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程林,赵永超,陈玉生,吉红九,贲成恺,钟非[1](2015)在《梭子蟹格栅式循环水养殖技术》文中指出传统的梭子蟹池塘养殖、围网养殖以及后来发展的笼养、筐养等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可控性差、劳动强度大、养殖产量低。本研究针对传统养殖方式的不足,采用格栅式单体养殖方法,有机组合生物净化水处理单元,构建了温室大棚梭子蟹格栅式循环水养殖系统,研发了具有"防止互残、遮阳保温、增氧去污"等性能的梭子蟹养殖新模式。结果表明,格栅式养殖池放养梭子蟹C8C9期大规格苗种,经113 d养成至C11C12期商品蟹,平均甲宽168 mm、平均体重253 g,存活率75.4%,养殖平均产量3.054 kg/m2。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采用温室大棚格栅式循环水养殖技术能有效延长梭子蟹的生长期,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和存活率均有显着提高。
徐国成,马甡,万东善,赵新生,阎斌伦[2](2007)在《三疣梭子蟹池塘笼式吊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三疣梭子蟹传统养殖方式中的同类相残、雌雄争偶以及集中上市而价格低迷等问题,2002年,分别在河蟹幼蟹培育池、虾池进行了三疣梭子蟹竹笼吊养及散养对照试验。2003—2004年,利用河蟹幼蟹培育池进行了三疣梭子蟹的笼式吊养生产,养殖面积13.34hm2,收获0.300kg/只以上商品蟹分别为104720.0kg和118625.0kg,商品蟹平均产量分别为7850.1kg/hm2和8892.4kg/hm2,产值分别为628006.00元/hm2和711394.30元/hm2,利润分别为368227.80元/hm2和407940.50元/hm2,年养殖平均成活率分别为68%和73%,2004年产量、利润及成活率分别较2002年虾池散养对照试验提高了70%、87%和52%,增收189867.00元/hm2。该项技术利用空闲的河蟹幼蟹培育池,采用笼式吊养全雌梭子蟹,方式新颖,效果明显,技术水平国内先进。
占家智,羊茜[3](2002)在《温棚培育仔幼蟹技术》文中认为
许立成[4](2002)在《大棚培育幼蟹技术》文中指出
张树林,刑克智,韩士华,唐景彪[5](2002)在《温棚分级强化培育中华绒螯蟹仔蟹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利用二级控温棚分级强化培育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成仔蟹。试验经过 30~ 35d的一级强化培育 ,培养出Ⅱ~Ⅴ期的幼蟹 2 14 2 6万只 ,平均成活率为 2 4 77% ,最高为 31 8%。然后经 5 0d的二级培育 ,育出规格 30 0~ 70 0只 /kg的仔蟹 130 74万只 ,回捕率为 6 1 0 2 %。
李宽意,胡文英[6](2001)在《低洼盐碱地温棚培育五期幼蟹研究》文中认为2000年3月30日至5月6日,首次在低洼盐碱地进行了塑料大棚培育五期幼蟹试验。经过37天精心培育,在200m2的土池中,1.5kg、19.5万只大眼幼体育出五期幼蟹36.7kg、8.81万只,蟹苗增重倍数24.5,成活率45.2%。实验的成功对于洼区解决蟹苗来源、推广河蟹养殖,改善养殖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将起到积极作用。
曹闻阳[7](2001)在《电厂冷却水培育早春幼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曹闻阳[8](2000)在《电厂冷却水培育早春幼蟹技术总结》文中研究表明
李克波,李佳,续宗贵,尚玲[9](2000)在《早期河蟹苗培育幼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1996、1997年,在北方地区首次利用 420 m2塑料大棚土池,放养大眼幼体 49. 5万只,进行培育大规格幼蟹试验。采取清池肥水、布放水草、科学投饵、控制水质等措施,共出池V期以上幼蟹16.4万只,平均成活率33.13%。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
孔令明,张家国,刘志远,王秉利[10](2000)在《塑料大棚培育幼蟹高产技术》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材料与方法 |
| 1.1试验设施 |
| 1.2试验方法 |
| 1.2.1大规格苗种的培育 |
| 1.2.2格栅式养成 |
| 2结果 |
| 2.1养殖大棚光温调控 |
| 2.2土池大规格苗种的生长 |
| 2.3格栅式养成 |
| 3讨论 |
| 3.1不同养殖方式养殖产量的比较 |
| 3.2养殖设施设计 |
| 3.3生长环境调控 |
| 4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 1.2 虾塘、幼蟹培育大棚及水源等条件 |
| 1.3 前期准备工作 |
| 1.3.1 生产设施准备 |
| 1.3.2 幼蟹培育池塘的清淤 |
| 1.3.3 维修、铺设增氧管道、架线吊笼 |
| 1.3.4幼蟹培育池塘的消毒除害与肥水 |
| 1.4 蟹苗的暂养培育与入笼放养 |
| 1.5 养殖管理 |
| 1.5.1 饵料投喂 |
| 1.5.2 水质控制 |
| 1.5.3 检查检测养 |
| 1.5.4换沙、换网与除杂养 |
| 1.5.5 大棚过冬和育肥 |
| 1.5.6 病害防治 |
| 1.6 起捕销售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2002年养殖试验 |
| 2.2 2003与2004两年养殖生产投入 |
| 2.3 2003与2004年度养殖生产收获情况 |
| 2.4 经济效益分析 |
| 3 讨论 |
| 3.1 养殖模式与防止残杀 |
| 3.2 越冬育肥上市 |
| 3.3 雌雄混养、分养及全雌养殖 |
| 3.4 尚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
| 3.5 养殖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 |
| 1 水体培肥与调试 |
| 2 大眼幼体入池 |
| 3 仔蟹培育 |
| 3.1 大眼幼体变态成I期仔蟹 |
| 3.2 从Ⅰ期幼蟹蜕壳成Ⅱ期幼蟹 |
| 3.3 从Ⅱ期仔蟹蜕壳成Ⅲ期仔蟹 |
| 4 幼蟹培育 |
| 4.1 从Ⅲ期仔蟹培育成Ⅳ期幼蟹 |
| 4.2 从Ⅳ期幼蟹培育成Ⅴ~Ⅵ幼蟹 |
| 5 幼蟹的出池与运输 |
| 6 经济核算 |
| 7 幼蟹病害的防治 |
| 7.1 幼蟹病害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
| 7.2 河蟹的病害及其防治 |
| ①聚缩虫病 |
| ②累枝虫和钟形虫病 |
| ③水肿病 |
| ④蜕壳不遂症 |
| ⑤青苔 |
| ⑥鼠害 |
| ⑦蛙害 |
| ⑧水蜈蚣 亦称水夹子,足龙虱的幼体,对幼蟹苗和第一期幼蟹危害极大。 |
| 1 大棚与培育池建设 |
| 2 大眼幼体放养 |
| 3 日常管理 |
| 3.1 投饵 |
| 3.2 环境调控 |
| 3.2.1 水环境状况 |
| 3.2.2 浮游动物状况 |
| 3.3 病害防治 |
| 4 生长情况 |
| 5 出苗情况 |
| 6 讨论与结语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2.1 出池结果经40天培育, 幼蟹基本上达Ⅴ期。 |
| 2.2 经济效益共获产值19.5万元利润12万元。 |
| 3 讨论与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