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利,起云亮[1](2017)在《云南省洱源县262例脑囊虫病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猪囊尾蚴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控制和减少再感染发生,提高民众健康水平。方法对云南省洱源县262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对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比对,确定治疗效果。结果 262例脑囊虫病患者均有服食生皮史,资料显示全部血清囊虫抗体阳性,头部CT检查发现钙化和感染期病灶。治愈185例(70.61%),有效51人(19.47%),无效26例(9.92%)。结论服食生皮(生猪肉)是引发猪囊尾蚴病的主要原因,早发现及时治疗是关键,可以提高疗效。
董国庆,汪皓,邓学红,吴春远,肖菲[2](2008)在《儿童脑囊虫病1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刘岷[3](2007)在《神经系统囊尾蚴病307例临床资料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总结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吉林农业大学囊虫病医院经临床确诊的307例患脑囊虫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神经系统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并提出新的临床分型建议。方法分析、研究脑囊虫病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史,临床表现,血清或脑脊液囊虫免疫学检查及CT或MRI影像学改变。结果本组神经系统囊虫病患者男性188例、女性119例,男、女之比为1.58:1。平均年龄40.26岁。有排绦虫史者78例,占总人数的25.41%。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癫痫(150例,48.86%),头痛头晕次之(137例,44.63%),其它症状则表现为单纯头晕(12例,3.91%)感觉异常(11例3.58%)脑膜刺激征(4例,1.30%)意识障碍(5例,1.63%)偏瘫(29例,9.45%)失语(8例2.61%)痴呆(4例,1.30%)截瘫(1例,0.03%)。行血清间凝实验检查者阳性率为68.50%。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者阳性率为80.90%。行脑脊液囊虫间凝实验者阳性率为76.92%。CT影像改变主要有脑积水、脑膜肥厚、脑内多发大小不等囊状低密度影、多灶性钙化、环状强化等。各种CT征象可单独出现或同时有两种及两种以上CT征象同时并存。MRI征象有脑积水、脑内多发病灶和脑内单发病灶。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临床分型主要为癫痫型、头痛头晕型、偏瘫型、脑积水型、高颅压型、脑膜炎、颅内占位型、脊髓型。结论本组神经系统囊虫病患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多为青壮年。囊虫侵犯到脊髓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对脑的侵犯。临床类型中以癫痫型最多见。除传统分型外,我们认为应当补充头痛头晕型和偏瘫占位型。辅助检查中,CT与MRI影像学上的变化具有诊断意义,二者不能相互替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出的阳性率高于间凝实验检出的阳性率。
陆翔[4](2002)在《不典型儿童脑囊虫病3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不典型儿童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对 3 0例不典型儿童脑囊虫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无症状型和特殊型日渐增多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阳性 2 2例 ,免疫学检查血清抗体阳性 8例 ,脑脊液抗体阳性 11例 ,头颅CT检查有异常发现 2 3例 ,MRI检查异常 5例。结论 早期诊断困难 ,宜常规行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并作为首选方法 ,辅以免疫学检查、头颅CT及MRI等项检查 ,可提高诊断率。
韦红,冯尚克[5](2002)在《小儿脑囊虫病26例临床误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李玉民,刘岩[6](2001)在《脑囊虫病的临床分型与误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囊尾蚴可寄生在人脑的任何部位 ,引起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分为癫痫型、高颅压型、脑膜炎型、运动系统障碍型和精神障碍型。其误诊有两种情况 :一是将脑囊虫病误诊为别的脑病 ,二是将其它脑病误诊为脑囊虫病。误诊的原因主要是诊断技术滞后和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的不足。
哲增科,张驰,王霞[7](2000)在《特殊表现的小儿脑囊虫病19例分析》文中认为
陈修忆[8](1995)在《小儿脑囊虫病48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小儿脑囊虫病48例的临床表现及病原治疗的分析,发现儿童病程较短,起病较急,颅内症状明显,48例患儿均未见皮下结节。用丙硫咪唑、吡喹酮交替治疗四个疗程,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配合辅助治疗及对症处理。追踪观察一年,结果表明:治愈40例占83%,好转7例占15%,与成人组比较,两组有效率无显着差异。说明本治疗方案既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
何世华[9](2020)在《600例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患者VEEG监测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的病种,明确需要进行录像脑电图监测的发作性疾病种类。分析常见发作性疾病即癫痫发作及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高原地区、高海拔及高血红蛋白是否对癫痫发作产生影响。以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预测发生脑血管意外后及脑囊虫病等致使大脑皮层存在病灶者的患者发生癫痫的风险率,以指导临床预后判断。总结西藏地区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符号学特征,提供更多与癫痫相鉴别的依据。方法1.临床资料:在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和取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依据符合本研究制定的相关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回顾性纳入2013年至2018年期间就诊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600例发作性疾病患者,且均完成录像脑电图监测。2.本研究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发作性疾病的定义按照范杰[1]和Stafstrom CE[2]在相关报道中所提到的定义;癫痫诊断参照《神经病学》诊断标准[3];分析清醒期、非快速眼动期(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快速眼动期(Rapid eye movement,REM)及监测到的临床发作期的脑电波形,脑电图诊断标准按刘晓燕编着的《临床脑电图学》进行分析[4];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参照诊断PNES发作的线索[5]和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提出的PNES诊断的确定性水平[6]。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百表示,并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结果在录像脑电图监测的600例发作性疾病中,有痫性样异常放电者171例(28.50%),录像脑电图在其发作期和(或)发作间期能监测到异常放电,表现为广泛性或局灶性痫性异常波,其中有癫痫诊断意义的录像脑电图监测结果为143例(23.83%)。西藏地区目前需要进行录像脑电图监测进行鉴别的发作性疾病有29种类型,主要发作类型有癫痫、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痫性发作、晕厥等。主要的几种发作类型如癫痫发作、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痫性发作、晕厥,在发作前有明显的发作诱因或者前驱表现。性别、发作病程、发作频率、影像学提示大脑皮层有病灶在癫痫发作组和非癫痫发作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项logistic分析中,性别、大脑皮层病灶、发作频率、发病病程及居住地海拔是癫痫发作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相对于女性在癫痫发作中更明显,女性发生癫痫风险是男性发生癫痫风险的0.416倍(P<0.05,OR=0.416);而皮层有病灶相对于皮层无病灶者,发生癫痫发作的风险增加12.674倍(P<0.05,OR=12.674);发作频率越频繁,再发癫痫的风险随之增加(P<0.05,OR=1.636);其发作病程越长,再发癫痫的风险较病程短者增加2.509倍(P<0.05,OR=2.509)。患者居住地海拔高度和癫痫发作呈正相关(回归系数=0.001),海拔每增加一个单位高度其风险较减低一个海拔高度增加1.001倍(P<0.05,OR=1.001)。脑卒中为发作继发性癫痫的其主要因素(32.69%);脑卒中亦为青年人群发生癫痫的主要病因,其次为脑囊虫病。在各年龄段中,女性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患者均高于男性,男性和女性在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中主要分布于青年。多因素二项logistic分析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危险因素显示,文化程度、性别为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能显着影响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发生,发生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患者的文化程度较其他类型发作的患者的文化程度偏低;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在男女性别中的发作有差异,女性发病风险是男性发病风险的1.796倍(P<0.05,OR=-1.796)。在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符号学研究中,最常见的症状为肢体抖动,男性占63.64%,女性占54.76%。将其按照各种符号学特征分为四大类型后,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全身性运动发作,男性12例(54.55%),女性42例(50.00%),各类型发作在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未成年组与青年组的发作类型时,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表现和癫痫发作类似的疾病种类较多,这些类型的疾病需要进行录像脑电图监测。2.少数录像脑电图监测发现有癫痫样波形时,未诊断为癫痫的患者需要长期随访有无癫痫样发作。3.在西藏地区,高海拔会增加癫痫发病风险,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下,颅内大脑皮层存在病灶者,其发生癫痫风险也相应增加。4.癫痫发作如果不早期进行治疗,随着发作病程的延长,其再发癫痫的风险也随之增加。5.录像脑电图监测仍然是癫痫发作和非癫痫发作鉴别的金标准。6.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与文化程度及性别相关,青年女性和文化程度较低者易患,发作时临床表现丰富,最常见的符号学特征为肢体抖动,最常见的类型为全身运动性发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治疗 |
| 1.4 效果判断 |
| 2 结果 |
| 2.1 患者情况 |
| 2.2 患者流行病学特征 |
| 2.3 患者治疗情况 |
| 3 讨论 |
| 1 病历摘要 |
| 2 讨论 |
| 提要 |
| 英文缩写词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参考文献 |
| 一.囊虫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
| 二、细胞因子与寄生虫感染 |
| 第二章 神经系统囊虫病的特点及对其新的认识 |
| 前言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致谢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诊断情况 |
| 1.4 辅助检查 |
| 2 讨论 |
| 2.1 儿童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 |
| 2.2 不典型儿童脑囊虫病的诊断问题 |
| 2.2.1 注意与易混淆疾病进行鉴别 |
| 2.2.2 尽早行脑脊液相关检查, 并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
| 2.2.3 免疫学检查 |
| 2.2.4 |
| 2.2.5 近年小儿脑囊虫病有增多趋势, 不典型儿童病例亦日渐增多, 故临床上对症状复杂, 治疗效果不理想。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辅助检查: |
| 1.4 误诊情况: |
| 1.5 治疗及转归: |
| 2 讨 论 |
| 2.1 误诊原因分析: |
| 2.2 避免误诊的措施: |
| 1 脑囊虫病的分型 |
| 1.1 癫痫型: |
| 1.2 高颅压型: |
| 1.3 脑膜炎型: |
| 1.4 运动系统障碍型: |
| 1.5精神障碍型: |
| 2 误诊类型 |
| 2.1 误诊为脑囊虫病的疾病: |
| 2.1.1 脑炎型: |
| 2.1.2 肉芽肿与脑脓肿型: |
| 2.1.3 类多发梗塞型: |
| 2.1.4 阻塞性脑积水型: |
| 2.1.5 类脑瘤型: |
| 2.2 脑囊虫病误诊为其它脑病: |
| 3 误诊原因 |
| 3.1 脑部症状的鉴别诊断: |
| 3.2 影像学与免疫学检测: |
| 3.3 流行病学了解: |
| 4 讨论 |
| 临床资料 |
| 讨 论 |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前言 |
| 2.临床资料和基本标准 |
| 2.1 临床资料 |
| 2.1.1 癫痫的诊断标准 |
| 2.1.2 诊断PNES发作的线索 |
| 2.1.3 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提出的PNES诊断的确定性水平 |
| 2.1.4 PNES发作症状分类标准 |
| 2.2 基本标准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2.2.1 纳入标准 |
| 2.2.2 排除标准 |
| 3.数据录入 |
| 4.分析指标 |
| 4.1 基本资料分类 |
| 4.2 临床特征情况 |
| 4.3 统计学分析 |
| 4.4 技术线路图 |
| 5.研究结果 |
| 5.1 一般资料 |
| 5.1.1 临床资料 |
| 5.1.2 人口学资料 |
| 5.2 分类及VEEG临床特征 |
| 5.2.1 发作性疾病的分类及各类的构成比 |
| 5.2.2 发作性疾病的VEEG特征 |
| 5.2.3 VEEG监测的阳性结果比较 |
| 5.3 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分析 |
| 5.3.1 癫痫发作单因素分析结果 |
| 5.3.2 癫痫发作多因素分析结果 |
| 5.3.3 症状性癫痫不同年龄段病因分析 |
| 5.4 PNES发作的临床特征 |
| 5.4.1 PNES在男女性别、各年龄段的占比 |
| 5.4.2 癫痫家族史在PNES发作中的差异 |
| 5.4.3 PNES发作的单因素分析 |
| 5.4.4 PNES发作的多因素分析 |
| 5.4.5 PNES发作的符号学特征及分类 |
| 6.讨论 |
| 6.1 癫痫发作研究情况 |
| 6.2 PNES发作的研究情况 |
| 6.3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