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温度对棉花枯萎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温度对棉花枯萎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叶[1](2021)在《棉花枯萎病菌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对海岛棉的侵染研究》文中指出

刘叶,阿依保他·托合达白,郭楠楠,柳自清,张博然,朱琦,顾爱星[2](2021)在《农杆菌介导的棉花枯萎病菌转化体系的优化》文中提出【背景】海岛棉相对陆地棉更易感枯萎病,一旦发生很难根治,使得枯萎病逐渐成为威胁新疆海岛棉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但其致病机理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目的】揭示棉花枯萎病菌的遗传变异和致病机理,同时获得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棉花枯萎病菌转化子用于观察其侵染海岛棉的途径。【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方法,对棉花枯萎病菌7号生理小种st89进行了遗传转化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转化棉花枯萎病菌的最佳条件为:150 mg/L的潮霉素浓度能完全抑制棉花枯萎病菌的生长,浓度为200 mg/L的头孢噻肟钠能完全抑制农杆菌LBA4404生长,农杆菌起始浓度OD600为0.2,农杆菌预培养时间为8 h,棉花枯萎病菌分生孢子浓度为105个/mL,枯萎病菌孢子悬液和农杆菌LBA4404比例为1:1,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00μmol/mL,共培养时间为4 d,转化后培养温度25℃。利用优化的转化系统将GFP基因转入到棉花枯萎病菌中,转化效率最高可以达到252±7.37个转化子/105个孢子。PCR扩增以及荧光观察表明GFP基因能够正常表达。【结论】转GFP基因的枯萎病菌的获得为深入研究棉花枯萎病入侵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贾熙超,杨淑珂,孙红炜,徐晓辉,李凡,路兴波[3](2021)在《棉花枯萎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抑菌机理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获得能够防治棉花枯萎病的生防菌株,本试验从发生棉花枯萎病的棉田中筛选抑菌效果较好的生防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通过平板对峙法检测生防菌株粗提物对尖孢镰刀菌的防治效果及稳定性。结果筛选到一株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JNJX-2,经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该菌株的抑菌谱较广泛,对灰葡萄孢、离蠕孢菌、禾谷镰刀菌等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菌株可以产生几丁质酶、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通过萃取与旋转蒸发相结合的方式,得到了该菌株的抑菌粗提物,其性质较为稳定,对温度、紫外线、蛋白酶不敏感,对碱性环境敏感。

刘淑红[4](2019)在《邯郸地区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说明邯郸是全国最适宜种植棉花的生态区域之一。棉花枯萎病是重要的病害之一,在该地区发生普遍。为促进当地棉花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帮助棉农增产增收,本文作者阐述了棉花枯萎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等,并针对该病综述了主要防治措施,为当地棉花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艾海提·艾合买提[5](2018)在《海岛棉抗枯萎病基因GbLEA3、GbPR10和GbMPK16的克隆与功能鉴定》文中提出海岛棉具有纤维长度、比强度、细度等优势,在农业生产、国民经济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棉花枯萎病的蔓延严重地影响着海岛棉产量和品质,给农民的经济水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抗枯萎病基因的功能验证,为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功能明确的候选基因,是培育海岛棉抗枯萎病新品种和减少枯萎病危害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前期转录组测序和抗病表达谱数据,克隆了Gb LEA3、Gb PR10、Gb MPK16基因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枯萎病菌和乙烯、水杨酸诱导抗性不同的海岛棉品种,对克隆的抗病基因进行定量RT-PCR(q RT-PCR)表达分析;通过VIGS技术进行基因功能验证。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前期转录组测序和抗病表达数据,从接种枯萎病菌的抗病海岛棉材料“06-146”中分别克隆了海岛棉同源基因序列,分别命名为Gb LEA3、Gb PR10、Gb MPK16,ORF序列长度分别为318bp、480 bp、1665 bp,氨基酸序列长度分别为105个、159个、554个,分别属于LEA-3、PR10、D组MAPK基因家族,相应的蛋白都属于亲水性蛋白,它们分布于线粒体、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结构域分析表明,Gb LEA3蛋白具有不同于LEA-3蛋白家族典型保守结构域,Gb PR10蛋白具有致病相关的Bet-v1功能区和核酸酶活性有关的甘氨酸环P-Loop(GXGGXG),Gb MPK16蛋白具有蛋白激酶(Protein-Kinase-Dom)结构域。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b PR10、Gb MPK16这两个基因与植物抗病相关。2.枯萎病诱导的q RT-PCR表达分析表明,Gb MPK16基因在海岛棉抗病品种中,各个组织的表达量都高于感病品种,Gb LEA3和Gb PR10在不同品种的不同组织上的表达量不均匀,Gb PR10基因在抗病品种各组织的表达量较高于感病品种,说明枯萎病诱导Gb PR10和Gb MPK16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上调。3.激素诱导的q RT-PCR表达分析表明,ET诱导后Gb LEA3基因在抗病品种4 h开始上调表达,而感病品种在各时期的表达量低于处理前的表达量;Gb PR10基因在抗病品种中出现先增后降趋势,而感病品种处理后期上调表达;Gb MPK16基因在抗、感病品种上逐渐上调表达。SA诱导后,Gb LEA3在抗病品种2 h、4 h逐渐上调表达,之后表达量快速下降,在感病品种上,除了4 h外,其它时期的表达量低于处理前的表达量;Gb PR10在抗病品种出现先上调后下调表达量趋势,而在感病品种上几乎没有表达;Gb MPK16基因在抗病品种2 h达到最高的表达量之后缓慢下降,而在感病品种表达量先增后降。结果表明,Gb LEA3、Gb PR10、Gb MPK16基因同一激素处理抗病品种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4.通过VIGS技术,对3个基因进行功能验证,并q RT-PCR鉴定发现,Gb LEA3、Gb PR10、Gb MPK16基因都沉默成功,Gb LEA3、Gb PR10基因的沉默率较高于Gb MPK16基因;枯萎病诱导15 d后的病情指数大小为Gb PR10:26.25>Gb MPK16:22.81>Gb LEA3:17.18>对照:15.93,说明对枯萎病抗性大小顺序为Gb PR10>Gb MPK16>Gb LEA3。推测Gb LEA3、Gb PR10、Gb MPK16基因都可能在抗枯萎病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海薇[6](2018)在《海岛棉品种(系)对枯萎病抗性比较及拮抗细菌生防评价》文中指出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棉花枯萎病真菌性病害,是棉花种植期最常见的毁灭性病害。本研究选取20个对枯萎病抗性不同的海岛棉品种和20份06-146与新海14号杂交群体后代材料,采用人工接菌方式进行抗性鉴定和产量性状分析;采集棉花枯萎病病秆,分离筛选强致病菌株,以杂交群体母本抗黄萎病耐枯萎病品种新海14号为靶标材料,进行室内药剂毒力测定;同时,采集抗病棉花材料根围土壤,获得生防效果较好的拮抗细菌,为棉花抗病育种工作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选取20个海岛棉品种及20份06-146与新海14号杂交群体后代材料,进行室内、田间抗性鉴定和产量性状分析。海岛棉抗病品种占比35%,包括海岛棉品种06-146、新海13号、新海20号、新海21号、新海29号、N9247和C06015;06-146与新海14号杂交群体后代抗病材料为65%,包括10702、10719、10724、10727、10749、10765、10787、10862、10876、10880、10889、10892和10902。通过产量性状分析可知,20个海岛棉品种相对病情指数与单株结铃数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72。20份06-146与新海14号杂交群体后代材料相对病情指数与单株结铃数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99;与单铃籽数和单铃总重的相关系数为-0.267和-0.265,呈现出显着负相关关系。2.通过分离纯化棉花枯萎病病原菌菌株,选取杀菌剂1000亿/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8%宁南霉素水剂、0.3%四霉素水剂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分别对编号为DD64、DD89、DD11和DD22的强致病菌株进行室内药剂毒力测定。测定新疆北部地区分离出的DD64和DD89菌株,1000亿/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抑菌率最高,分别为96.47%和95.29%,0.3%四霉素水剂次之。测定新疆南部地区分离出的DD11和DD22菌株,0.3%四霉素水剂抑菌效果最好,分别为97.91%和99.35%,其次是1000亿/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DD64和DD89经毒力测定,8%宁南霉素水剂毒力最强,EC50值为0.044 mg/L和0.046 mg/L。在生产上,0.3%四霉素水剂建议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以防止病害的扩展和蔓延,1000亿/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和8%宁南霉素水剂可作为轮换药剂对该类病害进行有效防治。3.采用平板对峙法,以棉花枯萎病尖孢镰刀菌为靶标菌,从抗病材料土壤中分离到的120株细菌菌株中筛选拮抗菌株,促芽试验和盆栽试验显示,编号KX-33拮抗细菌能明显缩短出芽时间,促进棉苗生长,芽长、根长和芽鲜重分别为8.53 cm、5.40 cm和1.72 g。对病原菌DD64、DD89、DD11和DD22菌株防效分别为75.32%、72.77%、69.48%和68.81%,均显着高于其它药剂处理(P<0.05)。该拮抗菌株在盐碱环境下可正常生长,具一定耐盐碱性。结合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16S r DNA和序列分析显示,拮抗细菌菌株KX-33镜检为革兰氏阳性菌,呈杆状,有芽孢,与Bacillus pumilus(FJ763643.1)同源性最高。

朱琳,孙素丽,孙菲菲,段灿星,朱振东[7](2017)在《绿豆尖镰孢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绿豆是我国的主要食用豆类之一。由尖镰孢引起的绿豆枯萎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病原菌从根部侵入,引起植株矮化,叶片黄化、枯萎,根茎部维管束变褐,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防治枯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培育利用抗病品种。本研究在控制条件下以具有不同抗性表型绿豆品种为材料,分别对接种方法、植株生育期、接种体浓度、接种体处理时间及接种后植株培养温度等影响绿豆抗性表型的因素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建立一个快速、准确和高效的绿豆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为抗病资源的筛选和抗病育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绿豆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最适宜的接种方法为剪根浸根法,最适宜接种体浓度为105106孢子/m L,接种最佳植株生育期为2叶期,最短有效接种体浸根时间为2 min,最适宜发病温度为25℃,接种后14 d调查病情。

彭姜龙,曲延英,王莉萍,王聪,郝维维,汪铖亮[8](2013)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接种棉花枯萎病菌海岛棉和陆地棉抗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海岛棉和陆地棉抗枯萎病性差异,确定海岛棉和陆地棉室内抗病性鉴定方法,分析海岛棉和陆地棉病程反应机制,为今后的棉花抗枯萎病性研究奠定基础。了解海岛棉枯萎病发生规律和抗病机理,揭示不同类型棉花品种抗病性的机制,为今后培育抗病新品种开展海岛棉抗病鉴定、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对海岛棉和陆地棉接种枯萎病菌,考察海岛棉和陆地棉的发病特性,利用方差分析,比较海岛棉和陆地棉以及不同品种间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抗性差异。[结果]不同品种在不同温度下的感病情况存在差异,棉花品种在25℃受到棉花枯萎病的感染最为严重,海岛棉品种比陆地棉品种感病程度重。[结论]不同温度条件下枯萎病对海岛棉和陆地棉影响不同,棉花感枯萎病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重,以25℃条件下感病程度最为严重;不同棉花种对枯萎病的抗、感病性不同,一般条件下陆地棉不宜感病,海岛棉较为感病,海岛棉品种比陆地棉品种感病程度较重。

徐飞[9](2012)在《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在华中棉区广泛分布及其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华中棉区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发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田间广泛出现了落叶型棉花黄萎病症状。对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的认识是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关键。但是目前对华中棉区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遗传多样性的认识十分有限。鉴此,本研究在分析华中棉区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广泛分布的原因。针对第一个问题,本研究从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江苏省共分离和收集到341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从3个层面揭示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有来源于华中棉区30个县(市)52个取样点129个菌株,来源于湖北省7块不同发病率棉田86个菌株,来源于湖北省6个典型黄萎病株的126个菌株。本研究分别对3个群体进行了营养亲和性(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grouping,简称VCG)分析和分子标记分析。在第一层面的棉黄萎病菌菌株中,VCG1A型占94.6%,VCG2型占5.4%。在第二层面的棉黄萎病菌菌株中,源于5块棉田的病菌均为VCG1A型。在源于另外两块棉田的菌株中,VCG1A(?)型分别占94%和90.9%,而VCG2型分别占6.0%和9.1%。在第三层面的棉黄萎病菌菌株中,来源于6个典型病株的菌株全部属于VCG1A型。这些结果说明VCG1A型菌株已在华中棉区广泛分布。在陆地棉品种鄂棉24和银瑞361上测定了VCG1A型和VCG2型代表性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接种14天后,VCG1A型和VCG2型菌株均能引起棉苗发病,VCG1A型菌株引起典型的落叶症状(defoliation,简称D),因而其致病型属于D型。而VCG2型菌株则没有引起落叶症状(non-defoliation,简称ND),因而其致病型属于ND型。这些结果说明:VCG1A型和VCG2型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评价了湖北省及其周边棉区的主栽品种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抗感性以及棉花黄萎病菌对温度的反应。结果表明:供试的12个棉花品种对VCG1A/D型菌株4TM6-15极其感病,而6个棉花品种(C111、湘杂棉3号F2、富抗杂3号F1、湘杂棉2号F2、盛杂棉9号F1、华丰杂1号F1)对VCG2/ND型菌株1HN-1感病,3个棉花品种(鄂杂棉19F1、富抗杂518F1、鄂杂棉4号)对菌株1HN-1中感,另外3个棉花品种(鄂杂棉3号、福棉2号、丰棉03F1)对菌株1HN-1抵抗。结果还表明:在株高、根重、叶重和茎重等4个指标上,VCG1A/D型菌株接种的棉苗显着(P<0.05)低于VCG2型菌株接种的棉苗。这些结果表明:目前在湖北省及其周边棉区推广的棉花品种对VCG1A/D型菌株高感。在棉花黄萎病菌对温度反应方面,VCG1A/D型和VCG2/ND型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均为25℃。在308下,VCG1A/D型菌株在PDA和CDA上生长速度显着(P<0.05)快于非落叶型菌株。在10~33℃条件下,VCG1A/D型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率显着(P<0.05)高于VCG2/ND型菌株。在25/25℃、27/27℃、30/25℃(昼/夜温度)条件下,VCG1A/D型菌株导致棉花植株落叶,而VCG2/ND型菌株也导致棉花植株发病,但不引起棉花落叶。VCG1A/D型菌株引起的病害进程曲线下面积值(Area under disease progress curve,简称AUDPC)和维管束变色指数值(Vascular discoloration index,简称VDI)显着(P<0.05)高于VCG2/ND型菌株引起的AUDPC值和VDI值。在30/30℃、33/27℃条件下,在鄂棉24上,VCG1A/D型菌株和VCG2/ND型菌株引起轻微病害症状,VCG1A/D型菌株引起的VDI值显着(P<0.05)高于VCG2/ND型菌株。在银瑞361上,VCG1A/D型和VCG2/ND型菌株均没有引起病害。在33/33℃下,两类菌株接种棉苗后,棉苗叶片和维管束都没有显现任何病害症状。这些结果表明:VCG1A/D型菌株对高温(30℃)的忍耐性较VCG2/ND型菌株强,可能更适应湖北省的气候条件。研究结果说明:VCG1A/D型菌株在湖北省已广泛流行。棉花品种对VCG1A/D型菌株的高度敏感性以及VCG1A/D型菌株对湖北省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可能是造成VCG1A/D型菌株广泛流行的原因。

高贤涛[10](2011)在《猪粪饲养亮斑扁角水虻及水虻蛹壳和转化猪粪后残渣的应用》文中指出亮斑扁角水虻是营腐生性的昆虫,其幼虫可以取食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因此可以利用水虻幼虫治理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此外,水虻预蛹可以用作饲料添加剂,水虻蛹壳含有丰富的几丁质。另一方面,经水虻和功能微生物处理之后的畜禽粪便残渣还可以作为生物有机肥料。利用亮斑扁角水虻大规模处理畜禽粪便,必须解决水虻的连续传代问题。目前水虻的连续传代主要利用人工饲料饲养水虻幼虫,这种饲养方法成本较高。本文研究了利用猪粪替代饲料饲养水虻幼虫对水虻生长的影响。利用猪粪饲养水虻幼虫6d、10 d和14 d,再用饲料饲养至50%幼虫变成预蛹。结果表明,利用猪粪饲养水虻10d再用饲料饲养,水虻的幼虫、预蛹和成虫生长较好。利用这种方法饲养水虻与只用饲料饲养相比,其幼虫重、预蛹重和成虫重分别增加73.1%,87.7%和69.4%;水虻的生长周期与用饲料饲养无明显差别。另外,这种饲养方法饲养水虻,每2000头幼虫可节约饲料1kg,明显降低了水虻的饲养成本。各项生长指标明显优于只用猪粪饲养。本文还研究了酸碱法提取水虻蛹壳甲壳素。优化了碱溶解法去除水虻蛹壳蛋白质的NaOH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结果表明,去除水虻蛹壳蛋白质最佳NaOH浓度为9%,最佳反应时间为5 h,最佳反应温度为80℃。还研究了酸溶解法去除无机盐的HCl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结果表明,去除无机盐的最佳HCl浓度为1.5mol/L,最佳反应时间和温度为4h和30℃。甲壳素提取条件的优化为水虻蛹壳壳聚糖的提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研究了水虻转化猪粪后残渣用作有机肥料。利用深海芽胞杆菌DM09菌发酵猪粪残渣。DM09菌有较强的抗棉花枯萎病菌活性。研究了发酵残渣在温室条件下抗棉花枯萎病和促生长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残渣有很好的抗棉花枯萎病效果,其防治效果达42%。与对照组相比,施入发酵残渣能明显促进棉花的生长。施入发酵残渣组棉花的株高、株鲜重和株干重分别增加29.2%、40%和63%。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残渣既能促进棉花植株的生长又能抗棉花枯萎病。这也提供了利用昆虫和功能微生物联合处理畜禽粪便的新方法。

二、温度对棉花枯萎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度对棉花枯萎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农杆菌介导的棉花枯萎病菌转化体系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质粒和菌株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潮霉素B对棉花枯萎病菌生长的影响
    1.3 头孢噻肟钠对根癌农杆菌抑菌浓度的测定
    1.4 棉花枯萎病菌的遗传转化
    1.5 ATMT介导棉花枯萎病菌条件的优化
    1.6 转化子PCR检测和荧光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杆菌介导棉花枯萎病菌遗传转化
        2.1.1 潮霉素B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敏感性
        2.1.2 头孢噻肟钠对根癌农杆菌抑菌浓度的测定
        2.1.3 农杆菌起始浓度和预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2.1.4 孢子悬浮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2.1.5 孢子悬浮液和农杆菌比例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2.1.6 乙酰丁香酮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2.1.7 共培养介质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2.1.8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2.1.9 培养温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2.1.1 0 IM培养基p H值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2.2 转化子PCR检测及荧光观察
3 讨论与结论

(3)棉花枯萎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抑菌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株
        1.1.2 土样
        1.1.3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生防菌株的筛选
        1.2.2 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1.2.3 生防菌株抑菌谱的测定
        1.2.4 生防菌株抑菌物质检测
        (1)挥发性物质检测:
        (2)几丁质酶检测:
        (3)蛋白酶检测:
        (4)果胶酶检测:
        (5)纤维素酶检测:
        1.2.5 菌株JNJX-2发酵上清液对病原菌孢子、菌丝的影响
        (1)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对菌丝的抑制作用:
        1.2.6 抑菌粗提物的制备
        1.2.7 粗提物的性质测定
        (1)热稳定性:
        (2)紫外线稳定性:
        (3)蛋白酶稳定性:
        (4)不同pH条件下的稳定性: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2.2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
        2.2.1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2 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
        2.2.3 生理生化指标
    2.3 生防菌株16S rDNA的序列分析
    2.4 菌株JNJX-2的抑菌谱
    2.5 菌株JNJX-2抑菌物质测定
        2.5.1 挥发性抑菌物质测定
        2.5.2 水解酶检测
    2.6 发酵上清液对尖孢镰刀菌孢子的影响
    2.7 菌株JNJX-2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的抑制情况
    2.8 萃取旋蒸法制备抑菌粗提物
    2.9 粗提物的性质
3 讨论与结论

(4)邯郸地区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危害
2 田间症状表现
3 病害发生规律
4 主要防治措施
    4.1 种植抗病品种
    4.2 选购包衣棉种
    4.3 适时播种、起垄种植
    4.4 轮作换茬
    4.5 增施有机肥
    4.6 清除病株、控制病情
    4.7 药剂防治

(5)海岛棉抗枯萎病基因GbLEA3、GbPR10和GbMPK16的克隆与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引言
    1.1 植物抗病机制
    1.2 棉花枯萎病研究进展
    1.3 转录组测序(RNA-Seq)在抗病基因挖掘中的应用
    1.4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研究进展
    1.5 LEAs蛋白研究进展
    1.6 PRs蛋白研究进展
    1.7 MAPKs蛋白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海岛棉抗枯萎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海岛棉抗枯萎病基因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海岛棉抗枯萎病基因VIGS功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海岛棉品种(系)对枯萎病抗性比较及拮抗细菌生防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棉花枯萎病概述
        1.1.1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及危害
        1.1.2 棉花枯萎病的症状
        1.1.3 棉花枯萎病病原菌特征
        1.1.4 棉花枯萎病的致病机理
    1.2 棉花枯萎病的综合防治
        1.2.1 化学防治
        1.2.2 农业防治
    1.3 棉花枯萎病拮抗微生物防治
        1.3.1 拮抗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
        1.3.2 拮抗微生物防治棉花枯萎病发展现状
    1.4 拮抗细菌在棉花枯萎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4.1 拮抗细菌对棉花枯萎病生物防治作用机理
        1.4.2 拮抗细菌对防治棉花枯萎病的应用前景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海岛棉枯萎病抗性鉴定及产量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室内盆栽抗性分析
        2.2.2 田间种植抗性分析
        2.2.3 室内与田间抗性分析比较
        2.2.4 棉花产量性状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棉花枯萎病病原菌分离纯化及室内药剂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病原菌形态及分子鉴定
        3.2.2 室内毒力测定
    3.3 讨论
第4章 棉花枯萎病拮抗细菌筛选鉴定及生防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
        4.2.2 拮抗细菌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
        4.2.3 拮抗细菌对棉苗促生作用分析
        4.2.4 拮抗细菌的温室防病效果
        4.2.5 拮抗细菌耐盐碱分析测定
        4.2.6 拮抗细菌KX-33形态学鉴定
        4.2.7 拮抗细菌KX-33生理生化特性
        4.2.8 拮抗细菌KX-33系统发育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绿豆尖镰孢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接种体
    1.2 方法
        1.2.1 植株培育及接种体制备
        1.2.2 接种方法
        1.2.3 植株生育期
        1.2.4 接种浓度
        1.2.5 接种体处理 (浸根) 时间
        1.2.6 培养温度
        1.2.7 病情调查时间
    1.3 病情调查与评价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病性鉴定方法筛选
        2.1.1 不同接种方法的结果比较
        2.1.2 植株生育期对枯萎病表型的影响
        2.1.3 接种体浓度对枯萎病表型的影响
        2.1.4 接种体处理时间对枯萎病表型的影响
        2.1.5 接种后培养温度对枯萎病表型的影响
        2.1.6 最佳病情调查时间的选择
3 讨论

(9)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在华中棉区广泛分布及其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棉花
        1.1 棉花分类地位和用途
        1.2 中国棉花种植区域、面积和产量
        1.3 长江流域气候条件、棉花种植历史以及棉花黄萎病发病状况
    2 棉花黄萎病
        2.1 棉花黄萎病症状
        2.2 棉花黄萎病菌种的鉴定和分类地位
        2.3 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
        2.4 棉花黄萎病的危害
        2.5 接种体来源和病原菌传播
        2.6 棉花黄萎病病害循环
        2.7 非生物因素对棉花黄萎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2.8 其它病原菌、线虫和杂草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影响
    3. 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3.2 棉花黄萎病菌的营养亲和性分析
        3.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3.4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营养亲和群、分子标记之间的联系
    4 棉花抗黄萎病鉴定技术
    5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5.1 课题的提出
        5.2 课题的意义
        5.3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华中棉区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棉花黄萎病病杆样品收集
        1.1.2 其它省份菌株的收集
        1.1.3 参考菌株的收集
        1.1.4 供试的棉苗的准备
        1.1.4.1 供试棉种
        1.1.4.2 种子催芽
        1.1.4.3 基质装盘
        1.1.4.4 播种
        1.1.4.5 营养液的准备
        1.1.5 供试的培养基
        1.1.6 DNA提取所用到的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离和形态学鉴定
        1.2.2 棉花黄萎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
        1.2.3 棉花黄萎病菌产孢量的测定
        1.2.4 SCARS分子标记鉴定
        1.2.4.1 DNA的提取
        1.2.4.2 特异性PCR扩增
        1.2.5 营养亲和性分析
        1.2.5.1 nit突变体的诱导和类型鉴定
        1.2.5.2 营养亲和性测定
        1.2.6 代表性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1.2.6.1 代表性菌株接种菌液制备
        1.2.6.2 棉苗的接种
        1.2.6.3 调查记载
        1.2.7 代表性菌株的ITS序列分析
        1.2.8 温度对代表性菌株的菌丝生长的影响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分离和培养特性
        2.2 棉花黄萎病菌生长速度
        2.2.1 来源于华中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生长速度和产孢量
        2.2.2 来源于不同发病率田块棉花黄萎病菌生长速度和产孢量
        2.2.3 来源于典型病株不同器官的棉花黄萎病菌生长速度和产孢量测定
        2.3 特异性引物的扩增
        2.4 营养亲和性分析
        2.4.1 nit突变体的诱导
        2.4.2 nit突变体的配对
        2.4.3 营养亲和群分布
        2.4.3.1 华中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营养亲和群种类和分布
        2.4.3.2 不同发病率田块的棉花黄萎病菌营养亲和群种类
        2.4.3.3 来源于典型病株不同器官的棉花黄萎病菌的营养亲和群种类
        2.5 代表性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2.6 代表性菌株的ITS序列分析
        2.7 代表性菌株的温度适应性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棉花主栽品种对黄萎病菌的抗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棉种
        1.2 供试菌株
        1.3 棉苗培育
        1.4 菌液制备
        1.5 棉苗的接种
        1.6 调查记载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温度对落叶型和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致病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培养基
        1.2 温度对落叶型和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3 温度对落叶型和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4 温度对落叶型和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1.4.1 供试的棉花品种
        1.4.2 棉苗培育
        1.4.2.1 种子催芽
        1.4.2.2 基质装盘
        1.4.2.3 播种
        1.4.2.4 营养液的准备
        1.4.3 菌液的制备
        1.4.4 接种方法
        1.4.5 调查记载
        1.5 温度对落叶型和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存活的影响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落叶型和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温度对落叶型和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温度对落叶型和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2.4 温度对落叶型和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存活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落叶型和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混合接种对病害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棉种
        1.2 供试菌株
        1.3 棉苗培育
        1.4 菌液制备
        1.5 棉苗的接种
        1.6 调查记载
        1.7 样品采集
        1.8 田间不同发病率田块和典型发病单株收集
        1.9 棉花黄萎病菌和植物DNA的提取
        1.10 通过双重巢式PCR检测棉株体内的棉花黄萎病菌类型
        1.11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混合接种对棉苗黄萎病发生的影响
        2.2 田间病株中病菌类型检测
    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猪粪饲养亮斑扁角水虻及水虻蛹壳和转化猪粪后残渣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畜禽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及治理状况
        1.1.1 畜禽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现状
        1.1.2 解决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
        1.1.2.1 生物和生态净化技术
        1.1.2.2 畜禽粪便的堆肥处理法
        1.1.2.3 低等动物处理畜禽粪便
        1.1.2.4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1.2 亮斑扁角水虻生理习性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1.2.1 亮斑扁角水虻生理习性
        1.2.2 亮斑扁角水虻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1.2.2.1 利用亮斑扁角水虻处理畜禽粪便
        1.2.2.2 亮斑扁角水虻虫体用作饲料添加剂
    1.3 甲壳素的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
        1.3.1 甲壳素及壳聚糖的理化性质及其提取
        1.3.2 甲壳素及壳聚糖的应用
        1.3.2.1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医用方面的应用
        1.3.2.2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3.2.3 壳聚糖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1.4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和防治方法
        1.4.1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影响因子
        1.4.2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特点
        1.4.3 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猪粪替代饲料饲养亮斑扁角水虻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水虻幼虫的准备
        2.2.3 猪粪替代饲料饲养水虻实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处理水虻幼虫重、预蛹重和成虫重比较
        2.3.2 不同处理水虻成活率、羽化率、蛹壳重及雌雄比例比较
        2.3.3 不同处理水虻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比较
    2.4 讨论
第三章 亮斑扁角水虻蛹壳甲壳素提取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水虻蛹壳粉
        3.2.1.2 实验器材
        3.2.1.3 实验试剂
        3.2.2 试验方法
        3.2.2.1 水虻蛹壳无机盐和蛋白质的脱除
        3.2.2.2 水虻蛹壳氮含量的测定
        3.2.2.3 水虻蛹壳灰分含量的测定
        3.2.2.4 脱除无机盐和蛋白质实验设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反应条件对除水虻蛹壳灰分的影响
        3.3.1.1 盐酸浓度对除灰分的影响
        3.3.1.2 提取温度对除灰分的影响
        3.3.1.3 提取时间对除灰分的影响
        3.3.2 不同反应条件对除水虻蛹壳蛋白质的影响
        3.3.2.1 氢氧化钠浓度对蛋白质脱除效果的影响
        3.3.2.2 提取温度对蛋白质脱除效果的影响
        3.3.2.3 提取时间对蛋白质脱除效果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亮斑扁角水虻转化猪粪后残渣经微生物发酵抗棉花枯萎病及促生长研究D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1.1 供试菌株和猪粪残渣
        4.2.1.2 培养基
        4.2.1.3 发酵残渣肥效实验供试土壤
        4.2.2 试验方法
        4.2.2.1 芽胞杆菌DM09平板抗尖孢镰刀菌实验
        4.2.2.2 水虻转化猪粪后残渣的制备
        4.2.2.3 DM09菌发酵残渣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4.2.2.4 发酵残渣促棉花生长实验
        4.2.2.5 发酵残渣抗棉花枯萎病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平板抗菌实验
        4.3.2 水虻转化猪粪后残渣作为有机肥的指标测定
        4.3.3 三种不同接种量单因子实验
        4.3.4 水虻转化猪粪后残渣和发酵残渣肥效测定
        4.3.5 DM09菌发酵残渣抗棉花枯萎病结果
    4.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温度对棉花枯萎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棉花枯萎病菌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对海岛棉的侵染研究[D]. 刘叶.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农杆菌介导的棉花枯萎病菌转化体系的优化[J]. 刘叶,阿依保他·托合达白,郭楠楠,柳自清,张博然,朱琦,顾爱星. 微生物学通报, 2021(09)
  • [3]棉花枯萎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抑菌机理初探[J]. 贾熙超,杨淑珂,孙红炜,徐晓辉,李凡,路兴波. 山东农业科学, 2021(02)
  • [4]邯郸地区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 刘淑红. 农业科技通讯, 2019(09)
  • [5]海岛棉抗枯萎病基因GbLEA3、GbPR10和GbMPK16的克隆与功能鉴定[D]. 艾海提·艾合买提.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海岛棉品种(系)对枯萎病抗性比较及拮抗细菌生防评价[D]. 李海薇.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7]绿豆尖镰孢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J]. 朱琳,孙素丽,孙菲菲,段灿星,朱振东.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04)
  • [8]不同温度条件下接种棉花枯萎病菌海岛棉和陆地棉抗病性研究[J]. 彭姜龙,曲延英,王莉萍,王聪,郝维维,汪铖亮. 新疆农业科学, 2013(01)
  • [9]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在华中棉区广泛分布及其原因分析[D]. 徐飞.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10]猪粪饲养亮斑扁角水虻及水虻蛹壳和转化猪粪后残渣的应用[D]. 高贤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8)


海岛棉论文 棉花论文

上一篇:水中脱色技术研究进展
下一篇:DLT程序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