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锐[1](2021)在《安大简《诗经》文本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韦婷[2](2021)在《《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文中研究表明《广雅》爲三国魏张揖所撰,该书体例比附《尔雅》,是《尔雅》之後又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之作。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即疏证《广雅》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根据“因声求义”理论指出、系联大量具有音同、音近、音通、音转等通假关系的字组,并据此校订相关传世文献,多有发明,犹爲後人奉爲圭臬。历来对於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不全面,对《疏证》中具有通假关系的材料也未能穷尽地整理、证实与检讨。本文选取《疏证》(含《补正》)中具有通假关系的异类声素字组爲研究对象,以“新材料”爲切入点,尽量全面地结合传世、出土文献材料对这些字组进行“新证”研究。其中,传世文献以先秦、两汉、魏晋材料爲主,出土文献以战国、秦汉简帛材料爲主,兼及金文、碑刻、铜镜、玺印、兵器及古文字字形等材料。通过本文的“新证”研究,意义有二:一是丰富了传世与出土文献中通假字的研究。本文拓展了《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不仅指出、证实不少新见通假字组,且较爲系统地总结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通假材料、原则、规律及问题。二是本文在多重证据、多种角度上重新检讨与评价了王念孙的声韵理论、音转理论以及因声求义理论。本文通过对346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地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一、王氏在《疏证》中一直将东、冬合韵,王氏晚年分韵二十二部,或基於谐声材料。二、在已标注声韵关系的344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中,主要以双声或叠韵字最多,以同类音转爲次,以异类音转最少。从声韵关系的配合上来看,皆以声韵相近或双声叠韵爲主。从异类声、韵转的分布来看,常用、无例证通假字中的声、韵转规律与王力相同,其声韵部流转的语音条件皆呈反比,而不常用通假字中的声韵部流转没有明显反比关系。三、王氏《疏证》中“因声求义”理论已经脱离了以往随意“音转”的风气,基本严格遵守古声韵系统来系联音义,仅在个别单一音义系联上出现了问题。四、王氏《疏证》中的“转”主要是指声纽相同或相近,韵部相流转,王氏对於“音转”的尺度整体有很好的把握,存在少量滥用“音转”现象。值得注意地是,其中大多特殊音转词,属於受到时、地等因素影响较多的声训词、同源词、方言词、名物词、虚词、连词等等,而小部分零散的声训词、同训词或义近实词的特殊音转现象有待商榷。
王刚,陈焕妮[3](2021)在《阜阳汉简《诗经》文本年代问题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阜阳汉简《诗经》随葬于西汉初年。秦有不重儒生的传统,又对六国文字的使用不加干涉,到汉高祖时,《诗经》仍以讽诵为主,综合以上因素推断,阜阳汉简《诗经》抄写于汉文帝时期更合理。秦"焚书"力度大,而残简异文有重"音"的规律,由此大致可以认为阜阳汉简《诗经》以汉初讽诵本为抄写底本。
贾旭东[4](2020)在《《孔子诗论》综合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对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的整理性研究。论文主要分爲五部分:第一章是对《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的研究,本章主要对简文的留白简、编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第二、第三章是对《孔子诗论》字词的考释,本章几乎对简文的每一个关键字词都进行了详细的考释,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於内容较多分为两章;第四章是对《孔子诗论》诗篇的认定及诗义的阐释,本章首先分析、统计出简文所涉诗篇名的数量,然後按顺序对每一首诗的诗义及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准确的阐释;第五章是对《孔子诗论》论诗形式及诗学思想的研究,本章着重分析了简文所蕴含的以“情”论诗、“以礼节情”等诗学思想。附录部分是论着提要及索引。《孔子诗论》相关的研究论文及着作共有五百多种,要全面搜集、了解这些论着作很不容易,为此,本文根据内容将其分为四大类,我们为每一类论着撰写了一个简短的提要,提要包括论着名称、作者、期刊名称、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学术价值等内容,并附有作者、论着名索引及关键词索引。提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简要介绍这些论着的内容,方便读者参考和检索。
曹雨杨[5](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姚道林[6](2020)在《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研究《毛传》训诂,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後世学者对这一传统多有继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吸收前(5以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利用出土文献对《毛传》训诂加以考察,其中结论或可证成《毛传》训诂之实、或可纠正《毛传》训诂之误。第一章是对《毛传》释词与解句的集中阐释。第一节主要论述《毛传》是如何利用声训和义训来解释字词,其中声训的内容可以概括爲“同音相训”“双声相训”“叠韵相训”“音近相训”四类,义训的内容可以概括爲“释一词之义”和“概括释义”两类。第二节主要阐释《毛传》如何解释诗句,我们从解释范围的大小将其分爲解释句意和串讲诗句两类。第三节首先论述《毛传》如何使用训诂术语;其次又讨论了《毛传》如何分析《经》文当中的语法关系,其中涉及《毛传》对语序、虚词的説明;最後我们讨论了《毛传》对“兴”体的论述。第四节是对《毛传》局限性的揭示,论述的焦点集中在“望文生训”之上,根据致误的原因本文将其分爲“因昧於古义而望文生训”“因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两类。在第二章当中,我们以出土文献爲切入点,分别论证《毛传》释词之正确性以及《诗经》中的假借字。第一节首先对学界主要观点加以吸收,其後逐次论述“覃”“荒”“干城”“茨”“愉”等字词,认爲《毛传》对诸字词的训释正确可从。毛《诗》作爲古文经,其间借字多见,但《毛传》往往都能够作出准确的解释,所以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关涉《诗经》中借字的训释。在这一节中,我们先後论述了“流”“履”“肃”“盬”等字,认爲诸字分别爲“摎”“礼”“蹙”“固”之借字。第三章是对《毛传》训诂的补充説明。本章共分爲两节,第一节主要是利用出土文献来释《毛传》未释之字词,第二节则是对《毛传》已释之字词加以补充。两节内容皆是从吸收学界已有成果入手,然後是对《诗经》字词的论证分析。其间提出“悠”爲“陶”之借字,当训爲“郁陶”;“委蛇”当以“蟡蛇”爲本字,本义可能指“蛇”;“强”爲“竞”之借字,当训爲“逐”;“毛物”当爲“屯(纯)物”之譌等观点。第四章是对《毛传》训诂的校正。本章按照《毛传》致误的原因,共分爲三小节。一、二两节分别从字形与语音入手校正《毛传》训诂,其间不仅佐证了“缝”爲“裘”之譌字、“廛”“亿”“囷”分别爲“缠”“繶”“稛”之借字、“中冓”“中垢”爲“中”之借字、“畅毂”爲“象毂”之借字,还提出了“阴靷”爲“靲靷”之借字的观点。此外,一、二两节还分析了校改《毛传》训诂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其间包括字形、语音、字用与文意的有机统一。本章第三节是以吸收学界最新观点爲主要内容,由於学界对此诸例尚有争议,故本节将其归爲其他类,并不强行作解。在附录部分,我们对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与流传作了几点思考,先後探讨了“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与定型化”“早期《诗经》文本的流传”“《诗经》字词演变的原因”“《诗经》字词演变的时间綫”等问题。
相宇剑[7](2019)在《出土文献《诗经》材料集释》文中认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於春秋时代,在後世的流传中成为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一。除了目前能见到的传世本《诗经》外,出土文献中也存在大量的《诗经》。对这些出土文献《诗经》材料,有必要结合传世本《诗经》进行整理研究,以期望达到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相证明互相阐发的目的。将这两种系统的《诗经》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促进文字学、文献学等学科的发展。本文收录青铜器铭文、石鼓文、信阳楚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清华楚简、香港楚简、阜阳汉简、武威汉简、汉石经、汉铜镜、马王堆帛书、敦煌抄本、吐鲁番义熙文书等出土文献中所出现的《诗经》文本。另外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中保存有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诗经》文本,本文也将其收录。本文以《毛诗》的诗篇为序,逐篇逐句逐字比对,罗列众家之说,择善而从,在有必要补充的地方略下按语以作说明。本文涉及古文字、今文字、汉魏六朝俗体字等,利用文字之比对推进文献的整体研究,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对《诗经》异文的考察,在前人基础之上,总结出《诗经》异文大致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俗体字、同义互换、衍文、脱文、倒文等九种,并对每个异文案例做出详尽的疏证。第二、利用传世文献文本可对读的优势,结合出土文献,将古文字、今文字和俗体字在文献的基础上综合比对,以期考索文字流变的规律。第三、立足出土文献,在对出土文献做出详细的分析後,检视传世《毛诗》,对今本《诗经》的形成以及今本《诗经》在各个时代的流变做出合理的推测。第四、充分结合出土文献,反思传统的《诗经》解释,期望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诗经》的某些篇章做出更加合理的阐释。
廖群[8](2019)在《《诗经》早期书写定本考索》文中提出针对近期欧美汉学界关于《诗经》早期书写与口头传播的争论,本文通过辨析传世文献、结合赋诗现象、借助新出土和新发现的简本《诗经》,回答了《诗经》早期有无书写定本的问题,提出《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教化的产物,确曾被编定过一个诉诸文字的诗集文本(母本),用于教授和赋诗征引。只因当时传播形式以口头为主,凭记忆、背诵来二次书写成为常态,才造成了其后所见文本诗篇、诗句大致相同、书写文字多有差异的"异文"现象。
杨世文[9](2017)在《考古发现与儒学文献研究——以20世纪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以来,儒学文献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这离不开现代考古学的贡献。这些出土文献纠正了学术史上的诸多成见,解决了学术史上的不少悬案,填补了学术史上的许多空白。通过对出土儒学文献的研究,我们对儒家经典的形成与演变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早期儒学的传承与衍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陈敏学[10](2015)在《阜阳汉简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7年出土的阜阳汉简内容非常丰富,有《苍颉篇》《诗经》《万物》《周易》等多种古籍。经过近四十年的整理工作以及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学、中医学等专业领域的学者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与居延汉简等相比,阜阳汉简的研究还显得相对薄弱,有待于进一步推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上编 |
| 绪论 |
| 第一节 《广雅》与《广雅疏证》 |
| 一、《广雅》概况 |
| 二、《广雅疏证》概况 |
| 第二节 《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解题 |
| 一、“通假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
| 二、通假字与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
| 三、“新证”界定 |
| 第三节 《广雅疏证》研究现状回顾 |
| 一、王氏的音韵学、音转理论研究回顾 |
| 二、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与实践情况回顾 |
| 三、“新证”研究回顾 |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使用材料范围 |
| 一、研究对象 |
| 二、使用材料范围 |
|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一章 《广雅疏证》语音关系新证概况 |
| 第一节 王念孙的声韵理论概述 |
| 第二节 《广雅疏证》中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
| 一、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
| 二、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
| 三、小结 |
| 第三节 《广雅疏证》中不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
| 一、不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
| 二、不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
| 三、小结 |
| 第四节 《广雅疏证》中无例证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
| 一、无例证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
| 二、无例证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
| 三、小结 |
| 第二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 |
| 第一节 “因声求义”理论溯源 |
| 第二节 从“新证”看《疏证》对“因声求义”的实践 |
| 一、从“新证”看王氏疏证连词 |
| 二、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虚词 |
| 三、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名物词 |
| 四、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同源字 |
| 五、从“新证”看王氏指出的通假字 |
| 六、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音义相近字 |
| 第三节 王念孙“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得失 |
| 一、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成就 |
| 二、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不足 |
| 第三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音转”理论 |
| 第一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声转研究 |
|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声转概况 |
|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声转分析 |
| 第二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韵转研究 |
|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韵转概况 |
|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韵转分析 |
| 第三节 从“新证”看《广雅疏证》中的“转”语 |
| 一、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
| 二、不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
| 三、无例证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
| 第四节 王氏音转理论与实践的得失 |
| 结语 |
| 下编 |
| 表一:《广雅疏证》(含《补正》)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
| 表二:《广雅疏证》(含《补正》)不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
| 表三:《广雅疏证》(含《补正》)无例证通假字一览表 |
| 三十韵部条目索引 |
| 音序索引 |
| 引用材料简称表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一、阜阳汉简《诗经》抄写年代探究 |
| (一)由字体引发的问题 |
| (二)从秦制看文本抄写于秦代的可能性 |
| (三)从避讳及讽诵看文本年代 |
| 二、阜阳汉简《诗经》底本年代探究 |
| (一)以“焚书”及萧何收书为考察点 |
| (二)古今字及读音所见问题 |
| 三、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绪论 |
| 一、上博简《孔子诗论》概述 |
| 二、《孔子诗论》研究综述 |
| (一)竹简的形制与编连问题 |
| (二)文本考释 |
| (三)诗篇认定与诗义阐释 |
| (四)诗学思想研究 |
| 第一章 《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研究 |
| 一、《孔子诗论》形制问题研究 |
| (一)《孔子诗论》的形制问题 |
| (二)《孔子诗论》竹简现状分析 |
| 二、《孔子诗论》“留白”问题研究 |
| (一)1号简的处位 |
| (二)留白简与竹简的编联原则 |
| (三)留白简的“留白”原因讨论 |
| 三、《孔子诗论》的编联与缀合 |
| (一)各家编联意见汇总 |
| (二)本文编联方案 |
| (三)本文分章及释文 |
| 第二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上) |
| 一、关雎组 |
| 二、葛覃组 |
| 三、木瓜组 |
| 四、柏舟组 |
| 五、东方未明组 |
| 六、墙有茨组 |
| 第三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下) |
| 七、十月组 |
| 八、宛丘组 |
| 九、皇矣组 |
| 十、总论组 |
| 第四章 《孔子诗论》诗篇认定及诗义阐释 |
| 一、《孔子诗论》篇名的认定 |
| (一)原本未释或误释的诗篇名 |
| (二)归属有分歧的诗篇名 |
| (三)简文所涉诗篇名汇总 |
| 二、《孔子诗论》诗义阐释 |
| (一)《国风》类 |
| (二)《小雅》类 |
| (三)《大雅》类 |
| (四)《周颂》类 |
| 第五章 《孔子诗论》论诗特点及诗学思想研究 |
|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和特点 |
|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 |
| (二)《孔子诗论》的论诗特点 |
| 二、《孔子诗论》诗学思想研究 |
| (一)简文以“情”、“性”论诗 |
| (二)简文“以礼节情”的论诗思想 |
| (三)简文“情”与“志”的关系论述 |
| 附录一 《孔子诗论》论着提要 |
| 凡例 |
| 一、编联、形制类 |
| (一)编联类 |
| (二)形制类 |
| 二、字词考释类 |
| 三、文本思想类 |
| (一)诗篇认定、诗义阐释类 |
| (二)诗学研究类 |
| 四、其他类 |
| (一)简文作者类 |
| (二)综述类 |
| 附录二 论着提要索引 |
| 一、作者、论着名索引 |
| 二、关键词索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前言 |
|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尹至》 |
| 第二节 《尹诰》 |
| 第三节 《程寤》 |
| 第四节 《保训》 |
| 第五节 《耆夜》 |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 第七节 《皇门》 |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 第九节 《楚居》 |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系年》 |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说命上》 |
| 第二节 《说命中》 |
| 第三节 《说命下》 |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 第六节 《良臣》 |
| 第七节 《祝辞》 |
|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
|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尹至》 |
| 第二节 《尹诰》 |
| 第三节 《程寤》 |
| 第四节 《保训》 |
| 第五节 《耆夜》 |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 第七节 《皇门》 |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 第九节 《楚居》 |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系年》 |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说命上》 |
| 第二节 《说命中》 |
| 第三节 《说命下》 |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 第六节 《良臣》 |
| 第七节 《祝辞》 |
|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
|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
|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
|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
| 凡例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
| 《尹至》篇知见录 |
| 《尹诰》篇知见录 |
| 《程寤》篇知见录 |
| 《保训》篇知见录 |
| 《耆夜》篇知见录 |
|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
| 《皇门》篇知见录 |
|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
| 《楚居》篇知见录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
| 综论知见录(存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毛传》训诂研究概述 |
| 二、出土文献当中的《诗》类文献述要 |
|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 四、关於本文相关问题的説明 |
| 第一章 《毛诗故训传》的内容及其特点 |
| 第一节《毛传》关於字词的训释 |
| 第二节《毛传》关於诗句的阐释 |
| 第三节《毛传》关於训诂术语、语法关系以及“兴”体的説明 |
| 第四节《毛传》训诂之局限 |
| 第二章 利用出土文献佐证《毛传》之训诂 |
| 第一节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看《毛传》训诂之正确性 |
| 第二节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看《毛传》对於借字的解释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利用出土文献补充《毛传》之训诂 |
| 第一节 利用出土文献释《毛传》未释之字词 |
| 第二节 利用出土文献补释《毛传》已释之字词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利用出土文献校正《毛传》之训诂 |
| 第一节《毛传》因文字错)而误释例 |
| 第二节《毛传》因字词通假而误释例 |
| 第三节《毛传》因其他原因而误释例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利用出土文献来研究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所得到的一些启示 |
| 附录二《毛传》训诂词例表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综论 |
| 第一节 出土文献《诗经》材料概况 |
| 第二节 出土文献《诗经》文字的歧异 |
| 第三节 研究出土文献《诗经》材料的意义 |
| 第二章 国风集释 |
| 第一节 周南 |
| 关雎 |
| 葛覃 |
| 卷耳 |
| 樛木 |
| 螽斯 |
| 桃夭 |
| 兔罝 |
| 芣苢 |
| 汉广 |
| 汝坟 |
| 麟之趾 |
| 第二节 召南 |
| 鹊巢 |
| 采蘩 |
| 草虫 |
| 采苹 |
| 甘棠 |
| 行露 |
| 羔羊 |
| 殷其靁 |
| 摽有梅 |
| 小星 |
| 江有汜 |
| 野有死麕 |
| 何彼襛矣 |
| 驺虞 |
| 第三节 邶风 |
| 柏舟 |
| 绿衣 |
| 燕燕 |
| 日月 |
| 终风 |
| 击鼓 |
| 凯风 |
| 雄雉 |
| 匏有苦叶 |
| 谷风 |
| 式微 |
| 旄丘 |
| 简兮 |
| 泉水 |
| 北门 |
| 北风 |
| 静女 |
| 新台 |
| 二子乘舟 |
| 第四节 鄘风 |
| 柏舟 |
| 墙有茨 |
| 君子偕老 |
| 桑中 |
| 鹑之奔奔 |
| 定之方中 |
| 蝃蝀 |
| 相鼠 |
| 干旄 |
| 载驰 |
| 第五节 卫风 |
| 淇奥 |
| 考盘 |
| 硕人 |
| 氓 |
| 竹竿 |
| 芄兰 |
| 河广 |
| 伯兮 |
| 有狐 |
| 木瓜 |
| 第六节 王风 |
| 黍离 |
| 君子于役 |
| 君子阳阳 |
| 中谷有蓷 |
| 兔爰 |
| 葛藟 |
| 采葛 |
| 大车 |
| 丘中有麻 |
| 第七节 郑风 |
| 缁衣 |
| 叔于田 |
| 大叔于田 |
| 清人 |
| 羔裘 |
| 遵大路 |
| 女曰鸡鸣 |
| 有女同车 |
| 山有扶苏 |
| 蘀兮 |
| 狡童 |
| 褰裳 |
| 丰 |
| 东门之坛 |
| 风雨 |
| 子衿 |
| 扬之水 |
| 出其东门 |
| 野有蔓草 |
| 溱洧 |
| 第八节 齐风 |
| 鸡鸣 |
| 还 |
| 着 |
| 东方之日 |
| 东方未明 |
| 南山 |
| 甫田 |
| 卢令 |
| 敝笱 |
| 载驱 |
| 猗嗟 |
| 第九节 魏风 |
| 葛屦 |
| 汾沮洳 |
| 园有桃 |
| 陟岵 |
| 十亩之间 |
| 伐檀 |
| 硕鼠 |
| 第十节 唐风 |
| 蟋蟀 |
| 山有枢 |
| 扬之水 |
| 椒聊 |
| 绸缪 |
| 杕杜 |
| 羔裘 |
| 鸨羽 |
| 无衣 |
| 有杕之杜 |
| 葛生 |
| 采苓 |
| 第十一节 秦风 |
| 车邻 |
| 驷驖 |
| 小戎 |
| 蒹葭 |
| 终南 |
| 黄鸟 |
| 无衣 |
| 渭阳 |
| 权舆 |
| 第十二节 陈风 |
| 宛丘 |
| 东门之杨 |
| 墓门 |
| 第十三节 桧风 |
| 隰有苌楚 |
| 第十四节 曹风 |
| 侯人 |
| 鳲鸠 |
| 下泉 |
| 第十五节 豳风 |
| 七月 |
| 鸱鴞 |
| 东山 |
| 破斧 |
| 伐柯 |
| 九罭 |
| 狼跋 |
| 第三章 小雅集释 |
| 第一节 鹿鸣之什 |
| 鹿鸣 |
| 四牡 |
| 皇皇者华 |
| 常棣 |
| 伐木 |
| 天保 |
| 采薇 |
| 出车 |
| 杕杜 |
| 鱼丽 |
| 第二节 南有嘉鱼之什 |
| 南山有台 |
| 湛露 |
| 彤弓 |
| 菁菁者莪 |
| 六月 |
| 采芑 |
| 车攻 |
| 吉日 |
| 第三节 鸿雁之什 |
| 祈父 |
| 黄鸟 |
| 斯干 |
| 第四节 节 南山之什 |
| 节南山 |
| 正月 |
| 十月之交 |
| 雨无正 |
| 小旻 |
| 小宛 |
| 小弁 |
| 巧言 |
| 何人斯 |
| 巷伯 |
| 第五节 谷风之什 |
| 谷风 |
| 蓼莪 |
| 大东 |
| 北山 |
| 无将大车 |
| 小明 |
| 鼓钟 |
| 楚茨 |
| 信南山 |
| 第六节 甫田之什 |
| 甫田 |
| 大田 |
| 裳裳者华 |
| 青蝇 |
| 宾之初筵 |
| 第七节 鱼藻之什 |
| 鱼藻 |
| 采菽 |
| 角弓 |
| 菀柳 |
| 都人士 |
| 采绿 |
| 白华 |
| 渐渐之石 |
| 第四章 大雅集释 |
| 第一节 文王之什 |
| 文王 |
| 大明 |
| 绵 |
| 棫朴 |
| 旱麓 |
| 思齐 |
| 皇矣 |
| 灵台 |
| 下武 |
| 文王有声 |
| 第二节 生民之什 |
| 生民 |
| 既醉 |
| 凫鷖 |
| 假乐 |
| 公刘 |
| 泂酌 |
| 民劳 |
| 板 |
| 第三节 荡之什 |
| 荡 |
| 抑 |
| 桑柔 |
| 云汉 |
| 崧高 |
| 烝民 |
| 韩奕 |
| 江汉 |
| 瞻卬 |
| 召旻 |
| 第五章 颂集释 |
| 第一节 周颂 |
| 清庙 |
| 烈文 |
| 昊天有成命 |
| 潜 |
| 雝 |
| 闵予小子 |
| 访落 |
| 敬之 |
| 良耜 |
| 赉 |
| 般 |
| 第二节 鲁颂 |
| 駉 |
| 有駜 |
| 泮水 |
| 閟宫 |
| 第三节 商颂 |
| 那 |
| 烈祖 |
| 玄鸟 |
| 长发 |
| 殷武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一、敦煌吐鲁番儒家文献 |
| 二、汉魏石经残片 |
| 三、武威汉简 |
| 四、八角廊出土儒家文献 |
| 五、马王堆汉墓帛书 |
| 六、阜阳汉简 |
| 七、郭店出土战国楚竹书 |
| 八、上海博物馆购藏楚竹书 |
| 九、结语 |
| 一、阜阳汉简的整理和基础研究 |
| 二、已公布的简牍典籍研究 |
| (一)《苍颉篇》 |
| (二)《诗经》 |
| (三)《万物》 |
| (四)《周易》 |
| (五)木牍及相关残简 |
| (六)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