阴极表面的腐蚀形貌分析 |
| 5.3 氯离子对阴极锌的初期成核规律影响 |
| 5.4 氯离子对阴极锌的能耗及品质影响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氟离子对阴极锌反应的影响 |
| 6.1 氟离子对阴极的影响规律 |
| 6.1.1 循环伏安曲线 |
| 6.1.2 极化曲线 |
| 6.1.3 恒电流极化 |
| 6.1.4 塔菲尔曲线 |
| 6.1.5 交流阻抗 |
| 6.1.6 氟离子对铝阴极析氢的影响 |
| 6.1.7 氟离子对锌阴极析氢的影响 |
| 6.2 氟离子对阴极表面的腐蚀形貌分析 |
| 6.3 氟离子对阴极锌的初期成核规律影响 |
| 6.4 氟离子对阴极锌的能耗及品质影响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电解锌行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1.1 湿法炼锌 |
| 1.1.2 紫外分光光度计在电解液中的应用 |
| 1.2 电解锌行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 1.3 紫外分光光度计直测方面的应用 |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4.1 研究目标 |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5 技术路线 |
| 1.6 可行性分析 |
| 1.6.1 研发团队技术支撑 |
| 1.6.2 先进仪器设备支撑 |
| 1.6.3 项目支撑及科研合作单位支撑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 2.1.1 实验药品 |
| 2.1.2 实验仪器及主要参数 |
| 2.2 实验内容及流程 |
| 2.2.1 实验内容 |
| 2.2.2 实验流程 |
| 第三章 电解液中典型物种最适光学参数研究 |
| 3.1 电解液中典型物种特征峰研究 |
| 3.1.1 Mn~(2+)特征峰研究 |
| 3.1.2 Pb~(2+)特征峰研究 |
| 3.1.3 SO_4~(2-)特征峰研究 |
| 3.2 电解液中典型物种最适光程研究 |
| 3.2.1 Mn~(2+)最适光程研究 |
| 3.2.2 Pb~(2+)最适光程研究 |
| 3.2.3 SO_4~(2-)最适光程研究 |
| 3.3 锌电解液中典型物种最优吸光度研究 |
| 3.3.1 Mn~(2+)最优吸光度研究 |
| 3.3.2 Pb~(2+)最优吸光度研究 |
| 3.3.3 SO_4~(2-)最优吸光度研究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电解液中典型物种直测方法验证实验研究 |
| 4.1 高浓度Mn~(2+)直测方法验证实验研究 |
| 4.1.1 Mn~(2+)紫外光谱直测方法的精密度实验 |
| 4.1.2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光谱直测法对Mn~(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
| 4.1.3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对Mn~(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
| 4.1.4 利用ICP~AES对Mn~(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
| 4.2 高浓度Pb~(2+)直测方法验证实验研究 |
| 4.2.1 Pb~(2+)紫外光谱直测方法的精密度实验 |
| 4.2.2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光谱直测法对Pb~(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
| 4.2.3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对Pb~(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
| 4.2.4 利用ICP~AES对Pb~(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
| 4.3 高浓度SO_4~(2-)直测方法验证实验研究 |
| 4.3.1 SO_4~(2-)紫外光谱直测方法的精密度实验 |
| 4.3.2 用滴定法对SO_4~(2-)未知样品进行验证 |
| 4.3.3 用离子色谱法对SO_4~(2-)未知样品进行验证 |
| 4.4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高磷锰矿资源概况 |
| 1.1.1 高磷锰矿中磷的危害 |
| 1.1.2 高磷锰矿除磷技术 |
| 1.2 电解金属锰 |
| 1.2.1 电解金属锰生产现状 |
| 1.2.2 电解金属锰的反应过程 |
| 1.2.3 电化学振荡 |
| 1.3 脉冲电解及应用 |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创新点 |
| 2 实验原理及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试剂 |
| 2.1.2 实验仪器 |
| 2.2 电极制备和电解液配制 |
| 2.2.1 电解金属锰实验准备 |
| 2.2.2 电化学实验电极制备 |
| 2.2.3 电解液的配置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循环伏安法 |
| 2.3.2 计时电位法 |
| 2.3.3 电流-时间法 |
| 2.4 结构表征 |
| 2.4.1 电化学振荡测试过程 |
| 2.4.2 X-射线衍射(XRD) |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 2.4.5 相空间重构 |
| 3 H_2PO_4~-对电解金属锰过程影响的研究 |
| 3.1 H_2PO_4~-对电解锰阳极电化学振荡行为的影响 |
| 3.1.1 H_2PO_4~-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 3.1.2 H_2PO_4~-对阳极电流振荡的影响 |
| 3.1.3 H_2PO_4~-对阳极电势振荡的影响 |
| 3.2 H_2PO_4~-对电解锰的影响 |
| 3.2.1 H_2PO_4~-对电解锰电解效率与能耗的影响 |
| 3.2.2 H_2PO_4~-对阳极产物的影响 |
| 3.2.3 H_2PO_4~-对阴极产物的影响 |
| 3.2.4 H_2PO_4~-对电解液p H的影响 |
| 3.3 机理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4 HPO_3~(2-)对电解锰电解过程的影响研究 |
| 4.1 HPO_3~(2-)对电解锰阳极电化学振荡行为的影响 |
| 4.1.1 HPO_3~(2-)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 4.1.2 HPO_3~(2-)对电流振荡的影响 |
| 4.1.3 HPO_3~(2-)对电势振荡的影响 |
| 4.2 HPO_3~(2-)对电解锰的影响 |
| 4.2.1 HPO_3~(2-)对电解锰电解效率和能耗的影响 |
| 4.2.2 HPO_3~(2-)对电解锰阳极产物的影响 |
| 4.2.3 HPO_3~(2-)对电解锰阴极产物的影响 |
| 4.3 原理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5 脉冲电解对高H_2PO_4~-电解锰电解效率的影响研究 |
| 5.1 脉冲频率对电解锰的影响 |
| 5.2 脉冲平均电流密度对电解锰的影响 |
| 5.3 实验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我国锌冶炼概况 |
| 1.1.2 湿法炼锌行业重金属污染来源与特征 |
| 1.1.3 湿法炼锌行业清洁生产需求 |
| 1.2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机会识别及其方法 |
| 1.2.1 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机会识别 |
| 1.2.2 清洁生产机会识别方法概述 |
| 1.3 湿法炼锌重金属物质代谢与削污潜力研究现状 |
| 1.3.1 物质平衡与物质流分析 |
| 1.3.2 过程机理建模 |
| 1.3.3 物质代谢评估 |
|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目的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2章 湿法炼锌系统过程单元识别及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
| 2.1 研究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数据获取 |
| 2.1.3 样品分析 |
| 2.2 过程单元与产污点位识别 |
| 2.2.1 湿法工段重金属相关主要过程单元及产污点位 |
| 2.2.2 综合利用系统重金属相关主要过程单元及资源回收点位 |
| 2.3 输入、输出物质流中重金属分布 |
| 2.3.1 重金属在输入物质流中的含量、分布 |
| 2.3.2 重金属在输出物质流中的含量、分布 |
| 2.4 输入、输出物质流的物相及微观形貌 |
| 2.4.1 物相分析 |
| 2.4.2 微观形貌分析 |
| 2.5 主要输出物质流中废渣的浸出毒性鉴别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湿法工段过程网络重金属物质代谢研究 |
| 3.1 研究方法 |
| 3.1.1 物质流分析 |
| 3.1.2 评估方法与评估指标 |
| 3.2 过程网络分析 |
| 3.2.1 模型验证 |
| 3.2.2 重金属在过程网络中的分布 |
| 3.2.3 基于工艺特性对网络结构简化 |
| 3.3 重金属稀释浓缩特性分析 |
| 3.3.1 重金属在湿法工段中的稀释浓缩特性变化 |
| 3.3.2 重金属在过程网络中的稀释浓缩特性变化 |
| 3.4 重金属在过程网络及过程单元输出物质流的分配 |
| 3.4.1 重金属在过程网络输出物质流的分配 |
| 3.4.2 重金属在过程单元输出物质流的分配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锌电解车间工艺链重金属物质代谢研究 |
| 4.1 研究方法 |
| 4.1.1 物质流分析 |
| 4.1.2 评估方法与评估指标 |
| 4.2 电解车间工艺链物质流分析 |
| 4.2.1 主要工艺单元及物质流识别 |
| 4.2.2 工艺单元特点及工艺链结构分析 |
| 4.3 电解车间物质平衡分析与指标评估 |
| 4.3.1 电解车间重金属物质平衡分析 |
| 4.3.2 基于S与 ΔS指标的物质流评估 |
| 4.4 资源损耗潜势评估及清洁生产削污策略选择 |
| 4.5 锌电解车间清洁生产实施案例验证 |
| 4.5.1 工艺单元清洁生产策略分析 |
| 4.5.2 系统整体评估与清洁生产案例验证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锌电解槽工艺单元重金属物质代谢研究 |
| 5.1 研究方法 |
| 5.1.1 电化学反应模拟 |
| 5.1.2 锌电解槽模型构建 |
| 5.2 基于电化学模型的锌电解过程瞬态研究 |
| 5.2.1 电流效率的模型验证 |
| 5.2.2 预设工况下的参数影响 |
| 5.3 基于电解槽模型的锌电解过程稳态研究 |
| 5.3.1 电解槽流场分析与模型简化 |
| 5.3.2 电解槽模型工艺参数对各指标的影响 |
| 5.4 工艺参数对生产及产污指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
| 5.4.1 电解槽模型工艺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
| 5.4.2 锌电解过程能耗及产污机制分析 |
| 5.4.3 实际生产限制条件下的锌酸比优化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基于物质代谢特征的湿法炼锌系统削污潜力分析 |
| 6.1 研究方法 |
| 6.2 湿法工段过程网络削污潜力分析 |
| 6.2.1 过程网络层面的湿法工段产污贡献分析 |
| 6.2.2 过程网络层面的湿法工段清洁生产技术需求分析 |
| 6.3 锌电解车间工艺链削污潜力分析 |
| 6.3.1 工艺链层面的锌电解车间产污贡献分析 |
| 6.3.2 工艺链层面的锌电解车间清洁生产技术需求分析 |
| 6.4 锌电解槽工艺单元削污潜力分析 |
| 6.4.1 工艺单元层面的锌电解槽产污贡献分析 |
| 6.4.2 工艺单元层面的锌电解槽清洁生产技术需求分析 |
| 6.5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 7.1 结论 |
| 7.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湿法工段过程网络物质流信息 |
| 附录B 锌电解车间工艺链物质流信息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1 数学模型 |
| 1.1 锌电解槽中电解液的流动模型 |
| 1.2 锌沉积及气体产生反应的电化学模型 |
| 1.3 锌反溶的数学模型 |
| 1.4 锌电解过程的能耗模型 |
| 2 锌电解过程的数值模拟实现 |
| 2.1 模型的建立 |
| 2.2 实验参数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锌沉积与反溶反应的电流密度分布 |
| 3.2 阴极板上电流效率分布 |
| 3.3 阴极板能耗分布 |
| 3.4 阴极板析出锌产量的分布 |
| 4 结论 |
| 1影响锌电积直流电单耗的因素 |
| 2降低直流电耗的措施 |
| 2.1降低槽电压 |
| 2.1.1降低阳极泥电阻电压降 |
| 2.1.2降低接触点电压降 |
| 2.2提高电流效率 |
| 2.2.1提高电解液的纯度 |
| 2.2.2控制好电解液的酸度 |
| 2.2.3精细化操作 |
| 2.2.4加强日常漏电检查 |
| 2.2.5特殊情况生产组织模式的调整 |
| 3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电解锰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 1.1.1 电解锰行业发展历程 |
| 1.1.2 电解锰行业发展现状 |
| 1.2 电解锰电解机理与影响因素 |
| 1.2.1 电解锰电解机理 |
| 1.2.2 影响电解锰电解的因素 |
| 1.3 电解锰添加剂研究现状 |
| 1.3.1 SeO_2在锰电解中的作用 |
| 1.3.2 硒使用造成的污染 |
| 1.3.3 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 |
| 1.4 研究意义、内容与创新点 |
| 1.4.1 研究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 1.4.3 研究创新点 |
| 第2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
| 2.1 实验药品 |
| 2.2 实验仪器 |
| 2.3 表征设备及原理 |
| 2.3.1 物理表征 |
| 2.3.2 化学表征 |
| 2.4 电化学方法表征及原理 |
| 2.4.1 电极制备 |
| 2.4.2 电化学性能测定 |
| 2.5 电化学参数计算 |
| 2.5.1 极化曲线测定电化学参数 |
| 2.5.2 电化学阻抗计算 |
| 第3章 SeO_2对锰电解反应与析氢反应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电解液制备 |
| 3.2.2 电化学分析 |
| 3.2.3 恒电流电解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SeO_2对锰电解反应的影响 |
| 3.3.2 SeO_2对析氢反应的影响 |
| 3.3.3 SeO_2对析氢反应抑制的机理 |
| 3.4 小结 |
| 第4章 SeO_2对锰电解沉积成核生长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电解液制备 |
| 4.2.2 电化学分析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锰电解沉积初期成核生长研究 |
| 4.3.2 SeO_2对锰电解沉积初期成核生长的影响 |
| 4.4 小结 |
| 第5章 SeO_2对杂质离子作用的影响 |
| 5.1 引言 |
| 5.2 实验部分 |
| 5.2.1 电解液制备 |
| 5.2.2 电化学分析 |
| 5.2.3 恒电流电解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杂质离子对锰电解反应的影响 |
| 5.3.2 杂质离子对析氢反应的影响 |
| 5.3.3 SeO_2对杂质离子的影响 |
| 5.3.4 SeO_2对杂质离子的作用机理 |
| 5.4 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
| 0前言 |
| 1 锌电解沉积机理 |
| 2 杂质元素对电积过程的影响 |
| 2.1 镍离子对电积过程的影响 |
| 2.2 钴离子对电积过程的影响 |
| 2.3 铁、锰离子对电积过程的影响 |
| 2.4 氯离子对电积过程的影响 |
| 3 电积过程添加剂对电能消耗的影响 |
| 4 电积过程的超电压 |
| 5 生产现场管理 |
| 6 总结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锰矿资源简介 |
| 1.2.1 世界锰资源概况 |
| 1.2.2 我国锰矿资源简介 |
| 1.2.3 我国锰矿资源主要特点 |
| 1.3 低品位复杂锰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
| 1.3.1 高硫、高磷锰矿利用研究 |
| 1.3.2 高氯锰矿利用研究 |
| 1.3.3 高铁锰矿利用研究 |
| 1.3.4 低品位氧化锰矿利用研究 |
| 1.4 我国电解锰生产技术概况 |
| 1.4.1 电解锰生产的流程 |
| 1.4.2 电解锰生产技术现状 |
| 1.5 电解锰生产存在的关键问题 |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 2 电场强化低品位氧化锰矿高效还原浸出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原料及实验方法 |
| 2.2.1 实验样品及试剂 |
| 2.2.2 浸出装置及方法 |
| 2.2.3 电化学测试方法 |
| 2.3 氧化锰矿成分分析 |
| 2.4 电场强化低品位氧化锰矿还原浸出动力学分析 |
| 2.4.1 初始亚铁离子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 2.4.2 初始硫酸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 2.4.3 液固比对浸出率的影响 |
| 2.4.4 浸出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 2.4.5 电流密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 2.4.6 浸出过程动力学分析 |
| 2.5 还原剂用量分析 |
| 2.6 浸出渣分析 |
| 2.7 电场强化氧化锰矿还原浸出机理研究 |
| 2.7.1 循环伏安分析 |
| 2.7.2 有无电场情况下亚铁离子浓度变化情况对比 |
| 2.7.3 电场强化氧化锰矿还原浸出机理分析 |
| 2.8 响应曲面法对浸出条件的优化 |
| 2.8.1 实验设计与优化 |
| 2.8.2 方差分析与统计检验 |
| 2.8.3 各因素对浸出效率的影响及之间的交互作用 |
| 2.8.4 条件优化与验证 |
| 2.9 本章小结 |
| 3 含氯锰矿中氯的脱除及氯离子对阳极电化学振荡影响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 3.2.1 实验原材料及试剂 |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 3.2.3 实验方法 |
| 3.3 含氯锰矿基本性质分析 |
| 3.4 含氯锰矿中氯的脱除研究 |
| 3.4.1 含锰矿中氯离子的水洗脱除 |
| 3.4.2 添加剂的选择 |
| 3.4.3 反应条件对脱氯效果的影响 |
| 3.4.4 除氯后锰矿分析 |
| 3.4.5 除氯过程机理分析 |
| 3.5 氯离子对阳极电化学振荡的影响研究 |
| 3.5.1 氯离子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 3.5.2 循环伏安分析 |
| 3.5.3 氯离子对阳极电势振荡的影响 |
| 3.5.4 氯离子对阳极电流振荡的影响 |
| 3.5.5 相空间重构分析 |
| 3.6 氯离子抑制电化学振荡机理分析 |
| 3.6.1 反应后电解液紫外光谱分析 |
| 3.6.2 反应后电解液拉曼光谱分析 |
| 3.6.3 反应后阳极泥分析 |
| 3.6.4 机理分析 |
| 3.7 本章小结 |
| 4 低品位碳酸锰矿浸出及电解过程的表面化学强化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原料及实验方法 |
| 4.2.1 实验试剂及原材料 |
| 4.2.2 实验仪器 |
| 4.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 4.3 TJ-A对锰矿浸出过程的影响 |
| 4.3.1 TJ-A对锰浸出率及锰渣含水率的影响 |
| 4.3.2 TJ-A对浸出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
| 4.4 TJ-A提高锰矿浸出率、降低锰渣含水率机理分析 |
| 4.4.1 提高锰矿浸出率原理 |
| 4.4.2 降低锰渣含水率原理 |
| 4.5 TJ-A对电解液性质的影响 |
| 4.5.1 电解液组成对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
| 4.5.2 TJ-A对溶液表面张力及接触角的影响 |
| 4.5.3 TJ-A对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
| 4.5.4 TJ-A溶液线性伏安曲线 |
| 4.6 TJ-A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 4.6.1 TJ-A对电解电流效率的影响 |
| 4.6.2 TJ-A对电解槽电压及能耗的影响 |
| 4.6.3 表面张力大小与电解能耗之间的关系 |
| 4.7 TJ-A降低电解能耗原因分析 |
| 4.8 本章小结 |
| 5 多场耦合强化电解锰节能电解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原料及实验方法 |
| 5.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 5.2.2 脉冲电解锰的实验方法 |
| 5.2.3 电化学测试方法 |
| 5.2.4 电解金属锰表面形貌表征 |
| 5.3 阳极结构的多场耦合模拟与优化 |
| 5.3.1 模型的建立 |
|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 5.3.3 不同结构阳极电解实验 |
| 5.4 脉冲电场强化节能电解工艺研究 |
| 5.4.1 直流电解实验 |
| 5.4.2 脉冲频率的影响 |
| 5.4.3 脉冲占空比的影响 |
| 5.4.4 脉冲平均电流密度的影响 |
| 5.4.5 直流和脉冲电解制备的金属锰形貌对比 |
| 5.5 脉冲电场作用机理分析 |
| 5.5.1 电解液循环伏安分析 |
| 5.5.2 脉冲电场作用机理分析 |
| 5.5.3 直流和脉冲电解锰阴极电位的对比 |
| 5.6 脉冲电解工艺对杂质离子耐受程度分析 |
| 5.6.1 铜离子浓度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 5.6.2 钴离子浓度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 5.6.3 镍离子浓度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 5.6.4 锌离子浓度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 5.7 本章小结 |
| 6 低浓度含锰废水中锰的资源化回收利用研究 |
| 6.1 引言 |
| 6.2 实验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 6.2.1 原料及主要化学品试剂 |
| 6.2.2 实验原理 |
| 6.2.3 试验方法 |
| 6.3 除杂过程分析 |
| 6.3.1 除杂过程优化实验 |
| 6.3.2 除杂技术稳定性分析 |
| 6.3.3 除杂渣分析 |
| 6.4 电解过程实验 |
| 6.4.1 电解工艺分析 |
| 6.4.2 电解过程副产物分析 |
| 6.4.3 锰产品质量分析 |
| 6.5 锰平衡及回收率 |
| 6.6 技术经济可行性 |
| 6.6.1 成本分析 |
| 6.6.2 经济效益分析 |
| 6.7 本章小结 |
| 7 总结 |
| 7.1 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
|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 0 引言 |
| 1 Mn2+对锌电解液密度的影响 |
| 2 Ca2+, Mg2+对锌电解液粘度的影响 |
| 3 酸度对锌电解液导电性的影响 |
| 4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