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传远,夏佩伦,张嘉荣,于瑞海,郑小东,顾忠旗,黄继[1](2020)在《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开展了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室内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具体包括亲螺人工促熟蓄养、卵囊采集、孵化、幼虫培育、变态和采苗等技术研究,同时,还开展了后期面盘幼虫对不同附着基的喜好选择性实验,以及不同饵料和光照对幼虫附着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雌螺分批产卵,单个雌螺平均每次产出受精卵为61 750粒;在水温27~29℃时,面盘幼虫经过20d左右的生长发育,壳长达到约600μm,此时开始附着变态,由浮游生活转变为底栖生活;附着后10 d左右变态为稚螺。后期面盘幼虫对附着基的选择性实验表明,固着牡蛎苗的栉孔扇贝壳和附有底栖硅藻的波纹板,是稚螺理想的附着基。不同饵料和光照对幼虫附着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附着变态期间,自然光照有利于幼虫附着变态;同时,连续投喂糠虾肉糜可显着提高幼虫变态率和稚螺成活率。本研究结果为今后疣荔枝螺产业化繁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于瑞海,王永旺,张哲,马培振,李玲蔚,孙长兵[2](2019)在《小刀蛏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在繁殖季节选择壳长7.5 cm亲贝,采用铺泥沙蓄养培育,以阴干+维生素浸泡刺激法获得精、卵,幼虫培育中人工控制幼虫密度,D形幼虫到壳顶幼虫前期为5~6个/mL,壳顶幼虫后期为1~2个/mL。进行了不同运输方式和不同底质亲贝蓄养比较试验、不同底质附着基采苗方法试验以及稚贝无底质上升流培育和不同盐度培育试验。研究表明,采用铺细沙加冰的运输方法亲贝成活率最高,干露9 h成活率可达90%;以纯海泥底质蓄养的亲贝肥满度和成活率最高;无底质采苗和铺泥采苗对幼虫变态率的影响没有差异;无底质采苗的稚贝,其生长速度明显慢于铺泥采苗;小刀蛏稚贝不宜用上升流进行培育,宜采用铺泥培育的方法;盐度为15时,稚贝培养效果最好,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盐度为35时培养效果最差。采用上述技术,成功培育出3 mm以上的商品苗2 000万粒,育苗效果显着。
梁健,李永仁,郭永军,高山,董洪宝,邢克智,闫喜武[3](2016)在《青蛤苗种繁育技术及不同盐度对青蛤发育各阶段的影响》文中提出于2015年7月在天津大港地区开展青蛤的工厂化人工育苗生产性试验,以探索青蛤最适的孵化密度和培育密度;并通过设置10个盐度阶梯(5‰50‰),研究了不同盐度对青蛤发育各阶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青蛤受精卵孵化密度为812个/mL,其孵化率能达较高水平,幼虫培育密度为812个/mL时幼虫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可达较高水平;浮游期幼虫、变态期幼虫及稚贝的最适盐度范围均是20‰25‰,最利于青蛤浮游幼虫的生长,其变态率高,畸形率低,D形幼虫游动迅速,摄食积极。此盐度也最利于稚贝的生长。
马玉和,李永仁,郭永军,邢克智[4](2014)在《天津沿海青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利用自然海水和天然饵料,采用无泥砂采苗方法,在天津沿海成功开展了青蛤工厂化育苗。幼虫初始壳长(120±1.28)μm,壳长平均日增长5.05μm,成活率23.0%;第1931d为变态期,壳长平均日增长14.1μm,变态率32.9%;变态后至第53d,壳长平均日增长32.5μm,成活率82.3%。本次育苗试验充分利用天津沿海水质条件与环境特点,改进育苗方法,建立了适于天津海区的青蛤人工育苗工艺,共得到双水管稚贝约1.25亿枚。
张克烽[5](2014)在《青蛤土池规模化高产育苗技术》文中认为2007—2011年,在34口面积共为100.17 hm2的土池中将阴干的青蛤挂于竹筏上进行流水刺激,催产63次,获得受精卵8 150.55×108粒,D形幼虫1 970.74×108只,孵化率为24.18%;幼虫正常发育变态为稚贝423.85×108粒,变态率达21.51%;培育到壳长0.50 cm的苗,收获377.02×108粒,育成率达88.95%;平均产量达3.76×108粒/hm2,达到规模化生产要求。
耿绪云,马维林,王彦怀,周凯[6](2009)在《室内蓄养青蛤亲贝促熟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促熟青蛤亲贝是青蛤早繁的关键,模拟自然环境室内蓄养青蛤亲贝,亲贝成活率达90%以上;采取控温、控光、强化投喂饵料等技术措施,成功促熟青蛤亲贝,获得优质受精卵7.27亿粒,较当年青蛤自然繁殖期提早产卵一个月。孵化D型幼虫6.73亿粒,培育出壳长0.5 mm稚贝2.83亿粒。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亲贝的强化促熟,突破青蛤自然繁殖期对人工育苗的制约,为北方地区青蛤早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缩短了苗种到商品贝的培育时间。
范新技,邵才国[7](2008)在《青蛤育苗高产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维生素含量较高,深受人们喜爱。贝壳可做中药,具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等功能。多年来由于滥采酷捕,自然资源日益衰退,为保持青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对现有的资源加以保护,开展人工育苗和养殖,增加青蛤产量。
邵才国,范新技[8](2008)在《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育苗高产技术关键要点》文中认为本文对青蛤工厂化育苗,高产技术关键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自然发育成熟的亲贝和促熟强化培养的亲贝,催产率可达100%;水温2629℃时,受精率达88%93%左右;受精卵密度3035个/ml,孵化率达82%90%,D形幼虫培养密度611个/ml,56d,附着变态。用250300目筛绢过滤海泥,附着率达80%82%。工厂化育苗,对亲贝选择,育苗密度,饵料供应,选优培养,"倒池"扩苗和附着基选用,作了重点说明。在150个育苗池内,每池规格45m3水体(7.5m×4.0m×1.5m),平均池育苗量19.35kg,共培育出80200万粒/kg的稚贝2902.50kg。
周素琴,陈飞,丁理法[9](2006)在《青蛤生产性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3a实践研究,重点突破了青蛤亲贝强化培育与人工催产技术,幼虫饵料单胞藻培育技术,青蛤苗种中间培育与清涂除害技术,系统掌握生产性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实现了青蛤苗种的规模化生产。2003 ̄2005年累计培育平均壳高2 mm的稚贝74.574亿粒,经中间培育后出池商品仔贝49.842亿粒,中间培育成活率达到66.84%。生产性育苗净利润163.82万元,中间培育总利润776万元,获利15 089元/km2。
王兴强,曹梅,阎斌伦,马甡,董双林[10](2006)在《青蛤的生物学及其繁殖》文中研究表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条件 |
| 1.2 亲螺来源与运输 |
| 1.3 亲螺培育 |
| 1.3.1 亲螺蓄养 |
| 1.3.2 亲螺摄食喜好选择实验 |
| 1.4 亲螺产卵与孵化 |
| 1.5 幼虫培育与采苗 |
| 1.5.1 幼虫对附着基选择及采苗效果实验 |
| 1.5.2 不同饵料和光照对幼虫诱导附着作用 |
| 1.5.3 不同饵料对幼虫变态的影响效果 |
| 1.6 稚螺培育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亲螺摄食喜好研究 |
| 2.2 亲螺培育与产卵 |
| 2.3 疣荔枝螺个体发育过程 |
| 2.4 幼虫生长情况 |
| 2.5 幼虫对附着基选择及采苗效果 |
| 2.6 不同饵料和光照对幼虫诱导附着作用 |
| 2.7 不同饵料对幼虫变态率的影响效果 |
| 2.8 人工育苗情况 |
| 3 讨论 |
| 3.1 疣荔枝螺繁殖力 |
| 3.2 疣荔枝螺幼虫生长速度 |
| 3.3 疣荔枝螺变态期幼虫对附着基的选择性 |
| 3.4 光照环境及饵料种类对幼虫变态影响 |
| 4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育苗设施 |
| 1.1.2 亲贝来源 |
| 1.1.3 育苗水质要求 |
| 1.1.4 育苗期投喂的饵料种类 |
| 1.1.5 附着基选择及处理 |
| 1.1.6 数据计算 |
| 1.2 方法 |
| 1.2.1 亲贝培育 |
| 1.2.2 亲贝催产及孵化 |
| 1.2.3 幼虫培育 |
| 1.2.4 采苗与附着基的投放 |
| 1.2.5 稚贝培育管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亲贝培育情况 |
| 2.2 催产与孵化 |
| 2.3 幼虫培育 |
| 2.4 附着采苗 |
| 2.5 稚贝培育 |
| 2.5.1 小刀蛏稚贝上升流培育模式试验 |
| 2.5.2 小刀蛏在不同盐度下培育条件下生长比较 |
| 2.5.3 小刀蛏育苗情况 |
| 3 讨论 |
| 3.1 亲贝运输及室内蓄养培育的问题 |
| 3.2 适宜诱导小刀蛏产卵适宜方法的问题 |
| 3.3 不同附着基采苗效果探讨 |
| 3.4 小刀蛏稚贝不同培育模式和盐度试验探讨 |
| 4 结语 |
| 1 试验材料 |
| 2 试验设计 |
| 2.1 孵化密度、幼虫培育密度对青蛤幼虫变态率、生长和存活影响 |
| 2.2 盐度对青蛤各时期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
| 3 结果 |
| 3.1 孵化率 |
| 3.2 盐度对青蛤孵化情况的影响 |
| 3.3 盐度对浮游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 |
| 3.4 盐度对稚贝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孵化密度、培育密度对生长、存活的影响 |
| 4.2 青蛤发育情况 |
| 4.3 适宜青蛤生长的盐度 |
| 5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催产与孵化 |
| 1.3 浮游幼虫 |
| 1.4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产卵与孵化 |
| 2.2 浮游幼虫生长与成活 |
| 3.3变态期及稚贝 |
| 3 讨论 |
| 3.1 天津沿海青蛤人工育苗的特点 |
| 3.2 无附着基采苗 |
| 3.3 抑食性海球金藻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 1 材料 |
| 1. 1. 1 亲蛤 |
| 1. 1. 2 育苗池 |
| 1. 2 方法 |
| 1. 2. 1 亲蛤培育 |
| 1. 2. 2 清池消毒 |
| 1. 2. 3 土池人工催产 |
| 1. 2. 4 换水洗卵 |
| 1. 2. 5 浮游幼虫培育 |
| 1. 2. 6 稚贝培育 |
| 1. 2. 7 敌害生物防治 |
| 1. 2. 8 日常管理 |
| 2 结果 |
| 2. 1 育苗结果 |
| 2. 2 经济效益分析 |
| 3 讨论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基本条件 |
| 1.2 亲贝的来源 |
| 1.3 亲贝放养方式 |
| 1.4 人工控温、控光与水质调节 |
| 1.5 亲贝性腺发育情况检测 |
| 1.6 人工催产与受精卵孵化 |
| 2 结果 |
| 2.1 青蛤亲贝人工培育期间水质变化情况 |
| 2.2 人工培育亲贝成活情况 |
| 2.2 青蛤亲贝性腺发育 |
| 2.3 人工蓄养促熟亲贝精卵质量 |
| 3 讨论 |
| 3.1 适宜青蛤亲贝室内蓄养促熟培育的环境因子 |
| 3.2 提高亲贝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
| 3.3 严防成熟亲贝早产 |
| 3.4 加强青蛤早繁技术研究, 提高青蛤养殖效益 |
| 1 方法 |
| 1.1 亲贝选择 |
| 1.2 育苗密度 |
| 1.3 饵料供应 |
| 1.3.1 增加培养水体 |
| 1.3.2 使用养虾水 |
| 1.3.3 土池培养藻水 |
| 1.4 提前出池 |
| 1.5 选优培养 |
| 1.6“倒池”扩苗 |
| 1.7 附着基选用 |
| 2 小结与讨论 |
| 1材料与方法 |
| 1.1基本条件与设施 |
| 1.2人工育苗 |
| 1.2.1亲贝强化催熟培育 |
| 1.2.2亲贝选择与催产孵化 |
| 1.2.3选幼与幼虫培育 |
| 1.2.4 附着变态与稚贝培育 |
| 1.2.5稚贝出池与运输 |
| 1.3中间培育 |
| 1.3.1放养前准备 |
| 1.3.2苗种放养 |
| 1.3.3培育管理 |
| 2结果 |
| 3讨论 |
| 3.1 亲贝强化培育的重要性 |
| 3.2 土池培育是解决稚贝饵料供应的重要途径 |
| 3.3 机械清除敌害方法值得推广 |
| 3.4 注意事项 |
| 3.4.1 青蛤苗种中间培育密度 |
| 3.4.2 亲贝强化培育日常管理 |
| 1 形态特征 |
| 2 地理分布 |
| 3 生态习性 |
| 3.1 栖息习性 |
| 3.2 移动习性 |
| 3.3 摄食习性 |
| 3.4 对环境的适应性 |
| 4 繁殖 |
| 5 胚胎发育 |
| 6 青蛤的生长 |
| 7 苗种生产 |
| 7.1 土池育苗 |
| 7.2 半人工育苗 |
| 7.3 工厂化育苗 |
| 7.4 中间暂养 |
| 8 人工养殖 |
| 9 病害防治 |